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总结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1、什么是都市都市= 城+市≠ 城+市反应都市的变迁都市与村庄2、都市的形成聚居与原始聚落1)原始社会:天然的佃猎、采集经济生活,无固定的栖身点2)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年夜分工: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假寓平易近点(一万至一万二千年前)3)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道有极其紧密的关系尼罗河、两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印度河、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蓬勃与原始村的显现(约5000年前)都市的形成原始聚落的形状:人类聚居的陈迹奥地利新石器时代(-2000年)、西安半坡遗址(-5000年)原始聚落的分化与都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年夜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平分别出来,商品临盆的显现。

原始聚居的居平易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和以手工业、贸易为主的都市都市的显现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成长过程中的产品,是阶层对立的产品。

(卡洪城)2、都市的本能机能:非农业人员的栖身场合;农业临盆技巧、信息的交换场合;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合;商品交易的场合;保卫居平易近生活、工作的防备对象3、都市的选址1.防备的须要(保卫劳动成果,抗击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平易近—《淮南子•原道训》2.交通便利(与村庄、其他都市的接洽)自京师器械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年夜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3.情形容量(用地、人口)凡居平易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平易近,地邑平易近必参相得。

—《礼记•王制》4.优胜的生计情形(水、食物、能源等)凡立都城,非于大年夜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当场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门路不必中绳尺。

—《管子•乘马》人之居处,宜以大年夜地江山为主。

—《阳宅十书》4、风水的本质——优胜的生计情形1.(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2.风水师长教师是因为贸易的须要而参加了专门多故弄玄虚的内容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现代都市筹划扶植办事5、都市的本质:都市是人类聚居的情势之一、都市是必定区域的中间、都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都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法6、都市的特点:非农业的(第二、三家当)本能机能、高度密集的生活栖身空间、较为确信的范畴界线、公共的人工情形和人工景不雅早期的都市:巴比伦城、米列首都、雅典卫城、罗马营寨、庞贝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世纪的都市:佛罗伦萨、提姆加得、威尼斯、锡耶纳、巴黎工业革命英国1640年、法国1789年的资产阶层革命为本钱主义的产生打下政治差不多。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背景介绍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理念,以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人文环境原理:考虑城市居民的文化、历史、社会需求,保护和传承城市的文化遗产,提供多样化的文化和休闲设施,营造宜居的人居环境。

2. 经济发展原理: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提供就业机会,吸引投资,增加城市的经济活力。

3. 生态环境原理: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污染和能源消耗,提供清洁的空气、水资源和生态景观。

4. 交通运输原理:建立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提供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5. 空间布局原理: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确保城市的紧凑性和功能分区,提供便利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

6. 社会公平原理:关注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减少社会阶层差距,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具体应用1.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根据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制定长远的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城市规划提供指导。

2. 总体规划编制: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布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规划城市的用地、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框架。

3. 分区规划编制: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对城市进行细化的分区规划,确定各个区域的用地用途、建造密度、建造高度等规划要素,保证城市的有序发展。

4. 城市设计:通过城市设计,对城市的具体区域或者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考虑人文环境、交通流线、建造风格等因素,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

5. 基础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确保城市的基础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城规规划原理

城规规划原理

城规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1.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个宏⼤,复杂,严密⽽⼜精细的体系。

⼴义的城市交通更包括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

2.城市交通的构成按空间分布分:有城市对外的市际与城乡间的交通,有市区范围内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按运输⽅式分:轨道交通,道路交通,⽔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传送带。

按运⾏组织形式分: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个体交通按输送对象分: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

3.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1.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4.城市道路系统的组成A:按照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路,次⼲路和⽀路四类B:按城市道路的功能分:过境道路,交通性道路,⽣活性道路,⼯业区道路,旅游性道路,⾃⾏车专⽤路,公共汽车专⽤路,步⾏专业路。

4.道路系统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在合理的城市⽤地功能布局基础上,按绿⾊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3.充分利⽤地形,减少⼯程量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貌的要求5.要满⾜敷设各种管线及与⼈防⼯程相结合的要求5.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形式(1)⽹格状形态规整,由相互垂直的道路⽹构成。

易于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易导致布局的单调。

(2)环形放射状优点:1)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2)有很强的向⼼紧凑发展的趋势往往具有⾼密度的展⽰性的,富有⽣命⼒的市中⼼3)易于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缺点:可能造成城市中⼼的拥挤和过度集聚(3)分散式布局优点:1)布局灵活,城市⽤地发展和城市容量具有弹性2)环境优美贴近⾃然3)各城市物质要素的布局关系井然有序,舒⽽有致缺点:1)城市⽤地分散,浪费⼟地2)各城区不易统⼀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分开建设成本⾼3)每个城区规模若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城市氛围不浓4)跨区⼯作和⽣活出⾏成本⾼,居民联系不便适⽤于⼤城市6.常见道路横断⾯形成及交通组织的优劣,城市道路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的区别城市道路横断⾯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简称⼀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第一章:1、什么是城市,其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根本动力:人类劳动大分工?2、什么是城市化,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城市化又称城镇化,城镇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根本动力:工业化的进程3、各时期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什么4、城市形成过程?原始群落经过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固定的农业居住点在经过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城市居民点。

5、城市形成的基本职能:防御和交易6、城市的发展?7、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又称城镇化水平或者城镇化率,是城镇化的侧度指标。

表示区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我们国家就是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8、城镇化进程?(1)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城镇化水平经过较长的时间达到30%左右(2)中期阶段,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较短的时间快速发展到60(70)%左右(3)稳定阶段,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镇化水平60(70)%之上,发展缓慢。

第二章1、伦理观、自然观的内涵?伦理观: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以儒家等传统礼教思想为主导的,伦理学、社会学的规划思想,多应用于大城市特别是都城;自然观: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多应用于小城市。

2、各时期主要城市规划侧重于哪种规划理念?(1)夏商周时期:以传统礼制思想为指导,形状规矩,结构中轴对称,道路网整齐严谨,体现了统治者的地位,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周礼》对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战国时期,《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挑战,《管子》的出现打破了单一周制布局模式,对传统礼制思想的突破,强调自然观和城市功能性。

(3)秦时期: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规模宏大,出现复道和甬道。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1.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它要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平衡发展,以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又保障未来世代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等方面。

2.人本原则:人本原则是指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们的需求和利益。

城市规划应该尊重人们的居住需求、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等,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条件。

人本原则注重社会公平和民主参与,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权。

3.空间整合原则:空间整合原则是指将城市的不同空间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和协调,形成有机的整体。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结构、公共设施分布、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各个方面的整合,以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和效率。

4.分区分级原则:分区分级原则是指根据不同功能区域的需求和特点,对城市进行合理划分和规划。

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应该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分级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将城市的不同规模和等级进行有效划分和布局,以实现城市规模的协调发展。

5.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城市规划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原理,保护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

生态保护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建立生态网络和生态廊道,增加城市绿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提高城市的生态适应能力。

6.历史传承原则:历史传承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应该保留和修复历史建筑、古城区、文化遗址等,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历史传承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应该建立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和身份认同。

7.可达性原则:可达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考虑人们的交通便利程度。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布局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可达性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中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并提供相应的交通设施和服务。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引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准则。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城市规划原理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正文内容:1. 基于人本原则1.1. 人口分布与居住区划:根据人口密度和居民需求,合理规划居住区,确保居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1.2. 公共设施规划:合理分布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并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性。

2.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2.1. 绿化和景观规划:合理规划绿地和景观,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改善空气质量,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2.2. 城市交通规划: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减少汽车使用量,降低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保护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3. 经济发展原则3.1. 产业布局规划: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商业中心规划:合理规划商业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供便利的商业服务,促进商业繁荣和经济增长。

4.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4.1. 文化遗产保护:合理规划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

4.2. 历史街区保护: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和特色,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

5. 社会公平原则5.1. 社会住房规划:合理规划社会住房分布,提供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5.2. 公共空间规划: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等,提供居民休闲和社交的场所,促进社会交流和融合。

总结:城市规划原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

基于人本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经济发展原则、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和社会公平原则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合理规划人口分布、公共设施、绿化和景观、产业布局、商业中心、文化遗产、社会住房和公共空间等,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整体功能性、生态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魅力和社会公平性。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引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它们对于城市的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城市规划原理。

一、人本原则:1.1 人本原则强调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和利益放在城市规划的核心位置。

城市规划应关注人们的居住、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1.2 人本原则要求城市规划充分考虑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医疗机构、救援设施和警察局等,确保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1.3 人本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

规划中要合理分配资源,解决社会的不平等问题,避免形成贫富差距过大的城市。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2.1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城市规划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

规划中要合理布局绿地、湿地和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规划中要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城市规划要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协调。

规划中要合理布局产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三、紧凑原则:3.1 紧凑原则要求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紧凑性。

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建筑物和道路,减少城市的空间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2 紧凑原则还要求城市规划注重人口密度的控制。

规划中要合理安排居住区和公共设施,避免人口过度集中导致的交通拥堵和资源短缺。

3.3 紧凑原则强调城市规划要注重城市的紧凑性。

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建筑物和道路,减少城市的空间浪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四、多功能原则:4.1 多功能原则要求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多功能性。

规划中要合理布局不同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和文化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一、城市规划原理概述城市规划原理是指为了实现城市发展和管理的目标,结合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因素,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布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城市规划原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原理的基本要素1. 居住环境:城市规划应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区,包括合理的用地布局、舒适的生活空间和便利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2. 城市交通:城市规划应合理安排道路、交通网络和公共交通设施,确保高效、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3. 城市绿地:城市规划应注重保护和增加城市绿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改善空气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4. 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应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提供合适的用地供应和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5. 城市历史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应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

6. 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和资源,减少污染和浪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实施方法1. 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的相互影响,如经济、社会、环境等,并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估,确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应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包括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合法性。

3. 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用地,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以满足不同功能需求,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应注重建筑设计的质量和风格,保持城市景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5. 法律和法规:城市规划应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制定和实施,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

6. 监督和评估:城市规划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规划方案。

四、城市规划原理的意义和挑战城市规划原理的正确应用能够有效引导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规划活动。

它涉及到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环境、建筑等方面,旨在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1.可持续发展原理城市规划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需求。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2.整体性原理城市规划要以整体性的视角来考虑城市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单个建筑或地区的规划,还要将其与周边环境和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这需要城市规划师在制定规划方案时,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3.适应性原理城市规划应具备一定的适应性,即能够适应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和不同城市特点的要求。

这意味着城市规划要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和措施。

4.公众参与原理城市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需求。

公众参与可以增加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提高规划的接受度和执行力度。

因此,城市规划应该通过公众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三、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方法1.城市发展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的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等。

2.城市规划方法城市规划的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空间分析和评估、规划方案设计和评估等。

在数据收集和分析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收集城市的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的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

在空间分析和评估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公共设施等进行评估和分析。

在规划方案设计和评估阶段,城市规划师需要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比较,选取最优方案。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本文将介绍城市规划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二、城市规划原理1.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原则之一。

城市规划应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追求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统一。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

2. 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愿望。

规划应关注居民的居住、工作、教育、交通、休闲等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的城市设施和服务,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3. 综合性原则城市规划应综合考虑不同领域的因素,如土地利用、交通、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进行全面规划。

各个规划部门应进行协调合作,确保规划的一致性和可行性。

4. 灵活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

规划应具备可调整和可更新的特点,随着城市发展和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

5. 参与性原则城市规划应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公众参与。

通过公开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使规划更加民主和科学。

三、城市规划的步骤1. 数据收集与分析首先,进行城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包括人口、经济、土地利用、交通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了解城市的现状和问题,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2. 制定规划目标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问题,制定合理的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应具体、可行,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规划设计在制定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交通网络、绿地系统等。

规划设计应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以提高城市的效益和便利性。

4. 规划实施规划实施是将规划设计付诸行动的过程。

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参与。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5. 规划评估与调整规划实施后,需要进行规划的评估和调整。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第一章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方法。

这些原理在城市规划师和决策者的指导下,用于指导城市的布局、用地分配、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社区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决策。

1. 综合规划原则:城市规划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实现各项规划目标的协调统一。

2. 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创造舒适、安全、方便的城市环境。

3. 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4. 空间组织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根据不同功能和用途,合理划分城市的空间,并确保各个区域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发展。

5. 社区参与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提倡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合作,加强民众的意见征集和决策的透明度,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

6. 灵活性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要,及时调整和修订规划方案。

7. 促进公平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关注社会公平,避免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衡的加剧,为所有居民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条件。

8. 节约资源原则:城市规划应该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水源和能源资源,提倡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9. 交通便利原则:城市规划应该考虑交通运输的需求,合理规划道路、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系统,提供便利的交通条件。

10. 文化传承原则: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促进新的文化创意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这些原则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为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大全5篇]

城市规划原理[大全5篇]

城市规划原理[大全5篇]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畜牧业)与固定居民点的形成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农村、商业、手工业--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是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城市: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规模,第二及第三产业高度集聚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1)、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2)、埃及卡洪城布局(3)、在封建主的城堡外围发展起来的城市——德国吕贝克.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而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则是民主和法制。

史实为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制度的史实是秦汉以来历代的政治措施,说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特点的史实是雅典的民主和罗马的法律。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商代—城市雏形战国—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的发展《管子》《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南北朝时期,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宗庙和道观里坊制到街坊制特点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路易十四在巴黎城郊建造凡尔赛宫,凡尔赛的总平面采用轴线对称放射的形式。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

(1)背景:“人口不断流入已经过分拥挤的城市,而农村日趋荒芜”。

(2)论点:“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

(城市应与乡村结合)(3)“田园城市”与“花园城市”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德华认为田园城市应该通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来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1)背景:大城市恶性膨胀,控制及疏散大城市人口成为突出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它涉及到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等方面,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指导性文件。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持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为后代留下良好的城市环境。

2.整体性原则:城市规划应以整体性为原则,将城市的各个组成部份进行有机的组合和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3.适度规模原则:城市规划应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避免无序扩张和资源浪费。

4.人本主义原则:城市规划应以人为本,满足居民的需求和利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多样性和多元化需求,为不同群体提供适宜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

二、城市规划的内容1.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应合理布局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教育区等,使各个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2.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土地的利用方式,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铁路、公交、自行车等,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4.环境保护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绿地建设、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等,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5.公共设施规划: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公园、体育设施等,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三、城市规划的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对城市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包括人口、土地利用、交通状况、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2.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城市规划的总体方案和具体细则,包括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设用地利用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一门学科。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工作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城市规划原则1. 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要求结合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全面考虑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

例如,要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确定城市的布局,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环境、人口等因素。

2. 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过度开辟,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要推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3. 人本主义原则人本主义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关注人民的居住、工作、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求。

例如,要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要建设便利的交通系统,方便人民的出行。

4. 灵便性原则灵便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具有一定的灵便性,能够适应城市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的变化。

例如,要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以容纳未来的城市扩张;要预留灵便的土地用途,以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

5. 效益性原则效益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追求最大化的综合效益。

例如,要合理规划城市的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

6. 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是指城市规划要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要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的经济投入和技术条件,确保规划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要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商议,确保规划的可行性。

三、城市规划原理的应用城市规划原理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城市特点和需求,灵便运用城市规划原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例如,在制定城市的总体规划时,可以综合考虑综合性原则,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需求,确定城市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引言概述: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准则,以确保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实现。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城市规划原理。

一、人本原则1.1 以人为本:城市规划应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1.2 人口分布均衡:合理安排城市内人口的分布,避免人口过度集中或者分散不均,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资源利用的高效性。

1.3 人居环境优化: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控制等方面,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2.1 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应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2.2 环境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推动城市绿色化和生态保护。

2.3 社会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空间布局原则3.1 合理用地: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分配不同功能区域,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2 城市紧凑化:通过合理规划建造密度和高度,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城市的紧凑性和交通便捷性。

3.3 城市分区: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使城市结构更加有序和合理。

四、交通规划原则4.1 公共交通优先: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工具,如地铁、公交车等,减少私人汽车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4.2 步行和自行车便利性:提供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道,促进步行和骑行的便利性,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4.3 交通网络完善: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道路、桥梁和交通枢纽,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五、文化保护原则5.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造、文化景观等,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5.2 文化多样性:尊重和保护不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创造多元文化的城市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构成的三要素:人口、产业、行政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的发展历史进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大都市连绵区、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对城市的认识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无论城市进化到什么程度,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的功能,城市过去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今后依然是。

明确了城市的这种基本性质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我们“以人为本”的看待城市,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因此,任何规模或等级的城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4、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5、聚集的人口不是由血统的或宗族的关系所组成,而是构成复杂的社会关系。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C、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D、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城市化也可以称为城镇化,因为城市与镇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章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同。

城市化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一是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二是用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征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呈S曲线;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建立在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缓慢,较长时间城市化才能达到30%;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到60%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3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现象的出现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以农村向城市迁移为主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代,记载周代官职制度的书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解释:都城九里(米)见方,每边辟三门。

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涂)能同时并行九辆马车)。

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南面是朝廷宫室,北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朝廷和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周王城图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谨对称的规划原则。

唐长安城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城市形制规则。

1)中轴线对称格局;2)东西两市;3)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4)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共有100多个里坊,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坊内的道路呈“十字型”或者“一字型”。

北宋东京汴梁采用较传统的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偏北形式。

废除了里坊制,城市总的布局较灵活,特别是水系穿越,适应了开放式的商业沿街布置的城市形式。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特点:(1)明清北京城的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2)城市布局应用了强烈的中轴线手法,重点突出,造成宏伟壮丽景象;(3)居住区在皇城四周,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居住地段,民居多以四合院形式存在。

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近现代欧美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及流派1“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田园城市的概念: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与乡村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城市和乡村都具有相互交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城市的有利因素在于有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

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的恶化;乡村有极好的自然环境,但是乡村中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会生活简朴而单调。

大城市与自然隔离。

霍华德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并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

这个城乡结合体称为田园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具体地阐述其理论: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公顷,城市外围有永久性绿地。

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6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公顷的公园。

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物,它们的外面是一圈公园,公园外圈是一些商店、商品展览馆,在外一圈住宅,再外面为宽128米的林荫道,大道当中是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

城市不能无限制的发展,要控制城市的规模。

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应该停止增长,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

他强调在城市周围永久保留一定绿地的原则。

城市就象细胞增殖那样,在绿色田野的背景下,呈现为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积聚区。

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中心城市,构成一个城市群,用铁路和道路把城市群连接起来。

“田园城市”的意义霍华德针对现代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把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研究,设想了带有先驱性的城市模式,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卫星城镇理论1922年恩维卫星城定义:是一个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1924年国际城市会议定义)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1)“卧城”阶段:1912-1920卧城特点:距母城较近,工作在母城,休息在卫星城。

如巴黎28座居住城市。

2)"半独立的卫星城"阶段特点:距母城约30公里左右;在卫星城设有一定数量的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一部分的居民就地工作;对母城仍有一定的依赖性。

实例: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附近的魏林比,伦敦的哈罗。

3)“独立的卫星城”阶段:二战后特点:规模比第一、二代扩大;独立性较强;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城市内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基本解决。

实例:伦敦的卫星城米尔顿.凯恩斯3“有机疏散”和“广亩城市”理论1)“有机疏散”理论:1934年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退与未来》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主要观点①城市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有机体,城市规划应是动态的。

根治某些城市病应从改变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②将城市的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疏散。

③城市的交通系统象人体的血液系统,根据运量的多少来设定流通渠道的大小: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

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对二战后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城市的弹性规划、动态规划和连续规划等。

1960年代以后,也有许多尖锐的质疑。

4功能主义理论——柯布西埃霍华德希望通过在大城市周围新建一系列规模较小的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来解决大城市中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而柯布西埃则希望通过对过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使这些城市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明天城市”规划要点1、是300万人口城市规划;2、中部为中心区,除公共设施外,40万人居住在24栋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3、外围是环形居住带,60万居民于多层连续的板式住宅中;4、最外围是居住200万人的花园住宅;5、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重型车道、地面市内交通、高架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

6、规划的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霍华德与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来吸引大城市中的人口,从而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城市集中发展:指望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在人口进一步集中的基础上,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从建筑师的角度出发,对建筑和工程的内容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这两种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界定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同时,这两种规划的思路也显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规划思想和规划体系。

5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理论中心;这一思想以两个关键因素为基础,一是人的需要,二是环境限度。

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需要,这包括当代人、后代人的需要;环境限度是对人活动施加限制,对满足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在不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度内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城市各项资源和潜力并非可以无限使用,今天的使用要为明天的使用考虑其可能;要积极挖掘潜在资源,为不断发展服务。

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原则3R原则:减量化原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 6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主要问题1居住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敞地及绿化;太近工业区,生活环境不卫生。

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作用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2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与居住区距离过远,因为工业在郊区建设,引起城市的无限制扩展,又增加了工作与居住的距离,形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因此《大纲》中建议有计划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3游憩的主要问题是,大城市缺乏敞地,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因此建议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郊区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4城市道路完全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