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成语故事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
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导读:本文古代德育小故事【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容易发怒,乃薄福相】韩忠献公曾经说:“无论遇到君子或小人,都应当诚恳对待他们。
当我们确知对方是小人,只要浅交就行了。
”一般人对于小人欺侮自己的情形,一定要暴露出来,好让大家斥责他,只有韩忠献公不这么做。
他的智慧足以明辨小人的奸诈,然而,他却时常坦然承受,而且不曾表现难看的脸色。
《尚书》说:“必定要有容纳的雅量,道德才会广大;一定要能忍辱,事情才能办得好!”(原文是:“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如果遇到一点点不如意,便立刻勃然大怒;遇到一件不称心的事情,立即气愤感慨,这表示没有涵养的力量,同时也是福气浅薄的人。
所以说:“发觉别人的奸诈,而不说出口,有无限的余味!”【容之一字,众妙之门】宋朝的富弼教训子弟说:“这个忍字,是众妙之门。
如果在清廉和节俭之外,再加上容忍,有那一事办不好呢?”富弼年轻时,有人骂他。
那个人说:“我在骂你!”富弼回答:“恐怕骂的别人!”那人又说:“称名道姓地骂你!”富弼回答:“普天之下,难道没有同名同姓的人吗?”骂的人听了,觉得非常惭愧。
颜光衷说:“忍这个字最难了!能容忍时,品德和度量必定很大。
到了不能容忍时,已经充满着骄傲和权贵的气息了。
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少年胯下安无忤,老父圯边愕不平,人生若非观岁暮,淮阴何必减文成?’这句话讲得太有道理了。
韩信因为忍受胯下的耻辱而称王,后来又因羞辱绛哙而毙命。
饮酒到满量,自然不能再增加了。
”【受屈无争,还米不受】汉朝时,有一个人姓钟名离牧,字子干,是会稽那地方的人。
他年轻时,住在永兴(今浙江肃山县南方),亲自耕种二十多亩田地。
当田里的稻子成熟时,有人来冒认领走,钟离牧也不和他们争夺,完全让给对方。
县官知道这件事,就把那个冒认稻子的人捉了起来,要用国法办他的罪。
钟离牧竭力去救他,于是他的罪才能被赦免。
那个人免了罪以后,带领妻子把起初冒领来的稻子,舂打成三十多石米,就把米送还钟离牧。
《德育故事》四集 6义
一、【殖母遣子】杞殖之母。
遣子力行。
生而有义。
死而有名。
与华旋。
皆不得与焉。
殖深以为耻。
归家不食。
母曰。
汝生而无义。
死而无名。
则虽与五乘。
人孰不汝笑也。
汝若生而有义。
死而有名。
则五乘之宾。
皆为汝之下矣。
趣之食而遣之。
及战。
殖与华旋先入卫军。
齐师从之。
乃取卫之朝歌。
殖之妻深明于礼。
而殖之母更明于义。
其勉子以生而有义。
死而有名为言。
是即孟子所谓舍生取义也。
夫义、路也。
礼、门也。
不出入此门。
焉能由此路。
则殖母明义、且明礼焉。
有是母、宜有是妻矣。
二、【义姑退兵】鲁义姑姊。
遇军走山。
弃子抱侄。
齐兵遂还。
众追问之。
曰。
携者兄之子。
弃者己子也。
不能两存。
宁弃己子耳。
齐将曰。
兄子与己子孰亲。
曰。
己之子。
私爱也。
兄之子。
公义也。
子虽痛乎。
独谓义何。
齐将按兵而止。
曰。
鲁之妇人。
尚知行义。
其可伐乎。
遂返。
己子亦全。
鲁侯闻之。
赐以束帛。
号曰义姑姊。
李文耕谓义姑于流离颠沛中。
势不两全。
忍舍己子以存兄之子。
笃志深情。
处义直到尽处。
是诚烈丈夫识义理者之所难。
而一妇人办此。
百世下犹钦服焉。
况齐将目及者乎。
号之曰义。
洵无愧矣。
三、【赵氏摩笄】代君夫人。
赵襄之姊。
义无二夫。
摩笄以死。
会饮。
使厨人操铜枓进食。
乘间击杀之。
遂举兵平代地。
而迎其姊。
赵氏叹曰。
吾闻妇人执义无二夫。
吾岂有二夫哉。
以弟慢夫。
非义也。
以夫怨弟。
非仁也。
吾不敢怨。
然亦不归。
乃登山呼天。
摩笄自刺而死。
代人皆怜之。
名其所死之山曰摩笄。
赵夫人之处境。
与季儿适成反比例。
彼则夫杀其兄。
而义不可留。
又无所往。
遂自经。
此则弟杀其夫。
而义不可归。
亦不敢怨。
遂自刺。
然季儿不死。
即归亦无妨。
赵夫人则义不可归。
此所以不得不死也。
四、【严妪数子】严母就腊。
数子都亭。
仁义教化。
岂可严刑。
大惊。
止都亭。
不入府。
延年出谒。
母乃数之曰。
幸备郡守。
专治千里。
不闻仁义教化以安民。
顾多刑杀以立威。
岂为民父母意哉。
延年服罪重谢。
自为母御归府舍。
毕腊。
谓延年曰。
吾不忍见子被刑。
归东海为汝扫除墓地耳。
遂去。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也深刻地反映在成语故事中。
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它凝练、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品质和道德规范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中华传统美德成语故事。
成语一,忠孝节义。
《三打白骨精》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小说之一《西游记》中的故事。
其中,孙悟空为了救母亲,不惜与白骨精斗智斗勇,最终将其打败。
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忠孝节义。
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忠诚和孝顺。
而节义则是指忠诚、正直、不背叛。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忠孝节义的品质,不负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背叛朋友的信任。
成语二,仁义礼智信。
《岳飞挂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故事。
岳飞是一位忠勇仁义的将领,他治军严明,威信素著,深受士兵爱戴。
在抗金战争中,岳飞带领军队多次取得胜利,为保卫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
仁义是指仁爱和正义,礼指行为规范,智指智慧,信指信用。
岳飞挂帅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才能受人尊敬,成就一番事业。
成语三,勤俭节约。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辞辛劳,三次迁居,才找到了一个适合孟子读书的地方。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勤俭节约。
勤俭是指勤劳俭约,不浪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奋工作,节约资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品质。
成语四,孝顺敬老。
《孝感动天》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一个孝顺的儿子为了救母亲,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最终感动了上天,母子得以团聚。
这个成语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孝顺敬老。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尊重和遵循的道德规范。
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故事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成语作为汉语中的珍贵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和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个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故事。
第一个是“以德报怨”。
相传,战国时期,梁国有个叫桓魋的小人,对人狠毒、心胸狭窄。
有一天,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人。
桓魋恶意挑衅老人,甚至试图杀害他。
然而,老人并没有还手,而是不断以善待来化解桓魋的恶意。
最终,桓魋深感愧疚,彻底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并成为了一位好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意和宽容是解决矛盾的秘诀,以德报怨可以改变他人的心态,传承美德。
第二个是“和气生财”。
古时候,中国有个富有的商人叫朱欧。
他与人做生意时,总是待人和气,乐于助人。
一次,他路过一个贫穷的村庄,看到村民生活困苦,于是他决定捐赠一批粮食和衣物。
没想到,村民们深感感激,不仅成为了他的长期客户,还推荐他给其他人做生意,最终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待人和气、乐于助人不仅能带来财富,更能创造美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个是“勤俭持家”。
故事发生在晋代,南阳有位穷书生叫吴起。
他出身贫寒,但他却非常勤奋和节约,因此衣食无忧。
有一次,吴起赴京参加考试,路上遇到了一位被饿得奄奄一息的老人,于是他将自己所有的粮食都分给了老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和节约是积累财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表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仁爱之心。
以上是几个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成语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传递了中国人心中珍视的美德观念,更激励着我们时刻保持善良、宽容、勤奋、节俭的行为方式,成为社会的和谐建设者和美德传承的先驱。
赏析品德的成语故事
赏析品德的成语故事古代的时候品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品行决定人的一生。
小班整理了品德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品德的成语故事:德高望重前秦时期,公元三八三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部队大举进攻东晋,东晋的宰相谢安命令其侄儿谢玄等人带兵前去迎战,没想到谢玄带的八万兵马把苻坚的九十万兵马杀得大败,以此又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没过多久,东晋国内出现了内乱,晋孝武帝是个昏君,他重用会稽王司马道子。
公元三八五年谢安死后,司马道子便开始执掌朝廷政权,司马道子与其子司马元显共同刮取钱物,在他们掌权的这十几年东晋百姓受苦受难,后来桓玄与王恭、殷仲堪等人起兵造反,在公元四零一年司马道子这个自称德高望重的臣子跟他年仅二十一岁的儿子终于被杀掉了。
品德的成语故事: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
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ǐ,纸)道旁投降。
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
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
程门立雪德育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欢研究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在著名学者程颢们下求学。
后来程颢去世了,他又到程颢的弟弟程颐所建的书院求学。
那时杨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虚心好学,尊师敬友,因此深得程颐喜爱。
一天,杨时和同学游酢一起向程颐请教问题,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睡觉。
由于求知心切,所以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不一会,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却一动不动立在雪中。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口外的两个雪人。
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地教杨时。
杨时也不负重望,终于学到老师的全部学问。
文明礼仪德育之窗的成语故事
精选古代道德成语典故故事1、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2、千里送鹅毛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3、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4、囊萤映雪囊萤:晋代车胤年少时家贫,苦学不倦,夏天用练囊装萤火虫数十只来照明。
映雪:晋代孙康聪明好学,但家贫不能点灯,冬天利用雪地的反光来读书。
形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勤学苦读。
也作“囊萤积雪”。
5、闻鸡起舞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晋书·祖逖传》。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闻:听到;舞:指舞剑习武),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含褒义。
6、助人为乐意思是以帮助他人为快乐。
7、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8、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原为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中华美德成语故事
中华美德成语故事1. 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四岁就懂得谦让,被广为传诵。
有一次,他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篮新鲜的梨子,叫孩子们自己挑着吃。
孔融第一个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十分香甜。
他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和弟弟们吃,引得大家十分惊奇。
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人们要懂得尊敬长辈、谦逊待人的道理。
2. 卧冰求鲤:这个故事讲的是孝道。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宠,经常被派去干重活。
然而,王祥并不记恨继母,而是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孝敬她。
一次,继母病了,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冻结,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躺在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开了,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赶忙抓住,回家做成鱼汤奉上。
继母吃了之后病愈了。
从此之后,继母像亲生母亲一样对待他。
人们都说:“孝子王祥,因卧冰求鲤而闻名天下。
”3. 千里送鹅毛:唐朝时,有个地方官叫缅伯高,他曾在热带的缅甸当过三年大使。
当时的中国并不强大,许多小国都欺辱中国周边国家。
缅伯高既忍辱负重、又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
如果给朝廷送贡品什么被劫掠去自己回国又无法交代后当他听说国家的边境部队打了胜仗时他不顾万里把鹅毛送到了长安朝庭朝廷很满意并重重奖赏了他缅伯高忠诚和热爱祖国的品德让人传颂至今。
4. 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非常尊重老师孔子。
有一次,孔子在席上讲解学问,曾子听到老师要讲一些新的道理,就立刻避席而坐。
以示对老师的尊重和敬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长辈或老师时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和尊重他们的意见。
5. 悬梁刺股: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苏秦发愤读书的故事。
苏秦是洛阳人也是诸子百家中很重要的纵横家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形成以苏秦为纵约长的六国联盟在外交上达到了游刃有余强国之目的他奉命入齐以离间计促使齐王放弃与赵国合作与韩国形成世仇同时促成六国伐秦关东无敌使秦国十五年不出函关最终达到了合纵的最高理想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关以成六国之霸业苏秦佩六国相印北度燕国复使燕国盛重一时有“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气势他是纵横家中的苏秦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纵横家苏秦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山东六国联盟成功联合制衡强秦之后自齐国毁联盟约六国分别被强秦击破遂纵横家自此失去联络各国逐渐脱离纵横家思想影响逐渐走向了各自为政以图自保的道路强秦得以逐一吞并六国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纵横家思想亦终以失败告终。
德育成语故事
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要用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有相当的重量.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他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
比喻读书勤奋。
凿壁借光汉朝时,有一个叫匡衡的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没钱读书,也没钱买书。
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这是为什么。
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把家中的书全都借给我读,我就心满意足了。
”富翁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匡衡就有书读了。
但是,他白天要做活,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他家根本买不起灯油,匡衡为此非常着急。
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从屋子的缝隙中,透过了邻家的灯光.这使匡衡非常兴奋,他立刻想到了一个办法.他一点点地在挨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了一个洞,“借"来了邻家的一点光亮。
从此,他每天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微光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解释】凿开墙壁借光读书。
比喻学习非常努力。
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幼儿园品德教育之旅:成语故事在品德培养中的作用
幼儿园品德教育之旅:成语故事在品德培养中的作用幼儿园品德教育之旅:成语故事在品德培养中的作用一、引言在当代社会,品德教育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而成语故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成语故事在幼儿园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以及个人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和观点。
二、成语故事对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作用1. 引导情感和品德的培养成语故事作为一种融合了情感和道德教育的教育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幼儿园孩子们的情感和品德的培养。
《望梅止渴》的故事可以教导孩子们学会克制和自控,培养他们的耐心和品德修养。
2. 拓展思维和启迪智慧成语故事不仅能够教导孩子们正确的品德观念,也可以通过寓意和比喻,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启迪智慧。
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孩子们可以在娱乐中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
3. 塑造正面价值观成语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正面价值观念,比如孝顺、忠诚、诚实、勤奋等。
通过这些正面的品德观念的灌输,孩子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些正确的道德信念,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 培养孩子们的文化底蕴成语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孩子们的文化底蕴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语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规范,通过学习这些成语故事,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适应社会,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培养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成语故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对于幼儿园品德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通过成语故事的传授,孩子们除了能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情感和品德上得到培养和提升。
而且成语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哲学思想,更是可以对孩子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德服人成语故事
以德服人成语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国家的国君非常重视道德伦理的教育,并严格要求他的官员们以德服人,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这位国君相信,只有通过道德品质的提升,才能够赢得人民的尊重和支持。
有一天,这位国君遇到了一个非常贪婪的官员,这位官员常常在利益面前放弃道德原则,贪污受贿,横行霸道,让人民痛苦不堪。
这引起了国君的极大愤慨,他决定用一个古老的成语来教训这个贪婪的官员。
国君招集了这位官员以及其他官员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讲述了一个关于“以德服人”的寓言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村民的儿子病倒了,病势非常严重。
这位村民四处求医问药,无奈之下,只好来到一位有名的道士那里求助。
道士看到村民的焦急神情,问他愿意付出什么代价来治愈儿子。
村民答应无论道士要什么,他都会答应。
道士说:“我要你把你家门前的一块石头推到山顶上去,只有这样,我才会治愈你儿子的病。
”村民满怀希望地回到家,告诉了这个消息。
村民的邻居都被这个要求嘲笑了,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这个村民决定相信道士,并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
他每天都会推着那块沉重的石头爬山,很多次都因为太累而跌倒,但是他一次次站起来,继续努力。
在旁人的嘲笑与质疑声中,村民最终成功地将石头推到了山顶。
当村民回到道士的面前时,道士已经准备好了治疗儿子的药物。
道士把药递给村民,并对他说:“恭喜你完成了我的要求。
你展示了坚韧毅力和对你儿子的爱。
现在,你儿子的病会得到康复。
”故事结束后,国君看着那个贪婪的官员,深思熟虑地说:“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他的价值和影响力。
只有在以德服人的道路上,我们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代,以德服人都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官员中,诚实、正直和坚韧的品德都能够带来成功和尊重。
通过以身作则,我们可以激励他人跟随我们的脚步,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关于品德的成语故事
关于品德的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
嘿,你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吗?那可是相当精彩啊!
孔融小时候呀,聪明好学,大家都特别喜欢他。
有一天,家里人买了一堆梨子回来,哎呦喂,那梨子一个个又大又圆。
孔融的哥哥们啊,都迫不及待地跑过去挑大梨子,嘴里还嘟囔着:“我要这个大的!”而孔融呢,却静静地站在一旁。
他看了看那些梨子,又看了看哥哥们,这场景像不像一群小猴子在抢果子呀!这时,孔融默默地拿起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开心地吃了起来。
家人就奇怪啦,问他:“孔融啊,你为啥不拿大的呀?”孔融眨眨眼睛,笑着说:“我年纪小,当然应该吃小的呀,大的留给哥哥们嘛!”哇塞,你听听,这多懂事呀!这就好比是一群小朋友在分糖果,孔融就是那个把最大最甜的糖果让给别人的好孩子!
孔融这种懂得谦让的品德,简直太值得我们学习啦!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一样,多为别人着想,把好的东西先让给他人吗?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像孔融一样,那这个世界岂不是会变得更加美好呀?。
轻财乐义-中华德育故事
轻财乐义-中华德育故事
轻财乐义-中华德育故事
宋仁宗时,华阴人候可外出谋事,好长时间没有回家。
当他风尘仆仆地赶回来时,妻子埋怨他说:"你怎么现在才回来·自你走后,家里的粮食吃完了,我和孩子们全靠吃糠咽菜度日。
"说着说着,伤心地掉下眼泪。
侯可见妻子面容憔悴,再看看膝前的儿子,也是面黄肌瘦,心里十分难受。
他安慰妻子说:"我走之后,你们母子受苦了。
好在我外出谋事,略有收获,可以度一程时光。
"
正在这时,老朋友郭行来见。
郭行满面愁容,忧心忡忡地说:"我父亲病情很重,请医治病,医生要钱近千,否则不给治。
我没有钱,只好卖房子,可是又没有人买,只好来请老朋友帮忙。
"侯可听了,十分同情,毫不犹豫将钱袋里的钱一文不剩倒在桌上,说:"这是我刚带回来的钱,和医生要的数目差不多。
你都拿去吧。
"郭行看见侯妻和儿子饥饿的面容,很难为情。
侯可恳切地说:"你用钱给伯父治病要紧,我家里有困难可以另想办法。
"郭行感动的掉下了眼泪。
中华德育传统故事
中华德育传统故事古代有很多德育故事。
那你知道中华德育传统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中华德育传统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中华德育传统故事:君子可欺之以方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了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
”君子可欺之以方这段对话的价值不在于这个问题有没有技术含量,也不在于孔子对君子是否入井救人的回答,而在于孔子“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孟子竟然也持这种观点。
孟子有句名言:“君子可以欺以其方。
”就是说,君子可以被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用合情合理的骗局欺骗。
孟子举过一个例子。
郑国国相子产,是个仁德之人、智慧之人,孔子曾经向他讨教,还夸奖他是“古之遗爱也”。
一天,有人给子产送来一条活鱼,子产仁慈,让手下小吏把鱼拿到院子里的池子放生,这人却把鱼弄回家自己偷偷煮着吃了。
第二天,子产见到他,问:“那鱼放生了吗?”他说:“已经放生到水池里了。
”为了增加这个谎言的可信性,他接着编造说:“那鱼啊,挺逗。
一开始放到水里,半死不活的;过了一会儿,它就恢复了生气,摇头摆尾地游走了。
”子产一听,很高兴:“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这条鱼终于到它该去的地方去了。
这个把鱼吃掉还骗人的小吏真是个小人。
他事后还洋洋得意地对别人讲:“谁说子产聪明呢?我明明把鱼吃到肚子里去了,他还连声称赞,真是可笑啊。
”究竟是子产可笑还是这个小吏可恶?子产让他把鱼放了,他答应后不仅没有照做,违背承诺,还把谎话编得活灵活现,合情合理。
一个人,把别人对他的信任看成愚蠢,那么他希望别人把他看成什么样的人呢?合情合理地相信别人,不仅是仁者,也不失为智者。
他在被小人欺骗之前,已然站在小人无法企及的高处。
用合情合理的谎话欺骗别人,不仅是佞者,更是愚者。
他在损害别人之前,自己先已堕落。
中华弟子规德育故事【纪信代死】
中华弟子规德育故事:【纪信代死】纪信诳(kuáng)楚。
假作汉王。
易服代死。
救主荥(xíng)阳。
【原文】汉纪信,事汉王为将军。
项羽攻荥(xíng)阳急。
汉王不能脱。
信乃自请与汉王易服。
乘汉王车。
黄屋左纛(dào)。
出东门以诳(kuáng)楚。
汉王乘间出西门而遁(dùn)。
信遂被焚。
后立庙于顺庆曰忠佑。
诰(gāo)词云。
以忠殉国。
代君任患。
实开汉业。
【白话解释】汉朝的纪信。
服事汉王刘邦。
做将军的官。
当楚霸王项羽气势汹汹攻打荥(xíng)阳城里的时候。
刘邦被困在城里。
形势非常危急。
汉王逃脱不了了。
纪信就自己请求和汉王换了衣服。
坐了汉王的车子。
车子里面都是用黄色的缯(zēng)绸做里子的。
左边竖起了牦牛尾做的大纛(dào)旗。
堂堂皇皇出东城门去诳(kuáng)骗楚国。
一方面汉王就乘了这个当儿。
扮了一个普通的人。
打从西城门逃走了。
纪信因为这一回事。
竟被楚国里的人用火烧死。
后来汉王打定了天下。
做了汉高祖皇帝以后。
就在顺庆的地方。
替纪信造了一座庙。
叫做忠佑庙。
汉高祖下来的诰(gāo)词里面说。
以忠殉国。
代君任患。
实开汉业。
《德育故事》三集 6义
《德育课本》三集第三册义篇一、【杵臼救孤】公孙杵臼。
保赵良图。
使婴谬首。
死义全孤。
周晋公孙杵臼与程婴为赵朔客。
屠岸贾杀朔。
复索朔之遗孤。
程婴欲保之。
杵臼乃取他人儿匿山中。
使婴谬首曰。
与我千金。
吾告赵氏孤处。
贾诸将随婴攻杵臼。
杵臼谬曰。
小人哉程婴也。
纵不能立孤。
而忍卖之乎。
遂杀杵臼及孤儿。
其赵氏真孤。
乃在程婴处也。
杵臼死后。
程婴匿真孤山中十五年。
韩厥言于景公。
立赵氏后。
是为赵武。
遂攻屠岸贾。
灭之。
武既冠。
婴曰。
昔下宫之难。
我非不能死。
欲存赵后。
今宜下报宣孟杵臼。
遂自杀。
武号泣。
齐衰三年。
奉祀不绝。
二、【干木逾垣】干木富义。
高卧草庐。
逾垣而避。
文侯式闾。
周魏段干木高尚不仕。
师事卜子夏。
文侯欲见之。
造其门。
干木逾垣而避。
文侯过其闾。
必式。
御者问曰。
干木、布衣也。
君式其庐。
不已甚乎。
文侯曰。
干木光乎德。
寡人光乎地。
干木富乎义。
寡人富乎财。
安敢不式。
尝高卧原上草庐中。
秦人侵魏。
闻其行谊。
不入而解兵。
逾垣而避。
古者不为臣不见之义也。
贤者以道自重。
以义自处。
未尝不愿见诸侯。
亦未尝不欲为诸侯所见。
惟于义当见即见。
不当见即不见。
非故意自高也。
文侯式其闾。
秦兵避其境。
皆钦其德义尔。
三、【王蠋自经】王蠋耕野。
义不就燕。
自经以死。
齐国保全。
周齐王蠋屡谏湣王不听。
退而耕于野。
燕破齐。
乐毅闻其贤。
备礼请蠋。
蠋谢不往。
燕人曰。
不来。
吾屠其邑。
蠋曰。
国破君亡。
吾何以存。
与其不义而生。
不如死。
遂自经。
齐士闻之曰。
蠋、布衣也。
义不北面于燕。
况在位食禄者乎。
乃求湣王子法章立之。
毅封表其墓而去。
仲连义不帝秦而蹈海。
秦军遂解赵围。
王蠋义不就燕而自经。
燕军难灭齐国。
干木高卧。
秦军闻义而解兵。
鲁妇弃儿。
齐军见义而返国。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民好义。
敌国且服之矣。
四、【栾布就烹】梁臣栾布。
痛哭彭王。
舍生取义。
就烹何妨。
汉高祖诛彭越。
枭首洛阳。
令曰。
敢有收祀者捕之。
栾布使齐还。
收越头。
哭之。
被捕。
上欲烹之。
曰。
愿一言而死。
方上之困于彭城。
败于荥阳。
古代德育成语
古代德育成语
以下是一些古代德育成语及其意思和出处:
1. 饮水思源: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
比喻不忘本。
出自南北朝·庾信《徵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
2. 刻舟求剑: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 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
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
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4.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出自汉·马融《忠经·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无私。
”
5. 水滴石穿: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
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
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出自《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
这些成语都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了解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
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1:孟母三迁从前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教育孩子的成语故事2:以德报怨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睿智的伟人。
他在与公子纠争位时曾挨过政敌管仲的一箭,差点要了他的性命。
应该说齐桓公与管仲之仇不共戴天,可是,当他登上国君之位后,却以政治家的敏锐,桓公意识到齐国的发展需要管仲这样的人才,听从了师傅鲍叔牙的劝说,以博大的胸襟宽容并重用了管仲。
由于齐桓公以毫无芥蒂的重用回报当年的一箭之仇,深深地感动了管仲,从此,管仲便尽心效力国事,鞠躬尽瘁,最终助齐桓公实现富国强兵,进行了“尊王攘夷”,率先登上春秋霸主之位,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
战国时期的另一名人蔺相如也是一个以德报怨的楷模。
他以超人的勇气和智慧,让赵国的镇国之宝和氏璧在秦王眼皮下遛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赵国,功盖朝廷;后来,在秦赵两国的渑池之会上,当赵王处境非常尴尬的之时,他又凭借自己的睿智和胆略,帮助赵王摆脱了受辱的困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由于其功劳显赫,得到赵王的重用和封赏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可是,生性刚直粗犷的廉颇却偏偏对蔺相如很不服气,扬言一定要找个机会羞辱居自己之上的蔺相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要用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他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
比喻读书勤奋。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一个叫匡衡的人。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没钱读书,也没钱买书。
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
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这是为什么。
匡衡说:“我
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把家中的书全都借给我读,我就心满意足了。
”富翁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匡衡就有书读了。
但是,他白天要做活,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他家根本买不起灯油,匡衡为此非常着急。
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从屋子的缝隙中,透过了邻家的灯光。
这使匡衡非常兴奋,他立刻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一点点地在挨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了一个洞,“借”来了邻家的一点光亮。
从此,他每天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微光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
【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解释】凿开墙壁借光读书。
比喻学习非常努力。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夏天的一个晚上,院子里飞舞的萤火虫发出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车胤突发奇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随即他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入口袋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由于他勤学苦练,终成知名学者。
同朝代的孙康和车胤同属于家中贫困却勤奋好学之人。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亮。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会映雪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后来,入朝做官,官至御史大夫。
“囊萤映雪”就是讲的车胤和孙康勤奋好学的故事。
【成语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
【解释】囊萤:抱着的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
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悬梁刺股
汉朝时,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常常废寝忘食。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人自然就不瞌睡了。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战国时的苏秦,少时便有大志。
他曾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但未被采纳。
盘缠将尽,他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
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
苏秦羞愧难当,决心用功学习。
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
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
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
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
【解释】悬梁:悬挂在房梁上;刺骨:往大腿上刺。
比喻勤奋学习。
程门立雪
宋朝的杨时非常虚心好学,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他先是拜程颢为老师。
四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登门拜访。
守门的人说,程颐正在睡午觉。
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打开房门一看,只见他们通身披雪,地上也已经积得有一尺多厚了。
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
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成语出处】《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解释】程:指程颐。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尊敬师长。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青年时代,他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两人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
一次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打鸣,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
【成语解释】闻:听。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