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合集下载

孔子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乐教思想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影响深远、持久。

现今,孔子的乐教
思想仍把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孔子的乐教思想被称为“德”,即一种以道德准则为核心的校园
思想政治教育,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致力于培养社会中才富于道德的个人。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守这些道德及其尊崇礼仪,从而获得和谐和幸福。

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大学生可以树立更崇高的原则追求,并以此为指引,去形成一种健全的道德素质,因而积极看待他们的社会角色。

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以正直的态度践行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营造一个和谐和睦的校园氛围,以达到促进本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目的。

此外,孔子教导人们发扬正义精神,并时刻提醒大家遵守天道和人情的适当礼仪,使之获得真诚、诚信和礼貌的安定。

为此,大学生在学习各门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孔子的乐教思想扎根自己的心中,以保证自己的精神健康及为人操守。

最后,孔子的乐教思想也提醒大学生,在目前形势下,唯有认清自我、接纳别
人以及尊重他人,才能有效结善缘,实现社会进步。

因此,同学们应以孔子的乐教思想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勤恳努力,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互相支持,增强自身修养和责任心,以使我们更加深入体会学校校园生活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

因此,孔子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从而使当代大学生能够以
更高的道德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素质,历经洗礼,昭示其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对孔子教育方法的正确认识出发,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从孔子教育方法中得到有利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启示在我国教育学史上,孔子是一代宗师和中国教育的鼻祖。

在其从事教育的四十多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较为系统的教育主张。

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至今闪耀着历史价值的光芒。

尤其是进德修业、虚心好学、启发诱导、学以致用等思想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化基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实质与手段尤其是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方面具有一致性,其教育方法具有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1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1“仁”是孔子教育的核心在孔子看来,“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最高的教育标准。

因此,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仁”做了丰富的论述。

关于“仁”的概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关于“仁”的具体表现: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切。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

”1.2重视德育孔子在教育原则上主张重视德育。

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被教育者高尚的道德品质,即其他方面的教育都要服务于德育的需要。

“弟子入则孝,出则涕,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实践了这些德行,还有剩余的力量就去学习文献。

孔子在其思想体系中特别强调道德的政治功能及其对社会的调节作用。

1.3重视知行合一孔子重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要求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语》强调学习追随德才兼备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不远乎亲,亦不近乎人。

”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学习追随具有德才兼备的人,这种人不仅对我们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会有益。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在追求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学习,尊重真理、尊重人才,培养自己正确的学术观和人才观。

也要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意识,以德立身,做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论语》提倡诚信做人,重视观念转变。

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寓意着诚实做人,重实践重行动。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注重学习,注重实践,不怕吃苦,不图虚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论语》中还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知识,态度决定高度。

我们要明确知识的来源和性质,正确对待知识,对未知的事物持有谦卑的态度。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意味着我们要用追求真知之心去学习,不浮躁不浮华,用踏实的学风去实践,用谦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知识水平,坚守学术诚信。

《论语》提倡孝和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伦之本,也是一切美德的发端。

在《论语》中,孔子说,“能事父母,则能事君。

”这句话概括了孔子所提倡的孝道精神,也启示我们,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对社会更好地尽职,对国家更好地效力。

《论语》中也提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体恤和理解他人,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注重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要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用真诚、用爱心和善心去对待他人,做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论语》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社会责任感。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一个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和正义,而小人则看重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4页文档资料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4页文档资料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了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质量。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来实施这种素质教育方针呢?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以孔子教育思想作为核心指导理论,充分发挥出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并据此来获得一些有效的启示,从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元素。

一、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教育内容方面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仁、礼思想,它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可以说,我们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此作为内容的借鉴。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仁、礼思想内涵是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这与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不谋而合。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孔子教育思想的仁礼思想出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教育活动。

(二)教育途径方面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途径借鉴。

孔子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得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生道德教育方法,比如说,中庸、内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品德修养和修身励志。

具体来说,立志有恒为学生成人成才导航定向,身体力行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克己内省是学生修身自律的有效方法,诚实守信是当代学生取信于人的必备品质,处事有度体现学生立足社会的应有素质,改过迁善是学生不断进步的成功法宝。

(三)教育原则方面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的原则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逐渐积累和总结出来的,而且孔子本人也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能够以自己的威信来感化学生,从而产生了较大的教育力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那么,孔子教育思想原则一般包含了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宽严有度,关心爱护。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礼的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对于教育和修养人的行为举止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孔子的礼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好的文明礼仪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行,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孔子的礼的思想强调了对人的敬重和尊重。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尊重、彼此关心是形成和谐社会的关键。

现代社会高校校园作为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也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尊重师长,尊重同学和团队合作,使学生们在校园中形成和谐的相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孔子的礼的思想倡导了一种高尚的情操和修养。

孔子强调了修身养性、修养情操,注重培养个体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品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其道德素质,培养优秀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品行修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追求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这样才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接受更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才。

孔子的礼的思想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孔子对礼的思想的强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也要以现代视角诠释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精神食粮,为他们指引人生方向和人生追求。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兴趣,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文明素养的提升。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

其中,“礼”被视为孔子思想中最具代表性和实践意义的概念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和精神宝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孔子“礼”的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行为规范和约束,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基本准则,它要求人们尊重他人、遵守规矩、做事有序、有节制、有分寸。

这种规范性的准则,可以用来启示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可以将这种规范性的准则作为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遵循道德的良好习惯和规矩,如尊重师长、关注他人、团队合作、诚实守信等。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形式,加强与社会的互动,感知社会需求、关注公益事业,从中感知道德的内涵和价值。

2、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认同,是一种积淀了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根深蒂固的精神理念。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推广现代文化等形式,来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文学、语言等多种形式,加深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使传统文化成为他们思想与生活的一种信仰,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其次,我们可以鼓励师生关注当代文化动态,接触新的思想和文化形态,这不仅能够开阔师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创造。

3、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包括了礼仪、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要想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生动的、丰富的、把握现代文化内涵的创造性趣味性的文化活动和精神载体,我们就需要把“礼”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来,从学校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来推进“礼”的传承和发扬。

对于高校而言,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要求,同时也能够统筹宏观的全国文化建设,加强全国文化力量的整合与协调。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学习孔子德育思想的精髓,实现现代德育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对接,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加强高校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1(一)以“仁”为内核,礼乐结合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仁、义、礼、孝、忠、信”六个方面。

他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必须以“仁”的道德准则作为指导。

因此,“仁”“礼”思想成为其道德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众多。

归纳起来,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仁”的基本内涵,“为仁”的方法、途径以及“为仁”的成就等。

关于“仁”的基本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并强调亲子之爱是最真实的情感,这里面渗透着孔子力图使人类的血缘因素融汇于社会关系之中的道德构想,也是孔子以人类血缘之爱的品行修养重构社会道德秩序思想的体现。

但真情实感、血缘之爱、孝悌之德等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只是倡导“为仁”的思想前提,要想真正达到“仁”的境界,还必须学会“忠恕之道”。

“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恕之道本身就强调关爱、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人。

另外,经过“礼”与“乐”外在道德规范的塑造,人才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礼乐结合的道德教育是实现“仁”的境界的最主要途径。

(二)正人君子,培养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正”是执政者和从政者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仁”与“礼”恰如其分的表现,也是社会各个阶层生活中的道德标杆。

仁与礼的结合、统一与和谐最终要落实到“正”上。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之一,其主张的“礼”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孔子认为,“礼者,治也。

”,即礼是治理人民的方法。

他更加强调“治理国家必先治理家庭”,这个思想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

因为他意识到,一个人只有在自我修养完善、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同样的,对于高校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人才,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首先从培养人的品德、能力和才干入手,引导学生个人素质全面提高,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综合质量。

二、注重教育与修身并重孔子通过提倡崇尚德行、重视品格等方式,积极推进人类道德进步,而这种道德教育,是以“修身为本”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他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任务,唯有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质才能提高人的素质,这使得孔子在为后世所推崇和景仰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校教育应当注重道德评价,通过赋予道德标准,调动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让学生逐渐认识到,道德品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现“德、功、智”协同发展孔子提出了“德、功、智”协同并重的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德、学、智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这种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健康的人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得人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那么,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意识到没有一种偏颇的教育可以解决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德、学、智的协同并进,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

四、培养合格的人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证。

他通过崇尚德行、尊重知识、礼貌待人、谦虚谨慎等方式,树立了一个“尚贤重才、德行天下”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珍贵和重要。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孔子的“礼”思想尤为重要,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礼”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规范和秩序,使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地位和社会角色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如与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的相处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遵守社会规范,并在各种场合下自觉地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合作他人,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礼”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自律。

孔子认为,只有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对他人和社会有所贡献。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培养自律、自爱、自尊、自强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孔子的“礼”思想还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孔子认为,个人应该以社会利益为重,而不是以个人私利为重。

他的“仁”的思想体现了以“天下为公”的思想,即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应该心怀仁慈、同情和忍让之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认识到自己作为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明确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培养爱国之情、助人之心和奉献之志,从而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孔子的“礼”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强调个人修养和自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把礼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而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孔子的礼的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礼的思想强调了文明礼貌和道德修养。

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孔子的礼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现代社会,文明礼貌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道德修养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

在学校中,可以通过举办礼仪培训、文明礼仪宣传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和道德修养,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形象和素质,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求职就业的需求。

孔子的礼的思想倡导了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应有的行为和态度,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礼的思想,培养他们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在学校中,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的课程设计、小组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也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和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孔子的礼的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孔子认为,“礼尚德”。

意思是说,礼貌行为是由道德规范来指引的。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可以借鉴孔子的礼的思想,注重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行为观念和人生观念。

在学校中,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通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实践锻炼,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理论,其中“礼”的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孔子“礼”的思想,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自觉、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启示。

首先,孔子提倡的“礼”强调个人的仪表和过程,注重个体与社群的和谐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强调学生的仪表礼仪和言行规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此外,注重过程的礼仪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控力和忍耐力,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爱护集体的品德修养。

其次,孔子提倡的“礼”突出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借鉴孔子“家教”的思想,强调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品德素质的影响,并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对家乡与家庭的敬畏和回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再次,孔子提倡的“礼”注重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标准和方法,倡导宽容、和谐的社会氛围。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教育学生人文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同时,以“礼”的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服务中,培养道德操守和奉献精神,从而建设出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综上所述,借鉴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建设,培养出道德自觉、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是构建未来社会的主要动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和谐面貌。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从小刻苦学习,立志献身事业、报效祖国,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有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但少数大学思想道德观念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脱离了常轨,发生了错位。

通过对孔子仁爱思想研究,促进“仁爱思想”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培育大学生的仁爱品质,让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身体力行,做到高素质人才知行合一。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爱亲,孔子从家庭血缘亲情中直接引出仁爱思想人一出生就处在家庭父母兄弟关系中,父母对子女宽厚的慈爱,子女对父母浓浓的敬爱,兄弟、姐妹、平辈之间的互敬互爱,在亲人间互相关爱中,萌生亲情爱。

家庭中的亲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离开了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谈;爱众,仁爱始于爱亲,爱亲就要孝悌,对父母孝敬对兄长尊敬。

打破血缘关系将孝悌推及社会就是泛爱众,爱广大民众。

对此,孔子基本的方法就是忠恕:忠,主要是真心诚意待人,一视同仁。

恕就是宽恕待人容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

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具体化,体现着换位思考的道理,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在孔子看来,除了做到忠恕,还要做到恭宽信敏惠,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才可以做到博施于民而济众,才是仁爱;爱万物。

在孔子看来,应将爱人推及关爱一切生命,鸟兽昆虫也是值得关爱的。

对于人,珍惜和关爱人的生命。

对万物,也要仁厚宽待。

孔子看到了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内在价值,人与自然界的各物种都有其内在价值的,两者间有着和谐共处、不可分割的生命联系。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人本精神孔子仁爱思想始终以人为本位和核心,不仅注重人的感性认识,也同样注重感性的社会实践,即仁者的仁必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方显现出来。

孔子仁爱思想站立在实践的高度,以仁爱为立足点来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既“仁者爱人”并确立了仁爱的道德地位。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语》是中国古代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儒家哲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经典"。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论语》中的很多思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本文将结合《论语》中的经典思想,探讨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修己"思想给予大学生教育启示。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是孔子对个人修养品质的一种概括。

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在求学之余,还应注重道德修养、思想境界的提高。

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君子喻于义",才能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做到"天下之精神可以归"。

而对于那些只图一己私利,不顾集体利益的行为,《论语》则以"小人喻于利"予以批判。

《论语》启示我们要培养自身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道德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好青年。

对于大学生诚信的要求和启示,《论语》也有很好的阐述。

在《论语》中,孔子充分肯定并提倡"信"这一品德。

他曾说:"无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惟有具备真诚和诚信的品德,才能获得天命,不至于迷惑。

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求,即大学生要注重诚信,要坚守承诺,不说谎、不欺骗,尊重规则,尊重他人,不做唯利是图、为害他人的事情,培养一个真诚、守信的品格。

《论语》对大学生的学识的要求也有很好的启示。

《论语》中常常强调"学而时习之",这是孔子对学生学习的态度。

《论语》中还提到:"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学生要学会反复温习,要进行系统学习,并且要善于思考。

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摘要】孔子“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启示、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五个方面探讨了孔子“孝道”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孔子“孝道”思想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社会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大学生在塑造良好思想品质的也更好地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关键词】关键词:孔子,孝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传统文化,创新。

1. 引言1.1 孔子“孝道”思想介绍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

他提倡崇尚孝道,认为孝道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孔子提倡的孝道主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上。

他认为,作为子女应该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维护家庭和睦,传承家族的美德和传统。

孔子认为,孝道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只有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孔子的孝道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了解和学习孔子的孝道思想,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情感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国家,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行为和正确的选择,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文化名人,他对于“礼”这一概念有着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应有之规范,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与行为规范。

孔子的“礼”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孔子的“礼”思想强调了道德准则。

在孔子看来,“礼”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或者形式上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的道德准则。

孔子主张要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之能够遵循道德规范,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讲,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通过礼仪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孔子的“礼”思想注重了人的关系和互动。

他提出了“五伦”的概念,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这五种伦理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讲,提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团结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合作和社会交往能力。

孔子的“礼”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礼”是一种教化的力量,可以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讲,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修养的培养,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授传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孔子的“礼”思想强调了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

他认为“礼”是一种对自己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是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担当。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讲,也提醒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德才兼备、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孔子的“礼”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我们要从中汲取养分,深入挖掘、理解和运用孔子的“礼”思想,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培养有道德情操的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的合格接班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大思想家、教育家、伦理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德,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亟待深刻反思和完善,借鉴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之心孔子主张“仁”,即以人为本,强调人际关系和人伦道德。

他认为,人们能够一起生活和谐相处,不仅需要遵守礼仪、行为规范,更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谦逊和善待他人。

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应该引导他们注重他人感受,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友爱之情,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义利之辩孔子强调“义”的重要性,他认为,在社会关系中要做到“义利”并重,即不但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更要考虑他人的权益。

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权益与责任,让他们认识到维护个人权益和社会公益的平衡,摒弃一切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的行为,真正做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尊重他人权益,注重公益事业的发展。

3. 礼乐之道孔子提出,社会需要“礼”来维系秩序,需要“乐”来陶冶情操。

他强调,要尊崇礼乐,培养人的修养和品德,以礼仪来规范人的言行,以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

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仪表和修养,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同时注重音乐和文化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具备更广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4. 智慧之行孔子认为,“智”是人们认识、思考和实践的基础。

他主张人们要注重理性思考,善用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经验,让他们学会用智慧来面对困难和问题,走出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

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中国及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古代,而且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在《论语》、《孟子》等文献中阐述了许多关于德育的思想,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仁、义、礼、智。

孔子强调“仁”,认为仁是治天下之本,而学问是其次的。

他认为人们应该做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朋友之道,不可不知也”。

这就是说,对于他来说,个人的修养与道德素养是很重要的。

他认为,只有“仁”才能感化民众,才能引起他人对美好的向往,也才能引起对社会秩序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基于对个人的尊重的。

仁的定义虽多变,但本质而论,表明人类对个人生命的尊重。

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人都具有尊严,都是有自我意识和表述诉求的。

智慧与才华,如果同仁素相辅相成,那将是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体。

孔子的“义”观则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认为,人应该守礼教,合乎礼教的举止应该通过社会性实践来呈现出来。

孔子对义的重视,表明了尊敬、包容、责任与公义之间的重要关系。

义讲求在社会上做人,要承担责任,要讲道德,要做到言行一致。

他的观点也是对当代社会流行的弱势者支持学科和理论的需求的回纥。

孔子认为,“礼”是一种实践,而不单纯是一种仪式。

他主张要以具体的仪式用于具体的情节。

可以见出孔子对社会深刻的洞察力、高度弄清社会作风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力。

孔子最根本的目的是,认为社会风气与人际关系的和谐极为重要。

“礼”的价值在于修身养性,不仅表述外在的尊重,更关乎内在的修养。

孔子对“礼”观念的提出并不是单纯再现了门第观念的社会特征,更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与道义关系和人际关系上的新阐释。

在孔子的思想中,“智”即指人倡尊子心,及全力为仁。

人类综合性的发展和全面性的良性循环,似乎都表现在孔子的智德教育理论中。

孔子道德教育对于当今大学思想教育的启发

孔子道德教育对于当今大学思想教育的启发

孔子道德教育对于当今大学思想教育的启发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道德教育理念对当今大学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当今世界,大学思想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而孔子的道德教育理念在这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对大学思想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再者才能治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

这种思想与当今大学思想教育的目标非常契合,即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能够担当社会责任和建设国家的重任。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三纲五常”,即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长幼之道、朋友之道五种常道。

这种道德规范要求了人们在不同角色和不同关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亲和力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

现代社会注重个人价值的提升与实现,但同时也需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以及社会责任感,孔子的这种规范即为大学思想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道德指引。

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以德教人”,即通过道德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人。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他人的楷模和表率。

这与当今大学思想教育强调的“育人为本”理念密切相关,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人才的培养,更是要求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即通过德行来治理政权。

这种思想对当今大学思想教育提出了重要的挑战,即培养优秀的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

现代社会对于政治领袖和社会精英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道德和公共服务精神,而这正是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的内涵所在。

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强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久”,即强调心灵的宁静和安定。

这种思想对当今大学思想教育提出了对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的要求。

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 铜仁学院 教务处 , 贵州 铜仁 54 0 ) 53 0
摘要 : 孔子德 育思想博 大精深 , 点鲜 明, 高校 思想 政治 工作 具有 启发 和借 鉴作 用。从孔 子的德 育思 想中适 特 对 合 高等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的方法主要 有 : 志有恒 , 立 笃信好 学; 己内省 , 过迁 差 ; 克 改 真情所 在 , 感化教 育 ; 因材
20 0 8年 第 l 期 1 ( 总第 14期 ) 6

世 纪 桥
N . 12 0 o 1 ,0 8
Sii i h J Qa o
( eea N .6 ) G nrl o 14
思想政 治研 究 ・
孔子 德 育思 想 对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的启 示
洪 颥
施教 , 发诱导 。 启
关键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孔子 ; 育思想 ; 德 思想政 治工作
孔子及其思想简介 孔子( 公元前 5 l 5 一公元 前 4 9 名丘 , 仲尼 , 秋后期 7) 字 春 鲁国人 , 是我 国古 代伟 大 的思 想 家 、 治 家和 教育家 。同时 政 又是我国古代诸子百 家中儒 家学派 的创 始人 , 也是 中 国思想 政治教育形成理 论体 系 的伟 大 奠基者 。孔 子思想 体 系的核 心是德 治主义 , 他积极地倡导德化社 会与德 化人生 。德化社 会的最高标 准是 “ ” 德 化人 生 的最 高价 值是 “ ” 礼 , 仁 。孔 子 教导人们积极奉 行 “ 己欲 立而 立 人 , 己欲达 而达 人 ” “ , 己所 不欲 , 勿施於 人” 忠 恕之道 ” 以处理 人与 人之 间 的关 系。 的“ , 纵观孔 子的一生 , 他勤奋好 学 , 真理 、 对 理想 和完美人格 的不 懈 追求 ; 孔子正直 、 良、 虚 、 善 谦 有礼 的 品德 ; 国家 的忠诚与 对 对 老百姓 的关心 , 都深深地感染着他 的学生 与后人 。严以律 己, 以身作则 , 既是孔子的高 尚师德 , 是孔子 提 出的一 条教 也 育原则 。孔子热爱教育 , 学生 “ 对 诲人 不倦 ” 以身 作则严 格 , 要求 自己。 二 、L 孑 子德 育思想 的特点 孔子极其重视德育教育 , 在论述 知识教育 和道德教 育 他 的关 系时说 :弟子入则孝 , 梯 , “ 出则 谨而信 , 爱众 , 泛 丽亲仁 , 行有余力 , 以学文 。 ( 论语 ・ 而》 , 认为思 想品德 教 则 ”《 学 )他 育是重要的 , 只有先 进行思 想 品德 教育 , 习文 化知识 才有 学 用处。孔子认 为德育的根 本是“ 教会 学生做人 ”实施德育 的 , 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 人格 的过 程。孔 子 的德 育教 育是 一个 外延很宽广的概念 , 它不仅 包括 道德 教育 , 而且也 包括 思想 教育 、 政治教育 、 世界 观教 育 、 人生观 教育甚 至心理 教育和环 境教育 ( 有人称之为大 德育观 ) L 。孑 子实施 德育 教育 有如下 特点。 1 有教无类 , . 一视同仁 春秋之前 , 教育被封 建贵 族 阶层所 垄断 , 民百 姓无 缘 平 问津。而孔子开创 的私 学则 不 同 , 无论 何 种身 份 、 地位 的人 求 学于他 , 他总是认 真 教导 , 同等 看待 。无 论 贵贱 、 富 、 贫 地 域, 只要“ 行束修 以上 , 未尝 无诲 焉 ” 《 语 ・ 而》 , 自 吾 (论 述 ) 用孔子 的话说就是 “ 教无类 ” 《 有 ( 论语 ・ 灵公 》 。尽 管孔 卫 ) 子说要 “ 束修 以上 ”事 实上 ,束 修 ” 是指 “ , “ 仅 十条 干 肉” 这 , 是古代初次拜见时送的菲薄之礼 。孔子 坚持“ 束修 ” 之礼 , 只 是 当时社会的礼制所决定 的, 其实孑 子 真正 重视 的是 “ 教 L 有 无类” 。正因为他有教无类 , 以他 的学生 有贵 族 、 所 商人 , 更 有出身贫寒 的穷 人等 。孔 子 教育 学生 与子 女时 能作 到要求 样 。《 论语 ・ 季氏》 中记载 : 孔子教诲他 的儿子要 学诗和学 礼 ,不学 诗 , 以言 ” “ 学 礼 , 以立 ” 这 与《 “ 无 、不 无 , 论语 ・ 泰 伯》 中教授学生“ 兴于诗 , 于礼 , 于乐 ” 立 成 的精神是 一致的。 2尊重学生 , 任学 生 . 信 孔子 同样 以“ 忠恕之 道 一 以贯 之”, 践行 “ 己所 不 欲 , 勿 施 于人 ” 的原 则 ( 论 语 ・ 渊》 , 而 言之 就 是 “ 己及 《 颜 )简 推 人 ” 推己及人 ” 。“ 实际上就是人道 ( 仁爱 ) 原则 , 即肯定人 的 尊严 、 主张人 和 人之 间要 互 相 尊重 , 立 爱 和信 任 的关 系 。 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作者:童娟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2期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示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几乎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39章注:本文所引《论语》均在参考文献(1)里,以下不在赘述。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第7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

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6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
的原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第25章)。

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第8章)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义,就会矫枉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

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了教材建设。

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第21章)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如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第22章)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第15章),而且要求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8章)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

这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

而这两种教育方法的提出,又触及了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一)“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从地域上讲,有来自鲁国的,也有来自卫国、宋国、吴国、楚国、秦国的;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但更多的是平民出身的;从智力上讲,有头脑比较聪明的,也有头脑比较迟钝,等等。

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要平等地对待一切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一切,不应该带有色眼镜去评判和教育学生的行为。

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品格,只有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尊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者,平等对待一切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一切是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公正的一个重要体现。

如果只有公正的培养目标,而没有公正的培养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公正和平等。

培养过程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一视同仁、爱无优差好坏之分。

在对待学生个体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以
公正的态度对待男生和女生,警惕性别歧视,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家庭背景不一致的学生,杜绝偏爱现象的发生;二是办事公道、赏罚分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很多时候是充当着法官的角色,当然这种权威是依靠公正树立的,如果赏罚不明,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思想混乱、行动无矩,既妨碍优良学生集体的形成,又严重伤害学生个体的自尊心,还必然损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仅要一视同仁对待学生,更要平等对待学生,在崇高的育人事业中展示高尚的伦理境界。

(二)“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加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

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德育,即加强弟子的道德修养。

君子除了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之外,还应该有出众的才能,因此,知识教育也是孔子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不能只是简单地从一方面看待一个学生,不能只注重学生单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待学生、培养学生。

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才能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21世纪是社会全面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世纪,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世界的潮流,社会竞争也将转变为人的全面素质的竞争。

大学生要想从容应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

这一思想把“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狭隘化,不能把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的发展等同于学习、学术研究、技术发明等能力的提高。

事实上,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不断提高外,更缺不了个人思想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与提高。

因此,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成为应有之义。

专业课教师教授的重点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及能力,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社会活动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真正做到孔子所提倡的寓德育与智育之中,真正做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工作。

(三)“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孔子的教育方法不论是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还是举一反三,都说明孔子在对待学生的教育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拘泥于一种简单的形式,也不束缚在普通的说教过程中。

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我们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也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工作与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要强化。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精雕细琢式”的教育、管理、服务和指导,避免“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贯彻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学生基础、行为习惯、品德意志、求学目标、职业规划等,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全面的情况档案,以此为依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推行个性化教育,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服务,真正贯
彻因材施教原则。

既要从培养可靠接班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又要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及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技能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学生的择业、创业及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通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借鉴和采纳的地方,所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庆德.论语通释[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祎鸿.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2.
[3]俞启定.先秦两汉儒家教育[M].齐鲁书社,1987:224-268.
[4]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创新教育的启示[J].贵州大学学报,2008,(26):6.
[5]刘奎臣.概说孔子教育思想理论[J].英才高职论坛,2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