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凝血常规分析前影响的因素
0 引言
血 常规 及凝血 常规检验 是临 床较多 的项 目,检验人员 知 晓 并 能控 制好 分 析前 变 异对 保证 血 常 规及 凝 血 常规 检验 结 果 的 准确 性 和可 靠性 极 为重 要 。本 文探 讨 了分析 前标 本 采 集 、放 置 时 间及方 式 对血 常 规 和凝 血 常规 检 测结 果 造成 的 影 响 ,现报 告如下 。
发生 浓缩 ,影 响 了 血细 胞计 数 结果 。所 以我们 认 为 标本 的 采 集 过程 是 保证 标 本质 量 的重 要 环节 。采 血 时应 尽 量统 一 采 血姿 势 ,正确 使用压 脉带 并保 证 l mi n内采 血完 毕 ,如果 需要 重复使 用压 脉带时应换 另一侧 采血 。
2 0 8
世界 最新 医学信 息文摘 2 0 1 3 年第 1 3 卷第 1 7期
・
医 学检 验 ・ 血常规 、血 常规分析前影 响的因素 谢 艳 芬
( 云南省保 山市第一人 民医院 检 验科 ,云南 保 山 6 7 8 0 0 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 常规 、凝血常规分析前 的影响 因素 。方法 选择健 康成年志愿者 7 2 例 ,采集血样进行血 常规 、凝 血常规项 目 检 测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 学分析 。结果 压脉 带时间对血常规测 定结果 的影响 ,红 细胞数 f m3 c )白细胞数 ( WB C ) 和 血红蛋 白浓度 ( HG B ) 测定结果前两分钟无变化 ,3分钟 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小板数 ( P L T 1 在 三个时 间点 变化差异都 有统计 学意 义。离心前后 标本放置 2 h对凝血 4项测定结果 的影 响,凝血酶原时 间 f P T 1纤维蛋 白原 f F I B ) 凝血酶时间 ( T T )结果没有 变化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A P T T )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离心前后 标本放 置 4 h对凝血 4 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F I B无变化 ,P T 、AP T T、T T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标本采集和放置时 间及 方式都会 对检 测结果产 生影响 ,重视 并控 制分析前影响 因素 ,能极 大地提 高临床 实验 室检 验结果的准确率 ,为临床 医师诊 断和 治疗 提供 更可靠的信 息。 关键词 :血常规 ;凝血 常规 ;影响 因素 ;分析前变异 中图分类号 :1 1 4 4 6 文献标识码 :B DO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1 7 . 1 5 6
浅析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用全 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 血常规检 验时 , 最好选用原 装配 套试剂 , 检查校准用 的标准物 是否在有效 期 内, 观有无变化 , 外
然后连续测定标 准物 1 次 , 1 1 第 次数据不用 , 从第 2次到 1 1次 计算均值 、 标准差 、 绝对误 差和相对误差 , 检查 测定结果是 否达
12 标 本 的保 存 、 送 及 测 定 时 间 患 者 标 本 应 有 明确 标 记 , . 运
作规程进行操作 。校准仪器前应彻 底清洗等, 然后 测定空 白试 剂 本
底 要符 合 要 求 。
4 试 剂 因 素
与医师申请单 内容相 符; 标本运送要专人专送 ; 标本采集后应立 即送检 , 尽快检测 , 量减少运送和保存的时间 。因为标本保存 尽
浅 析 血 常 规 检 验 的 影 响 因素
杜 之 涛
普 兰店市第二人 民医院( 宁 普 兰店 162 ) 辽 122
【 关键词 】 血常规检验 ; 影响 因素
在 医 学技 术 不 断 发 展 的今 天 , 液 分 析 仪 的 灵 敏 度 和 准 确 血
增 高 。进 食 喝 水 后 , 液 会有 生理 性 稀 释 作 用 , B 和 H 血 RC b检 测 结 果会 有 所 下 降 , 烈 运 动 后 血液 浓 缩 , 时 采 集 血 液 标 本 可 使 剧 此
凝集等 ) 可干扰 白细胞计数 。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 , 在 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 中 , 稀释倍数 和计数容量 是最重要 的
设 计 指 标 之 一 。准 确 的 稀 释倍 数 和 稳 定 的 测量 容 量 是 血 细胞 检
测 的又一重要基础 。稀释倍数过低 , 会形 成细胞排 队通过传感
血常规白细胞常见干扰因素
血常规白细胞常见干扰因素
一、有核RBC
由于正常情况下RBC的数量约是WBC的1000倍,会引起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总数及其比例显著假性增高。
特别在某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时,外周血中可出现大量有核RBC,它不能被稀释液破坏,而使WBC计数偏高。
部分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会提示有核RBC存在,部分五分类仪器(迈瑞BC-6800/6900等)也会计数有核RBC并自动校正而直接给出准确的WBC计数结果。
纠正措施:手工分类计数100个WBC遇到的有核RBC数,依据WBC校正公式进行计算
二、巨大PLT标本
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液中可能出现与WBC大小相同的巨大PLT,这些巨大PLT被当作WBC计数,使WBC假性增高。
纠正措施:用手工方法对WBC进行计数。
三、难溶血或溶血不良标本
严重肝病患者由于RBC膜抗溶性增强。
纠正方法:采用手工方法计数WBC;用某些不受干扰的仪器检测,排除干扰。
四、高浓度胆红素
高浓度胆红素影响WBC的计数和分群。
在游离胆红素为192.1μmol/L时,对WBC的计数和分群影响很小,256.1μmol/L时影响显著,384.1μmol/L时对WBC的计数影响显著,仪器无法分群。
纠正方法:采用手工方法计数WBC。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检验结果影响因素概述
样本采集
采血部位、采血时间 、采血方法等因素可 能影响样本的质量和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Hale Waihona Puke 样本处理样本的保存、运输和 处理过程中的不当操 作可能导致样本变质 或污染,进而影响检 验结果。
检验操作
检验操作的不规范、 不准确可能导致检验 结果的不准确。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性能、校 准和维护情况可能影 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整改措施的有效性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通过实验验证 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对临床诊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为 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自动化和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血常规检 验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
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试剂和耗材
试剂和耗材的质量、 纯度和有效期可能影 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02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01
02
03
性别
不同性别的正常参考值存 在差异,如女性血红蛋白 浓度平均值高于男性。
年龄
不同年龄段正常参考值不 同,如儿童和老年人的红 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 数可能高于成人。
昼夜节律
昼夜变化可能影响血常规 检验结果,如夜间白细胞 计数可能升高。
饮食因素
饮食状况
饮食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饱食后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 。
饮食成分
摄入不同食物成分可能导致血常 规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如摄入大 量维生素C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降 低。
药物因素
药物种类
服用不同药物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 果,如抗生素、抗凝剂等。
血常规结果影响因素
影响血常规结果的相关因素 1.抗凝剂 EDTA-K2是血常规中普遍使用的抗凝剂,而这种抗凝剂能加快血小板的凝
集,最终出现血小板假性低下等问题。根据国内外研究显示,EDTA依赖 性假性后小板减少症多数是因为EDTA盐抗凝时会引起血小板互相聚集, 最后出现卫星现象,导致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无法准确计算出血小板的数 量,因此,临床上需要严格按照医学上规定的血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对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诸多标准详细检查。
8
7.标本自身 标本自身的因素也会对血细胞检验的结果造成影响 ,其中血小板计数最容
易受干扰。由于血小板计数的阈值是 2~24fL ,3~20fL 为准确计数阈 值 ,20~24f为血小板计数的漂浮阈值。当小红细胞体积 < 24fL 时 ,计入血 小板 ,使血小板假性增高;巨大血小板和血小板聚集 ,计入红细胞 ,使血小板 计数假性减低。 有核红细胞增多会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淋巴细胞分群中也可能存在体积稍小的嗜碱性粒细胞 ,使淋巴细胞分类计 数假性增多等。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医疗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的诊断,治疗水平也应 相应提高,但在实际操作阶段,由于人员、设备等方面的因素,患者在接 受诊治时常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测的错误,这就直接影响到了最后的治疗, 尤其血常规检查是诊治的首要环节,这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需要在检查 过程中严格控制好检验操作流程。
足,大量伪足快速聚集,
导致部分细胞分析仪检测为淋巴细胞,从而得出白细胞计数偏高和血小板
计数偏低的检验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液自身即会发生凝集,但由于抗凝管中的EDTA-K2对 血小板凝集具有抑制作用,使得血液中的血小板假性聚集现象被消除,细 胞群释放,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球状态,伪足随后消失,这时血液样本中 的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值。末梢血静置10min、30min后血小板计量数明 显升高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15项血常规指标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白细胞计数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人体在傍晚、餐后、高温严寒、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情况下白细胞会生理性升高,休息后白细胞计数回落;2.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也会升高;3.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白细胞明显高于成年人。
4.长期吸烟。
病理性升高: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及扁桃体炎等。
2.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汉坦病毒、肠道病毒 71 型、狂犬病毒等。
3.组织损伤:急性出血、大手术、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及急性心肌梗塞等。
4.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5.骨髓纤维化。
6.恶性肿瘤:肝癌、胃癌等。
7.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
8.金属、药物、生物毒素:铅、汞、安眠药、昆虫和蛇毒素。
病理性减少:1.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等。
2.原虫感染:黑热病、疟疾等。
3.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等。
4.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
6.脾功能亢进:门脉肝硬化等。
7.肿瘤放射、化疗。
8.药物:抗生素、生物制剂等❸影响因素1.血液应与抗凝剂充分混匀,避免产生凝块,检测前应充分混匀标本。
2.采血局部皮肤冻疮、发绀、水肿、感染等情况时,检验结果没有代表性。
2.EDTA 抗凝剂可导致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聚集,进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这种情况还可发生在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的血液标本中。
(罕见)3.淋巴细胞聚集:烧伤、尿路感染、严重单核细胞白血病、B 细胞淋巴瘤等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出现假性降低情况。
4.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见于:巨血小板、抗溶性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冷球蛋白类、纤维蛋白原和真空管内血液标本量过多。
中性粒细胞绝对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❶参考范围❷临床意义生理性升高:1.一天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数量不同,一般下午较上午高。
血常规检验影响的因素
血常规检验影响的因素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1]。
笔者翻阅国内血常规检验的相关报道和根据经验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主要可分为人为、生理、仪器、试剂等因素。
现总结如下,以供临床检验参考。
1 人为因素1.1 标本的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常用静脉采血法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法。
根据各类文献报道[2~4],静脉血采取的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因此血常规检验宜采用静脉血。
采集合格的静脉血标本应注意:(1)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致溶血;(2)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3)所选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4)采血时应定位准确,严禁针尖在静脉中反复穿刺;(5)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把针头拔掉;(6)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值偏高;(7)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5],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8)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
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不准确。
1.2 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与医师申请单内容相符;标本运送要专人专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对不能及时送检或测定的标本,必须采取保存措施,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采集后的5min 内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
EDTA抗凝的末梢血至少应在15min后测定;预稀释标本一般需在标本制备后10min内检验,如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其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4h[6,7]。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摘要】血常规检验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要想获得准确的、能真实反映患者实际情况的检测数据,除了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正常的质控工作以外,实验室检验还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的相关数据的进行计数检测分析,也称血常规检验。
血常规检验主要用于帮助和鉴别诊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还用于某些治疗的监护,是临床医学检验以血液检验应用范围最广,利用率最高,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
随着高科学技术的应用,用显微镜进行血细胞手工分析已经被血液细胞分析仪所取代,随着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自动化应用和质量控制深入,血常规的检查质量工作趋于标准化、规范化,然而临床工作中仍发现一些结果与临床资料不相符,研究发现这种误差多数来自分析前的标本质量,少部分来自分析过程中引起的,因此从制标本到贮存、运送到分析得出结果,其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不容忽视。
1.可影响血常规的检验结果的一些因素1.1 标本的收集时间。
某些生理因素,如进食、运动和情绪激动等,均可影响血液成分,甚至在一天之内,白细胞计数和嗜酸粒细胞计数也有一定的波动,因此,采血应尽可能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生理条件下进行,以资比较和进行动态分析,那么实验室工作人员、医生、护士就有需要对病人何时采血进行指导。
药物也是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药物由于其药理学或毒理学的影响,进入人体后可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方面的复杂变化(这些变化并非原发病所致),从而影响临床检验结果;这不仅影响了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会以致误导了医师的诊断,因此最好在服药前采血。
如激素类药物雌激素类药物能影响并可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量的减少,抗菌药物引起白细胞减低;输过血及输过液的病人,血常规检查最好是在输完24后小时才进行。
受辐射后血常规表现
受辐射后血常规表现
受辐射后血常规表现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 白细胞计数下降:受辐射后,白细胞受损,造成白细胞计数下降,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
2. 血小板计数下降:辐射损伤可以导致骨髓功能障碍,进而造成血小板计数下降,引起血小板减少性出血。
3. 红细胞计数下降:辐射损伤也可以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从而造成红细胞计数下降,引起贫血。
4. 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受辐射后,血红蛋白生成减少,导致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也是贫血的表现。
5. 核红细胞增加:核红细胞是由骨髓释放的不成熟红细胞,受辐射后,骨髓功能受损,释放的红细胞中核红细胞占比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具体表现受到辐射剂量、暴露时间和个体的敏感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以上表现可能在不同程度和时间上存在差异。
受到辐射后,也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乏力等。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血常规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治疗方法 (2)
血常规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治疗方法一、血常规结果受哪些因素影响血常规是血液检查的一种基本内容,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的血细胞情况。
但是,血常规的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许多因素会对其结果产生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常规结果会有所改变,例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
2.性别因素:男女生理构成不同,在血常规结果中也存在差异。
例如男性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积等指标一般高于女性。
3.时间因素:血常规结果还会受到时间的影响。
研究表明,体内的许多指标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点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尤其是早上8-10点的血常规值最为准确。
4.饮食因素:饮食会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
饮食丰富多样、营养均衡的人,血常规结果一般会更好。
营养不足或过度饮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皆有可能影响血常规结果。
5.运动因素: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过量的体力劳动会影响血液代谢,导致血常规结果异常。
6.药物因素:某些特定的药物会影响血常规结果。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应尽量在医生指导下停止药物使用。
7.情绪因素:情绪的波动也会对血常规结果产生影响。
紧张、恐惧等情绪会导致体内的激素分泌失调,从而影响血常规结果。
二、血常规的治疗方法血常规结果的异常往往是某些疾病的信号发出来的。
具体的治疗方法要根据不同疾病的情况进行。
例如:1.贫血:应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量;同时,也可以通过口服补铁剂、注射铁剂等方式来补充体内的铁元素。
2.感染性疾病:对于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情况,需要结合病情抗感染治疗,营养不良的患者可以适当补充营养。
3.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需要针对所发现的具体异常进行治疗,并进行严密的随访监测。
总之,血常规的治疗方法具有针对性,需要根据不同的血常规异常结果,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注意事项1.在确认血常规检查的医生指导下,停止可能会影响血常规结果的药物或食物摄入。
血常规白细胞大幅度变化的原因分析
血常规白细胞大幅度变化的原因分析血常规白细胞数是衡量人体免疫系统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数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如果白细胞数出现大幅度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身体内部发生了某种异常情况。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血常规白细胞大幅度变化的原因,并针对不同的变化情况进行解读。
1. 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即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身体正在遭受感染。
感染可以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等不同类型。
在感染过程中,人体免疫系统会通过增加白细胞数量来抵抗感染源。
此外,其他疾病如炎症、风湿性疾病和组织损伤等也可以引起白细胞增多。
如果出现白细胞大幅度增多的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寻找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2. 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即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身体免疫功能下降。
免疫功能下降可能会导致个体易感染疾病,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患上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免疫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放射线或化疗等。
此外,营养不良、肝脏疾病和骨髓异常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
对于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寻找原因并进行治疗。
3. 白细胞分类变化:除了总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外,白细胞分类的变化也是血常规检查中常见的情况。
白细胞主要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这些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具有不同的功能,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显著增多,而在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数量会相应增加。
因此,血常规白细胞分类变化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
总结起来,血常规白细胞大幅度变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感染、炎症、免疫功能异常等。
对于白细胞计数出现异常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确诊。
只有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才能有效地恢复身体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仅作为参考资料,对疾病的具体诊断和治疗还需依靠医生的指导和专业建议。
体检人群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体检人群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和对策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1]。
血常规检验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检验经验和相关文献报道,总结分析影响体检人群血常规检验的因素及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1 影响因素1.1 受检者生理因素受检者的性别、年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标本采集时间、服用药物、季节、吸烟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如普通正常人在一天时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等都会有一定的上下波动。
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运动后血液浓缩;过热或寒冷的冬季常可出现一过性WBC总数增高,妊娠5个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总数明显增高。
1.2 人为因素的影响标本的采集血常规标本多采集静脉血,采血时由于动作过慢或多管采血时注入试管顺序不正确,导致血液在注射器内凝固;血液注入试管后未及时摇匀或摇匀时间不足,导致血液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血液凝固或摇匀时动作过剧烈,导致血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2];采血针头过细,易溶血;抽血速度过快,注入试管时未拔针,泡沫多;抽血时间过长,止血带扎的时间过久,充血或血液浓缩。
(2) 标本的运送、保存及测定时间血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的时间。
血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和升华作用以及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均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
血标本如不能及时送检必须采取妥善的保存措施,若保存不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如4℃低温保存血液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降低。
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资料,标本可以置于2~8℃的条件下保存24h。
血细胞内外各种成分有梯度差,故在采集、运输和保管、分离细胞时应尽量避免溶血,使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积等多项指标检验结果增高或降低不能确切反映原始标本的实际含量。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血常规检验主要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
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主要概括如下。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采血部位: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内侧为宜,不提倡采耳血,因耳血虽痛感轻但循环比手指差,且受气温影响较大,结果不够稳定。
采血部位不能有水肿、发绀、炎症等现象。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一般要求用抗凝的静脉血,尽可能不用末梢血,因为末梢血误差大,重复性较差,除非少数不易取静脉血者可用末梢血,如婴儿、大面积烧伤病人、肿瘤化疗病人。
多项目同时抽血时应用第1管作血常规标本。
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长,最好不超过半分钟,以避免瘀血和血液浓缩。
有试验证明,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及某些因子活性增强,影响某些试验结果。
注射器和容器必须干燥,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向血后应先拔针头,然后将血液徐徐注入标本容器,否则可能导致溶血。
溶血标本不仅红细胞数减低,红细胞比积也降低。
采血时最好采用真空采血管采血,可使采集标本标准化,又可进行质量控制,减少交叉感染。
抗凝剂EDTA-K2不影响白细胞数目及大小,对红细胞形态影响小,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
除采血因素的影响(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外,多数情况下,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
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在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时,微凝血块可能阻塞仪器,同时影响一些检验指标。
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
血液经EDTA 抗凝后,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关。
EDTA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1.5mg/ml,如果血样少,EDTA的浓度达到2.5mg/ml,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这一点在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时尤为重要。
在血常规检测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白细胞检测为“零”的情况
在血常规检测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白细胞检测为“零”的情况血常规分析仪是用来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数量的仪器,通过对比这些检测项目的数量和正常的数值做对比,我们能发现很多血液类的疾病,从而及时作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检验科工作的医生们,有没有遇到过白细胞检测结果为“零”的情况呢?下面具体给大家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的情况的几个因素:1、检测样本出现问题:在医院检测血常规的时候,检测的样本一般都是以静脉血为主,检测过程中要先检测红细胞和血小板,检测完成后,需要在样本里加上溶血素以破坏红细胞,然后再检测白细胞和血红蛋白。
2、检测仪器本身的问题:现在主流的血常规检测仪一般都采用电阻抗法的检测原理来实现的,仪器堵孔是血常规检测仪器常见的问题,康宇医疗血细胞分析仪具体高温灼烧、正反冲压排堵的功能。
仪器出现堵孔就会可能出现计数错误或不准确的情况。
3、在一些病理的情况下也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不准确的情况,比如伤寒,重症感染等,因为在白细胞的发育过程中需要经历分裂池、成熟池、储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在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池里的白细胞的数目都是存在动态平衡的,我们用血常规检测的是循环池里的白细胞,当出现伤寒或重症感染的时候,这种动态的平衡会被打乱,从而测得的结果也会不准确。
4、药物的影响:药物对血液计数的影响很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药物本身的影响,另外一个是药物影响的人体代谢改变的影响。
获取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kangyuyiliao 康宇医疗让生命更健康、更快乐!参考文献:刘铁牛,陆婷婷,苏靖凯.临床常用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处理对策.内科,2008、3:459-460贺勇,涂植兴.药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分册,2003、24(2):122-123。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包括血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因素,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下面是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因素的分析。
1. 标本采集误差:血常规检验首先需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如果标本采集不当,就容易引入误差。
采集血液时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可能会引入外源性污染,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异常。
2. 样本保存误差:血液样本在采集后需要及时进行保存和处理,否则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如果样本保存时间过长或者保存条件不当,就会导致血细胞发生溶解、沉淀或凝聚,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3. 仪器误差:血常规检验所使用的仪器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有一定影响。
因为不同的仪器可能有不同的检测原理和技术参数,从而导致结果的差异。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并定期进行校准和质量控制。
4. 操作误差:血常规检验需要操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如果操作者操作不当,也会引入误差。
操作时温度控制不准确、试剂操作量不准确等,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5. 体位误差:血常规检验时患者的体位也可能影响结果。
体位改变可能导致血液的分布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某些指标的浓度发生变化。
6. 生理变异:不同个体的生理变异也可能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年龄、性别、季节、环境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血常规指标的变化。
7.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本身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感染性疾病、炎症反应等都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血常规检验的误差因素包括标本采集误差、样本保存误差、仪器误差、操作误差、体位误差、生理变异和疾病因素等。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需要控制这些误差因素,采取正确的采样和操作方法,选择合适的仪器,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病史,综合分析检验结果,准确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血常规作为临床上一种最基础的检验项目,能够快速的检测出血液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为疾病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血常规检测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等指标,在检测期间,医生会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取采血部位、采血量、送检时间及储存温度,以上情况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疾病治疗效果。
本文将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作为主要分析内容。
1.血常规检验的意义血常规作为临床上一种最基础的疾病检验方式,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血主要是采用针刺法进行采集,采血部位为耳垂末梢血及指血等,当血液被稀释之后,并将血液标本滴入到一些特定的计算盘上,并将其放入到显微镜下,以此来完成对血细胞数目的计算。
血液存在于人体中,处于一种不断循环的状态下,在系统功能活动中各组织均参与进来,促使血液成分出现病理性变化,疾病严重的影响程度与血液分析及结果有直接关系。
通过血常规检验能够直观的发现全身性疾病所出现的早期迹象,了解患者有无出现贫血及血液系统疾病,并且能够将骨髓的造血功能直观的显示出来,在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2.1患者生理条件患者生理条件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患者的年龄、种族、心理状态、运动状态、药物、不良嗜好、季节、精神状态等因素影响。
通常正常人的血细胞总数量波动通常会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中,若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水分摄入量过多及参与了剧烈的运动,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疾病后续治疗工作的实施及开展。
2.2标本采集及仪器校准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应该提升检验标本的质量。
在血液标本中,应确保细胞形态的完整性,在血常规检验中抗凝及采集作为一项最基础的制备步骤。
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时,采血部位一般在静脉及末梢毛细血管部位处,对采血部位要求较高。
抗凝剂直接影响检验效果,在对血液进行抗凝后,会促使白细胞的形态发生较大的变化,中性粒细胞出现分叶消失及肿胀情况,血小板会出现崩裂、肿胀、血小板大小碎片等情况,若出现以上改变,会导致血细胞计数及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错误。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内各种血液成分的数量和质量。
其中,白细胞计数作为评估人体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指标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然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将探讨这些影响因素。
1. 年龄年龄是影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重要因素之一。
婴幼儿的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并趋向于成年人的水平。
老年人的白细胞计数也会有所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
2. 性别性别也是影响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男性的白细胞计数稍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更大的体型和更高的代谢率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3. 活动状态人体的活动状态也会对白细胞计数产生影响。
剧烈运动或身体疲劳时,白细胞计数可能会暂时升高。
这是因为运动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应激反应,释放出储存在骨髓中的白细胞。
4.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对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也会产生影响。
例如,激素类药物、抗生素、抗炎药等可导致白细胞计数上升或下降。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前,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药物,以便准确评估结果。
5. 炎症和感染炎症和感染是导致白细胞计数增加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在感染发生时,机体会释放出炎症介质,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白细胞以对抗病原体。
因此,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提示有炎症或感染存在。
6.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升高。
当机体接触到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释放大量的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白细胞的聚集和增加。
7. 疾病状态一些疾病状态也会对白细胞计数产生影响。
例如,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导致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而骨髓抑制性疾病或某些传染病则会导致白细胞计数降低。
总结起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活动状态、药物影响、炎症和感染、过敏反应以及疾病状态等。
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正确解读结果,并结合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准确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目的。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作为常规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但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却不少,例如患者的生理状态、用药史、采血的方法、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等,都可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因此,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有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提供诊断、治疗和监测服务。
一、患者的生理状态1.1 年龄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婴幼儿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白细胞计数在出生后数天之内会先后达到最高值,并随后逐渐下降。
青少年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会因青春期发生的生理变化而上升。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对患者的年龄进行充分考虑。
1.2 生理周期女性的生理周期,尤其是在经期和孕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经期,女性的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计数可能会下降。
在怀孕期间,女性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会逐渐上升,但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则相对下降。
因此,如果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患者正处于生理周期中,应在解释结果时考虑这些因素。
二、患者用药史2.1 化学药物许多化学药物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对于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和降糖药物可能会导致血糖浓度下降。
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通常会下降。
某些药物,如受体拮抗剂,会导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
因此,对于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在解释血常规检验结果时考虑药物的影响。
2.2 天然药物天然药物,如草药、中药等,也可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使用黄连素、葛根素等中药,可能会导致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增加。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应询问患者是否正在使用草药和中药,并在解释结果时考虑这些因素。
三、采血的方法3.1 采集的时间和频率采血的时间和频率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
血常规检查项目表
血常规检查项目表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之一,用于评估人体内部环境的健康情况。
血常规检查项目表包括了多项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判断人体内部的状况,以及是否患有某些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查项目表中各项指标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10^9/L。
白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细胞,它们可以识别并消灭病原体和异常细胞,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如果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过敏等因素引起的,如果白细胞计数过低,可能是由于免疫功能低下、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的。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为4.0-5.5×10^12/L。
红细胞是人体的氧运输细胞,它们可以将肺部吸入的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红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缺氧、肺部疾病、肾脏疾病等因素引起的,如果红细胞计数过低,可能是由于贫血、失血、骨髓疾病等因素引起的。
3.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为120-160g/L。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可以结合氧气,将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如果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可能是由于缺氧、肺部疾病、肾脏疾病等因素引起的,如果血红蛋白浓度过低,可能是由于贫血、失血、营养不良等因素引起的。
4. 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平均体积范围为80-100fL。
红细胞平均体积可以反映红细胞的成熟程度和功能状态。
如果红细胞平均体积过高,可能是由于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因素引起的,如果红细胞平均体积过低,可能是由于地中海贫血、遗传性锈蚀细胞贫血等因素引起的。
5.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血常规异常指标解析如何判断白细胞计数异常的原因
血常规异常指标解析如何判断白细胞计数异常的原因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检查项目,可以反映人体的血液状况及某些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其中的白细胞计数是衡量机体免疫功能和感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如何判断白细胞计数异常的原因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常见的白细胞计数异常情况入手,进行解析和分析。
1. 白细胞计数异常表现白细胞计数异常通常表现为计数偏高或偏低,常见的指标异常包括:(1) 白细胞计数偏高:也称为白细胞增多,是指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
在一般健康人群中,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10×10^9/L。
当白细胞计数超过10×10^9/L时,可提示机体发生感染、炎症、应激反应、免疫性疾病或白血病等情况。
(2) 白细胞计数偏低:也称为白细胞减少,是指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
在一般健康人群中,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为4-10×10^9/L。
当白细胞计数低于4×10^9/L时,可能与感染、骨髓功能低下、药物损伤、免疫性疾病或化疗相关。
2. 白细胞计数异常的原因分析白细胞计数异常的原因可通过对病史、相关检查和鉴别诊断的综合分析来判断,下面将针对不同的白细胞计数异常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1) 白细胞计数偏高的原因分析:a. 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这些感染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活化,进而引发白细胞增多的现象。
b.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于组织损伤、感染等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炎症过程中白细胞计数会显著增加。
c. 应激状态:如外伤、手术、心理压力等情况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的增多。
d. 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以引起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增高。
e. 白血病:白血病是恶性肿瘤的一种,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是其常见特征之一。
(2) 白细胞计数偏低的原因分析:a. 骨髓功能低下:由于某些疾病或药物的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血液中的白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起白细胞计数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
白细胞增多的因素:
有炎症的时候,血液,尿液里面的白细胞就会增加。
还有一些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此外医生常常要根据血常规中的白细胞状况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一般来讲感染会引起白细胞增高。
但某些白细胞增高不一定就是存在感染。
许多生理因素: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
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幅度很大,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餐后较高,一日之间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比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在冬季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之后;饱餐、淋浴后也常有白细胞轻微增高。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还见于情绪紧张,饥饿时低血糖等。
但生理性白细胞增多是暂时的,去除影响因素则很快恢复。
产生机制可能是与各种生理因素刺激时,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导致边缘白细胞进入循环所致。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加。
比如:某些抗生素(antibiotic)如红霉素、头孢赛曲等;还有儿茶酚胺类药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等;另外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
抗精神病药碳酸锂也可以引起白细胞数量增多。
总之,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不一定是感染,很可能是由于上述生理因素或药物所致.血液病的白细胞也会增加。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看你存在那些因素
(1)药物因素: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很多,主要有抗癌药、氯霉素、磺胺类消炎药止痛片,治疗甲亢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等。
(2)感染因素:很多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血细胞减少,如伤害、病毒感染、支原体肺炎、传染性肺炎、粟粒性肺结核等。
(3)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接触放射线:如接触X线、钴60、磷32等。
(5)其他: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特别是伴有脾肿大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