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是临床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其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血常规结果的误差因素较多,包括样本采集、仪器校准、人为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从样本采集、样本处理、仪器校准、人为差异等方面分析常见的误差因素。

一、样本采集误差1. 不合适的采血部位,例如采血时选择不适合的血管或血管较细的部位,使得采集的血样量不够,导致结果不准确。

2. 采血前样本准备不当,例如忘记清洁采血部位、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采血、采血器材没有进行消毒等,都可能引起污染和错误的结果。

3. 采血时出现溶血现象。

此时红细胞内部的成分会释放出来,影响到测试的准确性。

4. 由于采血遵循的不同,导致每人采集的血液样品不尽相同。

这也会导致后续检测结果相差很大。

1. 血样保存条件差,如温度过高、保存时间过长,导致血液成分的变化,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 血样预处理不当,例如不按照规定方法加入抗凝剂、不及时离心、加热时温度过高等,会损坏细胞结构和膜,甚至改变某些成分的化学性质,从而导致结果偏差。

三、仪器校准误差1. 仪器的读数精度不高,在测量血液的成分时,少量的误差就会导致结果的偏离,从而影响诊断。

2. 仪器使用方法不当,例如检测过程中参数的设置失误、操作人员经验不足等,会引起测量结果的误差。

四、人为差异1. 操作人员的技能、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同,可能导致结果的差异。

2. 测量结果的判读标准不同,导致结果的差异。

3. 测量结果的解释和报告的处理方式不同,可能导致结果的误读或漏报,影响了病情诊断与治疗。

总之,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因素很多,只有在避免误差的同时提高检验员的技能与操作水平方可增加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为保证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必需时刻注意各项规范操作,避免以上因素的影响。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检验结果影响因素概述
样本采集
采血部位、采血时间 、采血方法等因素可 能影响样本的质量和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Hale Waihona Puke 样本处理样本的保存、运输和 处理过程中的不当操 作可能导致样本变质 或污染,进而影响检 验结果。
检验操作
检验操作的不规范、 不准确可能导致检验 结果的不准确。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性能、校 准和维护情况可能影 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整改措施的有效性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通过实验验证 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对临床诊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为 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自动化和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血常规检 验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
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试剂和耗材
试剂和耗材的质量、 纯度和有效期可能影 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02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01
02
03
性别
不同性别的正常参考值存 在差异,如女性血红蛋白 浓度平均值高于男性。
年龄
不同年龄段正常参考值不 同,如儿童和老年人的红 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 数可能高于成人。
昼夜节律
昼夜变化可能影响血常规 检验结果,如夜间白细胞 计数可能升高。
饮食因素
饮食状况
饮食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饱食后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 。
饮食成分
摄入不同食物成分可能导致血常 规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如摄入大 量维生素C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降 低。
药物因素
药物种类
服用不同药物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 果,如抗生素、抗凝剂等。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检验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因此准确性十分重要。

然而在实际检验中,常常出现一些误差因素,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分析血常规检验常见的误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标本采集和保存的误差因素1. 采集标本的不合理在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时,采血的部位、采血的方法以及采血的量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错误的采血部位和采血方法可能导致血液成分的不均匀混合,从而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而采血量不足或过多也会造成结果的波动。

2. 标本保存条件不当血常规检验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至检验中心进行检验,对于某些特殊指标还需要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保存条件不当,比如温度过高、过低或保存时间过长,都会导致标本中血液成分的改变,从而引起结果的误差。

改进措施:规范采血操作流程,进行专业培训,确保采血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对标本保存条件的监控,建立完善的标本保存管理制度,确保标本在合适的条件下保存。

二、检验环境和设备的误差因素1. 检验仪器的使用不当血常规检验通常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进行实验,如果使用人员对仪器操作不熟悉或者设备本身出现故障,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简单的检验工作中,人为失误和操作不规范也会导致结果的误差。

2. 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检验室的温湿度、气流、光照等环境条件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不符合要求的环境条件可能引起试剂的变质、仪器的不稳定等问题,导致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改进措施:加强对检验仪器的维护保养和使用培训,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检验室的环境条件,确保环境符合要求。

三、人为操作和分析的误差因素1. 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可能会误操作或者误判。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判断治疗的效果等方面。

但是,血常规检验结果并非总是准确的,有许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

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显著因素。

研究表明,男性的血容量比女性大,因此男性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通常高于女性。

此外,年龄也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细胞的数量和类型都会发生变化,例如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小板数量和水平可能会下降,而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会上升。

饮食和液体摄入饮食和液体摄入也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

例如,食物中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可以直接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因此,如果一个人的饮食中缺乏这些营养物质,他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会异常。

此外,过量的水摄入可以稀释血液,从而影响血液成分的浓度。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之前,最好先向医生了解饮食和液体摄入的要求。

疾病和药物许多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缺铁性贫血、肝功能异常、炎症和感染等患者可能显示异常的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

此外,许多药物也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如双嘧达莫、氨苯蝶啶等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 金制剂、磺胺类和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会影响白细胞计数。

跑步和锻炼锻炼可以引起身体的各种生理变化,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跑步和其他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血液稀释,从而影响血液成分的浓度。

此外,许多人在进行这些运动后经历各种反应,例如增加中性粒细胞计数等。

检测方法最后一个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是检测方法本身。

因为不同的实验室可能使用不同的设备和试剂,所以即使是相同的样本,在不同的实验室中也可能显示出不同的结果。

因此,在解释血常规检验结果时,必须考虑检测方法对结果的影响,以及使用哪种方法进行的测试。

总而言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如何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准确性在现代医学中,血常规检验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从而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但是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影响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因素1. 实验室因素(1)设备校准不当血常规检验主要依靠血细胞分析仪等实验设备完成。

这些设备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校准操作不规范,设备故障时未及时维修更换,都会导致设备校准不当,无法达到理想的检测条件。

这时获取的血常规数据就会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

例如红细胞体积如果因故障而被检测为偏大,将导致红细胞计数偏低的错误结果。

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的仪器维护保养和校准体系,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从源头减少设备误差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试剂配置错误血常规检验中需要使用各种试剂完成标本的稀释、溶血、计数等过程。

如果试剂配置错误,也会直接导致结果误差。

常见的问题包括:配制浓度不准会导致溶血不完全或者破坏过多血细胞;配制体积不足会导致反应不完全;试剂过期会影响性能;配置过程中污染会影响效果等。

因此实验室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配置试剂,并进行质控,避免试剂问题影响结果。

实验室作为血常规检验的执行机构,其设备状态和试剂质量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基础。

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源头减少实验室因素带来的误差,这对提高检验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2. 患者自身因素(1)饮食影响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食物残留也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高脂肪食物可能影响白细胞计数;大鱼大肉可能影响红细胞参数;高盐饮食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

因此医院在检验前应告知患者注意空腹,避免进食可能的影响因素。

同时,也要注意检验前一天的饮食控制,不要暴饮暴食,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2)服药史某些药物治疗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血细胞,如化疗药物会降低白细胞,皮质类固醇会增加白细胞等。

分析体检人群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分析体检人群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分析体检人群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和对策一、影响因素:1、饮食因素血常规检验受饮食因素的影响非常大,血红蛋白测定是以血红蛋白为指标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而血红蛋白的合成需要铁、蛋白质和维生素B12的参与。

如饮食中缺乏铁、B 族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素,会出现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等情况。

2、生理因素血常规检验的正常值范围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生理因素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因素。

怀孕、月经期、早晨测量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一大因素。

如情绪不稳定、患有神经官能症等,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此时,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降低精神压力。

4、药物因素许多药物都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的结果。

如抗生素、维生素C、银剂等都能使血清铁浓度下降,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

二、对策:1、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含铁、蛋白质、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预防血红蛋白等指标下降具有积极作用。

如瘦肉、豆腐、绿叶蔬菜等食物都可以增加铁、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的摄入量。

2、注意生理细节生理因素不能避免,但可以进行相应的调节。

如在月经期做常规检查需要避免在月经第一天或最后一天做检查,月经中期或排卵期测试数据更为准确。

早上,尤其是空腹检查指标更为准确。

3、调整心理状态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平时要注意心理调节,保持乐观心态,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

4、避免干扰性药物要正确使用药物,慎选药物,避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

在检查前一段时间,不要使用能够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

如果必须用药,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评估机体的健康状况。

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差因素,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对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进行分析。

一、操作人员因素:血常规检验需要有经验且操作规范的专业人员进行。

如果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不规范,就容易导致误差的发生。

采样时如果不按规定的方法和顺序进行,可能会引起血液凝块、脱落细胞等情况,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二、标本处理因素:在进行血常规检验之前,需要对血液样本进行预处理,例如离心、取血清等。

如果标本处理不当,比如离心速度、时间不够,就会造成血液成分的混杂,影响血常规结果。

血液样本的保存和运输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样本保存时间过长或温度不当,也会导致血常规结果的误差。

三、设备因素:血常规检验需要使用一些专用的设备,包括血球分析仪、显微镜等。

如果设备的精度、灵敏度不够高,就可能产生误差。

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校准也很重要,如果不及时维修设备或进行校准,就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四、个体因素:个体的生理状态、病情等也可能影响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

服用某些药物、存在某些疾病、生理期等都可能导致血常规结果的异常。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要注意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避免因个体因素造成的误差。

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血常规结果的误差,例如环境因素、样本质量等。

为了提高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定期维护和校准设备,确保样本的质量和保存条件,同时也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因素,并与临床病史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的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有时会受到一些误差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性,甚至给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

了解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样本采集不当样本采集不当是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误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采集血液样本的过程中,如果不按照规范进行采样,就会造成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偏差。

采集血液样本时未将管内抗凝剂充分混匀,就会造成血样凝集,从而造成形态学异常的白细胞计数结果;又或者采集血样时由于操作不当,血流速度不一致,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在样本采集上,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采集到的血样是真实准确的。

二、标本保存不当血样保存不当也会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偏差。

在采集到血样后,若未能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或者在运输过程中温度条件不佳,甚至血样的保存条件不符合要求,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在样本保存的过程中,要控制好保存温度、时间和条件等因素,保证血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三、实验操作不规范在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出现误差,也会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在进行血球计数时,若使用的试剂、仪器未经过严格的校准和质控,就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或者在进行染色涂片的过程中,染色液配制不准确、操作不规范,也会造成形态学观察结果的偏差。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个体生理和病理因素除了采样、保存、实验操作等因素外,个体生理和病理因素也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患者的饮食、作息、身体状态等因素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又或者在患者存在一些病理情况时,如贫血、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等情况,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干扰。

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要对患者的生理和病理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对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评估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

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

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临床意义】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

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

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

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临床意义】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

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

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参考值】110~250 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临床意义】1.尿氯化物增高见于肾小管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碱中毒、使用利尿药及氯化物摄入过多等。

2.尿氯化物降低见于醛固酮症、高氯性酸中毒、肾病晚期少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肺炎、烧伤及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

【注意事项】同尿Na测定。

四尿钙测定成人体内钙总量为400~800g,99%的钙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上。

人体每天排出的钙80%经肠道排出,20%经肾脏由尿液排出。

每天由肾小球滤出10g钙,其中一半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其余在髓襻、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中被吸收,尿中排钙量只占滤过量的15%(150mg)。

【参考值】2.5~7.5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临床意义】1.尿钙增高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特发性高尿钙症、结节病、骨质疏松症、肢端肥大症、肾小管损伤、维生素D摄入过多等。

2.尿钙降低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衰、佝偻病、软骨病、低钙膳食、维生素D缺乏症等。

【注意事项】1.测定前须低钙饮食3天,留取24小时尿液并且准确记录尿量,混匀后使用。

2.使用利尿药或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钙含量可增高。

五尿磷测定人体中含磷总量为10g/kg,85%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

食物中磷由小肠吸收,经肾脏(占70%)与肠道(占30%)排泄,每天经肾小球滤过的磷可达5g,85%~95%被近曲小管重吸收。

【参考值】22~48 mmol/24h尿(磷钼酸紫外法)【临床意义】1.尿磷浓度检测主要用于钙磷代谢、骨病评价及骨病治疗监测。

2.尿磷增加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代谢性酸中毒、痛风、肾小管疾病、抗维生素D 佝偻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3.尿磷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佝偻病。

肾功能不全、维生素D缺乏时摄取高钙膳食及妊娠、哺乳期妇女等摘要: 【关键词】血常规。

检验。

因素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

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许多重要信息[1]。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因素血常规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相关据的计数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提供许重要信息[1]。

笔者翻阅国内血常规检验的相关报道和根据经验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主要可分人为、生理、仪器、试剂等因素。

现总结如下,以供临床检验参考。

1 人为因素1.1 标本的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常用静脉采血法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法。

根据各类文献报道[2~4],静脉血采取的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末梢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较差,且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血小板计数偏低,因此血常规检验宜采用静脉血。

采集合格的静脉血标本应注意:(1)采血检查注射器和针头, 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致溶血;(2)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既有利于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保存,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3)所选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还应特别观察标本稀释、样本抗凝不佳和溶血等现象;使用止血带时间最好不超过1min;(4)采血时应定位准确,严禁针尖在静脉中反复穿刺,否则可造成血肿和血标本溶血;(5)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把针头拔掉;(6)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值偏高;(7)采集末梢血标本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5],第1滴血擦去不用,采用第2滴血;(8)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

血液比例过高时,容易出现微凝块,可能阻塞血细胞仪,同时影响些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导致结果不准确[6,7]。

1.2 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测定时间患者标本应有明确标记,与医师申请单内容相符;标本运送要专人专送;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送和保存的时间。

因为标本保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和升华作用以及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等因素均会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因而采血后到检验间隔的时间越短,检验结果越可靠。

对不能及时送检或测定的标本,必须采取保存措施,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采集后的5min内或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

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资料,则标本可以在2℃~8℃的条件下保存24h。

EDTA抗凝的末梢血至少应在15min 后测定,因在段时间内血标本中部分血小板有暂时聚集现象,可使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这不仅影响血小板其他指标的准确性,也易造成红细胞计数增高。

预稀释标本一般需在标本制备后10min内检验,如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其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4h[6,7]。

2 生理因素患者的活动情况、精神状态、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服用药物、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如正常人一日之内,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等均有一定的波动。

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是否服用过明显干扰检验的药物,血液采集前应避免跑步、骑自行车等剧烈运动,冬季应将患者暖和后再采血。

不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各参数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妊娠5月以上或新生儿WBC总数会明显增高;暴热或严寒常出现一过性WBC总数增高。

进食喝水后,血液会有生理性稀释作用,RBC和Hb检测结果会有所下降,剧烈运动后血液浓缩,此时迅速采集血液标本可使RBC和Hb检测结果增加约10%,由此可见不同生理状态对血细胞分析测定结果的影响之。

因此对于动态观察指标的非急诊患者最好固定某一时间检查,以尽量减少不同生理状态对检测结果的影响[7]。

3 仪器因素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因其检验数据精确,分析数据时间短,目前普遍用于血常规的检测。

血液分析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种,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病理情况(如出现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血小板凝集等)可干扰白细胞计数。

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

准确合理的稀释倍数和准确稳定的测量容量是血细胞检测的又一重要基础。

稀释倍数过低,会形成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缺损;稀释倍数过大,则会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数量过少,这都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8]。

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仪器应定期保养,检验人员要严格按照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校准仪器前应彻底清洗仪器的管道,去除管道中的残留血液、吸附的蛋白和纤维等,然后测定空白试剂,本底要符合要求。

4 试剂因素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最好选用原装配套试剂,检查校准用的标准物是否在有效期内,外观有无变化,然后连续测定标准物11次,第1次数据不用,从第2次到11次计算均值、标准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检查测定结果是否达到标准要求。

如果条件不允许,要选择和溶血素配套的稀释液。

溶血素直接影响血细胞的检验,如质量不好,可造成溶血不完全,造成白细胞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偏低。

另外,也可使白细胞变形、直方图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不准确,甚至不能进行分类计数[6]。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结果,就要在检验的每一步骤中按规程认真操作,把人为因素引起的误差降到最低,消灭过失误差,尽量减少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对有疑问的要追寻原因,及时纠正潜在引起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1 马双双,王红艳,杨俊.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与注意事项.重庆医学,2006,35(18):1694-1695.2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483-487.3 陈兴章,柴富萍.白细胞与临床.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2.4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300-350.5 马洁,陈丹霞,黎永新.急诊血细胞检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华检验医学志,2004,27(8):535-536.6 马双双,王红艳,杨俊.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和策略.临床误诊误治,2006,19(11):79-80.7 赵晋芳. 浅谈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实用医技杂志,2008, 15(23):3077-3078.8 张云霞.血液细胞分析仪检验中的点滴体会.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