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中亚文化的交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与中亚文化交流

摘要:了解中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接着阐述在古代我国与中亚的文化交流形式及内容。而如今我国在中亚的文化传播存在一定局限性,进而提出提升中国文化在中亚传播的影响力的几点建议,最后得出中国在发展与中亚关系时应不断地加强与其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中亚文化交流合作

一、中亚地区简介

中亚地区,泛指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南部部分地区和中国新疆地区。作为汇聚东西方文明的地区,中亚地缘战略重要性非常明显: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重新成为各种大国力量和政治势力汇集与争夺的地区;作为连接欧亚两洲的战略枢纽,中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中亚地区蕴藏着2000 亿桶石油(相当于273亿吨)和8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而哈萨克斯坦的钨、铬储量居世界第一,铜、铅、锌储量则为亚洲第一;乌兹别克斯坦的黄金储量是世界第五;吉尔吉斯斯坦有金、铀、汞等矿藏,塔吉克斯坦则有丰富的铜矿。中亚地区不仅因为地处欧、亚、非三大陆的交界处而成为自古以来的军事战略要冲,而且是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儒教四大宗教文化发展、传播、碰撞的十字路口和世界上最复杂的民族分布地带。

二、在历史上我国与中亚文化的交流

古代的欧亚大陆上,西有希腊、罗马、西亚两河流域文明,东有中华文明,南有印度文明,各大文明之间的交往,则大多通过中亚地区,甚至多由中亚居民充任中介。因此,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大文明的交流融汇之所,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多经此传播、扩散、融合、演变;创造了五彩缤纷的历史,成就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所以,将中亚称之为古代文明交流的熔炉和枢纽,当不为之过。

(一)丝绸交易与文化交流。丝绸是中原王朝的主要输出品,但在古代,其

政治和文化意义往往远远大于经济意义。名闻天下的中亚交通道“丝绸之路”,即是因丝绸输出而得名。中原王朝以丝绸为“政治武器”,招揽域外诸族与己通好,或者助己征战。蚕桑和缫丝术经中亚而传至罗马等西文古文明地区,对其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也经“丝绸之路”西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佛教的传播。迄于今日,佛教仍然在中国人的宗教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佛教之传入中国,主要经过中亚地区,并且,中亚诸族发挥了不容小视的中介作用。

(三)中亚“胡文化”的东渐。古代所谓的“胡文化”,主要是指北胡(以游牧人为主)及“西胡”(以伊兰系的粟特人为主)所创造和传播的域外文化。它们包括胡服、胡饭、胡酒、胡果、胡床、胡骑、胡笛、胡舞、胡音、胡乐等等,涉及日常生活、信仰习俗、音乐舞蹈、杂技幻术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汉、唐等强盛王朝期间,对外更为开放,交流更为频繁,因此“胡文化”也就更加灿烂。

(四)中亚与中国的物产交流。植物方面,油、蚕豆、苜蓿、黄瓜、石榴、葡萄等等,均由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大黄、茶叶等则从中国经中亚传播至西方各地。矿物方面,有瑟瑟、琉璃、玉等等珍宝自域外传入。此外,食品(诸如葡萄酒、胡饼)、日常用品(诸如海兽葡萄镜)等,也是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中的常见品种。

(五)语言和文学的交流。中亚地区的民族众多,语言也就纷杂多变,随着其居民的变迁,它们或者扩展,或者消失,或者演化,或者流布至其他地区。中原王朝以汉语为主,但由于历代以来与中亚各族交流频繁,故汉语中夹杂了为数众多的外来语;反之亦然。不管怎样,双方或多方的这种文学、语言交流,为中华文明或中亚其他异族文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三、如今我国与中亚文化的交流

目前,作为中亚最强有力、充满活力的近邻,中国要进一步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关系,不仅取决于不断深化的双边政治和经济关系,还要取决于中国能否在中

亚实施成功的文化传播。中国要寻求和平发展,也必须通过在中亚的文化传播建构自身强有力的文化认同,树立起“和平中国”和“文明中国”的形象。中国政府还坚持作为主导力量鼓励文化企业到中亚按照国际规范来运作,提高文化产业海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尽管如此,中国文化在中亚的任何国家都还未占主导地位,更无法与美国文化在中亚显而易见的吸引力相比。中国文化在中亚传播的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在中亚进行文化传播能够诉诸的文化资源有限。中亚国家的冲突诚然多发生在穆斯林内部,但这并不能削弱穆斯林团结特定群体抵抗他者的力量。况且,中亚国家对俄罗斯具有强有力的种族依附和经济取向,使得它并不易接受中国文化的主导。

其次,各种地区不稳定因素,即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的渐兴,尤其是后者同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相结合。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各种文化往往具有跨国网络系统下的民族性格,承受文化压力的社会同样有可能走向原教旨主义,继而也会外溢到跨国和跨地区的边界。

最后,中国自身面临着创造有利于文化传播环境的艰巨任务。包括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融合为一种服务于国家利益的、长远的、有连贯性的政治道德体系这一新视角。儒学、中餐、民歌固然有助于中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积极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观重新注入新的活力以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迫在眉睫的。

因此,为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在中亚传播的影响力,可以从如下三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要进一步提炼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中国很多传统的文化精髓和文明传统不仅是中国社会良性健康稳步前行的推动力,也是对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资源。中国不仅需要总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以及文化精神遗产,还要整理当代文化大师的理论与实践,并将这些思想成果整合成新文化成果来对中亚传播。

第二,要运用多种方式来扩大对中亚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一要积极发展面向中亚市场的文化产业,努力向中亚文化市场推出更多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二要通过文艺演出、影视交流、图书展示和艺术展览等多种形式,让

中亚各国人民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三要在经贸合作交流中传播介绍中国文化。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加大对中亚国家的汉语学习和汉语广播节目的投资力度,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实质性合作,广泛传播的汉语是中国实力和地位的标志,更是中亚各国对中国未来预期的标尺。汉语如能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为越来越多的中亚国家使用,其影响可以惠及政治、外交、经贸等全方位的领域。

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政治经济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势必带来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展。在去年落下帷幕的伊宁市“2010年中亚经济与汉语言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从事中亚经济与汉语言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在中亚经济研究和汉语国际教育方面的所得所获,本次研讨会将进一步推动国际间中亚经济与汉语言文化沟通,促进中亚文化交流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我们要加强对中亚国家的研究,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还应积极扩大中国与中亚国家文化方面的交流。不难看到,我国与中亚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必然能够影响双方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国家关系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支撑,难以形成连续性。中国作为中亚国家紧邻,在文化上的作为甚少,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不相适应,也不符合中国的地缘政治和战略利益。中亚国家人民对中国友好,但他们又对中国了解得太少了,因此中国在发展与中亚关系时应不断地加强与其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加文·汉布里主编.中亚史纲要.商务印书馆,1994.

[2]沈立新.绵延千载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3][俄]维·维·巴尔托里德等.中亚简史.中华书局,2005.

[4]许海山主编.亚洲历史.线装书局,2006.

[5]杨军,张乃和主编.东亚史.长春出版社,2006.

[6]芮传明. 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志[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7]M. R. 苏三洛(郝苏民, 高永久译) . 中亚东干人的历史与文化[M] .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73.

姓名:夏俊萍 2009175539

班级:人资091班

日期:2011年12月2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