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显性
英汉翻译教学中显性与隐性衔接手段与连贯问题的探讨
在汉译教学中,显性与隐性衔接手段是指在译文中使用的指示性词汇和表达方式,用来表明原文中的信息和语义在译文中的对应关系。
连贯则是指译文中的句子之间的关联性和流畅性。
显性衔接手段包括使用连词和关联词,如“因此”、“但是”、“反之”等,以及使用代词和同位语,如“它”、“这”、“那”、“前者”、“后者”等。
隐性衔接手段则是在不使用明显的衔接词的情况下,使用语义、语法和语体等手段来表明句子之间的关联。
例如,使用同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动词,或者使用与前一句相关的信息作为后一句的补充说明。
在汉译教学中,连贯是指使译文的句子之间相互联系,使译文流畅、连贯,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连贯可以通过使用合理的句子结构、适当的衔接手段以及正确的语法来实现。
除了使用显性和隐性衔接手段和注意连贯之外,在汉译教学中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方面需要注意:1.重视语境。
在翻译时,应该注意原文的语境,并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语境信息。
2.注意语体。
应该根据原文的语体,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翻译。
3.注意语言风格。
应该根据原文的语言风格,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翻译。
4.注意译文的可读性。
应该使译文易于理解,并尽量使其具有自然的口语风格。
5.注意汉语语法。
应该注意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使译文的句子结构合理、流畅。
6.多读多练。
多读各种不同类型的译文,并多练习翻译,可以帮助提高翻译能力。
在汉译教学中,还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提高翻译能力:1.分析原文。
在翻译前,应该仔细分析原文,弄清其中的信息、语义和语言特点。
2.正确理解原文。
在翻译时,应该保证对原文的理解是正确的,并确保译文的准确性。
3.确定翻译目标。
应该明确翻译的目的,并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4.注意语义对应。
在翻译时,应该注意保留原文的语义,并在译文中尽量使用最接近原文的表达方式。
5.多使用词汇和句式。
应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这样可以在翻译时更快地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6.尽量使用汉语本身的表达方式。
英汉_显性_与_隐性_文化语义的翻译(学习资料)
英汉“显性”与“隐性”文化语义的翻译缪 敏1,张传彪2(1.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工程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 要:无论是显性文化语义还是隐性文化语义,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息。
鉴于异质文化之间的“异”远大过“同”,文化语义的翻译切忌字面照搬,相比之下语境等效翻译,也即Nida 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和New 2mark 倡导的“交际翻译”效果更为理想。
关键词:显性文化语义;隐性文化语义;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247(2008)0420075203On T acit and E xplicit Cultural S em antics in E nglish -Chinese T ranslationMIAO Min 1,ZH ANG Chu an 2bi ao 2(1.Applied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Fuzhou Vocational T echnology Institute ,Fuzhou 350108,Fujian ,China ;2.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Fujian Engineering Institute ,Fuzhou 350108,Fujian ,China ) Abstract :Both tacit cultural semantics and explicit cultural semantics contain some unique ethnic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a nation.T ranslation of cultural semantics should not be done literally becaus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An 2gro 2American culture is too great.In contrast ,Nida ’s equivalent translation ,in other words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Ne 2wmark ’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eem to be a better approach to ideal effect in E 2C and C 2E translation. K ey w ords :tacit cultural semantics ;explicit cultural semantics ;English 2Chinese translation 在中国,“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其喻意尽人皆知,可把它照搬进英语(One ’s life is as red as fire ),能听懂的英美人恐怕寥寥无几。
汉英句子翻译基本原理及主要方法
汉英句子的基本原理
1. 结构差异 2. 语篇意识 3. 信息焦点:找准主语 4. 句子平衡:分清主次
1. 结构差异
连接方式: 汉语隐形,即连接词很少出现或不出现, 这体现为意合(parataxis); 英语显性,即连接词出现,体现为形合 (hypotaxis)
1. 结构差异
4. 句子平衡:分清主次
译文二
看到这惨状,大家立即陷入了恐慌,有 人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心思。 The sight of the miserable scene terrified the people, some of whom even harbored the intention of making a retreat.
结构差异带来的启示
e.g. ……在这一年半中,她抄写、背写英 语单词的纸,累起来可达桌子高。…… In that year and a half, the paper on which she had copied English words or written them down from memory, if stacked up, could reach the table from the floor.
3. 正确安排句子基本框架,主次清楚, 符合原意。 原文:大家都记得1979年秋天,当这个 总共只念过八年书、连英文字母也认不 全,而且已有三个孩子的女工,竟然报 名上电大英语班时,招来了多少惊讶的 目光。 难点分析:
3. 信息焦点:找准主语
英语主谓宾的基本结构 英语主语的构成:名词;动名词;不定 式;形式主语
看到这惨状,大家立即陷入了恐慌,有 人甚至有了撤退的心思。 原文思路: 1. 改写为欧化中文:大家如此惊慌以致 于…… (so…that & such… that) 2. 理清逻辑:整体与部分(大家---有人)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陈宏薇9787544631914整理笔记
第一章绪论1.1 翻译的性质和分类1. 翻译的定义: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的本质是释义,是意义的转换。
2. 翻译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translation按文本而言,分为文学翻译、科级翻译、应用文翻译就方式而言,分为全译、摘译、编译。
全译:全文照译,全译是翻译的最基本方式,它是翻译的基础。
摘译:根据特定目的的摘取、翻译原文中的部分内用,以利译文读者更方便,更快捷的获取原文文献主要信息的方式。
编译:则是“编辑”和“”翻译的结合。
3.翻译活动涉及的因素:Factor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译者:translator, 作者:author, 原文: source text,原文读者: source-text readers译文:target text/translated text/target version, 译文读者: target-text readers1.2 汉英翻译的单位----句子C-E Translation Unit句子:句子是用词或词组构成的一个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
在连续说话时,句子和句子中间有一个较大的停顿。
在书面上,句子的停顿处,要根据不同的语调分别用句号、问号火感叹号。
(定义来自《汉语大辞典》)从意义上讲,句子能够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从功能上讲,句子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从形态上讲,句末有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为标志因此,句子是较为理想的翻译单位。
1.3 汉英翻译的标准Standards for C-E TranslationChinese translation standards1.严复的标准信:faithfulness 指准确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信于读者和作者,不允许对原作有任何歪曲或篡改,译作不容许有任何遗漏和省略。
英汉语显性、隐性语法关系对比分析
英汉语显性、隐性语法关系对比分析作者:王海锋孙悦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6期摘要:英语、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其各自的特点不同。
中西方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他们各自的语言也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英语是种规则性较强的语言,而汉语则有较高的自由度。
本文从语法关系方面,作者对英语、汉语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英语是显性的语言,汉语是隐性的语言。
关键词:显性;隐性;语法;对比。
一、引言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当谈到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时,许多专家学者都指出英语的语法特点是显性的、刚性的,因为英语是形态性语言即形合;而汉语的语法特点是隐性的、柔性的,因为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即意合。
本文作者从基本句子结构出发,对比分析英汉语在句法结构及谓语使用方面的不同,通过对语法词素的对比,揭示出英汉语显性、隐性的语法关系。
二、基本句子成分的对比分析(一)从主语对比分析英汉句法结构汉语的主语通常可以省略,而英语的主语要出现,还要在施事位置。
对英语基本句法分析一般都是以夸克的《当代英语语法》为依据,书中将英语分为7中基本句型。
基本句型如下:⑴ SV句型:谓语完全为不及物动词,单独做谓语。
The door opened.⑵SVC句型:Students are happy.⑶SVO句型:谓语为简单及物动词,只需接一个简单宾语。
He criticized me.⑷SVOO句型:谓语为双重及物动词,需要接双宾语。
He passed me a cup of tea.⑸SVOC句型:They elected him chairman.⑹SVOA句型:谓语动词为动补性复杂动词,需要接宾语和动词补足语(补充说明动词的状语)作补足成分。
Fate has treated him truly.⑺SVA句型:The state has stood for centuries.从英语的7种基本句型中可以看出英语的主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放在句首。
郭著章《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4版)教材配套题库-第12、13、14章【圣才出品】
第12章中西译史和译论基本知识一、选择题1. 下列四句中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A. 鲁迅提出过“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
B.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C. 傅雷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形似”。
D. 彼得·纽马克强调上下文(context)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答案】C【解析】傅雷所主张的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神似”,而非“形似”。
“In terms of effect, translating is supposed to be like painting. What it sought for is not formal resemblance but spiritual resemblance.”(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是神似。
)2. 下列四位翻译家中,英译《红楼梦》的是_____。
A. 林语堂B. 杨宪益C. 杨必D. 鲁迅【答案】B【解析】《红楼梦》的英译本有很多,代表性的译本当为中国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和英国大卫·霍克斯的译本。
前者多是从中文直译过去,力求最大程度地忠实原文;后者多考虑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感受,行文更符合英语的话语方式。
3. _____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作品。
A. 朱生豪B. 卞之琳C. 梁实秋D. 林语堂【答案】A【解析】朱生豪子1936年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剧4类编排,自成体系。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种,新中国成立前出版27种,部分散失,后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
4. 多用被动语态是_____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语法特点。
A. 广告英语B. 科技英语C. 新闻英语D. 法律英语【答案】B【解析】为了保证科技文本陈述的客观性、突出信息重心和关注焦点,科技英语往往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与理论
Thank
you!
双语字幕两行,源语在下,目的语在上; 单语字幕一般一行。空间的限制使字幕的 翻译必须简洁明了。
Hale Waihona Puke 时间限制从时间限制上看,字幕与声音、图像 必须同步。也就是说,字幕的插入要 与影视剧的旁白和对自的语音播放同 步,伴随语音的开始而开始,伴随语 音的结束而结束。
语言经济原则
正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技术限 制,影视剧字幕翻译要简清明了,在 有限的时空内准确无误地把源语所包 含的信息传递出来,这就是字幕翻译 的语言经济原则。
从字幕的内容上看,电影的字幕翻译 鉴于原文本的内容与性质不同,分为 显性电影字幕翻译和隐性电影字幕翻 译。
显性字幕翻译主要指对原文本人物的 话语、对白等的翻译;
隐性字幕翻译是指提示性内容的翻译, 比如说对时间、地点、物品等一种解 释说明性的翻译。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根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字幕翻译中最重要的原 则是翻译的目的。因此,字幕翻译的目的就是在 时空的制约下向观众传达最有效、最相关的信息。 实际上不同的影视作品因有不同的交际目的,所 采用的翻译策略及方法也有不同。这就是汉 斯·维米尔(Vermeer)目的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具 体运用。根据目的论,字幕翻译是一种人与人之 问的互动。在字幕翻译过程中,作为“发起人” 的导演以及译文文本使用者的观众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观众的需要影响导演的意图,而导演的 意图则影响着译者最终采取哪种翻译策略,从而 决定字幕最终的效果甚至整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和 海外票房成绩。
可用三种策略来处理字幕翻译中的 文化信息:
文化补偿( Cultural Compensation)原则。文 化补偿原则旨在保存和介绍异域的文化特色,使 观众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电影有所了解。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
朱莉安·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作者:吕菲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3期在翻译理论建设的过程中,翻译批评始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其在借助于翻译理论对译作进行分析的同时,又会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翻译批评即是“依照一定的翻译标准,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对一部译作进行分析、评论、评价,或通过比较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对翻译中的某种现象做出评论。
”其中翻译质量评估(即翻译评价)是“高度客观化的翻译批评形式”,对其的研究,对翻译学的发展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
但总观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西方翻译史,并没有出现完整而系统的质量评估理论,只是零碎的出现在一些翻译家译作的序言,或是附带在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标准的阐释中。
70年代之后,翻译质量评估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第一个提出完整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是德国学者朱莉安·豪斯在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及其修订本《翻译质量评估——修订的模式》中提出。
本文试对这一模式进行系统的描述,并指出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一、模式简述翻译评估的有效性取决于对翻译质量的定义。
对翻译质量的正确认识,才能做出科学的评估。
所以首先要依据一定的翻译理论。
不同的理论会导致不同的翻译质量定义,因而也会产生不同的评估方法。
要评估译文的质量,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翻译。
正如卡特福德指出“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就在于寻找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就是确立等值成分的性质和条件。
”翻译的本质是对等,但究竟等值的是什么。
豪斯认为:对等并不是形式、句法和词汇上的相似,而功能和语用对等。
豪斯认为翻译的实质在于“意义”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时保持不变。
这里的意义包括三个方面:语义、语用和语篇意义。
基于此,豪斯定义翻译就是用语义和语用对等的译语文本代替原语文本。
对译文质量的判断,就是要看译文是否在这三种意义上与原文对等。
同时,豪斯认为要实现文本的对等,译文文本应该有一个功能和原文文本的对等。
诺德及其功能加忠城理论
为什么诺德有时要求译者考虑原作者的观点,有时又赞同改变原作者 的评价用语呢?诺德这样解释,在目的论这个普通模式中,忠诚是一 个空位(empty slot),由每个特定的翻译任务所涉及的文化及其所奉 行的翻译理念来实现。如果译语文化一般认为译文应是对原文的直译 复制,译者就不能够毫无理由地意译。译者有责任协调两种文化之间 的差异,而这种协调决不是把某种文化理念强加于另一种文化群体。 译者必须考虑到读者的种种期望,虽然并不一定要按照读者的期望去 做,但是在道德责任上,译者不能欺骗读者。诺德也承认,要准确了 解读者对译文的期望也不容易,因为此方面仍然欠缺广泛的实验式研 究。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译者必须依赖于自己的推测及从客户与 读者那里得到的少之又少的反馈信息来决定翻译策略。
豪斯将翻译划分为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隐性翻译力求完 整地保持原文功能,并使译文看似译语文化的原作品一样; 显性翻译则是让目标语读者意识到此文本是译文。以豪斯 和莱思的观点为参照,诺德试图运用严格的功能翻译理论 术语来描述翻译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纪实性翻译 ( Documen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性翻译 (Instrumental Translation)两种翻译类型。纪实性翻译 旨在以译语重建源语文化条件下原文信息发送者与原文读 者的交际活动(某些方面)的文献。
诺德的“功能加忠诚”概念在《翻译中的语篇分析》一书中首次 提出。当时她主要是针对霍斯·曼特瑞有关翻译的论说。霍斯·曼特 瑞把文本视为实现交际功能的纯粹工具,认为其固有的价值完全 从属于其目的,译者只需对目的环境负责,目标文本可以完全独 立于原文。诺德则认为自由重写(free rewriting)不属翻译的 范畴,因此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没有原文,就没有 翻译。”“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对原文信息发送 者(或发起人)和目标读者负责。”她称这一责任为“忠 诚”(loyalty)。
翻译中的隐和显
翻译中的隐和显二、英汉翻译中显化的定义和分类显化(Manifestation)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主要指的是译者为了增强目标语言读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度,有意识地选择将源语文本中的某些隐含意义、文化背景信息或者修辞手法更加明确、直观地表达出来。
在实际翻译实践中,显化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的选择,如通过添加注释、替换更易于理解的词语或短语来传达原文的深层含义,还表现在句法结构的重构以及文化元素的阐释上。
词汇显化:当源语言中的某个词或习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目标语言缺乏直接对应的表达时,译者可能会采取扩展性翻译方法,即将原文的隐晦之处具体化,例如将一串英文成语直译成包含多个汉语词汇以充分展现其完整意蕴。
语法显化:在处理一些具有复杂语法结构的句子时,为了确保信息传递的清晰无误,译者可能需要调整原文的句式结构,使之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从而显化原本可能隐藏在曲折句法中的关键信息。
文化显化:鉴于英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有些文化特定的概念、习俗或历史背景在翻译时若不做适当说明,可能难以被对方文化圈的读者所理解。
文化显化包括将原文中潜在的文化暗示直接翻译并加以解释,或者采用类比、注解等方式让目标读者能够把握原文的文化含义。
英汉翻译中的显化是一种旨在跨越语言与文化鸿沟,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它要求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具备敏锐的文化洞察力和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以恰如其分的方式揭示原文中那些可能被目标语言读者所忽视的隐含信息。
1. 语义显化:将原文中的隐含意义转化为明确的意义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语义显化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它涉及将原文中隐含或含糊的意义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明确表达。
这种转换不仅涉及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调整,还包括对原文文化背景和语境的理解。
语义显化的目的是使译文更加清晰、准确,便于目标语言的读者理解。
语义显化要求译者深入理解原文的语义内容。
这包括对词汇、短语、习语以及句子结构的全面把握。
霍斯论翻译质量之评估
摘要:本⽂评介了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朱莉安。
霍斯(Juliane House)“翻译质量评估”之理论。
霍斯认为对翻译质量进⾏评估应该分翻译结果与翻译过程两种评估模式。
根据原⽂与译⽂⽂本的⽬的功能,翻译可分为“显形翻译”与“隐性翻译”,对于不同的翻译类型应应⽤不同 “质量评估”模式。
霍斯的翻译质量评估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作⽤,对于外语教学也有⼀定的贡献。
关键词:翻译质量;评估;显形翻译;隐性翻译 1. 翻译理论家霍斯 朱莉安。
霍斯(Juliane House)是美国当代的翻译学家。
她是当代较早系统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法的学者。
曾在⼗九世纪七⼗年代提出了“翻译质量评估的模式”,并根据其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研究成果,提出了 “翻译分类学”的概念,即根据原⽂⽂本功能及译⽂⽂本的功能的异同将翻译划分为“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并为此提出了不同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霍斯的理论对与翻译研究及外语教学有⼀定的贡献。
2.翻译结果与翻译过程 霍斯主张将翻译结果与翻译过程的评估分开讨论。
评估翻译结果需要⽤两套标准:⼀是根据原作⽂本与所属⽂化标准进⾏评估;⼆是根据⽬的语所属⽂化的标准进⾏评估。
第⼀个标准是“追溯性”的,即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形式、功能和⽬的。
在某些情况下,也要忠实于原⽂的风格。
第⼆个标准是“展望性”的,即要考虑到译⽂是否符合⽬的语及其所属⽂化中相应的规范,以及符合的程度,还有其作为⼀种⽂本在这种⽂化中应该具有的功能实现的程度。
很显然,“展望性”的翻译结果评估标准包括⽬的语语法规则,其评估中就有⼀项是语法错误分析。
当然绝⾮⽽已,除了评估译⽂本⾝是否可以接受,以及语境是否合适以外,还可以通过⽬的语读者的反应,⽐如,可以通过综合性测试,或读者⾏为反应测试来研究这⼀⽂本的效果。
可以通过测试可读性,以及相关含义、含蓄含意的传达情况并把它与始发语中的相关意义进⾏⽐较。
翻译过程评估相对来说要难⼀些。
从事翻译活动时译者⼤脑⾥在想什么,我们毕竟⽆法知道,⽽只能从可以观察到的⼀些现象进⾏推断。
论汉英语言的显性特征对比以及翻译转换
摘要:汉语具有直观的平面性,但汉语句式趋于整齐匀称,表达色彩鲜明,词汇具有丰富联想性,所以又具有油画的特征.英语具有直观的立体性,但英语重于逻辑,表现力不强,又具有素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汉英的翻译主要是显性上从平面向立体转换,从素描向油画转换.因为英汉的第二种转换从属于第一种转换,所以文章最后着重论述从平面到立体转换的策略.这也对翻译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关键词:立体性;平面性;翻译转换1. 引言对于英汉直译而言,学者对句式语篇直译的论述着墨不多,但对于句式甚至部分语篇进行直译实在是行不通.首先是在理论上行不通.英汉属于不同语系,差别太大.就是同一语系的英法语间,也不可能做到句式的绝对意义上的直译.这在实践上更是行不通.没有人会在句式翻译上亦步亦趋,都会有程度上的变通.词汇和简单表达直译的确能增加异国情调,也能为大家所认同,但对比较繁杂的句子进行直译,轻则“当当有声,的的不休”,十足的翻译腔调,重则不知所云.翻译在于把握源语的意境意旨,运用译入语的句式另起炉灶,并在译入语中找到最佳顺应,努力去恢复意境意旨,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深层次意义对等和认知性对等,在这基础上构建、再现其神韵.一味直译,只怕会引起水土不服,因其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习惯,不符合他们的审美期待,读都难以坚持下去,更不用说去体味神韵了.奈达认为,翻译的焦点要放到译入语读者对译作的反应上去.按这指导思想,句式的完全直译是不好的.优秀的译者在于掌握源语和译入语的各自特征,运用娴熟的手法,出神入化地转换.这也是为什么要研究英汉的特征对比的原因.2. 汉英的显性特征对比汉语的显性特征近年来关于英汉对比的论文很多,英汉之间的对比性特征越来越被人们所识别.对于汉语,学者常指出它是词汇、分句、句子并存,只有一个维度.如这句:“杭州境内西湖如明镜,千山凝翠,洞壑幽深,风光绮丽”贾文波,2001:77.这里名词并存,句式整齐,句与句之间是显性平等的,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万顷碧波,层层推进”.这两者之间好像是矛盾的,但其实并不矛盾:一个是从显性的角度说的,而另一个是从意义的角度说的而已.代写本科毕业论文汉语是直接投射的语言,单音孤立.汉语与汉字的这种特征使汉文具备一种独特的、独一无二的音节匀称、整齐简洁、结构灵活的审美特征孙迎春,2004:173.正由于这一特点,汉语可根据表达的需要适当地增减,有利于整齐划一.特别是为了能跟四字格的成语配合在一起形成对偶排比句子群等,前呼后应,可以是舒缓优雅的行云,又可以是一泻千里的江水,文采华丽,音韵和美,视觉效果也美.另外,汉语的词句是充满诗意的,比如说“白色”,不只说“白”,还要带上具有这种特征的典型的物名称“雪”;提到“钟声”,多会跟“悠扬”连在一起.所以,汉语词汇形象鲜明,联想丰富.比如:“In the park, there areflowers, fragrance and music.”汉语不会这样翻译的:“公园里有草、香味和音乐”,而是会增加些成分使之有节奏感,且充满神韵,如这样的翻译:“公园里,百花烂漫,幽香浮动,乐音悠扬.”所以汉语虽是平面的,但其平面具有色彩,可以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英语的显性特征英语是间接投射的语言,有多重的形式组合.一个主句,可以在其周围附加很多分词、从句、介词等,仿佛是一棵参天大树,枝叶横生.笔者认为英语是立体的,就是一个盆景.英语在句式上不追求句式的整齐和铿锵的节奏,忌讳逻辑混乱与文字堆砌.如这段汉语:“陕西皮影制皮考究,造型生动,刀法细腻,刻工精巧,色彩鲜明,纹饰优美,装饰性极强.其风格古朴高雅,自成一格.”李运兴,2006:195这是典型的汉语句式,这里提及了制皮、造型、刀法、刻工、色彩、纹饰、风格等很多不同方面,虽然散,但有“意合”,说的还是陕西皮影.若要翻译成重逻辑的英语,则是每个名词的前面都必须加上“i ts”,或者换成定语从句,用“whose”.无论怎样,句式不是啰嗦、松散,就是缺乏工整性.因此,要使用其他的方式才能较好地用英语表达详述见下文.英语名词抽象,不具鲜活性.比如英语中形容人的魅力:“She is a blaze of beauty.”在汉语不会这样说:“她是美的火焰”,而是会借助一些具体的下位名词及其名词所固有的特征来表达,如:“她仪态万方,艳如桃李”或“面如桃李,肤如凝脂”,或双眸怎么样、身材怎么样等不一而足地去描述.所以说,英语比汉语缺乏色彩,只能算是一个单色的盆景.如部分引文的英语翻译为:“The West Lake in Huangzhouis like a mirror, embellished all around with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beauty”贾文波,2001:77.这个句子只凸显了一个汉语句子,其余的放到了次要的位置上,不正像是一个布局错落有致的盆景吗代写本科毕业论文3. 英汉显性特征对比的实例主要有以下的情形.事物说明“塔高468米,三面环水,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司显柱等,2009: 154.翻译成英语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塔”这句成为认知的参照点,其余用前置定语和状语的形式,使之成为背景信息.如:Surrounded by waterson three sides and facing a row of buildings ofvariegated western architectures in the Bundacross the river, the 468-meter-tall tower ranksfirst in Asia and third in the worldibid..人物描写“他这时已是将近六旬的人,一表人才,高个儿,眉目清秀,头发又多又黑,略带花白,恰好衬出他那堂堂的仪表”ibid.:144.翻译时用主句和同位语的形式凸显了一部分特征,其余的降格为次要信息.如这样处理:Hewas at this time in his late fifties, a tall, elegantman with good features and thick dark hair onlysufficiently greying to add to the distinction ofhis appearanceibid..又如红楼梦中描写红玉的这段话:倒是一头黑鬒鬒的好头发,挽着个鬟,容长脸面,细巧身材,却十分俏丽干净.在翻译时,杨宪益先生把认知的参照点放到了这句:却十分俏丽干净.其余的与之或远或近.“With her fine black hair gathered in aknot, her oval face and trim, slender figure, shelooked altogether a most sweet, pretty girl”曹雪芹等,1999:672-673.事件描述如:“过铁道时,他先是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毛荣贵,2006:423.这几个句子按时间顺序描写,一环一环,难分主次.但翻译成英语后,就有了主次之分:“He put them on the platformbefore climbing slowly down to cross thelines, which he did after picking the fruit up.”ibid..通过使用介词和定语从句,句子有了层次和立体感.逻辑阐释如:“深化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完善代理制度,扩大外贸经营权,形成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在这里,“深化”、“完善”、“扩大”、“形成”等几个动词是显性平列的.但一经分析,就不难发现:“完善”、“扩大”表深化的方式,“形成”表深化的目的.翻译成英语时,最好用分词与不定式去层次化这些动词,去表明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翻译如下:“We shall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of trade and economic relation with countries,improving the proxy system and expanding thepower of enterprises to handle their own foreigntrade so as to createa policy environment forcompetition on an equal footing.”贾文波,2001:59.景物描绘如:“天目山林深人少,古树掩映,清泉石上流,雾生半山腰,如仙境一般”胡开宝等,2007:92.这里的“林”、“人”、“古树”、“清泉”、“雾”作为描写的对象,作者平均着力.从显性的角度看,是没有主次的,但英语不容许这些,须把它雕刻成盆景.如这样的优美翻译:“Mt. Tianmu, denselyforested and scarcely populated, is like afairyland, where clear streams flow through thevalleys and heavy mists envelop halfway up themountain.”ibid.,它通过分词、定语从句去突出了这一主句“天目山如仙境一般”.英汉翻译之难,大概就是在于两者之间的转换,要从显性的立体变成平面,这意味着思维方式和审美观的转换.如果有实现转换的手段,有的放矢的训练,就会使翻译文章不再显得生硬.代写本科毕业论文4. 英汉翻译时的转换根据英汉的不同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英汉动词的翻译处理转换英汉语言动词的不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英汉句式语篇的不同.汉语是动词发达的语言,英语则不然.英语也不容许很多动词并列,它要求用各种方式去使之不处于同一水平面上.1使用分词如这段汉语:“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矣.”毛荣贵,2006:217.这段语篇动词很多,有“登、旷、怡、忘、把、临”.翻译时必须使动词呈现不同的形式,体现不同的功能,使整体上有种立体感.下面的这一翻译很好地体现了这点:“The man coming up to this pavilion mayfeel complete freedom of heart and ease ofspirits, forgetting every worldly gain or setbackto hold their winecups in the breeze in absoluteelation, delighted with life.”ibid..这段译文突出了这个主句“心旷神怡”,而“登”、“忘”则用了分词,与主动词区别开来.2运用分词和介词“怎么罚呢”徐曼丽又是一扭腰,侧着头,故意忍住了笑似地说.周志培,2003:312.这语段属于连动的语篇,翻译时如果都平均用力,不符合英语凝练的特质.可以把“说”作为核心动词,用分词的形式去背景化了“一扭腰”、“侧着头”这两个动词,用“with”的介词结构去弱化这句“故意忍住了笑”.如:“And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askedHsu Man-li with mock seriousness, swayingher hips once more and tilting her head on oneside.”ibid.代写本科毕业论文3汉语可以利用排比,对偶等方式去重复同一个动词,这在英语中很少见.一般有两种方式去处理这个转换上的难点:一是省略.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列键曦等,2007:81.两个相等的分句有个相同的动词,在英语里第二个一般要省略,两句就有了层次上的区别.译成:“Avirtuous man is concerned with righteousnesswhile a mean man, with gain.”或“Virtuousmen are concerned with what is right, andlesser men with what will pay.”ibid..二是用代词去替代,减少使用重复的动词.如这句:“我不知道这过程,他也不知道这过程.”则译成:“I do not know the process,nor does he.”这样两句表面上就不对等了,有了差别.4汉语动词数量丰富,但每个词的使用域狭窄.翻译时会出现一个英语动词取代几个汉语动词.这是因为英语的动词涵义丰富,很多动词具有隐喻的特征,同一个词既可以指称实体动作又可以指抽象的动作,这就是英语中的共轭现象.如:“她披一肩秀发,戴着黑镜,围着红围巾.”则可以译为:“She wore pretty hair,dark glasses and a red scarf.”这样,一个很铺张的汉语复合句就聚合成了一个英语单句.利用多种方式使逻辑关系显化.1使用连词汉语讲求声律,用字凝练含蓄,求工整匀称,讲意合而能省略连词.从表面上看,逻辑理据隐形了,所以句子难分主从.而英语重形合,反映在语言上是重形式.句式构式严谨,意义表述精确,它需要连词表明各子句的种种关系.如:“我懂英语,我知道这是我的本钱,我可以和有钢琴的人进行互助,我教他英语他教我钢琴.”这段文章很疏散,表面上看不出其逻辑关系,但英语必须要加上连词:“I know mycommand of English was my asset, for I mightmake a deal with a pianist who would give meaccess to his piano in exchange for English”这里有七个连词,占全句单词总数的23%毛荣贵,2006:184.也正因为这些连词,句子与句子之间、名词与名词之间有了层次感.汉语语篇重意合,隐性有“启”、“承”、“转”、“合”.英语的语篇重形合,不同的文体有固定的、不同的连词形成的框架,利用这些连词自然就形成了主次关系,给人以立体感.如说明文中常用的结构如:“firstly...secondly...thirdly...the last...”;对比文章中的如:“on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 by contrast”;“in comparison”;“however”等.英语重逻辑,连风景散文也有用这样的连词来显示层次性.如马克吐温的散文描写:“One cannever see too many summer sunrises on theMississippi. They are enchanting. First, thereis the eloquence of silence; for a deep hushbroods everywhere. Next, there is the hauntingsense of loneliness, isolation, remoteness fromthe worry and bustle of the world.”转引自冯国华等,2001:33.其汉语译文可没这么有棱角的,几乎是一幅平面油画:“密西西比河夏天的日出真是百看不厌,令人神往.日出之前,万籁俱静,静谧之趣笼罩田野,远离尘嚣的空灵之感不禁油然而生.”ibid.:35.在这样的语篇里加些显性的结构是不能想象的,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思维习惯.代写本科毕业论文无容置疑,英语的连词很发达,但并不是随处都用连词,有时一个句子也能表达一个复句的意义.如:“看到这被污染的城市,我就变得心情沮丧起来.”前半句是原因,后半句是结果,如翻译成复合句则显得啰嗦了.简洁的译法如:“The sight of the polluted city disappointed me.”2利用主从句去建构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文化特色和个性是历史文化名城独特和珍贵的标志,历史文化名城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极大地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和繁荣.”袁晓宁等,2007:90.从表面上看,这是两个并列句.汉语的意义要旨是“文化交流与合作将极大地促进发展和繁荣”,是句子的中心信息,而“文化特色和个性是标志”是一种铺垫.在翻译时要区别对待.下面的翻译把铺垫的句子用定语的方式译出,而主要信息用主句的方式处理:“Cultural exchanges amonghistorical and culturally significant cities, whoserespective cultural features and individuality aretheir unique and invaluable symbols, will greatly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prosperity of their cultures.”ibid.3运用定语从句或相当于定语从句的分词,或者相当于状语的分词结构,使内容凹凸化,有立体感.汉语能够省略主语,能够不断重复宾语;而英语一般不这样,它需要主语和宾语,但每个汉语句子都单句翻译又不符合英语凝聚的特征.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翻译汉语时,可聚合相同的名词,以此为基点,构建定语从句或分词结构.如:“一个从海边来的旅客,往北很费劲地走了几十里的石灰质丘陵和庄稼地以后,一下子到了这些峻岭之一的山脊上面,看到了一片原野,像地图一样平铺在下面,和刚才走过的截然不同.他不由得又惊又喜.”杨丰宁,2006:72.语篇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讲述的,如湖水平淌而过.但翻译时就必须考虑到这段话的中心的句子应该是“他不由得又惊又喜”,其余的只能算是背景说明,说明其过程以及原因.所以翻译时就变成这样:“Thetraveler from the coast, who, after ploddingnorthward for a score of miles over calcaveousdowns and corn-lands, suddenly reaches theverge of one of these escarpments, is surprisedand delighted to behold, extended like a mapbeneath him, country differing absolutely fromthat which he has passed through.”ibid.代写本科毕业论文运用代词代词与所代替的名词在句中不是等同的.有了代词,就会有了远近高低等层次的区别,特别是英语中的一些成对代词,如:“one...theother...”;“some...others...”等.这些词在句子里互为参照物,构建了立体空间.它们还能使在汉语中很流散的东西变得很凝聚起来,不至于像散沙一样.如汉语:“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穷.”从汉语的角度来看,两句对等,没有主次之分.但在英语中,两个句子好像有了远近的差别:“Some are rich; Others are poor.”如汉语:“我不能去桂林,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钱.”这两个原因在显性上来看是并列的,但英语中层次是分明的:“I can not go toGuilin. For one thing I have no time; for anotherI have no money.”词性的转换可以把名词短语转化成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还可以转化成句子.如第六段提到的皮影语篇,四字格并立,属于典型的平面性.而英语是这样的:“Thefigures of Shanxi shadow play are vividlyshaped and elegantly carved, due to theparticular way the leather is made. The brightcolors and beautiful feathers of the figures alsomake them good decorations. Being simple andelegant, the leather figures of Shanxi play hasa style of its own.”李运兴,2006:195.在这里,很多汉语的主谓句式就转化成动词短语,如“造型生动,刀法细腻”变成了“vividlyshaped and elegantly carved”;“风格古朴高雅”则译成了“Being simple and elegant”.又如:“大峡谷的谷地,山峦交错,峡谷相连,江水汹涌.”贾文波,2001:108则译成了:“The valley of the Great Bend is fullof multipeaked mountains, joined canyons andturbulent waters.”ibid.,三个四字格被译成了三个名词短语.汉英翻译时增加介词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转引自陈凌,2010:278.这里名词并存,被散乱地放到了一起.要译成英语时,必须要增加些介词去把这些名词分类,突出一部分名词,与此同时凹陷一部分名词,使之有层次感.如翁显良是这样处理这些名词的:“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ibid.利用介词,可以构成不同话题事物的空间位置,远近、高低、左右关系各不相同,一目了然.5. 结束语文章没有对色彩的转换作单独的说明,因为它是一个主要特征的衍生性特征,只要在翻译中达到了第一转换要求,附带的特征一般会在一定程度上自动显现,也还因为英汉词汇特征是不可以改变的.英汉这一对比特征,使得英汉翻译犹如把单色的立体的盆景转换成平面的色泽明亮的油画.作为译者,心理装着这一区别,使自己的翻译的文章符合各自的显性特征,一定会使翻译的文章更显得像张谷若先生所提倡的“地道”翻译标准.另外,英语与汉语的这两种显性的特征对比,可以作为翻译教学一个显性的、可操纵的评判标准,老师可以利用它去帮助翻译教学,提高翻译教学的效果.。
翻译概论英语
国外翻译理论三大核心概念(core concept):实质(essence),可译性(translatability),等值(equivalency)实质:早期提法,以奥格庭为代表:将符号改变为另外的符号Jakobson:Translation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semiotics 符号学)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第二类,以费道罗夫和温特为代表:加上了忠实(faithfulness),全面(overall),等值(equivalency)费道罗夫: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忠实、全面地表达另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温特:翻译是将诠释我们世界某部分的说法尽可能地用等值的说法来代替。
奈达和泰伯( Nida & Taber):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最贴近自然的对等表达式)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翻译是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的等值。
第三类,以卡特福德,巴尔胡达罗夫( Barkhudarov),威尔斯为代表明确翻译对象是话语(utterance注意不同于话语权的discourse)卡特福德( Catford):Translation i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 core: textual sense)将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威尔斯:翻译是将原语话语变为尽可能等值的译语话语的过程巴尔胡达罗夫( Barkhudarov): A unit of translation is “ the smallest unit of SL which has an equivalent in TL.第四类,以什维采尔为代表,又增加了文化(culture)内容,王佐良先生(venerable Wang Zuoliang)认为: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显性”与“隐性”——翻译中的迁移现象
理论探索文化的交流和撞击过程中,各方在影响的范围和力度上往往是不平衡的。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某一方占据主导的强势文化地位,而另一方则居于次要的弱势文化地位。
于是,强势文化势必入侵弱势文化。
但后者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某种程度上也会对前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英汉互译也是同理。
从19世纪中叶到如今,浩如烟海的英文词语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沙发”(sofa),“可口可乐”(Coco Cola),“麦当劳”(McDonalds),“维他命”(vitamin),“英特网”(Internet),等。
同时,Kungfu(功夫),Confucius(孔子),等汉语英译词语也为外国人所熟知。
这些可看作是不同文化的趋同性。
然而,在文化趋同的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依然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可避免地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不能只拘泥于表面性状的类同,更要重视其深层的含义等同和对接。
于是,近几十年来,翻译领域出现了从重视语言技能的转换到更加重视文化传承的转换,即从“显性”向“隐性”的迁移。
翻译中“显性”向“隐性”的迁移翻译不可能是目标语对源语简单的直接折射,而是比较曲折的、不完全吻合的反映。
由于受到不同文化、习俗的浸染,读者与译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理念和背景知识,这就要求后者在进行语言翻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充分地考虑到前者的认知水平和社会文化,用其能够理解或达到的语言能力对原作进行再创造、再加工。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谚语和习语,进行翻译时,就要更多地从“隐性”角度加以考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直译成:When the old man surnamed Weng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horse, who could have guess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对于不了解该谚语产生的背景知识的英文读者,可能会有云雾笼罩之感,倒不如通过“隐性”的手段简单处理成: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这样,两种语言之间的鸿沟也许更加微小些。
论文化翻译中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
论文化翻译中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摘要本文引用朱莉安·霍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中所提到的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进一步从文化吸收的客观角度指出并分析文化翻译中即需要显性翻译也需要隐性翻译。
文中最后还指出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与归化异化的不同之处和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文化翻译显性翻译归化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化翻译指的是原文中特有文化内容、因素的翻译。
对于具有一定外语功底的译者来说,翻译中最大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
因此,文化翻译也引起了翻译界广泛重视。
文化翻译如何译也成为译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如今学术界普遍将文化翻译的焦点转移至归化异化之争。
支持归化的认为没有必要把译语文化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译者应该尽可能克服文化的障碍。
支持异化的则认为翻译应该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翻译应该有必要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
当然也有提出以某种方式为主,以某种方式为辅的说法。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没有给翻译实践设立清晰可明的标准。
美国当代的翻译学家朱莉安·霍斯(juliane house)把翻译分为两种: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和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
显性翻译强调显性译文,而不是第二原文。
她指出当始发语文本与始发语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联系,并在始发语所属社会中独立存在时就需要用显性翻译,典型文本包括讲演、文学文本等;隐性翻译是指译文在译语中拥有与原文同等地位的翻译,并使原文在译语中获得功能等值。
隐性翻译的原文并不和始发语特有文化紧密联系,因而也不是具体针对某特定原语文化读者,因而它在语用角度上已不是原文的翻译,而是进行了再创造。
但由于隐性翻译不求保留原语文化特质,在翻译中比显性翻译更难处理。
译者须通过译语文化成员的眼睛看待原文本,即采用文化过滤。
其中的道理就像尤金奈达所说a good translation doesn't seem like a translation"(好的翻译看上去不像翻译)。
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与理论
2.大众性
3. 口语化(简洁化)
基于影视语言的这些鲜明特点, 译者在将其 翻译成另一国文字时, 便不能不考虑语言风 格的传译问题, 以使他国的电影观众充分感 受到影片语言的魅力,否则会因译入语的晦 涩难懂、矫揉造作失去大部分观众。同时, 影视翻译的即时性和大众性, 使得影视翻译 必须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 适当照顾到他们 的语言水平。这自然意味着影视翻译的方法 是以意译为主的方法。这就是尤金· A· 奈达 (Eugene A ·Nida)所提倡的“功能对 等”。
二、影视语言的特点
1.即时性
影视剧中的语言是有声语言, 转瞬即逝, 因此一般要求听众 一遍就能听懂。 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除了 极少数实验性的作品之外,绝大多数电影和电视剧是供人们 观赏的。因此影视剧的语言必须符合广大观众的教育水平, 要求能一听就懂。同时, 这和影视语言的即时性也是相联系 的。 影视艺术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影视翻译必然和普通书面语的 翻译有所不同。影视语言多以人物对话或内心独白或旁白 的形式出现, 即十分口语化。
一 、电影字幕的定义
A subtitle is a printed statement or fragment of dialogue appearing on the screen between the scenes of a silent motion picture or appearing as a transla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screen during the scenes of a motion picture or television show in a foreign language.
汉英翻译中的重复_汉译英-论文网
汉英翻译中的重复_汉译英-论文网论文摘要:英语和汉语虽然都有重复,但重复在汉语中的出现频率要远远高于英语。
本文从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两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处理汉英翻译中的重复问题。
论文关键词:重复,翻译,汉译英重复是指一个词或词组有意的反复,目的在于强调、加强语气、情感,有时也为衔接上下文,也称为“反复”,是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
英语和汉语都有重复,但重复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远远超出英语,这归因于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为环形思维方式,而西方人为线型思维方式。
汉语喜欢重复,在语言使用中有意运用相同、相似或相对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给听话人或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英语中虽然也使用重复,但其指导思想是尽量避免重复,常用替代或省略等表达方法。
汉译英时,如果照搬汉语中的重复现象,英语译文就会显得累赘冗长,不合乎英语的表达习惯。
因此,汉译英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变通处理。
本文从显性重复与隐性重复两个方面阐述汉英翻译时如何处理这一问题。
1.显性重复的英译1.1替换汉语原文中词语重复出现,如果不是为了强调,英语译文中可采用替换法:用代词、同义词、上义词等来代替重复出现的词语。
1.1.1代词替换代词替换是英语中最常见的避免重复的手段之一。
如:他讨厌失败,他一生中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蔑视别人的失败。
Hehatedfailure;hehadconquereditallhislife,risenaboveit,anddespise ditinothers.土地和谷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祭社稷便是表示人们对土地和谷物的敬重。
Theearthandthecerealssustainthelifeofhumanbeingsandhencecere monieswereheldtopayrespectforthem.1.1.2同义或近义替换英语倾向于变换用词,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同一意义,这样可以避免行文单调乏味,使读者始终保持阅读兴趣。
隐性显性在翻译中的应用
隐性显性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尹继伟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3年第34期[摘要]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是语篇连贯的两个重要特征。
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英语是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汉语是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
在翻译过程中要进行符合目标语习惯的衔接手段的转换,以求达到简洁、通顺、有逻辑性、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关键词]隐性显性翻译中图分类号:R759.1+4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514―02一、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别英语和汉语的主要差别,尤金·奈达在《Translating Meaning》中概括为“就汉语和与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
也就是说英语是以形合为主,意合为辅,汉语是以意合为主,形合为辅。
形合手段主要指的是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
语法手段指的是词的形态变化,词汇手段指的是联系用语,包括关系词、连接词、介词等虚词,以及在篇章中的代词、语气词的作用。
由此就可以把形合手段概况为两种:形态(构词与构形)和形式词(连接词、关系词、介词、助词、代词、语气词)。
形合就是借助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词间、小句间和句子间的关系。
意合不同于形合,不是借助形态和形式词,而是靠词语与句子本身意义上的连贯与逻辑顺序而实现连接。
语篇衔接分为显性衔接(explicit coherence)和隐性衔接(implicit coherence)。
显性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从语篇的意义和体现语篇意义的衔接机制的角度来影响和限定语篇连贯,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主要手段.。
隐性衔接借助于语境和语用知识的推导完成,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不可缺少的方式。
所以英语以形合为主,注重显性衔接以形显义;汉语是以意合为主,注重隐性衔接,以意统形。
二、翻译策略美国翻译家奈达曾说过,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为了进行有效的交流,翻译时有必要考虑源语和目标语言的特点。
中国译者的显性角色
中国译者的显性角色关键词:译者;佛经翻译;文学翻译;功能目的论翻译活动由来已久,然而,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人们对译者的认识才更加深刻,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文章及书籍大量出现。
本文旨在通过将上至魏晋南北朝的佛经翻译,下至鸦片战争之后的文学翻译,主要以道安、玄奘、林纾的翻译思想为例,通过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翻译作品的不同特点,借助功能目的论,说明不同时期所反映出的中国译者的显性角色。
一、佛经翻译《四十二章经》这部由摄摩腾和竺法兰所译的佛经,正式开启了中国汉译佛经的大门。
东汉时期,来自西域的众多僧侣前往中原地区,开始从事译经工作。
自东晋到隋朝,梵文佛经大量涌入中国,佛教开始发扬光大,逐渐得到了统治者的信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佛经翻译得到了官方大力支持,早期私人翻译佛经慢慢演变成了官方组织翻译。
唐朝时期,以梵语为源语的佛经翻译更是大放光彩,其中以玄奘组织的译场翻译最为著名。
探究佛经翻译前后的特点,主要经历了由“尚质”到“尚文”再到“文质并重”的佛经翻译时期。
所谓“文质”,一指译文追求行文典雅,用词精致,即使用官方书面文字进行翻译,又或者在译文中以简洁口语化为主,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以外,二则“文质”其实可以归结为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关系(文永超,2011)。
联系佛经前后几百年的翻译历史,其中有人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将异域佛教经典以目的语受众更为接受的语言习惯翻译出来,也有以异化翻译为主,直接将原有梵语佛经中的经典译过来。
在这其中,来自西域的译者由于对汉语熟悉程度不够,多采用所谓的“质”,但是,中国本土译者,前有道安,后有玄奘,在“文质”结合的基础之上,对“质”,或者可以认为是“异化”,也有独特的见解。
例如道安所提倡的“五失本”,可推得道安坚持的应是以“文本为中心”,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关系,以及将梵语佛经经典直接翻译。
后期玄奘所提倡的“五不翻”,即使用音译的方法將某些有特殊含义的梵语译过来,实则也是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先生周岁时“抓周”,抓了一本书,因此得名 “钟书”。
• When Qian was just one year old, he was told by his parents to choose one thing among many others. He picked a book of all things. Thereupon his father very gladly gave him the name Zhongshu (=book lover)
翻译中的 显化(explicitness) 隐化(implicitness)现象:
• 翻译中的隐化显化是近些年翻译界刚刚注意并做理论研究的翻 译现象 • “译者对于原文进行解译的过程可能会导致译语文本比原语文 本冗长。”这一冗长现象“可能是由于译语中提高了衔接上的 外显程度造成的”。 • 所谓显化,又称明晰化、明示等,指的是目标文本以更明显的 形式表述源文本的信息,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短语 或增添连接词来增强译本的逻辑性和易解性。 • 所谓隐化,是与显化对立存在的现象。指目标文本通过概括信 息或删除连接词等有意忽略或省略源语文本的某些部分。
explicitation))
•
“没有招待所有店,没店有生产队,有老乡窑洞。”
• “If there's no guesthouse there'll be an inn;if there's no inn there'll be the cave home of a farmer in the production brigade.”
社会文化因素;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在社会和文化 上的差距越大,可能越需要解释性的“显化”。 • 这些书,都是在全国解放以后,来到我家的。
• The books had arrived at my home since 1949, the year the country was liberated (from KMT rule).
太细,也不采用。
(156字)
When Uncle's family was building a house, we thought of using it to pile up a side of the house wall. This proved to be impossible, however, since the rock was of an extremely irregular shape, possessing neither sharp right angles nor any smooth, flat surfaces. We could have used a chisel to break the rock up, but no one could be bothered to expend such a great deal of effort over it; the riverbank was only a short distance away, and any old rock that we brought back from there would have been easier to use than this one. Then, when the house was nearly completed, and we were looking for something for the front steps, Uncle didn't think that the rock was even good enough for that. Another time, we had a stonemason come to grind a millstone for us. Grandmother again persuaded: "Why don't you just use this piece of rock, and save yourself the trouble of hauling another piece over from somewhere far away?" The stonemason took a good long look at the rock, and shook his head: he thought the rock's texture too fine, and unsuitable for making the mill.(195 words)
他老婆不断地在他耳边唠叨了没完,说他懒惰,说他粗心,说他的一家都要 毁在他身上。(利用汉语多动词,句是松散特点)
Thank you!
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 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 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 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
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
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
得从远处搬运。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
• 伯父家盖房子时,我们曾想到用它垒一面屋墙,但最后还是没 能用上,因为这块岩石外形太不规则,既没有尖利的直角,又 没有光滑的平面。(56) • 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 也没平面儿;(28)
翻译显化现象发生之因: 另一种翻译解释
• 语言因素;汉语同英语等印欧语言相比,其词汇、语法衔接上的显化 度都比较低,汉译英时会比英译汉时更多地呈现形式上的“显化”, 而英译汉时则呈现更多的模仿式的“显化”。(强制性显化obligatory
• 译者因素;负责的译者在穿梭于两种语言 之间进行协 调时,总会尽量减少信息传输 过程中的损耗和丢失,便于读者的理解和 吸收。但另一方面,有些译者因其能力上 的不足,在翻译中对原文亦步亦趋,也会 导致译文过度“显化”。
有时汉语译者由于受原文影响,译出的目标语会出 现过度显化、扩增。 • It was one of the few gestures of sentiment he was ever to make.
[试译文] 伯父家盖房子时,我们曾想到用它垒一面屋墙,但最后还 是没能用上,因为这块岩石外形太不规则,既没有尖利的 直角,又没有光滑的平面。我们用凿子凿开它吧,可是没 人愿费那么大气力。河边没多远,我们随便从那儿搬运一 块石头回来都比用这块岩石省劲。后来,房子快盖好了, 我们又要找石头做房前的台阶。伯父还是觉得那块岩石不 太合适。还有一次,我们请了一个石匠来给我们做磨盘。 奶奶又提议说:“你干吗不用那块石头,省得从大老远的 地方费劲另外弄一块来呀。”石匠把那石头看了好一阵, 摇摇头说,那块石头材质太细,不适合做石磨。(246字)
• 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
• In a country as big and as poor as ours, if we don't try to increase production, how can we survive? • 三点了 • It is 3 (o’clock).
• 那是他在感情方面所作出的很少的几次表示中的 一个例子。 • (他很少表露感情,这是难得的一次。) • 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your cereal section? • 您能告诉我你们的粮食科在哪里吗? • (请问粮食科在哪儿?)
• 文本因素;小说文本、科学文本、政论文本、新
对 比
• When Uncle‘s family was building a house, we thought of using it to pile up a side of the house wall. This proved to be impossible, however, since the rock was of an extremely irregular shape, possessing neither sharp right angles nor any smooth, flat surfaces.(46)
闻文本、应用文文本等在翻译时的显化程度应该 是不一样的。
• 不同时代, 译文显化程度有差异
• 一个时代,同一文体,风格不同,显化程度亦有
差异
隐性显性策略在翻译中的应用
• • 1 地道表达中的应用 If you take this medicine, your illness will be cured.
•
• • • • • •
The medicine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
你要是服了这药,你的病肯定能治好 这药吃了准好。 2 称谓的模糊处理 Aunt 中译英作隐化处理(个别情况除外) 3 强调修饰效果 重复的使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His wife kept dinning in his ears about his idleness, his carelessness, and the ruin he was bringing on his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