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教学文案
当代名词解释
当代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提出背景:(1)国内:①需要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尤其是知识界)。
②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村的农业合作化进入高潮,城市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国际:5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
2、“大跃进”新民歌运动答:在毛泽东的倡导下1958年4月开始,全国文联及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地县党委都纷纷发出有关收集新民歌民谣的通知,要求成立“采风”组织和编选机构,开展规模浩大的“社会主义采风运动”,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新民歌运动在毛泽东的提倡和推动下,在郭沫若、周扬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很快发展成为遍及全国的大规模的诗歌运动。
3、“两结合”名词解释答:50年代后期,由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中国结束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时代,在文学理论方面也考虑用新的提法来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另一方面,1958年大跃进运动也要求文学有新的创作方法反映“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来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造方法,简称两结合。
1960年7月“两结合”创作方法在第三次文代会上得到了正式确认。
“两结合”最为极端、刻板的理论形态是从革命样板戏的艺术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根本任务论和三突出原则。
4.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1.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
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
”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
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
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3.新生代诗歌“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
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
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4.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
《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
”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
”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
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
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
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
“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6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7潜在写作: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8反讽:是个中外现代小说中常见的—种叙述方式和美学效果。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十七年文学概念时间概念: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十七年",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只能算是极短的一瞬间;当它被赋予特指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的时候,却再也无法忽略它在文学史上的漫长——即使已经沉淀了半个多世纪,但依然是"活化石":那就是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体现的两个方面。
一: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
面对那时的作品,我们几乎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和那个时代人们的某些精神特征,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
二:这十年的历程虽有种种的不足,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占有相当的地位的。
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十七年文学时期也产生了很多艺术成就很高的文学作品,例如:《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
还涌现出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周而复、魏巍、姚雪垠等优秀作家,在十七年中老舍、田汉等老作家也奉献了不少好的作品。
十七年文学的特点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也是非常鲜明的,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国人都非常积极向上,思想非常单纯,这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了,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所以这个时候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运动【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
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1、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第一编十七年文学(1949~1966)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
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
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国家的权力意志被凌驾于文学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体现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
《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
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
“五四”文学精神回归。
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6.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最新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5、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1、作家(整理每位作家的时期、主要作品、地位)林白:80年代女作家,《一个人的战争》,具有自觉“个人化写作”意识的作家。
张洁:80年代女作家,早期作品均属体现“女性意识”,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无字》、《沉重的翅膀》被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
杨绛:八九十年代作家,《干校六记》、《将饮茶》,她的文字简约含蓄,语气温婉,对历史事件多少保持适度距离,作平静审视的态度。
铁凝:80年代女作家,《没有钮扣的红衬衫》、《哦,香雪》,她的小说显得平实而“传统”;常以写实的笔法,写当代变革中的生活矛盾。
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表现,与对文明的质询和对女性处境的思考相互关联。
王安忆:80年代女作家,《长恨歌》、《小鲍庄》、《流逝》、是“少数以写作而不是对写作的超越性目的的热恋”的作家,因此成为“新时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宗璞:80年代女作家,《弦上的梦》、《东藏记》。
部分作品,采用变形、荒诞、寓言等现代技法,表现“文革”中经受严酷摧残的知识者“主体”的崩溃、失落,以及身陷绝境仍顽强寻找、重建的过程。
由于出身背景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宗璞小说的构思、布局和语言运用,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那种含蓄、雅致、清淡自然的韵味。
王蒙:80年代作家,《在伊犁》被追溯为文学“寻根”思潮的源头。
广西三剑客:鬼子,90年代中期,《瓦城上空的麦田》、《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被雨淋湿的河》;东西,90年代后期,《没有语言的生活》、《痛苦比赛》;他们两人的创作都表现了关注底层民众艰难处境,探索超越个人体验,重新表现历史化现实的道路。
李冯,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标志人物,《孔子》、《碎爸爸》。
2、名词解释现代派(80年代初):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发生,80年代初达到高潮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论,在80年代的当代文学实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以西方20世纪现代文学作为主要参照系,并将之转化为艺术经验的主要来源。
对于特定时空的社会政治的“超越”,摆脱经典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追求“本体意味”的形式和“永恒”的生存命题,成为当时富诱惑力的探索趋向。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已整理)
《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被看作是“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
王蒙现代派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当代意识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相贯通。
二、心理时空结构。
三、写人的感觉、幻觉和联想。
四、内心独白的大量运用。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本时期区别于十七年时期的一个特征是文学在发展中自觉地、大规模地把西方20世纪以来的各种文学思潮作为革新文学的主要参照。
从整个文化背景来看,80年代中国文坛受西方哲学、美学影响最大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尼采、弗洛伊德、萨特是对80年代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
尼采宣称“上帝死了”,他的“重新评估一切”的彻底反传统反偶像精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或多或少地渗透于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
除此之外,俄国形式主义、阐释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都逐一得到介绍并在中国8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痕迹。
对“文革”中荒诞现实的深切体验和被压抑的自我强烈要求得到自由表现的欲望,是新时期现代主义崛起的最初起因。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部分朦胧诗人、“后朦胧诗”诗人的诗作及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的“新潮”小说和实验戏剧为代表,其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现代主义创作在艺术上不那么看重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描绘,而偏重于情绪性和感受性的表达,或者以粗鄙的语言和漫画式的描绘尽情调侃以宣泄情绪,或者较多地利用非逻辑的呓语、密集的意象、不易领会的象征、向不易感知到的心理真实逼近。
80年代中期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又吸纳了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也相继出现了以马原、洪峰、格非、余华、北村等为代表的“后新潮”小说,以于坚、韩东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和沙叶新的新实验戏剧。
有极具先锋性的,也有极为大众化的。
就多数作家的创作倾向来看,其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世界意义和人生意义的虚无。
从虚无的观念出发,他们对许多既有的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进行了各种解构和颠覆。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1.新写实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和“零度状态的感情叙述”,代表作家有刘恒、刘震云、方方、池莉等。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规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对生存本身的突显和现实批判能力的逐渐丧失,也使新写实小说明显存在着某种消极效果。
2.新历史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现象。
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作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乔良《灵旗》、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陈忠实《白鹿原》等,新历史主义小说颠覆了传统的历史概念,拓宽了文学创作的领域,但对历史的随意性解读,在没落颓废气息中的沉迷,也使新历史主义小说走向误区。
3.先锋小说:1980年代中期文坛上出现的重在进行小说形式实验的新潮小说。
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和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代表作是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格非的《褐色鸟群》,孙甘露的《请女人猜谜》等。
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4.寻根文学:1983年前后,一些作家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主要代表作家:莫言、韩少功、王安忆等。
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促进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
5.第四种剧本: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涌现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等较有影响的话剧。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当代文学是指当代社会条件下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以描绘当代社会生活、探索当代人类精神世界为主题。
在当代文学中,存在着许多独特的名词,这些名词涵盖了不同的文学流派、潮流和文化现象。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当代文学名词进行的解释: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拒绝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和文学规范,尝试破坏语言和意义的稳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作品通常以碎片化、多重叙述和自我意识的方式呈现,探讨现代社会的虚构性和混乱性。
2. 实验文学(Experimental Literature):实验文学是一种以创新性和实验性为特点的文学形式。
实验文学作品常常突破传统的文学形式和结构,运用非线性叙事、拼贴技巧、流行文化元素等手法进行创作。
它旨在挑战读者的预期和传统审美观念,提供新鲜的文学体验。
3. 社会写实主义(Social Realism):社会写实主义是一种以真实的社会背景和人物为基础的文学流派。
它追求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触及和揭示,呈现社会现实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社会写实主义的作品通常以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细节描写为特点,通过鲜明的形象和情节反映社会的不公正和挣扎。
4. 荒诞性文学(Absurdist Literature):荒诞性文学是一种通过对人性和现实的荒谬之处进行揭示和嘲讽的文学形式。
它探索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混乱,打破逻辑和常理的约束,通过荒诞和滑稽的情节展示人生的荒谬性。
荒诞性文学的作品常常以黑色幽默和离奇的场景为特点。
5.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强调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文学流派。
它关注不同族裔、文化、宗教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冲突、融合和共存。
多元文化主义的作品通常通过多个视角和不同文化的碰撞来呈现复杂而多样的社会现象。
以上是对一些当代文学名词的简要解释。
当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使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变化和人类的内心世界。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代表作如北岛的《回答》和顾城的《一代人》等。
2、“样板戏” 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寻根小说”和“现代派”小说并行推进的同时,以马原、莫言、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反思小说的主要类型:(1)、干部问题反思小说。
代表作家王蒙。
(2)、知识分子问题反思小说。
——张贤亮、谌容(《人到中年》)。
(3)、知青问题反思小说——梁晓生、史铁生、张承志、王安忆等。
(4)、农民问题反思小说——茹志娟、张一弓、高晓声。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5、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6、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2.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3.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4.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当涉及到文学,丰富的文化氛围使得中国拥有了众多的文学名词。
这些名词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我们精通当代文学的关键。
接下来,我将用一种简单而直白的方式向您介绍一些中国当代文学的名词。
1. 现代性现代性是指知识分子思考与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通过创造来改变现实。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现代性常常被用来描述文学作品中强调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和文化观的重要因素。
2. 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股文学流派,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新月派文学以独立的个性、新的文化观和批判现实主义的兴趣点为特点,成为了中国现代派诗歌及散文的代表作品。
3. 寓言小说寓言小说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多使用象征手法、抽象概念和人物等,以讽刺或表达对现实社会的评价,是当代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一个体裁。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动物农场》,这部作品完美地表达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集权制度,以及对种族歧视、贫困和暴力等主题的关注。
4.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当代世界文化中的一种思想形态。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该思想流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后现代所注重的文本理论,包括反哲学、反结构主义、视角多元等课题,对于当代文化与文学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指导。
5. 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和文化运动,旨在发展一种新的现实观。
这种文学流派通常会将一些独特和奇怪的元素加入到文学作品中。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超现实主义常常被用来表现种种人在心理上的错综复杂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
6. 意识流意识流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的文体技巧。
它将小说视为一种注重心理状态和交互的表达方式,与纯粹以时间序列和空间分配的线性结构不同。
它已成为当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和文体结构。
7. 后现代主义小说后现代主义小说是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一种文学风格。
它强调以思想上的自由和创造性为基础创作小说,并将小说理解为无法以单一语言进行描述的复杂文化现象。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当代文学是指发生在20世纪至今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当代文学中的常用名词解释:
1. 当代文学:指当前时期的文学作品,通常是指20世纪以后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包括20世纪的作品。
2. 现代文学:指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创作的文学作品,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
3. 当代诗歌:指20世纪后半期创作的诗歌作品,通常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
4. 当代小说:指20世纪后半期创作的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通常包括科幻、奇幻、推理、恐怖等类型。
5. 文学评论:指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分析的文章,包括文学风格、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的评论。
6. 文学翻译:指将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的翻译工作,包括国内翻译和国外翻译。
7. 文学流派:指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的文坛上流行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如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
8. 文学创作:指作家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对社会的看法,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创作。
9. 文学研究:指对文学作品进行历史、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包括对文学作品作者、作品、时代、背景等的深入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产生的文学作品。
自1899年《新青年》的创刊,到1919年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国当代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本文将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代文学作品。
1. 震撼力(Shock Value):震撼力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强烈冲击感和引起观者或读者的强烈共鸣的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文风,而是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2. 民族文化(Ethnic Culture):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常常通过描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传统价值观来探索民族身份和自我认同。
3. 社会现实主义(Social Realism):社会现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作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描述和呈现,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呼吁社会变革和进步。
4.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颠覆和重建。
作家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写作风格和多元的文化符号,探索人们对真实性和认同的困惑和迷失。
5. 思想启示(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经常通过思想启示来引导读者思考存在意义、人生选择和价值观等问题。
作家们通过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希望读者从中获得心灵的洗礼和启迪。
6. 女性意识(Feminist Consciousness):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常常通过女性角色的描述和抒发,在文学中呼吁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
7. 心灵痛苦(Psychological Pain):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经常探讨个体的心灵痛苦和困惑。
作家们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反思,展现了当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8. 反乌托邦主义(Dystopianism):反乌托邦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 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 1917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到当下的文学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多样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现象、流派、作家和作品。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的解释。
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始于 1917 年,是一场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它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道德、旧礼教,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文学观念、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全面革新。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1921 年,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其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
代表作家有茅盾、叶圣陶、许地山等。
三、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 1921 年,成员多是留日学生。
该社团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四、新月派新月派得名于 1923 年成立的新月社,1928 年《新月》月刊创刊,形成了新月诗派。
新月派主张新诗的格律化,倡导“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等。
五、乡土文学20 世纪 20 年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形成了乡土文学流派。
乡土文学描绘了乡村的风俗、人物和生活,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农村的凋敝。
代表作家有鲁迅、彭家煌、王鲁彦等。
六、左翼文学左翼文学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流派,受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强调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反映社会的阶级斗争。
代表作家有茅盾、丁玲、蒋光慈等。
七、京派文学京派文学活跃于 20 世纪 30 年代,其作家多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京派文学追求一种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调,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潜在写作:指17 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 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 第一次文代会:1949 年7 月2 日至19 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 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一九八O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6、伤痕文学: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一批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体现在对文革的批判及揭露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戕害,在艺术上都采用了能明确剖析社会问题的现实主义手法。
如《神圣的使命》(王亚平)、《我该怎么办》(陈国凯)、《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7、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15、寻根小说(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1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
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4.新时期文学: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
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
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
5.九叶诗人:“九叶诗派”是40年代,由穆旦、唐祈、唐湜、陈敬容、郑敏、袁可嘉、辛迪、杜运燮、杭约赫等所构成的诗派。
它在80年代“文学化石”的发掘运动中重新被发现,并因1981年出版《九叶集》获得了“九叶派”这一名称。
九叶派的主要创作阵地是《诗创造》和《中国新诗》。
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他们努力探索“现实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为新诗发展做出了贡献。
6.七月派: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派曾受艾青影响,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胡风主编的《七月》及以后的《希望》《诗垦地》《泥土》等杂志为基本阵地。
代表诗人有:阿垅、鲁藜、曾卓、绿原、牛汉等,也应包括艾青、田间及胡风。
1981年出版了由绿原、牛汉选编的《白色花》。
七月派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正视现实,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地影响、改造现实,在艺术上打出了反对客观主义的旗帜。
七月派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派的代表作。
7.白洋淀诗群: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插队,形成了白洋淀诗派,主要诗人有:芒克、根子、多多等。
有芒克《天只》《十月的献诗》根子《白洋淀》等等。
他们的诗作现实了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暴力的批判,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
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而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多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
8.朦胧诗: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围绕《今天》杂志,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一批年轻诗人纷纷发表诗作,以其思想感情的复杂隐蔽,与艺术形式上的不同引起强烈反响。
1980年8月《诗刊》发表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从诗的阅读上的朦胧、晦涩展开对这一诗潮的争论,这些年轻诗人的创作也由此命名为“朦胧诗”。
代表作有:舒婷《致橡树》《双桅帆》《神女峰》etc. 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小巷》;北岛《回答》《红帆船》杨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礼魂》是朦胧派的主将之一; 江河《祖国啊,祖国》。
孙绍振概括其三个美学原则,不屑于做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不屑于表现自我情感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回避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
简言之: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地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
他们推动当代形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
坚持诗歌的写作,放在对个体的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
9.“新生代”诗歌:又叫“第三代诗”“后朦胧诗”“后新诗潮”“后崛起”“当代试验诗”等。
诗人多出生于60年代,创作于80年代。
他们拒绝精英化、理想化、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而提倡平民化、世俗化、个人化;拒绝“朦胧诗”的意象、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提倡口语化,诗中充满了了反讽,调侃黑色幽默。
1986年“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可视为“新生代”诗人在全国的集体登台亮相。
12.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率先打破文革之后小说创作沉寂的是:刘心武《班主任》和卢新华《伤痕》,这两个短篇引发了“伤痕小说”的思潮。
“伤痕文学”概念所指称作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与伤痕小说概念等同。
“伤痕”小说的核心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的人的心灵创伤和人与家庭的不幸。
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从文化的角度对文革进行思考。
伤痕小说揭示了文革最大的祸患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戕害,除破了50年代文学不触及人情人性的弊端。
但现在看来,伤痕文学也还没能完全摆脱那个时代的政治意识。
伤痕文学较成熟的作品还有: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等。
13.反思小说: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入。
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有时间上前后相承的关系。
反思文学深入到对文革悲剧产生的原因的探索。
反思小说进一步深化,从历史反思走向文化反思,融入80年代初的文化热潮中。
14.改革小说: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
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龙种》;张洁《沉重的翅膀》;贾平凹《浮躁》手术与改革小说之列。
15.知青文学:80年代,“知青文学”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一般这一概念所指的范畴并不清晰,但总的来符合两个条件:作者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内容主要是关于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感情。
知青文学一般专指叙事体裁的创作,因而“知青文学”也常常成为“知青小说”。
北岛、舒婷、芒克等创作的不是知青文学。
知青作家主要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史铁生、张炜等。
知青文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
作品中常有较多的惶惑,与产生于寻求中的不安和焦虑。
代表作品: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抗抗《隐形伴侣》《北极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路遥《平凡的世界》等等。
16.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和公认的范畴。
它的理论主张体现在韩少功《文学的“根”》及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等理论著作中。
代表作品:1985开先河的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商州系列”;阿城《树王》等等。
寻根文学提倡广义的文化,扩大了当代小说的领域,也使民情风习不再是小说中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于成为小说的主题。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二民族的根甚至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散落在民间。
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重铸和度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散失在民间,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
17实验小说:80年代中期,文坛上一批作家开始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
实验小说是批评家对于一种创作倾向的概括,也有人称之为先锋小说。
这一实验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这些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格非等。
代表作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拉萨河的女人》;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残雪《山上的小屋》;格非《迷舟》等。
实验小说的共同特征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拟真性、公开暴露小说的虚构本质;取消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幻觉、幻想和现实混在一起,真假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