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泥足巨人_之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并行不悖的。

尽管在西方,启蒙主义与存在主义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教义上都是八杆子也难以打着的,但在中国,却成了一个很可能难以分开,并且要长期纠缠、扭结在一起的问题,有如一只手掌的两面。

我认为张清华准确地抓住了阐释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领口。

更重要的是,他是以这场文学运动的目睹者 还是一定程度上的参与者 的身份来看待这场运动的,这就意味着,张清华有可能以同情的眼光来打量他的同志。

但热情、同情并没有影响他的理性判断:他认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起点较低,成就也较小。

他用一个基本事实暗示了这一点:在当代先锋文学中( 先锋 一词在张著中是个开放、松散、包容性的概念),反而是那些在文化上持保守主义立场的作家成就更大。

我想,张清华于此毋宁是要说,真正描写、深入挖掘中国的民族性生活,有可能产生更优秀的作品。

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挖掘中国的人与事的深度上,的确往往有高人一筹的表现。

在他们身上,存在主义与启蒙主义的双重焦虑和热情是潜在的,也是更加纠缠不清的,几至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面对这一切,作者就差喊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个口号了。

我想不妨这样理解:说到底人都是一样的,都被分类学家归于哺乳纲灵长目,人面对的最根本的东西其实大同小异,而文学要触及的就是这种最根本的东西,否则,我们也就没有必要需要文学了。

在此意义上,我想说,世界性与民族性很可能只是个假问题。

一部理想的文学史(哪怕是断代史),应该是一部文本分析史。

文本分析诚然是对词与文体的分析,但它首先要分析出为什么是在这个时代而不是在其他时代产生了词的这样的用法而不是那样的用法,这样的文体而不是那样的文体。

就文学而言,任何思潮最终要落实到词与文体上。

词与文体表征的是文学对一个特殊时代的生活的特殊框架、把握,当然,还有思考。

文学是对生活的研究,但它还不是生活本身。

我的意思是,思潮论与文本分析,思潮史与文本分析史并不矛盾,而是交织在一起的,也许这样做会更像一部文学史,而不仅仅是社会史、生活史。

很显然,就这一点而论,张清华的著作离理想的文学史还有一些距离。

( 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 ,张清华著,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六月版, 15.80元)
泥足巨人 之谜
赵立程 圣经 旧约全书 但以理书 中曾记述过这样一件事:巴比伦王做了一个怪梦,梦见一个巨大的偶像,
86
全身分别由金银铜铁铸成,唯独巨像的脚是半铁半泥做的。

巴比伦王想细看究竟,不料突然飞来的一块石头,砸到巨像脚上。

巨像的脚当即被砸碎,巨像也随之倒地,摔为碎片,而打碎巨像的石头却变成了一座大山。

巴比伦王不明白这梦的涵义,让智者但以理解说。

但以理告诉他,这梦中的巨像代表着一个国家,巨像半泥半铁的脚,则喻示着这个国家必将走向分裂,因为泥和铁永远融合不到一起,而那击碎巨像的石头变成了一座山,则意味着一个新的强国的诞生。

历史的相似与巧合常常是令人难于捉摸的。

十八世纪末,西欧各国都用 泥足巨人 来讽喻当时外强中干的沙皇俄国;而二百年以后,谁又会想到,这个谶语式的讽喻,居然在那同一片土地上,重又获得了一次惊人的应验呢?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晚上,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间,戈尔巴乔夫通过电视,向全世界宣布终止自己作为苏联首任、也是末任总统的职务。

随着苏联国旗从政府大厦上的降落,苏联这个曾为举世公认的 超级大国 ,像 泥足巨人 般,瞬间便土崩瓦解了。

此时此刻,全世界所受到的震惊恐怕不亚于 十月革命 的那声炮响;而震惊之余,这谜一般的历史巨变所带给世界的困惑,也实在令人一时无从理解:一个存在了七十多年的红色帝国,一个与西方世界强硬对话半个多世纪的政治霸主,为什么会终结得如此迅速、彻底、不可逆转?
苏联解体至今已有几年的时间了。

可是,苏联解体的诸多疑问,仍在困扰着世界各国苏俄问题的专家。

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论据充分、角度全面、令人信服的著述,能够揭开这个 泥足巨人 的谜案。

我觉得,苏联解体之谜的关键,可能是在两个相关性的问题上:一,是谁抛出了那块导致 巨人 倒下破碎的石头?二,被石头击中而一触即溃的巨人 泥足 意味着什么?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有人说是叶利钦,有人说还有克拉夫丘克,还有布什 对于后一个问题,对前苏联的民族问题、战争问题、专制问题、经济问题、人性问题等的探讨,都没有超出这个大问题的范畴。

解体岁月 不是一部理论著作,因此书中没有这些问题的直接论证、剖析;但是,读过那些鲜活而又富于意味的篇章之后,又使人能够强烈感受到在这个罕见的历史瞬间,现实是怎样造就这一幕的。

譬如,在这个一贯以 人民性 为标榜的国家突然走完它七十多年 红色历程 的时刻,它的千百万人民却表现得那么淡漠、无动于衷,没有人惊讶,没有人惋惜,更没有人抗议,甚至没有合乎常情的骚动与不安。

戈尔
87
巴乔夫的黯然离去和叶利钦的闪亮登场,都无法分散人们对物品严重短缺和物价一日数涨的唯一关注。

一个苏共党员的话颇有代表性: 什么权力之争,什么主义的是非,什么上台和下台,我看透了,全是身外之事。

还有,那些曾是 社会主义路线的坚定执行者 的各级 领导同志们 ,几乎是一夜之间,就完成了从 同志 到 经理 ,从无产阶级到资产阶级的转变,成为 私有化政策 最坚定的支持者了;而那些曾被奉为 国家主人 的劳动群众,在解体后的 人民私有化 的过程中,依然要过无产阶级的生活,依然要在社会底层挣扎,依然要承受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最沉重的压力。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对苏联解体的观察, 解体岁月 为我们细腻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对解体的感受、选择与经历。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却又常被人所忽略的历史层面。

其中,所蕴涵和渗透的,就有 泥足巨人 之谜的一些真实涵义。

( 解体岁月 ,闻一著,北方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19.80元)
留学生的故事
梁科庆
许多个他和许多个她的经历,组成了 留学美国 。

学生出国升学的第一关是 托福 。

近年各大学对 托福 分数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为应付考试,都要努力操练。

我当年亦曾参加有关的课程,同样遇上可笑的经历。

本书作者钱宁曾在的一班是由一位边漫游,一边教英文,却从未听说过 托福 的美国小伙子授课;而我所读的一班更荒谬,授课的所谓 外籍教师 ,是一个巴基斯坦人,不仅发音不纯正,更糟的是,他每次上课前一刻,才从教务处领到讲义,这些讲义其实是一本颇畅销的 托福 练习的影印本,那本练习我早就做得滚瓜烂熟,所以不时发现既无备课,又无答案本的老师解错题。

我曾因此事向香港的消费者委员会和教育署投诉,但直至我登上加航客机前,仍未有下文。

香港学生选择留学主要由于移民或失意于本地的公开试,九七之后,随着移民热潮减退,以及大学学额增加,留学人数渐趋减少。

在内地,情况并不一样,社会 没有给年轻一代留下太多的发展空间 ,于是出国是 无数中国青年平凡、无聊、黯淡生活中的一线亮光 ,留学便成为出国的手段。

由于留学的动机不同,香港学生和内地学生在异乡过着不一样的校园生活。

香港学生大多以尽快完成学业为目标,不惜Overload(增选科目)、修读Summer Courses(暑期课程),务求把课程缩短半年、甚至一年,早日回港与家人团聚和工作。

相反,内地学生则千方百计延迟毕业,
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