知识定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系统综述的名词解释

系统综述的名词解释

系统综述的名词解释系统综述是指对某一领域内的多个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数据等进行全面、系统性的综合和分析,以总结该领域内已有研究成果、发展趋势以及未解决的问题。

它涵盖了丰富的信息,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参考,对于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系统综述的意义系统综述的意义在于整合已有知识和研究成果,以系统地提供对于特定领域的全面了解。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研究报告的收集和分析,系统综述能够概括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问题和挑战,帮助确定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此外,系统综述还可以鉴别、比较和评估不同研究成果之间的差异和一致性,进而为决策者、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领域的权威参考。

2. 系统综述的基本步骤系统综述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领域和目的:明确综述的目标和研究的范围,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和检索策略。

(2)文献检索和筛选:根据预定的关键词和检索策略,从各种学术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文献,同时根据预定的包括和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

(3)数据抽取和整合:从筛选出的文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包括研究设计、样本特征、主要结果等,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4)数据分析和综合:对抽取的文献信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如主题分析、内容分析、统计分析等,综合研究成果并提炼出主要结论。

(5)结果报告和评估:撰写系统综述的报告,包括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等部分,并对综述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3. 系统综述的类型和应用根据系统综述的目的和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综述,包括:(1)方法论综述:概述特定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评估其可行性和效果。

(2)研究综述:总结某一领域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评估其科学性和可重复性。

(3)实证综述:系统性地搜集和合并原始研究中的实证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编制元分析或系统评价。

(4)理论综述:探讨特定领域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整理和分析相关研究来验证和发展理论。

系统综述在不同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医学、教育、社会科学、工程等。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国内大多数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知识管理实施效果评估,这种情况造成知识管理的实施流程不完整。

同时,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献也及其有限。

本文对现存一些主流的知识管理评估方法进行综述,并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做出了总结。

1 知识管理评估的意义虽然知识管理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思想,但实施知识管理也是组织的一项投资,任何投资都要对其投入效果进行评估和测量。

所以在实施知识管理后,组织还需要建立知识管理实施效果跟踪和评估措施。

尽管知识管理的效果难以准确量化,组织仍有必要把握知识管理在组织经营及管理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并评判其效果。

进行知识管理的评估,目的是要明晰知识管理实施前后,组织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虽然知识管理项目的最终目标更多的是在质上而不是在量上有所提高。

评估知识管理的长期收益十分困难,但是,通过一些侧面的数据以及员工的感受来评价项目价值,例如使用者的亲身感受、参与者的热情,也能够很好地说明项目带来的收益。

通过反馈,可以帮助指导和调整实施过程,总结在知识管理项目中学习到的经验,还可以开发出一个标准,作为其他组织学习和推广知识管理的成功案例。

2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因为知识管理实施的复杂性,很难完全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来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一般的评估都使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

现在就介绍一些主流的知识管理评估方法。

2.1一般的评估方法知识管理项目的一般评估方法包括三个方面:实施效果评估:通过实施项目节省的金钱、时间以及人力,相对于未实施知识管理之前的项目成功的比例。

效果输出评估:包括有用性调查(使用者认为知识管理有助于其完成任务)和使用实例(用户以定量形式指明知识管理对项目目标实现的贡献)。

管理系统评估:知识管理系统的反应时间,下载数目,站点访问量,每页面或栏目的使用者驻留时间,可用性调查,使用频率,浏览路径分析,用户数,使用系统的用户比例。

2.2平衡记分卡(BSC,Balanced Scorecard)平衡记分卡是哈佛大学教授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教务长David Norton在1990年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研究计划中发明的。

常用评价方法综述

常用评价方法综述

常用评价方法综述一、定量评价方法1.定量评分法:通过给事物、人员等设定项,然后按照设定的标准给出得分,最后计算得出最终评分。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事物进行量化评价,例如对产品的质量、人员的绩效进行评价。

2.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来评价事物的性能和表现。

统计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评价。

例如,通过统计分析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可以评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比较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来评价事物的效益。

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是否值得继续投资或改进事物。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的项目投入和预期收益,来评价项目的可行性。

二、定性评价方法1.开放式访谈法: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来获取详细的信息和意见,从而评价事物的性能和质量。

开放式访谈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相关人员的想法和看法,从而对事物进行深入评价。

例如,通过开放式访谈来评价员工对工作环境和领导的满意度。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和发放问卷调查,来获取大量受访者的意见和反馈,从而评价事物的性能和质量。

问卷调查法可以帮助我们对大规模的受众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

例如,通过问卷调查来评价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需求。

3.案例研究法:通过深入研究少量个案,来评价事物的性能和表现。

案例研究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特定情况下事物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对事物进行评价和改进。

例如,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评价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水平。

三、综合评价方法1.层次分析法:将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层次化,然后通过对各个层次进行权重和得分的评估,最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层次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对复杂的事物进行综合评价和决策。

例如,通过层次分析法来评价不同候选人的能力和背景,从而决定录用对象。

2.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来对多个评价因素进行加权综合评估,最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

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帮助我们处理评价因素之间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对事物进行客观评价。

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总结范文

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总结范文

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总结范文确定课题的步骤与方法确定课题就需要集中性(辐合性)思维1.分析课题价值,确认研究的必要性。

概言之,基础性研究(理论研究)的衡量标志,侧重于发现新知、深化认识的学术价值;应用型研究的衡量侧重于转换理论,直接指导时间的社会价值;开发性(发展性)研究侧重于他们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即经济价值。

在确认有价值后,还要进一步确认其价值的大小。

2.考察主客观条件,确认研究的可行性,客观评估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兴趣。

4.考虑研究者的本职工作性质和环境。

怎样写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在文献检索之后进行。

既是为课题评审人提供重要参考信息,也有助于研究者自己进一步理清思路。

1、当研究者认为一篇报告可以利用,或至少大部分内容是可以利用的,那有关的信息就应该综合起来写进文献。

2、综述的长度可以依据正在准备的研究报告的类型而定。

4、如果不考虑综述长度的话,研究者应尽可能在综述中包含最新信息,综述应超前于时代。

5、具体:(1)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和争论焦点。

(2)主体部分: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照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3)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最好提出自己的见解。

(4)参考文献。

李秉德先生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将其分为三个层次:1、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及逻辑学是第一层次;2、独立应用于教育科学研究的那些主要的具体方法为第二层次,如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3、为这些方法服务的那些辅助性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如统计法和列表法、图示法等则为低三个层次。

1、教育价值和教育事实,即教育研究中的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

“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2、大卫·休谟在《论人的本质》中就定下了“一个人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即认为纯事实的、描述性的论述本身只能赋予或暗示着其他事实的、描述性的论述,而永远不会得出标准、伦理见解或做某些事情的规定。

综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综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

综合评价研究方法综述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AHP层次法、模糊评测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topsis等几种评价方法的基本思想、优缺点。

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标签:AHP层次法;模糊评测法;主成分分析法;topsis在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讲影响事物的各个因素分析整理成一个综合指标,从而全面面、准确评价一个问题,这就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近年来,围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多学科知识不断融合,相应的研究方法已有几十种。

根据权重计算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依靠专家经验打分的专家经验法以及依靠计量模型的客观复制法。

前者主要是专家学者利用学识、工作经验等人为给予指标权重。

如层次分析法;后者主要是依靠指标之间的统计关系来确定指标权重,依据相关检验筛选指标,如主成分分析方法。

下文对相应的研究进行整理。

一、专家经验法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他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问题划分成几个层次,层次之间元素大致相等并且相互联系,层次之间按照隶属关系构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模型。

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两两重要性程度,进行两两对比,并按重要性程度评价,构建一个判断矩阵。

其次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并归一化为权值;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在计算判断矩阵的阶数时,难以构建出满足一致性的矩阵,因此必须对判断矩阵的偏离一致性检验程度进行判定。

(1)层次分析法的优点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该方法把指标进行两两对比,并根据指标重要性,由专家根据经验赋予指标权重,从而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充分发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优势。

②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

层次分析法模拟人脑的思维过程,将各要素抽象化,具体化,定量化。

(2)层次分析法的缺点①定量数据少,定性程序多,信服力不够。

由于各指标之间的重要性是人为赋予的,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在不同专家那儿重要性不够。

主观随意性强,说服力不够。

②元素过多容易出现不一致问题。

当同一层次的元素数量过多时,决策者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矩阵很难满足通过一致性检验,预测效果不理想。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用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用

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用文献综述在毕业论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为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理论基础提供支撑。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方法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研究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本文将探讨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常见的研究方法应用,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混合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是文献综述中常见的一种方法应用。

定性研究方法注重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描述和解释,通过对文字、图片、视频等非数量化数据的分析,揭示事物背后的内在含义和规律。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者可以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挖掘其中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定性研究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研究对象,还可以为研究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视角。

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客观、可量化的研究结果,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或回答研究问题。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者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量化分析,比如统计某一现象的发生频率、相关性等指标,从而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可以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为研究者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除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在文献综述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混合研究方法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旨在克服各自方法的局限性,达到研究结果的互补和协调。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者可以通过混合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数据,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研究对象,深入挖掘研究问题的本质。

混合研究方法的应用可以使研究结论更加丰富和多维,为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视角。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用至关重要。

定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研究对象,定量研究方法可以为研究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混合研究方法可以使研究结论更加丰富和多维。

大学论文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大学论文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大学论文的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在撰写大学论文时,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大学论文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

一、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已有文献的整理和总结,旨在对研究问题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分析。

以下是撰写文献综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 确定研究问题在进行文献综述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

定义研究问题是为了帮助确定文献综述的主题和范围。

2. 收集文献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

可以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学术期刊、国际会议和论文集等渠道获取文献。

3. 筛选文献筛选合适的文献并将其纳入文献综述中。

筛选文献时,要注意文献的质量和相关性,确保其对研究问题有实质性的贡献。

4. 组织文献按照时间、主题或理论等方式组织文献。

可以采用表格、图表或者系统化的文字来展示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5. 分析文献对综述中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

要注意对文献的主要观点、方法和结论进行准确的描述,并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和对比。

6. 编写文献综述根据对文献的分析和总结,撰写文献综述。

要确保文献综述具有逻辑性,对主要研究观点进行阐释,并与研究问题进行关联。

二、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论文中使用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操作步骤。

以下是撰写大学论文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指运用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

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调查问卷、实验设计、案例对比等。

2. 理论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文献综述和概念分析等途径进行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从已有理论出发,通过对文献的归纳和总结来回答研究问题。

3. 实践研究方法实践研究方法是指通过实际观察和实地调研等方式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践研究方法适用于需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的研究问题。

4. 数理统计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是指运用数学和统计学原理进行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或者进行一些量化的研究。

5. 案例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是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研究来解决研究问题的方法。

综评必备知识点总结

综评必备知识点总结

综评必备知识点总结一、研究目的综合评价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进行全面评价的过程。

其目的是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合和总结,形成对该领域或问题的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为相关决策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方法文献综述是综合评价的基础,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对研究领域的综合认识。

文献综述方法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筛选、文献分析和综合评价等步骤。

2. 调研访谈方法除了文献综述,调研访谈也是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方法。

通过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和专家意见,为综合评价提供有力支持。

3. 统计分析方法在综合评价中,统计分析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提高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1. 定量指标定量指标是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进行测量和统计,可以形成相对客观的评价,提高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 定性指标除了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质量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形成相对客观的评价,为综合评价提供多维度的信息。

3. 综合指标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通常是通过对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

通过合理的权重分配和综合评分,可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全面、客观的评价。

四、评价模型1.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构建层次结构和权重分配,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提高综合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对相关指标进行主成分提取和因子分析,可以找出影响研究对象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3. 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灰色关联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评价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

知识管理评估方法综述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不仅有助于组织有效地利用和传播知识,还可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如何评估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成为许多组织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知识管理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介绍几种常见的评估方法和其优劣势。

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估方法,通过设计问卷并向参与者发放,收集他们对知识管理过程和结果的看法和评价。

这种方法具有广泛、高效、经济的特点,能够快速了解参与者的意见和满意度。

然而,问卷调查法的局限性在于可能存在回答偏差和信息失真的问题,且难以捕捉到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具体细节。

二、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特定组织或个案进行详细研究来评估知识管理的有效性。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观察、访谈和文件分析等方法收集案例数据,并从中分析知识管理的优劣势。

案例研究法具有深入、细致的特点,能够提供对知识管理实践的详尽了解。

然而,由于案例的特殊性,其结果的可推广性有限,且案例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三、指标体系法指标体系法是通过构建一套评估指标来客观、定量地评估知识管理的有效性。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收集组织内部数据、关键绩效指标和相关统计数据等,进行评估和比较。

指标体系法具有客观、可量化的特点,能够提供直观的评估结果。

然而,指标的选择和构建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且有时难以衡量某些主观性的因素。

四、知识流动模拟法知识流动模拟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评估方法,它通过使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模拟出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流动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估和优化。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组织发现知识管理中的瓶颈和改进方向,并预测知识管理的效果。

然而,知识流动模拟法对技术和数据的要求较高,且建模过程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场景和优劣势。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单一的评估方法,也可以结合多种方法进行综合评估,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评估结果。

定量化文献综述方法与元分析

定量化文献综述方法与元分析

定量化文献综述方法与元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定量化文献综述方法与元分析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定量化文献综述是一种系统的、客观的方法,用于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大量文献中的定量数据,从而得出综合性的结论。

而元分析则是一种统计技术,通过对多个研究结果的整合和分析,来评估某一研究领域的总体效应和影响因素。

这两种方法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某一主题或问题,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首先介绍定量化文献综述和元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等步骤。

接着,将探讨这两种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案例,如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以展示其在实际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

还将讨论定量化文献综述和元分析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定量化文献综述和元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掌握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实际应用技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自己的研究中,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

二、定量化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定量化文献综述是一种系统而严谨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对已有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提炼出研究主题的核心观点和趋势。

该方法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研究主题和目标:这是整个定量化文献综述的起点,研究者需要清晰地界定研究主题和目标,明确想要探索的问题和假设。

文献收集与筛选:根据研究主题和目标,全面收集相关文献。

文献来源可以包括学术期刊、会议论文、书籍、报告等。

收集到的文献需要经过筛选,确保文献的质量和相关性。

数据编码与提取: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数据编码和提取,将文献中的关键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研究的设计、样本、方法、结果等。

数据整理与分析:将提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形成数据库。

然后利用统计软件或其他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以揭示文献中的规律和趋势。

结果解释与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解释和讨论。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教育研究领域呈现出了多元化、专业化、细分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教育研究的范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

本文将围绕教育研究的方法论,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混合方法研究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入手,具体分析国内外教育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应用范围及优缺点,并对教育研究方法进行不同领域和比较研究。

一、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是一种通过访谈、文本分析、场景观察等方式获取数据,从而对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的方法。

定性研究在教育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校园文化研究等课题中。

定性研究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对数据的解释、意义和情境进行深入剖析。

由于这种研究方法主要强调对文本和语境的分析和理解,一般难以使用一般统计学框架下的量化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但是定性研究在分析过程中可以深入解读参与者的感受、态度、观点和人际互动等内容,因此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二、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是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断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定量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政策、教师教育、学生评价等领域中。

它可以提供数据可重复、可比性和普遍性等优点。

定量研究的数据大部分都是从问卷、测验和测试中获得。

在定量研究方法中,研究者会利用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和推论性分析,目的是从大量数据中挖掘出规律和真相。

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需要建立一些具体的概念性框架和测量工具,以此来描述和解释数据,其中包括各种参数、指标和模型等。

三、混合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是将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一种新型研究方法。

它既包括了定性研究所强调的对拥有应变性的数据的意义和情境的深入分析,又包括了定量研究所强调的对大量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和总结的方法。

混合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综合性的研究项目中,包括课程评估、教学评价、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研究。

混合研究方法并不是简单地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组成的研究方式,而是在数据收集的初期阶段就需要考虑到如何让两种不同数据类型之间相互协调。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本文介绍了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综合评价、理论、方法、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通过对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为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本文将对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并指明未来发展趋势。

综述理论与方法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要涉及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定性方面主要包括专家打分法、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等;定量方面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方法是进行评价的关键。

综述热点问题当前综合评价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如何处理评价指标的权重问题,以及如何确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评价模型,以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问题的需求等。

综述不足之处虽然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还没有找到完全有效的评价方法;同时,一些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未来发展趋势未来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提高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综合评价的应用范围;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提高评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等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可以发现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献综述摘要:教育研究的科学性直接取决于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加强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教育研究质量与水平的基础。

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

因此,加强对定量研究法自身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完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提高教育研究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研究;定量研究教育研究就是用科学的理性精神来考察教育现象,并且尝试改变现有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满足主体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过程.二十世纪末期,教育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研究的繁荣与兴盛.在教育研究中应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处理、使用数据时,应实事求是,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应客观看待其局限,注意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使用.一、定量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定量研究从理论上讲起源于实证主义哲学。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的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美国的实用实证主义的发展,使定量研究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熟。

“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石是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定量研究就是要找到和确定、验证这些关系。

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要求教育研究追随自然科学研究的模式。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思想。

在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孔德反对任何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绝对的观念,拒绝研究本体论.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科学的本质进行探索,因为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手段。

科学的方法必须遵循自然科学家在实践中所运用的方法,不论它研究的是自然世界还是人类世界,也是“定量研究”的基础。

再次起决定作用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是在批判现象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象主义推崇个人的、主观的,认为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一种来自于人类感官获取信息的经验,因此具有很大的主观性,遭到了众多人的反对。

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

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

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是两种常见的方法论。

本文将分别介绍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客观规律性结论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手段,以量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

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客观、可比较的数据,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同时,定量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大样本的数据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然而,定量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可能忽略了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和复杂性,以及可能无法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意义和背后动因。

定性研究方法则是指通过深入的访谈、观察、案例分析等手段,以描述和解释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深入了解和解释,能够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意义和复杂性。

定性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特质和情境,具有较强的丰富性和深度。

同时,定性研究方法也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细节,有助于理解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然而,定性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例如可能受到研究者主观意识和解释的影响,以及可能无法提供客观可比较的数据。

在实际研究中,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和结合的。

例如,研究者可以先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理解,然后再通过定量研究方法进行大样本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以验证和加强定性研究的结论。

在研究设计中,研究者也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的不同,灵活选择和组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达到更全面、深入的研究效果。

总之,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优势,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应该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的不同,灵活运用和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以达到更准确、全面的研究结论。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文献综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文献综述,探讨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业水平、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劳动和技术、社会实践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价。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教育评估理论、认知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等。

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内容丰富多样。

现有研究支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身心发展、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

2. 评价方法多样灵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包括定性描述、定性分析、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既可以通过考试、测验等定量评价手段,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定性评价手段。

3. 评价工具不断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工具不断完善,包括学业成绩档案、学业成绩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等,这些工具为评价提供了更多可比较的信息。

二、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评价内容狭窄。

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侧重于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其他方面的评价,评价内容仍然相对局限。

2. 评价方法单一。

现有的评价方法主要依赖于考试、测验等定量评价手段,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评价方法相对单一。

3. 评价工具不够精准。

现有的评价工具虽然不断完善,但在评价内容的精准性、权威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足,评价工具的精准度有待提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改进方向主要包括:3. 提高评价工具精准度。

未来的研究需要改进评价工具,提高其精准度和权威性,包括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评价工具进行优化升级,使其更加准确和全面。

综述报告的文献综述方法与研究趋势

综述报告的文献综述方法与研究趋势

综述报告的文献综述方法与研究趋势一、综述报告的意义与定义二、文献综述方法1.选题与资料搜集2.文献筛选与整理3.文献分析与总结4.文献综述的写作与展现三、综述报告的写作技巧1.标题与摘要的制定2.逻辑结构的构建3.论证方法的运用4.语言表达与句式的优化四、综述报告研究领域的热点与趋势1.创新与发展2.理论与应用3.跨学科研究4.定量与定性分析五、综述报告的局限与挑战1.剽窃与重复2.数据质量与可信度3.学科边界的限制4.语言与文化差异六、综述报告的应用与拓展1.科研项目申报2.政策制定与决策支持3.学术研究与评价4.教育教学与课程设计一、综述报告的意义与定义综述报告是一种对特定主题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和总结的学术文献形式。

它可以提供全面的文献综述,概括并评价该领域现有的研究,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综述报告的意义在于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特定领域的研究动态、问题和前沿,为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决策支持等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方法1.选题与资料搜集综述报告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并进行相关文献和资料的搜集。

研究者可以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期刊论文等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结合个人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合适的文献进行深入研究。

2.文献筛选与整理在文献综述的过程中,需要对收集到的大量文献进行筛选和整理。

这一过程包括对文献的重复性排除、与主题不相关的剔除、质量不过关的淘汰等,并对选中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方便后续的分析和总结。

3.文献分析与总结在综述报告中,需要对选中的文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这一过程包括对文献中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实证结果等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梳理,以便从中发现研究的共性、差异和不足。

4.文献综述的写作与展现综述报告的最后一步是将分析和总结的结果进行写作和展现。

研究者可以将综述报告按照时间、主题、理论等不同方式进行组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进展和现状。

三、综述报告的写作技巧1.标题与摘要的制定综述报告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准确描述研究的主题和范围,以便引起读者的兴趣。

近十年SSCI期刊“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近十年SSCI期刊“评价理论”研究综述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2), 200-206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19.72026Appraisal Theory Studies on SSCIPublications from 2009-2018Yarong Li, Weiwei F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Received: Apr. 1st, 2019; accepted: Apr. 16th, 2019; published: Apr. 23rd, 2019AbstractDerived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ppraisal Theory (AT) is proposed in the year of 2000 by James Martin, for analyzing the interpers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at lexico-grammatical level. It has been questioned, improved and gradually acknowledged by the linguists in these years. This article would review the researches on AT from SSCI journals in last decade so as to explore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it, in the aim of providing possibl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ing ana-lyses.KeywordsAppraisal Theory, SSCI Journals, Research Status, Trend近十年SSCI期刊“评价理论”研究综述李雅蓉,樊葳葳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19年4月1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16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23日摘要“评价理论”脱胎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由James Martin于2000年正式提出,用以分析词汇语法层面人际功能的实现。

大学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方法

大学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方法

大学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方法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是大学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系统地总结、评价和分析研究领域内已有的相关文献,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而理论分析则是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论证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在大学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方法。

一、文献综述的作用文献综述是一种对已有文献进行收集、整理、评价和分析的综合性工作。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明确自己的研究课题的位置。

此外,文献综述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改进和创新的方向。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研究者需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文献的可靠性:选择权威来源的文献进行综述,如高影响力的期刊、专业书籍和学术会议论文等。

2.选择适当的综述方法:可采用定性综述、定量综述或者混合综述方法,根据研究课题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3.注意整理文献的条理性: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分类等方式对文献进行整理,确保文献综述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二、文献综述的步骤进行文献综述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确定需要综述的范围。

2.收集文献:通过数据库、图书馆和互联网等渠道收集和筛选相关文献。

3.评价文献:根据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价,保留与研究目标相关的文献。

4.整理文献: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选定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形成留言或框架。

5.撰写文献综述: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撰写文献综述部分。

三、理论分析的方法理论分析是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论证的方法。

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对研究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和准确的解释和解答。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理论分析方法:1.概念分析: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和界定,明确理论研究的概念框架和研究对象,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2.逻辑分析:运用逻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与定量分析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与定量分析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与定量分析在论文写作中,文献综述和定量分析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步骤。

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和评价,而定量分析则是通过数量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就文献综述和定量分析的定义、作用与步骤展开讨论。

一、文献综述的定义与作用文献综述是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价和总结。

它在论文写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其次,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避免重复研究,从而提高研究效率和节约研究资源。

最后,文献综述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和不完善之处,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二、文献综述的步骤文献综述的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领域: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前,研究者首先需要确定自己研究的范围和领域。

这可以通过调研已有文献和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来实现。

2.收集相关文献:在确定研究范围和领域之后,研究者需要收集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

这可以通过使用国内外学术数据库、图书馆资源和互联网搜索等途径来完成。

3.筛选文献:在收集到相关文献后,研究者需要对这些文献进行筛选。

筛选的依据可以是文献的质量、重要性和与研究主题的相关性等。

4.阅读文献并进行总结与归纳:在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后,研究者需要认真阅读这些文献,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将文献按照主题、方法、结论等进行分类,以便于后续的研究进一步分析和综述。

5.撰写文献综述:最后,研究者需要根据阅读和总结的结果撰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该包括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简要描述、评价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研究的重点和创新之处。

三、定量分析的定义与作用定量分析是指利用定量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它在论文写作中可以帮助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定量化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增强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定量分析可以借助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基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知识定量评 价
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兴起,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 内生变量,作为一种战略和经济资源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高度 注意。基于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知识定量评价认为知识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的价值是体现在产品(包括知识产品) 的价值之中的,知识定量评价就是计量和测度知识对产品价 值的贡献。
不足。最后,总结了当前知识定量评价学科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关键词:知识栽体;定量评价;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03-0157-04
0 引言
知识定量评价是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理论研究中的核 心问题,近来已成为学术界亟待突破的焦点难题。国外科学 界、学术界和企业界对知识本身及其价值的测度研究开展 较早,提出了一些框架和模型,但还远不够理想。本文从多 学科的视角梳理了知识定量评价的边界范围、研究基础、 载体、手段和方法以及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期对知 识定量评价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所裨益。
此外,罗宾曼寨尔和尤它·韦恩根据知识经济的内涵提 出了知识理想指数(INEXSK指数)法。他们认为知识基础设 施(infrastructure)、经验(experience)、技能(skills)缩写为 INEXSK是体现知识的基本要素。他们把理想知识指数看 作是建立在知识基础设施指数之上的生产技能指数、消费 经验和技能指数的结合,从而利用知识理想指数对不同国家 的知识发展状况进行测度与国际比较。还有学者根据库兹 涅茨、丹尼森等人的结论提出,知识进步及积累除了会改善 劳动和资本的质量,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之外,还会直接作 用于经济增长,后者主要是通过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及其扩 散实现的,其中,研究开发是知识的生产过程,技术创新及其 扩散是知识的应用过程。这种思路绕开了对知识本身的测 度,把知识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增长方程中余值部分的计算 作为对知识本身的测度,显然是比较粗略的¨钊。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学者在此领域开展的研究较晚, 1984年,赵红洲、蒋国华¨引在国内第一次较为全面地介绍 了科学计量学的起源、历程和成就。此后,一些文献计量学 和科学计量学教材和著作相继出版,如1988年邱均平编著 的《文献计量学》,1990年王崇德编著的《文献计量学教程》, 1993年丁学东编著的《文献计量学基础》,1994年罗式胜 主编的《文献计量学概论》,1995年梁立明的《科学计量学: 指标、模型、应用》,1999年庞景安编著的《科学计量研究 方法论》等。2000年,刘则渊探讨了科学计量学与制度科学 学的关系。2002年,庞景安详细地介绍了科学计量学的创生 和发展历史以及我国科学计量学研究的现状,给出了科学计 量学的概念,比较了科学计量学、文献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 的区别与联系。2002年。刘则渊等M1介绍了科学计量学的 研究对象、内容以及研究手段和方法;阐述了将科学计量学 和经济计量学有机结合的问题,并提出了将科学计量学拓展 为知识计量学的设想。
学和系统科学工具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信息的动态特
征和内在规律,厘清了信息计量学的概念。1984年,布鲁克 斯(B.C.Brookes)…1详细地讨论了信息计量学的一些基本理 论问题,提出了信息科学的基本方程:Ks+zxI=K(S+AS)。指出 知识结构I(s通过信息△I使其改变成新的知识结构 K(s+zxs)。1986年,德洪斯(Dehons)¨引提出了把 {when/where/who/what}作为人类的认知元素中心,提出 Ks+A{when,where,who,what}=Ks+A{how,why)的知识方 程。2005年,我同学者温有奎¨引认为知识结构是由知识的 最小单元——知识元组成,提出了知识的进化结构公式: K(s)+N(K(e)+K(s))=K(s+△s),式中K(s)表示知识结构,K(e) 表示知识元,N表示向导信息导航变换。在其后相关的文献 中,温有奎¨4l指出知识元是指文献中相对独立的、表征知 识点的一个元素,具体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幅图表、一个公 式、一章或一节、一段动画、一个程序等。知识元也往往 直指知识产品(图书、论文、专利等)中的概念、论点(观点)、 论据(数据、资料)、论证(方法、模型)、结论等知识核心和 知识创新点。知识元有信息报道型、名词解释型、数值型、 问题描述型、引文型、步骤(过程)型、方法型、定义型、原 理(理论)型、经验型lO种类型。
王前(195¨,男,辽宁沈阳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与智力资源管理。
万方数据
158·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年
在科学计量学中还是一个未根本解决的问题。其次是引文 分析的局限。1971年,温斯托克(M.Weinstoek)…归纳出15 条引文动机,其中包括纠正他人错误的引用、提供背景材料 的引用等。1977年索恩(F.C.Thorne)义列出了一些不正当引 用,其中有阿谀某人的引用、自诩的引用、互相吹捧的引用、 为支持某一观点的牵强引用、为维护某派利益的不正常引 用、迫于某种压力的引用等…。目前的引文分析技术尚无 法把它们区分出来。最后是隐性知识定量评价的问题。面 对知识管理领域方兴未艾的隐性知识定量评价问题,由于文 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建立在对文献,也 就是对显性知识载体的分析与处理上,对知识定量评价研究 中提出来的隐性知识定量评价问题目前尚无很好的解决办 法。另外,文献的收录还难免保证不遗漏高质量的论文,且 越来越多的合著者等现象,也给评价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 作用带来困难。此外,对非正式的知识交流,引文分析无法 反映。
虽然信息和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且十分相似,但是 知识较之信息的语义、效用和模糊性问题,知识的复杂性更 强。例如,在量纲上,信息量可用信息熵、比特量、字节量 等计量,而知识元至今人类还没有发现有效的计量量纲,而 且,不像文献计量、科学计量有明确的知识载体。目前研究 所发现的知识单元仍然无法脱离文献载体而单独存在,也无 法进行数量、质量与价值的直接计量与评价。虽然信息、 情报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本质上具有很大的相似 性,但是由于目前对信息、情报的准确计量与评价的理论和 方法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基于信息计量和情报 计量的理论和方法还很难有效地运用到知识定量评价中。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 1964年.卡尔纳普提fn了语义信息问题疮德于1965年发表 的论文《模糊集合》和1968年的《通信:模糊算法》,提出 模糊数学可以用于信息处理,在模糊集合的基础上建立的信 息论可以直接反映信息的语义等;1968年,贝里斯和高艾斯 在统一考虑信息的量和质(110信息的效用性)基础上,首先提 出了对信息的量和质进行统一度量的问题;1978年,夏尔马 又把“量一质”统一度量信息推广为“广义有效信息”。这些研 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申农信息论的局限性。由于我国一 直将information翻译为情报,所以我困一直将informetries 翻泽为“情报计量学”。直到1992年,我国有关部门将m睛报” 改译为“信息”,才将informetrics的译名改为“信息计量学”。
其适用于测度投入可以计算胆产出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没有
商业价值的基础研究和非交易性知识的价值。二是市场价 值法又称供求价格法。以生产要素市场上对知识要素的供 求关系所决定的交易价格来衡量知识的价值。它适用于人 才或专利、技术使用许可证、商标、版权、艺术品等知识 产品的(拍卖)定价。三是边际生产力法又叫剩余法。此法的 基本思想源于克拉克1899年在《财富的分配》一书中首先 提出来的总产量扣除劳动、资本和土地的边际贡献后剩余 的部分即为知识的贡献。这种方法是一种事后决定法,即通 过测度知识的产出来测度所投入知识的价值¨引。
l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知识定 量评价
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知识定量评价指根据 文献信息流的分布规律,如文献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文献 主题分布(如词频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结构分析、关联分 析等)和引文分析(如被引量和被引率等),用文献的数量与 质量来间接反映知识量和知识的价值。基于此种理论和方 法的知识计量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00多年前。1873年,阿 尔丰沙·德堪多(Alphonse de Candolle)把统计方法应用于研 究科学本身。1874年,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对杰 出科学家质量分布进行了研究…。1917年,科尔(F.T.Cole) 和伊尔斯(N.B.Eales)首次论述了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的作 用‘纠。
虽然目前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比较 成熟'f旦是用于知识定量评价仍然有一些基础性的理论问题 没有解决。首先是文献载体同知识载体的关系问题。虽然 文献是知识的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但并不是全部,文献的 数量能否反映知识的质量以及如何用数量反映质量的问题,
收稿日期:2009-03-03 作者简介:李埘'(1974-),男。吉林农安人,讲师,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科研管理;
1926年,美国学者洛特卡(A.J.Lotka)¨1提出了著名的洛 特卡定律;1934年,英国化学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提出 了布拉德福定律;1935年,美国语言学家齐夫(G Kzipf)提出 了齐夫定律。德里克·普赖斯(Derek J de SoUa Price)在1961 年出版的《巴比伦以来的科学》和1963年出版的《小科学,
在具体的评价方法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 出了一套包括测度知识存量与流量、知识产出、知识网络 和知识学习5个环节的指标体系。还有比较常用的就是无
万方数据
第3期
李冲,王前:知识定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
·159
形资产法。一是投入法或重置成本法,即以一定时期内实际 投入研究与开发(R&D)的费用、购买专利费用和员工的教 育、培训费用来反映知识的价值。也可用替代或重建某种 知识状态所需的成本来反映知识的价值。这种测度方法尤
信息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的早期史包括在文献计量学 和科学计量学的历史之中。“信息计量学”名称最早出自德 文,是由德国学者奥托·纳克(Otto Naeke)最先提出来的,试图 用以概括数学在信息、情报学领域的应用。“印度全国科学 文献中心”(INDOC)的雷间(Rajan)把信息计量学定义为:“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