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都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都市与都市发展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旳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汇集旳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构造旳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旳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都市型居民点居民点旳分类:城镇型居民点(都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都市产生旳重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都市发展旳主线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旳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增进原有城镇旳发展,并且导致新型都市旳涌现。
4.都市定义及界定原则现代都市旳含义包括三个方面旳原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都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汇集为重要特性旳居民点,是一定地区范围内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都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都市化旳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区转化为都市地区(地区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构造转变)旳过程。
都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旳过程,同步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老式方式转变旳过程。
衡量都市化旳指标包括三个方面:都市数量、都市人口规模和都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都市规划学科旳产生与发展1.理解古代西方都市发展各阶段旳基本特性。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中国古代都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都市布局都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均有精辟旳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旳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旳都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友好发展旳“天人合一”旳思想也在古代都市建设中得到体现,某些都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旳形式是富于哲理旳内在联络。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美化——空间景观与建筑艺术传 统 公司城—私人投资建设 (二)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 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 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 但不应超 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 带围绕,城 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 管理。 2、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城 市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 解决—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 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3、其他的探索 (1)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 城市建设的一切其他问题,均以城市 运输问题为前提 (2)戈涅的工业城市 现代城市在生活和技术基本背景中的 用地功能分区的雏形 (3)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根据艺术原则建设城市》 (4)格迪斯的学说 城市——区域研究 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三)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理论的发 展 l、城市发展模式理论的发展 (1)从田园城市到新城 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 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 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 某个大城市的 派生产物。 新城:对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 的统称。 (2)有机疏散理论 把大城市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 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_重点
第一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定义: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我国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的含义:城: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居民点—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的不同 城市的职能: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实质: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二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三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3)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筑城以守余—产生了不同的城墙;古巴比伦城;提姆加得城;欧洲城堡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影响着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卡洪城平面图)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1)国家统一时期,城市建设快规模大:中国在秦始皇同一六国后,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元大都发展国家战争时期,建设慢规模小:欧洲封建时代战事重重,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规模小,直至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首都才发展起来 2)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1)经济制度:土地地主所有制—大地主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土地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2)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在一些商路交通要道,河流的交汇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聚集: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实质上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人工能源-->生产集中于城市-->加工工业在城市迅速的发展-->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人口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 2、城市布局的变化随着城市职能的分工,城市类型增加,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原来的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1)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是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 2)城市仓储用地的产生3)商业及公共建筑用地的产生4)商务贸易活动区的产生5)铁路、车站、码头产生3 、城市与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地方,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一)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改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得推动力 (三)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三阶段: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得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7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总的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1、发展特点: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 2)发展速度缓慢; 3)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 4)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同期一些国家相比仍然较慢;2、中国城市化道路如何走1)农村人口不能盲目的流入大城市,在城市外围形成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墨西哥城等;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道路:在大城市外围修建小城市,避免农村人口大量盲目的涌入大城市苏南模式:苏南地区本土创办乡镇企业,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温州模式: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邻近港澳,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型为主,乡镇工业也与很大发展; (五)城市化产生的问题 1、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 1)产生原因:1.资本家对利润的片面追求2.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3.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4.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2.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3.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4.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2、现代城市问题( 20世纪中叶之后) 1)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1.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2.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3.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4.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5.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2)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2.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3.交通状况堪忧:堵塞、事故4.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5.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 第二讲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夏代:国土勘测——国民迁居到安全点定居——居民点聚集——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迹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得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夯打土坯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第一章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重点共11页word资料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第1章到第18章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形成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规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
(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第1章到第18章市广场为中心。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重点内容
26.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7.当各方面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程度,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构成"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各自发展不相冲突.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互相和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和谐城市".(P73看一看)
2.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从行政层面区分,我国城乡规划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3.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抑制,当然在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这一战略必须建立在市民参与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
18.古希腊城市=哲学思想+几何与数学+城市的公共空间(文化核心)
19.城市文化结构三种类型:物质环境(城市空间布局,自然景观,建筑风格,街道肌理,城市标志物等)制度环境(各种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包括个人自身的基本活动,社会活动,精神活动等)
20.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调查法。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7.城市工地的归属: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第九条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中。土地管理法》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第一讲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简介及专业教育发展趋势(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尽早介入城市规划学科的学习,学习城市规划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熟悉城市规划学科所包含的相关知识体系。
从认识(recognize)城市、了解(knowledge)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入手,使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ion)、内容与方法(content and method),初步树立区域整体观、文化观、环境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 学习方法: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实习相结合规划师不可能是全方位的专家,强调规划的综合性(Integration)是指规划师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应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使社会发展的风险性降到最低。
这就要求规划师更加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形成的原因,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城市发展的过程。
二、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趋势(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经历了从工程学——建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的过程,近半数高等学院校设规划专业。
从中看出的特点与趋势:①规划专业教育的基础呈逐步拓展的趋势;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点呈工程与社会经济多元化的特征;③规划教育与国家规划机构、制度、体系相一致;④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一致;⑤规划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其专业教育需要一个较宽的基础教育和一些方向性的专业教育。
⑥现代分析统计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专多能,具有专长的博学者。
复合型人才是今后人才培养的方向。
第二讲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起源一、城市的概念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一、名词解释1、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修建性详细规划:一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4、城市人口规模:指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的实际人口数量。
5、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化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6、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8、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种绿地。
9、绿地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居民平均每人占有公共绿地的数量)、城市绿地率(城市中各类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种植中的乔木、灌木、草坪等所有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百分比)10、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11、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2、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高层次规划,是城市规划综合性、整体性、政策性和法执性的集中体现。
13、道路绿地率: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
14、永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5、用地面积:指由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包括原有建设用地面积及新征建设用地面积,不含代征用地的面积。
16、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17、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梳理2
一、城镇与城市化1.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2.城市的产生:农业社会城市: 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工业社会城市: 规模大、发展迅速后工业社会城市: 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3、城镇化(城市化)定义: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 人口职业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名词解释: 城镇化水平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5.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3)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高, 农业人口减少。
6.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起步阶段,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 生产力水平尚低加速阶段, 超过30%, 60%+二、稳定阶段,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三、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1、城市田园理论1)提出者: 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 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3、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1)提出者: 昂温2)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3、形成过程: 三代卫星城: 卫星城, 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 独立的卫星城(新城)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 半独立----完全独立5、《雅典宪章》1)提出时间: 19332)代表组织: 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3)背景: 城市膨胀及引发的问题如何解决4)思想基础: 勒-柯西布耶的“新建筑运动”、主张集中;赖特的“广亩城市”、主张分散4、城市的四大功能: 居住、工作、游憩、交通5、《雅典宪章》主要内容1)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理一、城镇与城市化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3)建筑方面4)城市环境方面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5、城市的产生: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加速阶段,超过30%,60%+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1、城市田园理论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1)提出者:昂温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3、《雅典宪章》1)提出时间:1933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3)背景:城市膨胀及引发的问题如何解决4)思想基础:勒-柯西布耶的“新建筑运动”、主张集中;赖特的“广亩城市”、主张分散5)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4、《雅典宪章》主要内容1)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的正常进行。
2)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3)提出法律的形式保证规划实践4)提出大工业住户方式和土地私有引起城市的种种矛盾,城市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分区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5、《马丘比宪章》1.)时间:1978年,地点:秘鲁首都利马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3.)目的:对雅典宪章执行的总结和完善4.)背景:雅典宪章执行了40多年5.)对雅典宪章的修改(1)对雅典宪章的功能分区提出了质疑(2)对雅典宪章中非人性的东西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6)新观点:(1)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以人为本(2)强调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3)提出城市地域的统一性,要从宏观的区域角度来看,跳出城市看城市如区域规划的都市圈规划学。
6、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1.)时间:19302.)背景:旧的住宅区结构依附于道路结构,伴随着机动交通的增多,也难于设置足够的公共设施3)邻里单位思想: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考虑幼儿上学,不要穿越交通干道,邻里单位内部设置为居民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
三、人口与社会1、城市人口动态统计:1)、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2)、机械增长率=(本地迁入人口数—本地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2、城市人口预测:1)综合增长率法:Pt=Po(1+r)n次方(预测年的人口=基准人口*(1+增长率)n次方)2)时间序列法:P=a+bYt(预测目标年人口=参数a+参数b*预测目标年份)3)增长曲线法4)劳动平衡法5)职工带眷系数法四、城市规划类型与编制内容1、城市规划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城市空间的组合、建筑的布局形式、城市的风貌、园林绿化的安排,则又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处理的。
2)法治性、政策性3)地方性4)长期性和经常性5)实践性3、城市规划调查内容: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地形图、气象、水文、地质资料、历史成因,城市变迁与兴衰过程资料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自然资源,人口状况,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大企事业单位、交通运输状况3)建筑方面:主要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名胜古迹,人防设施4)城市环境方面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的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
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
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五、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1、城市用地概念: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
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
2、城市用地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权力、经济、法律表征)3、城市用地价值:使用、交换价值4、城市用地区划:行政、用途、房地产权属、地价区划5、空间管制区划特点:1)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2)建设限制性分区(根据生态条件):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3)五大类建设限制要素:水、绿、文、地、林6、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7、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建设现状、区域关系、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8、城市用地分类体系调整:8大类、35中类、44小类六、城乡区域规划1、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确定区域城镇发展和总体布局,确定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组合结构和地域分布结构以及城镇体系网络系统三结构一网络图,提出重点发展城镇及其近期建设的建议。
(三结构一网络:等级、职能、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网络)2、大都市区:是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其一般概念是包括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3、城市群规划产生的背景: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七、总体规划1、战略性规划特点:是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其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2、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关系:1)区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2)区域规划应与总体规划相互配合协同进行3、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是编制和调整总体规划的指导性文件4、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
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2)根据我国行政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3)共同点:都是针对一定时期、一定行政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或利用进行的规划4)不同点:在内容和作用上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从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制定的土地用途的规划和部署,其中保护耕地是一项重要任务。
而总体规划:是从城市功能与结构完善的角度对土地使用做出的安排。
5、城市职能1)概念: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分工2)城市职能是由该城市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的,三要素:(1)专业化部门(对外服务部门)(2)职能强度(对外服务部门的专业化程度,反映该职能在该城市经济中的作用大小)(3)职能规模(某一职能对外服务规模大小,反映该职能在区域或国家经济中的贡献)6、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基本职能:是指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非基本职能:指城市为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7、城市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基础因素决定的,是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的。
(城市性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建设的发展,或客观需要,或因客观条件变化,都会促使城市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城市性质)城市性质确定原则:(1)具有目的性,但不能脱于实际,过于理性化(2)站在国家、区域角度着眼,避免就城市论城市(3)准确,简练,明确突出特色,避免雷同8、城市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是指在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为内涵的宏观范围分析和以产业部门为主导的经济职能分析之外的职能,一般包括历史文化属性、风景旅游属性、军事防御属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