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列《安魂曲》的结构特点与艺术价值

合集下载

浅析福列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唱风格

浅析福列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唱风格

浅析福列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与演唱风格字数:2774 字号:大中小【摘要】法国艺术歌曲具有精炼、高贵、典雅、细腻的艺术气质,而法国作曲家福列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则正是这类风格作品的代表。

他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首艺术歌曲,开创了法国艺术歌曲的辉煌时代,是法国艺术歌曲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因此,研究福列的艺术歌曲创作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法国艺术歌曲、提高声乐演唱技巧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将对福列艺术歌曲的创作特点和演唱风格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创作风格;演唱风格;艺术处理一、福列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及特点1、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在福雷的艺术歌曲中,音乐和诗歌的地位同等重要。

他十分善于捕捉一首诗的整体意境,完美地使诗歌与音乐有机结合起来,让诗的内涵从他创作的音乐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钢琴伴奏与人声的完美结合福雷非常重视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作用,在他的艺术歌曲当中,追求的是钢琴与歌声的对话,钢琴伴奏的地位与声乐旋律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在福列的艺术歌曲中,和声与节奏衬托等基本作用,而且还起到用精致的织体、特定的音型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的作用。

福雷的钢琴伴奏非常细致,他以娴熟、简洁的写作技巧赋予钢琴伴奏以音乐形象性,巧妙的运用了钢琴的各种表现性能,刻画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人物心理和生活现实,情景交融,含蓄而深远的表现出歌曲的意境。

3、法语语音与音乐线条的完美结合法语本身的语韵美正是法国艺术歌曲的魅力所在。

它最大的特征是几个母音在某种组合的情形下成为鼻音,而鼻音又是歌唱时最不好掌握的演唱技法之一,也是法语的韵味所在。

法语独特的语调,鼻母音和连读,使得法语具有复杂而丰富的音乐性。

而福列的艺术歌曲就是法语语音与音乐线条的完美结合。

其旋律的音乐线条是随着法语语音抑扬顿挫的完美塑造。

福列善于使旋律线条合乎歌词语调的起伏,使音乐和法语的节奏重音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使诗意、乐思和语言称为和谐的统一体。

二、福列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及艺术处理在演唱福列艺术歌曲时,声音的表现上必须符合作品风格的需要而严格设计;在呼吸上要求流畅、自然、具有较高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句法和句语句之间的连贯、统一和和平过渡;在语言上,法语是一种十分流畅、自然、具有抑扬顿挫的旋律感,非常适合歌唱的语言。

通过解析《进台咏与垂怜经》探究福列《安魂曲》的配器特点

通过解析《进台咏与垂怜经》探究福列《安魂曲》的配器特点
S i o n , e t t i b i r e d d e t u r v o t u m i n J e r u s a l e m. ) ,

织体语言 乐队 编制
主调
配器音响特点
带再现的单三 引子 部曲体, 松、4个 极为克制。
魅 力 。在 福 列 出 现 的 浪 漫 主 义 后 期 , 那 些著 名 的 交 响 乐 、 歌 剧 作 品 已经 极 具 影 响 力 . 仿佛难 以企及与跨越的高山 . 横亘在福列 的
曲 调 的和 声 平 稳 有序 .节 奏 完 全 按 照 拉 丁 文 唱 词 的 音 节 节 奏进行 , 吟诵 般 的歌 唱。 接下来速度 改为 A n d a n t e mo d e r a t o ( 7 2 ) ,由 T e n o r 唱出 “ 上主 . 求你 赐 给 他 们 永 恒 的 安 息 , 并以永恒的光辉照耀他们 。”
男 高 音 部 分 的伴 奏 织 体 , 以进 阶 式 的递 进 , 表 达 了虔 诚 , 平 静的心态 , 歌声在祥和、 安 稳 的织 体 铺 垫 下 , 祈祷 的 意 味 浓厚 。
b B大调,最后 点 四分音符 4 4 ) - 4 9小节 至d 小调 加八 分音 符 b 州 4 ) 5 d 小调转牲和声 的形式,
小调转 b B和声 主调织体 5 0 - 6 1 小 节 小调转 d和声 小调
a l - a 2
6 2 . 7 e 小节
d小调

一带 二的速
率, . 连绵不断 的捧动方式,
再现时增加了 一个声部,加
强了合唱音响的厚度
与尾声) A _ — B — ^ ’
1 1 7 小节 d小调 圆号、管 a 1 . a 2 - 且 1 . d小调转 8 和声 一带 二的 速 风辜及弦 织体律动有行进感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一部由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施密特在1816年创作的音乐作品,它被认为是施密特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的叙事特征深受人们的赞赏和推崇,体现了施密特在音乐创作领域的深厚功力和独特风格。

从音乐结构的角度来看,《安魂曲》呈现出一种高度复杂而又统一的叙事特征。

整个作品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着独特的音乐表达和情感内核。

首先是序曲,展现了悲痛和哀思的情感;接着是大合唱部分,表现了宏伟壮丽的音乐氛围;然后是独唱部分,展现了对逝者的个别悼念和哀思;最后是终曲,通过悠扬的旋律将整个作品引向了安宁与和谐的结尾。

这种音乐结构的安排和展现方式,使得整个《安魂曲》呈现出一种宏大而有序的叙事特征,对逝者的悼念和对生命的敬畏都得以充分地表达和展现。

从旋律和和声的角度来看,《安魂曲》展现了极其丰富和多样的叙事特征。

施密特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和声手法和旋律构思,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

比如在序曲中,施密特采用了厚重的和声堆叠和轻快的旋律变化,呈现了一种犹如悲痛的风暴般的音乐氛围;在大合唱部分,他则巧妙地运用了多个声部的对位和重复的旋律主题,使得整个音乐达到了一种高潮迭起的效果;而在独唱部分,施密特则更加注重了旋律的表达和情感的细腻,通过独唱者的歌唱将对逝者的悼念和对生命的思考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有这些旋律和和声手法的精妙运用,使得《安魂曲》呈现出了一种极其丰富和多样的叙事特征,使得整个音乐作品透露出了丰富而又深刻的情感内核。

《安魂曲》作为施密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叙事特征表现得极为突出和丰富。

从音乐结构、旋律和和声、表现手法和音乐技巧等多个方面来看,《安魂曲》都展现出了一种高度复杂而又统一的叙事特征,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了极为深刻和动人的音乐内核。

它不仅是一部对逝者的悼念,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讴歌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今天,《安魂曲》仍然被人们广泛演唱和欣赏,它所表现出的那种高贵和深邃的艺术内涵也令人感到无尽的钦佩和敬仰。

高考音乐听辩曲目资料之福雷《安魂曲》

高考音乐听辩曲目资料之福雷《安魂曲》

高考音乐听辩曲目资料之福雷《安魂曲》弥撒是天主教的做礼拜时的仪式,《安魂曲》是弥撒的一个重要形式,其功能是哀悼离去的人。

安魂曲从产生到现在已历经千年,最早保存下来的《安魂曲》产生在13世纪,由佛莱芒作曲家约翰内斯·奥克冈写就。

而16世纪至今约有几百首《安魂曲》被保存了下来。

在八个世纪的历史中,它的形式内容和风格都在不断演变,因为合唱音乐是音乐和文学(诗歌)的结合,经过发展,也形成了声乐和器乐的结合,这种形式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适合表现诗的意境和哲理性的思想内涵。

因此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作曲家们常用取精用宏的合唱音乐来表达博大精深的创作思想。

如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尽管仍保持传统弥撒曲的模式,有着其应有的章节: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等,并沿用拉丁语演唱,可是每一部分都增加了不少表现世俗感情的分曲。

使之脱离了在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中所用的初衷。

勃拉姆斯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经文中,自己选辑了7段德文歌词,用于《德意志安魂曲》,并用乐队和管风琴伴奏。

完全打破了用拉丁语演唱的戒律,以及传统安魂曲应有的框架。

因此这类题材的结构形式慢慢就变得非常庞大,有独唱、重唱,合唱,以及它们相互的交替穿插,并且广泛采用了声乐与器乐相结合的形式。

柏辽兹在他的《安魂曲》总谱中,要求的弦乐器有一百把之上,再配以相称的木管与铜管,至于合唱团的人数,他认为应该扩编到千人。

最令人赞叹的就是在《震怒之日》中“神奇的号角”的开头部分:四组铜管乐器别出心裁地分布在乐队和合唱团四角,齐声奏响。

这首《安魂曲》曲思极其雄伟而浪漫,尽管仍是沿用了拉丁文演唱,但几乎没有多少教堂礼拜仪式的成分在内,致使《安魂曲》具有一幕或多幕歌剧的规模。

善于把复杂深奥、充满学究气的问题变得极为简单的伯恩斯坦做得更甚。

他为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开幕而作的《弥撒曲》,仿照布里顿的先例,在既有交响乐和合唱构成的传统弥撒曲的框架中,不排斥使用拉丁语歌词,但他使大量的英文歌词堂皇入室.甚至融进了舞曲、布鲁斯和外国民歌,更有爵士和摇滚音乐的元素参插其间,这种“大杂烩”,造成了石破天惊的戏剧性效果。

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特点——以《安魂曲》第三乐章第六首为例

简论莫扎特《安魂曲》的创作特点——以《安魂曲》第三乐章第六首为例
( O仟e r t o r i u m) 、圣 哉 经 ( S a n c t u s ) 、 赞 美经( Be n e d i c t u s ) 、羔 羊 经 ( A g n u s D e i ) 、 领 主咏( C o mmu n i o ) 。 其 中继 抒 咏 又 包 括 震 怒 之 日 ( Di e s i r a e ) 、号 角 响 彻 四 方 ( Tu b a mi r u m) 、威 严 的 君 王 ( Re x t r e me n d a e ) 、 慈 悲 的 耶稣 ( R e c o r d a r e ) 、 羞惭无地( C o n f u t a t i s ) 和 痛 哭 之 日( L a c r i mo s a ) 。《 安魂 曲. 痛 苦 之 日》 是 莫 扎特 创 作 的最 后 一 个乐章 , 他 把 这 当成 是 他 自 己 的安 魂 曲 . 他 在 安 魂 曲最 后 一 页 写

上, 歌词 “ mo ” 开 始所 配 的和 弦 是 3 V l 0 /V K — V, 最 后 在 主 和 弦 的 主 音 上 结 束 在 这 一 串的 和 声 进 行 中 .多 次 出现 离 调 和
弦 .其 中 运 用 了降 三 音 的重 属 导 和 弦 .也 称 为 “ 德 意 志 增 六 和 弦” . 造 成 一种 不 稳 定 的 因 素 内 心 激 动 的 表 现 . 加上旋 律不断 的 级进上行跑动 . 再 配合 着 歌 词所 表 现 出来 的情 感 . 这充分体现 出 作 曲 家 想 要表 现 一 种 激 动 的心 情 三、 音 乐 的 整体 音 响 的表 现 力 该 曲前 奏 部 分 . 由弦 乐 组 首 先 进 入 . V I . 演 奏 上 面 三 音 一 拍 的 旋 律 律 动 ,旋 律 中 的经 过 音 使 音 乐 的色 彩 性 加 强 ,而 V i a . 与 V l c . 演 奏 中 低 音 声 部 的 力度 较 弱 当合唱声部进入时 , 表 现 的是 复活将要来 临 . 正直 的人被审 判 . 此 时 铜 管 乐组 进 入 , 更 加 展 现 出 一 种 庄 严 肃 穆 的 感 觉 定 音 鼓 的每 次进 入 都 发 挥 了很 好 的作 用, 第 一 次 出现 在 第 8小 节 后 两 拍 , 与歌词 紧密的结合在一 起 , 烘 托出这一部 分的高潮点 : 其 次 出现 在 第 1 4小 节 后 三 拍 . 力 度

《德意志安魂曲》作曲风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德意志安魂曲》作曲风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德意志安魂曲》作曲风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德意志安魂曲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一部宗教合唱乐曲,被认为是巴赫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作为一部宗教音乐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以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和深厚的宗教情感而闻名。

德意志安魂曲的作曲风格体现了巴赫的独特创作手法和深厚的音乐造诣。

乐曲采用了多声部的合唱和管弦乐队的演奏,运用了丰富的和声、对位技巧和复调结构等作曲技法,展现出巴赫的深厚音乐才华。

德意志安魂曲的音乐内容极富变化和情感表达,旋律流畅,和声和谐,音乐结构严谨,展现了巴赫对宗教音乐的完美追求。

乐曲中融入了带有宗教意义的拉丁文歌词,以及选自圣经的经文,通过音乐形式讴歌了人们对灵魂得救和安息的强烈渴望。

德意志安魂曲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当时巴赫正受雇于莱比锡的一个教堂,为其创作宗教音乐。

据说,这部合唱乐曲的创作源自巴赫对德国人民的关爱和对战乱时期的悲伤和困苦的感受。

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杰出的音乐家,巴赫希望通过音乐来传达对人类灵魂得救和超越世俗痛苦的信念。

德意志安魂曲的创作风格深受当时巴洛克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展现出巴赫独特的风格和个人音乐语言。

这部宏大而庄严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德国音乐的辉煌传统,也为后世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德意志安魂曲作为一部充满宗教意义和音乐深度的合唱乐曲,其作曲风格展现了巴赫卓越的音乐才华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这部作品不仅在巴洛克时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也成为了后世音乐家和听众们的重要精神寄托和艺术享受。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德意志安魂曲的背景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详细论述德意志安魂曲的作曲风格。

首先会进行德意志安魂曲的背景介绍,包括其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背景等内容。

接着,会分析德意志安魂曲的作曲风格,包括其音乐元素、曲式结构、调性特点、和声运用等方面。

通过解析《进台咏与垂怜经》探究福列《安魂曲》的配器特点

通过解析《进台咏与垂怜经》探究福列《安魂曲》的配器特点

通过解析《进台咏与垂怜经》探究福列《安魂曲》的配器特点作者:孙雷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0期摘要:法国作曲家福列创作的《安魂曲》是西方音乐历史中最为著名的《安魂曲》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结构精炼、风格简约,旋律真挚优美、和声变化丰富,与威尔第以及莫扎特二人创作的《安魂曲》并称为西方音乐史中的三大安魂曲。

在这部作品中,福列摈弃了大多数作曲家在创作《安魂曲》时常常着重书写的《审判经》一章,这使得这部《安魂曲》充满了愉悦、喜乐的情感,而没有审判、恐惧的情绪,被誉为“最接近天堂的声音”。

本文分析了第一乐章“进台咏与垂怜经”的内容与配器特点,探究了这部作品的配器手法与思路。

关键词:福列安魂弥撒祈祷配器加布里埃尔·福列(Gabriel Faure,1845-1924)是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与音乐教育家。

在艺术歌曲领域中的创作是其最重要艺术成就之一,写有100余首作品。

其中包括两部声乐套曲和三本标题都为“艺术歌曲20首”的单曲集。

福列的艺术歌曲曲调流畅,结构简明匀称,感情含蓄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法国那种精致、细腻、潇洒、飘逸的风格特征。

在法国近代音乐史上,福雷位于弗朗克、拉罗、圣—桑和杜卡斯、德彪西、拉威尔之间,他是圣桑的学生,后来也做过拉威尔的老师,于是他的音乐趣味不偏不倚,正好处于他们两人之间:曲调秀丽、温和、和声富于色彩,具有典型的法国特色。

他被法国各音乐流派普遍敬仰、他性格淳厚,音乐创作恪守传统,风格清新、自然,福雷的创作领域十分广阔,从歌剧、管弦乐到钢琴小品、他特别偏爱艺术歌曲和合唱音乐,创作了几十部不同类型的合唱作品,例如其中的《拉辛之歌》(1876)、《圣体歌:如此伟大》(1890)等都极为出色,当然,福列最著名的合唱作品就是那部打动了无数人的《安魂弥撒》。

一、《安魂曲》的创作背景通常人们会认为福雷创作《安魂曲》是为了纪念他死去的父亲,其实1877年左右他就创作了的《libera me》这一段(也就是现在的第六乐章),也许那时福雷就有了创作《安魂曲》的计划,作为一名艺术歌曲大师和具有娴熟的室内乐创作技巧的作曲家,创作一部《安魂曲》想法一定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他在教堂从事音乐工作近40年,这样的体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任何影响。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于1791年创作的一首弥撒曲。

它是莫扎特最后的完整作品,未完成的部分由他的学生发布。

作品呈现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了对逝去者的哀悼和对生者的祈祷。

下面将介绍《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以拉丁文作为歌曲的语言,这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语言,用来表达对逝去者的吊唁是非常恰当的。

歌词来源于天主教传统的宗教文本,以宗教信仰为基础,体现了莫扎特笃信的基督教信仰。

这种古老、庄严的语言和信仰为作品赋予了一种沉静而肃穆的氛围。

《安魂曲》的音乐结构和编曲也展示了其叙事特征。

作品共有14个乐章,其中有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的组合。

每个乐章代表着不同的情感和主题,通过音乐的变化和交错,将故事以一种有机的方式展现出来。

第一乐章《安魂曲》开始于低沉悲伤的旋律,代表着对逝去者的哀悼;第三乐章《世界主宰》则以磅礴而庄严的合唱展示了对上帝的敬畏。

这种音乐结构的安排和编曲的巧妙运用,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起承转合的叙事性。

《安魂曲》通过音乐中的表情和表演情感,展现了故事的叙事特征。

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包括悲痛、希望、敬畏、祈祷等。

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节奏等音乐元素的运用,莫扎特把这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乐章《安魂曲》和《咏叹调》中,莫扎特通过悲伤的旋律和悲切的歌词展现了对逝去者的哀悼。

而在乐章《世界主宰》中,庄重而威严的合唱描绘了信仰的力量和对上帝的敬畏。

这种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手法,使整个作品具有强烈的情绪共鸣,让听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故事。

《安魂曲》中的节奏和音乐节拍也是其叙事特征的一部分。

作品中音乐的起伏和变化,使得整个曲目充满了动态的变化和节奏的对比。

有些乐章以悠缓的节拍和轻柔的音乐表现出内敛和沉思,而有些乐章则以快速的节奏和充满活力的旋律表达出希望与喜悦。

这种对比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更具叙事的张力。

《安魂曲》以其庄严肃穆的氛围、古老庄重的语言、用音乐展现的表情和情感以及节奏和音乐节拍的运用等特点,展现了一种叙事特征。

加布里埃尔·福列《安魂曲》的指挥艺术处理

加布里埃尔·福列《安魂曲》的指挥艺术处理

加布里埃尔·福列《安魂曲》的指挥艺术处理西方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宗教音乐,安魂曲正是宗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魂曲从产生至今,在内容、风格等方面演变很大。

从起初的仪式音乐,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安魂曲逐渐与宗教活动脱离,渗透进审美的艺术内涵,发展为非仪式音乐。

安魂曲这种音乐形式成为了西方合唱音乐的一种重要的体裁形式。

加布里埃尔·福列是19世纪晚期浪漫主义法国著名的作曲家、管风琴演奏家。

他所创作的《安魂曲》与莫扎特、威尔第的《安魂曲》并称为“三大安魂曲”。

福列通过对礼仪文本的独特选择和音乐创作技法,将他的死亡观巧妙地融入进了这部标志性的作品,从而使得《安魂曲》具有他个性化的色彩,并传递出核心思想:救赎来自于上帝的恩典,而不是上帝的审判。

因此他的作品风格抒情动人、唯美飘逸、克制内敛。

本文从梳理安魂曲体裁和福列《安魂曲》的文本特点开始,再对福列《安魂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进行分析,并且探讨指挥宏观和细节上对作品的把控和处理共三个方面,从而探究福列《安魂曲》的风格特点,为更准确的理解和诠释作品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

莫扎特安魂曲解析

莫扎特安魂曲解析

莫扎特安魂曲解析莫扎特的安魂曲,全名为《尊荣大安魂曲(Requiem Mass in D minor, K. 626)》,是他生前最后的作品之一,也是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乐曲创作于莫扎特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但遗憾的是,他未能完成这部作品,只完成了乐曲的前两个节奏。

莫扎特的安魂曲由莫扎特的学生弗兰茨·克塞勒(Franz Xaver Süssmayr)在莫扎特去世后完成。

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一部音乐上极具震撼力和情感表达力的作品。

这部沉郁而庄严的乐曲以拉丁文的宗教词汇描绘了一个传统的安魂弥撒的结构,包括九个部分:序曲(Introitus)、哀歌(Kyrie)、断罪(Dies Irae)、东方大驾光临(Tuba Mirum)、灵魂之余(Rex Tremendae)、哀歌(Recordare)、末日审判(Confutatis)、安魂(Lacrimosa)、拯救归于恩典(Domine Jesu)和圣洗(Sanctus)。

在这部作品中,莫扎特以其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精湛的曲调展示了他的天才作曲才华。

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典雅的旋律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乐坛的经典之一。

乐曲中充满了痛苦、悔恨、愤怒以及渴望得到永恒宽恕的复杂情感。

莫扎特的安魂曲被认为是西方古典音乐历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不仅是莫扎特生前最伟大的遗产,也是一部启示了无限灵感的作品。

这部乐曲的悲壮和宗教意义超越了莫扎特个人的生命,成为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莫扎特的安魂曲不仅仅是一部音乐作品,它深深触动了人们的灵魂。

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和死亡的矛盾,以及对于死亡的永恒追寻。

它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类存在的无常和脆弱。

无论是对于音乐家、音乐爱好者还是对于普通听众来说,莫扎特的安魂曲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作家莫里茨·冯·鲁文斯克罗泽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品以追溯一个家族的历史为线索,展现了苦难和无常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观察和对命运的思考。

以下将从叙事特征方面详细分析《安魂曲》。

一、复杂的叙事结构《安魂曲》的叙事结构非常复杂,以家族历史为线索,通过不同的时间段和人物的交叉叙述,将家族成员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命运转折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叙事网络。

作品开始时,以主人公约瑟夫为视角展开,然后通过不同的时间段和人物的回忆和回顾,逐渐展示了家族成员的命运,并揭示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二、生活的主观感受《安魂曲》以主人公约瑟夫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视角和感受,深入描写了家族成员的生活和内心世界。

约瑟夫是家族的新一代代表,他以儿时的经历为线索,回顾了家族和个人的历史。

作者通过约瑟夫的感受和思考,将作品真实地连接了起来,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三、历史的哲思《安魂曲》通过追溯和回忆家族的历史,深入思考了历史与命运之间的关系。

作品揭示了人类在历史的推动下所遭遇的苦难和挣扎,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作者通过家族的命运,批判了人类对历史的无知和过度自负,警示人们应该认真面对历史的教训,并对命运保持谦逊和敬畏的态度。

四、推理与猜测的叙事方式《安魂曲》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种推理和猜测的叙事方式,通过解读人物的行为和言辞,来推测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走向。

作者巧妙地使用暗示和隐喻的手法,使读者可以自行推断人物的命运,从而增加了作品的悬疑和吸引力。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思考和探讨人物的命运和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五、真实感情的描写《安魂曲》以真实感情的描写为基调,展现了家族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苦难的遭遇。

作品中描写了家族成员的爱与恨、亲情和友情,以及他们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挣扎。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莫扎特《安魂曲》赏析

欧洲经典音乐作品赏析课结业论文题目:莫扎特《安魂曲》赏析学号:姓名:年级:学院:系别:专业:指导教师:完成日期:年月日莫扎特《安魂曲》赏析摘要说到安魂曲,人们首先就想到莫扎特的《安魂曲》,在欧洲音乐鉴赏课上倾听了这首乐曲后,我被震撼了。

不禁想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部作品,以及想说我听了这首乐曲后的一点心得,和上了一学期欧洲音乐鉴赏课后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安魂曲;莫扎特;鉴赏;心得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真挚动人的无以复加的境地。

莫扎特医生即使到穷极潦倒之时,他的音乐中也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如阳光般的欢乐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气息。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合唱团及圣马丁乐团的演绎并非这部作品最著名的版本(比如伯恩斯坦几年亡妻的版本及卡拉扬金版),但这个版本自有一股清新和顺的气质,和莫扎特的气质很是接近,因此欣赏起来只有灵魂的升华感,而没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的悲伤感。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安魂曲》这部作品的分析《安魂曲》的分析《安魂曲》开始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情绪象征了永恒的安息,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不安,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

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灰暗的d小调,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调,只有在《唐璜》中频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题同样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开头就使用这个对他来说比较罕见的奇特调性,当时他的困苦心情可见一斑。

黑暗笼罩了整部《安魂曲》,我们不难发现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乐器,在弦乐沉重节奏的伴衬下,巴松吹奏出主题旋律,接着另外一个主题相隔五度出现在巴赛管1上,当时这种中音单簧管发明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经常使用这种新乐器,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剧《魔笛》中的使用。

接着,合唱四部相继演唱起阴暗的安魂曲主题,直到“以永恒的光”处情绪才有了改变,独唱女高音开始演唱“都应称颂你”,但没有进行几句合唱团就进入了,接替独唱女高音的旋律继续发展下去,男低音声部唱起了“请赐永恒安息”的主题,女低音声部与之形成对位关系,在持续了几小节之后,合唱的另外两个高音声部渐次加入。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所写的一部小说,描绘了一位位在英国伦敦的老年居民的生活,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小说蕴含着深厚的人性思考和道德关怀,使用流畅的语言和优美的笔墨呈现出人生百态。

下面将探讨《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一、交错的人物叙事《安魂曲》以伦敦一幢老人公寓为主要背景,通过交错的人物叙事将故事展开。

小说讲述了大约20位老人的生活经历,他们有不同的年龄、性格、经历和境遇,但他们的生活轨迹在某种程度上有所重叠。

通过这种交错的人物叙事,小说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二、时间线的叙述小说使用了非线性叙事技巧,描绘了通过闪回和场景切换来叙述人们在不同时间段的生活经历。

小说中经常使用的镜头同时涵盖多个时间点,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人生的回忆、遗憾和无常。

三、角色的描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活生动,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

麦克尤恩使用细致入微、温暖感人的笔触,将角色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人物描绘的深入,小说引导我们感受到世俗背后更深刻的人性。

四、语言的运用小说采用流畅准确的语言和朴实质朴的叙述风格,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个人经历和生命困境。

小说从容的表达形式推动着故事的展开,将人物情感渗透,更加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同时,小说中出现的文学典故、充满象征的语言都丰富了小说的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安魂曲》的叙事特征有交错的人物叙事、非线性的时间线叙述、深入而生动地角色描绘以及流畅准确的语言运用等。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小说深刻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性和多样性,让我们惊叹于人生的美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关怀。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作家张爱玲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子因失去爱情而产生的孤独与无助,最终因疾病而离开人世的故事。

小说的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用语独特朴实《安魂曲》整篇小说语言简练,句式简单朴实,尤其是对于感情的描写,更是贴切入心,没有任何虚套和华丽的修饰。

例如在小说开头,“她走了,独在深闺,芳心扉锁”这一句中,用词简练,寥寥数字之间透露出深深的落寞之感。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清新的感觉,同时也更加突出了女主角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二、时空转换,变幻莫测小说通过时空转换,从主线故事中穿插出一些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场景,有时显得迷惑和曲折,但正是这种诡异和变幻的叙述方式,使小说的情感更加复杂和深刻。

例如小说中经常用梦的形式反映主人公的内心,通过主人公的梦境,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女主角的思维活动和失落心情,还可以感受到她的内心裂痕和思想的交错复杂。

三、情感主导,喜剧性疏松《安魂曲》虽然有着深刻的情感主题,但作者却在叙述方式上注入了一些喜剧性的元素,使小说更加轻松、诙谐,这些元素既增添了小说的趣味性,也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感氛围。

例如,在小说结尾的时候,女主角癔症发作的场景,并没有采用过于悲伤的笔触,而是通过小医生与大夫的争论和女主角的意外出现,使剧情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使整个小说更加流畅、自然,同时也增添了一些微妙的情感效果。

四、读者的想象空间在《安魂曲》中,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主人公的外貌特征和衣着,而是用简单、却又生动的叙述方式,把主人公内心的世界逐渐呈现出来。

这种方式使得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自行想象主人公的外表,进一步把小说中的主人公融入到读者心中。

这也是《安魂曲》叙事的特殊之处,增加了小说的阅读体验,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主人公的孤独、焦虑和无助。

综上所述,《安魂曲》的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用语独特朴实、时空转换、变幻莫测、情感主导、喜剧性疏松和读者的想象空间等方面。

《安魂曲》:战争与人性的破碎

《安魂曲》:战争与人性的破碎

安魂曲:战争与人性的破碎
引言
《安魂曲》是一部音乐作品,由作曲家威尔弗里德·欧文创作于20世纪初。


以其深沉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而闻名,引发了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探
讨这部安魂曲如何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破碎。

第一部分:战争的残酷
1.1 反映战火燃烧下的苦难
《安魂曲》中透过激昂悲壮的音乐表达了战争所带来的恐怖和痛苦。

乌尔费斯
合唱团配合着管弦乐器深情演绎,使听众感受到前线士兵所经历的可怕景象和
内心冲突。

1.2 探索生命与死亡之间的边界
在安魂曲中,作者通过音乐探索了生命与死亡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从优美
而哀伤的旋律中可以体会到人们面对死亡时的希望和恐惧,以及生命的脆弱性。

第二部分:人性的破碎
2.1 战争对个体心灵造成的创伤
安魂曲通过音乐表达了战争对个体心灵造成的深刻伤害。

悲伤、愤怒、无助等
情感在乐曲中交织,使听众能够感受到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目睹暴行等所带来
的持久创痛。

2.2 对战争价值观的质疑
《安魂曲》还通过其深沉而激动人心的旋律,提出了对战争价值观的质疑。

它呼吁人们反思战争是否有必要,并探索和平与和谐之道。

结论
总结来说,《安魂曲》是一部通过音乐表达战争残酷和人性破碎的杰作。

它引发了我们对于战争及其影响力的深入思考,让我们反思人类面临挑战时与内心困境之间的关系。

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唤起对和平与人性的重视,鼓励我们追求和谐与共处。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德国文学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的小说作品,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小城市内发生的故事。

本文将从叙事特征的角度,分析《安魂曲》的叙事特点。

本书采用了多视角的叙述方式。

小说涵盖了多个角色的视角,通过不同的人物观察,展示了不同人物在战争背景下的生活和内心变化。

克莱斯特将他们的视角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通过这样的叙述方式,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感受和思考,呈现出丰富而多样的人物形象。

本书使用了回溯和预示的手法。

克莱斯特通过不断回溯,展示了战争给小城市带来的变化和伤害。

在回溯的他还通过一些预示性的叙述,暗示了战争即将带来的破坏和灾难。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具有层次感和延展性,读者可以在各种细节之间找到线索,进一步推测和预测故事的发展。

本书使用了插叙的手法。

在书中,克莱斯特插入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用以补充和丰富故事情节。

这些插叙可以是短小的章节,也可以是几个章节的连续叙述。

通过这种插叙的方式,克莱斯特将小城市的命运与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进行了联系,使得故事具有更大的背景和深度。

本书运用了意象和隐喻的手法。

克莱斯特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叙述,呈现出一系列意象和隐喻,使得故事更具有象征性和思考性。

在小说中,克莱斯特用靴子的图案来象征战争和破坏的到来,用树的形象来比喻战争带来的毁灭力量。

这些意象和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故事的艺术性和深度,引发了读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

《安魂曲》通过多视角的叙述、回溯和预示、插叙、意象和隐喻等手法,展现了战争给小城市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冲击。

通过这些叙事特征的运用,克莱斯特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和社会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一部以“大屠杀”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夏暖暖在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后,回到家乡发现自己家人已经被杀害,于是开始寻找真相的故事。

小说虽然惨烈而又悲伤,但其具有丰富的叙事特征,使得整个小说的情节更加深刻,人物关系更加复杂,下面分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其叙事特征。

一、漫长的回溯式叙事整个小说的叙事基本上采用回溯的手法,将夏暖暖一家遭受的打击,以及杀害他们的真相慢慢地从夏暖暖的回忆中展现出来。

回溯式的叙事架构不仅有助于保持小说的悬念,也让读者从夏暖暖的角度去体验她对家人死亡的痛苦和对真相追寻的执着。

二、多线叙事和时间交错小说中发生的事件线比较复杂,既有夏暖暖的回忆,也有她和其他人的对话和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线性开始在一起交叉,甚至彼此绞合,这种多线叙事不仅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充分,也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在时间交错方面,作者采取过渡手段,一方面使用时间指示性语言,让读者了解新的场景和时间,另一方面,也使用场景的连贯性,让读者从一个场景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场景。

三、第一人称叙事整部小说用的是夏暖暖的第一人称叙事,她的感知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叙事形式自然地将读者代入到小说,读者更容易共情夏暖暖的经历和感受。

同时,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她的决策和行动,走近她那纠结和困惑的内心。

四、情感叙事和细节刻画小说中的情感叙事生动而深刻,对夏暖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真相的追寻等情感描写既真实又感人。

而这些情感描写往往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也是小说的情感厚度的核心。

另外,小说采用了丰富细腻的细节刻画,比如夏暖暖的家庭环境、她的思考和感悟以及经历的种种细节,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生动地展现以及贯穿整个故事。

综上所述,《安魂曲》采用了漫长的回溯式叙事,多线叙事和时间交错,第一人称叙事和情感叙事和细节刻画等多种叙事特征,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复杂度和可读性,而且能够更好地展示夏暖暖追寻真相的思维过程以及她的心路历程。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安魂曲》是一部由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所著的推理小说。

小说以叙事方式展示了一个复杂而扣人心弦的谋杀案件,并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

以下是《安魂曲》的叙事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多角度叙事。

《安魂曲》通过多个角色的视角来揭示故事的真相。

故事围绕着两起谋杀案展开,而每个角色对事件的见解和理解都各不相同。

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读者可以获得全面的信息,并尝试解开谜团。

第二个特征是时空交错叙事。

《安魂曲》运用了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将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

故事中有两个时间线,一个是现代的谋杀案,另一个是二战时期的战争背景。

通过巧妙地交错这两个时间线,作者能够展示出不同时期的人物和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第三个特征是人物内心的独白。

《安魂曲》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心声和独立的想法,读者通过他们的独白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读者能够与角色产生共鸣。

第四个特征是隐藏伏笔和破绽。

《安魂曲》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隐藏了一些伏笔和破绽,这些细节只有在故事的结局才能被揭示。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产生疑问和悬念,促使他们继续阅读,寻找答案。

第五个特征是意识流叙事。

《安魂曲》运用了意识流叙事的手法,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示人物的思维和感受。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安魂曲》的叙事特征包括多角度叙事、时空交错叙事、人物内心独白、隐藏伏笔和破绽以及意识流叙事。

这些特征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元,引人入胜。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人物和事件,感受到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安魂曲》是一种重要的合唱音乐作品体裁,在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许多作曲家创作过这种类型的作品,这些《安魂曲》从结构与内容上来说,基本大同小异,尤其是在浪漫主义时期结束之前,首先唱词大多取自于宗教仪式弥撒的经文,用拉丁文演唱(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除外),段落结构也都基本相同,其次所表现的情感具有显著的宗教气息与宿命特征。

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福列创作的《安魂曲》却是例外,在段落结构上,福列的这部作品短小精悍,一反浪漫主义时期追求宏大、戏剧化表现的叙事性结构,这和福列对《安魂曲》的理解,延伸到作者对死亡的理解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介绍了传统《安魂曲》的结构特点,同时又分析了福列创作的《安魂曲》与传统的安魂曲在结构上的异同,从而引申出福列在对内容结构进行删减的最终用意在哪里?同时对福列的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安魂曲弥撒福列经文
一、《安魂曲》(requiem)的由来与结构
安魂曲(requiem mass)是天主教会中一种重要的弥撒,其意是教会为追悼亡者的弥撒,也称为“黑弥撒”,这是因为主持仪式的教士在举行弥撒时,经常身穿黑色的服装而得名。

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表明第一个创作《安魂曲》的作曲家是谁,但最早保存下来的《安魂曲》产生在13世纪,由佛莱芒作曲家约翰内斯·奥克冈写成,而16世纪至今约有几百首《安魂曲》被保存了下来,我们知道在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作曲家已经开始创作《安魂弥撒》比如拉索、比如帕莱斯特里纳和维多利亚等,帕莱斯特里纳在1591创作的《死者弥撒》(missa pro defunctis)其实就是安魂曲。

由于后来的巴赫,海顿等不是天主教徒,因此鲜有创作安魂曲。

随后的莫扎特、罗西尼、柏辽兹、威尔第、勃拉姆斯、福列、普朗克等人都创作过经典的《安魂弥撒曲》,其中以莫扎特、威尔第、福列三人创作的《安魂曲》最为知名,并称为史上三大安魂曲。

西方音乐史中那些创作过《安魂曲》的作曲家们,几乎没有将些经文全部谱曲的,他们会根据个人喜好来对其中的章节进行筛选,由作曲家对经文的选择也可以看出各个作曲家对安魂弥撒理解上的差异,其中特别是继抒咏中的末日经(dies irae),由于经文相当长,又可分为许多小的段落,这也是大多数作曲家在创作《安魂曲》中最重视的一段,是体现作曲家风格特征的最重要的一段。

例如莫扎特就将这段经文分成以下六段:
1.震怒之日(dies irae)
2.奇妙的号角(tuba mirum)
3.威严的君王(rex tremendae)
4.仁慈耶穌(recordare jesus)
5.审判(condutatis)
6.眼泪(lacrymosa)。

莫扎特将这六首乐曲做了不同的安排,无论是和声、曲调还是织体手法都深具艺术感染力,成为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最为精彩的部分,其中第六首<眼泪&(lacrymosa)便是莫扎特的绝笔,他只写到了第九小节,余下是他的学生舒斯迈尔续写的。

在西方音乐史的长河中,《安魂曲》作为极为重要的一种合唱音乐体裁,一直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的宗教气息和宿命特征,一直是《安魂曲》的烙印,由于合唱音乐是音乐和文学(诗歌)的结合,经过发展,也形成了声乐和器乐的结合,这种形式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适合表现诗的意境和哲理性的思想内涵。

随着历史的变迁,《安魂曲》也逐渐的脱离了宗教的轨道,突破了原有的经文基础,作为一种单纯的世俗合唱音乐体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例如戴留斯的《安魂曲》的歌词实际上是西蒙的一首诗,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是把拉丁经文与关于一战的诗歌结合到一起,而近代的美国作曲家伯恩斯坦,在创作的《安魂曲》中甚至融进了舞曲、布鲁斯和外国民歌,更有爵士和摇滚音乐的元素,这种“大杂烩”,造成了石破天惊的戏剧性效果。

无论怎样,其实在《安魂曲》中真正震撼人心的,也许并不是宿命的神的力量,而是音乐中人性化的情感,是音乐本身内在的魅力,是世间最美最动人的声音—人声。

二、福列《安魂曲》的结构布局特点解析
西方音乐史中大多数安魂曲都是取材于宗教内容,这使得音乐史中的多数安魂曲的结构都大致相当,莫扎特与威尔第的安魂曲,结构较为庞大,具有较强的叙事性与交响性,音乐风格充满了戏剧化的表现特征,这在威尔第创作的《安魂曲》里面尤为明显。

两位伟大的作曲家几乎不约而同选择用审判经(dies irae)来突出自己创作的风格特征,在这一章节中,无论速度、和声、织体、配器等两位作曲家均彰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莫扎特的精巧细致、庄严神圣,威尔第则让这部分充满了戏剧化的冲突,其实几乎所有的安魂曲,作曲家都会在这部分极具渲染之能事,来体现强烈的个人印记,审判经中大篇的经文与冗长的结构也给作曲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而恰恰是福列,在创作中却选择了放弃《审判经》(dies irae)的写作,这使得福列的这部《安魂曲》结构简明、精致,在音乐上几乎没有任何大开大阖的戏剧化冲突,但这并不影响福列创作的这部《安魂曲》的艺术价值,恰恰相反,去掉了审判经使得福列的创作印记更加突出,由于整部作品没有审判经的那种激烈的、极具情绪化的音乐表述,使得整个作品唯美飘逸,真挚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