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文化之巴林文化

合集下载

草原文化巴林右旗历史悠久

草原文化巴林右旗历史悠久

草原文化巴林右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曾孕育了红山文化,是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

有辽代释迦佛舍利塔(又称辽庆州白塔)、辽庆州遗址、辽庆陵三个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及清代康熙行宫、巴林亲王府、荟福寺等自治区级重点保护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层次高,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好来宝之乡”,有巴林婚礼、巴林祭火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项,彰显了巴林右旗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交织共融、兴衰昌盛的历史。

近年来,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学者、旅行家前来观光考察。

国际格斯尔研讨会、中国北方文化国际研究会(分会)、契丹辽文化研讨会等曾在巴林草原举行。

巴林右旗被誉为“辽国夏秋捺钵首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契丹·辽代文化,辽释迦佛舍利塔、辽五代皇陵、辽庆州城、辽怀州城、辽代皇家祭祀、狩猎和“捺钵”的圣山———赛罕乌拉等一大批辽代遗址遗迹极具神秘性和吸引力;在清代,蒙古巴林部落先后建筑了塞外皇家第一宫———康熙行宫以及巴林亲王府、荟福寺等扎萨克府邸与寺庙,这些厚重的历史文物古迹不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宗教等多种研究价值,而且成为人们体验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佛教文化的重要圣地。

自然生态游妙趣横生:巴林右旗自然旅游资源呈多样性,有辽阔的巴林草原、浩瀚的浩饶沁沙漠、美丽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巴林石矿山公园等众多生态旅游的好去处。

民族风情游让人流连忘返:一望无际的草原碧波万顷、草绿花红,成为人们纵马扬鞭,体验辽阔、坦荡、鸟语花香天堂草原的美好去处。

四是文博会展业初具规模。

巴林右旗博物馆是自治区文化厅批准成立的全区第一家旗县级博物馆,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尤以红山文化、辽文化最为著名,文物总量及精品数量均位居全国旗县级博物馆前列;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是一个以展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资源为主,兼容地质奇观、人文胜迹、民族风情的自然展馆,馆藏物品拥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巴林右旗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教育基地和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之一;巴林民俗文物馆是蒙古民俗用具、器物、饰品陈设展览的文博场所,馆藏有勒勒车、马鞍具、头饰、服饰等诸多体现蒙古民俗的物品,对于研究和传承巴林蒙古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24年关于巴林右旗格斯尔庙及其功能》范文

《2024年关于巴林右旗格斯尔庙及其功能》范文

《关于巴林右旗格斯尔庙及其功能》篇一一、引言巴林右旗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其中,格斯尔庙作为巴林右旗的重要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更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精神内涵。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巴林右旗格斯尔庙的建筑风格、历史渊源、功能定位及其与地方文化的互动关系,以进一步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二、格斯尔庙的建筑风格与历史渊源格斯尔庙位于巴林右旗的中心地带,是一座具有浓厚藏传佛教风格的建筑。

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藏式建筑风格与蒙古族传统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该庙的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是当地藏传佛教信徒的朝圣地。

三、格斯尔庙的功能定位1. 宗教功能:格斯尔庙作为藏传佛教的寺庙,具有宗教功能。

它为当地信徒提供了一个朝拜、祈祷、修行和举办宗教仪式的场所。

同时,寺庙还承担着传承和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使命。

2. 文化功能:格斯尔庙是巴林右旗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不仅展示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还传承了蒙古族传统艺术和手工艺。

此外,寺庙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3. 社会功能:格斯尔庙在当地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信徒的精神寄托,还是社区活动的中心。

寺庙在社区中发挥着协调社会关系、调解矛盾、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的作用。

四、格斯尔庙与地方文化的互动关系格斯尔庙与巴林右旗的地方文化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寺庙的建筑风格、宗教活动、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同时,寺庙也积极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当地的文化事业。

此外,寺庙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五、结论巴林右旗格斯尔庙作为一座具有浓厚藏传佛教风格的建筑,承载着当地的历史与文化。

它具有宗教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为当地信徒提供了一个朝拜、祈祷、修行和举办宗教仪式的场所,同时也成为传承和弘扬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家乡风俗作文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家乡风俗作文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家乡风俗作文一、节庆习俗巴林右旗的人们有许多传统节日和重要的节庆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巴林右旗,人们过春节的方式和习俗有很多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地方。

春节的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年糕和馒头招待客人,表示亲情和友情。

在初一这一天,人们会普遍祭祀祖先、贴对联、包饺子和看春晚。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举行传统的舞龙舞狮和打麻将等活动,让家庭充满喜气洋洋的庆祝气氛。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巴林右旗,人们也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的习俗,以示纪念屈原和抗击洪水的英雄壮举。

此外,还有给儿童佩香囊、喝雄黄酒、挂艾草、甩五毒等有意义的传统活动。

中秋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巴林右旗,人们会举行赏月、吃月饼、敬月、祭祖等活动。

同时,还会举行猜灯谜、采摘柿子、玩斗鸡、赛象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

二、婚俗习惯在巴林右旗,结婚是人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因此婚俗习惯尤为重要。

传统的婚礼仪式,家人和朋友会前来祝贺,婚礼的庄严和喜庆场面令人难忘。

新娘出嫁的时候,全村的人都会来迎娶,鞭炮声响彻云霄,场面非常热闹。

在结婚仪式上,人们要喝酒、燃烟花、办喜宴,同时要举行传统的拜堂、交换戒指等环节。

此外,还有蒙古族特有的“讨嫁饭”等传统习俗,丰富多彩。

三、服饰习俗巴林右旗是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因此蒙古族的服饰文化在这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蒙古族传统服饰主要有“巴尔济”,它是蒙古族服饰的一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服饰。

巴尔济的样式和花纹非常独特,颜色丰富多彩,非常吸引人眼球。

在巴尔济服饰下的蒙古族人民,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是巴林右旗独有的民族特色。

四、民歌民谣在巴林右旗,人们有着深厚的音乐艺术传统,他们通常会在节日和婚礼中表演传统的蒙古族民族音乐。

蒙古族的艺术形式主要有马头琴、长调民歌和吟诵。

马头琴被誉为“亚洲的小提琴”,它是一种用马木制成的蒙古族独有的乐器,表现力丰富,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契丹辽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契丹辽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契丹辽文化发源于赤峰境内的契丹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强族,她从公元四世纪始兴至十三世纪初西辽灭亡为止,共存在近千年,契丹民族所建立的辽王朝,自公元907 年建国到公元1125 年灭亡,是契丹社会经济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期。

她疆域辽阔,与北宁共存,占有中国半壁河山,所辖五京六府、156 州城、209 县,统治中国北方达二百余年。

终辽一世,统治中心始终在赤峰地区,因此赤峰境内辽代遗存丰富,出土文物甚多,是中外学者研究契丹、辽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巴林草原又是契丹族的发祥地,蒙古族的故土。

至今保留着众多的古迹文物。

有始建于公元1049年的辽释迦佛舍利塔,赛罕汗乌拉辽代称“大黑山”是“国人魂魄”归宿之地,是契丹皇朝首祭之神山,其奉祀程度不亚于中原人对中岳。

赛罕汗乌拉,林草茂盛,野兽众多,是皇家狩猎和“捺钵”之地。

这里有庆陵、怀陵等葬有辽太宗、穆宗、圣宗、兴宗、道宗等辽代五位皇帝、九位皇后、五十多个皇叔、驸马和大将的墓葬。

这里有辽代鼎盛时期的庆州、怀州、黑河州等城州遗志。

史记记载,(庆州)“塔庙廛楼,略似燕中(今北京)”,庆州在辽国上京诸州中尤为富庶,“辽国宝物多聚藏于此”。

辽庆州白塔和辽庆陵的浮雕是辽代塔寺雕刻艺术和墓葬壁画艺术的精华,最具特色。

辽代陶瓷是我国古代丰富多彩的陶瓷园林中的一朵奇葩。

辽代陶瓷多为本地烧制,其中的辽白瓷和三彩陶瓷因烘制和装饰工艺独特,在中国陶瓷制作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辽瓷中常见的盘口瓶、鸡腿瓶、鸡冠壶、三彩海棠盘、暖盘等器形颇具民族风格。

辽白塔上浮雕辽代凤衔珠银鎏金法舍利塔———辽庆州释迦佛舍利塔出土 琥珀观世音菩萨立像 彩绘十方佛法舍利塔 辽庆陵壁画—契丹人饮马图辽代鸡冠壶 辽庆陵壁画——四季 辽代三彩鸡冠壶。

巴林石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

巴林石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

巴林石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巴林石作为巴林流域地区一种特殊的石材,源远流长地扎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中。

巴林石独特的质感和颜色,以及它在建筑、雕刻和艺术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了巴林地区传统文化和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巴林石在巴林地区的建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巴林石具有坚硬、耐酸蚀、色泽自然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用来建造房屋、桥梁和城市建筑等。

巴林的古老建筑大多以巴林石为主要建筑材料,特别是纳哈尔宫殿和卡哈尔·法特玛清真寺等著名建筑,它们展示了巴林石在建筑中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

其次,巴林石在巴林的雕刻艺术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巴林石的质地和特殊色泽使得它成为雕刻家们钟爱的材料。

巴林石雕刻作品通常展现了丰富的图案、花纹和神话故事,体现了巴林地区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起到了装饰和艺术表达的作用,更传承了巴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巴林石还在巴林地区的艺术品制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巴林地区的艺术家利用巴林石的纹理和色彩,创作出精美的雕塑和装饰品。

这些艺术品通常反映了巴林地区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元素,展示了巴林地区特有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此外,巴林石还承载着巴林地区丰富的历史意义。

巴林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巴林石通过其在古代建筑和文化中的角色,诉说着巴林地区丰富的历史故事。

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巴林石见证了巴林地区独特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

综上所述,巴林石作为巴林地区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许多文化和历史的意义。

它在建筑、雕刻和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在巴林地区丰富历史故事中的角色,使其成为巴林地区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护和传承巴林石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对于弘扬地方文化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巴林石的独特性质和美学价值也让它在当代社会的建筑和艺术领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巴林石的历史渊源

巴林石的历史渊源

巴林石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成果巴林石是全国几大著名彩石、印石之一,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名。

几年来因国内外的收藏热使巴林石的名声鹊起,价值与日俱增,引起国内外一些投资者所瞩目。

在1997年巴林石石雕《骏马奔腾向未来》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作为唯一贺礼祝贺回归香港回归,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00年被选为候选国石,跻身国石第五位。

巴林石声明远播,蜚声海外。

已经成为巴林右旗、赤峰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名片。

一、巴林石的历史渊源作为中华名石之一的巴林石,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在石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巴林石因出产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而得名,其开发和利用的历史悠久。

出土5000至8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的文物中就有一定数量的巴林石。

赤峰市所处的西辽河流域,是中国北方古代文化的中心地带,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这里孕育了举世闻名的兴隆洼、赵宝沟、富河、红山、小河沿等史前文化,还有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的草原青铜文化以及契丹辽文化、北方蒙元文化等特征鲜明的文化类型。

与这些文化相伴而生的巴林石文化源远流长,魅力四射。

这里不仅有独具特色的石器文化、博大精深的石刻文化、别具一格的石雕文化,还有神奇诡谲的石洞石窟文化、丰富多彩的石建筑文化、相沿成习的石崇石祭文化。

考古发现了许多漂亮的玉玦,还发现了管、蝉、锥、匕形器等制作精细的文物,同时还有切割、钻孔、打磨、抛光等工序的专用器具。

其中,巴林右旗那日斯台遗址是较为完整的一批,共发现玉器100多件。

其中的一部分便是巴林石制品,如现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馆的鸟形玉玦,系用巴林石的围岩所制,通体为乳白色,整体形状似“C”字,高5.5厘米,厚1.1厘米,宽4.8厘米,首尾相近,大嘴尖喙,额头隆起,一双大眼浮雕在头部两侧,雕琢工艺非常朴厚。

公元900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国玺即用巴林石雕制,元成吉思汗称它为“特尼格尔朝鲁”,意为“天赐之石”。

明清时期,当地地方官员将巴林石作为贡品呈送朝廷。

巴林石1-简介1

巴林石1-简介1

组成
组成巴林石的主要矿物为含水的硅铝酸盐类。其
学名叫叶腊石。 是以高岭石、地开石为主的多种矿物组成的粘土 岩。 与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印 石”。
成因1
根据地质学家介绍,巴林石是富含硅、铝元素的
流纹岩,受到火山热液蚀变作用而发生高岭石化 形成的。 巴林石在成矿晚期,一些硫化物和其他矿物质沿 高岭石的裂隙贯穿,或斑布、浸染,因而扩大了 高岭石的品种数量。
分类综述2
比如,鸡血石、福黄石、既有色,又结冻,从这
个角度讲,冻石类中既有鸡血石,也有福黄石, 同时它们也都是彩石,并且都有图案。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巴林石各类品种共生共 荣、相依相伴的矿性大家庭。
分类综述3
天然矿藏原本浑然一体,人工开凿却非要分清子、午、卯、
酉,这就是文化的智能,艺术的功力。 在过去的好长一段时间里,巴林石的收藏家、经营家、爱 好者,曾经按照各自的审美眼光和心理意境,为巴林石的 品种立传命名,诸如“大红袍、鸡血冻、灯光冻、彩冻、 环冻、花石”等等名称,有着各存其说的叫法。
光学性质2

折 射 率: 1.30 ~ 1.70 。 双折射率:无。 紫外荧光:常不特征。 吸收光谱:不特征。 特殊光学效应:无。
形态特征1
巴林石质细腻,温润柔和,透明度较高,硬度却
比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软, 宜于治印或雕刻精细工艺品,为上乘石料,稍显 不足的是色素成分不够稳定。
巴林福黄石1
福黄石矿物成分以水铝石质为主,矿石整体以黄色为主的
巴林石。 含有地开石,保留矿物自身固有颜色,并渗入少量褐铁元 素。 最初由矿坑(卧子)领班刘福首次采得,与田黄石极其相 近而得名。目前巴林福黄石主要品种暂列23个。

浅谈蒙古族巴林德布斯乐舞蹈的表演形式

浅谈蒙古族巴林德布斯乐舞蹈的表演形式

浅谈蒙古族巴林德布斯乐舞蹈的表演形式蒙古族巴林德布斯乐舞蹈起源于巴林地区,历史悠久,传承至今,该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充分体现着巴林人民的豪迈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本文以传承和保护民族舞蹈艺术文化为目的,以德布斯乐舞蹈的历史文化、沿革为背景,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方式,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域环境、节日庆典、宗教信仰等进行了解、分析、研究,力争对其表演形式及发展历史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探究,达到对德布斯乐舞蹈发扬与光大的目的。

标签:蒙古族;德布斯乐舞蹈;表演形式一、蒙古族巴林德布斯乐民间舞蹈概述巴林右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北部地区,位于科尔沁草原附近。

德布斯乐舞蹈是赤峰市巴林右旗独具地方特色的蒙古族舞蹈,是新中国成立后,由赤峰市的几代乌兰牧骑歌舞团,作词、作曲、挖掘、创作出的民间舞蹈。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文艺创作者的不断创新、整理。

使德布斯乐舞蹈特征具有朴实自如、轻捷灵活、稳步矫健、舞姿奔放的风格,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反映出了蒙古族人民的时代风貌,在岁月的长河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生活原型德布斯乐民间舞蹈最初创作素材源于民间祭祀活动,后经过创作人员的挖掘、整理,在“安代舞”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创新。

汉语译为“跺踏”,据《蒙古秘史》记载:在我国的古代,大部分北方游牧民族都有围绕树林祭祀先祖的风俗,有以树为中心,人们排列成圆形的队伍的跺踏而舞。

后来每当患类似病症的病人都依此法治病,这对于那些精神苦闷而积郁成疾的妇女在心灵深处给予感化、开导、劝慰。

现今,这种祭祀舞蹈逐渐演变为以歌伴舞,成为喜庆佳节的一项娱乐活动。

常常出现在那达慕大会以及求雨祭祀的时候,人们通过这种舞蹈表现内心的寄托。

(二)舞台呈现德布斯乐舞蹈的内容非常丰富,有灯光的渲染,有专门的服装和妆面,有生动的表演等。

其中,演员的表演及动作技能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布斯乐民间舞蹈多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或一人领唱(领舞)众人附和的形式表演,有浓郁的牧区生活气息。

内蒙古方言巴林土语的语汇特征

内蒙古方言巴林土语的语汇特征

内蒙古方言巴林土语(Balin Tuyaa)是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和巴林右旗的一种方言,属于蒙古语族的鄂尔浑语支。

巴林土语是当地蒙古族人民使用的语言,是他们生活、工作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介绍巴林土语的语汇特征。

一、语音特征1. 元音系统巴林土语的元音系统包括了8个元音,分为前元音、中元音和后元音。

前元音有/i/、/e/;中元音有/ə/、/o/;后元音有/u/、/ɔ/、/a/、/ɑ/。

这种元音系统在蒙古语族中比较普遍,体现了蒙古语的语音特点。

2. 辅音系统巴林土语的辅音系统相对丰富,包括了擦音、塞音、鼻音等多种辅音。

这些辅音的出现丰富了语言的音韵,让巴林土语听起来更加生动、丰富。

二、词汇特征1. 词义独特巴林土语中有许多词汇在蒙古语族中属于独特的词义,这些词汇通过特定的语境和语法结构来表达特定的含义,体现了巴林土语的表达特色。

2. 借词现象在巴林土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借词现象,这些借词主要来自汉语、蒙古语、满语等其他语言。

这些借词的存在丰富了巴林土语的词汇量,也让巴林土语在交流中更加灵活。

三、语法特征1. 名词性后缀巴林土语的名词后缀非常丰富,包括了表示属关系、颜色、大小等不同含义的后缀。

这些后缀的使用丰富了巴林土语的词汇含义,也为巴林土语的表达提供了更多选择。

2. 动词时态在巴林土语中,动词时态的变化丰富多样,包括了进行时、完成时等多种时态。

这些时态的变化丰富了巴林土语的动词系统,也为表达不同的动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以上是关于内蒙古方言巴林土语的语汇特征的简要介绍,巴林土语作为蒙古语族中的一种方言,具有其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点。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巴林土语,也为当地蒙古族人民的语言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巴林土语的特点,并为巴林土语的保护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内蒙古方言巴林土语的语汇特征继续深入探讨巴林土语的语汇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在内蒙古蒙古族社区中的重要性以及语言使用的情况。

高考作文素材: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考作文素材: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考作文素材: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高考语文总有一款试题适合它!中国有非常多价值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华夏子孙要认识并继承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袖声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领袖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点赞。

在江苏徐州马庄村买下村民制作的徐州香包,他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在内蒙古赤峰博物馆,他观看《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表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在杭州西溪湿地,看过手工炒制龙井茶的技艺后,鼓励他们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领袖的考察调研“非遗”足迹,彰显国家对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对非遗传承人的关怀期望,铺展开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

人与自然共生共荣01“领袖对传统手工艺这么关心和肯定,我感觉自己几十年坚持传承绿茶手工炒制技艺,这条路是走对了。

”回忆起今年3月31日领袖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的情形,59岁的炒茶大师樊生华至今仍激动不已。

樊生华14岁学习炒茶,20岁正式“出道”。

“人和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代表,荒山种上茶树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喝茶的好处就更不用说了。

”樊生华说,“领袖鼓励我们把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接下来我要多带徒弟,同时帮助村民共同提高炒茶技艺。

”古时西溪曾产茶,且品质和声誉非常高。

现在,公园设立茶叶炒制现场展示点,各项节庆活动中也会融入茶艺交流、茶道表演等。

“我们要继续加大探索湿地保护和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让绿水青山的美景在西溪湿地长长久久地留下来。

”除了茶文化外,西溪湿地近年来不断发掘“龙舟胜会”“西溪船拳”“花朝节”等别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既让非遗活态传承,也充实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

民间小戏焕发新时代活力02初夏时节,河南信阳光山县文殊乡一派悠然绿意。

文化广场上,一台热闹的花鼓戏开场了。

巴林右旗巴林石的故事

巴林右旗巴林石的故事

巴林右旗巴林石的故事摘要:一、巴林右旗简介二、巴林石的由来1.形成原因2.得名原因三、巴林石的种类与特点1.种类2.特点四、巴林石的价值与鉴赏1.经济价值2.文化价值3.鉴赏要点五、巴林石的开采与加工1.开采技术2.加工工艺六、巴林石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1.产业现状2.发展前景七、巴林石的故事与传说1.传说故事2.民间传说正文:一、巴林右旗简介巴林右旗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巴林石,享有盛誉。

巴林石作为一种珍贵的宝石,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二、巴林石的由来1.形成原因巴林石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地壳运动导致岩浆涌出,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水流冲刷,终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巴林石。

2.得名原因巴林石因其主要产地而得名。

巴林在蒙古语中意为“阵地”或“堡垒”,寓意着巴林石的珍贵和稀有。

三、巴林石的种类与特点1.种类巴林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等。

2.特点(1)色彩鲜艳:巴林石色彩丰富,有红、黄、绿、蓝、黑等多种颜色。

(2)纹理独特:巴林石纹理清晰,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天然图案。

(3)硬度适中:巴林石硬度在2-4之间,适合雕刻和加工。

四、巴林石的价值与鉴赏1.经济价值巴林石作为珍贵的宝石,其经济价值不菲。

尤其是一些品质上乘的鸡血石、福黄石等,价格更高。

2.文化价值巴林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被誉为“石中瑰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头的象征意义丰富,如寿石、福石等。

3.鉴赏要点(1)颜色:鲜艳、纯净、协调为佳。

(2)纹理:清晰、美观、富有变化。

(3)透明度:半透明或微透明为佳。

(4)硬度:适中,易于加工。

五、巴林石的开采与加工1.开采技术巴林石开采历史悠久,传统开采技术包括露天开采、洞采等。

现代开采技术采用钻孔、爆破等方法,提高了开采效率。

2.加工工艺巴林石加工工艺精湛,主要包括切割、打磨、雕刻等。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家乡风俗作文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家乡风俗作文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家乡风俗作文家乡风俗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The customs of my hometown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traditional culture.每年春节期间,我们家乡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

Every year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our hometown holds a grand temple fair.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汉服去参加庙会,展现出古老的礼仪文化。

People wear traditional Han clothing to attend the temple fair, showcasing ancient ceremonial culture.庙会上有很多传统的表演和民间艺术,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

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performances and folk arts at the temple fair, attracting visitors from all over.我们家乡的传统饮食也非常有特色,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食物和习俗。

The traditional cuisine of our hometown is also very distinctive, with specific foods and customs for each festival.在端午节,我们会包粽子,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共同度过节日。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we make zongzi and gather with family to celebrate the holiday.传统的婚礼仪式也是我们家乡的一大亮点,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ies are also a highlight of our hometown, filled with a strong rural atmosphere.家乡的年俗也是我们乡亲们非常重视和传承的文化遗产。

《2024年关于巴林右旗格斯尔庙及其功能》范文

《2024年关于巴林右旗格斯尔庙及其功能》范文

《关于巴林右旗格斯尔庙及其功能》篇一一、引言巴林右旗格斯尔庙,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

该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当地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详细介绍巴林右旗格斯尔庙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其功能,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二、巴林右旗格斯尔庙的历史背景巴林右旗格斯尔庙始建于元代,历经多次修缮,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该庙是当地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之一,供奉着格萨尔王等神祇,是当地民众信仰的中心。

在历史长河中,格斯尔庙曾多次遭受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但始终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关注和保护。

三、巴林右旗格斯尔庙的建筑特色巴林右旗格斯尔庙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藏式建筑风格。

寺庙的屋顶为金色,覆盖着琉璃瓦,显得庄重而神圣。

寺庙内部的结构布局严谨,主体建筑包括大殿、配殿、经堂等。

此外,寺庙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壁画、经幡等文化遗产,展示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巴林右旗格斯尔庙的功能1. 宗教功能: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格斯尔庙是当地民众信仰的中心。

寺庙内供奉着格萨尔王等神祇,信众们在此进行朝拜、祈福等宗教活动,以求得心灵上的安慰和寄托。

2. 文化传承功能:格斯尔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寺庙内保存着大量的文化遗产,如壁画、经幡等,这些文化遗产记录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文化,对于研究藏传佛教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旅游观光功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格斯尔庙逐渐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了解藏传佛教文化和巴林右旗的历史文化。

4. 社会服务功能:格斯尔庙在当地社会中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

寺庙内的僧侣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帮助。

此外,寺庙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当地民众的精神生活。

五、结论巴林右旗格斯尔庙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

它不仅承载着当地民众的信仰和情感,还见证了藏传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巴林右旗旅游景点(一)

巴林右旗旅游景点(一)

巴林右旗旅游景点(一)
巴林右旗旅游景点介绍
1. 巴林草原
•巴林草原是巴林右旗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
•草原茫茫,天空辽远,风景优美
•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环境使其成为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2. 巴林诺尔湖
•巴林诺尔湖是巴林右旗的标志性景点
•湖泊幽静,湖面宽广,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可以进行划船、垂钓等活动,体验别样乐趣
3. 蒙古陶都
•蒙古陶都是巴林右旗的历史文化景点
•体验传统蒙古族陶艺文化,学习制作陶器的技巧
•可以观赏到各种精美的陶艺作品,了解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4. 大桥生态园
•大桥生态园是巴林右旗的生态保护区
•园区内有多种珍稀植物和动物
•可以进行野生动物观赏、徒步旅行等活动,领略大自然的魅力5. 精绝古城
•精绝古城是巴林右旗的历史遗址
•曾是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可以参观古城遗址,了解其历史渊源和建筑风格
6. 胡杨林
•胡杨林是巴林右旗的自然保护区
•林区内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树,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可以徒步穿行于胡杨林中,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以上是巴林右旗旅游景点的简要介绍,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希望您在漫游巴林右旗时,能够尽情享受其中的美景和文化。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器」

巴林右旗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器」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部,驻地大板镇,地处西拉沐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段山地,全旗总面积10256平方公里,总人口18.45万人,居住着蒙、汉、回、满等22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8.9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8.7%。

巴林,系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为阵地、“要塞”、“哨所”、“军寨”。

蒙古语称西为右。

明末清初,蒙古巴林部于此驻牧。

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分封诸藩牧地时定旗地域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旗。

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治所,定名为巴林右翼旗,设札萨克衙门,会盟昭乌达。

新中国建立后更名为巴林右旗,此名一直沿用。

巴林右旗博物馆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旗政府广场西侧。

成立于1985年8月,由自治区文化厅批准成立的全区第一家旗县级博物馆。

原自治区政府布赫主席为之题写馆名。

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金牌奖,2009年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18年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1979年出土的叶腊石桂叶形纺瓜1980年出土的玉鸮1982年出土的玉鸮1982年出土的玉三联璧1982年出土的玉三联璧那日斯台遗址呈长条三联弧形,顶端平齐,下端三弧形明显,中间透雕三个并列圆孔。

1980出土的勾云形佩1980出土的勾云形佩1980出土的勾云形佩那日斯台遗址勾云形玉佩勾云形玉佩查干诺尔出土玉玦洪格力图出土1980年出土的玉雕龙那日斯台遗址1978年出土的鸟形白玉玦那日斯台遗址鸟形石玦。

鸟体呈扁圆蜷曲如环状,两眼大而醒目,用双线阴刻呈回形,圆弧形尾向上卷曲,玉料为白玉,那斯台出土。

通高5.5、宽4.9、厚1厘米。

玉蚕那日斯台遗址玉箍形器巴彦查干出土玉斧高勒艾勒。

格斯尔文化——精选推荐

格斯尔文化——精选推荐

格斯尔文化巴林草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是蒙古族长篇史诗格斯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至今保留着全国唯一的一处格斯尔庙,以及格斯尔栓马桩,格斯尔山豁口,格斯尔阿贵(山洞)、手记长篇格斯尔王传等。

国际格斯尔文化研讨会,曾两度在巴林草原召开。

2008年巴林右旗为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格斯尔文化之乡”。

格斯尔文化是巴林草原蒙古族习俗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巴林草原书香文化起点,流传至今,是巴林草原文化的重要支脉。

《巴林格斯尔传》是巴林文化的产物,起源于巴林文化繁荣时期。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六五”计划期间,全力以赴抢救格斯尔史诗。

学者、专家和格斯尔研究工作人员开始重视巴林格斯尔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格斯尔风物的拍摄,注意格斯尔庙的历史背景与研究价值。

1986年,参加全国首届格斯尔学术讨论会的全体学者、专家到巴林草原考察格斯尔庙遗址,以及庙周围与格斯尔传说相关的阿斯罕山豁口、吉日嘎楞图哈达、吉日嘎楞图宝力格、亚玛图山洞、巴罕宝力格、塔本花、敖干宝力格、呼来胡图鲁、乌苏图胡图鲁等风物景区。

从此,巴林格斯尔传说与格斯尔庙引起国内外格斯尔研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巴林格斯尔成为蒙文格斯尔研究领域里的一个核心部分。

几百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注目格斯尔庙,特别是近几年来,引起了各国蒙古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学家和史诗学家们的注意和重视。

巴林草原上的格斯尔文化中心——格斯尔庙,是富于人民性和艺术性的民间活动场所之一。

它与举世闻名的英雄史诗格斯尔一样,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在蒙古族文化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巴林格斯尔庙,以其独特的历史与时代背景、独特的风格、独特的传说、独特的文物价值载入史册。

格斯尔庙: 格斯尔庙位于右旗北25公里处,是蒙古《格斯尔学》里在蒙古地区遗留下来的唯一的一座庙。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76),由巴林右翼旗第八世札萨克多罗郡王巴图创建。

巴林右旗概况

巴林右旗概况

巴林右旗概况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北部,地处西拉沐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段山地,东经118°15′--120°05′,北纬43°12′--44°27′。

全旗总面积10256平方公里,旗境东西长154公里,南北宽139公里。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由西北700米向东南400米逐渐倾斜,北部为山地,中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区。

旗北界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接壤,南以西拉沐沦河为界与翁牛特旗相望,东与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毗邻,西与林西县相连。

全旗辖3个苏木、5个镇、162个嘎查村、583个独贵龙(组),1个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总人口18.1万人,居住着回、满、达斡尔、朝鲜、土家、苗、壮、鄂温克等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8.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48%,是一个多民族和睦共处的民族聚居地区。

巴林右旗历史文化悠久。

远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这里是辽代的故土,契丹族的发祥地,是红山文化和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1634年巴林部落定居于此,清朝顺治五年(1648年)建巴林右翼旗。

先后有康熙的姑姑固伦淑慧公主、康熙的女儿固伦荣宪公主下嫁巴林,康熙帝也曾亲自巡猎于此。

近几年巴林右旗先后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和“中国好来宝之乡”。

巴林右旗自然条件优越。

地处中温带型大陆性气候区,四季变化明显,雨热同季。

根据多年来的气象资料计算,年平均气温4.9℃,日照3000—3200小时,10℃有效积温为2400℃,无霜期为125天,年降雨量为350毫米左右,年大风日数63天,最高达103天。

巴林右旗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巴林右旗距赤峰市180公里,距北京650公里,距沈阳670公里,距承德400公里。

现已形成了集宁--通辽、赤峰--大板--白音华、巴彦--新丘三条铁路交汇的区位优势,大板区域性铁路枢纽站已经进入建设阶段,省际大通道、赤大高速公路,国道303线、305线,省道205线在境内纵横交错,县级以上公路好路率达85%以上,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巴林历史文化

巴林历史文化

巴林历史文化巴林,位于波斯湾西南部的岛国,与沙特阿拉伯相望,跨海大桥连接两国。

巴林全国总面积为779.95平方千米,由巴林岛等36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首都为麦纳麦。

巴林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凉时有降雨,其他时间气温较为适宜。

一、古代巴林的历史与文化巴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巴林岛上已经有人类居住,并且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这些遗产表明,当时的巴林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技术,并且建立了一定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林逐渐成为了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与周边地区进行广泛的商业和文化交流。

在公元7世纪,巴林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为巴林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和阿拉伯语言。

在这个时期,巴林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巴林人开始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二、近代巴林的历史与文化在近代史上,巴林经历了多次外来入侵和统治。

先是被葡萄牙人占领,后是波斯人和英国人的统治。

这些外来势力对巴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巴林人民始终保持着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热爱和坚守。

在20世纪初,随着石油的发现,巴林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石油产业的兴起使得巴林迅速积累了财富,并且逐渐实现了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巴林政府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和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巴林。

同时,政府也注重保护和传承巴林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现代巴林的历史与文化自1971年独立以来,巴林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现代化、开放和多元化的国家。

在政治上,巴林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为国家元首,政府负责国家的行政管理。

在经济上,巴林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石油和天然气产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同时,政府也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在文化上,巴林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巴林右旗旅游宣传片解说词

巴林右旗旅游宣传片解说词

心归巴林片头——出发,把远方还给城市。

以鸿雁为钥,打开天边,驰向地平的轮廓。

将旅行舍去目的,让旅途的要义自行收拢,一切都将不可抗拒地去往“心”的原点,一路随长调而行,我们回归巴林,在比远方更远的草原,回归心底的梦乡。

寻遇·草原之韵旅行可以有很多次,但心的归处只有一个。

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北部。

亿万斯年的沧海桑田缔造出她的美妙胜景,湍流不息的拉沐沦河积淀出她的厚重文化,当旅途的脚步行至珠日河草原,心灵的回归已经没有距离。

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一次生活的修行,一段马头琴与呼麦共奏的生命回响。

沿西拉沐沦河而下,听阿敦塔拉的马鸣,唤醒旧日传说,在天边牧场之上,呼吸青草的风,行至翁根毛都,观绿洲与黄沙相伴,飞鸟伴驼铃起舞,于怪石嶙峋的荣升十八景,感受冷泉飞瀑的壮丽,寻找心灵深处的愉悦与宁静。

探觅·心之归途草原之景以她特有的观感冲击着我们的眼球,而草原文化则以奔腾的野性姿态带我们进入巴林右旗的另一番旅程。

巴林右旗,一方古老文明的热土,一片牧歌悠扬的天堂。

这里素有“北方文明发祥地”的美誉,更被称为全国的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好来宝之乡、中国巴林石之都。

在这里,巍巍赛罕乌拉山,滔滔查干沐沦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巴林儿女。

他们从红山文化中发迹,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在此积淀起草原民族的深厚底蕴。

这里是辽代的故土,契丹族的发祥地,在这里,雄伟矗立的庆州白塔,印证着大辽帝国的辉煌,释迦佛舍利塔、辽庆州遗址、辽庆陵、荟福寺等文化遗址,成为了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重要佐证。

与巴林右旗亲近交流,可以与历史共游,也可以与人文为伍。

在古老的巴林民歌声中,心灵被带绵延不绝的音韵一点点唤醒,悠远的人声交响着琴弦的和鸣,好来宝说唱与草原的阳光交相辉映,诉说着古老的生活形态和文化记忆。

说唱格斯尔,中国三大史诗之一,蒙古族古代语言和文学的宝库。

巴林石,中国四大印石之一,集寿山田黄之尊,融昌化鸡血之艳,福黄石,一寸能抵三寸金;鸡血石,草原瑰宝,石中妙品。

巴林右旗景点

巴林右旗景点

巴林右旗景点
巴林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拥有众多美丽的景点,以下是部分推荐:
1.翁根毛都沙漠旅游度假村:这是一个AA级旅游景区,以其沙漠自然景观为主,是一个集沙漠、湖泊、绿
地、山地、丘陵等多种地貌于一体的美丽风景区。

2.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巴林右旗北部115公里处,是中国大兴安岭南部
山地景观的缩影,以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多样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主。

3.巴林石展览馆:这个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巴林右旗大板镇,是一个交通便利、旅游休闲观光的首选景点,
展示了巴林石文化创意产业的形象。

4.民俗博物馆:这个AAA级旅游景区展示了巴林右旗的民俗文化,是一个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5.巴林草原:巴林草原广袤无垠,绿草如茵,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马儿奔腾,是体验草原风情的绝佳之
地。

6.索博日嘎:山峦起伏,草原广袤,是一个展示大自然壮丽风光的好地方。

7.辽庆州白塔:这座白塔是辽代契丹人繁衍生息的见证,也是巴林右旗的历史文化遗产。

8.巴林湖:湖水清澈见底,周围绿草如茵,是巴林右旗的一颗璀璨明珠。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巴林右旗的景点信息,建议查阅旅游网站或咨询当地旅行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文化之巴林文化
巴林右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曾孕育了红山文化,是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

有辽代释迦佛舍利塔(又称辽庆州白塔)、辽庆州遗址、辽庆陵三个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及清代康熙行宫、巴林亲王府、荟福寺等自治区级重点保护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层次高,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好来宝之乡”,有巴林婚礼、巴林祭火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余项,彰显了巴林右旗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交织共融、兴衰昌盛的历史。

近年来,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学者、旅行家前来观光考察。

国际格斯尔研讨会、中国北方文化国际研究会(分会)、契丹辽文化研讨会等曾在巴林草原举行。

巴林右旗被誉为“辽国夏秋捺钵首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契丹·辽代文化,辽释迦佛舍利塔、辽五代皇陵、辽庆州城、辽怀州城、辽代皇家祭祀、狩猎和“捺钵”的圣山———赛罕乌拉等一大批辽代遗址遗迹极具神秘性和吸引力;在清代,蒙古巴林部落先后建筑了塞外皇家第一宫———康熙行宫以及巴林亲
王府、荟福寺等扎萨克府邸与寺庙,这些厚重的历史文物古迹不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宗教等多种研究价值,而且成为人们体验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佛教文化的重要圣地。

自然生态游妙趣横生:巴林右旗自然旅游资源呈多样
性,有辽阔的巴林草原、浩瀚的浩饶沁沙漠、美丽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巴林石矿山公园等众多生态旅游的
好去处。

民族风情游让人流连忘返:一望无际的草原碧波万顷、草绿花红,成为人们纵马扬鞭,体验辽阔、坦荡、鸟语花香天堂草原的美好去处。

四是文博会展业初具规模。

巴林右旗博物馆是自治区文化厅批准成立的全区第一家旗县级
博物馆,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尤以红山文化、辽文化最为著名,文物总量及精品数量均位居全国旗县级博物馆前列;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是一个以展示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资源为主,兼容地质奇观、人文胜迹、民族风情的自然展馆,馆藏物品拥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是巴林右旗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教育基地和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之一;巴林民俗文物馆是蒙古民俗用具、器物、饰品陈设展览的文博场所,馆藏有勒勒车、马鞍具、头饰、服饰等诸多体现蒙古民俗的物品,对于研究和传承巴林蒙古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从巴林右旗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热土中走出了阿·敖德斯尔、巴·布林贝赫、纳·赛西雅拉图等一批蒙古族文学巨匠,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成为蒙古新文学发展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影响和激励了几代草原人。

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和培育了一大批业余文学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

他们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感人至深的生活体验抒发对巴林草原的挚爱,创作了赞美巴林草原人文历
史、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巴林人坚硬果敢、智慧进取、激昂豪迈的民族精神的作品,每年都有几十部文学作品出版发行。

二是民族曲艺和文艺演出技艺精湛。

巴林右旗草原民歌、蒙古长调、草原舞蹈、好来宝、格斯尔等说唱表演艺术魅力超群、独领风骚。

在蒙古族民间流传着“三个乌珠穆沁人中必有一个摔跤手、三个巴林人中必有一个民歌手”的谚语,表明巴林草原自古便是歌唱艺术人才成长的摇篮。

巴林右旗乌兰牧骑表演艺术精湛,多次在全国演出中获奖,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和自治区文化厅评为全国乌兰牧骑先进团队、全区十佳乌兰牧骑、全区一类乌兰牧骑,编创的舞蹈《巴林蒙古女性》在第五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上荣获全国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

此外,在巴林右旗还活跃着十几支民间文艺演出队伍,有的已经走出赤峰,走向全国。

以这里的民族风情和特色资源为题材创作和拍摄的《巴林婚礼》、《巴林石传奇》两部纪录纪实影片,充分展示了这里的民族风情、文化底蕴和独特资源。

三是书画艺术人才辈出。

凭借巴林石在书画界的独特魅力,巴林右旗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巴林石杯”书画大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书画家参赛,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全国性书画文化活动。

木版画家阿拉坦图的艺术作品构思精巧、技法精湛、闻名中外。

巴林蒙古民族对蒙古族服饰、蒙绣、蒙古象棋木雕等制作工艺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技艺纯熟,生产销售初具规模,在新时期这些
传统技艺又被赋予了时尚和新鲜的内涵。

2003年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蒙古族服装服饰节”。

辽文化文字发源于赤峰境内的契丹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强族,她从公元四世纪始兴至十三世纪初西辽灭亡为止,共存在近千年,契丹民族所建立的辽王朝,自公元907 年建国到公元1125 年灭亡,是契丹社会经济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期。

她疆域辽阔,与北宁共存,占有中国半壁河山,所辖五京六府、156 州城、209 县,统治中国北方达二百余年。

终辽一世,统治中心始终在赤峰地区,因此赤峰境内辽代遗存丰富,出土文物甚多,是中外学者研究契丹、辽文化的中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巴林草原又是契丹族的发祥地,蒙古族的故土。

至今保留着众多的古迹文物。

有始建于公元1049年的辽释迦佛舍利塔,赛罕汗乌拉辽代称“大黑山”是“国人魂魄”归宿之地,是契丹皇朝首祭之神山,其奉祀程度不亚于中原人对中岳。

赛罕汗乌拉,林草茂盛,野兽众多,是皇家狩猎和“捺钵”之地。

这里有庆陵、怀陵等葬有辽太宗、穆宗、圣宗、兴宗、道宗等辽代五位皇帝、九位皇后、五十多个皇叔、驸马和大将的墓葬。

这里有辽代鼎盛时期的庆州、怀州、黑河州等城州遗志。

史记记载,(庆州)“塔庙廛楼,略似燕中(今北京)”,庆州在辽国上京诸州中尤为富庶,“辽国宝物多聚藏于此”。

辽庆州白塔和辽庆陵的浮雕是辽代塔寺雕刻艺术和墓葬壁画艺术的精华,最具特色。

辽代陶瓷是我国古
代丰富多彩的陶瓷园林中的一朵奇葩。

辽代陶瓷多为本地烧制,其中的辽白瓷和三彩陶瓷因烘制和装饰工艺独特,在中国陶瓷制作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辽瓷中常见的盘口瓶、鸡腿瓶、鸡冠壶、三彩海棠盘、暖盘等器形颇具民族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