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2015-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三单元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doc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三第三单元学案2010-03-08 15:30:54| 分类:学案选录|举报|字号订阅第三单元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基础课学案编写:孙广新审核:杜学茹审批:一、学习目标:1、理解经济危机的原因2、危机对德国、日本的影响二、学习内容:经济危机的爆发开始:1929年美国股票业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根)美国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市场的虚假繁荣特点:时间长、范围广、来势凶猛经济危机的冲击(影响)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普遍出现群众运动,法西斯势力乘机兴风作浪各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转嫁危机;争夺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经济战为摆脱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不同的方式和道路摆脱危机的选择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背景:经济危机的打击:法西斯势力上台标志:33年希特勒任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事件:实行普遍兵役制,占领莱茵非军事区背景:经济危机的打击:法西斯势力趁机而起标志:日本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事件: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阅读第四子目回答:5、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过程如何?造成怎样的结果?四、达标训练1、“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的这句话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A、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B、在沿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做出政策性调整C、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D、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又实行社会主义制度2、德、日两国资产阶级试图摆脱经济危机的方式是()A、大力发展国内经济B、扩大殖民地C、效仿美国D、法西斯道路3、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是()A、出兵占领莱茵区B、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C、希特勒担任政府总理D、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4、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是()A、发动九一八事变B、发动全面侵华战争C、广田弘毅上台D、近卫文麽上台5、德国法西斯上台与日本法西斯上台不同之处在于()A、遭受经济危机打击B、国内群众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C、利用民族主义情绪D、法西斯势力得到军队与资产阶级支持6、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的相同点()A、利用经济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B、依靠军部法西斯势力C、依靠法西斯政党夺取政权D、取缔一切政党建立独裁统治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学案(基础课)编写:孙广新审核:杜学茹审批:一、学习目标:1、理解中国人民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贡献。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三单元 3 走向世界大战.doc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学案:第三单元 3 走向世界大战.doc

学案3 走向世界大战[课标要求]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联的迁就。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4)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也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深化探究]材料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和李顿(右)签署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回到伦敦思考(1)面对法西斯侵略,英法为什么推行绥靖政策?(2)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有哪些?(3)美国“中立”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①英法地位的削弱。

②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

③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⑤无视小国利益。

(2)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偏袒日本;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方听任意大利的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③1935年西班牙内战期间,美国实行“中立”政策;④1939年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3)美国的“中立”政策对战争性质不加区分,实质上是绥靖政策。

[重点精讲]为什么说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1)此前的绥靖政策,主要是通过所谓的“中立”和“不干涉”的方式体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还不甚露骨。

(2)而慕尼黑阴谋是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直接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

[历史认识]绥靖政策的消极影响(1)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2)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3)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4)使得局部战争逐步升级为世界大战。

二、慕尼黑阴谋1.背景(1)面对德国在1938年吞并奥地利,英法等战胜国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doc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时作业:第三单元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doc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基础达标]1.1943年7月,美英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最终达成了攻占西西里岛,保证同盟国地中海航线畅通,并迫使墨索里尼下台、意大利投降的战役目的。

这次登陆成功的直接前提是()A.北非战事胜利结束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C.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D.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答案A解析从地理位置上看,只有北非战事取得胜利,才能使西西里岛登陆无后顾之忧。

2.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的标志性事件是()A.北非战事结束B.意大利投降C.盟军攻克柏林D.日本签署投降书答案B解析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的标志应是指该集团中产生了退出这一集团的国家。

意大利法西斯于1943年9月宣布投降,是德、意、日三国轴心中第一个退出法西斯集团的国家。

因此,这一事件应是法西斯集团瓦解的标志。

3.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它的开辟实践了()A.开罗会议决议B.德黑兰会议决议C.波茨坦会议决议D.雅尔塔会议决议答案B解析德黑兰会议决定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实施这项计划,盟军决定在诺曼底登陆。

4.二战后期,盟国曾召开一次代号为“公共交通起讫点”的会议,杜鲁门认为它“只是一次炒冷饭;是一次把已有的协定付诸实施的会议”。

这次会议是指()A.德黑兰会议C.波茨坦会议答案CB.开罗会议D.雅尔塔会议解析四大国际会议中,最后一次合作会议且具有总结、完善、落实意义的会议是波茨坦会议。

它尤其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和《开罗宣言》精神,是对前几次会议的总结,故选C。

5.为了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反法西斯国家军民浴血奋战,逐渐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下列各次重要战役,按其开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斯大林格勒战役②中途岛战役③诺曼底登陆战④柏林战役A.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答案A解析①涉及时间是1942年7月;②涉及时间是1942年6月;③涉及时间是1944年6月;④涉及时间是1945年4月。

[能力提升]6.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学案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学习导航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

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其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资本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难点是在这场经济危机打击下,日、德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预习本课,可借助相关资料及网络,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运用比较法,区分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过程与特征的异同;理解经济危机与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形成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基础练习1.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首先开始于A.金融领域 B.工业领域 C.农业领域 D.外贸领域2.1933年3月,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储蓄毁于一旦。

”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A.经济危机来势猛烈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C.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D.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3.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罗斯福新政A.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自由民主权利B.确立民主党是美国惟一的合法政党C.采取政府干预经济手段调整工业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化改造4.30年代的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主要依靠①一战后经济危机的冲击②残酷镇压工人运动③骗取民众的广泛支持④竭力讨好军队A. ①②③B. ②③C. ①③④D. ③④5.表明《凡尔赛和约》开始失去对德国军事的束缚力的事件是A.德国大力扩展陆军B.德军退出国联C.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D.德国大力发展军事工业6.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A.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B.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C.广田弘毅上台组阁D.日本发动七七事变7.一战后,日本面临的有利国际环境开始逆转,其主要因素是A.对苏俄武装干涉的失败B.欧美列强重返亚洲C.亚洲人民的反抗斗争D.发动对外战争的失利8.在德日法西斯化的历史渊源中,相似点是①重点发展军事工业②军部控制内阁大权③崇尚军国主义传统④信奉专制政治制度A.①②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9.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A.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B.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10.阅读下列材料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下降情况(%)(1)材料中受打击最大的国家是哪两个国家?(2)在相同的打击面前,两国摆脱危机的不同方式是什么?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归纳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1929年~1932年德国失业人数统计表材料三1929年~1933年纳粹党人数变化表:材料四1928年5月选举,纳粹党在全部3100万张选票中仅获得81万张,在国会491个议席中只占12个议席;1930年9月选举,获得640万张选票,占总选票的18.3%,l07个议席。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名师制作优质教案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

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

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历时6年,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61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参战。

对于这样一场战争,丘吉尔却认为它根本没必要进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这个结论是言之有据还是空穴来风,答案就在本课的内容中。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英、法、美等西方大国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姑息纵容,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企图“祸水东引”。

2、表现:(1)李顿调查团:迁就日本,既不同意维持“满洲国”的现状,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而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2)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纵容: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对其实行经济制裁,但英法没有把石油列为禁运范围之内,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3)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的人文主义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提问:默读单元引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思想?学生: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形成在什么时候?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由此导入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学案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Word版含答案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学案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Word版含答案

学案10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一、四大发明1.概况(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蔡侯纸”,这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①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宋刻本被后世视为珍品。

②11世纪中叶,北宋平民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它既经济,又便捷,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意义(1)造纸术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骑士阶层。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

(4)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重点精讲]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大,实行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这些都阻碍了先进科学技术发挥作用。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商主义,对外扩张等都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

[教材互补]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人民版)深化探究探究点四大发明的世界影响材料美国学者卡特说:“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单元学习总结1新人教版选修3(新)

【新步步高】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单元学习总结1新人教版选修3(新)

单元学习总结一、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演变1.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个时期内,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了国际关系的主角。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1652~1674年,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18世纪中期经过七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

之后,沙俄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

3.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根源于普法战争的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大陆政策”变成了“世界政策”,德国成为了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

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交战国的目的1.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企图建立“中欧帝国”,还要摧毁英国的海上霸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

2.法国希望报普法战争中的一箭之仇,恢复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

3.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其附属国。

4.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在西亚肢解土耳其帝国。

5.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6.日本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

7.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地中海地区建立霸权。

8.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争夺世界霸权。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四、一战的影响和后果1.政治和国际关系格局方面(1)大战导致欧洲地位下降,使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四个帝国毁灭,英法实力进一步削弱,美国和日本崛起,从而改变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了挑战。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学案辉煌灿烂的文学Word版含答案

【新步步高】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三学案与检测:第三单元学案辉煌灿烂的文学Word版含答案

学案11辉煌灿烂的文学[课标要求] 1.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1)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3)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1)形成:战国时期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又称“骚体”。

(2)特点: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离骚》。

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教材互补]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像奇特,文采华美,风格绚丽,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人民版)[重点精讲]《诗经》和楚辞在艺术特点上的不同(1)句式上,《诗经》是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楚辞较为灵活。

(2)语言上,《诗经》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强;楚辞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句末常带“兮”字,节奏和韵律独具特色。

(3)创作风格上,《诗经》是现实主义作品;楚辞则是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唐诗(1)初唐:王勃、陈子昂等。

(2)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诗人(孟浩然、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3)中唐:白居易。

[关键点拨]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产生重大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

深化探究材料思考(1)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迭出,流派纷呈。

高中历史选修3精品学案2:第3课 美苏争霸

高中历史选修3精品学案2:第3课 美苏争霸

第3课美苏争霸【课程标准】了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

【知识清单】一、美苏对峙1.背景(1)美国政策的调整:斯大林逝世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________谈判,逐步“软化”苏联;1961年入主白宫的____________对苏联采取“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枝”的“和平战略”。

(2)苏联调整战略目标: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____________的战略目标。

2.表现(1)“戴维营精神”①背景:苏联在进一步增强国力,发射世界上第一颗______________的同时,又主张通过互访和会谈改善__________,以实现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

②产生:1959年,赫鲁晓夫首次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双方表示在____________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

③终止:1960年,苏联击落一架美国U-2间谍飞机,双方围绕这一事件展开激烈交锋,“__________”转瞬间烟消云散。

(2)“柏林墙”的修筑:针对民主德国居民从东柏林涌入西柏林的情况,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沿西柏林四周修筑起一道“__________”。

美国及西方盟国被迫接受这一既成事实。

(3)古巴导弹危机①背景:1959年,古巴人民在__________的领导下,通过革命建立了政权,苏联给予古巴经济军事援助,并在古巴建立秘密导弹发射场,但被美国发现。

②概况:肯尼迪政府要求苏联从古巴撤出所有导弹设施,但苏联公开予以否认,并加紧把导弹运往古巴;美国立即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并以发动________相威胁;苏联最后同意从________撤出苏联导弹。

③影响: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两国的一次核赌博,此后,苏联大力发展核武器,美国竭力保持自己的核优势,美苏两国的____________不断升级。

二、从对峙走向缓和1.背景(1)美国战略的调整:由于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再加上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美国总统________被迫改变对外政策,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的方针,强调__________。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高二历史选修1 第3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考试大纲】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前预习案】(一)改革背景孝文帝改革的社会背景(改革的必然性)1、北魏统一北方,并开始向汉族先进文化学习公元386年族建立北魏并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这为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和汉族制度、文化的先进,从而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

2、北魏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在北魏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赋税徭役极为繁重,导致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北魏统治者还实行政策,从而导致民族矛盾也很尖锐。

3、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掌握政权的拓拔贵族和汉族地主间常常发生矛盾。

总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改革势在必行。

4.主观:冯太后:积极推进统治者汉化进程;孝文帝:受到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文化十分仰慕。

(二)改革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改革的进程和措施1.前期: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推行制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

(桑田、露天)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的性,推动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整顿目的:巩固北魏统治内容:给百官颁行俸禄;严厉惩罚贪赃枉法。

作用: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3)设立____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作用:改变了原先赋税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课时同步导学案:3.3 走向世界大战-word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课时同步导学案:3.3 走向世界大战-word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课标要求]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课堂互动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联的迁就。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4)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也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概念阐释]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竭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它们处处退让,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

[历史认识]绥靖政策的消极影响(1)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2)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3)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4)使得局部战争逐步升级为世界大战。

[深化探究]材料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和李顿(右) 签署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回到伦敦思考(1)面对法西斯侵略,英法为什么推行绥靖政策?(2)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有哪些?(3)美国“中立”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①英法地位的削弱。

②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

③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⑤无视小国利益。

(2)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偏袒日本;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方听任意大利的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③1935年西班牙内战期间,美国实行“中立”政策;④1939年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3)美国的“中立”政策对战争性质不加区分,实质上是绥靖政策。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全部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全部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全部教学案概述本教学案旨在为高中历史选修3教学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通过本教学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历史背景、事件和人物,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观念。

同时,教学案也将提供一系列教学活动和资源,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他们的研究效果。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历史选修3的核心知识和概念- 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他们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影响-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观念- 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研究能力- 发展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教学内容本教学案涵盖以下内容:1. 单元一:中国古代史的经典著作- 孔子与《论语》- 孟子与《孟子》- 司马迁与《史记》- 《战国策》- 杜牧与《春夜喜雨》2. 单元二: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文献- 简介《史记》与《资治通鉴》- 《明史》与《八旗贵胄考》- 《古文观止》与《金瓶梅》- 《宋史》与《水浒传》- 《明倭韩疑犯案件》,《庚子赔款纪略》3. 单元三:世界史的经典著作- 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 伏尔泰与《哲学字典》- 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蒙台奇利与《简明世界史》- 乌托邦:不平等的社会如何实现正义与公平?4. 单元四:世界史的历史文献- 《尼迈各记》与《伐寇志》- 《麦加圣城向巡礼》- 《娱乐至死,邮政预言》- 《包遵——知识分子与革命》-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人》教学活动和资源-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文本分析和阅读讨论- 报告和演讲- 实地考察和观察- 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进行研究- 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 电影和纪录片欣赏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发展,将采用以下形式进行评估:- 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书面作业和研究报告- 项目展示和口头报告- 测验和考试教学辅助为了支持教学案的实施,我们将提供以下教学辅助资源:- 教学大纲和计划- 教学资料和讲义- 参考书目和阅读材料结语通过本教学案的实施,相信学生能够在高中历史选修3的研究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培养良好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全集(共19份)-人教课标版6

高中历史选修三教案全集(共19份)-人教课标版6

第3课华盛顿会议[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华盛顿会议的召开,理解《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条约的内容与作用.了解"中国##问题〞,认识##问题的解决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2.能力目标分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3.情感目标:充分认识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原因,重点认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矛盾的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国人民的抗争对##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能缓和帝国主义矛盾,但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重点难点]重点:关于海军军备的安排;中国问题的解决.难点:《四国条约》;《九国公约》[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本课引文部分首先介绍了巴黎和会留下的遗缺,然后介绍了战后亚太地区的国际格局的新变化以与这种新格局带来的新的矛盾,引文从总体上说明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直接原因.引文没有直接提出明确的问题,建议利用问题探究引入新课:阅读教材引文部分回答:为什么要召开华盛顿会议?作为新课的导入.[讲授新课]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1、列强在亚太地区争霸的新格局战前:英、法、德、日、俄、美等六国在亚太地区角逐.中心是宰割中国.战后:英、美、日三国继续争夺中国和太平洋的海上霸权.战后争霸新格局的三条主线第一、日本实力明显增强,引起英美警惕和不满.第二、英美日展开激烈的海军竞赛,使远东的形势格外紧X.第三、中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宰割,使列强惊恐,促使列强之间妥协、协调他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政策和利益关系.2、英美日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英、日关系由盟友走向某种对抗,原因是日本在远东的利益扩X对英国形成威胁.美日关系因日本妄图独占中国而变得日趋紧X.亚太地区的竞争对手由英美转变为美日.3、大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在英美日之间进行.美国:计划在20年代中期其海军力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海军强国;把海军主力由大西洋调到太平洋,发展珍珠港基地,以抗衡日本在该地区的力量.日本:实现八·八舰队计划;保持对美国海军70%的比例;1921年海军岁出占国家总支出的32%.英国:海军支出1919—1920年比1913—1914年增加了3倍.海军竞赛造成该地区国际关系日趋紧X.但它给各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各国人民反战情绪高涨;东方掀起巨大的民族解放运动;1921-1922年发生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因而,列强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矛盾.于是,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1921年11月—1922年2月美、英、日、法、比、意、荷、葡、中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由美国提议召开和由美国操纵.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签订了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条约、关于中国"门户开放〞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问题的条约.2、《四国条约》1921年12月美英日法四国签署.主要内容: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各国彼此之间应全面地和坦白地进行协商,就应该采取的最有效措施达成协议;本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协定应予终止.影响: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借此解散了英日同盟;使该条约只具有外交协商性而不具备军事同盟性,美国无须用武力保护盟国利益.3、《五国海军条约》1922年2月签署.内容: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分别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即5:5:3:1.75:1.75的比率〕等;美、英、日三国在太平洋岛屿和领地的要塞维持现状;美国不得在菲律宾、关岛、萨摩亚和阿留申群岛、英国不得在##与太平洋东经110度以东的岛屿修建海军基地和新的要塞,日本则主要承诺不在##设防.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影响:使英国放弃了"双强标准〞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对等的原则,标志英国海军优势从此终结,日本海军扩X受到限制,承认其海军只处于二流水平,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4、中国##问题的解决与《九国公约》〔1〕1922年2月,中日签订《解决##问题悬案》与附件内容:中国收回##主权和胶济铁路利权.是中国的重大外交成果.〔2〕1922年2月签署《九国公约》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为中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的状况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核心是列强把"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基本原则.影响: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各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5、华盛顿体系在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上,通过《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中日签订《解决##问题悬案》与附件,建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新的国际秩序,称华盛顿体系.它是在承认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占相对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华盛顿体系不可能完全解决英日和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在欧洲、在亚洲分别确立了一战后的帝国主义新的国际秩序.2、帝国主义这一新的国际体系从建立的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矛盾.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全是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夺之上,是不公正、不对等的,为日后德国法西斯的崛起埋下了祸根.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完全排斥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在凡尔赛体系中,则集中体现了反苏反共的内容,其营造下的国际秩序是不完整的.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对广大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欺压和剥削基础上的,所以从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受到新兴的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缺乏公正、##、普遍性的不足,决定了其在二十、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决定了其寿命必然是短暂的.[本课总结]尽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后潜藏着众多矛盾,但不能不承认在体系制造者的主观目的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上,确有一些阻止战争和谋求和平的意愿和行为.他们关于和平的种种宣传,尽管有虚伪性,但的确成为一种舆论被广泛地接受,并形成了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被众多的和平人士当作反对法西斯战争行径的有力舆论武器,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制度比较健全的资本主义国家外交行为.[板书设计]一、战后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形势1、列强在亚太地区争霸的新格局2、英美日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3、大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二、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2、《四国条约》3、《五国海军条约》4、中国##问题的解决与《九国公约》5、华盛顿体系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作业布置]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课时同步导学案:3.3 走向世界大战

高二(人教版)历史选修三课时同步导学案:3.3 走向世界大战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课标要求]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课堂互动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联的迁就。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4)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也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概念阐释]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竭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非常害怕战争,它们处处退让,企图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求得自身一时太平,并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统称为“绥靖政策”。

[历史认识]绥靖政策的消极影响(1)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2)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3)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4)使得局部战争逐步升级为世界大战。

[深化探究]材料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和李顿(右) 签署慕尼黑协定后,张伯伦回到伦敦思考(1)面对法西斯侵略,英法为什么推行绥靖政策?(2)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有哪些?(3)美国“中立”政策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①英法地位的削弱。

②经济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

③和平主义思潮占主导地位。

④法西斯“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⑤无视小国利益。

(2)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偏袒日本;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方听任意大利的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③1935年西班牙内战期间,美国实行“中立”政策;④1939年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3)美国的“中立”政策对战争性质不加区分,实质上是绥靖政策。

[精品]新人教选修3高二历史导学案第3单元单元分层突破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选修3高二历史导学案第3单元单元分层突破及答案

单元分层突破(三)[自我校对]A.绥靖政策B.经济危机.波兰D.太平洋战争E.国际反法西斯联盟F.斯大林格勒战役G.欧洲第二战场主题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错误!未定义书签。

1.相同点(1)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3)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给部分帝国主义国家以沉重打击并引起世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

(4)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意志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2.不同点(1)具体背景:一战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二战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战争目的:一战时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

(3)性质:一战从总体上看是帝国主义战争;二战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4)结果:一战后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未改变,但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二战后则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进一步壮大,世界殖民体系随之崩溃。

(5)参战国成分:一战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及其附属国参战;二战实现了不同制度国家的联合作战,形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的相同点是( )①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③打击了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④促进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超出一国范围A.①②B.②③.①④D.①③【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没有法西斯主义,故排除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只有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故排除④。

【答案】 D主题二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走向世界大战[课标要求]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1.概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姑息纵容政策。

2.表现(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英法操纵下的国联的迁就。

(2)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英法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和物资。

(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英、法等国采取了“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4)西班牙内战期间,一些英国、美国的公司也用不同方式帮助了西班牙法西斯势力。

[误区警示] 绥靖政策的实质是为了保全自己,竭力避免与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不惜牺牲一些局部的或小国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将祸水东引,把法西斯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二、慕尼黑阴谋1.背景(1)德国加紧侵略扩张,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后又把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2)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2.内容: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签署把苏台德等地区割给德国的《慕尼黑协议》。

3.影响(1)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2)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知识点拨] 《慕尼黑协定》是法西斯德国扩张和英法绥靖的产物。

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

三、集体安全的落空1.背景(1)一战以后,一些欧洲国家主张建立集体安全体系。

(2)由于绥靖政策的推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没有被国际联盟制裁。

(3)欧洲局势日益紧张,英法和苏联都面临着战争威胁。

2.简况(1)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未达成一致。

(2)1939年8月,三国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结果,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次努力失败。

3.后果:《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1)为防止英法与苏联结盟,德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2)苏联与英法不能结盟,转而寻求避战自保,答应与德国改善关系。

(3)苏德双方于1939年8月在莫斯科签订条约。

4.影响:西方大国的利己主义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日渐嚣张,世界大战日渐迫近。

[误区警示] 苏联与德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实质上是一种大国自保行为,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主题一英法绥靖政策1.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1)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受到极大削弱,导致其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2)1929年经济大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3)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兴起的和平主义思潮占据主导地位。

(4)法西斯巧妙利用西方国家与苏联的矛盾打出“反共产国际”的旗号,欺骗了英、法等国。

(5)英、法资产阶级企图牺牲苏联和小国利益避战自保。

(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过分惩罚,使英法产生负罪感。

(7)英法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不愿破坏现状。

2.慕尼黑阴谋的严重后果(1)慕尼黑阴谋实际上为德国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准备了条件。

苏台德区是捷克斯洛伐克国内交通和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卫屏障,地势易守难攻,筑有被称为“小马奇诺防线”的防御工事,失去了该区,捷克斯洛伐克削弱了抵抗力量。

(2)《慕尼黑协议》不仅大大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且提高了希特勒在国内的威望,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3)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

(4)慕尼黑阴谋还加深了苏联同英法之间的猜疑和分歧,给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材料1938年9月30日,四国便签订了《慕尼黑协议》,根据协定,捷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交给德国。

捷克的两名代表只能在会议室外的隔壁房间里等待着四大国的判决。

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上说,占领苏台德区是他对西方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张伯伦对此毫不怀疑,回到伦敦下飞机的时候,还兴高采烈地声称,他带回来“一代人的和平”,他对英国人说:“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的睡去吧!”(1)面对德国法西斯的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答案最初,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准备武力抵抗侵略。

但英法与法西斯勾结,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压力,迫于压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无奈接受了《慕尼黑协议》。

(2)英法在慕尼黑会议上为什么迫使法国的盟国捷克斯洛伐克接受德国的要求?答案英法等国惧怕战争,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换来一时的和平;同时希望德国能够去侵略苏联,实现他们祸水东引的想法。

图示法理解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侵略扩张主题二集体安全的落空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1)对苏联: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备战时间;粉碎西方大国“祸水东引”的阴谋;该条约附属的秘密议定书,规定苏联和德国法西斯划分势力范围,瓜分第三国,争夺势力范围,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与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无区别。

(2)对德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解除后顾之忧;苏德签订条约使祸水西指,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对英法: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英、法面临更加不利的局面,希特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英、法的安全无以保障。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战争威胁的主要表现有哪些?(1)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地扩军备战,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2)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

(3)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4)德国先后撕毁《凡尔赛和约》《洛迦诺公约》,吞并奥地利,利用慕尼黑协定侵吞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进而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取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5)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6)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材料(1)苏联为何与德国签订该条约?该条约的实质是什么?答案原因:英法企图“祸水东移”,苏联需要备战时间。

实质:苏联单方面的自保行为。

(2)你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有何看法?答案苏德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牺牲他国利益的前提下划定了双方的势力范围,是利己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体现。

表格法理解苏联的避战自保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的异同1.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国联调查团在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事件进行调查后,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是因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李顿认为“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的依据是()A.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B.华盛顿体系的束缚C.国联对日本侵略者的制裁D.中国的革命运动解析阅读材料可知:虽然李顿调查团确认日本为侵略者,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制裁,反而为日本侵略辩护,说中国的革命运动“使日本受害较其他国家为大”。

答案 D2.20世纪30年代,国联的所作所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国联是一个软弱的国际机构B.国联虽然无法制止战争,但却是伸张正义的讲坛C.它成了法西斯国家操纵的工具D.它成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解析本题首先要理解30年代国联的所作所为是什么。

它主要包括:面对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进军莱茵非军事区、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及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等行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这实质上是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而当时国联主要是由英法控制,故而选D。

答案 D3.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①德国吞并奥地利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③德意支持佛朗哥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④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解析采用首位判断法,由德意支持佛朗哥叛军干涉西班牙内战,时间最早而确定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C4.1938年9月21日,丘吉尔向伦敦新闻界发表声明说:“以为把一个小国投入虎口就可以得到安全,实在是致命的谬见。

”这里所说的“一个小国”是指当时的()A.波兰B.奥地利C.捷克斯洛伐克D.埃塞俄比亚解析结合材料中时间“1938年9月21日”“小国投入虎口”信息,可知是慕尼黑阴谋,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答案 C5.下列两张历史照片共同的主题,最恰当的是()A.伸张正义B.助纣为虐C.强权政治D.铸剑为犁解析慕尼黑阴谋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实际中都起到了纵容法西斯侵略的作用。

答案 B基础巩固1.西班牙内战时,英国与法国实行的“不干涉”政策实际上是纵容侵略政策,这主要是因为他们()A.客观上限制了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进行援助B.直接支持佛朗哥叛军C.直接支持德意公开干涉西班牙D.客观上限制了西班牙共和国取得武器援助解析该政策是指不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援助。

而当时力量对比上法西斯力量占上风,且法西斯力量可以从德意获得武器援助,故实际上起到了纵容侵略的作用,客观上限制了西班牙共和国从英法美获得武器援助。

答案 D2.下图再现了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欢迎”德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的场景,该事件()①满足了德国的要求并进而延缓了二战的爆发②使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③反映出捷克斯洛伐克同德国之间的友好关系④是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④解析德军侵入捷克斯洛伐克是慕尼黑阴谋造成的恶果,英、法等国强迫捷克斯洛伐克接受德国的侵略要求,这使德国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因此,①③的叙述是错误的。

答案 D3.1939年,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没有实质性结果,原因有()①慕尼黑阴谋加深了英法与苏联的猜疑与分歧②双方在确定义务和履行义务的条件等一系问题上意见相左③苏联不愿与英法合作④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还未触及到根本利益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20世纪30年代末,在法西斯严重的战争威胁下,苏联希望得到英法的安全保证,并非不愿合作,而是互不信任,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 C4.“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

”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A.《慕尼黑协议》的签署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C.《四国条约》的签订D.《非战公约》的签订解析题干中已经说的很明确,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与捷克有关的只能是《慕尼黑协议》。

答案 A5.根据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形势推断,下图反映的形势最早可能出现于()A.1938年3月B.1938年9月C.1939年3月D.1939年8月解析《慕尼黑协议》签订于1938年9月。

从图中《慕尼黑协议》的签署可知A、B两项不正确,可排除。

从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可知该形势最早应出现在1939年3月,故C正确,D不正确。

答案 C6.希特勒说:“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反对俄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