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土壤生物名词解释简答整合

合集下载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分布于陆地的表面,被称为土壤圈。

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物理风化粒径大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残积母质:就地风化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物运积母质:岩石风化物经过外力搬运后,在一定地区堆积下来形成的成土母质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粒级别土壤机械组成(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为了区分由于土壤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称为土壤质地根际:一般将距根表2mm的土壤范围土壤腐殖质:是经微生物彻底改造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腐殖化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含C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最主要的形态是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化,即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O2和H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土壤黏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黏结在一起来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是指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于外物(农机具)的性能。

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塑成任何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性能。

黏粒含量:是产生土壤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基础,而含水量则是其表现强弱程度的条件。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1.土壤soil: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圈pedospere: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连续状态分布于陆地表面,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称为土壤圈3.农业生态系统: 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4.农业: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5.大气圈aerosphere :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越向上空气越稀薄,并逐渐转化为宇宙空间。

6.生物圈(biosphere) :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7.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8.土壤学soil science: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论述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变肥变瘦的一般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良的技术。

9.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10.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

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

1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地核(Core):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

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

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13.地幔(Mantle):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土壤生物是指在土壤中生活和繁殖的各种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的物质循环和生态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微生物是指在土壤中以微小体型存在的有机体,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由于其微小的体积和超高的生物量,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它们参与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转化、氮素循环、植物共生等诸多重要过程。

例如,土壤中的硝化细菌能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供给植物吸收利用;而固氮细菌则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氮。

土壤真菌则参与了有机质分解和营养元素循环,有助于维持土壤的肥力。

土壤动物是指在土壤中生活和繁殖的各种动物个体,包括蠕虫、线虫、蚯蚓、蜘蛛、昆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饮食方式,对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作用。

蠕虫和蚯蚓通过啃食植物残渣和土壤颗粒,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

昆虫则可以通过取食植物组织或其他昆虫的排泄物来促进分解和转化作用。

土壤中的动物还可以通过挖掘和翻动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透性,提供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根生境。

土壤植物是指在土壤中生长和繁殖的各种植物个体,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

它们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起到维持土壤健康和稳定的作用。

土壤植物的根系能够固着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并通过根分泌物和残根贡献有机质,促进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活动。

此外,土壤植物还可以通过根际区的生物作用,与土壤微生物建立共生关系,如与根瘤菌共生的豆科植物能固氮增加土壤氮的供应。

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之间相互作用,并与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功能。

例如,土壤中特定的细菌和真菌能够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形成根际生态系统,为植物提供养分和免疫保护。

土壤动物的活动可以影响土壤结构和质地,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并间接影响土壤水分和气体交换。

同时,土壤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和残根贡献有机质,刺激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并调节土壤水分和营养环境。

土壤的名词解释及问答

土壤的名词解释及问答

名词解释1、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谐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2、厩肥:各种新鲜家畜粪尿除用作改良,粘重土壤或作冬季温床酿热材料外一般需经堆积贮存,不宜直接施用的肥料。

3、盐基饱和度: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总量的百分数。

4、土壤热容量: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土壤当温度增或减1度时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热量卡数。

5、腐殖化系数:每克干物质施入土后转化为腐殖质的克数。

6、粘着性:土壤黏附外物的性能。

7、扩散:是土壤溶液中由于养分的浓度差异所引起的养分运动。

8、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9、土壤缓冲性:土壤对外界干扰抗拒性变的能力。

10、离子间的协同作用:指某一离子的存在能促进另一离子的吸收。

11、生物肥料:由有益微生物制成的能够改善作物营养条件,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肥料效应的活体微生物制剂,传统上也叫菌肥或微生物制剂。

12、复合微生物肥料:在肥料养分标明量中,至少含有氮、磷、钾三种养分中的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植物营养元素,由化学方法和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

13、物理风化:指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崩解、破碎但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的过程。

14、离子间的颉颃作用:指某一离子的存在能抑制另一离子的吸收。

15、质流:是由于植物蒸腾作用而引起的土壤中养分随土壤水流动的运动。

16、化学风化:岩石矿物在氧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17、沤肥:以植物茎秆、绿肥等植物性物质与泥炭、人畜粪尿、化学氮肥和石灰等材料混合堆积,经嫌气微生物分解、腐熟而成的肥料。

18、土壤导热率:是土壤导热性质大小的指标,指在单位温度梯度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土壤传导的热量。

19、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的物质。

20、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在贮存过程中,如普钙吸湿,会引起各种公演变化,往往使水溶性磷变为水不溶性的作用。

21、有效肥力:指耕作土壤中能被作物直接利用,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肥力。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土壤生物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体,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

它们在土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土壤的物质转化、有机质分解、氮循环、植物养分吸收和土壤结构形成等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面将对土壤中的常见土壤生物进行解释。

1. 微生物:微生物是土壤中最常见的生物类群,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

它们是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对土壤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菌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特别是氮、磷、钾等元素,供植物吸收利用。

真菌则主要负责分解难降解的有机物,如木质素和纤维素,将其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

2. 蚯蚓:蚯蚓是土壤中的一种常见动物,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和改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吞食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将有机质消化后排泄成蚯蚓粪便,俗称蚯蚓粪。

蚯蚓粪含有丰富的养分和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并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3. 根瘤菌:根瘤菌是一类与豆科植物共生的微生物。

它们能够与豆科植物根部形成共生关系,通过与宿主植物根系结合形成根瘤,从而吸收大气中的氮气,固定为植物可利用的氨态氮。

这种共生关系对提高土壤氮素供应和农作物生长非常重要。

4. 枯叶霉:枯叶霉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真菌,主要存在于枯枝落叶层和土壤表层。

它们通过分解植物残体和枯叶,将有机物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养分。

此外,枯叶霉还能够分解一些难以降解的有害物质,如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具有一定的修复土壤环境污染的能力。

5. 线虫:线虫是一类微小的体型细长的土壤动物,它们生活在土壤中的微孔隙中。

线虫对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有较强的能力,通过吞食其他微生物和有机物质,将其消化为小颗粒的有机碎屑。

线虫也是土壤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

6. 蚂蚁:蚂蚁是一种土壤中常见的节肢动物,它们在土壤中筑巢,并通过运输和堆积土壤来改良土壤结构。

蚂蚁还能够与一些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它们通过吃掉一些寄生植物的种子及幼苗,维护了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稳定。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

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2.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2.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4.5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4.7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8.4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8.5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集聚的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2、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3、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1矿物鉴定特征、种类及主要造岩矿物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根据矿物呈色的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种。

★条痕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条痕。

★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度是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的光亮。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摩擦或刻划的能力称为硬度。

★解理和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方向的平行面裂开,这种现象称为解理,而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则称为解理面。

而破裂成不平坦、不规则的断面,则称之为断口。

种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1.原生矿物(岩浆)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2.次生矿物(表生或变质)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土壤学必考名词解释大汇总

土壤学必考名词解释大汇总

1、土壤: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与收获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能够不断地供给植物最大限度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自然肥力:指土壤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壤肥力。

4、人为肥力: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5、潜在肥力:指当造不能供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6、有效肥力:指当造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7、矿物:指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以及内部结构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物质。

8、岩石:指矿物的自然集合体。

9、单成岩:由一种矿物形成的岩石。

10、复成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的岩石。

11、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岩石。

12、沉积岩:经流水搬运,重新沉积,胶结作用而形成的次生岩石。

1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物质组成产生定向排列、内部组成改变或重新结晶形成的岩石。

14、风化作用:指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周围环境因素作用下,由坚硬变疏松,同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

15、物理风化:岩石由大块变小块,由坚硬变疏松,但化学组成没有改变的机械破碎过程。

16、热力风化作用:温度变化会引起岩石的破碎或层状削落。

17、化学风化:使岩石矿物的化学组成产生改变的风化作用。

18、水化作用:岩石的物质与水作用生成含水物质。

19、氧化作用:氧气作为氧化剂,氧化岩石使其变质的作用。

20、生物风化:岩石受生物有机体作用所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21、残积物:未移动的风化物。

22、坡积物:移动至山坡下堆积的风化物。

23、冲积物:经流水搬运及重新沉积的母质。

24、洪积物:山洪冲积物。

25、湖积物:湖水泛滥沉积形成的母质。

26、海积物:滨海沉积而形成的母质。

27、第四纪红土:第四纪形成的红色粘土。

28、原生矿物: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结构与化学组成没有改变;仅发生机械破碎作用而残留在土壤中的矿物。

29、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逐步改变其结构、性质、物质组成的新矿物。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简答整合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简答整合

土壤生物名词解释简答整合名词讲明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P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截了当或间接阻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

P5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阻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P6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P54优势种: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样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同时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

P60建群种:建群种是指群落要紧层中的优势种类,它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和最大的生物量。

P60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垂直分化或称成层现象。

P64原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原先生长过植物,但被完全地消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物被阻碍下的土壤。

P76次生裸地:次生裸地是指原先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来原有的植物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但原有植被阻碍下的土壤条件仍差不多存在,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育体。

P76演替:演替是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它是生物动态中最重要的特点。

P80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生物群的分布,称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P142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生物群的因水分差异而大体上按经度方向成带状依次更替的现象称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P142种的分布区: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P199间断分布区:分布区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障碍隔开成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各部分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而形成一种间断的分布区。

P20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P239简答第一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行为上的适应、形状上适应、生理机能上的适应P10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进展趋势分不为趋同进化、趋异进化P11按照植物对光照强度适应程度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P16按照植物开花对光照时刻长短的不同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P17按照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状况将陆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P23按照沉没在水中的程度,将水生植物分成哪三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P34生态因子作用的差不多特点是什么综合作用、主导因子的作用、时期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截了当作用和间接作用第二章生物群落的差不多特点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一定的动态特点、具有一定的分类范畴P54目前我国学者按照植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分成三种群落成员型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P60库加金按照动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成三种群落成员型优势种、一般种、稀有种P60在裸地上,群落的形成要通过哪三个步骤侵移、定居、竞争P76群落的变化差不多形式有三种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演替P77按裸地性质划分的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P80按基质性质划分的演替水生基质演替、旱生基质演替简述我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与依据原则: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把植物群落本身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又注意群落的生态关系。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

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2.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2.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4.5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4.7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8.4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8.5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集聚的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系统:指的是地球表层上屎大气对流层上界,下到海洋深处和岩石上部,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岩石圈组成的一个由非生物和生物过程叠加的物质体系。

2.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3.土壤质量:即土壤在生态界面内维持植物生产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或在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动植物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质、空气质量以及职称人类健康生活的能力。

)4.养料库(矿质营养学说):土壤是植物养料的储存库,植物靠吸收土壤和肥料中的矿质养料而滋养。

植物长期吸收消耗土壤中的矿质养料,会使土壤库的矿质养料储藏量越来越少,为了弥补土壤库储量,可以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和轮作等方式如数归还土壤,以保持土壤肥力永续不衰。

这一观点把土壤看做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养分和起无力支撑作用的介质,称为土壤“养料库”的概念。

土壤学界把李比希的这一学说成为矿质营养学说。

5.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结构保持不变的现象。

6.土壤腐殖质(humus)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由非腐殖质物质和腐殖质物质组成7.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中有机质流通量达到土壤有机质含量所需的时间,称作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

8.微生物多样性(microbia了diversity):又称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指微生物群落的种类和种间差异,包括生理功能多样性、细胞组成多样性及遗传物质多样性等。

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soil microbial biomass):指土壤中体积小于5×103μm3的生物总量,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小型动物,但不包括植物体。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通常是以生物量碳的含量表示的。

10.菌根(mycorrhiza):高等植物根系与一类特殊的土壤真菌建立的共生体。

土壤专业名词解释

土壤专业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空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3. 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

4. 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5.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6. 有机质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一方面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所含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称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矿化过程。

7.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腐殖化过程。

8. 粒级:按土粒的大小,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9. 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10. 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体积(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11. 土壤总孔度:在固体土粒之间,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孔隙。

所有孔隙体积的总和占整个土壤体积的比例,叫做土壤总孔隙度。

12. 毛管孔隙:毛管水(实际包括束缚水)占据的孔隙称为毛管孔隙。

?13. 通气孔隙:14. 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和复粒)相互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15. 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6. 团粒结构:土粒胶结成粒状和小团块状,大体成球形,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称为团粒。

?17. 吸湿水:吸附于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子层的水。

18. 毛管水:受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的土壤水。

土壤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土壤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土壤的概念及其组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2.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衡量土壤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的能力。

3.土壤腐殖质是土壤中有机物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着特殊化学和生物本性的、构造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土壤有机质存在的主要形态。

4.:氨基酸脱下的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

5.土壤容量是指在作物不致受害或过量积累污染物的前提下,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最小养分定律: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高低受最小的养分所限制,当一种必须的养分缺乏或不足,其他养分含量虽多,作物也不能正常生长。

是指植物的生长受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支配的定律。

7.离子的被动吸收:是一种顺电化学势梯度的吸收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主动吸收:逆电化学势梯度且消耗能量的吸收过程,有选择性。

8.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即CEC 是指所能吸附各种阳离子的总量,其数值以每千克土壤中含有各种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即mol/kg。

9.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很迫切的时期,如供应量不能满足植物的要求,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很难弥补损失。

10.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某种养分能发挥其最大增产效能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作物对某种养分的需要量和吸收量都是最多的,这时期也是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11.复混肥料:指复合肥料和混合肥料的统称。

指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两种和两种以上养分标明量的肥料。

可以通过化学合成和混配制成,包括二元型(如NP、NK、PK)和三元型(NPK)。

12.土壤酸碱度:土壤溶液的反应。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地理学部分名词解释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P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

P5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P6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P54优势种: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

P60建群种:建群种是指群落主要层中的优势种类,它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和最大的生物量。

P60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垂直分化或称成层现象。

P64原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原来生长过植物,但被彻底地消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物被影响下的土壤。

P76次生裸地:次生裸地是指原来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来原有的植物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

P76演替:演替是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它是生物动态中最重要的特征。

P80 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生物群的分布,称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P142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生物群的因水分差异而大体上按经度方向成带状依次更替的现象称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P142种的分布区: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P199间断分布区:分布区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障碍隔开成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各部分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而形成一种间断的分布区。

P20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P239简答第一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行为上的适应、形态上适应、生理机能上的适应P10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发展趋势分别为趋同进化、趋异进化P11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适应程度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P16根据植物开花对光照时间长短的不同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P17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状况将陆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P23根据沉没在水中的程度,将水生植物分成哪三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P34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综合作用、主导因子的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第二章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类范围P54目前我国学者根据植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分成三种群落成员型优势种、建群种、伴生种P60库加金根据动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成三种群落成员型优势种、普通种、稀有种P60在裸地上,群落的形成要经过哪三个步骤侵移、定居、竞争P76群落的变化基本形式有三种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演替P77按裸地性质划分的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P80按基质性质划分的演替水生基质演替、旱生基质演替简述我国植物群落分类的原则与依据原则: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把植物群落本身特征作为分类依据,又注意群落的生态关系。

依据:1植物种类组成2外貌和结构3生态地理特征4动态特征P84植物群落分类系统有三个主要的单位即群丛、群系、植被型P85第三章简述热带雨林生物群基本特征1种类组成复杂: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成分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很难找到优势种,科的优势现象代替了种的优势现象2外貌: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季相变化不明显。

3结构复杂:除了乔木、灌木、草本三层外有寄生、附生等层间植物4雨林乔木的一些特征:具有高大而整齐的树干、树木力图伸高,树冠通常不大,树皮发育微弱、具有茎花现象,发育有板状根。

5、雨林动物树栖种类多,地栖种类少。

P91简述温带草原生物群的基本特征1以丛生禾草和根茎禾草为植物优势种2植物生物量主要部分在地下3植物一般具有旱生结构4大多数动物是善于奔跑或穴居的类型5 聚集成群是草原动物的特征6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由于草原区水热条件的差异,根据草原植物生态外貌特点将草原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陆地地带性生物群主要有哪些类型1、热带:热带雨林生物群、热带季雨林生物群、热带稀树草原生物群、热带荒漠生物群2、亚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与灌丛生物群、亚热带荒漠生物群3、温带: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温带草原生物群、温带荒漠生物群、寒温带针叶林生物群4、寒带:寒带苔原生物群试述欧亚大陆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地地带系列:1、大陆东岸太平洋沿岸系列:苔原-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2、大陆西岸的大西洋系列:苔原-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亚热带荒漠-热带疏林-稀树草原-雨林3、大陆内部的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苔原-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试述中国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1、以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为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为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生物群,西北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森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生物群。

2、东南部森林区纬度地带性特别明显,从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生物群3、西北部内陆地区,由于南部为青藏高原所占据,生物群的纬度地带性表现不完整,仅在新疆的温带荒漠地区有南北分异,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为温带荒漠生物群,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为暖温带荒漠生物群。

4、除上述生物群的纬向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生物群出现近似经度方向的更替。

例如,大致在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暖温带地区,从东到西,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地区到内陆的干旱区,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生物群5、在我国南部的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区域,生物群的经向差异远不如北方的显著,但在同一生物群类型范围内,仍有所不同。

在东部亚热带,降水较多,旱季不明显,具有偏湿性的常绿阔叶林生物群;西部亚热带降水较少,干湿季分明,具有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生物群。

热带东部以半常绿季雨林生物群为主,局部湿润生境有湿润雨林生物群;热带西部则为偏干性的半常绿季雨林生物群第四章水域生物群一般分为哪四种生态类群漂浮生物、浮游生物、自游生物、底栖生物举例说明间断分布的成因1自然条件变化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死亡3陆地下沉4大陆漂移5跳跃式传播6人为影响第七章简述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1使用价值(作为生物资源的生物的使用价值)包括比较容易察觉和衡量的直接价值和难以直接用货币形式表现的间接价值。

2选择价值(使未来对使用生物的选择成为可能)有许多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如果这些物种遭到破坏后代人就再没有机会利用或在各种可能性中加以选择因此必须注意保护。

简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1、物种高度丰富2、特有属、种繁多,其中不少还是古老的孑遗物种3、生物区系起源古老,区系成分复杂4、栽培植物、家养动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5、生态系统的类型丰富多彩6、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复杂多样土壤地理学部分名词解释土体构型:土壤剖面中的土层的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统称为土壤剖面构造或土体构型。

P4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P9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指的是只发生物理变化,未发生化学变化的造石矿物。

P23(老师整理)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称为土壤次生矿物,它包括各种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和铝硅酸盐类矿物。

P29土壤质地:自然土壤的矿物质都是由大小不同的土粒组成的,各个粒级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称为土壤质地。

P40 土壤中各粒级等配合比例叫土壤质地(老师整理)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土壤动植物残体及土壤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简单有机化合物,以至最终被彻底分解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称为有机质矿质化过程。

P48土壤结构:土壤固相颗粒很少呈单粒存在,他们经常是互相作用而聚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这些团聚体的组合排列方式称为土壤结构。

P57土水势:土水势是指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水系统移动到与它温度相同而处于参比状态的水池时所作的功。

P83灰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灰化作用,是指在土体表层(特别是亚表层)SiO2的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与沉积的过程。

P164黏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黏化过程,是指土体中黏土矿物、次生层状硅酸盐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富铁铝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富铁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氧化物过程。

钙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钙化过程,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碱化过程:碱化过程是指由于土壤中强碱弱酸盐碳酸钠或者碳酸氢钠相对富集,导致土壤溶液中的Na+进入土壤胶体交换出一定量钙离子、镁离子和铵离子等的过程。

土壤分类:土壤分类是在深入研究土壤发生、土壤个体发育、土壤系统发育与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壤不同发育阶段所形成的物质组成和特征,对土壤圈中各异的土壤个体所做的科学区分。

简答粘土矿物包括哪三种类型高岭石类、蒙脱石类、水云母类土壤腐殖质类型胡敏酸、富里酸有机质的C/N为什么会影响矿质化作用微生物的C/N比是5/1,而微生物吸收一份C消耗20份C。

最适宜的有机质C/N比是25/1,假如有大于25/1这种有机残体进入土壤由于C比较多,供微生物消耗的碳多,微生物繁殖快,消耗和吸收C的同时,也吸收N以造自身,而且比例一定是5/1但是N又少,只好从土壤中吸收氮,因而和作物争氮。

简述土壤质地对肥力的影响①砂土由于砂粒占优势,土壤中大的孔隙多,毛管孔隙少,因此砂土的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的威胁,对于农业生产,砂土由于通气透水性好,有机质分解迅速彻底,不易积累,所以保肥力弱,漏水漏肥,但春季升温快,发苗早,易耕作,适耕期长,供肥快。

②粘土由于孔径细小,毛管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强,保肥性能也强,因通气性差有机质分解缓慢,有有利于积累,养分会计师丰富,粘土的热容量大,温度变化迟缓,特别是春季温度上升慢,影响幼苗生长,不易耕作,适耕期短。

③壤土砂、粉、粘粒含量适中,因此不仅通气透水性能好,而且蓄水、保肥、供肥性能强,温度稳定耕作性能好。

简述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1、形成条件:要有胶结物和促使胶结的力2、形成过程:第一阶段,原生或次生矿物经范德华引力、库伦引力或植物根压相互粘结、凝聚成原生微团聚体;第二阶段,微团聚体再经过有机或无机胶结物质的凝聚或复合,才能聚合为在水中不易分散破坏的微团聚体;第三阶段,这种微团聚体之间,再添添充胶结物质而成为团聚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