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矛盾新视角下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矛盾论》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基于《矛盾论》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基于《矛盾论》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者:徐伟杰来源:《新丝路(下旬)》2019年第08期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作出全新研判,认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全过程,社会根本矛盾的内在属性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这决定着社会主要矛盾在性质上一直是人民内部矛盾,即人民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矛盾有其特殊性,形成了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

本文基于《矛盾论》的视角把握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从矛盾辩证运动规律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主次矛盾转化看供需关系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矛盾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1.概念内涵:社会主要矛盾是矛盾的特殊性问题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将其作为矛盾的特殊性进行特别定义,在《矛盾论》中单列一节分析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两种矛盾力量不平衡问题。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主要矛盾作了明确定义,认为主要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他强调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只有“一种”,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我国社会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早在1956年4月毛泽东就论述了十大关系(实质上就是十大社会矛盾),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提出划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着重分析了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

2.历史定位:社会主要矛盾与基本国情内在一致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在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就是将其作为矛盾的特殊性进行特别定义,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性。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浅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作者:胡建学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文主要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深入界定和论证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并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策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毛泽东同志在写于1937年8月的《矛盾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并论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

毛泽东认为,任何矛盾由于矛盾双方自身的地位、力量、作用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得矛盾双方要分为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主要的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这就从原因、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确定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的基本内涵。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可以将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的基本内容概括为:由于矛盾双方的不平衡性,矛盾双方无不区分为主要和次要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矛盾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矛盾斗争中由于力量的增减,两者又会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了变化。

这一原理的提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也为人们认识矛盾,解决矛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界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我们已经明确界定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还要进一步界定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便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取得支配地位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

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是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属于社会主要矛盾中的次要方面。

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前,改革时代(1979年至2011年)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

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如何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者:董小君来源:《理论探索》2020年第03期〔摘要〕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研判,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双重视角,可以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体体现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破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路径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处理好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实现城乡及区域协调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处理好本国与他国的关系,构建全面开放体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重构收入分配体系。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平衡发展,不充分发展〔中图分类号〕F012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20)03-0096-06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新时代方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继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论断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作出的全新研判。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理论与历史的双重逻辑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有其理论与历史的双重逻辑。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是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论断。

(一)理论逻辑: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的视角下,厘清决定主要矛盾的因素,以及主要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关系中抽象出了社会基本矛盾。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在总结矛盾运动规律基础上,指出贯穿人类社会一切形态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研究,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

首先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通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行深入分析。

随后对主要矛盾转化的原因进行了解析,探讨了转化的路径及影响因素。

最后总结了主要矛盾转化的意义,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该研究,能更全面地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分析、原因、路径、影响因素、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时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往主要围绕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逐渐减弱,而新的社会矛盾随之出现。

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转化,对于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演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日益增长,社会矛盾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针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特点和规律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更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1.2 研究意义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运用,能够深入挖掘主要矛盾的本质和规律,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供科学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支持。

研究主要矛盾的提出和转化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分析影响主要矛盾转化的因素,可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提供重要参考,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稳定的维护。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认识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百年认识

PRWORLD \ 公关世界 55P UBLIC RELATIONS FORUM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

毛泽东指出,只要“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

回顾建党百年来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总结经验教训,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1921-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比较复杂,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

党的一大的纲领中第一条就明确指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由此可见,1921年,我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主要受到《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影响,直接认为,我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如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一样,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地还是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的结合不足。

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开始从《宣言》对资本主义社会剖析的理论中逐步向中国的革命现实转向,开始明确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

但是,对中国究竟应该怎么革命?谁来领导革命?谁是革命的动力?这些问题仍然不是很清楚。

1923年,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在接下来的国共合作中,对资产阶级内部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资产阶级中官僚资产阶级的封建性、买办性特点认识不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敌友,并最终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民作为革命主力军的作用逐渐在党内形成认识。

日本全面侵华以后,毛泽东指出:“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2]。

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

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矛盾

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盾浅析中国近现代社会主要⽭盾⼴东省佛⼭市三⽔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

西⽅资本主义国家则利⽤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给⾃⾜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所以,鸦⽚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封建主义和⼈民⼤众的⽭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成为各种社会⽭盾中最主要的⽭盾。

从此,中国进⼊民主⾰命时期,中国⼈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命任务。

近代前期的第⼀阶段(1840年⾄19世纪60年代),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先是民族⽭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民⼤众的⽭盾占主导地位。

所以,在两次鸦⽚战争中,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抵抗殖民侵略,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

在第⼆阶段(19世纪60年代⾄1901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盾。

所以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到1919年),⾟亥⾰命前后的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盾集中体现在⼴⼤⼈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盾上。

所以,中国⼈民的主要任务是推翻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发动了⾟亥⾰命、新⽂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在近代后期,从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命⼤致可分为4个阶段。

在第⼀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命时期(1919年5⽉⾄1927年7⽉),北洋军阀与中国⼈民之间的⽭盾是社会的主要⽭盾。

所以1923年中共三⼤制定了⾰命统⼀战线⽅针,国共合作,发动了国民⼤⾰命。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及依据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及依据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及依据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多次演变,这是基于对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的结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的领导阶级,而资产阶级则是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阶级。

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和国有化等措施剥夺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和经济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由于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推进,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农民生产力水平不高,收入相对较低,存在着严重的贫困和落后。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政府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经济收入水平。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再次发生了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一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资源分配不均等、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到了新世纪,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一步演变。

经济高速增长的社会也面临了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问题依然突出。

这导致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和基本民生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到农民和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再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再到社会不公平和民生需求的矛盾的演变。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摘要】本文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表现为经济结构转型与社会结构变革。

分析了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发展需求多元化。

然后,展望了变化的趋势,重点在于社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升级。

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政策调控和促进社会公平。

结论指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应对。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内涵、表现、原因、趋势、对策、深刻内涵、重要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时代下,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

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未来发展方向,也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相互对立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创新发展思路,找准解决问题的路径。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正文2.1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相对简单的阶级矛盾演变为多元化的矛盾体系。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结构变动等因素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这也进一步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特征和新形势。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还表现在矛盾的主体转变。

传统意义上,社会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在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矛盾的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阶级范畴,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范围,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诸多方面。

从《矛盾论》视角探析新时代社会矛盾问题

从《矛盾论》视角探析新时代社会矛盾问题

从《矛盾论》视角探析新时代社会矛盾问题《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所著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其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矛盾的基本原理和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出现的矛盾的分析。

在新时代,虽然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从《矛盾论》的视角探析新时代社会矛盾问题,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当前社会的状况,积极应对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从《矛盾论》中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理解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毛泽东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其两方面,即相对的正面和相对的反面”。

这表明,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的方方面面。

在当代社会,矛盾不仅仅是存在于生产关系、经济发展等基础领域,还存在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

而且,各种不同领域的矛盾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

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一特点,才能更好地化解和处理当代社会矛盾问题。

《矛盾论》中提出了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矛盾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毛泽东指出:“在一切过程中,各种矛盾存在着主要的和次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起决定作用而有时会使次要的矛盾服从它。

”在当前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但是不能都同等看待,必须把握好主次关系,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主要矛盾,有利于统筹兼顾,化解次要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所面临的矛盾问题。

《矛盾论》中关于矛盾特性的阐述,揭示了当代社会矛盾问题的内在规律。

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双方不是互相隔离的,而是互相贯通的”。

这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当代社会,各种矛盾之间互相交织、相互影响,不能孤立看待就能够很好地处理矛盾问题。

只有认识到矛盾的相互关系,才能够更好地排除各种干扰,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矛盾论》中对于矛盾的斗争性的分析,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矛盾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社会的不断演变引出了不同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清朝末期的社会矛盾在清朝末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外矛盾。

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和割让,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列强的压迫成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由于商品生产渐渐代替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经济,社会上出现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等新型社会关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资本和劳动的矛盾成为社会的次要矛盾。

二、民主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中外矛盾被消除,新的国内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的矛盾是民族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在这场革命中,不仅精英们需要用刀枪直入去推翻清王朝,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力量被挑动,实行国家现代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在革命中,先是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势力,建立了新民主主义政权。

然后,通过土地革命和整风运动等,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产力的不足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五、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矛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产力的不足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从一个侧面上导致了社会阶层分化和部分地方巨富的出现,在增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加剧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发生。

六、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全球化和经济竞争,中国仍然面临许多重大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2018-08-27基金项目:2017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研究》(2017-JYB-JS-043)的阶段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审视(13YJA710021)作者简介:徐蕾(1979-),女,山东青岛人,副教授,博士,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征(1972-),女,江苏镇江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研究徐蕾,李征(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29)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

习近平同志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定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继新中国成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富起来再到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国要强大起来的伟大历史性跨越。

这一论断是我们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一、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一)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理论的历史演变的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对矛盾问题进行过论述,并提出矛盾发展不平衡性思想,并构建了动态平衡方法以解决矛盾,并给予高度的肯定。

列宁提出帝国主义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基本也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相关理论基础上创新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革命与实践中最先完整地提出主要矛盾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并全面系统地论述这一问题。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提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2]320“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探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探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探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演变。

这种演变是历史的必然,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进行探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在这个时期,农民阶级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群体,而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进步的主要障碍。

解放农民是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重要目标。

新中国采取了土地改革和农村合作化等一系列措施,逐步解决了封建主义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这个阶段,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基本对立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基础,而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则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在这个阶段,我国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这个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与日俱增。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的差距依然较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实际情况之间产生了矛盾。

在这个阶段,我国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我国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面临的多元化矛盾。

随着我国进入全球化时代,我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挑战。

如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矛盾、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都需要我国找到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来解决。

在新时代下,我国需要统筹兼顾各方面的矛盾,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历史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多次演变,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再到现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断变化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针对这种新的状况,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包括加强对人民群众的需求了解、推动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等。

在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思考社会矛盾的本质和根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哲学思考可以引领我们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推动国家社会稳定和繁荣。

【关键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哲学思考,历史演变,原因分析,特点,趋势,措施,建议,转化,意义,坚持引领解决。

1. 引言1.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哲学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变革中呈现出来。

在新时代,特别是在我们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变化不仅对我们认识社会现实和把握社会规律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哲学思考在面对社会矛盾的转化中显得尤为重要。

哲学思考不仅涉及到对社会现象和矛盾本质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途径的探索。

在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以哲学思考为引领,不断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找准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解决之道。

只有不断强化哲学思考,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矛盾的变化,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论断

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论断

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更加突 出的问题是发 展不 平 历史性 作用。
衡不充分 ,已经成为满足人 民 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
一 是 反 映 我 们 党 对 “三 大规 律 ”把 握 运 用更 加
需要 的主要制约 因素 。矛盾 的两个方 面是对 立统 一 成 熟 ,必 将 增 强 党 的政 治领 导 力 、思 想 引领 力 、群
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状况 的总体方 法论。习总书记从 盾变化的新论断和解决这 一矛盾 的新举 措是其 “八
十八大 以来取得 的全 方位 、开创性成就和深层次 、 大思想支柱 ”之 一 ,内涵十分丰富 、观点十分明确 、
根本性变革 中分析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与 “发 要求十分具体 。
展不平衡不充分 ”的矛 盾 ,并把 它确立为我国社会
的 ,新 就新在这是 中国社会发展 已经螺旋 式上升的 众组织力 、社会号 召力 。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矛盾 ,是 中国人 民坚定 “四个 自信 ”基础上的矛盾 , 没有 中国共产党领导肯定不行 。坚强党的领导首 先
是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途 中不可避免 的矛盾 ,是 必须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 。习总书记作出社会主要
充分 的发展之 间的矛 盾” 的重大战略论 断。这 一新 映了党和国家发展 的重点要求 。
论 断思想 内涵极其 丰富深 刻,具有极 大的理论 价值
三是揭示 了中国社会 发展 的阶段性 特征 。这个
和 实践价 值 ,影响是全 面长 远而深刻的。
阶段性特征就是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 了新时代 ,
我们 党是 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成功实践者 ,历史 高要求 ,而且在 民主 、法治 、公平 、正义 、安全 、

用矛盾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用矛盾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唯物辩证法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统一的社会社会祥和、稳定、协调、宽容、理解固然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的消失。

认识社会矛盾,善于协调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使社会各种利益主体和各种思想意识处于和而不同的社会,就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具体的和现实的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作为社会进步的理想状态,在矛盾运动上的表现就是社会矛盾的同一性。

但是,同一性不是脱离斗争性而孤立存在的东西。

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尚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跨越的进程中,因此,思想上的先进与落后、观念上的前卫与保守、地域间发展速度的快与慢、物质上的贫富差别、城乡对立经济结构的客观存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的不够完善等现状,都必然存在并反映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之中,构成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

和谐社会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认识矛盾,又在对矛盾认识的指导下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发展的。

尽管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与一切剥削阶级社会有所不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如果认为和谐社会就是各种矛盾已经消失、已经进入了无矛盾的理想境界,这样的和谐社会就是形而上学视野内的、无矛盾和无差别的绝对等同的社会,而这种社会恰恰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是针对当代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的特点而提出来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和谐社会主要矛盾的斗争形式是非暴风骤雨式的,解决这一矛盾的路径必然是渐进式的改革。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层利益上的分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道德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矛盾的存在。

这些矛盾绝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当运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处理,通过沟通、交流、引导、教育、宽容、理解等方式来解决,以维护社会的和谐性。

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理解

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理解

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中最为突出、主要的矛盾。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深层次的影响。

一、经济领域的变化在近现代中国,经济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淖中。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中国经济受到西方列强的掠夺,无力抵抗外来压迫,国家弱小,社会动荡。

然而,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国逐渐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又一次变化。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中国经济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再次发生了变化,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也面临着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诸多挑战。

二、政治领域的变化近现代中国政治的变化密切关联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封建统治阶级对中国人民实行封建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则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的领土和财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国人民的矛盾。

中国人民要求民主自由,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

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

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研究如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矛盾,实际上存在着三种路径:第一种是“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

它的基本假设和断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切社会矛盾,归根结底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反映,共同的阶级就意味着共同的社会地位和共同的利益,后者又进一步意味着共同的社会意愿、共同的社会态度和共同的社会行动。

在这种逻辑推论下,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个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定阶级、划成分,来判定人们的政治态度和社会行为,一旦出现社会矛盾激化的事件,就上纲上线,用镇压的办法解决。

第二种是“物质利益”的分析方法。

它的基本假设和判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社会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建设中的不完善问题,也有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更多的是由各种物质利益分配中的不恰当、不协调、不公平引起的。

所以,最根本的是要从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种利益主体的物质利益的协调入手来解决矛盾。

第三种是“社会意识”的分析方法。

它的基本假设和判定是,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一些促成社会矛盾和新型社会运动的“社会意识”,并不属于“客观阶级”的意识,而是属于“认同阶级”的意识,这种“社会意识”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往往具有“突发”、“快速扩散”和“难以预测和控制”的特点。

历史和当前的社会实践证明,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问题,“阶级斗争”的分析方法,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和带来极大社会灾难的方法;“物质利益”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目前大多数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方法;而“社会意识”的分析方法,是我们还不熟悉,但适合于一些具有现代风险特征的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的方法。

在研究现实中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时,也有两种观察视角;一种是从冲突事件的结果去进行追因研究——事后的研究,这是目前多数研究的理路;另一种是从主观意识和行为倾向去进行追果研究——事前的研究,这种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往往被人们忽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进及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进及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进及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进及变化趋势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提出,反映了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与当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矛盾。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这一时期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转化,突出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再次发生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转化,反映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注。

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即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

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成为重要目标。

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进及变化趋势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的。

从最初的物质文化需求,到后来的物质文化需要,再到如今的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人民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发展战略,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新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最新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 ——发展 撸起袖子加油干
1
五位一体展理念
感谢聆听 恳请批评指正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您是否知晓十九大报
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
矛盾已经转化?
Q2: 您是否知晓新时代中 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 体内容?

Q3: 您是否理解主要矛盾转化 的深层原因?
请为您现在的生 活打一个分数
请问您认为您的 生活与您的期望 值距离有多大?
1 领域不平衡 2 区域不平衡 3 群体不平衡
1 发展方式有待充分转变 2 依法治国有待充分推进 3 精神文明有待充分提升 4 社会事业有待充分发展 5 生态环境有待充分改善 6 机制体制有待充分改革
但八届十中全会之后, 又重申了无产阶级和资 产阶级矛盾的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 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 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 Q1: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年 1956年 2018年
1978年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土地革命之前,是 无产阶级与封建主 义、帝国主义、国 民党反动派残余
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主要 矛盾为“先进的社会主 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 产力间的矛盾”
土地革命之后,是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 级的矛盾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者:刁静洋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22期摘要: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考察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既可以加深对这一变化的认识,又可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社会主要矛盾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2-0207-02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明了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以这一判断为依据,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业已进入新时代。

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进行研究,将加深我们对这一变化的认识并得出有益启示。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唯物辩证法思考(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运用了矛盾学说和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事物具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因此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抓住了工作的重心和主要任务。

以矛盾学说和矛盾分析法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是党在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经验。

党的八大明确了“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这一正确判断指引着全国上下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

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这一判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第一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而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定位,则明确了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成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而据此确立的今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一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