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合集下载

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一章第四节 种子的萌发 第1课时

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件 第一章第四节 种子的萌发 第1课时

长出幼叶
丙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无变化
由甲、乙可得结论: 空气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由乙、丙可得结论: 水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由甲、丙可得结论: 不能得出正确结论,因为有两个变量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 水和空气都是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操作方案第四步:将三只广口瓶放在温暖的地方。 为什么?
1
2
3
4
不洒水 橱柜
中考链接
(2016•成都)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豌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他们在甲、
乙、丙、丁四个培养皿中分别放置等量的棉花,每个培养皿的棉花上面都均匀放置
25粒豌豆 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条件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
况如下表。
装置




场所
黑暗中
黑暗中
日光下
日光下
温度
23℃
23℃
第四单元 物种的延续
第一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第四节 种子的萌发 (第一课时)
20世纪初,人们在辽宁省普兰店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了一批埋 藏于1000多年前的古莲子。1953年,北京植物园的专家对古莲子光滑 坚硬的外壳进行扎孔、浸水处理,待其变软后剥壳、播种,最终让一 些古莲子生根发芽,开出来粉红色的美丽荷花。
有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
具备了上述6个条件,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吗?
思考讨论:1、为什么这些古莲子埋藏了 “上千年”没有萌发? 2、为什么专家处理后仍然只有“一些” 古莲子 生根发芽了?
课堂练习:
1、储存在粮仓里的小麦种子一般不会萌发,主要原因是( A) A.缺少水分 B.温度较高 C.缺少阳光 D.缺乏营养物质 2、图中四粒玉米种子的不同部位受到了损伤(阴影部分), 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肯定不会萌发的是( C )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鱼》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鱼》教学设计

第四节鱼(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能概述鱼的主要特征,能区分哪些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真正的鱼,哪些不是。

2、在探究鱼类外部形态、运动和呼吸方式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故事感悟和提点建议环节中,去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意识。

3、通过观察鱼的身体结构特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进一步建立生物体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三个探究活动来探究鱼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鱼的呼吸方式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大部分同学可能都有养鱼的经验,对鱼也比较熟悉,因此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但他们大多注意到的是一些表面的东西,如鱼的形态,游泳时鳍的摆动,鱼口的闭合,而常常忽视的是形态特征的意义、鳍的具体作用和鳃的结构与功能,对于鱼究竟是如何呼吸的,也不清楚。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并且引进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以鱼为核心,把动物重新分成两大类;展现了多种多样的鱼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而探究鱼的主要特征是本节的重中之重,考虑到内容比较多,我就把本节分两课时来上,把探究鱼的主要特征作为第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对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观察和视频展现来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

2、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先分析交流,再有目的地观看相关视频,然后进行相关知识归纳。

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实物与播放视频相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地提出探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分析观察对比,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在探究总结、学以致用环节,很好的与开头的故事悬疑相呼应。

最后的作业设计也突出了重点性、实用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展现了“双减政策”下的作业理念。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地形图的判读 课件
疏密状况)。 等高线向 处凸出
3、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等高距有区别吗?
(3)标上小组名称,小组选两名同学发言,一人表述,第十三页,共19页。
奖励
中间 高 四周低
两个 山顶 的低地 多条等高线 重叠在一起
等高线向 高 处凸出 等高线向 低 处凸出
即学即练
1.写出左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1课时)
第一页,共19页。
小美
小美生活在临朐县嵩山生态旅 游区北黄谷村,该村处在山川环 抱之中,环境清幽,绿树成荫,地 质地貌、水体景观为其主要特 色。 全村153户农户主要靠种植玉 米、小麦、黄烟等作物为生,人
均收入偏低。
第二页,共19页。
等高线地形图
谢谢
第十九页,共19页。
两个
的低地
实验器材:自制地形模型,量尺,颜料笔,白纸,铅笔。 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
(3)标上小组名称,小组选两名同学发言,一人表述,一人指图,要求配合默契。
两个
的低地
实验步骤: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 实验分组:班级分为四小组
活动二 思考1分钟后回答
两个
的低地
沿GB线路和沿HB线路爬到山顶,坡度较陡是
3、中国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多少?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
1山峰
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绝对高度,即海拔
F
.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1)绘制,中心点和方向不变,在纸上沿模型块边缘用笔描出一条闭合的曲线(从下往上依次取第一块、第二块….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第四节 课时1 回旋加速器、质谱仪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 第一章第四节 课时1 回旋加速器、质谱仪

2.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的圆周运动
(1)运动性质:匀速圆周 运动.
(2)向心力:由 洛伦兹力 提供,即 qvB=mvr2. mv
(3)半径:r= qB . 2πm
(4)周期:T= qB ,周期与磁感应强度B成 反比 ,与轨道半径r和速率v
无关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回旋加速器 1.构造图(如图1所示) 2.工作原理 (1)电场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两个D形盒之间的窄缝区域存在 周期性变化 的电场. 图1 作用:带电粒子经过该区域时被 加速 . (2)磁场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D形盒处于与盒面垂直的 匀强 磁场中. 作用:带电粒子在洛伦兹力作用下做 匀速圆周 运动,从而改变运动方向, 半个 周期后再次进入电场.
4.带电粒子被加速次数的计算:带电粒子在回旋加速器中被加速的次数 n
=EqUkm(U 是加速电压的大小). 5.带电粒子在回旋加速器中运动的时间: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为 t1,在磁 场中运动的时间为 t2=2n·T=nqπBm(n 为加速次数),总时间为 t=t1+t2,因 为 t1≪t2,一般认为在回旋加速器内运动的时间近似等于 t2.
(√ )
(2)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与轨道半径成正比.
(×) (3)运动电荷在匀强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随速度增大而减小.( × ) (4)因不同原子的质量不同,所以同位素在质谱仪中的轨道半径不同.( √ )
(5)利用回旋加速器加速带电粒子,要提高加速粒子的最终能量,应尽可能
增大磁感应强度B和D形盒的半径R.( √ )
如图3所示,可用洛伦兹力演示仪观察运动电子 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 (1)不加磁场时,电子束的运动轨迹如何?加上 磁场后,电子束的运动轨迹如何?

眉县三中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 种子的萌发第1课时 种子萌发的条件课件 新版版

眉县三中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 种子的萌发第1课时 种子萌发的条件课件 新版版
第三章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第二节 生物的进化 第1课时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式。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能用辩证的观点解释生物的进化历程。
1.以下图表示一个从未受到破坏的深积岩层 , 其中一层含有化石a , 而另一层含有化石b。据图可判断〔B 〕
A.物种a比物种b更简单、低等 B.物种a比物种b更复杂、高等
答案:D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 们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站起来动一动 对身体不好哦~
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奥利给~
第六单元 生物的繁衍和发展
答案
当堂检测达标
当堂检测达标
同学们,你们要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成 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 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考试加油!奥利给~
专题整合提升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专题一 生命的起源 【例1] (2017·山东潍坊模拟)以下关于生命起源的表达,不准确 的选项是哪一项:( ) A.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原始大气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气、甲烷、氢气等 C.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是原始海洋 D.米勒实验证明原始地球可以孕育原始生命 解析:米勒的模拟实验可以证明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 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不能证明原始地球可以孕育原始生命。 答案:D
A.胚不完整
B.缺少营养物质
C.处于休眠状态 D.胚已死亡
关闭
D
答案
1
2
3
4
4.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杨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

第一章-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1课时)介绍说课讲解

第一章-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1课时)介绍说课讲解
第一章-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一 般步骤和方法(第1课时)介绍
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粗 分离 定性 产 提纯 分析 品
定量分析
分离提纯的除方 法有哪些杂?

确定 组成 元素
每一个操作步骤是
怎样实完成验的式呢或? 最简式
质测 结
量 分 析
定 分 子 量
构 分 析
分子式 结构式
2020/6/29
C 汽油和苯
√D 硝基苯和水
学习小技巧:
适当记忆一些有机物质相对与水的密
度大小,对于解决萃取分液的实验题是很 有帮助的。
2020/6/29
14
分离、提纯
二、分离、提纯 4、色谱法:
叶黄素
2020/6/29
15
分离、提纯——色谱法
二、分离、提纯
4、色谱法: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有机物吸附作用的不同,分离、 提纯有机物的方法叫色谱法。
2020/6/29
三高离聚效子氰液色胺相谱分色析仪谱仪(仪色谱法)
20
分离、提纯——色谱法
实践活动 用粉笔分离植物叶子中的色素
取5g新鲜的菠菜叶(或其他绿色植 物的叶子),用剪刀剪碎后放入研钵中, 加入10mL无水乙醇或丙酮研磨成浆状, 过滤除去渣子,将滤液放入50 mL烧杯 中,再在烧杯中心垂直放置一根白粉 笔。约10 min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16
分离、提纯——色谱法
2020/6/29
色 谱 法
17
分离、提纯——色谱法
茨卫特的色谱实验 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 意。直到25年后的1931 年,德国化学家库恩在 分离、提纯、确定胡萝 卜素异构体和维生素的 结构中,应用了色谱法, 并获得1938年诺贝尔化 学奖。

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5学案:第一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

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选修5学案:第一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

第四节争辩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别、提纯[学习目标定位]熟知蒸馏法、萃取法、重结晶法提纯有机物的原理,能够依据有机物的性质、特点选择其分别方法。

1.物质的分别是把混合物的各种成分物质分开的过程,分开以后的各物质应当尽量削减损失,而且是比较纯洁的。

(1)物理方法:过滤、重结晶、升华、蒸发、蒸馏、分馏、液化、分液、萃取、渗析、溶解、盐析、汽化、物理方法洗气等。

(2)化学方法:加热分解、氧化还原转化、生成沉淀、酸碱溶解或中和、络合、水解、化学方法洗气等。

(3)依据成分物质性质的差异,确定下列混合物的分别方法:①饱和食盐水和沙子过滤;②从KNO3、NaCl的混合溶液中获得KNO3结晶;③水和汽油的混合物分液;④从碘水中提取碘萃取。

2.物质的提纯是将某物质中的杂质,接受物理或化学方法除掉的过程。

它和分别的主要区分在于除掉后的杂质可以不进行恢复。

常用的方法有(1)将要除去的杂质变为被提纯物,这是提纯物质的最佳方案。

如除去Na2CO3中混有的NaHCO3,可将混合物加热使NaHCO3全部转化为Na2CO3。

(2)加入一种试剂将要除去的杂质变成沉淀,最终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沉淀。

如食盐水中混有BaCl2,可加适量的Na2SO4,把Ba2+转化为BaSO4沉淀。

(3)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使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如食盐水中混有Na2CO3,可加盐酸使CO2-3变为CO2逸出。

探究点一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1.蒸馏原理(1)蒸馏的原理是在确定温度和压强下加热液态混合物,沸点低的物质或组分首先汽化,将其蒸气导出后再进行冷凝,从而达到与沸点高的物质或组分相分别的目的。

(2)工业乙醇中含有水、甲醇等杂质,经蒸馏收集77~79 ℃的馏分。

2.仪器装置(1)仪器A的名称是温度计。

(2)仪器B的名称是蒸馏烧瓶。

(3)仪器C的名称是冷凝管。

(4)仪器D的名称是锥形瓶。

3.试验步骤在250 mL蒸馏烧瓶中加入100 mL工业乙醇,再在烧瓶中投入少量碎瓷片,安装好蒸馏装置,向冷凝器中通入冷却水,加热蒸馏。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从认识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入手,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和应用。

重点训练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为后面学习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2、通过操作软件和亲手制作山体模型,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的形态特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3、通过观看利用普米软件制作的视频理解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程度的关系。

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轻松高效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

难点: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判读山坡的陡缓。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存在局限性,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地形地貌,转绘为平面地形图等难以理解的知识,初中生学生参与意识强,在课堂中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寻找、发现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所收获。

激励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始终2、学法:动手实践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展示微信聊天记录,老师的好友聪聪要去庐山看日出,在微信中发来一些拍摄的照片和信息,他的脚受伤了,手机也快没电了,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重温激动人心的救人过程,利用Google Earth看看庐山山区的整体情况,可以看到庐山山脉层峦叠嶂,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区域的认知。

此时提出问题:到哪里去找聪聪呢?线索一:展示微信中聪聪发来的位置信息,利用高德导航导入,紧急赶往山区,来到山脚下,得到一张非常重要的紧急救援图。

利用微信中提供的信息和山脚下的等高线地形图,来寻找一条省时省力的最佳登山路线,营救聪聪。

高中物理必修三 第一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电势能与电势

高中物理必修三 第一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电势能与电势
在匀强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只与电荷的 电量 及其 起点 、 终点 的位置有关,与路径 无关 .上述结论也适用于非匀强电场.
二、电势能
1.电势能:电荷在 静电场 中的某一位置具有的势能,用Ep表示. 2.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电荷从点A移动到点B,电场力做功 WAB等于始点的电势能EpA减去终点的电势能EpB,即WAB= EpA-EpB . (1)电场力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 减少 ; (2)电场力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 增加 . 3.电势能的大小: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将电荷从该点移动到_零__电__
知识深化
4.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
(1)电场线法: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2)场源电荷判断法:离场源正电荷越近的点电势越高,离场源负电
荷越近的点,电势越低.
(3)电势能判断法:由φ=
Ep q
知,对于正电荷,电势能越大,所在位
置的电势越高;对于负电荷,电势能越小,所在位置的电势越高.
例2 (多选)(2022·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高二期末改编)某电场线分布如图所
(3)如果规定B点的电势能为零,则该电荷在A点和C点的电势能分别为 多少? 答案 见解析
如果规定B点的电势能为零,则该电荷在A点的电势能为:EpA′= EpB′+WAB=0+WAB=-3×10-5 J 电荷在C点的电势能为EpC′=EpB′-WBC=0-WBC=-1.2×10-5 J.
针对训练 (多选)(2021·建瓯市高二期中)如图所示,在正点电荷的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 上依次有A、B、C三点,分别把带电荷量为+q和-q的点电荷依次放在这三 点上,关于它们所具有的电势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WAC=WAB+WBC=-3×10-5 J+1.2×10-5 J=-1.8×10-5 J 电势能增加了1.8×10-5 J.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第一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第一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学习目标 1.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步骤。

2.学会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的常规方法。

一、有机物的研究步骤及分离提纯方法1.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步骤2.物质分离的原则和方法适用于有机物的分离,那么有机物分离的原则是什么?可能的分离方法有哪些?提示分离原则:把有机混合物的各组分物质逐一分离,得到各纯净有机物。

分离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各组分的损失,各组分要尽量纯净。

分离方法:①物理方法:过滤、重结晶、升华、蒸发、蒸馏、分馏、液化、渗析、盐析等。

②化学方法:加热分解、氧化还原转化、生成沉淀等。

3.什么是有机物的提纯?有机物的分离和提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提示提纯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有机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目标有机物质的过程。

分离和提纯的主要区别为分离是有机混合物分成几种纯净有机物,提纯是除去有机混合物中的杂质。

4.根据有机物的性质选择分离提纯的方法。

(1)若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的溶解性差异较大,应选择什么方法分离该混合物?提示过滤或结晶。

(2)若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互溶且沸点差异较大,应选择什么方法分离该混合物?提示蒸馏。

(3)若有机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较大,应选择什么方法分离提纯该有机物?提示萃取、分液。

进行有机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时,需了解有机物的性质,并根据性质考虑适合采取的方法。

一般应先考虑是否能用物理方法分离与提纯,再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与提纯。

练中感悟1.下列方法可用于提纯液态有机物的是()A.过滤B.蒸馏C.重结晶D.萃取答案 B2.如果你家里的食用花生油不小心混入了大量的水,利用你所学的知识,最简便的分离方法是()答案 B3.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支管口处是为了测出馏分的沸点B.用结晶法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用分液法分离水和硝基苯的混合物C.在重结晶的实验中,使用短颈漏斗趁热过滤是为了减少被提纯物质的损失D.作为重结晶实验的溶剂,杂质在此溶液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应该很大答案 D解析在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支管口处是为了测出馏分的沸点,故A正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小,所以用结晶法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水和硝基苯不互溶,所以用分液法分离水和硝基苯的混合物,故B正确;在重结晶实验中,要求被提纯物和杂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差别很大,杂质在此溶液中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D错误。

第一章第四节第1课时实战演练

第一章第四节第1课时实战演练

当前,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当务之急是争取如期实现茂物目标,并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成果。

……并愿就包括亚太自由贸易区远景等问题进行研究。

据此完成1~2题。

1.亚太经合组织()①属于区域经济组织②体现了经济全球化③在国家主导下进行④通过地方政府的协商联系而形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在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之间()A.消除贸易壁垒,保留非贸易壁垒B.商品和资本跨国界自由流通C.生产资料、信息参与全球性配置与重组D.逐步建立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解析:第1题,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区域经济组织,体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它是以国家为单位的一种经济组织。

第2题,区域一体化要求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C项和D项均属于经济全球化。

答案:1.C 2.B目前四川是国内上游油气勘探最热点地区,石油巨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已经在那个地区展开勘探开发竞赛,而主战场就是地下5000米深的天然气储气层。

这个地区大量存在的中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有着产生、储集和封闭油气的良好条件。

预计202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为2500亿~3000亿立方米,2010年8月31日,川气东送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并投入商业化运行,成为四川省天然气工业发展的新契机。

据此完成3~5题。

3.“川气东送”被称为国内在建难度最大的管道工程,有关该工程的正确叙述是() A.横跨中部、东部八省市,地势起伏巨大B.因数次穿越长江,管道运输的连续性无法保障C.需要翻越鄂西渝东的崇山峻岭,隧道工程量巨大D.沿线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工程拆迁量大4.西气东输管线终点是上海,“川气东送”工程又向上海供气,其建设意义为()①有利于保障长三角地区能源安全稳定供应②可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③可增加上海港对外出口天然气的能力④有利于推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川气东送”的源头是我国最大的深层天然气田——普光气田。

第一章第四节电势能 电势与电势差1

第一章第四节电势能 电势与电势差1

EPB=3×10-5 J
EPC=1.8×10-5 J
(3)如果规定B点的电势能为零,则该电荷在A点 和C点的电势能分别为多少?
EPA= -3×10-5 J
EPC=-1.2×10-5 J
通常把电荷在离场源电荷无限远处 的电势能规定为零,或把电荷在大地 表面上电势能规定为零。
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等于电 场力把它从该处移动到零势能位 置所做的功
重力势能和电势能类比
重力场中,重力:地球和 物体之间存在的吸引力 有重力就有重力势能Ep= mgh Ep由物体和地面间的相对 位置决定 重力做功,重力势能改变 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就减少 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就增加 电场中,电场力:电荷之 间的作用力 有电场力就有相应的能, 叫电势能EP EP由电荷间的相对位置决定 电场力作功,电势能改变 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就减少 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就增加
WAB 10 J
电势能减少
q
+
F
电荷在B点具有的电势能多大? 设A点的电势能 EPA 0
WAB = EPA-EPB =பைடு நூலகம்03J
3
电势能为负表示 的物理意义是什 么?
3
EPB EPA WAB 0 10 J 10 J
电势能是相对的,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 电势能为负表示电荷在该处的电势能比 零 还要小. 电势能是电荷和电场所共有的,具有系统 性 电势能是标量
力对电荷做功为:
E
将-q由A移到B的过程,电场
W电= qEd qEl cos
二、电势能
电场中的电荷由于受 到电场力作用而具有的 势能。
E v
A
E
v
+
B
A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片段四:登到最高处,引出“山峰”部位;
片段五:“鲫鱼背”两侧万丈深渊的地形特点,引出“山脊”部位;
片段六:通过遇到的小河,展示教师录制的“汇水模拟实验”微课视频。引出汇水的部位是“山谷”;
片段七:通过描述在两山之间低凹的处休息的平台,引出“鞍部”部位;再次结合三维模型,形成山体部位的空间感。
片段八:远眺四周,壁立千仞,引出等高线重叠的“陡崖”部位;再结合小河,介绍水流流经陡崖处,可以形成瀑布。
教师运用智慧课堂,实时将学生的制作过程传到大屏幕。
期间板画:等高线地形图,用字母标注出板画中不同的地形部位。
学生制作完成后,分组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等高距固定、一般情况下不重叠、陡坡和缓坡等。
观察,讨论
动手制作、合作学习
将平面的线再转化成立体模型,并观察总结特征。
环节4:慧眼识山
片段三:带着老人登山,选择陡坡还是缓坡?
总结:请学生上台就之前教师板画的等高线地形图中留下的字母,写出字母对应的山地部位。
寓学于乐
再次巩固和强化知识点。
让学习更加趣味化




本节课以情境案例为脉络,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这节内容,采取分组做模型、总结等高线基本特征、认识山体部位。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海拔,怎样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如何判读山体的不同部位,并学会了实际运用。




1.知道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含义,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某点的海拔及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谷、山脊等地形部位,判断坡度的陡缓状况。
3.联系生活实际,认知不同地形部位。
4.学生逐步提升动手制作、阅读地图的能力,逐步培养合作学习的素养。
教学
重点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细胞的生活(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细胞的生活(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细胞的生活与我们生活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在哪里?”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细胞的生活原理。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自我监控、自我反思的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5.作业设计的创新性: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种作业设计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4.在作业批改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创设: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机勃勃的森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现象,进而导入新课。这种从生活中引入教学内容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细胞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021新编版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021新编版教学课件 新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四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归纳提升] 充分条件的两种判断方法
(1)定义法:
第一步 — 确定谁是条件,谁是结论 ↓ 第二步 — 尝试由条件推结论 ↓
若条件能推出结论,则条件为结论的充分条件, 第三步 — 否则条件就不是结论的充分条件
(2)命题判断方法: 如果命题:“若p,则q”是真命题,则p是q的充分条件; 如果命题:“若p,则q”是假命题,则p不是q的充分条件.
[归纳提升] 必要条件的两种判断方法
思考1:在逻辑推理中,p⇒q能表达成哪几种说法? 提示:以下5种说法: ①“若p,则q”为真命题;②p是q的充分条件;③q是p的必要条 件;④q的充分条件是p;⑤p的必要条件是q.
知识点2 判定定理、性质定理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关系 (1)数学中的每一条判定定理都给出了相应数学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第1课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第2课时 充要条件 P36
基础知识 知识点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命题真假 “若 p,则 q”是真命题
推出关系 条件关系
____p_⇒__q___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q 是 p 的必要条件
“若 p,则 q”是假命题 p⇒/ q
p 不是 q 的充分条件 q 不是 p 的必要条件
题型二
必要条件
例 2 (1)使|x|=x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是
A.x<0
B.x≥0或x≤-1
C.x>0
D.x≤-1
( B)
(2)下列“若 p,则 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命题中的 q 是 p 的必要条 件?
①若|x|=|y|,则 x=y; ②若△ABC 是直角三角形,则△ABC 是等腰三角形; ③p:x=1,q:x-1= x-1; ④p:-2≤x≤5,q:-1≤x≤5; ⑤p:a 是自然数,q:a 是正整数; ⑥p: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q: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第1课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目标定位]熟知蒸馏法、萃取法、重结晶法提纯有机物的原理,能够根据有机物的性质、特点选择其分离方法。

一含有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1.蒸馏原理蒸馏的原理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加热液态混合物,沸点低的物质或组分首先气化,将其蒸气导出后再进行冷凝,从而达到与沸点高的物质或组分相分离的目的。

2.仪器装置(1)仪器A的名称是温度计。

(2)仪器B的名称是蒸馏烧瓶。

(3)仪器C的名称是冷凝管。

(4)仪器D的名称是锥形瓶。

3.实验步骤在250mL蒸馏烧瓶中加入100mL工业乙醇,再在烧瓶中投入少量素烧瓷片,安装好蒸馏装置,向冷凝器中通入冷却水,加热蒸馏。

(1)加素烧瓷片的目的是防止液体暴沸。

(2)温度计水银球应处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3)冷却水进出水方向是下口进、上口出。

4.实验结果收集77~79℃的馏分为95.6%的乙醇和4.4%水的共沸混合物。

蒸馏的适用范围与条件(1)适用范围:蒸馏可用来分离提纯液态有机物。

(2)适用条件①有机物热稳定性较强;②有机物与杂质的沸点相差较大(一般约大于30℃)。

1.关于蒸馏的实验操作说法正确的是()A.蒸馏的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实现分离B.蒸馏烧瓶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C.开始蒸馏时,应该先加热,再开冷凝水;蒸馏完毕,应该先关冷凝水再撤酒精灯D.苯和水的混合物最好用蒸馏的方法进行分离答案 A解析蒸馏是利用液体沸点的不同,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故A正确;由于蒸馏烧瓶底面积较大,直接加热受热不均匀,所以在使用时必须垫石棉网,故B错误;冷凝管没有通水或先加热后通水会造成受热不均匀,使冷凝管破裂,蒸馏完毕,防止蒸气外逸,应该先撤酒精灯,再关冷凝水,故C错误;蒸馏是分离沸点不同且互溶的液体混合物,苯和水的混合物不混溶且分层,用分液的方法,先从下口放出水,后从上口倒出苯,故D错误。

2.和的一些物理性质如下表所示:(1)分离这两种物质的混合物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填字母)。

a.过滤b.分液c.蒸发d.蒸馏(2)实验需要用到的主要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牛角管。

答案(1)d(2)酒精灯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锥形瓶解析由于这两种有机物不溶于水,所以不宜利用溶解度的差异性来分离,而二者的沸点相差较大,所以采用蒸馏方法分离。

二重结晶提纯苯甲酸1.重结晶原理利用有机物和杂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相差较大,采用冷却或蒸发将有机物分离出来,是提纯固体有机物的常用方法。

2.实验步骤(1)加热溶解:将粗苯甲酸1g加到100mL的烧杯中,再加入50mL蒸馏水,在石棉网上边搅拌边加热,使粗苯甲酸溶解,全溶后再加入少量蒸馏水。

(2)趁热过滤:用短颈玻璃漏斗趁热将溶液过滤到另一个100mL烧杯中。

(3)冷却结晶:将滤液静置,使其缓慢冷却结晶。

(4)分离晶体:过滤分离滤液,得到晶体。

3.实验思考(1)在重结晶过程中进行热过滤后,要用少量热溶剂冲洗一遍,其目的是什么?(2)在晶体析出后,分离晶体和滤液时,要用少量的冷溶剂洗涤晶体,其洗涤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冷溶剂?(3)温度越低,苯甲酸的溶解度越小,为了得到更多的苯甲酸晶体,是不是结晶时的温度越低越好?答案(1)洗涤不溶性固体表面的可溶性有机物。

(2)洗涤除去晶体表面附着的可溶性杂质;用冷溶剂洗涤可降低洗涤过程中晶体的损耗。

(3)温度过低,杂质的溶解度也会降低,部分杂质会析出,达不到提纯苯甲酸的目的;温度极低时,溶剂(水)也会结晶,给实验操作带来麻烦。

1.重结晶选择溶剂的要求(1)杂质在所选溶剂中溶解度很小或很大,易于除去。

(2)被提纯的有机物在所选溶剂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该有机物在热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大,冷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冷却后易于结晶析出。

2.重结晶实验操作步骤(1)加热溶解;(2)趁热过滤;(3)冷却结晶。

3.纯碱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将纯碱从氯化钠和纯碱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最好应用()A.蒸馏法B.萃取法C.重结晶法D.分液法答案 C解析图像中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所以,采用在热水中溶解、降温,纯碱则析出,然后过滤,氯化钠留在水溶液中。

即采用重结晶的方法。

4.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离、提纯实验中的一些操作或做法,正确的是()A.在组装蒸馏装置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伸入液面下B.用96%的工业酒精制取无水乙醇,可采用直接蒸馏的方法C.在苯甲酸重结晶实验中,粗苯甲酸加热溶解后还要加入少量蒸馏水D.在苯甲酸重结晶实验中,待粗苯甲酸完全溶解后要冷却到常温再过滤答案 C三萃取的实验原理与操作1.萃取的原理(1)液—液萃取原理:利用有机物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将有机物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的过程。

(2)固—液萃取原理:用有机溶剂从固体物质中溶解出有机物的过程。

(3)常用的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有乙醚、石油醚、二氯甲烷等。

2.操作要求加入萃取剂后充分振荡,静置分层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并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萃取的原理(1)萃取和分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液是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组成的混合物分离的操作。

分液可单独进行,但萃取之后一般要进行分液。

(2)萃取和分液常用的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

(3)萃取剂选择的条件①萃取剂与原溶剂互不相溶。

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大。

③萃取剂与溶液中的成分不发生反应。

5.已知乙酸异戊酯是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的液体。

在洗涤、分液操作中,应充分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后的操作是()A.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B.直接将乙酸异戊酯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C.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下口放出D.先将水层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再将乙酸异戊酯从上口倒出答案 D解析乙酸异戊酯的密度比水小,所以在分液漏斗中乙酸异戊酯在上层,水在下层,分液时应先将水从下口放出,再把乙酸异戊酯从上口倒出。

6.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一组物质是()A.溴和四氯化碳B.苯和溴苯C.酒精和水D.硝基苯和水答案 D解析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才能分层,可利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

A、B、C三项中的两物质互溶,而D项中两物质是互不相溶的。

有机物分离与提纯的常用方法总结1.现有三组混合液:①乙酸乙酯和乙酸钠;②乙醇和丁醇;③溴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A.分液、萃取、蒸馏B.萃取、分液、蒸馏C.萃取、蒸馏、分液D.分液、蒸馏、萃取答案 D解析乙酸乙酯难溶于水,而乙酸钠易溶于水,可用分液法分离;乙醇和丁醇都易溶于水,但沸点相差较大,可用蒸馏法分离;溴化钠属于钠盐,易溶于水,而属于卤素单质的溴易溶于有机溶剂,两者可用萃取法分离。

2.欲用96%的工业酒精制取无水乙醇时,可选用的方法是()A.加入无水CuSO4,再过滤B.加入生石灰,再蒸馏C.加入浓硫酸,再加热,蒸出乙醇D.将96%的乙醇溶液直接加热蒸馏出来答案 B解析水和乙醇互溶,但沸点不同,所以用蒸馏的方法提纯乙醇;为了更好地蒸馏,应先加入生石灰吸水。

3.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分液B.如图所示,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C.C2H5OH中有CH3COOH,加足量CaO蒸馏除去D.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也从下口放出答案 C解析乙酸乙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能完全水解,故A错;Br2与 NaOH溶液反应,上层溶液颜色变为无色,故B错;乙酸与氧化钙反应生成高沸点的盐,乙醇不能,蒸馏得到乙醇,C 正确;D选项的操作会使上层液体被下层液体污染,故错。

4.现有一瓶乙二醇和丙三醇的混合物,它们的性质如下表,据此,将乙二醇和丙三醇互相分离的最佳方法是()A.萃取法B.结晶法C.分液法D.蒸馏法答案 D解析分析表中数据信息可知,乙二醇和丙三醇为互溶液体,故不能用分液法、结晶法及萃取法,乙二醇和丙三醇沸点差别较大,可以采用蒸馏法分离。

5.现拟分离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的混合物,下图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

已知各物质的沸点:乙酸乙酯77.1℃乙醇78.5℃乙酸118℃请回答下列问题:(1)试剂(a)为________,试剂(b)为________。

(2)图中的分离方法分别是①为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________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有机物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饱和Na2CO3溶液硫酸(2)分液蒸馏蒸馏(3)CH3COOCH2CH3CH3CH2OH、CH3COONaCH3COONa CH3COOH CH3CH2OH解析三者为互溶液体,乙酸乙酯不溶于水,而乙酸、乙醇均易溶于水,故可先加饱和Na2CO3溶液分液分离出乙酸乙酯。

余下的CH3COONa和乙醇,用蒸馏法蒸出乙醇,最后将CH3COONa 转化为乙酸,再蒸馏即可得到CH3COOH。

40分钟课时作业[基础过关]1.下列属于分离、提纯固态有机物的操作的是()A.蒸馏B.萃取C.重结晶D.分液答案 C解析分离、提纯固态有机物的操作为重结晶。

2.在蒸馏实验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蒸馏烧瓶中放入几粒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B.将温度计水银球放在蒸馏烧瓶支管口附近C.冷水从冷凝管下口入,上口出D.蒸馏烧瓶不用垫石棉网,可直接加热答案 D解析A项,通常我们会在蒸馏烧瓶中加入少量碎瓷片或者沸石,防止液体暴沸,故A正确;B项,温度计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目的是控制馏分物质的沸点,测量的是蒸气温度,故B正确;C项,冷凝管水流遵循逆流原理,即冷水从冷凝管下口进入,上口流出,这样冷凝效果好,故C正确;D项,蒸馏烧瓶不能直接加热,需要垫石棉网,故D错误。

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①除去乙烷中少量的乙烯:光照条件下通入Cl2,气液分离;②除去乙酸乙酯中少量的乙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干燥、蒸馏;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答案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中物质的分离与除杂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