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质对血管的影响

合集下载

刺激性药物特性及对血管的影响

刺激性药物特性及对血管的影响
温度 25~35℃为宜
感染因素 双手传播、操作不当污染导管。
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内膜损害危险因素
血管通道器材因素
无论哪种血管通道器材,无论留置时间长短,血管内膜均有 炎症表现,炎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说明通道器材作为异物 对血管有慢性刺激。
微粒
微粒对血管内膜是机械性损害,其堆积堵塞毛细血管,血流不畅出 现肉芽肿、血栓。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规范药物的配置方法,可有 效减低微粒对血管的损害。也可使用终端过滤器。
2016年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PICC培训专题讲座之三
刺激性药物特性及对血管的影响
肿瘤内科 王静
勇于拼搏 追求卓越
静脉输液现状
❖ 全球用药品种近30000种,静脉药物占1/3 ❖ 每年全球注射人次120亿以上。占住院病人
80%~90% ❖ 我国静脉输液治疗占住院病人90%~95%以上
思考
你是一名输液护士面对医生开出的输液医 嘱是你会考虑什么?
糙,血栓形成可能性大。 pH值的不同是药物配伍禁忌的主要因素。
三、药物因素—渗透压 化学性静脉炎
血浆渗透压为 240-340mOsm/L
<400mOsm/L 低
400-600mOsm/L 中
>600mOsm/L 高
药物渗透压
❖ 血液的渗透压为280-310mosm/L,文献表<400mosm/L为低度 危险,400~600mosm/L为中度危险,>600mosm/L高度危险, 24小时内即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外渗损伤发生的时间
❖ 药物外渗的组织损伤的发生有时间差异,同种药 物外渗后的局部反应的时间不一
❖ 可能与渗漏液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差异有 关。
❖ 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天内发生

抗生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抗生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抗生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抗生素作为一种常见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然而,除了直接针对细菌的作用,抗生素在人体内还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就抗生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抗生素与心律失常一些研究表明,某些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心律失常。

例如,酮康唑和伊曲康唑这类抗真菌药物,被发现与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增加有关。

这是因为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心肌细胞中的钾通道,干扰心脏电信号的正常传导。

对于这类药物的使用,需谨慎监测患者的心律情况,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某些利福平类的抗生素也有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

据研究,这些抗生素通过阻断心脏细胞内的钾离子通道,可能导致心电图QT间期延长,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并注意潜在的不良反应。

二、抗生素与心脏血管损伤抗生素的使用可能会对心脏和血管产生损伤。

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卡那霉素。

卡那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但它被发现与心肌损伤、快速心律失常以及长QT综合征有关。

长期使用卡那霉素可能导致心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

由于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性较高,使用卡那霉素时需要慎重,避免导致心血管系统的进一步损伤。

此外,万古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也与心脏血管损伤相关。

这些抗生素通过抑制肌动蛋白合成,可能导致心脏肌肉的损伤,从而引发心律不齐和心血管事件。

医生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仔细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并注意监测潜在的不良反应。

三、抗生素与血栓形成抗生素使用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发现,某些抗生素,如喹诺酮类,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这是因为这类抗生素可能引起血液中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活化,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对患者的血栓风险进行评估,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血栓事件的发生。

结语抗生素是对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其在医疗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多巴胺药物剂量对家兔心血管影响

多巴胺药物剂量对家兔心血管影响

多巴胺药物剂量对家兔心血管影响一.实验目的1.掌握家兔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2.掌握哺乳类动物手术操作方法。

3.掌握多巴胺剂量不同对家兔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二.实验原理外周注射不同剂量盐酸多巴胺观察家兔各项心血管指标变化多巴胺在外周主要激动α、β1和外周多巴胺受体(D1)★小剂量时(0.5-2ug/Kg•min)主要作用于肾脏、肠系膜和冠脉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使肾脏及肠系膜血管扩张,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率过滤增加,尿量及钠排泄量增加。

受体,间接促进去甲肾上腺★中等剂量(2-10ug/Kg•min)主要作用于心脏ß1素自储存部位的释放,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使心排量增加,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不变或轻度升高,脉压差增大,外周总阻力无明显变化。

★大剂量时(10-20ug/Kg•min)主要作用于外周a受体,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肾脏血流量减少,尿量减少,由于正性肌力作用及外周血管阻力升高,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

★当多巴胺使用量>20ug/Kg•min,由于其强烈的外周血管收缩作用,组织灌注并不好。

一般情况下当多巴胺使用量>20ug/Kg•min时,应及时加用第二种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酚丁胺。

三.仪器与药品家兔手术台、注射器(20ml、5ml)、针头、动脉夹、动脉插管、三通管、压力换能器、丝线、剪刀、镊子、止血钳、纱布棉花、婴儿秤20%氨基甲酸乙酯、肝素生理盐水、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四.实验对象家兔五.研究方法采用家兔为动物模型,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盐酸多巴胺,应用MedLab生物采集系统记录各家兔心血管指标六.实验组与对照组处理本实验分一组进行,为实验组,以家兔注射药物之前的正常心血管指标作为对照,可以多做几组同类实验(可分为六组),增加样本量,提高研究可行性。

七.观察指标家兔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心率(次/min)、Bp(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mmHg八.实验步骤1、取家兔,20%乌拉坦5ml/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麻醉后将家兔仰卧位固定在手术台上。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规范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规范
现用及有效期。 8.在输液穿刺处前端可局部使用康惠而透明贴,以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六:观察记录 1.药物使用 1-2 小时内每 10-15 测量血压脉搏一次,达到目标血压脉搏稳定后
2、血管收缩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
多巴酚丁胺、阿拉明等。
三、作用机制、用途、不良反应
1、硝酸甘油
(1)作用机制:a:松弛平滑肌,特别是对血管平滑肌作用最明显,降低回心
血量和心脏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
b:扩张冠状动脉,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保护缺血心肌细胞,
减轻缺血损伤。
用。
b:可出现快速耐受性,用药前要注意观察血压,根据血压调 速和用量。
c: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禁
d:不能与洋地黄及碱性溶液并用。
使用规范:
一:核对 1.严格执行“三查八对”,落实交接班制度。 2.核对医嘱、给药途径、药物剂量,注明血压、心率等控制范围。 二:评估 1.患者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用药史及不良反应史等,重点测量目前血
压与肺动脉压下降,心博出量增加。
(2)用
途:a:用于诊断嗜铬细胞瘤及治疗其所致的高血压发作,包括手
术切除时出现的高血压,也可根据血压对本品的反应用于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协助诊断嗜铬细胞瘤。 b:治疗左心室衰竭。 c:治疗去甲肾上腺素静脉给药外溢,用于防止皮肤坏死。 (3)不良反应:a:较常见的有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鼻塞、

血液与抗凝抗凝药物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血液与抗凝抗凝药物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血液与抗凝抗凝药物对血液循环的影响血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生命物质之一,它通过循环系统不断地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各个组织器官,并帮助排除废物。

然而,血液的凝固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血管受伤时,血液会迅速凝固阻止出血以保护机体。

尽管如此,血液凝固过度或凝固功能过弱都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抗凝抗凝药物在调节血液循环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血液与凝血过程的关系血液的主要成分包括血红蛋白、血浆和血小板等。

其中,血小板在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血管受损导致出血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形成血栓,以封堵伤口。

在凝固过程中,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也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形成一系列蛋白酶,最终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加强血栓形成。

二、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抗凝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以及抑制血小板功能三个方面。

1.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某些抗凝药物可以抑制肝脏中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减少凝血活性。

例如,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可以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合成,降低血液的凝固性。

2.抑制凝血酶的活性直接抗凝药物可以直接与凝血酶结合,阻断其在血液中催化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例如,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以与凝血酶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减少血液凝固。

3.抑制血小板功能某些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集过程。

例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从而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减少血栓形成。

三、抗凝抗凝药物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抗凝抗凝药物的使用可以对血液循环产生一定的影响。

1.减少血栓形成风险抗凝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静脉血栓栓塞症、心脏瓣膜病等。

通过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抗凝药物可以降低血栓的形成,从而减少血液循环受阻的风险。

2.增加出血风险虽然抗凝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但同时也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部分抗凝药物的最大副作用之一就是血液过于稀薄,会导致出血时间延长,甚至是大出血。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起关键作用的重要系统之一。

药物的使用对心血管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包括药物对心脏、血管和血液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相关机制和效应。

一、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器官,药物的使用对心脏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

常见的心脏相关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

1.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通过阻断β受体的激活,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和舒张力,从而降低心脏的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等病理状态。

2.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脏和血管壁上的钙通道而发挥作用。

它们能够降低心脏收缩力、减慢心率,同时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从而增加心脏供血和减轻心脏负荷。

3. 洋地黄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是一类可刺激心脏肌纤维收缩的药物,常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它们通过提高心肌细胞内的钙浓度,增加心脏收缩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二、药物对血管的影响血管是心血管系统的管道,药物对血管的影响主要包括血管扩张剂、血管收缩剂等。

1. 血管扩张剂血管扩张剂通过放松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心脏供血。

常用的血管扩张剂有硝酸酯类药物和ACE抑制剂等。

2. 血管收缩剂血管收缩剂通过刺激血管平滑肌收缩,增加血管阻力,用于治疗低血压等疾病。

常见的血管收缩剂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

三、药物对血液的影响血液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药物对血液的影响主要包括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1. 抗凝剂抗凝剂通过阻碍凝血因子的活化,抑制血液凝固过程,预防血栓形成。

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华法林等。

2.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阻断血小板相关凝血活动,预防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栓形成。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结论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涵盖了心脏、血管以及血液等方面。

药物的理化性质对

药物的理化性质对

常见药物配伍禁忌举例
1 抗菌药物 2 盐代谢平衡药物 3 维生素类药物 4 能量性药物 5 消化系统药物 6 呼吸系统药物
1 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喹诺酮类药物 磺胺类 硝基咪唑类 抗真菌药物
青霉素类
PH相关性静脉炎
• 原因:对血管内膜的刺激 加重的因素包括:
• 血液稀释不充足 • 留置时间过长 • 药物输注后没有进行充分冲管
预防
• 充分的血液稀释 — 首选 • 合理酸碱溶液稀释 •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 加大溶液稀释量 • 掌握静脉输液速度
二、药物溶液渗透压对 静脉血管的影响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 285mOsm/L是等渗标准线
药物的PH、渗透压及配伍禁忌
• 静脉炎的发生主要与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 用和输注方式、速度有关
药物的相关因素
酸碱度 渗透压 药物的配伍禁忌 药物本身的毒性、刺激性 药液的浓度、温度
一、药物的酸碱度
药物的PH值
血液pH值为7.35-7.45
• pH<7.0为酸性,<4.1为强酸性; • pH>9.0为强碱性
与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庆 大霉素、利巴韦林、培氟沙星配伍
与维生素C、维生素B、罗红霉素、Vc多聚磷酸 酯、磺胺类、氨茶碱、高锰酸钾、盐酸氯丙嗪、 B族维生素、过氧化氢等配伍
沉淀、 分解、 失败
药物
青霉素
配伍药物
氨茶碱 碳酸氢纳 磺胺嘧啶钠 阿托品、氯丙嗪 维生素B1 阿拉明、新福林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氧氟沙星 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土霉素
沉淀
溶剂的改变与溶质的增多,如樟脑酒精溶液和水混合,由于 溶剂的改变,而使樟脑析出发生沉淀

微生物制药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

微生物制药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

微生物制药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致命疾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微生物制药作为一种新兴的医学领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微生物制药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病患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微生物制药概述微生物制药是利用微生物生产药物的一种生物技术。

通过培养和改造微生物,使其产生出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抗生素、生物合成药物等。

微生物制药具有生产周期短、反应条件温和、原料来源广泛等优势,成为了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2. 微生物制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作为微生物制药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生物合成药物的研发:微生物制药为开发新的心脑血管疾病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员通过对具有治疗潜力的微生物进行改造和调控,使其能够合成对心脑血管有益的物质,如降血压药物、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等。

(3)微生物基因治疗:微生物的基因工程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科学家通过改变微生物基因组中与心脑血管相关的基因,实现对疾病的基因治疗,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3. 微生物制药对心脑血管健康的影响(1)促进血管健康:微生物制药中的一些物质,如某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促进血管健康的作用。

它们能够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血管阻力,从而改善血管功能。

(2)调节血脂代谢:一些微生物制药能够调节人体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积极的意义。

(3)抗血小板聚集:微生物制药中的一些物质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能够防止血栓形成,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4. 微生物制药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微生物制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微生物制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需要加强相关的研究和监管。

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影响

ct ep r na a eg neh o yli[ ] Lb Ivs,0 4 ue xe met lri e cp a m et J . a net2 0 i ll c l is
Jn 8 1 2 a ,4( ):1—2 . 8
1 VisrL, eVo 2 se d sAF, ma n J MeifMJ v n Me r , a e Ha n , l , a us M v n Lir e
临床的应 用变得越 来越 广泛。
【 关键 词】 他 汀类药物 ; 非降脂作用 ; 心脑血管疾病
他汀类药物是 目前临床 常用 的调脂药 , 有疗效 确切 , 具 安全可靠 , 副作用少等 特点 。他 汀类 药物 除 了调脂 作用外 , 还具有非调脂作 用 j 。近年来 大量 临床试验显示 , 在心脑血 ( n Ⅱ) 体 的表 达等来 调节 血管 内皮依 赖性 舒 张 功能 。 Ag 受
维普资讯
0 年 第 卷 0 。期 牡 丹江医学院学报 J U N L OF M A JA G ME I A C L E E V l2 N 2 0 ORA UD N I N D C L O L G o 9 O● ● 3 08
m met n J . uom nl2 0 o ,8 ( p tci [ ]JNerimu o,06 N v 10 1—2 : 6 o )9—1.
1 Me d R Ne l W , i t sMR , iigo Bot , a s n 1 a J, a J Grf h i f Lnn tn C, t M L sma n o H . ra . f in y o h o lme trg ltrCD5 a e — Mog n BP De ce c fte c mpe n e uao i 9 n

麻醉对心血管有何影响

麻醉对心血管有何影响

麻醉对心血管有何影响从麻醉的实际应用情况可以看出,手术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麻醉药物会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继而导致血管扩张、心肌抑制等不良反应,会导致患者的西恩血管循环中的有效血容量逐步减少,血压水平明显下降,心率频率明显升高等等。

麻醉药物还会对人体全身功能造成影响,延缓机体的新陈低谢速度,抑制机体调节功能,降低机体代偿能力,最终对患者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再者,麻醉对患者心血管造成的影响与麻醉范围实际大小、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具有明显关系。

若患者在术前已经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以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手术期间更容易发生心血管系统不良信箱,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25%至50%。

1.增加术中、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高危因素:严重心脏瓣膜疾病、严重心律失常、近期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综合种以及失代偿性心衰等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中危因素: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病理性Q波改变、糖尿病、轻度心绞痛、肾功能不全以及早期心衰等等心血管系统疾病。

低危因素:心电图异常、房室颤动、高龄、脑梗死、心功能检查、高血压病未得到有效控制等。

因此,想要降低手术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在手术前,必须辅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必须详细掌握患者的既往病史,了解患者的现有疾病,积极治疗患者的疾病。

若患者的手术治疗与原发心血管疾病并无明显关系,则需在手术前积极治疗原发心血管疾病,促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可接受范围内,不对患者的心脏功能以及肾脏功能造成影响,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原发心血管疾病对术中心血管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

1.麻醉药物对手术患者心血管的影响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是临床应用较广的一种麻醉方法,静脉麻醉药物的数量与类型较多,最常用的莫过于异丙酚以及依托咪酯等等。

异丙酚静脉注射后,可减弱心肌收缩频率与晨读,可降低心排血量。

再者,异丙酚还可减少外周血管扩张的回心血量,可进一步降低心排血量,可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心血管功能完善健康的患者可通过机体反射性心率增加以及内脏血管收缩,代偿性的将患者的血压与心排血量维持在一定程度。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实验报告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实验报告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家兔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实验报告一、实验原理:1.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通过作用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上相应的受体而产生心血管效应,导致血压变化。

2. 本实验通过观察麻醉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分析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与拮抗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麻醉动物动脉血压及心电图的实验方法.2.观察三个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两个拮抗剂对动脉血压及心率的影响三、实验步骤:1. 麻醉:取家兔,称重,用25%乌拉坦麻醉, 4ml/kg, 耳缘静脉注射;2. 备皮:麻醉后,将家兔仰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颈部的毛,正中切开颈部皮肤;3. 气管插管:分离气管,在气管上作一倒“T”型切口,插入气管插管并以粗线固定。

4. 动脉插管:自气管左侧分离颈总动脉 1.5到2cm,动脉下穿两根丝线。

结扎远心端,近心端以动脉夹夹闭。

用眼科剪在结扎端与动脉夹之间剪开一小口。

将连于压力传感器的动脉套管充满1%肝素生理盐水后,插入颈总动脉,并用手术线固定。

松开动脉夹。

5. 记录血压:将压力传感器连接于主机前面板的1通道,打开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将1通道设置成血压和心电,点击开始记录血压。

6. 稳定5~10min,记录正常血压和心率。

7. 给药:按下列顺序静脉给药肾上腺素0.2ml/kg, 10min去甲肾上腺素 0.2ml/kg, 10min异丙肾上腺素 0.2ml/kg, 10min8. 给药:按下列顺序静脉给药酚妥拉明 0.2ml/kg, 5min肾上腺素 0.2ml/kg, 5min去甲肾上腺素0.2ml/kg, 5min异丙肾上腺素0.2ml/kg, 10min9. 给药:按下列顺序静脉给药普萘洛er 0.2ml/kg, 5min肾上腺素 0.2ml/kg, 5min去甲肾上腺素0.2ml/kg, 5min异丙肾上腺素0.2ml/kg, 10min四、实验结果:1. 正常心率和血压:260次/分,115mmHg。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管结构的影响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管结构的影响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1年第19卷第11期•中西医结合研究*177府逐瘀片具有以下药理作用[4]:1)可增加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脏的血液灌流量,降低红细胞比容和血液的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2)可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的水平。

3)可调节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并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UAER、UACR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近。

这与陈茜等[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相符。

综上所述,在对DNP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为其加用血府逐瘀片能显著改善其UAER、UACR及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提高其疗效,且用药较为安全。

参考文献[1]孟加宁,姚源璋.高糖环境下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发病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17(12):1121-1123.[2]卢叶,李海明.基于指南之糖尿病肾病的诊疗[J].上海医药,2013,34(18):6-9.[3]石桂珍,和彩玲,王浩玥,等.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2):285-288.[4]高大红.血府逐瘀胶囊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患者临床疗效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8,39(3):361-364.[5]陈茜,孙伟.中医诊治糖尿病肾病伴蛋白尿的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15,25(3):105-109.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管结构的影响沙玛曲卓,王丽娟(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四川西昌615000)[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及对患者血管结构的影响。

方法:选取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药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药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药物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一、关于药物的分布药物被吸收之后,经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器官的过程称为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得快而且量多。

一般地说,药物的分布与药物作用关系密切,分布浓度较高者,药物在此部位的作用也较强,如碘和碘化物分布在甲状腺的浓度较高,对该部位的作用较强。

但有的药物并非如此,如吗啡作用于中枢,却大量分布于肝;强心甙作用于心脏,但主要分布于骨骼肌和肝。

二、关于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1、药物的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值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液小分子药物均易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水溶液大分子药物或离子型药物则难以透出血管壁进入组织。

如右旋糖酐由于其分子体积较大,不宜透出血管壁,故静脉注射后,一方面可补充血容量,另方面通过其胶体参透压作用,吸收血管外的水分而扩充血容量。

体液pH也能影响药物的分布,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为7.0,细胞外液约为7.4.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解离较少,易透过细胞膜,因此在细胞内的浓度略低于细胞外液;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升高血液pH可使弱碱性药物向细胞内转移,弱碱性药物向细胞外转移,如苯巴比妥中毒时,应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有利于药物自脑组织向血浆中转移及促进药物自尿排出。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在血液中总有或多或少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药物,由于分子量变大,不宜跨膜转运,从而影响药物的分布和排泄。

药物与血液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后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未结合的药物为游离型,具有药理活性。

结合型药物游离性药物以一定比例处于动态平衡,当游离性药物被转化或排泄,血药浓度降低时,结合型药物可自血浆蛋白释出呈游离型。

药物不同,其血浆蛋白结合率也不同,结合率高的药物,生效慢、作用时间较长。

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成发生置换现象。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与某组织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使药物在其中的浓度较高,从而表现出药物分布的选择性。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重点知识总结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重点知识总结

名词解释:1.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2.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后,通过细胞膜屏障向机体可布及的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

3.代谢(metabolism):又称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丛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4.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5.肝首过效应(liver first passeffect):从胃肠道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药物部分在肝脏被代谢,或随胆汁排泄,使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为肝首过效应6.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返回肝门静脉,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然后再分泌,直至最终从尿中排出的现象。

7.蓄积(accumulation):长期连续用药,机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8.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口服药物部分被代谢而导致进入体循环的原形药物量减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效应,也叫首过代谢。

9.肝提取率(extraction ratio ,ER):在肝细胞内随胆汁排出+ 药酶代谢的药物比例。

10.消除(elimination):代谢和排泄过程。

11.肾清除率(renal clearane,Clr):在一定时间内,肾脏能使多少容积的血浆中的该药物清除的能力。

12.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ADME过程)量变规律的学科,即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动态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13.隔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将整个机体(人或其他动物)按药物转运速率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这些隔室连接起来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反映药物在机体的动力学特征,成为隔室模型。

大分子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大分子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研究

大分子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研究大分子药物是指分子量在100万以上的生物高分子,如蛋白质、抗体、核酸等。

它们在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它们的分子量大且结构复杂,对它们在体内的分布以及药效学影响的理解还不足。

因此,研究大分子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控制至关重要。

一、大分子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模式大分子药物的分布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性质和物理化学特性、靶标细胞类型和分布、血流动力学和组织代谢等。

在血液循环中,大分子药物主要通过渗透运输和膜泵运输方式进入组织。

一些大分子药物还能够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被更好地吞噬和转移。

此外,大分子药物也可以通过炎症和肿瘤等条件引发的血管通透性增加进入组织。

具体而言,大分子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1. 系统性分布:大分子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体内各个组织。

它们通常会经过肝脏和肝血管系统的代谢和清除,因此肝脏是大分子药物的主要转运器官之一。

2. 组织特异性分布:不同种类的组织对大分子药物的摄取和代谢有着不同的特性。

比如,肾脏、骨骼和乳腺对某些蛋白质的摄取更多,肝脏和脾脏则对抗体的摄取更多。

肿瘤组织和炎症组织对于大分子药物的摄取和代谢也有所不同。

3. 区域性分布:大分子药物在不同的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大分子药物很难通过血脑屏障,因此在脊髓和脑组织中的分布就相对较低。

二、大分子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大分子药物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主要在肿瘤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治疗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

具体而言,以下是大分子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应用情况:1. 肿瘤组织:肿瘤组织对大分子药物的摄入和代谢较高,因此大分子药物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抗体药物如赫赛汀、三期鹿等就是常见的肿瘤治疗药物。

2. 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蛋白质药物如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CD20抗体等。

药物外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新进展

药物外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新进展

• 高度危险
>600mOsm/L
• 中度危险
400-600mOsm/L
• 低度危险
<400mOsm/L
•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 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 同的渗透压值
1g先锋Ⅴ在不同溶液中的渗透压变化
1g先锋Ⅴ 加入
溶液
溶液量(ml) 渗透压
流速与静脉炎的关系
药物输注速度(液流)>血流,会引起 机械性静脉炎,同时导致外渗,造成化 学性静脉炎。
不容忽视血流变缓的因素:偏瘫、下肢 较上肢血流慢,卧床或术后更慢,局部 包扎与制动。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渗出分级标 准
分级 临床表现
0 没有症状 1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英寸,皮肤发
药物外渗性静脉炎的处理
立刻停止在原部位静脉滴注 正确评估外渗情况,少量渗出机体可
自行吸收 抬高患侧肢体 如果渗出药液渗透压介于
240~340mosm/L、非酸性或碱性溶液 时,则给予局部热敷
药物外渗性静脉炎的处理
如果渗出液是高渗或刺激性药液, 应进行特殊处理
✓ 局部外敷
• 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中药外敷等
各种药物外渗的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 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更换输液器 – 稀释局部药液 – 拔针 – 冰敷 – 抬高患肢 – 封闭
各种药物外渗的处理
甘露醇外渗的处理:
热敷 封闭 红外线照射
各种药物外渗的处理
脂肪乳外渗的处理:
酒精擦敷 透明质酸酶局部封闭 药敷
药物外渗不同症状的护理
( mOsm/L )
无菌注射用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使用拮抗剂,主要是对抗渗漏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药物,加速药物 的排泄和吸收。是渗漏处理中见效最快、疗效最直接的一种方法。
• 血管收缩药物渗漏,可引起局部肿胀、苍白、缺血缺氧,可用酚妥拉 明5—1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做局部注射,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 循环,减少局部缺氧,增加组织营养促进其恢复
• 山莨菪碱热敷治疗甘露醇渗漏有很好的疗效,且 无任何不良反应。
• 乙醇外敷:
• 95%乙醇可用于葡萄糖酸钙、20%甘露醇、酚妥 拉明、5%碳酸氢钠、某些抗生素、复方氨基酸以 及普通静脉输液的渗漏,消肿止痛迅速。
• 此法方便、经济、疗效高、无任何毒副作用。
• 封闭疗法:
• 不管何种药物引起的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变紫黑 或坏死,都要立即进行药物封闭,外敷药物。
• 常用普鲁卡因和透明质酸酶,在红肿皮肤的边缘 呈点状封闭,注射药应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 ,针尖最好刺在红肿正中,以阻止渗漏药物继续 向深层阻止扩散。隔日1次,一般3—5次即可痊 愈。(配合氢化可的松外湿敷)
• 喜疗妥外用:
• 喜疗妥的成分为多磺酸基粘多糖,能阻止炎症 细胞在血管壁附着,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流 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皮肤营养供给, 并能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对皮肤无刺激, 耐受性良好。
•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
,触之有条索状感 •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
皮肌层 •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
脉炎) • 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预防
一、熟悉药物性质,正确选择静脉 二、减少血管壁机械刺激及损伤 三、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渗漏 四、应用局麻药
• 2、静脉的位置:应避免关节部位;已损伤的部位; 新近穿刺过的静脉之下的部位;下肢末端;受限制的 部位
• 3、禁忌:乳房切除术患侧血管;动静脉分流术;硬 化的静脉;不完整的静脉;不完整的皮肤。

一、熟悉药物性质,正确选择静脉
• 静脉的选择:
• 外周静脉疗法
中心静脉疗法
• 等渗溶液
> 500mOsm/L
高度危险: >600mOsm/L 中度危险: 400-600mOsm/L 低度危险: <400mOsm/L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 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 值
一、熟悉药物性质,正确选择静脉
• 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 药物
渗透压
痛,可能伴有麻木感觉 • IV度:含III度,伴皮肤紧绷,渗出,变色,瘀瘢
,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 —重度疼痛,任何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药物 的渗出
渗漏的一般临床表现
• 输液部位疼痛,为烧灼痛或刺痛,并且逐渐加重 • 患部肿胀,通常是沿着注射部位或针头的周围 • 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 •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 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
• 酸碱度:正常血清7.34-7.45,低于7.35为酸性,高于7.45 为碱性
熟悉药物性质,正确选择静脉
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 正常血清240- 340mOsm/LmOsm/L 285mOsm/L 是等渗标准线 等渗溶液240-340mOsm/L:0.9%NS 5%GNS 低渗溶液<240mOsm/L:0.45%NS 高渗溶液>340mOsm/L:10%GS 渗透压越高,对血管刺激越大
药物
冷敷:
缩血管,慢吸收,促灭活,限损伤,减疼痛 常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 常用于20%甘露醇、化疗药物等渗漏的早期
• 硫酸镁湿敷:硫酸镁能舒张血管平滑肌,使痉挛 的外周血管扩张,通过镁离子的透入,改善组织 与组织间隙细胞的渗透压,达到局部渗出渗出液 的吸收和消肿目的。用于多巴胺、化疗药物、垂 体后叶素、氯化钾、氯化钙等药物所致的渗漏
• 特异性药物应用:
此类药物能够直接对抗渗漏药物的毒理作用,是 某些高危药物渗漏的主要治疗药物。
• 二甲基亚矾 组织穿透能力强,具有清除自由基和 加速渗漏药物清除的作用,可用于蒽环类抗肿瘤 抗生素、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化疗药物 的渗漏。
• 透明质酸酶 可用于植物碱类化疗药物的渗漏。
• 拮抗剂的作用:
• 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 合理采用输液工具及输液部位 • 采用新法拔针法 • 避免穿刺部位周围挤压 • 输液结束后可轻按末梢血管和搓手、足
三、加强巡视,及时发现渗漏
• 小儿输液加强巡视(鉴别渗漏) • 肿胀、苍白、疼痛,立即更换 • 加强宣教 • 沟通、目的、方法、配合 • 特殊情况、重点观察 • 交接、了解、特殊标志
• 5-FU
650
• 环磷酰胺
352
• 长春新碱
610
• 3%氯化钠
1030
• TPN
1400
• 甘露醇
1098
• 5%碳酸氢钠
1190
• 50%葡萄糖
2526
一、熟悉药物性质,正确选择静脉
• 最佳静脉的条件:柔软、直、有弹性;有完整、有弹 性的皮肤支持;富有弹性,易于触及,充盈良好;不 易滑动
• 1、静脉的大小及长度:根据治疗方案选择的静脉能 容纳输液量的传输及提供必需的血液稀释。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GS、脂肪乳剂 复方 氨基酸、碳酸氢钠
4.化疗药物: 阿霉素、顺铂、奥沙利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长 春新碱、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

损伤及危害
• 1、血管损伤 • 2、局部组织损伤 • 3、骨筋膜间隔综合征
血管损伤:
体液及细胞漏出,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 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或堵塞
一、熟悉药物性质,正确选择静脉
• 根据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渗透压、浓度、溶药速率和 给药量,选择适当的输液途径。采用适当稀释、调节PH,减 慢注射速度,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保暖,提高注射液 温度等措施,以减少药液对管壁的刺激。(多巴胺、甘露 醇)
• 对血管活性药和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末梢循环差 的患者宜选择粗大静脉穿刺,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 输液。
四、应用局麻药
• 在静脉穿刺点近心端外敷1%地卡因, 皮下注射2%普鲁卡因可防止静脉炎的 发生,从而防止渗漏。
• 冷敷与热敷 • 硫酸镁湿敷 • 山莨菪碱湿敷 • 乙醇外敷 • 封闭疗法 • 手术
处理
热敷:
扩血管,利循环,促吸收,减损伤 常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氯化钾以及植物碱类化疗
药物因素
• 由于药物的化学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 及嗜碱性粒细胞导致组织胺和5-羟色胺等介质释 放,从而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 其次,与药物的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 代谢功能的影响均有关
• 静脉炎
• 静脉炎:是静脉的炎症,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 感染性以及血栓性静脉炎
• 化学性静脉炎:常常由于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 输入速度过快,超过血管的应急能力或长时间滴入 血管,持续刺激血管导致内皮细胞破坏所致

药物渗漏
• 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 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 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 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渗出分度
• І度:皮肤苍白,水肿<2.5cm,皮肤冷,伴或不伴 疼痛
• II度:含I度,伴水肿在2.5-15cm • III度:含II度,伴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
• 高渗液外渗 可局部用透明质酸酶做封闭注射
• 碳酸氢钠外渗 可用维生素C2.0加入生理盐水中原静脉通道滴注同 时用维生素C原液湿敷局部。
局部组织损伤
• 局部组织肿胀轻者引起酸、麻、胀、痛等刺激症 状,重者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及药物的毒性作用 ,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如处理不当还可造成瘢痕 挛缩、关节僵硬、功能障碍
• 骨筋膜间隔综合征:
由于输液大量渗漏,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 组织的压力增高,并压迫骨筋膜间隔使其容积变 小,压力增高,血液循环受阻,造成神经、肌肉 组织缺氧,从而使局部酸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 血管通透性增加。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 最终造成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
药物性质对血管的影响
• 内容概述 • 1、临床常见需防外渗药物 • 2、药物外渗后的损害及分度 • 3、外渗的预防 • 4、外渗的处理
临床常见需防外渗药物
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 素、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硝普钠
2.血管刺激性药物:(阳离子溶液)葡萄糖酸钙、氯化 钙、氯化钾、浓氯化钠、硫酸镁
• 易结晶,高渗透,加重细胞脱水
水泡的处理
• 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泡,硫酸镁湿敷应 避开水泡。小水泡则用碘伏消毒,如果 水泡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 去水泡里的渗出液,涂湿润烧伤膏。
• 山莨菪碱有松弛平滑肌、解除微血管痉挛作用。 湿敷能促进药物迅速渗透到皮下组织,使血管平 滑肌松弛,局部血管扩张,从而解除静脉血管痉 挛,改善微循环,以利于渗漏液体的回吸收。
静脉炎分级
0级:没有症状 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 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 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 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2.5cm, 有脓液渗出。
临床表现
• 临床分型
相关因素
• 自身因素:年龄、疾病、配合程度、家属 • 物理因素:输液量、温度、速度、时间、微粒 • 操作因素:反复穿刺、固定、取针后按压 • 血管因素:
• a.血管弯曲、短、有弯曲或动静脉吻合,导致药 物在局部血管内滞留时间相对较长,增加了对局 部血管的刺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