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点轴“理论的安徽省民俗体育产业特色研究

合集下载

“点轴网”应用于我国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可行性分析

“点轴网”应用于我国城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布局的可行性分析

国内外研究文献 显示 , 济学 和地理 学是研 究体育 经
设 施 建 设 布 局 的两 个 重 要 的 理 论 背 景 平 台 , 两 种 研 究 这 理 论 表 现 出来 的 经 济 学特 征 及 地 理 学 特 征 与 经 济 地 理 学
的研究范 围是完全吻合的。以经济地理学 的“ 点轴 网” 方 法 与理论来解决体育设施 的建设 布局问题是极有可 能成 功的一种选择 。“ 点轴 网” 中心地理 论 、 轴系统理 论 是 点 和网络化开发理论的简称 。“ 中心地理论” 在许 多国家的 体 育场地设施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它是在 分 析体育场地设施 的 自然条 件和 自然 资源 、 技术 条件 以及 社会经济条件布 局现状特 征的基 础上 , 据城 市体育 场 根 地设施 的条件 、 结构特点 以及城市经济 发展阶段 , 据城 依 市公共体育设施 建设布局 的市场 原则 、 通原则 和行 政 交 原则 , 对不同城 市体育场 地设施 的建设 布局进 行相应 的 优化的核心理论 。在此基础上渐进扩散形成“ 点—— 轴” 系统理论 , 即在两点之 间建 设交通 线 、 能源供应 线 、 电信 线的基础设施束 , 这些 基础设施 束进一 步集 聚和扩 散功
“ 轴 网 ” 局 优 化 管 理 。 从 促 进 城 乡经 济 增 长 , 动 点 布 带 城 乡体 育 文 化 产 业 链 的全 面发 展 、 现 城 乡 建 设 规 划 目 实 标 , 动 城 乡 新 格 局 建设 、 足 公 众 多 元 化 体 育需 求 , 推 满 构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事业发展 重要 的载体 和依托 ,
建公共体育服务体 系以及 提升竞技体 育水平 , 动城 乡 推
体 育 事 业 发 展 等 方 面 来 完 成 “ 轴 网 ” 城 乡体 育场 地 点 对 设 施 布 局优 化 功 能 的 任 务 。

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的价值探究

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的价值探究

2018年(第8卷)第08期社会体育学①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419)。

作者简介:李祝青(1972—),男,汉族,安徽枞阳人,硕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网球教学与训练。

DOI:10.16655/ki.2095-2813.2018.08.156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的价值探究①李祝青(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8)摘 要:皖南地区在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将其与地方人文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具有鲜明主题的体育旅游产业,可以有效的提升其整体的经济价值与效益。

对此,文章基于此种背景对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进行了简单的论述与研究,深入的挖掘了其内在的价值,简单的论述了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的策略与手段,希望可以皖南地区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工作提供浅显的参考。

关键词:皖南 民俗体育旅游 开发研究 价值探究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3(b)-0156-02皖南地区有着较为丰富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物产丰富,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集合了众多的旅游资源,对其皖南地区的民俗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分析,探究更为科学有效的开发方式与手段,可以在根本上提升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利用价值,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价值与作用。

1 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价值皖南地区是中部地区经济以及旅游发展的热点地区,在皖南地区中其基于山地以及丘陵为主要,位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地位以及重要经济板块的接壤之地,有着较为显著的发展状况。

皖南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资源,孕育了历史人文、宗教文化以及民俗体育为一体的旅游资源,基于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来说,其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与价值。

在进行皖南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其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所谓的旅游资源就是可以加强对游客的吸引,激发游客旅游观赏动机的资源,其主要涵盖了人文、历史、自然风景等相关内容,在皖南地区中其蕴含了大量的民俗体育资源,对这些体育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充分的挖掘其内在的价值,让人们在了解历史、民宿文化的同时了解到体育运动之美。

民俗体育的概念厘定及其特点研究

民俗体育的概念厘定及其特点研究

民俗体育的概念厘定及其特点研究高海利;张纳新【摘要】运用逻辑学相关理论,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厘定了民俗体育的概念———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由某一国家或者地域的民众所创造、传承和享用,并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体育活动。

此外,归纳了民俗体育的运动性、位育性、集体性、地域性、相承性、变异性等特点。

%The concept of folk sports is defin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gic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related literature analysis:the physical activities that take human movement as the basic means,and are created,inherited and enjoyed by some country or region's people,and fit into the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ir everyday life.In addi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ports such as being sportive, fertile, collective, rational, regional, inheritable and variable are summarized.【期刊名称】《山东体育科技》【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4页(P25-28)【关键词】民俗体育;概念;特点;研究【作者】高海利;张纳新【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天水师范学院体育运动与健康学院,甘肃天水 7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4“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已然成为当前时代的发展主要旋律之一。

民俗体育功能分类及特点研究

民俗体育功能分类及特点研究

民俗体育功能分类及特点研究作者:刘旻航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05期摘要:采用归纳演绎法,对民俗体育功能进行分类,认为民俗体育功能主要分为两大类:应然性功能与显性功能、实然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在此基础上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民俗体育功能特点进行研究。

认为民俗体育功能特点主要分为4组关系8个特点:历史性与现代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复杂性与简单性;全面性与局限性。

关键词:民俗体育;功能;分类;特点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37-06研究民俗体育的功能对于我们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看,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较为笼统,特别是对于民俗体育功能分类及特点开展的相关研究还并不多见,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于民俗体育的理解和把握。

本研究运用归纳演绎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就民俗体育功能的分类及特点开展研究,在明晰民俗体育功能的分类基础上,总结归纳民俗体育功能特点,从而为围绕民俗体育所开展的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的1 民俗体育功能分类研究一般而言,我们对于民俗体育功能的理解是从两部分进行阐述的,一部分注重阐述的是“位置”和“关系”,这主要是从民俗的本源性功能层面去分析,即民俗本来应当能够发挥的功能(位置、关系),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以人或其他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需求而进行转移的,因此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民俗体育的应然性功能,而应然性功能更多的是以可以直接被人感知到的,以显性功能的形式存在。

另一部分则强调了民俗体育的客观效用,突出了功能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这类功能往往是民俗体育的实然性功能所在,因为这部分内容有很多是被人所“赋予”的,并不是民俗体育自然产生的,需要人去理解和领悟,更多的体现出隐性特征,成为民俗体育隐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就民俗体育功能分类而言,从人的立场看,其功能无非是两个领域,一种是民俗体育所自然具备的功能,即应然功能;另一种是“人”要民俗体育具备的功能,即实然功能。

全民健身和四体会影响下安徽省民俗体育发展的思考

全民健身和四体会影响下安徽省民俗体育发展的思考

Vol.27No .5May 2011第27卷第5期2011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rnal o 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 n )随着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在我省成功的举办,加上近年来,我省广泛开展以“全民健身、健康安徽”为主题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营造贯彻《全民健身条例》、营造全民健身活动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行群众体育社会化、全民健身生活化、健身指导科学化,全民健身的热潮在江淮大地逐渐形成,经常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人数有了明显增加.同时,健身人口急剧增加与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也日趋紧张.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我省仅为0.575平方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于这一特定背景下,为我们大力发展安徽民俗体育提供了机遇和发展空间,对安徽民俗体育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1安徽民俗体育的内容及特征从自然地理环境说,安徽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地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从人文地理方面说,安徽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淮北、淮南等地属楚文化流行范围,皖南等地属吴文化范围,这些也给当时当地的民俗以影响,这些民俗也成为楚、吴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今安徽地区的民俗活动某些方面还保留了楚、吴文化(民俗)的遗风.1.1安徽民俗体育的主要内容安徽民俗体育中颇有影响,素有东方芭蕾之美誉的要数凤阳的花鼓灯.但是,相对保留较为完整、民俗体育种类较多,要数皖南地区,至今保留下来开展较好的项目不下50种之多.如赛龙舟、朱桥板龙灯、水阳马灯、划旱船、叠罗汉、嬉钟旭、背新娘、舞香火龙、踩高跷、五猖会、手舞龙、跳钟旭、目连戏、板凳龙、抬阁、仗鼓舞、花棍舞、凤舞、亮船会、扑蝶舞、花船、狮子舞、抛绣球、麒麟舞、傩舞等.1.2安徽民俗体育的特征安徽作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很多民俗体育项目都是不同民族在宗教活动与节日庆典重要风俗习惯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宗教性是皖南地区民俗体育最鲜明的一个特征.民俗体育是在特点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其形式和内容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如赛龙舟、划旱船等.安徽民俗体育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被各种民俗活动吸收,成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同时也融入各种传统节日、婚俗、祭奠,贯穿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因此它也具有民俗性.2安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2.1城镇化导致民俗体育的萎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城镇化的速度也在加剧,原有的乡村人口开始习惯于城镇生活方式,意识和行为被逐渐城市化.在都市文化的冲击下,他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原有的民俗体育娱乐行为被休闲、时尚的现代体育所取代,民俗体育人口正在逐渐萎缩.全民健身和四体会影响下安徽省民俗体育发展的思考韩来国,崔杰(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安徽蚌埠233030)摘要: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大背景出发,以全民健身和四体会的召开为契机,通过对安徽省民俗体育现状的研究、分析,探索出适合安徽省民俗体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发展的科学化;提升民俗体育的现代性;在突出文化价值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经济价值;在继承中发展民俗体育文化.关键词:全民健身;民俗体育;社区;学校中图分类号:G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1)05-0167-02基金项目: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0214)167--. All Rights Reserved.2.2青黄不接———传承危机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务工涌入城市,扎根于乡村的民俗体育传承出现断层.民俗体育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老一辈对年轻人的“言传身教”,青壮年人口的流失破坏了原有的民俗体育传承方式,使得许多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2.3发展的功利性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民俗体育发展的成效,部分极具表演性、观赏性的民俗体育项目被重点扶持加以包装推向市场,进行商业化的运作.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原有的民俗体育内涵、文化传承、意识形态被人为地削弱,使得民俗体育已失去了自身的原生态.3安徽省民俗体育发展的战略构想3.1安徽省民俗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民俗体育是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它依附于民俗活动,广泛地存在于民众之间,民众即是创造者也是传承者.所以民俗体育的发展要立足于民,从民做起,紧密结合全民健身活动,以四体会为发展契机,加大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对民俗艺人的挖掘与培养,在传承中加以发展,在发展中加以创新.借助当地地域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3.2安徽民俗体育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以黄山地区为龙头,建立民俗体育旅游产业链;挖掘和保护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基地.对民俗体育的发展加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将其融入全民健身活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3.3安徽民俗体育发展的基本途径3.3.1民俗体育发展的社区化随着乡村的城镇化,民俗体育的继承者和传承者———乡村人口越来越少,民俗体育发展的社区化成为一种趋势.社区人口相对集中,在目前我国社区体育资金短缺,场地、器材、设施不足与大众健身需求日趋增多的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对场地、设施要求简单、耗资少,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传统性较强的民俗体育自然也就成为发展社区体育,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途径.民俗体育扎根于社区体育,人口相对固定,人缘结构多元化,文化层次多样化,有利于民俗体育的继承和传承.3.3.2以学校为平台弘扬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民俗体育,不仅可以补充和完善学校体育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减少学校体育投资,降低教学成本.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对学生终身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学习和继承.3.4安徽民俗体育发展的政策取向加强民俗体育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创新;加强职能部门的领导,健全相关机构,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或存在的问题;加强民俗体育的宣传,弘扬民俗文化,强化民俗体育的社会功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竞技与大众相结合.4建议4.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开发民俗体育的文化价值,推动社会文明建设.4.2加强理论研究与创新,使民俗体育的发展走科学化的道路.4.3提高娱乐审美性,增进民俗体育的现代性发展.4.4加强宣传引导和组织开发,拓展推广民俗体育的发展空间.4.5加强民俗体育社会指导员的队伍建设.4.6在突出文化价值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经济价值4.7在继承中发展中华民俗体育文化.———————————————————参考文献:〔1〕陈双,任远金.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探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1).〔2〕陈莉.区域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定位及其策略选择[J].体育与科学,2010(1).〔3〕方协邦,金文轩.环青海湖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圈建设及发展趋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9(12).〔4〕郎勇春,等.对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演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165-167.168--. All Rights Reserved.。

徽州民俗体育活动研究——以休宁县回源村南瓜龙为个案分析

徽州民俗体育活动研究——以休宁县回源村南瓜龙为个案分析
徽州本土向来是鲜遭战祸的地区,但咸丰年间太 平天国起义军与清兵在此激战达12年之久。导致徽商 的损失极为惨重,徽州城镇、村落遭到战争的重大破坏。 徽商的衰落和太平天国时期战争的重创,使得徽州经 济陷入萧条之境,人口锐减,频繁的战争不停折磨百姓, 村民迫于生计,南瓜龙活动亦快速衰落。冈历经战争 的洗礼,回源村舞南瓜龙缺乏资金和人员,这一时期 的南瓜龙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2.4由衰转盛期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村民都在集中精力建设 新家园,南瓜龙活动在丰收年偶尔开展。经过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 神文明追求也日益强烈,村委会开始组织南瓜龙的恢 复性表演。南瓜龙重获新生,每到中秋佳节,村民迫 不及待舞起南瓜龙,南瓜龙的发展重新进入兴盛时期。 2.5发展困惑期
徽州地处我国皖南丘陵山地,境内高山环绕、峰 峦叠嶂,“其地险狭而不夷,其土驿刚而不化”,俗称“七 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冈回源村地理环 境与社会文化环境是古徽州的真实写照,回源村村民 迫于生计,自明朝起,陆续有人外出经商,从事木材 和茶叶生意,回源村汪姓族人经商能力强,商业资本 到清朝达顶峰。他们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在积累财富 的同时,不忘输金故里修建祠堂、办学堂,如回源村“世 德堂”始建于清代,至今保存完好,是汪姓宗族出资 修建而成,自祠堂落成之后,每年中秋节舞南瓜龙成 为约定俗成的活动流传下来。因此,南瓜龙的兴起与 回源村徽商的兴盛有着极大的关系O 2.3停滞期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南瓜龙 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每年中秋节回源村都会组织 舞南瓜龙活动,但是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惑。目前, 南瓜龙的传承与发展措施较为欠缺,诸多因素制约着 南瓜龙其发展。舞南瓜龙活动主要是村委会负责策划 和组织,活动资金主要由村民自发募捐,村委会负责 部分资金缺口,资金来源的不稳定导致南瓜龙活动开 展存在不确定因素。城镇化进程加速了年轻人从农村 流向城市,舞龙人员短缺是制约回源村南瓜龙发展的 又一大因素。目前,回源村村民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

基于_点_轴_开发理论的皖北旅游区旅游空间布局

基于_点_轴_开发理论的皖北旅游区旅游空间布局

第26卷第7期宿州学院学报Vol .26,No .7 2011年7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Jul .2011doi :10.3969/j .issn .1673-2006.2011.07.009基于“点-轴”开发理论的皖北旅游区旅游空间布局丁晓娜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摘要:结合皖北旅游区旅游资源现状及分布特征,构建有序的旅游“点-轴”开发结构,是优化皖北旅游区旅游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皖北旅游区应积极实施“二极三轴五圈”的空间布局战略。

结合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和旅游区位商,蚌埠、阜阳宜作为带动皖北旅游区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应大力培育;建议采用点轴发展模式,构建淮河旅游发展轴、“两淮一蚌”旅游发展轴、亳州-阜阳-淮南旅游发展轴,形成蚌埠禹文化与明皇故里旅游圈、阜阳水域风光观光休闲旅游圈、亳州药都与秦汉历史文化旅游圈、淮南八公胜迹与古城观光旅游圈、淮宿矿迹战迹寻访观光旅游圈。

关键词:“点-轴”开发理论;皖北旅游区;旅游空间布局中图分类号:F 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1)07-0028-04收稿日期:2011-05-18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皖北旅游区旅游合作格局下的淮北旅游发展战略分析”(xq006)。

作者简介:丁晓娜(1983-),女,安徽淮北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皖北旅游区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淮河中游,包括安徽省亳州、淮北、宿州、阜阳、淮南、蚌埠6个地级市以及六安市寿县、滁州市凤阳县,即皖北“6+2”。

皖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旅游业发展并不如人意。

究其原因,除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低、经济水平落后、旅游市场开发工作滞后、区内交通不畅外[1],缺乏旅游经济体量大、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增长极中心城市,以及空间结构建设落后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安徽省休闲体育产业的分析与研究

安徽省休闲体育产业的分析与研究

此外 , 根据安徽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数据显示 , 至 20 03年 1 2月 , 安徽省 共有各项 体育场 地 25 3个 , 中 34 其 标准体育场地 14 5个 、 47 非标 准体育场 地 85 9 7个 。体 育 场地总面积 32 7 5万平 方米 , 中标 准场地 3 7 其 12万平 方 米, 非标准场地 5 3万平方 米。人均体 育场地 占有 面 积 5 较少 , 严重地阻碍 了安徽省休 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 2 安徽省体育竞赛表演业 。 . 安徽 省体 育竞赛表演市场 日益繁荣 , 承办 国际 、 国内 比赛 渐多。近年来 , 安徽省举 办了“ 黄山论剑” 黄 山国 、“
达城市 , 体育服务业与其他省市还有一定 的差距 , 安徽 省 休 闲体 育产业 的发展 才 刚刚起 步 , 与其他 省市相 比还存
在 较 大 的差 距 。
是 2 世 纪 的朝 阳产业 , 1 是社会 发展新 的主体产业 , 以体 育休闲所创造 的娱 乐服 务性 行业 已成 为 一种 新兴 的产 业, 成为休 闲经济 的基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 大众 闲 余时间的增加和体育消 费观念 的转变 , 闲体育 和休 闲 休 体育产业 的发展 已经 具备 了一个 良好 的发 展 平 台。因 此, 抓住现今的发展机遇 , 促进我 国休 闲体 育产 业的健康 发展 , 对于我国体育产业 乃至 国 民经 济的 可持续发 展都
第l 2卷 第 2期 21 0 2年 2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I AL OF JXIUNI RSTY VE I
V0 . 2 No 2 11 . F b2 l e. 0 2
文章编号 :6 2— 7 8 2 1 )2— 1 8 17 6 5 (0 2 0 0 4 —2

安徽省大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查研究

安徽省大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查研究

安徽省大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调查研究
石生;王岗
【期刊名称】《四川体育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本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安徽省大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群体特征,价值取向和需求欲望进行了广泛调查,访问和分析得出: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社会人众参与状况的不乐观,安徽省也不例外,应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全方位、多渠道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势价值的宣传、引导、推广等,将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回归;加强政府和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尤其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项目,以免失传或消亡;更新观念,加大政府与民间的多渠道投入,创造在人员、技术、场馆设施、政策制度等方面的良好环境.开发研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化等是更好推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手段与保障.
【总页数】4页(P24-27)
【作者】石生;王岗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体育部,安徽,芜湖,241000;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4
【相关文献】
1.安徽省农村学前儿童自信心现状调查研究——以安徽省颍上县为例 [J], 刘昊伟;沈伊默;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安徽省凤阳花鼓为例 [J], 肖永; 马正圣; 李晓琰
3.互联网+时代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的跨界融合发展 [J], 乔克满
4.安徽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社团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J], 付荣
5.安徽省少数民族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视角 [J], 兰晓微;刘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省民俗体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研究

安徽省民俗体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研究

安徽省民俗体育现状调查及问题对策研究
高灼荣;李毅
【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3)001
【摘要】安徽省有着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但民俗体育面临着传承断层、受现代文化冲击以及劣性变异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加强理论研究、有组织地挖掘整理入手,以当地的人文资源为载体,打造民俗体育产业,鼓励和引导民俗体育向良性发展,从而使得安徽省的民俗体育蓬勃发展.
【总页数】3页(P124-126)
【作者】高灼荣;李毅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安徽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相关文献】
1.安徽省沿江城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合肥、芜湖、池州三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视角 [J], 娄旭;方临会
2.安徽省沿江城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合肥、芜湖、池州三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视角 [J], 娄旭;方临会
3.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离职倾向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J], 王雁
4.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离职倾向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J], 王雁
5.安徽省民俗体育旅游现状与对策研究 [J], 何鹏;刘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第3 0 卷第 1 期
2 0 1 5 年 2月






Vo 1 . 3 O N O. 1 F e b. 2 01 5
J o u r n a l o f L i u z h o u T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基 于“ 点一 轴 系统理 论 ’ ’ 的 民族 文化 旅 游 开 发研 究
阶 段研 究 成 果 。
源 的 基 本 情 况
三 江 侗 族 自治 县 位 于 广 西 壮 族 自治 区 北 部 , 湘 、
“ 点 一 轴 系统 理 论 ” 是 我 国 著 名 经 济 地 理 学 家 陆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2 4 资助项 目“ 基于产业融合 的广西少数 民族地 区影视旅游产 品的开发 与研究 ” ( 2 0 1 2 0 3 Y B 2 1 0 )
伴随着旅游业 的发展 ,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已 日 益 成 为 一 种 重 要 的旅 游 形 态 , 尽 管 对 于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的 定 义 还存 在 着 一 定差 异 , 但 基 于共 同 的核 心要 素 , 我 们 仍 可 以将 其 概 括 为 “ 以 民 族 文 化 为 载 体 而 开 展 的 系列 旅 游 活动 ” 。参 照 文 化 旅 游 的 基 本 定 义 , 我 们 也 可 以把 民族 文 化 旅 游 的 实 质 具 体 理 解 为 : 通 过 旅 游实现感知、 了解、 体察 民族 地 区人 类 文 化具 体 内容 为 目的 的 行 为 过 程 , 这 是 一 种 建 立 在 旅 游 者 对 民族
的 人类 生 存智 慧是 民族旅 游 开 发 的 源 头活 水 。科 学 开 发 民族 文 化 旅 游 资 源 的异 质 性 , 对 塑 造 民族 乡 村 景 观美感 , 增 强 民 族 旅 游 的 吸 引 力 和 多 样 性 具 有 多

安徽省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李毅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11期李毅(安徽建筑工业学院体育部,安徽合肥 230022)摘要:安徽省有着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但民俗体育却面临着传承断层、受现代文化冲击以及劣性变异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理论研究、有组织地挖掘整理入手,以当地的人文资源为载体,打造民俗体育产业,鼓励和引导民俗体育向良性变异,从而使得安徽省的民俗体育蓬勃发展。

关键词:安徽省;民俗体育;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1—0126—03安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各地的民俗体育文化个性鲜明,异彩纷呈。

古朴厚重的新安文化、精巧灵活的皖江文化、淳朴刚劲的黄淮文化,不同风格和不同韵味的文化复合形成了安徽各地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

对安徽省民俗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于整理、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安徽的民俗体育,发挥其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推动安徽省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安徽民俗体育总体状况(一)安徽省民俗体育分布情况及特点从自然地理来说,安徽地跨长江和淮河,地区有差异,交通状况不同;从人文地理来说,安徽各地又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如受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影响,并与楚荆文化、吴越文化相互渗透的黄淮文化,这里的民风彪悍豪爽,文化上则刚健淳朴,具有阳刚之气。

兼具淮北之刚、江南之柔的皖江文化,则具有空灵飘逸、感染力强的特点,富有阴柔之美。

而新安地处山区,人民崇文尚义,文化凝重厚实。

因为民俗体育是融入和依附于节日庆典、礼仪、宗教祭祀等民众日常生活之中的,所以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安徽各地的民俗体育活动都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即使是同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在不同的地区就具有各自鲜明文化背景的特色。

各地文化风格、韵味各不相同的民俗复合形成了安徽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

安徽高校传统体育发展喜与忧

安徽高校传统体育发展喜与忧

安徽高校传统体育发展喜与忧傅绪明【摘要】Anhu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Yangtze-Huaihe river basin. This privileged geographical location helped the cultivation of Jianghuai Culture, Huaihe Culture and Wuyue Culture in history, which leaves a precious cultural legacy nourishing youngsters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collected, there are more than 50 traditional sports programs that are widely received in Anhui. However, the number of the participants in some of these traditional sports is on the decline, especially these entertaining traditional sports with high fitness value. In addition, these sports are not fully cultivated in colleges. Based on the colleges in Anhui province, the results of surveys and interviews and the find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paper conducts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undertaking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colleges in Anhui, concludes the achievement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in the hope of soundly developing and promoting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安徽地处江淮流域,历史上形成的灿烂徽文化、江淮文化、淮河文化和吴越文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江淮儿女。

区域民俗体育当代传承的困境与破围——以巢湖虾子灯活动为个案考察

区域民俗体育当代传承的困境与破围——以巢湖虾子灯活动为个案考察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9期总第二十一期收稿日期:2019-08-24作者简介:陈永军(1969-)ꎬ男ꎬ硕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体育教学㊁民族传统体育ꎮ区域民俗体育当代传承的困境与破围以巢湖虾子灯活动为个案考察陈永军(安徽省巢湖学院体育学院ꎬ安徽巢湖238000)摘㊀要:区域民俗体育对融合邻里关系㊁促进产业发展㊁构建和谐社会和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ꎮ通过田野调查㊁文献资料㊁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ꎬ以巢湖虾子灯活动为个案ꎬ对区域民俗体育活动的基本流程㊁传承人员现状㊁活动经费以及组织管理方面进行了研究ꎮ研究表明当代民俗体育面临着政府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㊁城镇化背景下的时空挤压㊁市场经济冲击下人们观念的转变等诸多窘境ꎮ提出提高认识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ꎬ注重政府职能㊁发挥企事业单位的作用ꎬ传承方式选择的多样化㊁突出学校的传承功能ꎬ借助市场化㊁融入当地的发展战略等破围之路ꎮ关键词:区域民俗体育ꎻ虾子灯活动ꎻ非物质文化遗产ꎻ体育旅游ꎻ体育特色小镇中图分类号:G89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6-5648(2019)09-0075-06当前ꎬ我国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ꎮ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ꎬ共性的民俗体育项目研究得较多ꎬ独特的民俗体育项目研究较少ꎮ特有的民俗传统体育肯定是由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㊁民风民俗等因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ꎬ它往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ꎮ据安徽地方志记载ꎬ安徽省巢湖南岸盛桥镇的虾子灯是安徽省所特有的一个民俗体育运动项目ꎮ通过田野调查得知ꎬ虾子灯原本是由一对黑㊁白虾子灯组成ꎬ它们将传统的手工技艺㊁彩绘㊁舞蹈㊁民歌等融于一体ꎬ具有较高的健身㊁娱乐和观赏价值ꎬ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ꎮ非常可惜的是ꎬ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ꎬ致使黑虾子灯已经失传ꎬ当地老人也不知道黑虾子灯的具体制作流程与表演技艺ꎮ调查同时表明ꎬ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ꎬ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ꎬ白虾子灯也已经岌岌可危㊁日渐衰落ꎮ本文以巢湖南岸盛桥镇虾子灯作为研究的起点ꎬ为新形势下研究民俗体育提供一点理论支撑与思考ꎮ1㊀巢湖虾子灯活动的考察1.1㊀虾子灯形成的地域特征及传说虾子灯产生于安徽中部的巢湖南岸盛桥镇ꎮ巢湖是我国的五大淡水湖之一ꎬ它濒临长江ꎮ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ꎬ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㊁雨量充沛㊁光照充足ꎮ具有降水时空变化大ꎬ夏季降水集中强度大ꎬ易造成洪涝灾害ꎮ巢湖南岸的盛桥镇地势是中间高ꎬ四周围低ꎬ镇边有河上通巢湖㊁下通盛桥兆河直至长江ꎮ传说早在唐朝时期ꎬ有一年巢湖发大水ꎬ盛桥镇边的村民听到东边有金鸡报晓的声音ꎬ遂循声找去ꎬ看见村庄东边的河上漂着一对很漂亮的木质骨架子ꎬ便捡回家ꎮ全村人纷纷议论ꎬ不知道这是何物ꎮ有人猜测是神龙ꎬ有人猜测是虾子ꎬ后来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应该是虾子ꎬ因为外形不像神龙而有点像虾子ꎮ并且神龙不应该是成对出现ꎬ只57陈永军:区域民俗体育当代传承的困境与破围有对虾才会成对出现ꎮ对虾会搏水嬉戏ꎬ虾子下仔ꎬ神意为子龙ꎬ即虾龙来了ꎬ子孙富贵ꎬ是很吉祥的事情ꎮ于是ꎬ村民便在村长的带领下模仿真虾而编扎虾子灯ꎮ1.2㊀虾子灯的制作与表演虾子灯是黑㊁白两对虾子灯的总称ꎬ它分别由灯头和灯尾组成ꎮ每条灯长约1丈1尺至1丈2尺(4米左右)ꎬ形状如虾子般ꎬ内放七盏灯ꎮ灯架用青篾编扎ꎬ灯球用纸糊ꎬ选用上等好材料作为虾子皮ꎬ用黑色老棉布作为虾子皮的称为黑虾子灯ꎬ用白色老棉布作为虾子皮的称为白虾子灯ꎮ虾子皮上粘贴着用宣纸制成的多种颜色图形彩绘ꎬ以前用红蜡烛串装在灯中ꎬ点亮蜡烛后整个虾子灯鲜艳夺目ꎬ造型栩栩如生ꎬ观赏性很强ꎮ盛桥镇由多个不同姓氏的村庄组成ꎬ但据说只有姓丁的人家才会扎灯ꎮ玩灯期间ꎬ用于制作灯架的篾和纸要根据情况不断换新ꎮ以前虾子灯灯心是用点燃蜡烛的形式来照明ꎬ现在有的改用蓄电池灯来代替ꎬ但由于蓄电池比较重ꎬ所以玩起来比较累ꎮ一个虾子灯要用两个蓄电池ꎬ共需8个蓄电池来进行交换ꎮ虾子灯的表演时间是从每年的正月初十开始一直表演到元宵节这天ꎮ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ꎬ是每年都要进行表演的ꎮ1967年至1976年间ꎬ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没有进行表演ꎮ从1977年开始到上世纪末ꎬ又是每年进行表演ꎮ进入2000年以来ꎬ由于城镇化发展及农村青壮年男子入城打工逐渐增多ꎬ导致在农村留守的青壮年男子人数逐年减少ꎬ由刚开始的3年表演2次(即间隔1年表演)的模式逐渐演变为现在的3~4年表演1次ꎮ虾子灯的表演过程可分为请神㊁走边㊁接灯㊁披红㊁回神等ꎮ虾子灯平时放在小岗村姓薛家(取戏水之谐音)的木质架子上ꎬ要选择农历的双日子(最早是正月初八ꎬ最迟是正月十四)燃放鞭炮恭敬地请下虾子灯ꎬ当地人必须说是 请下 或者 请神 ꎬ而不能说是 拿下 ꎮ表演结束也必须在农历的双日子敲锣打鼓㊁燃放鞭炮ꎬ方可将虾子灯放回木质架子上ꎬ称为 回神 ꎮ虾子灯的表演包括灯头和灯尾的表演ꎮ灯头一般由盛桥镇小岗村的人进行表演ꎬ灯尾一般由薛岗村的人来进行ꎮ但有时候灯尾舞法技术好的人可以客串表演灯头ꎬ但技术不好的不行ꎬ因为技术不好容易造成灯头灯尾配合不好ꎬ从而影响表演的观赏效果ꎮ虾子灯在表演时的技术动作有:转㊁挑㊁翻㊁抄㊁点㊁滚等等ꎮ虾子灯表演时要用歌词的形式来祝福或者答谢村民ꎬ表演时的歌词可以依据现场情况而不断变化ꎮ如对于刚结婚不久的家庭ꎬ表演者往往就要唱到:祝贺呀ꎬ某(十二生肖对应的年份)年呀ꎬ早生呀贵子哦ꎮ如果是村民家有长寿者ꎬ就要唱:祝贺呀ꎬ高寿呀ꎬ寿比南山不倒翁哦ꎮ其他家庭就唱风调雨顺㊁万事如意㊁全家吉祥等吉利的词句ꎮ1.3㊀虾子灯活动人员及组织管理情况巢湖虾子灯暂时还没有明确的传承人ꎬ其传承方式几乎都是子(儿子或侄子)承父业ꎮ调查表明ꎬ由于现在年轻人普遍对玩灯的兴趣不大ꎬ所以当前进行虾子灯制作与表演的人员年龄均较大ꎬ一般都是村里40~60岁的男子ꎮ他们在农闲时间分别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ꎬ如有做瓦匠㊁木匠手艺的ꎬ有做小生意的ꎬ有驾驶跑运输的等等ꎮ巢湖虾子灯是目前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民间活动ꎬ没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ꎬ所以虾子灯活动没有固定的经费支持ꎮ在每次将要进行表演之前ꎬ由组织者采取凑份子的形式ꎬ让村民自愿捐款赞助ꎬ数目不定ꎮ现在虾子灯一般只是在村上玩ꎬ但是如果受到周边城镇邀请ꎬ如到镇上或县市里表演时ꎬ政府将给与一定的演出补贴ꎮ2010年后ꎬ在村民们的申请下ꎬ政府有关部门开始对在重大喜庆日子里有表演任务的虾子灯表演队每次给予3000元的活动补助ꎮ虾子灯的组织在正常情况下是各村具有一定权威或者德高望重的年长者领头ꎬ同村其他青壮年男子积极参加的一种自发性的组织形式ꎮ管理状况比较松散ꎬ没有明确的组织管理条例ꎬ全靠年长者个人威望ꎮ以前虾子灯在农村表演往往遵循宁可少一村㊁不可少一户的原则ꎬ以示全村家家平等ꎬ大家和睦相处ꎮ虾子灯的表演者几乎都是青壮年男子ꎬ一般需要准备两班人以便在进行表演时进行换班ꎬ每班人由高照灯(引灯)2人㊁敲锣打鼓7~8人㊁每只虾子灯2人(2个虾子灯 672019年第9期总第二十一期共需4人)组成ꎬ加上收彩礼㊁抬箩筐等人ꎬ所以整个虾子灯表演队伍的总人数在40人左右ꎮ以前对虾子灯表演者的服装没有统一要求ꎬ现在如果有周边地市邀请演出ꎬ为了取得一定的视觉效果ꎬ组织者会要求所有表演人员穿统一的㊁宽松的白色服装ꎮ2㊀巢湖虾子灯传承的困境2.1㊀政府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民俗体育基本上处于一种群众自发性的组织状态ꎬ主要是依靠村落里德高望重㊁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来牵头组织ꎬ政府相关部门平时基本上是处于不管不问状态ꎮ自从各市㊁县的教育局与体育局合并为教体局后ꎬ情况更加突出ꎮ各市㊁县的文化局认为民俗体育是体育活动ꎬ其组织㊁管理及表演活动的安排等应该归属于教体局ꎮ而教体局主要服务对象是辖区内高级中学㊁初级中学㊁小学及幼儿园ꎬ着重是对上述学校的人员安排㊁日常教学㊁课外活动㊁体育比赛等事项进行管理ꎬ那种民间性质的民俗体育被认为不属于其管辖范围ꎮ通过查阅安徽省各级政府部门公布的相关文件ꎬ如安徽省文化厅㊁安徽省体育局颁发的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览表发现ꎬ目前巢湖南岸的民俗体育虾子灯尚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ꎮ经过实地走访㊁咨询盛桥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和村民ꎬ也没有发现有关民俗体育虾子灯项目扶持性的政府文件ꎬ村民们也不知道怎样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ꎮ只是近10年以来ꎬ每逢在春节期间或者重大喜庆日子里进行虾子灯表演时ꎬ当地公安派出所为预防不测事件的发生会派出民警来表演现场维持秩序ꎮ由此可见ꎬ政府相关部门对当地的民俗体育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ꎮ2.2㊀城镇化背景下的时空挤压城镇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ꎬ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ꎮ虾子灯是在城镇化之前㊁在特定的地域环境即村落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ꎬ虾子灯在进行表演时往往需要走街串巷ꎬ甚至是登门入堂(即在村民家的堂屋里进行表演ꎬ以显示喜庆)ꎮ巢湖南岸村民的住宅一般为沿街或者庭院式正面三间房屋ꎬ中间为堂屋ꎬ堂屋比两边房屋稍宽一点ꎬ这种稍宽的堂屋往往能满足虾子灯表演时对场地的需求ꎮ而城镇化的住宅小区一般都是为单元门式的楼房ꎬ一是楼道较窄ꎬ二是客厅较小ꎮ因为楼房式的住宅空间有限ꎬ而虾子灯表演时人数较多ꎬ这将导致虾子灯表演时的接彩㊁走大边㊁登堂入室等传统乡风民俗特色将无法展示ꎮ由于虾子灯在城镇化背景下被挤压ꎬ致使该民俗体育渐渐脱离了乡土乡亲的村落社会土壤的孕育ꎬ导致以前每年春节都要进行的表演逐渐发展为现在的2~3年表演一次ꎮ2.3㊀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观念转变近年来ꎬ随着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举措的实施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持续推动ꎬ以及精准扶贫政策的大力执行ꎬ农村经济获得了良好发展ꎬ农民收入逐年稳步提高ꎮ而在节假日进行的民俗体育活动时ꎬ表演者很少有什么经济收获ꎮ因为虾子灯表演时队员人数较多(40人左右)且多为青壮年ꎬ政府部门给予的几千元补助对整个虾子灯表演队来说ꎬ简直就是杯水车薪ꎬ是远远不够的ꎮ他们在演出期间所收取的礼品费㊁赞助费及演出补助等平均下来每人每天也就只有几十元收入ꎬ与他们打工的收入差距太大ꎮ在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下ꎬ因为演出的付出与回报反差太大ꎬ加上现代化的娱乐手段丰富多彩ꎬ导致中青年村民参加演出的热情不高ꎬ严重损害了村民进行虾子灯表演的积极性ꎮ在春节期间ꎬ有很多村民宁愿在家休息ꎬ甚至去走亲访友也不愿参加虾子灯的表演活动ꎮ3㊀巢湖虾子灯当代传承的破围之路3.1㊀提高认识ꎬ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二)和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五)的有关规定ꎬ明确指出传统体育和游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在此基础上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ꎮ因此可以认定巢湖南岸的虾子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ꎮ依据«国家级非77陈永军:区域民俗体育当代传承的困境与破围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中评定标准ꎬ从虾子灯的价值㊁特色㊁影响㊁绝活㊁活态㊁濒危等6个方面入手积极将虾子灯向省市及国家文化部门提出申请ꎮ历史文化需要人来传承ꎬ由于 人 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ꎮ保护 人 ꎬ特别是保护好那些创造㊁拥有㊁传承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生生的人ꎬ是我们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1]ꎮ为此ꎬ巢湖南岸盛桥镇应该在其辖属的小岗村㊁薛岗村和陈元村等村庄中筛选出能熟练掌握并承续虾子灯项目㊁在虾子灯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较大影响㊁能在传承中起到核心作用ꎬ具有德艺双馨㊁爱岗敬业的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ꎮ实践告诉我们ꎬ以科学的手段确认传承人ꎬ并充分发挥这些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ꎬ已经成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的重要一环[2]ꎮ传承人肩负的是地方人群共同体的 共同文化 ꎬ是先辈文化的 承袭者 和 传授者 ꎬ既要对同时代的同辈负责ꎬ也要对后辈负责ꎬ即对当代与后代的地方人群共同体负责[3]ꎮ巢湖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㊁传播活动ꎬ为传承人提供必要软硬件条件ꎬ如场地设施㊁经费保障ꎮ在鼓励传承人培养后继人才的同时ꎬ要让传承人明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必要的改革创新ꎮ传承是根本ꎬ创新是活力ꎬ是保障ꎬ没有创新而一味地强调传承ꎬ往往不是真正的长久的传承ꎮ比如以前虾子灯照明使用的是蜡烛ꎬ受制于外在天气与内在技术动作的影响ꎬ有时会导致蜡烛熄灭或者烧着虾子灯外皮ꎬ现在使用蓄电池代替蜡烛ꎬ既可以使虾子灯炫彩夺目㊁五彩斑斓ꎬ又对表演时的技术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观赏效果ꎮ此外虾子灯的传承人还要积极参与相关公益性宣传活动ꎬ以扩大虾子灯的影响力ꎬ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参与进来ꎮ3.2㊀注重政府职能ꎬ发挥企事业单位的作用从整体上看ꎬ我国现阶段群众体育管理正处于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与社会结合管理过渡的阶段ꎮ当前ꎬ健康中国政策引导下ꎬ全民健身被赋予了多重价值[4]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中ꎬ起着组织㊁领导㊁决策和调度等核心作用ꎬ农村体育在一段时期内仍然需要以行政主导和扶持为主ꎮ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农民体育是农村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加油站ꎬ同时还是改善农村干群关系的纽带[5]ꎮ所以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充分运用政府的职能ꎬ引导㊁鼓励本地的企事业单位发挥作用ꎬ使其投入到对本地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ꎮ因为企事业单位通常掌握着一定的人脉和物质资源ꎬ它们在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中往往能起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ꎮ同时政府要在广播电视㊁网络㊁报刊等媒体上加强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宣传报道ꎬ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领人们对民俗体育项目的认识ꎮ同时ꎬ政府应当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相关法律的前提下ꎬ适当放宽权限ꎬ引入民间资本ꎬ做好开发工作ꎬ共享开发利用的经济成果ꎮ在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ꎬ也兼顾开发者的利益ꎬ达到双赢的效果[6]ꎮ3.3㊀传承方式选择的多样化ꎬ突出学校的传承功能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只能加以潜移默化而不是强迫灌输ꎬ把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智慧传承下来ꎬ不断地推陈出新ꎮ民俗体育往往是当地特有的ꎬ在对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中ꎬ既不能把民俗体育当作静态的文化遗产束之高阁简单地加以 保存 ꎬ也不能为了市场需求随意地对民俗体育进行改编和包装ꎬ保护民俗体育的真实性和原生态性是民俗体育传承的基本原则[7]ꎮ对被列入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人要给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如优秀民间艺人㊁民间艺术家)和物质奖励ꎬ同时建立健全档案意识ꎬ拍摄民俗体育项目及其传承人表演时的影像资料而加以保存ꎮ在民俗体育的传承与保护中ꎬ必须要明白个人的作用与能力是有限的ꎬ必须需要团队的支撑ꎬ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ꎮ民俗体育最终要通过人来传承和开拓ꎬ不从培养后备人才上下功夫ꎬ民俗体育的文化势必成为无源之水ꎬ无根之木ꎬ也就谈不上发展和弘扬ꎮ当地的各级各类学校是传承当地民俗体育的理想场所ꎬ特别是大学校园ꎮ因为学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文化与文明传递过程的最优化形式之一ꎬ加强学校体育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ꎬ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 872019年第9期总第二十一期进程具有战略性的意义[8]ꎮ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民俗体育领域的民间艺人和相关专家学者ꎬ共同编写有关民俗体育项目的理论与实践教材ꎬ使本地各级各类学校在体育课㊁社会实践课或者课外活动时ꎬ进行民俗体育项目的教学与训练[9]ꎬ既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ꎬ又因地制宜地开发了校本课程ꎬ同时可以利用暑期教师继续教育或者专门组织中小学教师ꎬ开展民俗体育项目的培训和普及工作ꎮ在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如中秋节㊁国庆节㊁春节等)ꎬ政府部门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人们进行民俗体育的表演ꎬ以便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项目ꎮ3.4㊀借助市场化ꎬ融入当地的发展战略国家 十三五 规划中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ꎬ实施重大文化工程ꎬ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ꎬ加强文化遗产保护ꎮ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颁发ꎬ全国各地也相应地公布了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地方十三五规划ꎮ如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塑造 大湖名城㊁创新高地 的发展战略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遭遇空前危机的今天ꎬ变革是唯一的出路ꎬ在保护的前提下ꎬ合理科学地利用遗产资源ꎬ以经营遗产的理念ꎬ来保护和传承[10]ꎮ民俗体育项目要融入当地的发展战略ꎬ要融入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中ꎬ要与本地的休闲㊁健身㊁生态㊁文化㊁乡村旅游等资源完美结合ꎬ开创具有传统乡村特色的体育旅游新模式ꎮ各地的民俗体育在传承过程中要力争做到 人无我有㊁人有我特 的特色ꎬ要依托本地天然的资源优势与良好的外部环境ꎬ可以将垂钓㊁划龙舟㊁帆板㊁赛艇㊁徒步㊁自行车㊁长跑等活动结合起来ꎬ着力打造乡村体育特色小镇ꎮ巢湖虾子灯的传承ꎬ可以与著名的巢湖 三珍(银鱼㊁白米虾㊁螃蟹) 相结合ꎬ巢湖 三珍 是巢湖特有的土特产ꎬ是当地政府重点打造㊁推广的美食产品ꎬ人们在品尝 三珍 之一白米虾的同时ꎬ往往会联想到具有传奇色彩的虾子灯ꎬ从而为虾子灯的传承拓展了途径ꎮ此外ꎬ巢湖南岸虾子灯的传承还要与周边乡镇联动发展ꎮ如:毗邻盛桥镇东边的槐林镇ꎬ是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和销售中心ꎬ它的渔网销售已经辐射到全国各地ꎬ正在向俄罗斯㊁韩国㊁菲律宾㊁马来西亚以及南美洲㊁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渔网系列产品ꎬ其渔网系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ꎬ早在2008年就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ꎮ盛桥镇的西边是三河古镇ꎬ三河古镇是安徽10大旅游景点之一ꎬ是一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国家文化名镇ꎬ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ꎬ也是著名爱国将军孙立人㊁科学家杨振宁的故居ꎮ巢湖南岸盛桥镇虾子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不能画地为牢ꎬ更不能故步自封ꎬ必须融入到周边乡镇经济发展之中ꎮ要结合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模式ꎬ借助东㊁西两边成功的经济发展经验ꎬ将渔网销售㊁民俗体育㊁特色景点旅游连接起来ꎬ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ꎮ微观上要鼓励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民俗体育虾子灯项目ꎬ如组建民俗体育虾子灯表演队㊁举办关于民俗体育的虾子灯文化节㊁开发建设民俗体育虾子灯主体园等ꎮ区域民俗体育的当代传承ꎬ除了争取区域政府部门和乡镇企业的经费支持之外ꎬ还可引导农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自我发展㊁自我增值的良性循环道路[11]ꎬ实现自身角色转变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12]ꎮ如可以成立民间性质的民俗体育协会ꎬ为企业的开工建设㊁挂牌开张或重大纪念日等庆典活动扩大宣传㊁增兴助威ꎬ实行以民俗体育活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ꎬ将民俗体育活动与体育旅游等结合起来ꎬ从而进一步提高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ꎮ4㊀结束语以巢湖虾子灯活动为个案ꎬ从政府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㊁城镇化背景下时空挤压㊁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观念转变等角度探讨了区域民俗体育当代传承的一般困境ꎮ同时ꎬ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以及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下ꎬ人们对区域民俗体育项目的认同感㊁归属感正在逐渐减弱ꎬ很多区域民俗传统体育技艺的失传便是明证ꎮ运用社会学㊁文化人类学基础理论ꎬ提出了多渠道㊁多层次㊁宽领域地传承与发展区域民俗体育的破围之路ꎬ对促进区域农民的身心健康ꎬ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ꎬ为建设美好乡村㊁发展农村经济㊁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推进作用ꎮ同时ꎬ重视区域民俗体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ꎬ对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㊁坚定文化自信㊁增97。

基于“点-轴”理论的安徽省红色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基于“点-轴”理论的安徽省红色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基于“点-轴”理论的安徽省红色体育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兰顺领;朱颖
【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27)006
【摘要】“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应用性理论,同样对安徽省红色体育旅游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安徽省红色体育旅游发展现状以及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点-轴”系统理论,以合肥、芜湖、宣城、黄山、安庆、六安为红色体育旅游发展的中心城市,6条红色体育旅游线路为轴线的“十”字型的发展结构.其发展顺序是以优良级红色资源和优势自然资源为组合的一级发展层次,然后带动普通级红色资源二级发展的空间递进.
【总页数】6页(P106-111)
【作者】兰顺领;朱颖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合肥238024;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安徽合肥2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
【相关文献】
1.基于点-轴理论的六安地区红色旅游空间布局优化 [J], 李文君
2.基于"点轴"理论的安徽省民俗体育产业特色研究 [J], 谢永力;蔡晓菲
3.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J], 谭志喜;孙根年
4.基于点轴理论的丝绸之路甘肃段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J], 张慧雯; 刘春健
5.基于"点-轴"理论的河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J], 曾慧娟;饶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徽州民俗中的传统体育文化

探析徽州民俗中的传统体育文化

台上旋 转一 周 ,最上 一层 以体轻 年少 的一 位 小 罗汉叠 成 ,屹立顶 峰 , 向观 众合 掌祝 福 吉祥 如意 ,表 达 了众多 罗汉对 村 民的救 火之 恩 的感激 之 情 。 叠 罗汉 的动 作 由易 到难 ,形神 兼 备 ,险 象 环 生 ,惊 险优 美 , 具有很 高 的观 赏性 ,它体 现 出了力 量、技 巧 、耐 力 与 胆 识 等 体 育 特 征 。在 徽 州 民
2 戏 曲歌舞 民俗 中蕴含 的传 统 体 育文 化
徽 州 地 域 ,存 在 着 大 量 流 传 至 今 的
如傩 舞 、 龙 、 舞 邑 ”之 称 。历 史上 的 山越 人 具有 崇 尚 武 戏 曲歌 舞 活 动 。徽 州 戏 曲多 起源 于 祭 祀 文 化意 义 的舞蹈 还有 很多 , 跳 五 帝、跳 钟馗 、麒麟 舞 、扑蝶 舞等 。可 风 ,性刚 好斗 的传统 。《 绝 书》载 : 锐 性活 动 中的各 种娱 神活 动 以及 各种 歌舞 演 越 “ 兵任 死 , 越之 常 性 也 。 ”据 史料 记 载 ,秦
淀而 形成 的 ,依 附于 岁时 节 日、戏 曲歌舞 有未 显 ,而不 乏其 人传 承 与流变 ,并 时 期 ,徽 州地 域 还 出现 过 许 多武 功 典 籍 , 为 民众所 享有 的稳定 的一 种身 体运动 文化 如 具有 代 表 性 的 《 少林 棍 法禅 宗 》《 枪 长
上 层 罗汉 坐 于 下层 罗 汉 的肩 膀 上 ,一 层 、 二 层… …直 至六层 ,每 叠好 一层 ,便 在舞
徽 州 民俗 中的 传 统 体 育 主 要 指 由徽 法阐 宗 )跋》指 出:“ 吾族 自晋 、粱 、唐 、
州 民众在 漫长 的历史 实践 活动 中创造 并积 宋 以来 ,理学 文章 之外 ,间 以武功 显 。即

关于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的调查研究

关于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的调查研究

徽风皖韵今犹在,风俗民情味不同——皖江地区乡情调查报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的家乡马鞍山隶属皖江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芜湖,这座钢铁城市因为李白的多次游历而与诗歌有着深刻渊源,也被誉为“诗城”。

这座“刚柔并济”的城市以“海乃百川,一马当先”的城市精神孕育着、激励着城市儿女们。

本文以家乡马鞍山为中心,辐射其周边地区,通过查阅馆藏文献资料,利用亲友口述并结合亲身经历体会,重点介绍家乡及周边地区富有特色的风土民情。

该报告由于个人能力不足、条件有限,并不能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完整地呈现。

研究的区域范围风俗民情篇:“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由于地形、地势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安徽民俗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生产商贸到岁时节日,从人生仪礼到民间信仰,形成了南北相异、多元的民俗风情,也形成了一些安徽地区特有的民俗事象。

送春送春是一项分布于南陵、芜湖、当涂、宣城等地的特有的生产性节日民俗。

送春,最初意为将春天尽快送到人间,使冰雪融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庄稼生长,百姓安居乐业。

发展到后来,多指“迎接春天,祝福新年,预祝五谷丰登、一年好运”之意。

送春习俗相传始于明代明成祖朱棣即永乐皇帝登基的那一年。

传说,这年六月,天降大雪,冰封长江,天寒地冻,眼见有误农时,朱棣皇帝决定发动文武官员连同自己36人,分别往各地去送春。

希望通过“天子送春”这一不同凡举,能将春天赶快送到人间,使大地回春、庄稼生长,让百姓安居乐业。

人们得到皇帝的赐福,便给天子使者——送春者赏钱以表感谢。

由于立春多在农历年前后,后来逐渐演变为在新年前后送春,还增加了拜年、娱乐的祥和气氛。

“送春”这一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送春表演形式为1至4人,多时也有5人,其一敲锣打鼓,挨门挨户演唱送春歌,歌词内容丰富生动,明白易懂,多为歌唱春耕生产,预祝主人家在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六畜兴旺。

一般要求上门见啥唱啥,随机应变,上古下今,涉及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即所谓“见风挂牌”,“见之唱之”。

基于“点-轴”理论的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

基于“点-轴”理论的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Network System of Sports Towns Based on“Point-axis”Theory--In the Case of South of Jiangsu
作者: 毛爽[1];朱菊芳[1];买器[1]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出版物刊名: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页码: 57-64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2期
主题词: 点-轴;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实现路径;苏南地区
摘要:城镇网络化体系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历程,合理的体育小镇网络化建设对于区域体育小
镇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继而推动区域体育小镇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基于“点-轴”理论提出体育小镇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多种相同类型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区域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的构建步骤。

研究认为,苏南地区拥有自然资源禀赋、体育文化特质、地区经济存量与增量、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优势,可以从上述步骤逐步实现苏南地区体育小镇网络化体系建设。

建议:加快体育产业“区域增长极”建设;建设交通网络,打开合作交流通道;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增加体育消费人口;科学规划,做好提前预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1 1月第35卷第6期合肥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fei Normal UniversityNovember.2017Vol.35 No.6基于“点轴“理论的安徽省民俗体育产业特色研究谢永力1,蔡晓菲2(1.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基础部,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剖面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安徽各地区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桄理,分析面临的困境,基于“点轴”理论对安徽省各地区民俗体育进行研究,发现各地民俗项目的特色如下:皖北地区以养生文化为基础;皖西地区以革命老区为依托;徽州地区以古山越文化为背景;合肥地区以都市化情节为核心。

根据研究结论,进一步提出构建民俗体育的“点轴”开发模式、推进产业融合、打造地区民俗体育品牌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点轴”理论;安徽省;民俗体育[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73(2017 )06-0048-031 前言2016年国家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参与、协同合作。

《纲要》提出了全民健身生活化的新目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从2015年的3.6亿人增加到2030年的5.3亿人;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民俗体育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历史渊远,风格各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健身功能。

作为华夏民族主要的生活范式,民俗活动把生活生产和民族情感联系到一起,蕴含着丰富的民风和伦理,对构筑丰富多彩的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意义重大。

许多喜闻乐见、独具特色的民俗项目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成为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和实现“健康中国”宏伟目标的重要影响因子,如何很好的运用这个因子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安徽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存,历史上淮河文化、新安文化和皖江文化都曾在这面土地上熠熠生辉,不同韵味的文化复合构成了多彩的民俗体育项目。

近年来,花鼓灯、傩舞等安徽省一批民俗体育项目人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徽省民俗体育产业总量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点轴理论”是一种实用型的经济学理论,其主要观点是:随着交通干线的建立,物流和生产成本降低,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有利的区位优势和投资环境。

人、财、物资源向交通动脉附近汇集,使这一地区成为产业增长点,沿线成为产业增长轴,最终形成“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整体发展布局[1]。

本研究旨在通过借鉴“点轴圈”开发模式,探寻安徽各地区民俗体育产业特色,使省内的各项民俗体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从而促进具有安徽特色的休闲体育产业圈的形成与发展。

2安徽省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安徽地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南北差异较大,传承了众多形态各异的文化印记。

多元的淮河文化、絢烂的新安文化、浑厚的皖江文化等不同风格和韵味的文化在这里流淌、汇集,形成了多彩的民俗体育项目和浓郁的民俗体育氛围,傩舞、花鼓灯、舞龙舞狮等都成为广受当地都老百姓欢迎的项目。

研究发现,一方面,民俗体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亚文化现象,受到特定区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明[收稿日期]2017-04-20[基金项目]2014年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基于“点轴圈”模式的安徽省休闲体育文化产业特色研究”(SK2014A355) ;015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安徽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探索研究”(Sk2015A57[));017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县区级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模式的走向探索及策略研究(A H SK Q2017D71)”[第一作者简介]谢永力184-),男,安徽阜阳人,合肥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

48显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文化积淀不同,开展的民俗项目也不同(见表1);另一方面,民俗项目开展的初衷通常是祭祀祖先、驱灾祛病、祈求丰年等,因此这些项目的开展会在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中达到顶峰(见表2)。

表1安徽区域特有的民俗体育项目一览表区域主要民俗体育项目皖北华佗五禽戏、花鼓灯、斗鸡、赛狗皖中赛龙舟、划旱船、踩高跷、手舞龙、板凳龙、凤舞、扑蝶 舞、花棍舞皖南傩舞、叠罗汉、嬉钟馗、舞龙、舞麒麟、拋绣球、五猖会、嬉鱼灯、舞抽担表2安徽地区传统节日和民俗体育现状一览表节日主要民俗体育项目春节舞龙、舞狮、蚌壳舞、板凳龙、跳花元宵节划汗船、嬉鱼灯、嬉灯、舞龙、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太平鼓清明节傩舞、叠罗汉、游太阳、嬉钟馗、跳荷花、荡秋千、蹴鞠、马球、插柳、风筝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中秋炮、游火龙、走月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安徽省民俗体育资源丰富,充分体现了安徽地区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传统使得安徽省内的民俗体育种类丰富繁多,有花鼓灯、叠罗汉、狮子舞、五猖会、走麻雀、蚌壳舞、游太阳、蹴鞠、荡秋千、傩舞、蹴鞠、斗牛、斗鸡、赛狗等等。

在长期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安徽民俗体育项目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地民众生活诉求、文化诉求和精神诉求的形式和内容,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历史传承性[2]。

3安徽省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安徽省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面临许多困境,甚至举步维艰,通过分析得知这主要与历史传承的缺失、生产方式的改变、文化内涵的演变、活动经费的缺乏等方面有关,具体分析如下:3.1历史传承的缺失现代文明日新月异,多元的文化思想更新很快,新兴的体育健身项目层出不穷,安徽省很多的民俗项目由于其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不断的发展使其传承面临很多的问题。

一方面,很多民俗体育项目存在一些神话和迷信色彩,表演起来比较繁琐,表演形式都比较单调。

另一方面,受多元流行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对节奏相对缓慢和变化较少的传统民俗文化兴趣不浓,甚至出现逆反情绪,也使得在一些地区民俗体育项目传承缺失。

以傩戏为例,解放前,在池州地区几乎是无傩不成村,而现在,只有少数几个村子有傩戏班子,而且很少有年轻人参加。

3.2 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方式的改变使一些传统的民俗形式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在封建落后的生产力下,人们认识水平不高,易寄托于封建迷信,加上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人口社会流动性不高,有利于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

而在现代的生产方式下,人们相信科学,很多驱鬼祈福的民俗体育原有功能已经丧失,娱乐功能增强。

因此,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经济活动的市场化应该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注人新的活力。

3.3 文化内涵的演变民俗项目的诞生与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的关系密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原始粗矿的意识形态被外来文化所改变,民俗活动本身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宗教信仰、祭祀祈福等功能被不断弱化,功利性的思想逐渐抬头,这对于民俗体育项目乃至整个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3.4 活动经费的缺乏一直以来,民俗体育项目开展的经费主要由老百姓自主筹措或者是政府赞助两方面。

据调查,当前安徽各地区民俗项目的活动经费明显不足。

主要有以下原因:百姓自主筹措的经费基本上是自愿的捐助,在难以带来实际经济利益的情况下,部分村民内心或多或少有些抵触;而政府的经费资助,缺少制度性和持续性,更多是人为性、暂时性,甚至有些只是配合一些社会活动以谋求政绩而临时投人的。

4基于“点轴”理论的安徽省民俗体育特色分析4.1以养生文化为基础的皖北民俗体育特色皖北大地,主要是指亳州、阜阳、蚌埠一代,这里承载着道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渊源,伴随着养生健身的特点,独树一帜。

这一地区的民俗体育运动形式丰富多彩、趣味横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亳州地区的五禽戏和蚌埠地区的花鼓灯。

一千多年前神医华佗模仿虎、鹿、猿、熊、鸟等动作和神态,结合中医的阴阳、五行、八卦、经络、气血运行的学说创编的健身功法——“五禽戏”,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被列为是国家规定推广的健身气功项目。

花鼓灯是汉族民间歌舞艺术的"活化石",融会歌舞乐戏,以其朴实、欢快、养生的特点,深受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东方芭蕾”。

另外,分布于皖北各个乡间的狮子舞、竹马、旱49船、踩高跷、利辛猴戏等大量的民俗活动,既能传授生存技能、增强体质,又能促进社会交往、抒发情感,勾勒出皖北民俗体育养生文化的全貌™。

4.2 以革命老区为依托的皖西民俗体育特色皖西地区主要是指是六安大别山区一带,这一地区物产丰富,山川秀丽,在革命年代成为共产党的红色根据地,将星荟萃,群情激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

目前,霍山红色区域中心纪念园、金寨红军广场、独山革命旧址群等以革命老区为依托的旅游景区,肘阁、赛龙舟、玩龙灯、舞火狮等民间体育项目与红色旅游有机结合,共同打造皖西旅游业发展的新品牌。

其中肘阁在六安地区历史悠久,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形式,至今仍发挥着娱乐和健身的作用,人们在特制的道具上表演节目,整个表演集戏剧、竞技、舞蹈艺术于一体,配以笛、箫、管和锣鼓伴奏,让人叹为观止。

肘阁等民俗项目以重要节日为主线融人到红色旅游经济之中,为丰富当地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4.3以古山越文化为背景的徽州民俗体育特色据徽州县志记载,战国初期徽州地区曾属越地,因此这一地区很多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古山越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活动还原了原始生活的面貌,徽州民俗体育以五花八门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原始社会人们的狂野与不拘。

无论是傩舞,还是叠罗汉,其表现手法多以夸张为主,动作大开大合,展现了古越人桀骜不驯的特质。

其次,其活动的文化形式体现了山越人喜游水、好鬼舞的文化特征。

傩戏,又称鬼戏,是最古老的一种祭神、驱瘟、求安的娱神舞蹈,生动地展现了徽州民俗体育的古山越文化特色。

另外,其古山越文化特色还体现在当地人崇尚武力的传统习俗上。

受山越文化影响,徽州自古以来亦有“武劲之风”,而这种风气也体现在一些民俗项目中,这一地区的舞麒麟、舞抽担以武人戏,以武人舞充分体现了尚武的文化特征[4]。

4.4以都市化情节为核心的合肥民俗体育特色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古称“庐州”,其民俗体育产业的发展无处不在地散发着都市化的韵味,体现着合肥人民在构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之下所流露出的都市化体育特征,形成了以都市化情节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发展特色。

“十三五”期间,合肥成为承东启西、联接南北、辐射江淮的国家级枢纽都市,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

形形色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在这里开展,众多品牌赛事在这里打造,巢湖赛龙舟、肥东赛马、心意六合拳等一批民俗项目如雨后春50笋般迅速开展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