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画家的悲情人生_梵高的抑郁心理剖析
梵高艺术人生研究报告论文
梵高艺术人生研究报告论文引言文艺复兴时期的荷兰画家梵高是艺术史上独特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他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时也揭示了他复杂而动荡的个人生活。
本篇研究报告将深入探讨梵高艺术作品背后的人生经历,并分析其对他艺术风格的影响。
1. 梵高的背景和早期生活梵高出生于1853年,是荷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儿子。
他在幼年时就展示出对艺术的兴趣,并在年轻时从事过各种职业,包括销售、教书和神职工作。
然而,直到他27岁时,他才真正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于绘画。
梵高开始学习绘画技巧,并通过临摹大师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技艺。
2. 梵高与印象派的接触在巴黎的一次展览中,梵高首次接触到了印象派的绘画风格。
这对他的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梵高开始尝试使用更明亮的色彩和更短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也开始对光线和阴影的运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3. 梵高的心理健康问题梵高的个人生活始终充满了挣扎与困惑。
他常常陷入情绪低谷和抑郁之中,这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根据他的信件和日记的记载,梵高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他的作品在画面上表现出极度的情感和内省。
4. 梵高的艺术风格和主题梵高的艺术风格独特而又多样化。
他的早期作品主要描绘了荷兰乡村的风景和人物。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梵高的作品越来越充满了对内心情感的表达。
他用浓烈的色彩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包括夜晚、星空、向日葵和自画像等。
5. 梵高的影响尽管梵高在他的一生中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成功,但他的作品在他去世后得到了巨大的赞誉和关注。
他的创作风格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
他的作品被世人认为是情感与灵魂的抒发,赋予了艺术作品新的诠释。
结论通过本篇研究报告,我们深入探究了梵高艺术人生的重要方面。
他的个人背景和早期生活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论梵高作品的情感色彩
浅论梵高艺术作品的情感色彩1853年3月30日,在荷兰的津德尔特诞生了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后印象主义画家文森特梵高。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在今天,梵高的作品是世人尽知的价值连城,然而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
他穷困潦倒,他情感重创连连,他才华不被承认,他严重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
仅仅是在他去世8年后的他的作品便被人们广泛赞赏,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有生之年生后窘迫潦倒无比,几乎看不到希望的他终于绝望崩溃,1890年7月29日,创作完散发着绝望死亡味道的《麦田上的乌鸦》后的第二天,他便用枪对准了自己的腹部。
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用子弹终结其年轻的生命。
梵高的作品色彩的大胆的运用,无一不是充溢着他饱满丰富的情感,彰显着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对爱人浓烈的爱意,对挫折困苦的发泄,对生命最终的绝望。
一、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将近30岁的梵高最终决定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1881年秋,他从使用调色板的方法开始,学习水彩画的画法,时常从埃顿前往海牙,求教于当时的名画家莫夫。
梵高说:“这不能算是杰作。
但总比以前所画的完整些,至少我相信有更逼真的感觉。
”《卷心菜和木鞋》是他早期的代表作。
画的背景与基调是一种阴郁的深棕色,寂静的桌面上堆放着一棵卷心菜和一双木鞋,咖啡色的桌面与沉重的木鞋给人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是梵高对生活不顺心压抑的宣泄吗?那棵桌面中央的卷心菜仿佛是在思考一般。
它是在回忆被砍下时一个农妇的身影、夕阳和黄昏么?或者这在昭示梵高对其以绘画寻求救赎的思考么?卷心菜淡黄色包卷的叶片上清晰印着岁月成长的纹理,不难让我们看到梵高对于生活的热爱。
虽然待业、虽然刚刚开始以绘画寻求生命的价值,那暖暖的淡黄色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梵高对于生的希冀。
二、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作品是《食土豆者》。
这幅画,充分反映了梵高的社会道德感,他选择画那些农民,主要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之间,有某种精神上和感情上的共鸣。
浅析梵高的心路历程
浅析梵高的心路历程作者:杨伟来源:《当代旅游》2018年第08期摘要:他出生以来,成为代替者,缺乏母爱,成年时,生活又遭遇不顺,他称自己是一切的圈外人,这种经历让他的性格孤立怪癖;其次,他恋情的屡次失败,打击他自信心的同时也让他缺乏安全感。
他天性偏执、怪癖,孤独。
在恋情面前过于激烈和执着,但又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父亲的离世、兄弟成家,他的好友高更的离开更是致命的打击。
他就是文森特梵高。
他生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死后才活在我们的世界里。
他为世人留下了宝贵作品,如《星空》、《自画像》、《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名作。
关键词:梵高;心理;笔触梵高1853年3月30日降生在荷兰一个村庄的牧师家庭。
梵高从小喜爱绘画,由于生活所破,志向不定。
梵高的艺术生涯开始于 1879 年,当时年轻的梵高已经经历了太多生活的苦难,爱情的失意、事业的困苦、生活的落魄都在这颗年轻而善良的心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一、梵高的心路历程(一)梵高心路历程萌芽期梵高生平的都在孤独中度过,降生时就伴随着悲剧。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似乎上帝的博爱也无法容纳他那激情四射、无比热情的同情心。
由于对现实的失望而把内心的激情、情感转向内在的精神世界、转向对艺术的追求,渴望能够用这种美好的方式来展示他那虽饱经风霜却仍然充满同情与美好的内心世界。
“发芽的种子绝不会裸露在凝霜的寒风中,而那正是我的人生一开始就面临的状况。
”依据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的观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活着的孩子对死去的孩子会有极大的负罪感,在还不健全的幼小的心理上,会觉得是因为自己而导致那个孩子的死亡,且另一方面会尽力证明自己的存在,摆脱替身的阴影。
但是家里人难免还是会比较,并且对于死去的孩子,大家可以无限的设想他的完美,不可估量的未来和惊世骇俗的聪颖,而这一切对于替代者永远是一个达不到的,不现实的要求。
梵高恰巧是这样的替代者,他的母亲也由于第一个文森特·梵高的死亡而忧郁悲伤,这种忧愁持久地贯穿于梵高的早年生活。
悲情画家的悲情人生——梵高的抑郁心理剖析
悲情画家的悲情人生——梵高的抑郁心理剖析
舒跃育
【期刊名称】《校园心理》
【年(卷),期】2007(5)12
【摘要】梵高是19世纪伟大的画家,他在广泛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和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他对后来的野兽派表现主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的一生却屡遭挫折,艰辛备尝——生活的潦倒、情感的挫折、命运的不公,这一切将梵高从对生活的失望步步逼到精神崩溃的边缘,致使他产生严重的情感抑郁,并最终选择了自杀。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舒跃育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61.7
【相关文献】
1.悲情人生与悲情艺术 [J], 陈敏
2.“黑夜人生”的追忆--试论李锐小说的人生悲情 [J], 文广磊
3.野人生涯十八年为爱守望悲情人生 [J], 冷月如钩;
4.此生不悔爱过你——聋哑靓妹与青年画家的悲情恋歌 [J],
5.充满悲情的笑声中品味种种人生命运——浅议话剧《余音轻吟》 [J], 徐志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森梵高 荷兰画家的艺术风格与抑郁症困扰
文森梵高荷兰画家的艺术风格与抑郁症困扰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一位荷兰画家,被公认为表现主义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及终生受抑郁症困扰的故事都使他成为艺术界的传奇人物。
本文将探讨梵高的艺术风格以及他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一、艺术风格与特点梵高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鲜艳明亮的色彩:梵高的作品以醒目的色彩著称。
他善于运用大胆的色彩搭配,将鲜艳的红、黄、蓝等颜色灵活运用在画作中。
这种色彩的运用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
2. 显著的画笔轨迹:梵高的画笔轨迹极为明显,他用粗犷的笔触描绘出作品中的主题。
这种风格称为“风格化的表现主义”,通过粗犷的笔触,梵高表现出内心情感的冲动和激情。
3. 对自然的热爱:梵高热爱大自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
例如,他经常画风景、农田和花卉,展现了对自然世界的深深热爱。
二、抑郁症困扰与艺术创作梵高的一生伴随着严重的抑郁症,这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抑郁症让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痛苦和孤独感,同时也让他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周围事物并将其转化为作品中的情感。
1. 痛苦与孤独的表达:梵高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痛苦与孤独的情感。
他用扭曲的线条、冷色调和沉重的线条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例如,他的自画像中往往表现出忧郁和封闭的情绪。
2. 艺术创作的治疗作用:尽管抑郁症使梵高的生活非常艰难,但同时也促进了他的艺术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找到一种释放情感的方式,并通过画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
因此,可以说梵高将他的创作视为一种治疗方式。
三、梵高的代表作品梵高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风景画、静物画以及自画像。
以下是他的几幅代表作:1. 《向日葵》:这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他在不同阶段共画了多幅《向日葵》。
作品中,梵高运用了鲜艳的色彩和明显的笔触,展现了向日葵的生命力和美丽。
2. 《星空》:这幅作品被认为是梵高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梵高去世艺术家的痛与光芒创作与精神健康的关系
梵高去世艺术家的痛与光芒创作与精神健康的关系梵高去世艺术家的痛与光芒:创作与精神健康的关系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一位伟大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的画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充满表现力的笔触而闻名于世。
然而,他的一生却饱受心理痛苦的折磨,最终导致了他年仅37岁时的自杀。
梵高的创作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关系备受争议,本文将探讨梵高作品中的痛与光芒,并分析创作与精神健康的复杂交织关系。
梵高是一个异常矛盾的人物,他的作品中透露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情绪。
《星夜》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画中的天空充斥着狂野的旋转星星和弯曲的月亮,给人一种咆哮的感觉。
这幅画作中透露出了梵高内心的孤独和恐惧,展现了他精神健康上的困扰。
然而,梵高画作中的痛苦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失去了光明。
《向日葵》系列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些画作描绘了鲜艳的向日葵凋谢的过程。
尽管这些画作体现了一种凋零和消逝的意象,但它们同时也传递出一种希望与重生的信息。
这一系列作品展示了梵高对生命力与生存意志的追求,表达了他内心对于生命的热爱和渴望。
梵高的创作过程中,他借助画笔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痛楚,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一种疗愈与宣泄的方式。
他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完整地注入到画作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传递出来。
这种将痛苦通过艺术创作表达的方式,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美感,使得观者产生情感共鸣,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启示和慰藉。
然而,正是这种创作与精神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是梵高走向悲剧的原因之一。
他的精神健康问题持续加重,带来了愈发深重的抑郁和孤独感。
这种内心的痛苦最终使他无法承受,选择了自杀。
梵高的离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关注艺术家的精神健康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支持。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梵高的作品与他的精神健康问题划等号,也不能忽视其中的美感与独特性。
梵高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力光芒耀眼,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同时,我们也要思考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与负面情绪,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浅析梵高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浅析梵高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摘要:梵高有着惊人的语言天赋和良好的艺术环境。
梵高的绘画注定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他几乎摒弃了一切后天所学到的绘画技巧,遵循自己的内心,向往自然,随心而画。
他用艳丽的色彩、粗狂的造型表达着自己浓烈的情感。
可以说他是19世界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但是他的人生却是充满悲情与孤独感的。
关键词:梵高作品绘画语言情感表达一、梵高的悲情人生生活的穷困潦倒,感情的屡屡受挫,最终在抑郁中选择死亡。
对梵高来说,他的一生伴随着巨大的挫折,而且在每次挫折出现的时候他都无法很好地来缓解和处理挫折。
1890年7月27日,梵高终于因不堪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选择了走向生命的终点。
他在临死前对弟弟提奥说过:苦难永不会终结。
梵高死时,年仅37岁。
二、绘画语言的构成是对其情感的诠释1.色彩的情感表达。
梵高也深受印象画派的影响,摆脱了古典教条主义的束缚,而是把大自然中的颜色直接倾述在画布上,表达自己那种猛烈、激情与情感碰撞的热诚。
艺术就在于画家情感与环境瞬间摩擦出的火花。
梵高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直接的绘画方式。
梵高画面中的每一笔色彩都是对他情感力量的最强烈的表达。
他一生中一共画了11幅向日葵,之所以热衷于将向日葵作为自己作品中的主要对象是因为向日葵有一种始终面向太阳的精神,能够完美地表现梵高内心世界对于激情的渴望。
黄色代表着友谊和希望,《向日葵》画面中火辣热烈的色彩是对生命热烈绽放的表达。
梵高说过,《向日葵》中的花朵代表耶稣和他的门徒以及梵高和他的弟弟提奥。
梵高在这幅画中运用了大量的鲜艳明亮的色彩,画面中的向日葵形态各异,非常明显地契合了梵高所要表达的情感。
他深信绘画的真正语言是色彩。
梵高作品让我感动的地方不仅仅是创造出了一个光鲜照人的色彩世界,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的心理感受。
梵高在绘画中所使用的色彩不仅对当时的绘画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触动,而且影响到了后来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和野兽派等。
梵高在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样式,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悲情人生
悲情人生——梵高心理剖析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是19世纪西方绘画史中的一个传奇人物。
梵高因为家庭温暖的缺失,使其性格产生了冷漠、孤独、抑郁的性格,随后爱情的失败与打击再次使其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致使他产生严重的情感抑郁,并最终选择了自杀。
梵高的一生屡遭挫折,艰辛备尝——生活的潦倒、情感的挫折、命运的不公, 这一切将梵高从对生活的失望步步逼到精神崩溃的边缘。
1、梵高的外貌外貌上,梵高红色的头发、蓝色的眼睛和一脸的雀斑,这无疑使幼年时的梵高感到自卑,并在以后的感情生活中带来不幸,这也是除了他性格以外造成不幸人生的一个原因。
2、梵高的父亲梵高称他的少年时代颇为不幸,在梵高的眼里,父亲固执、冷漠、不可理喻,并且头脑偏执。
作为一个性格孤僻牧师的儿子,梵高所承受的苦难、所承受的带有侮辱性的嘲讽,可能远远多于一个未谙世事的少年所能承受的。
而且父亲在道德的范畴对他的教育也很严格。
正如梵高所述:“我至深的痛苦好像是起始于很小的时候,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的少年时代是阴郁的、冷酷的、贫瘠的……”而他的家人对他所做出的注解是:他是家庭的陌生人。
3、梵高的母亲在梵高出生之前,他曾经有一个与他同名的哥哥,这个也叫温森特·梵高的哥哥在出生的当日就夭折了,刚好在一年后,温森特·梵高诞生了,梵高母亲因为第一个温森特·梵高的死而承受的的悲伤。
一直持久地贯穿于第二个温森特·梵高的早年生活,忧郁悲伤转化成一种忧郁,所以她很难满足孩子所需要的来自于一个快乐母亲的关爱、温暖和亲近。
并且,温森特·梵高与死去的哥哥的同样的名字也会时常提醒母亲,让她想起早先夭折的可怜的儿子。
这种母爱的缺失,使梵高逐渐产生了一种“恋母情结”,而强烈的恋母情结则会促使孩子形成自卑、冷漠、孤独、绝望的个性。
而梵高因为其对母爱的渴望所产生的沮丧,也许为后来他的人生所承受的忧郁打下了基础。
4、梵高的爱情梵高青年时先后陷入对乌苏拉和表姐凯的爱慕之中,但他所选择的的情侣无一例外的拒绝了他,因为他们的心早已有了所属:乌苏拉此时正打算和她热恋的情人结婚,而凯还继续深爱着她的丈夫。
梵高的一生总结
梵高的一生总结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一位伟大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痛苦和孤独,但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艺术作品。
在本文中,我们将回顾梵高的一生,探索他的艺术风格和对世界艺术的贡献。
梵高的一生可以说是经历了巨大的心灵挣扎和个人痛苦。
他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得以体现在他多变的画作上。
在艺术上,梵高的风格独特,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和鲜明的色彩。
他常常使用厚重的笔触和鲜艳的色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动态和生命力。
他的风景画和静物画常常被认为是他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然而,梵高的一生并不像他的画作那样充满色彩和活力。
他的职业生涯并不顺利,艺术事业一直没有得到认可和成功。
他在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并且饱受心理疾病的折磨。
这些压力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并在1890年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尽管梵高的一生以悲剧的方式结束,但他的艺术作品却在他去世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
他的画作在如今被视为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和艺术画廊中被珍藏和展示。
他的作品对20世纪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表现主义和后印象派艺术的影响。
梵高的一生也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关爱他人的心理健康。
他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孤独和精神疾病有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身边的人,特别是那些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和困境的人。
我们可以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来陪伴他们度过难关,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
总结梵高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个以艺术为生,但饱受心灵痛苦和孤独的天才画家。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颇具表现力的技巧。
尽管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诸多困难,但梵高通过他的艺术永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作品继续启发着后代的艺术家,并告诉我们要关注和珍视每个人的心理健康。
梵高的一生是一个警示,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和身边的人,为他们提供关爱和支持。
梵高艺术人生研究报告总结
梵高艺术人生研究报告总结
梵高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艺术人生经历艰辛,但也充满了创造力和热情。
本报告通过研究梵高的艺术作品、个人信函和生平事迹,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梵高的艺术风格独特而受欢迎。
他以强烈的表现力和鲜艳的色彩塑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大胆地运用颜色和笔触,创造出富有张力和情感的作品。
他的作品融合了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技巧,独具个人的风格。
2. 梵高的创作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梵高一生中经历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包括重度的抑郁症和精神病。
这些问题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洞察力。
3. 梵高的作品直到他逝世后才受到广泛的认可。
尽管梵高在生前并没有获得很大的认可和成功,但他在逝世后不久,他的作品开始受到广泛的赞赏和认可。
他的作品对于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视为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
4. 梵高的个人生活也备受关注。
梵高的个人生活充满了戏剧性和激情。
他在艺术上的失败、贫困和感情的挫折都对他的精神健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然而,他的个人经历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他的作品,并对他的才华和勇气表示敬佩。
综上所述,梵高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动人故事的艺术家。
他以其创造力、热情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感悟梵高的一生——孤独,疯狂,燃烧的感情
孤独,疯狂,燃烧的感情如克罗齐所言,艺术的本质是直觉。
梵高终其一生都用绘画表达内心最真实和深刻的想法。
这种想法诉诸直觉,却应者了了。
当他将生活中的失意转向对内心的渴望,就有了画作中浓冽的孤独感与生命力。
艺术家的作品是个性的作品,艺术家的孤独却是群体性的孤独。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他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37岁——这是最官方的梵高的简介,却不会告诉我们他因何而伟大当患病的梵高的精神陷入极度的亢奋中,这些生命便在他眼前熊熊燃烧起来,飞腾起来,鲜艳夺目,咄咄逼人。
这期间使他痴迷并一画再画的丝杉,多么像是一种从大地冒出来的巨大的生命火焰!这不正是他内心一种生命情感的象征么?精神病非但没有毁掉梵高的艺术,反而将他心中全部能量一起暴发出来。
或者说,精神病毁掉了梵高本人,却成就了他的艺术。
这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残酷的毁灭?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种精神病的程度“恰到好处”。
他在神智上虽然颠三倒四,但色彩的法则却一点不乱。
他对色彩的感觉甚至都是精确之极。
这简直不可思议!就像双耳全聋的贝多芬,反而创作出博大、繁复、严谨、壮丽的《第九交响乐》。
是谁创造了这种艺术史的奇迹和生命的奇迹?倘若他病得再重一些,全部陷入疯狂,根本无法作画,美术史便绝不会诞生出梵高来。
倘若他病得轻一些,再清醒和理智一些呢?当然,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在画布上电闪雷鸣的梵高了。
它叫我们想起,大地震中心孤零零竖立的一根电杆,核爆炸废墟中惟一矗立的一幢房子。
当他整个神经系统损毁了,惟有那根艺术的神经却依然故我。
这一切,到底是生命与艺术共同的偶然,还是天才的必然?伟大的背后这篇艺术史的论文,我选择了写梵高,起初担心写这样一个人尽皆知的画家是否会太过流于俗套。
解读《梵高传》的悲剧意识
解读《梵高传》的悲剧意识摘要:梵高是19世纪伟大的画家,然而他一生屡遭挫折,艰辛备尝,或许命运不公,他生前是悲剧的一生。
关键词:绘画爱情经济悲剧最初知道梵高是从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中,读后给我无限震撼,那是怎样强大的心灵,隐藏着多么沉重的苦闷?正如周国平先生说“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
一、梵高弃商从画梵高是文森特家族的长子,自小不爱读书学习,性格孤僻,16岁的他在叔叔文森特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的海牙分店工作。
他的叔叔没有孩子,本打算遗产让梵高继承,但他与租户女儿乌苏拉爱情失败,他的精神一撮不振,严重影响画廊工作。
最后文森特叔叔把视角转移到小他四岁的弟弟提奥身上。
不负文森特叔叔的厚望,提奥成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画商。
梵高先后做个画商、教师、书店店员、学过神学、福音传教士,但都以不同的原因而结束。
无论梵高从事什么工作,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渴望成功,在追逐与放弃的矛盾中徘徊,只好选择一些低贱、贫穷、牺牲性长的工作,来证明自己的“强大”,自己的“领导者”地位,或者竟可能的避免结果的诞生。
当失败总是与他为邻,长期的绘画生涯,让他寻求到出路。
这时我感到成功的愿望已经离开了梵高,他作画是因为他不得不画,因为作画可以使他精神上免受太多痛苦,因为作画使他内心感到轻松,他可以暂时逃避现实世界,逃避结果的诞生(绘画是一个长期过程)。
二、绘画意蕴的悲剧梵高一生绘有许多画作,但几乎都让人产生压抑、无望、苦闷之感。
例如《吃土豆的人》是他在纽恩南的画作,画面呈现的是一家三口,在昏黄的灯光下吃土豆,传达出给人安详而又安于天命的信息。
画面人物穿着厚重而残旧的衣物,人物除了肥大的轮廓,没有丝毫的美感,唯一的女孩也是背面示人,给人肃穆之感。
简而言之,安详的画面无不透出悲情。
我们再来看看他的《星夜》,在这副画作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漩涡。
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
探析画家自画像作品中忧郁情感的表达
生负 面情感 。在 艺术 领域 , 画 家 能够 通 过 自身 的创造 力把情 感
转 化 成 艺 术 作 品 呈 现
出来, 历 史 上 很 多 画
家 通 过 自画 像 表 现 自 己的 生 活 状 态 与 内 心
隋感 .所 以 自画像 便 成为 画家忧 郁 情感 的
最好 表 现 题 材 , 在 绘
京 大 学 出版 社 , 2 0 1 3 .
来存 在一 些问题—— 画家 与观者都 无法解释 的一种 不和谐。历
史题 材绘 画作 品是 有意而为之 的作 品, 缺乏 真实与 自然 的特 性, 无论 画 的是 什 么 , 内容 都表 达 了一个 意 思, 那 就是 根据 要 求作
画。
[ 2 ] 潘耀 昌.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0 0 9 . [ 3 ] 邹文. 美术社会 观 : 当代 美术 与公 共文化. 中国人 民大学 出版 社,
的忧向 ; J f 著 感, 然 后进 一 步 分析 画 家 的忧 郁 情 感 对 艺 术创 作 的影 响 关键 词 : 自画像 艺 术创 作 忧 郁 情 感 人 生 经 历
亚 里 士 多 德 曾 说
过: “ 所 有 真 正 出 类 拔
萃之 辈 , 哲学、 治国
术、 诗 学 或 各 门技 艺 的杰 出人士, 都 是 忧 郁 者 ” 心理 学方 面 的 研究也 显示, 具 有 某 种 天 畎 的 人 更 容 易 产
画主题 性创作 , 在 文人画之前具有 历史 画创作 的文化传 统 , 如一
些 画像 石 、 画像 砖对 历史人 物的刻 画。文人 画 同样 涉及 主题 性
绘 画。
当代 中国画 主题 性创 作 的产 生与发 展都 离不开 时代 的发
梵高艺术家的痛苦创作
梵高艺术家的痛苦创作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绘画作品被广泛认可和赞美。
然而,在他辉煌的艺术成就背后,隐藏着一段痛苦的创作经历。
本文将探索梵高作为艺术家所经历的痛苦创作过程。
梵高生于荷兰,他的整个一生都围绕着艺术展开。
然而,他的艺术道路并不平坦,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梵高的创作时期正好处于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时代,他深受这些艺术派的影响,但他的风格又独树一帜,充满了个人特色和情感的表达。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笔触,这是梵高独有的艺术风格。
然而,这种独特的风格往往是在痛苦和困扰中产生的。
梵高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忧郁和痛苦,他的绘画成为了他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
梵高有时被描述为一个“疯子艺术家”,他经历了多次精神和情感上的危机。
他与人难以相处,很少有朋友,更别提恋爱或婚姻了。
这种孤独和内心的痛苦使他的艺术创作变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梵高的创作时期大部分是在医院或疗养院度过的。
他的精神疾病时常导致他的情绪波动和行为失控,但却没有阻碍他的艺术创作。
相反,这些困扰反而使他的作品更加富有情感和表达力。
梵高的最后几年是他最为痛苦和挣扎的时期。
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峰,也达到了精神和情感的崩溃边缘。
他的作品《星夜》、《向日葵》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这些作品中透露出梵高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绝望。
然而,正是这种痛苦和绝望,使梵高的作品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和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成为后世艺术家的启示和借鉴,他的独特艺术风格也开创了现代绘画的新纪元。
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并没有受到广泛的认可,但在他离世后的几十年中,他的作品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和赞赏。
通过梵高艺术家的痛苦创作经历,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艺术成就,还能认识到艺术在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方面的独特作用。
梵高用他的作品去表达了他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心世界,他的画作成为了他的心灵的窗户。
总结起来,梵高艺术家的痛苦创作经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表达力,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色彩运用赢得了后人的赞誉和敬佩。
梵高艺术天才的痛苦与创作
梵高艺术天才的痛苦与创作梵高(Vincent van Gogh)是19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色彩表达深刻的情感。
然而,梵高的艺术天才并非来自于平静和快乐,而是源自于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牺牲。
在梵高的创作中,一种强烈的情感常常是支配着他的笔触。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热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孤独感。
梵高曾在信中写道:“我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孤独和放逐感,这种孤独在我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他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与他对人类苦难的关注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梵高的艺术创作常常是在他内心的痛苦中完成的。
他在年轻时就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扰,包括沮丧、焦虑和社交障碍。
然而,这些痛苦并没有阻碍他对艺术的追求,相反,它们促使他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画布上的形式。
梵高的画作充满了情感的力量和创伤的美感,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他内心世界的投射。
创作对于梵高来说是一种治愈和救赎的过程。
他曾写道:“我将我的痛苦和负面情绪转化为创作的力量,在我的作品中找到了一种安慰。
”梵高的创作过程往往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他不断地实验和改进自己的技巧,不畏困难地追求自己内心所渴望的艺术表达。
他常常在一天之内完成多幅画作,以忘记内心的痛苦与焦虑。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他的作品在当时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和赞赏。
他在生前只售出了一幅作品,而他的才华直到逝世后才为人们所认识和珍视。
然而,梵高并未被这种困境所压倒,他坚持着自己对艺术的信仰,将创作视为生命的意义。
正是梵高的痛苦与创作之间的关联,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真实和力量。
在我们回顾梵高的艺术生涯时,我们不仅仅是欣赏到了他作品的美感,更是深入体验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创作的艰辛。
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艺术和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命运的思考。
梵高通过他的画作向世人传递着一种坚持和勇敢,他用艺术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解读。
总结而言,梵高的艺术天才来自于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创作的牺牲。
【名人故事】凡高―只卖出一幅画的巨匠
【名人故事】凡高―只卖出一幅画的巨匠起初的艰难凡高,这位后来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巨匠的画家,却在一生中几乎一直处于困苦和贫困之中。
让我们从他的一生中,一窥他的艰难和坎坷之路。
凡高出生在一个荷兰的牧师之家,家境虽然不富裕,但也算得上是门第清贵。
他从小就对绘画产生了兴趣,可是因为家人的强烈反对,他的画家之梦一直没有得以实现。
在他的兄弟的帮助下,他进入了一个画商的店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路。
起初,凡高的绘画水平并不出众,他自己也很清楚,所以在这个画商的店铺里,他只负责一些卖画的杂活,画也画不上几张。
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从未有过一张自己的画作被人买下,这对于一个一心向往成为画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贫穷、孤独、心灵的煎熬凡高的一生几乎可以用“贫穷”、“孤独”和“心灵的煎熬”来形容。
他的一生中几乎都在生活在赤贫之中。
他的画作一直都卖不出去,而他自己又没有什么其他的收入来源,所以生活上的一切都是一笔一笔地为了艰难度日而支出。
由于生活贫困,加上精神上的抑郁,凡高的心灵也是承受着很大的煎熬。
很多时候,他都感到自己是孤单的,虽然他也有一些朋友,但无法摆脱内心的孤寂。
在这种情况下,他作品中的那些独特的、令人吃惊的色彩也恰到好处地反映出了他内心的纷繁复杂。
就在这种孤独和贫穷中,凡高确立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热爱自然,热爱乡村和农民。
他把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丛麦子和一头牛,都当做自己的艺术素材,加以淋漓的表现,大胆的描绘,从而创造了他自己无与伦比的、独具特色的风格。
画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却难寻买家在一生中,凡高创作了大约两千幅画作。
这些画作在当时看来,是充满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很多人都认为这些画作的确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在当时,凡高却是没有一个人来买他的画作。
这种困境并没有打倒凡高,他还是一心一意地坚持自己的艺术创作。
正当他还在默默无闻的时候,他却成为了一些艺术家和画商心目中的偶像。
包括后来因为他的启发而成名的保罗·高更在内,很多艺术家都是受到了凡高的启发,从而在自己的画作中进行了创新。
透过梵高的绘画作品折射出他的不凡人生情感
大师 文森特 ・ 梵高是一位 自学成才 的天才 画家 , 他从小 就受 到艺 术 熏陶 , 酷爱绘画艺术 , 有极高 的文学素养。 当他 2 7岁 回到父亲 供 职的纽南教堂 时, 他 才真正把绘 画艺术视作 自己生命 。 在纽南 的两年 时间里 ,他深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和精神导师米 勒的影 响, 以强 烈的农 民情结 , 苦练 素描技巧 , 画 了大量 的素描写 生作
奔溃 了, 不过这都 没关 系……” 。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 的信念 , 那 后不久创作 的 ,值得注意 的是 ,作者在抵制受苦受难的画家形 考虑到他的病史是不难理解 的。但从 画面上看 , 作品 的整体 就是绘 画艺术应贴近现实生活 ,应 唤起 探索 良知 ,改造现 实世 象 ,
界。
面貌 瞬间直逼 眼帘 , 触动 、 冲击 、 刺激着我 的视觉 。 红 色的底色使
意的地方 。 代表作有《 夏 天的傍 晚》 、 《 夕阳下 的麦 田》 、 《 麦 田边 的 罂粟 》 、 《 太 阳下 的麦 田和人》 等, 就拿《 太 阳下 的麦 田和人》 来说,
作品中金 色的太 阳 、 金色的麦 田、 绿色 的天空 、 绿色的树 木 , 给人
一
种收获 的喜悦 和希望 。 然而 , 远处蓝色的 山峰给画面添上重重
红色的底色使人想起血与火带给人的满是激情壮烈与勇敢整幅作品烘托出强烈的悲剧氛围表现出一个受伤的男人为抵御病魔和生活的挫折而将自己紧紧地裹在皮帽和衣服里不与外界接触这为两年后作者在巴黎郊外不堪忍受病魔的折磨开枪自杀埋下伏笔
2 0 1 4 — D 7
文 艺生 活 L I T ER AT UR E L I F E
后人 留下 了欣 赏不完的传世之作 。通过 了解他 的人 生经历和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以及梵 高情感在绘 画作品的体现 , 让 读者能更好地领会 梵高绘 画艺术 的深刻 内涵 , 一幅绘 画作 品只有独树 一帜 , 融入 个性情感 , 就会 有强烈的生命 感知 , 才
从《梵高:画语人生》解码丰盈灵魂的孤绝人生
THE FILM CULTURE电影文化梵高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其创作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梵高的艺术成就令后人敬仰,其一生命途多舛,短暂的生命旅程由精彩、疯狂、孤独、痛苦交织而成,令人唏嘘。
2010年,导演安德鲁·赫顿拍摄了梵高的传记电影《梵高:画语人生》,这部电影以梵高留下的902封信和他的众多绘画作品为基础,详细而生动地展现了梵高在每个阶段的追求、心路历程和创作风格,让观众清晰直观地了解到梵高的所思所想和他人生的重要转折,以及他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方式。
电影辅以梵高身边人的叙述,包括其亲人、朋友、邻居、医生等,从他者的视角向观众展示梵高的形象,展示梵高在人际交往中留给他人的印象。
电影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多面的梵高,力求真实地再现梵高的一生,并着重表现了他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经历。
一、孤独的自我在《梵高:画语人生》中,导演用短短80分钟展现了梵高命运坎坷的一生:恋爱不顺、与父亲关系淡漠、缺少朋友、不善社交。
梵高总是独自一人,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他是孤独的。
梵高与父亲关系冷淡,他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的是被疏离、被排斥。
个体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总是和他在原生家庭与其家人的相处模式息息相关。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足够爱护和关怀的梵高,总是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人群中。
这一点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导演采用演员自述的方式向观众表现每个人的遭遇和内心感受。
在梵高的自述中,他是孤独的、痛苦的,总被幻觉牵制。
他感觉自己的处境糟透了,迫切需要别人的安慰和鼓励,以及关怀。
但在其他人的叙述中,呈现了另一个梵高:梵高的房东认为他有精神障碍;菜贩说梵高侮辱她的客人,并经常骚扰邻里的女人,还尾随她们回家;梵高的邻居说自己曾被梵高无礼地拦腰抱住,并认为他是个疯子,已经危及公共安全。
梵高的三十位邻居给市长写请愿书,说梵高是不适合自由生活的人,于是警察局长下令将梵高关起来——这反映出梵高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
《梵高》读后感
《梵高》读后感梵高,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神秘的存在。
他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激情,每一幅画作都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愤怒。
读完关于梵高的传记,我对这位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他的艺术之路有了更多的思考。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挣扎。
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却渴望追求艺术的梦想。
他在艺术道路上孤独前行,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纳。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不满,每一幅画作都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梵高的画风独特,色彩鲜艳,线条粗犷,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和情感张力。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后印象派的代表,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梵高的传记,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
他在艺术道路上孤独前行,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纳,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不满,每一幅画作都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梵高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激情,每一幅画作都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愤怒。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后印象派的代表,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梵高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挣扎,但他的作品却永远流传在世人的心中。
他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不满,每一幅画作都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梵高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激情,每一幅画作都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愤怒。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后印象派的代表,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永远流传在世人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真理。
梵高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作品却永远流传在世人的心中。
他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不满,每一幅画作都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梵高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激情,每一幅画作都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愤怒。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后印象派的代表,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永远流传在世人的心中,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完美和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梵高是19世纪伟大的画家,他在广泛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和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他对后来的野兽派表现主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他的一生却屡遭挫折,艰辛备尝———生活的潦倒、情感的挫折、命运的不公,这一切将梵高从对生活的失望步步逼到精神崩溃的边缘,致使他产生严重的情感抑郁,并最终选择了自杀。
生活的穷困潦倒1869年,16岁的梵高在叔父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尔公司(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后因他工作出色被转到伦敦分店。
在伦敦,由于感情上的失败让梵高受到一次巨大的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失去了热情,顾客和同事都对他很有看法,于是在1876年初,梵高被公司解雇。
失业后的梵高不得不重新谋取生路,后来他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求得了一份老师的工作,但由于试用期过后仍没有领到工资,他不得不另谋出路。
1877年,又是在叔父的帮助之下,梵高到了一家书店当店员。
但因为他全身心地投入了宗教(自从感情受挫后他一直痴迷于宗教),怠慢了工作,4个月后再次失去了工作。
1877年5月,梵高来到阿姆斯特丹,准备参加神学院的入学考试。
梵高的舅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给他找来了最好的老师,然而却因为急于从事实际工作与痛恨晦涩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放弃了继续学习。
第二年7月,他又进入布鲁塞尔传教士学校学习,但还是没有取得毕业证书。
为了追求自己的事业,12月,在没有公派介绍信的情况下,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
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
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梵高一直与矿工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过于“热情”,形象过于“丑陋”,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禁止他再度进行神职工作。
追求宗教事业的失败使得梵高将注意投向艺术。
自1880年起,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学习绘画,并得到著名画家安东・毛威的亲自指点。
在毛威的帮助下,他的绘画技法进步很快并同一些画廊取得很好的合作。
但由于梵高在艺术上过分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因拒绝了毛威关于加强石膏写生的建议而受到老师的遗弃。
脱离了老师的庇护,梵高与画廊的合作也不复存在,这使得梵高的生活再次陷入了困境,他从此不得不依靠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事业追求的失败给梵高带来巨大的挫伤,使他备感人生的艰辛。
同时,他对艺术的追求也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除了弟弟外,几乎所有的亲戚都认为他不可能在这方面有什么成就。
直到他成名之悲情画家的悲情人生———梵高的抑郁心理剖析□文/舒跃育16CAMPUSLIFE&MENTALHEALTH/后(那时梵高已经去世了),他的母亲才后悔当初毁掉太多儿子的作品。
可以说,梵高的价值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一直被人们所低估,虽然后来他变成了最著名的画家,一幅画能卖到8250万美元,但在当时,他却是最落泊的艺术家。
他几乎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然而谋生道路的不顺使得他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得靠他的商人弟弟资助生活。
他的世界里充满了阴霾,于是他把所有的内心渴望都表现在作品上。
然而,作品表达上的强烈愿望并不能改变他的现实生活,现实最终无情地将他一步步逼向绝望的边缘。
感情的屡屡受挫早在伦敦画廊当职员期间,梵高曾对房东太太的女儿尤金妮亚一见钟情。
然而外表丑陋的梵高生性怪僻,不善与人交往。
于是,梵高在改变自己个性方面拼命努力并对尤金妮亚发出了猛烈的追求攻势。
然而,梵高不舍的追求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相反,尤金妮亚愈发讨厌梵高。
当梵高向她求爱时,她坚决地拒绝了。
梵高并不气馁,他继续经常去尤金妮亚的家里找她,并力图表达自己的真挚爱情,期待尤金妮亚能回心转意。
当梵高再一次向尤金妮亚求爱时,尤金妮亚告诉他,自己早已在一年前就订了婚。
这个沉重的打击几乎让梵高绝望,但他还梦想将尤金妮亚从别人的怀抱中夺回来。
梵高努力寻找着机会,直到有一天,梵高亲眼看到尤金妮亚紧紧依偎在另一个瘦高男人的怀里时,梵高的一切梦想都幻灭了……1881年,28岁的梵高回家探亲,见到了守寡的表姐凯。
凯的热情和美丽几乎使梵高沉醉,梵高的爱情之火被再次点燃。
然而,在当时的荷兰,和表亲结婚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禁忌。
而且,更让梵高伤心的是,和他的初恋尤金妮亚一样,凯对他几乎没有任何兴趣。
梵高发现凯总是回避爱情和婚姻的话题,从来不给他任何表白的机会。
有一天,梵高终于忍不住向凯吐露了自己的心声,然而却得到严厉的拒绝。
尽管无情的拒绝让梵高伤心不已,但他仍然执著而勇敢地决定去舅舅家找凯,为了见到表姐,他竟然将自己的手放在点燃的蜡烛上烧,舅舅见状,迅速将蜡烛吹灭……就这样,巨大的悲伤再次充斥着梵高的心,使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
1882年初,梵高收留了妓女西恩及其孩子,他决定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
然而由于西恩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件事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也包括梵高最亲的人———弟弟提奥。
于是,他们最终不得不分手。
1883年底,30岁的梵高来到父母的新家。
第二年,邻居家的“老处女”玛高特爱上了梵高。
虽然玛高特比梵高大了将近10岁,但爱情的力量却使得他们产生了相扶到老的打算。
没想到这却遭受到双方亲属的强烈反对。
女方亲戚的侮辱和谩骂使得玛高特在痛苦中服毒自杀,虽然没有死,却让梵高从此彻底远离了爱情。
这件事使梵高再次受到很大的打击,使得他再度消沉。
在抑郁中选择死亡根据心理学的观点,生活中屡屡受挫可能让人产生严重的失败感和自卑感,这种失败感将引发个体以抑郁为中心的负性情绪障碍。
如果这种抑郁情感长期得不到缓解,或者负性生活事件继续出现的话,情感上的障碍将可能引发行为和精神上的症状,即所谓的“抑郁症”。
而对于梵高而言,可以说,巨大的挫折几乎伴随着他的一生,且每次出现的挫折总是得不到及时的缓解,事业追求上的一度失败,生活上的穷困潦倒和感情上的屡屡受挫,使得梵高极度抑郁。
此外,据相关史料记载,梵高的家族有精神病史,这可能是引起他抑郁的遗传因素。
严重的情绪抑郁使得他一度神经衰弱,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
他曾经多次产生自残和伤害他人的念头和行为,除了用蜡烛烧自己外,他还用剃须刀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
他曾想创建“友人之家”,邀请画家们来共同创作,但应邀前来的只有高更一人。
他俩热烈讨论艺术问题,高更高傲的训人口吻使梵高不能容忍,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梵高将一只玻璃杯扔向高更的脑袋,企图“刺杀”高更。
就在梵高因耳伤住院才过了一个月,当他正走在医院的一个出口处时,突然拿起了装满松节油的瓶罐,喝下了一升多松节油,这是他第一次企图自杀。
之后的梵高便时常有些令亲友不安的举动出现,显然这是因为过度抑郁所致。
终于,到了1890年7月27日,不负心理重荷的梵高拿着手枪走进了一个农民的田庄,他没有将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头部或心脏,而是朝自己的下腹部开了一枪。
然后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当被人发现时,已是两天后的早晨了。
他死了,年仅37岁。
他临死前对提奥说:苦难永不会终结。
链接:曾患抑郁症的名人海明威:以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而荣获195417校园心理/CAMPUSLIFE&MENTALHEALTH/◆不作是非之争。
“事事不称心”是患抑郁症的人的特点。
当患抑郁症的人言行不敬,令周围人感到不通人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没有必要与抑郁者辨明是非,讲个究竟。
因为患了抑郁症的人对于外界负面的认知决定了他的情绪、态度和反应。
抑郁者眼光中的世界是灰暗的,他人如同行尸走肉一样毫无意义。
他们对周围一切的评估都是消极的,谈不上客观的理由。
因此当抑郁者与周围人因某件事出现口角或争执时,周围人没有必要与他争个明白,因为这里没有根本的是非冲突。
◆不能过高苟求。
患抑郁症的人常常表现为得过且过,过日子混混沌沌,有的显得拖拉懒散,不思进取。
实际上这正是抑郁的一种情绪行为表现。
周围的人即使有些看不惯,但也应懂得理解,理解他是因为抑郁才会表现得那么“没有上进心”。
对于抑郁者应多给予理解和照顾,而不必苛求他们,因为他们已经很无奈。
◆淡化无名之火。
经常发无名火是患抑郁症的人的一个很普遍的特征。
处在抑郁状态的人往往遇到一点不如意,不称心的事,就会莫名其妙地大发雷霆,所发的脾气远远超过事情本身的内容。
事后抑郁患者也会意识到发那么大的火其实没有必要,有内疚感,也知道需要克制,但就是不易做到。
周围的人对待他们需要的是淡化,尤其是家人或他们亲密的朋友,因为向家人或亲密的朋友发无名火似乎是最安全的发泄对象了。
◆分享有益信息。
与患抑郁症的人相处要当心无意的“火上浇油”。
在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中要注意多分享一些有益的信息、积极的信息,而不要去谈论一些不幸的消息和倒霉的事情,如自杀、受骗、上当、灾难、苦衷等。
这些不良的信息对抑郁者都是恶性刺激,会使他们的情绪变得更加低落。
所有和患抑郁症的人交流的内容都需要进行筛选,应把会产生负面效应的信息尽可能去除。
◆需要谦让忍耐。
与患抑郁症的人相处最难之处就是谦让和忍耐。
因为这种谦让和忍耐包含委屈的成分,有时还有一点压力。
抑郁往往是一个慢性的过程,走出抑郁又需要一个耐心的过程。
家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的关爱是抑郁者走出抑郁的支柱。
◆用好社会资源。
只图和患抑郁症的人“和睦相处”仍是治标之策,用好社会资源,尽快帮助抑郁者走出抑郁才是治本之略。
家人、老师应该积极帮助患抑郁症的人寻求诊治的途径和方法。
不要顾虑重重,而应该充分挖掘和使用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广开思路,为患抑郁症的人争取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和社会支持。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并非像外人想象的那样,充满文学家的浪漫与激情,相反却处处是紧张与压力,甚至他的内心还时常经受着剧烈痛苦而复杂纷呈的变化。
为了挣脱出焦虑与抑郁情绪,海明威曾不断寻求女人与烈酒的刺激,他跟许多女人有过关系,结过许多次婚,搬过很多次家。
饮酒从红葡萄酒到威士忌,最后到伏特加,但是仍无济于事。
他像只被凶恶老鹰穷追不舍的猎物,被追得走投无路、无处躲匿。
在1961年夏日的一天,他终于用子弹结束了顽强拼搏的一生。
戴安娜:导致戴安娜抑郁的诱因来自两方面,首先是与查尔斯王子的感情不和,貌合神离,后来并引发婚姻危机;其次是生育两个王子,尤其是生育威廉王子后,戴安娜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
戴安娜曾有过多次婚外恋,这同样是她逃避烦恼、摆脱抑郁的手段,同时也是对查尔斯不忠的报复。
但由于责任感以及万人瞩目的状况,她不得不战战兢兢,而这又反过来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
在令人煎熬的婚姻中,她曾感到过绝望与厌世,最后抑郁症缠上了她,并导致厌食。
所幸的是她的抑郁没有造成太大的“社会影响”,因为一出现这种情况,她的私人医生就发现了,并给予积极的治疗。
拉斯・冯・特尔:以执导《狗镇》《黑暗中的舞者》出名的丹麦导演,曾向当地媒体吐露自己已经患上抑郁症,并很可能因此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