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认识论练习题及答案
哲学认识论练习题
哲学认识论1.马克思说过:“最蹩脚得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得蜜蜂高明得地方,就是她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得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段论述主要说明得就是A.实践就是客观得物质性活动B.实践就是有意识、有目得得能动性得活动C.实践就是在一定得社会关系中进行得社会活动D.实践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得历史过程2.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得唯一标准。
主要就是因为A.实践就是社会性、历史性得活动B.实践就是客观物质性得活动C.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与发展动力D.实践就是联系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得桥梁3、下列属于实践活动得就是( )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得学习教育A、①②③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4、实现2008年经济工作目标与任务,必须坚持好字优先。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好字优先”,这体现了( )①真理与谬误就是相互对立得,又就是相互统一得②认识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③真理就是有条件得、具体得④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④5、下列对于认识与真理得说法,错误得就是( )①认识就是一个过程,而真理就是不变得②真理得内容就是客观得,而认识得内容就是主观得③两者都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④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真理就是理性认识⑤真理就是认识,认识不一定就是真理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6、2010年11月15日,美国宇航局在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天文学家利用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等设备观测到可能就是人类迄今发现得最年轻得黑洞。
“年轻”就是说它形成时得状态被观察到得时间就是在30年前。
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就是个黑洞,新近得观测结果才证明其有可能就是黑洞。
这蕴含得哲学道理就是①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②真理具有客观性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哲学引论》第四章习题并答案
《哲学引论》第四章认识论习题一、填空题:1、心理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去之后,哲学认识论研究转向了重视对作为认识成果的知识的研究。
2、传统认识论强调理性、知识的本质的作用;现代认识论则重于研究和意义。
3、近代哲学观念论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顶峰。
4、现代观念论的研究大都是从与心理主义决裂开始。
5、传统哲学意图探究宇宙的奥秘和真理;分析哲学认为,以现代逻辑为基础,方可与传统哲学划清界限。
6、儒家哲学在知识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实践理性。
7、道家的认识论强调,运用人和理性和直觉,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8、老子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分为“为道”和“为学”,对现象的一切事物的知识需“为学日益”而对万物之宗,宇宙生命之源即至高无上的大道,需“减少”知识走“为道”之路,走到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境界。
二、选择题:1、在传统认识论研究中,人们首先关注的核心总是或首要问题就是 C 。
A、本体论B、经验论C、认识路线D、伦理学2、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是 B 。
A、逻辑推理B、演绎推理C、归纳推理D、理性推理3、任何理性认识活动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是 B 。
A、因果关系B、合乎逻辑C、符合感知D、经验4、直觉最普遍、最典型的形式是AA、直感预感B、内省C、经验D、白板说5、提出“白板说”被称为“近代经验之父”的哲学家是B。
A、笛卡尔B、洛克C、斯宾诺莎D、休谟6、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哲学家是A。
A、笛卡尔B、斯宾诺莎C、休谟D、洛克7、发动下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家是C。
A、罗素B、黑格尔C、康德D、泰勒斯8、建立了系统的观念理论并确定观念研究心理学传统,成为心理学重要理论先驱的哲学家是 C 。
A、康德B、黑格尔C、洛克D、笛卡尔9、儒家对于人类认识可能性的理想是 A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一阴一阳”C、“自然之天”与“道德之天”D、“穷理”与“尽性”10、儒家认识的方法与途径是 A 。
第六课哲学认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课练习题(哲学认识论)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
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
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表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A. ①②④B. ②③C. ①③④D. ②④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
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4.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5.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
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
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6.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认识论测试题
认识论测试题一、选择题:1.、沙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
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办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
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对于自己拥有珍贵的东西,我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候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才能真正地认识它。
这说明:()①本质隐藏在事物内部,仅靠个人是不可把握的②只有摆脱自身感性经验的限制,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③只有从他人的评价出发,才能客观全面地看问题④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
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①前者是现象,后者是本质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
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回答4—5题。
4、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②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④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设计改造对象的方案,是现代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环节,可以使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①经实验室检验而尽可能完善②经实验室检验达到尽善尽美③更好地指导实践并经受实践检验④在虚拟环境检验中变成直接现实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6、在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初始条件的微小差异,其计算结果却发生很大的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训题库 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训题库认识论本关考点:实践与认识1. (单选题)明朝的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写道:“至是,闻穆公伐晋,三百余人,皆舍命趋至韩原,前来助战。
恰遇穆公被围,一齐奋勇救出。
真是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其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反映()。
A. 实践的水平和发展都要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支配B.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C. 实践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D. 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答案】A【解析】实践有三个特征: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其中直接现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客观,表现在实践的构成要素上,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从实践的过程看,实践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具有客观性;其次现实性,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本题体现的是规律的客观性,即实践的水平和发展要受到客观手段和规律的制约。
B选项,题干未体现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C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历史制约性),是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表述过于绝对。
2. (单选题)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下列名言中,与这一观点相一致的有()。
①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③【答案】C【解析】题干所说的话的主要内涵是实践与认识存在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与此观点一致的是②和④。
①和③与题干观点不一致,只是说了读书(认识)的重要性,而没有实践的内容。
故本题答案选C。
3. (单选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认识论题库及解答1
认识论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群众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主体是()A具有思维能力的人B能够适应环境的人C具有创新能力的人D从事社会实践的人3. 认识的主体是在实践中从事活动的人。
认识主体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性B社会性C实践性D主观性4.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介是()A认识与实践的过程B认识与实践的结果C对实践结果的反馈D工具、手段和程序方法5.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主观和客观关系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人与物的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7. “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A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B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C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8. 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9.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0.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强调的是()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11.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性12.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B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3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4.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C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1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运动C实践D世界16. 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动物、植物等某一个具体概念时,就会在大脑中立即出现一个感性的形象与此概念相对应,这表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转化C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和推理的工具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17. “熟知不等于真知”这句谚语表明()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质的区别18.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实践B从实践到认识C从经验到理论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9.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句话表明了非理性因素的()A指导作用B动力作用C诱导作用D激发作用20.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这是因为()A事物本身的复杂性B认识本身的复杂性C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D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21. “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答案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
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 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实
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党在制定《建议》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况下制定的。
色 GDP 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
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这一认识正被越来越广泛的人们所认可。
.
读材料后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论中的哪些道理?
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1 )认识是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我们永恒的使命。随
主观题训练
1 .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 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
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
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现在
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答案
哲学认识论专题复习训练题重点原理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实践的相关知识: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③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关于认识的有关知识①认识的含义;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
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关于真理的相关知识①真理的含义;②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主观题训练1.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特剐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低碳生活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1)
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哲学认识论部分测试题
哲学认识论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被真正认识的时候,社会上一度出现过“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弹的”现象。
在认识了这个问题之后,党和政府不仅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各项待遇,而且允许和鼓励把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于是我国又出现了“知本经济”“智本经济”的说法。
回答1-2题:1、从哲学上看,上述材料主要表明:①正确的分配政策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我国“知本经济”“智本经济”的出现体现了认识论道理是A、正确的思想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B、正确意识对物质有指导作用C、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3、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关键是A、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B、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C、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D、同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4、下列典故最能够表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A、目不识丁B、目不见睫C、目不窥园D、目无全牛5、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地久,便为大西洋所隔……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①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②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③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④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A、①②④B、②③④D、①②③D、①③④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实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约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B、有些认识不需要实践即可获得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7、发展“红色旅游”既是政治创新、文化创新,也是经济创新。
专题十二_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含13题及其解析)_Word版含解析
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试题(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
上述观点( )A.把某种具体的实物作为世界的本原 B.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等局限性C.坚持了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 D.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 “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下列说法与之属于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C.“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D.“天地合而万物生”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②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有机统一'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4.有一副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与这副对联所含哲理相反的是( )A.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B.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C.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5. 300余年前,顾炎武先生批评两晋亡于清谈,后人有“空谈误国”之说。
300余年后,中国共产党人有勉于史,在“空谈误国”的清醒之外,更强调“实干兴邦”。
从哲学角度看,“空谈”之所以“误国”是因为( )①忽略了意识的能动性②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③陷入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④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中科院院士、政协委员姚檀栋当着总书记的面背诵几句被大家调侃的《沁园春·霾》,“北国风光,千里雾霾,万里尘飘……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现场发出一片笑声。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单项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2、认识的本质是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C.客观实在自身D.社会实践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相互作用的关系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这段话主要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 这句话说明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刨造的关系会导致A.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B. 消极直观反映论C. 二元论D. 诡辩论11 、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 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12 、认识的本质在于A. 能动的反映B .自由选择 C .科学评价D .主观创造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 感性认识B. 意识的能动性C. 理性认识D. 社会实践1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映论是A .摹写和创造的统一B .物质和精神的统一C .真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D .可知论和本体论的统一15 、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真理变成现实B. 谬误转化为真理C. 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D. 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16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A. 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形而上学的观点18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
哲学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1.(2008宁夏卷39)(3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
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12分)1.答案要点:①追求和发展真理应以实践为基础。
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
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
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2.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高二政治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
高二政治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认识论,第6课)第一种类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例题: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答:①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分)②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分)③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直至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3分)④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3分)1、(2012北京卷)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
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12分)第二种类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二种类型:关于实践的主观题例题:浙江发展的过程中,浙江各级政府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总的来说,与许多省份相比,浙江的行政干预不仅较为克制,而且更有选择性,注重发挥民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凡是民间力量能做的事,政府放手和发动老百姓去做;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解决的事,政府尽可能做到不越俎代庖。
对于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暂时看不准或有争议的,不急于下结论;看准了的,则积极加以总结肯定,予以大胆推广。
高二哲学试题认识论
高二哲学认识论一、选择题1、西方经济学家发现,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重大基础性科技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
这种现象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年内第五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距离上次宣布调整仅过去9天。
央行的这一行为体现了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4、“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哲学寓意是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5、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A、①②③④⑥B、①③④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①③⑥⑦6、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7、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高二哲学唯物论认识论主观题专项训练
政治哲学主观题专项训练辩证唯物论第一种类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例题:大城市郊区的农夫,祖祖辈辈以种菜为生,有着丰富的种菜阅历,前几年种菜收入相当可观,去年,上级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增加粮食生产,某地领导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让农夫改种粮食,结果农夫收入大幅下降,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也受到影响.运用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加以分析.(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需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
该地区的上级部门要求增加粮食生产的文件精神不结合本地实际,吩咐农夫改种菜为种粮,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上级领导下达错误的文件,某地领导错误的吩咐,给农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正体现了这一点。
1、材料一: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化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心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一步扩散和渗透,中心确定实行主动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十大政策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合理性。
(10分)2、西部某地政府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实惠政策,到东部地区招商引资,但满以为可以引来金凤凰,结果却一无所获。
该地领导通过深刻反思和广泛调查,确定调整思路:依据本地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大力治理环境;引导农夫发展市场前景广袤的中草药种植,并加强技术服务;还聘请高新技术人员,办起了高新制药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电信和服务业。
三年下来,不仅使农夫快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甩掉了贫困帽子,实现了小康,而且也使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哲学哲学试题及答案
哲学哲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 人和动物的关系问题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A. 物质B. 意识C. 精神D. 理念答案:A3. 以下哪一项不是哲学的基本功能?()。
A. 指导实践B. 探索真理C. 娱乐消遣D. 启迪智慧答案:C4.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
A. 静止不变的B. 线性发展的C. 循环往复的D. 螺旋上升的答案:D5. 以下哪位哲学家不是唯物主义者?()。
A. 马克思B. 黑格尔C. 柏拉图D. 恩格斯答案:C6. 以下哪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A. 世界是物质的B. 意识是第一性的C. 物质决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D7. 以下哪一项是经验论的基本主张?()。
A. 知识源于理性B. 知识源于经验C. 知识源于权威D. 知识源于直觉答案:B8. 以下哪位哲学家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戈拉答案:D9. 以下哪一项不是康德的哲学观点?()。
A. 物自体不可知B.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C. 道德律是绝对的D. 存在即合理答案:D10. 以下哪位哲学家提出了“我思故我在”?()。
A. 笛卡尔B. 斯宾诺莎C. 莱布尼茨D. 休谟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唯心性答案:ABC2. 以下哪些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因果律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黑格尔哲学的主要观点?()。
A. 绝对精神B. 辩证法C. 存在即合理D. 物质决定意识答案:ABC4. 以下哪些是庄子哲学的主要思想?()。
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测试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测试题一、选择题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能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中生活,消极的适应现成的物质世界。
而人则不同,他基于现实,又不囿于现实,而是努力的超越现实,突破当下时空的限制,向未来可能的更广阔的时空行进。
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B.人与动物有着相似的自然属性C.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D.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其它动物的特殊本质2.人们办事情虽然不囿于现实,但必须基于现实。
这是因为()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主观能性的发挥C.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D.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年来,我国各类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据统计,与1999年以来相比,2006年我国因各类自然灾害灾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为8年来的最大值。
回答3〜4题。
3.有专家指出,自然灾害频发是人类过度开发的结果。
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灾害频发,主要是因为()A.自然规律是主要矛盾,其发生作用的频率增大了B.人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预见规律的破坏作用C.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没有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人类活动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4.有专家称,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速度超过人类历史的任何阶段,促使自然环境恶化;大自然正在用无情的灾害向人类过度开发的行为发出严厉警告。
这对我们的警示是()A.人类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D.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边缘的草原地带,每逢旱季,当地大部分居民就会因缺水而背井离乡,但当地的狒狒却能找到水源照常活动。
人们于是用“连环计”,先喂狒狒盐腌食物,再借狒狒当向导,找到救命的水源。
回答5〜7题。
5.这种连环思维的特点是()A.去粗取精B.去伪存真C.由此及彼D.由表及里6.通过人们的观察,获得狒狒能找到水源、照常活动的材料,这应是()A.感性材料B.理性思维C.科学思维方法D.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抽象思维7.人们利用“连环计”,找到救命的水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练习题(哲学认识论)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
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
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表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A. ①②④B. ②③C. ①③④D. ②④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
”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
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4.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5.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
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
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6.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就是说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的批判的精神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A.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③7.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
“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
这一观点说明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8.华夏文明五千载,历经无数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更没有倒下,而是斗志弥坚,愈挫愈勇,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地从艰难困苦中挺了过来,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屈不挠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再次验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多难兴邦!这表明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真理是永恒不变的w.w.w.k.s.5.u.c.o.m③认识具有无限性④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9 . 2008 年9 月25 日,我国成功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 型火箭将神舟七号飞船送人太空预定轨道。
这一壮举主要说明A .实践的客观性B .实践的能动性C .实践的历史性D .实践的社会性10、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说,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
这告诉我们A.真理是客观的B.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有些事情是人们不能认识的11、下列诗词中,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一致的是A.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2.三十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B.真理与渗误相互融合C、真理以谬误为基础的D.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13.人们在基因工程方面的成果,引发了“绿色”革命。
高产优质物种培育成功使富足成为事实,然而由此带来的大批物种的灭绝,造成严重的生态和道德方面的问题,给人们带来新的困扰、新的课题。
这表明( )①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人们的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认识的无限性表明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④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4. 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从原来国家经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变化说明A.世界是物质的,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C.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D.真理是相对的,认识总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w.w.w.k.s.5.u.c.o.m2008年12月18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
回答15-16题15.改革开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当时思想的解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以下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有A.真理是客观见之与主观的活动B.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C.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D.真理向前迈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因此说真理与谬误没有绝对的界限16.胡锦涛指出,在30年的创造性实践中,我们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概括起来说,就是党的十七大阐明的“十个结合”。
以下节选的其中几个结合中最能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是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②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③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④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长期以来,癌症的阴影笼罩着人类,人们将癌症当成死亡的代名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抗癌斗争的深入,人们认识到癌症不等于绝症。
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明确把癌症列为慢性病,提出只要加强预防、及早发现、合理治疗,癌症患者是可以长期存活的。
回答17—18题。
17.材料主要表明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B.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追求和发展真理C.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决定实践发展的方向D.真理是无条件的,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变化发展18.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认为:“别只顾着打歼灭战,过度治疗只会适得其反,保存自身免疫力很重要,要把肿瘤当成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来看待。
”这依据的哲学道理有①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③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④一切自然物都依赖人类为其立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9.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从“有水快流”到“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到“好字优先”,到“保增长”,这一认识过程表明A.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C.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D.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认识不断深化20.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w.w.w.k.s.5.u.c.o.m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B.真理具有客观性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21.“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10几次。
回答22—23题。
22.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各地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
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
这说明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本质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3.由于受地球的不可入性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以及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这启示我们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③B.②④ C.①③④D.③④24.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都要关注社会公平”。
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和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说明①真理都是具体的②认识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④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B.①②C.①④D.①③④25.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表明A.真理的内容是主观的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26.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这说明w.w.w.k.s.5.u.c.o.m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27.针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某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他们查阅资料、走访社区、问卷调查……进而把问题研究引向深入。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8.政治生活中关于“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A.实践性B.革命性和科学性C.唯物主义特征D.辩证法特征29.2008年8月1日,历经13年才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正式开始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
上述材料反映:A.认识的反复性和目的性B.认识的无限性C.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反复多变的D.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30.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①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②波浪式的前进③直线式的上升④螺旋式的上升A. ①④B. ②③C. ②④D. ①③31.“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