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
乡村景观建设现状及对策

乡村景观建设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性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可以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吸引更多人来关注和参与乡村建设,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个美丽、宜居的乡村景观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从而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好的乡村景观建设还可以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乡村景观建设还可以保护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乡村景观,可以有效保护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益,实现乡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乡村景观建设不仅是美化乡村、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只有重视乡村景观建设,加大投入和力度,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1.2 乡村景观建设现状当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些农村地区的景观设计和规划不够科学和合理,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导致景观杂乱、无序,缺乏统一的风貌。
一些乡村地区存在着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农村道路破旧不堪,村庄内杂乱无序,垃圾随意扔放,严重影响了乡村的整体形象。
一些乡村地区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缺乏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亮点,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要改善乡村景观建设现状,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
要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提升乡村环境的整体质量,打造清新、整洁的乡村形象。
要优化乡村道路建设,修缮破旧道路,完善交通网络,方便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
要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景点,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通过这些对策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乡村景观建设现状,提升乡村形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内容结束】2. 正文2.1 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1. 缺乏整体规划:许多乡村景观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设计,导致景观杂乱、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特色。
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及发展

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及发展乡村景观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乡村环境的载体,更是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及发展进行深入的探讨。
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是怎样的呢?在我国,乡村景观设计的水平与城市景观设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以往的乡村景观设计主要局限在村庄的整体规划和村落环境的美化方面,缺乏对乡村文化、历史、传统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表达。
乡村景观设计之间缺乏协调统一,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状态,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乡村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的呢?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乡村环境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对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乡村景观设计将会朝着生态化、文化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从生态化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从文化化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从艺术化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艺术创意,打造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乡村景观。
在乡村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乡村景观设计面临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需要更好地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景观设计需要更好地与乡村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相衔接,实现多元化发展;乡村景观设计需要更好地引入专业化的设计机构和专业人才,提高设计水平和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加强政府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推动乡村景观设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推动乡村景观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加强乡村景观设计的研究和培训,推动乡村景观设计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发展;加强与乡村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形成乡村全面发展的合力。
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已经显露出了一些问题,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乡村景观设计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小议乡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小议乡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及对策乡村景观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乡村景观建设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乡村环境的美观程度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加强乡村景观建设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
一、现状分析1. 乡村景观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各地乡村景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少地方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些乡村开展了田园风光旅游、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的地方还采取了绿化美化、农田废弃物处理等措施,使乡村环境焕然一新。
2. 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尽管乡村景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
乡村开发的速度加快,但有的地方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安排,出现了乱搭乱建、杂乱无章的现象,影响了乡村整体风貌。
由于农村居民观念的改变和农业生产的转型,农田的利用和管理不当,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由于农村人口外流,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突出,乡村景观建设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和管理。
乡村旅游发展虽然有了初步成绩,但由于服务设施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等原因,乡村旅游的品质和体验感不尽人意。
二、对策建议鉴于以上现状分析,应采取以下对策来进一步推进乡村景观建设。
1. 加强规划引领,提高乡村景观建设整体效益为了解决乱搭乱建、杂乱无章的问题,必须加强规划引领,统一规划、规范用地,实现产业、生态、旅游、文化等多种功能的融合。
要充分尊重乡村的自然文化遗产,体现乡村的历史文化特色,推动乡村建设由量变到质变。
2. 推动农田资源的综合利用由于农田不合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推动农田资源的综合利用。
可以通过开展农田环境综合治理、乡村生态农业建设、农田文化遗产保护等方式,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促进农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及发展

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及发展园林规划是指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对园林景观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达到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等目的。
而乡村景观作为园林规划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及发展。
一、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在我国,乡村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在乡村景观设计的现状方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缺乏科学规划目前,一些乡村地区的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科学的规划思路和方法,导致一些设计方案缺乏实际可行性,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2.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一些乡村景观设计缺乏对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导致设计作品缺乏地方特色,无法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3.生态环境保护不足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对生态环境保护不足的现象。
一些设计方案忽视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导致一些景观设计作品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二、乡村景观的设计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乡村景观的规划和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未来,乡村景观的设计发展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科学规划未来的乡村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科学规划,采用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未来的乡村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景观设计的重点在未来的乡村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3.注重参与和引导,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景观设计,使设计作品更加符合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4.注重教育和培训,加强对乡村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设计水平和专业素养,为乡村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及发展

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的设计现状及发展【摘要】乡村景观规划在当前的城乡融合发展中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从乡村景观设计的历史发展入手,分析了当前乡村景观设计的现状,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关键要素的介绍中,提到了乡村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环境、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乡村景观设计对于提升乡村形象和吸引游客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将展望了乡村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并提出了规划建议,以期进一步促进乡村景观设计的完善和提升。
整体来看,乡村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美化,更是对乡村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
【关键词】园林规划、乡村景观、设计现状、发展、历史、分析、趋势、关键要素、案例分析、未来展望、重要性、规划建议。
1. 引言1.1 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性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发重要。
乡村景观不仅是农村地区的面貌,更是人们生活的环境和情感寄托。
良好的乡村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形象和居住品质,吸引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乡村景观规划也是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传承乡村的文化与记忆。
乡村景观规划还可以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乡村景观规划的重要性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居住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等多个方面。
加强乡村景观规划工作,注重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2 乡村景观设计的定义乡村景观设计是指对乡村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生态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通过景观规划、植物配置、景观艺术等手段,对乡村景观进行优化设计和改造,以提升乡村的美观性、宜居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乡村景观设计旨在保护和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传承和弘扬乡村的历史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乡村景观设计将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注重体现乡村的独特韵味和特色,使乡村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学习科考、文化体验的理想场所。
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进展浅析

styIes&Featuresofcm鹳&Towns&叵l墨墨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研究进展浅析翁有志丁绍刚一.关于乡村景观(一)乡村景观的概念景观生态学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经渗透到众多学科领域。
乡村景观是世界范围内较早出现并分布最广的一种景观类型,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互交错、不断变化的过程,这就注定乡村景观的内涵十分丰富。
我国对多村景观的研究时间不长,因此,目前国内有关乡村景观的概念还无统一的看法。
早期的定义是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认为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人类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各构成质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协调统一的复合体。
随着对乡村景观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提出了更多的看法。
刘滨谊从环境资源学的角度提出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5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
周再知等将乡村景观看成是由自然斑块和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镶嵌体,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
肖笃宁、高峻则认为理想的乡村景观在功能上应该体现出多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的生产功能,其次是保护及维护生态环境功能和文化支持的功能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的四个层次功能。
王云才则依据景观科学对景观含义的描述,结合景观地理学、景观建筑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景观定义,将乡村景观定义为一种格局,这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
谢花林等将乡村景观看成是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刘黎明等认为多村景观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大农业生产系统,同时也包括人文建筑生活系统,三大系统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和文化支持三大功能。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国内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摘要:乡村景观目前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种应用景现类型,也是乡村地域范围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体。
现目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景区资源保存和文化景观方面。
而国内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农业景观以及城乡交错带和生态脆弱区的乡村景观等,包括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村民生活发展等内容。
除此以外,运用新技术和模型来制定乡村景观设计规划是目前的新趋势。
综上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能够合理规划乡村景观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盈利增长,对眼下我国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1、“乡村景观”的概念“景观”一词表示人们对于所见的事物形成的综合认知,指日常生活环境中所触及的各个总体,并强调景观是地域综合体的整体性[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研究者便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圈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并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然而到现在,景观的概念和范围在不断扩充,不仅是景观自身,还是由人类所塑造出来的区域,是自然、人文社会、视觉美学等3个方面,更是自然与人为因子交互作用下的景观基本类型之一。
在传统的规划里面,“乡村”主要指尚未进行有效经济开发,存在很多发展潜力的原始环境体。
这些地区不仅有村民组成的聚集区,而且大部分的土地都可作为水产养殖、人工耕种的介质,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方便,是当地生产条件、居民生活方式、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生态空间。
[3]该调查者从世界地理学角度,指出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人为规划而形成的景区。
刘黎明等学者经历了一系列研究景观研究,将乡村景观的含义定为:一个区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组建而成的集合体,包括农田、果园等生态区。
其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
生态体大小和形状表现不同,都有自己的特征,但相同点是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开发的对象,为人类的各项活动提供载体。
王云才先生还指出乡村景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美景,而是由分散的农舍、植被组成的聚落。
农村景观现状调研分析报告

农村景观现状调研分析报告1. 引言农村景观是农村地区独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景观也面临诸多挑战和变化。
本报告通过对农村景观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旨在了解目前农村景观面临的问题,并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2. 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
调查对象为农村居民,调查内容涵盖了农村景观的现状、农村景观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农村景观发展的期望。
3. 现状调研结果3.1 农村景观的多样性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村景观具有较大的差异。
某些地区以田园风光为主,有大片的农田和果树林;而另一些地区则以山水风光为主,有山峦和河流。
这种多样性使农村景观更具魅力。
3.2 城市化对农村景观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农村地区的景观逐渐被破坏。
城市扩张导致大量土地被建设用地所取代,原有的农田和自然景观消失。
此外,一些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也对农村景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如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3.3 农村景观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景观对居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居民认为农村景观可以提供一种自然和宁静的生活环境,有助于减轻生活压力和改善身心健康。
此外,农村景观还提供了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资源,为居民带来经济收益。
4. 存在的问题4.1 农村景观破坏和失落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农村景观逐渐破坏和失落,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传承。
4.2 乡村旅游开发不平衡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的农村景观过度开发和商业化,破坏了原有的乡村环境。
4.3 农村景观保护意识不足一些农民对于农村景观保护意识不足,存在着过度利用和资源浪费的行为。
5. 建议与解决方案5.1 加强政府管理和规划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景观保护的管理,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保护好农田、河流和自然景观。
5.2 培养农民的保护意识通过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对农村景观保护的认知和意识,引导他们合理利用和开发农村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12-09; 修订日期:2005-01-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37)作者简介:周心琴(1974-),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规划。
E-mai l:xinqinzhou1018@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周心琴,陈 丽,张小林(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我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关于乡村景观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该文从农业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景观评价和乡村景观规划4方面对近年来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并在评价这一时期工作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乡村景观;景观评价;景观规划中图分类号:F32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2-0077-05自1989年我国召开第一届景观生态学讨论会以来,学术界对景观研究投入极大热情,带动了乡村景观的研究。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与完整性,如何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如何建设园林式的乡村景观,这都涉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目前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景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乡村景观含义的探讨由于乡村景观研究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加之景观含义的丰富性,到目前为止乡村景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根据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这一特点,金其铭等提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1]。
王云才则从4方面界定:1)城市景观以外的空间;2)包括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以自然环境为主;4)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2]。
谢花林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具有较大异质性,并兼具经济、社会、生态和美学价值[3]。
刘滨谊从环境资源学的角度提出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5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4]。
虽然学者们对乡村景观内涵表述不同,但都一致认为乡村景观是带有不同程度自然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具有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
2 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2.1 农田景观2.1.1 农田景观格局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林超、黄锡畴、陈昌笃等把景观生态学介绍到中国后,一大批学者运用其基本原理与方法,对中国农业景观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农区、林区、城郊以及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研究逐渐成为热点[5]。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成果有:肖笃宁首次将美国景观生态分析方法引入我国,并对景观空间格局指标提出若干创见;傅伯杰、王仰麟等集中对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农业景观的研究;俞孔坚对景观安全格局的研究;徐化成等对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崔海亭对农牧交错带景观和环境变化的研究;宇振荣对农田边界景观生态功能的研究;贾宝全等对干旱区和绿洲景观生态的研究等。
2.1.2 农田景观变化研究 目前,学者们开始转向对农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过程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生态脆弱区、高强度土地利用区和特殊区域(如矿区、城市边缘区)进行的案例研究,如角媛梅等对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的研究、宇振荣等对江汉平原农业景观格局及生态多样性的探讨、李秀珍对岩溶区景观生态脆弱性的研究、赵文杰对东北黑土典型平原农业景观的研究、付梅臣和曾磊等对矿区农田景观的格局、演变过程及重建的研究等。
车生泉从景观多样性、景观空间格局和景观廊道效应出发,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生态格局进行了分析[6]。
郭文华等对乡村与城郊景观格局进行了比第21卷 第2期2005年3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y and Geo-Infor mation ScienceVol.21 No.2March 2005较,结果显示城市郊区景观破碎度与多样性指数比乡村景观更高,两者优势度组分显著不同[7]。
此外,部分学者对区域持续农业景观、城市边缘区农业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农田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景观多样性与乡村产业结构、景观农业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前的研究中还缺乏对农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进一步探讨,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农田景观格局以及影响因素、高效农田景观结构的设计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加强。
目前多采用RS、GIS技术与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相结合对各类农业景观指数进行计算与分析,方法较为单调。
针对这些现状,王仰麟指出,未来研究应理论规范化、方法定量化以及实证内容广泛化,即理论总结应具有较高抽象意义和普遍性,定量化研究结果和模式要有明确的生态意义,实证调查和研究范围应涉及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和各种景观过程[8]。
2.2乡村文化景观2.2.1类型划分及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结果而形成的景观[9]。
董新提出可根据相关性、同质性、外观一致性、共时性、发生演化一致性原则对乡村文化景观进行类型划分[10]。
刘之浩和金其铭认为乡村文化景观的核心是聚落和土地利用,可根据商业服务半径及商业营业额、工业比重和人均工业产值、土地利用效率、人均村镇建设投资及住宅投资对乡村景观进行类型划分[11]。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地方性文化景观进行了探讨,如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徽州文化景观、州汉文化景观、河北地域文化景观、福建土楼景观、海南岛文化景观等。
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景观中的/人0,如王岷与张柏运用行为地理学原理,对东北平原防护林网景观的行为地理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12]。
2.2.2乡村聚落景观研究聚落景观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也是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热点。
1990年以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以位置、形态、功能、布局、演变、规划6方面为主;1990年以后在空间结构、分布规律、特征、扩散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加强。
范少言、陈宗兴提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应放在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景观类型与区划方面,可以从宏观整体、村庄个体、住户单元3个层次对其特征进行研究[13]。
汤国安等利用GIS技术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14]。
蔡为民等对近20a 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乡村居民点最初与农业自然条件、开发历史密切相关,在其后的变化过程中,较多受到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人类活动、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15]。
在对乡村聚落扩散的研究中发现,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家庭规模变化、交通条件改善、农村地区工业化成为乡村聚落演变的重要推动力。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乡村聚落的空心化机理,区域乡村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居住用地变化与人口的相关模型、窑洞村落景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对乡村生活水平、社会服务条件、社会稳定度、经济能力与乡村智力能力等无形空间投入更多的关注。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渗透,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中溶入了许多生态学思想,出现了生态村、乡村聚落生态系统、乡村人居环境等新概念。
还有一些学者对古村落景观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以刘沛林的研究成果最为典型。
他认为中国古村落的选址、布局与营建过程体现出古人的和谐观、生态观及其追求诗画境界的理想环境观,其中宗族意象、趋吉意象、山水意象、生态意象成为中国古村落景观的最基本意象[16-19]。
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正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
2.3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评价目的在于对乡村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进而为乡村景观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供科学方案。
目前我国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3方面。
2.3.1乡村景观整体评价刘滨谊与王云才把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分为5个层次21个指标:可居度评价(聚居能力、条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成长性、可持续能力)、可达度评价(廊道、区域组合、交通)、相容度评价(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对景观的破坏性、行为对景观的建设性)、敏感度评价(生态稳定性和敏感性评价、视觉敏感度评价、古聚落建筑环境的敏感度评价)、美景度评价(客体质量评价、吸引力指标、认知程度、人造景观协调度、景观视觉污染)[21]。
谢花林与刘黎明采用3个层次31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包括社会效应(经济活力性、社会认同性)、生态质量(生态潜力性、生态稳定性、异质性)、美感效果(有序性、自然性、环境状况、奇特性、视觉多样性、运动性),并将评价体页78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第21卷系运用于北京市海淀区5个乡镇的景观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22-24]。
2.3.2乡村景观生态评价目前国内对乡村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比较深入,从指标体系到评价方法都较为成熟,但主要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建立指标体系,如丁维等从农业生产、居民点生活、乡镇工业系统3个亚系统选择36个指标建立乡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25];肖笃宁认为可以从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和美学价值对景观进行生态评价[26];阎传海以地貌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山东省南部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包括5个景观型,15个景观亚型),并根据景观型之间的相识性与差异性,选取稀疏植被、森林植被景观及旱作、水旱轮作景观两套指标对各景观亚型进行生态评价[27];卢兵友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从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4方面对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进行评价[28]。
2.3.3乡村风景资源评价目前风景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较多,包括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景观敏感度评价、景观阈值评价。
谢花林等根据景观的自然性、奇特性、环境状况、有序性、视觉多样性和运动性对乡村景观美感度进行评价[29]。
俞孔坚对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景观审美意识系统的层次结构、评价的方法与程序作了系统性的探讨,并运用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进行风景审美评判测量研究。
景观敏感度评价原理主要从影响景观敏感度的因素(相对坡度、景观相对于观景者的距离、景观在视域内出现的几率、景观的醒目程度)出发,根据各单因素评价的敏感度分量函数进行综合。
景观阈值是景观对外界干扰(尤其是人为干扰)的忍受、同化能力和遭破坏后自我恢复能力的量度,评价时首先根据各单一因素分别进行阈值评价,并制定阈值的分级分布图,然后将各因素阈值分布图叠置,求得景观阈值的综合值[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