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概说简答题库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简答论述题专题复习1.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2.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3.区域文化是由哪些因素共同构成的?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4.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5.简要说明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6.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7.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答: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中国文化概论的中国文化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的中国文化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的中国文化简答题中国文化概论的中国文化简答题中国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下面是几个关于中国文化的简答题,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1. 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什么?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心他人、待人宽厚;义是指有正义感、肯为公众利益而奉献;礼是指有礼貌、注重礼仪;智是指有智慧、善于思考;信是指讲信用、守信用。

这些美德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重要的道德准则,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的农历新年,是家庭团聚、互相拜年的时刻。

除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祭扫祖先墓地、祭奠先人的节日;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中秋节则是庆祝丰收和团圆的节日,人们会赏月、吃月饼。

3.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哪些?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京剧、曲艺、舞蹈、书法和绘画等。

京剧是一种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

曲艺则包括相声、评书、快板等形式,以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广受欢迎。

中国的舞蹈形式有古典舞、民族舞等,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舞蹈风格。

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以独特的笔墨技巧和意境传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思想。

4.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哪些特色?中国的传统饮食以多样性和健康性著称。

中国菜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四川菜以麻辣闻名,广东菜注重清淡和鲜味,北京菜则以烤鸭和涮羊肉著称。

中国饮食强调均衡和营养,注重谷物、蔬菜和豆类的摄入。

米饭、面条、豆腐、蔬菜等是中国人常见的主食和配菜。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非常重要,茶被视为一种健康饮品和交流的媒介。

这些简答题只是中国文化的冰山一角,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中国的历史、哲学、宗教、传统医学等。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二)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二)

《中华文化概说》作业(二)姓名:***学号:***教学点: *** 成绩: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简述其代表人物与主要学说。

答:先秦诸子中,“显学”主要是儒家和墨家,其次是道家、法家。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儒家学说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指归,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的特点。

墨家身体力行,在对原始天道观改造过程中,形成独具个性的“天志”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对后世影响巨大。

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

2、秦汉时期文化大一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答:一是学术原因。

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

这主要体现在战国后期出现的《易传》和《吕氏春秋》作品中。

二是政治原因。

秦王朝统一六国,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秦王朝以法家思想为统治之术,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文化的措施。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以制度文化的形式被确定下来,而这样的制度文化,又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趋于统一。

二、讨论题(70分)讨论主题:“义”作业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准备讨论材料,再围绕讨论主题展开讨论,并作记录与评述。

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个人观点与评述要求字数800字以上。

作业内容:1、记录你准备的讨论材料与观点。

请详细记录材料的来源,包括:作者、文章或书名、页码或网址;2、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主持人姓名,每位发言人的主要观点摘要;3、综合你所准备的材料、同学们的观点,得出自己最终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作论证,对你认为错误的观点作批驳。

(个人观点与评述,可不限于下面所提示的范围)讨论内容提示:1、“义”的本义是什么?(可参考网上“汉典”。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晋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3.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族是亩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4.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5.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几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6.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7.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8.勤农观是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9.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10.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灏、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揉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他们注重顿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11.摊丁入亩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人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12.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中华文化概说简答 (2)

中华文化概说简答 (2)

“百家”学派共同的文化特征是什么?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

其目的都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由于渊源相同而且目的一致,所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共同文化特征是“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士的崛起的原因是什么?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不耕而食”成为可能;其次,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生活保障,他们只能凭借才能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的定位;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谋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于是士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步入了历史舞台。

简述古代中国文化三次集中南移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南移之势。

历史上,文化南移运动有三个十分集中的时期。

[换行]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时的永嘉之乱。

五胡乱华,晋室南迁,迫使汉族士民大规模南移,中原文化随之南播,打开了南方经济文化的新局面。

到唐初,南方已经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

[换行]第二个时期是唐代的安史之乱。

叛乱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残破凋弊,加上紧随而来的藩镇割据和政局动荡,使士民再次大规模南迁。

此消彼长,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的南移埋下伏笔。

[换行]第三个时期是宋代的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最后的推动,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简述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理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又称宋学、道学、新儒学。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1.广义文化应把握的三种要点?答:(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的历史的全过程式是一个传达室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隘文化应握的三个要点?答:(1)狭义文化不但发为为中心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农场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枋的(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加紧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因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公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第二多地了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丰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流器个中华文化中起死回生放导作作,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务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民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拭目以待特色(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演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式,只有在各阶文化纵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民兵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物点和作用?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务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1)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专心致志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答:(1)首先是从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主席大的专区连系在一起(2)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均力敌,大自然总会留给人们以交通的便利。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整理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整理

1 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答: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2 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答: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①自然环境: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②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③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④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3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一: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河运的开凿4 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失误?一:土地的过当开垦,收到一时之效,但造成了土地的沙化二: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给北方造成了水土的流失等灾难性严重后果5 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

其为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

6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

答:该历史时期的宗教崇拜大体为:①超自然神;②天神地衹;③祖先神:④商朝力量愈大,祖先神灵祭祀愈占主要地位。

7中国新石器文化分布情况?(1)黄河、长江两大流域;(2)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广大地区;(3)其主要文化形态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8 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

①原始农业出现②陶器的制造③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④村落的出现及氏族的形成。

9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答:①农业;②制陶;③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0 简述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

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从而引发了各国的变法大思考,构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部分。

(2)民力大发展。

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

民力发育激发出的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11 简述“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四海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西周以来就有的国家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荣的大事,正是这样的观念使秦汉帝国不断经略四方,在经略中打破边境沉寂,把广阔地域上各个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共同前进12简述市商贸易活动模式?主要有市:殷商时期,我国就形成了小规模的贸易活动,古人把贸易的场所称为“市”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为“墟”;集:北方把贸易场所称为“集”;会:把在寺庙节日期间举行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活动称为庙市,后来称为庙会13 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一: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从事贸易的方式,是把货物摆在路边,路口,等二: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三:坐商经营:是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14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答:①具有手工艺性;②缺乏大机器生产的合作性;③唯一性。

中国文化概要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要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文明:“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含义,接近今人所谓的广义的文化.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文明”侧重于社会的物质层面,包括生产力、政治制度等等,并且可以向外传播或被人接受,如近代欧美的工业文明。

文明是可以进行比较的,有一些具体的特征把它们分为先进或落后,比如说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制度优劣。

2、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也称“大文化”。

这一文化领域最简单的分法为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层。

狭义文化是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它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也称“小文化”。

3、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我们把广义的文化它们分为四个层次,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物态文化层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规定了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之中,使国家结构也打上了家族结构的烙印。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分配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这种宗法关系的长期存在,导致了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格局,家族的权力掌握在家长手中,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君主手中,国家的政治首领其实就是家长的化身,其特征如下:(1)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大致相同(2)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家长制(3)家国同构是宗法制的必然结果5、今文经学:是朝廷为了便于经学流播,下令搜集当时流散民间、口头相传的儒家著作,写为定本,作为传述的依据,由于这些经书系用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整理,遂有“今文经”之称。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简述“文化”名称的来源。

(1 )关于“文”的解释:①“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②“文”的引申义:在人类认知领域,“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在政治领域,“文”引申为“文治教化”,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别上,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 )关于“化”的解释:“化”的本义是改易,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3 )“文化”合起来的解释: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为什么说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l )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2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 )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什么是两个文化层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l )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2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3 )两个文化层面的关系: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它们虽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相互关联、互相补充。

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文化层面联合构成的。

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苦奉。

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l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籍事象为界限,文化流变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30问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30问

简答论述题专题复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道路和文化方向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②启发诱导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③学思结合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

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简答题1.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2.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②寒暖交错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④仪器观测期.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3.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4.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因为自中国的气候转人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据统计,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就有一次.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荒疾病主要是旱,涝,蝗,风,雹,瘟疫等.5.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开元明清时期答: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悯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6,简述中国古代九州的地理划分答:《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以南,衡山(在湖南)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以西,墨水(具体所指不清楚,大致为陕,甘,青交界地带的河流)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流经河北平原的黄河)以西为冀州.7,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答: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它们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8.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答: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答: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L,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藏的体现.1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答: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⑥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色类繁殖.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⑧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⑥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⑧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简答题1.夏文化的重要征是什么答: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2,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答: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札".3.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是什么答:西周王朝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人群中,敉平了他们各自的族姓界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仁政",他们提倡积极人世的观点.5,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老子的"无为","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齐物",他们提倡追求个体精神解放的观点.6.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主要特征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以一种公平的法度治理国家.后期的法家代表是韩非子,他主张"法","术","势"结合在一起使用,成为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的法术之学.7,春秋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于思想的主要观点.它标志着私营劳动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8.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阴阴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邹衍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五德终始"说.他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9.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春秋战国时期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具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即"名"与"实")的关系问题.10.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答:汉武帝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三条:①实行"强于弱枝"政策,将家财在多少万以上的郡国豪富和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之家迁到长安附近的皇陵地区.②任用酷吏,惩治那些地方的豪侠.②"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外朝官",皇帝剥夺了丞相的权力.11.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什么答;汉代士大夫阶层的作用是:在他们身上有中国的学术思想,文化艺术,有中国的政治,作为社会的清流显要,又对时代风尚以重要影响.所以,许多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与这个阶层有关.12.何谓"文景之治"答:秦末农民起义及楚汉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度破坏.西汉建立后,文帝,景帝实行轻活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农耕皇帝大都能节俭,许多政策都围绕农业而定,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加了国库收入,所以,史称"文景之治\13.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答: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及对西域用兵,发现并打通通向中亚乃至西方的"丝绸之路".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起着文化交流作用.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14.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答: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有以下三点最重要:①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②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关系.上面两项,基本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③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着眼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动荡与混乱;着眼于更长远的历史,则是转变与展进.15.魏晋崇尚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答:魏晋祟尚玄学玄理,在文化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是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16.何谓佛教的"空观"答:佛教的"空观"是般若学中"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的.它与道家讲的"无",有相当大的近似.17,南北朝时期,佛教作为宗教,其精神因素渗透到中国文化里主要有哪些方面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⑥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及寺庙建筑中气魄宏大,金碧辉煌的雕塑,绘画影响着艺术的创新.⑧拂理影响着诗歌的内容,佛家感化世人的讲调和演唱,促使新的本学体裁的产生.⑩馈佛经的翻译,促进了人们对汉语声调的认识.(4)佛经的流传,刺激着印刷业的新变.⑥拂教节日不仅关乎艺术表演,影响着民间的经济贸易.⑧一些源于印度的财政制度,如抵押借贷等也在中国立足.⑦佛教哲学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更是深入而持久.后来儒家在学术建设方式上,吸收了许多佛家论理的长处.总而言之,佛教的深入,从方方面面深化了中国固有的文化.18,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答:中唐以后到两宋,南北极星朝以来旧门阀贵族衰落以至消失的原因是:①两税法以助产等级征收藏税的规定,极不利于大家族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分门析户的趋势.这可以从史书所记得到印证.②两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族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转而做小商人或租赁地主土地,不会去依附到大家族那里.③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命的一击.19.从中唐起,知识分子的思想有哪些明显变化答: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争文化正统的意识,二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这些思想变化在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人的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如韩愈在文章中就提出了一个从尧,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通统"至孟子而失传,今天得由他加以继承光大,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20,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什么答:元代实行行省制度的内容是: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答: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性,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答:在元朝,基督教为对付穆斯林,曾努力与蒙古统治者结盟,他们曾多次派使者到蒙古人的大本营和林.1291年,意大利方济合会士盂德高维诺乘船到达泉州,数年后又被教皇任命为汗八里(今北京)大主教,是基督教在中国传教的先驱人物.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也曾到达北京,在那里建立教堂,信教者高达三万余众,受洗者有六千人.而伊斯兰教在甘肃,新疆,云南及北京等地的广泛传播,也是在元朝开始的.特别是甘肃,新疆一带,作为西域的一部分,那里曾经是佛教东传的通道,现在则变为穆斯林世界.23.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哪些答:17―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介绍的书籍有:1676年法国魁奈的《中国的专制主义》,1776年法国出版34卷的《耶锦会士书简》,杜赫德神父的《中华帝国全志》,格鲁贤的《中国志》和《中国杂纂》,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中国文明史》等.24.简述朱元璋在明朝初采取和各项政治措施答:朱元璋是位下层农民出身的新朝皇帝,在他缔造明朝政治规制时,受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是蒙古贵族政治的混乱给他的教训;一是他贫苦乡村生活所经历,见闻的官吏鱼肉小民之事,给他造成的心理影响.前者使他极度专权,后者使他对官僚阶层极度地不信任;替农民做主,是贯穿于朱元璋二十余年皇帝生涯的主导倾向,他是一个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这在两千年的皇帝群中,是非常独特的.这影响了明朝乃至清朝政治.25.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答: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就废除了丞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原中书省在地方的权力分割为三,设主管地方行政的承宣布政使,负责监察的提刑按察使和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他还把中央总管军校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都督府,有调兵权的不直接管军队,管理军政的没有调兵权.为了防止在朝官员和地方官员贪赃枉法,朱元璋设十三道监察御使百余人;为子防止六部官员违法乱纪,又设六科给事中,两者合称科道两衙门.除上述安排之外,朱元球还怕受官僚们合伙的欺骗,于是实行特务制,设立锦衣卫,监视大小衙门是否公正,是否有不法行为等.锦衣卫有自己的监狱,可以直接凭圣旨抓人,用刑尤为残酷.在地方上,重用乡绅限制府,县官员,利用乡绅建立里甲组织.在乡村则设立粮长,除负责征收押运税粮,配合地方官化教乡民之外,重要的任务是监督检举官吏,土豪及顽民,并明令粮长举报可直接上报皇帝,这也是保护小农的措施之一.26,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答:明清两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自己的统治.因为他们知道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可以在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其结果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琅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沼书,大儒方孝孺更明确地说:百姓"好义则易使,从化则畏法".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作忠",利用宗族道德对普遍的民众进行控制.同时,族长权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专制联成一气.这些都是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7.简述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答:自16世纪中叶,西方人就将目标瞄向了中国,如葡萄牙人赖占了澳门,荷兰人占据了台湾,澎湖等.在这初步的相遇中,中国一点也感受不到危机.明朝的航海技术在世界上是顶尖的,这有郑和下西洋为证.然而在郑和从海洋里向"番邦"们扬大明国威的同时,他的政府却不许百姓下海谋生,稍早些的朱元璋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规定.在西方入向海洋寻找未来时,明朗却把国家牢牢地锁起来了.这样以来的政策,在清王朝那里基本得到了延续.结果造成了我们对海上来的敌人难以对付.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这种政策遭到了丧权辱国的惩罚.28.明末清初"三先生"及其成就答:明末清初的"三先生"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赣.他们的成就表现在:都参加了抗清斗争,著书立说,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思,有可贵的民主色彩.。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简答题1.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2.简答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3.简述对待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

4.简述对待文化传统的错误态度的主要表现。

5.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7.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8.简答现代地理学对中国自然区域的划分。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的文化区域。

10.用自然的三大成就11.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12.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这四个地区是13.简述秦汉时期打击匈奴的不同后果。

14.简述分封制向郡县制度的转变。

15.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16.简述西晋灭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17.简述南朝士族统治及士族文化的形成原因18.简述佛教的传播及南北特点。

19.简述唐朝时南方经济的高涨。

20.简述北宋新党旧党的分歧。

21.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是什么/22.简述元朝基督教与穆斯林的传入?23.简述朱元璋的出身与明初政局的关系。

24.简述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25.简述明清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26.简答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文化价值。

27.简述南、北农耕生产的不同格局。

28.建筑农政思想的历史地位。

29.简述市商贸易的方式。

30.简述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31.简述居住建筑格局与文化的关系。

32.中国传统社会中,居室建筑仪式的文化含义表现在哪些方面33.简述我国群体饮食的主要表现。

34.建筑人生礼仪中的四次换装仪式。

35.简述交通工具的习俗传承。

36.简述社区与地方圣地活动主要特征37.简要评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38.简述本草之学的含义。

39.简释“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含义。

40.简述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渗透的主要表现。

41.简答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42.简述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的表现。

43.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提出的无论是什么?44.简答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和人神祭祀。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试论题)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试论题)

1、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

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

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

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题大全

中国文化概论 简答题大全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我们祖先黄帝的权力,是用武力取得并用武力加以扩大的。

君主官僚政治体制从春秋到辛亥革命基本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2)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被人为地保护起来,把能够瓦解自然经济基础的工商业视如洪水猛兽,因而这个基础就变得异常稳固。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程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到明清时期走向极端,终于消亡。

(4)对人生控制严密。

中国是一个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最早的国家,中国专制统治者还十分重视用控制生计的方法,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

时间久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也就形成了。

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皇帝总揽大权。

封建帝王全面控制着行政、财经、司法、军事等国家权力。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基本信仰是“道”,他们着重从宗教的角度去理解和阐释老子所讲的“道”,把它说成是宇宙万物之本原,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

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为“三清尊神”也是“道”的人格化。

道教的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仙。

因此,长生久视、全性葆真就成为道教的一个基本教义。

道教没有什么虚玄高深的理论,但是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确保留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东西,因而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中国古代化学与道教的关系: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长生久视、得道成仙,于是教徒们就采用服食丹药的方法来修行,为了制作丹药,道教徒们写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炼丹实验,正是这些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史重要的一页。

(2)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的关系: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对于药方的制作方法、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都有书详细记载,对于今天的药物学和中医治疗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华文化概说复习全资料

中华文化概说复习全资料

期末复习全资料1、著名学者苏秉琦曾将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2、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

3、殷商时期,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

4、诸子之学,显学主要有儒学和墨学两家。

5、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6、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

7、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

8、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是天人合一,它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都有极大的影响。

9、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10、汉儒董仲舒糅合阴阳五行于儒学体系中,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理论,从原始的“天人合一”理想演化出“天人相类”的怪胎。

1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主张物我之间亲密无间,认识自我,也就等于认识“物自体”,我之属性本身就是“物自体”属性的体现。

12、体用一源,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也可以说是古代文化精神的产物。

13、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一个哲学范畴。

14、先秦诸子学说虽歧见叠出,各有所重,但他们都坚持“道”一元论的思想。

15、体现天道自然的德,称善德、美德,如尧舜周孔之德;反之,与天道相悖离的德,称凶德、恶德,如桀纣之德。

16、到宋代时,孟子“内圣”之学性善之说,独重一时。

17、礼在先秦的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作为宗教的阶段、作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作为个人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的阶段。

18、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

19、与儒家大异其趣,墨家从“兼爱”出发,以“利”规范行为。

20、古代中国人对阴柔的重视远胜过对于阳刚。

21、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趋于融合,主要体现在《易传》和《吕氏春秋》两书中。

22、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浑厚。

23、秦汉时期对外文化非常发达,除张骞、甘罗出使外,另一重要事件是徐福率众出海东渡。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

1: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答案: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2: 新乐府运动答案: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

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3: 类比思维答案: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进行类比象征,已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的分析与表达的目的。

4: 租庸调制答案: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及长期内战,使得唐朝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于是,政府将这些土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租)及乡土所产的绢,帛若干斤;尺(调),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租庸调制。

【题型:名词解释】【分数:3分】得分:0分5: 制度文化答:答案: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6: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特点。

答案:(1)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

(2分)(2)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

(春秋时的思想家,老子像学者,孔子、墨子像老师);(2分)(3)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

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争辩的论说。

(2分)7: 简述天人合一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答案:⑴正面影响: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

(3分)⑵负面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缺乏进取精神;空想的理论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重体悟,不重客观观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与简答

1、广义文化应把握的三个要点答:(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应把握的三个要点?P5答:(1)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

(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中国文化形成的统一文化的原因?P9答: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1)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2)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4、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P10答:(1)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

(2)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式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的传统。

(3)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纵向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

5、文化传统的特点和作用?P11答:(1)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2)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3)文化传统即有对社会发展的起积极作用,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

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P17答:(1)首先是众多的河流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中国大陆的东西。

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概论题库

中国文化概论题库

中国文化概论题库【最新版】目录1.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3.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4.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播5.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正文一、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文化,即中华文化,是指我国自古以来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特点的文化。

它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礼仪、制度等各个方面。

中国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2.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内容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且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包容性: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

4.稳定性:在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精神支撑。

5.民族性:中国文化鲜明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远古文化:包括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以彩陶、玉器、青铜器等文物为代表。

2.先秦文化:包括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3.秦汉文化:统一的秦汉王朝推动了文化的整合与传承,如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4.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时期文化多元化,出现了佛教、玄学等。

5.唐宋文化: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6.元明清文化:这一时期文化融合,出现了元曲、明清小说等具有民间色彩的文化形式。

三、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礼仪、制度等各个方面。

1.哲学: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

2.文学:如《诗经》、《楚辞》、《红楼梦》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3.艺术: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4.科学:如《黄帝内经》、《九章算术》等古代科学著作。

2023年秋中华文化概说第一次平时作业

2023年秋中华文化概说第一次平时作业

中华文化概说第一次平时作业一、简答题1. 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答: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同时,中华文化还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和融合性,能够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2. 什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答: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它也为我们今天解决一些重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思路。

因此,我们应该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让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二、论述题1. 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什么?答: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次,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使得它能够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推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影响。

2.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答: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于中华文化的教育和学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护好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于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涵。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从而增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思考题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答: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广义文化”如何定义?回答: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

英国文化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作为社会一员所获得的一切其它才能和经验在内的综合体。

”被视为经典的广义文化定义。

2.什么是“自然的人化”?回答:“自然的人化”是“文化”的本质内涵,即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

包括外在文化产品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因此,文化分为支持系统和价值系统两大部类,前者表现为器用层面,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构成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后者表现为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核。

3.何为“巫术”?回答:原始宗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便是巫术。

巫术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录符式、占卜式等。

从事巫术和主持祭祀起初由氏族首领担任,后出现职业祭司与巫师,他们自称可以通神,上达民意,下传神旨预卜吉凶,治病救人。

他们既以非理性的迷信为务,又是初民文化(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医药学)的保存者,其职司大略有五:祝史、预卜、医、占梦、舞雩,从而成为知识分子的前驱。

4.什么叫“轴心时代”?回答: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文化都进入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纷纷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并同时出现了对人类历史、善恶取向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人类意识”首次觉醒,进入理性思维,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这一时期,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都创作出包含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故又可称为元典时代。

中国的元典时代,约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

5.何谓“和而不同”?回答:是先秦时代文化的主导精神,表现在学术风气上,就是承认差异,既不封闭,也不盲从,对前人和外人的思想加以扬弃、综合。

先秦各家各有性格,如儒的醇厚、墨的谨严、道的超逸、法的冷峻、名的致密、阴阳的流转,各自独步千古,然而,诸子又遵循“和而不同”路线,广采博纳,在融通的基础上攀登新的学术高度。

“和而不同”是诸子竞存的晚周学术的精义所在,这一优良传统使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6.何谓“玄学”?回答: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

“玄”有深奥、玄妙之意,《老子》首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庄子》和《周易》“总谓三玄”。

这三部典籍是魏晋时期人所共习的主要文本,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资源,故其学称之“玄学”。

玄学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取代衰微的两汉经学。

玄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继先秦诸子学和两汉经学之后的第三次学术高峰。

7.问题:什么是“理学”?回答:又叫新儒学、道学、宋学。

之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宋代诸儒所建构的崭新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并以之构成哲学思辨的核心范畴。

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体,兼收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因子,对三教融会贯通之后建立起来的伦理性的本体论。

周敦颐、邵雍是开创期的代表人物;张载、程颢、程颐是奠基期的代表人物;朱熹是集大成者。

8.什么是“心学”?回答:又称王学,由王守仁开创。

王守仁从和颢、陆九渊那里继承了“心即理”说,展开更为精密的论述,把心(人的意识)视作第一性的、本原的东西,与朱熹把“天理”视为最高范畴大不相同。

又融通和发挥《大学》、《孟子》中的思想,提出“致良知”说,规定了至良知的步骤:诚意、致知、格物,其终极目标仍与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别无二致。

为了解决心学的实行问题,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此说亦从“心即理”推衍而来。

心学成为明代中后期的“显学”,盛极一时。

9.“文化”与“文明”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回答:联系:其一,文化与文明都是人类现象。

其二,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进入文明。

区别:其一,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通过有目的的劳作,将天造地设的自然加工为文化。

而文明或泛指对不开化的克服,或指超越蒙昧期、野蛮期的历史阶段。

其二,文化内涵更丰富多维,涵盖的历史更长远,自人类诞生便有文化,文明则是人类进入创制并使用文字和金属工具时才开始。

胡适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而文明则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环境的总成绩。

张申府认为,文化是活的,文明是结果。

由此也可以说,文化是因,文明是果。

10.举例说明中国文化的特质。

回答:人文传统:有别于重自然、超自然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重人生、讲入世。

不尊重个人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

伦理中心:宗法传统使中国高度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形成“求善重德”的伦理型文化,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尊君重民: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需要集权政治加以统合,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因此格外尊君。

农业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又要仰赖农民保障社会所需,因此,“重民”亦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物。

中庸协和:崇尚中庸,是安居一处、以稳定平和为旨趣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培育的人群心态,显示出中国式智慧的特征。

延绵坚韧:农业宗法社会提供一种坚韧的传统力量,伦理范式造成顽强的习惯定势,使中国文化的认同力和适应力双强,具备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世界其它文明古国的文化戛然中绝,中国文化却传承不辍。

11.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哪些主要差异?回答:使用的工具不同:主要是使用的石器工具制作的精细程度不同,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用碰砧、打击、刮削等方法对石块进行简单加工,以石片石器为主,砾石石器、石核石器次之,石斧不发达;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使用精细的磨制石器。

社会组织形态不同:旧石器时代人类过着原始群居的生活,逐渐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生产资料公有,共同消费;而新石器时代则由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产生了私有财产与奴隶,氏族结成部落,部落结成联盟。

经济方式不同:旧石器时代以直接攫取自然物的渔猎、采集的被动依赖为主要方式,新石器时代则以主动生产的农业、畜牧业经济为主要方式,陶器制作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12.文明起源的标志有哪些?为什么说中国文明起源是多源而不是一源的?回答:标志有: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初现、宗教性的礼仪中心出现、文字的使用、阶级与国家的建立等。

近年来考古发现,从东北到华南的广大范围内,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都显露出文明的迹象,尤其是长江流域的龙马镇、广汉三星堆、盘龙城、河姆渡、良渚等遗址,文化发达程度完全可与同一时期的黄河流域相媲美。

事实表明,中国文明是多元发生的,在前3000至前2000年间,在东亚大陆黄河、长江流域的广袤土地上,陆续出现多处文明的政治实体,其物化形式就是分布广泛的都邑,与古史传说相印证,说明中国文明起源既是本土的,又是多中心的。

13.中国古代青铜器有哪些特点?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文化观念?回答:基本特点:铜锡合金、块范铸法、规律性的器类及组合。

如殷商时期盛行“重酒”的组合,西周时期盛行“重食的组合”。

纹饰风格虽几经变化,但主体仍是虚拟的动物纹——饕餮及其由之衍变来的其它纹饰。

这一特点与青铜礼器维护王权、标明等级身份的文化功能有关。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主要不是用作生产工具,而是用于祭祀和战争,作为礼器和兵器使用。

礼器最尊,食器、酒器、乐器、兵器皆可充作礼器。

兵器是暴力手段,是国家强制力量的物质保证;礼器是沟通神人的工具,又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据有青铜器的数量多寡,象征着其等级之高低和身份之贵贱,因此,青铜器以物质形态反映着商周时代的礼乐文化。

14.周人的天命观与夏商时代有哪些变化?回答:一是对“德”的强调。

“德”字首见于西周金文,是周人先王配受上帝或昊天保佑的理由,也是周人得到天命、人民拥戴的理由。

周人还将德与孝对称,对天使而言有德,对祖先而言有孝,这是周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理据。

二是对“民”即“人”的重视。

周人意识到“天命靡常”、“小人难保”,对鬼神世界保持审慎、疏离的态度,认识到人民是决定政权存亡的重要因素,天的意志也通过民意表达出来,因此,统治者不仅要“顺乎天”,还要“应乎人”,恤民保民成为统治者的一般共识。

总之,在宗法宗教中渗入人文成分,周人的天命观中的理性成分增加。

15.举例说明春秋战国时代的“士”有哪些新的品格?回答:第一,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

由于士能超越自身经济地位的限制,有相对独立的人格,故有坚定执着的志向,以弘道为务,是各家士人的共通特点。

如孟子所言“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第二,政治参与意识强烈。

正因为受过教育,又有志向,故士人急于向社会和执政者推荐自己,以图一展抱负。

如孔孟都曾奔走于王侯之间,孔子曾声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也说过:“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第三,道德自律严格。

尽管有朝秦暮楚、寡廉鲜耻之徒,但义士也不断涌现,中国古代知识人的诸多优秀品质,如担当道义、入世经世、爱国忧民、和而不同、克己守职等,都在先秦文武士人们质朴执着的人生追求中初得展现。

如墨家“兼士”的“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法家法士的循名责实、严正无私。

16.简述百家争鸣中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主张。

回答:儒家:创始人孔子,其学说记载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论语》中,主张复礼与归仁;孟子承袭曾参、子思,侧重发展孔子的仁学,主张人性善,著作《孟子》;荀子承袭仲弓,侧重发展孔子的礼学,主张人性恶,著作《荀子》。

墨家:创始人墨子,其学说载于《墨子》,主张兼爱与尚同,与儒学最大差异是以普遍之爱取代儒家的等差之爱。

其逻辑思想开辟中国逻辑史先河,在几何学、光学、力学等领域多有卓见。

道家:创始人老子,著作《道德经》(《老子》),主张无为与自然;庄子承袭老子思想,著作《庄子》,进一步倡“超世”、“顺世”、“游世”。

道家出世与儒家入世共同构筑了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

法家:起源于春秋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促进了法家的发展,主张变法;战国末年的韩非子为后期法家代表人物,著作《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法、术、势三者结合,辅之以赏罚,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17.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有哪些区别?回答:第一,经书的文字、版本、篇目不同。

今文经用汉隶抄写,古文经用六国古文书写。

现在的今文经有《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仪礼》、《小戴礼记》、《大戴礼记》、《韩诗外传》,现在的古文经有《毛诗》、《周礼》、《左传》。

今文经学最重《春秋公羊传》,古文经学最重《周礼》。

第二,二者的学术取向不同。

今文经学的视角是政治的,讲阴阳灾异,着重发掘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的视角是历史的,讲文字训诂,究明典章制度,着重探讨经文本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