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药课件第07章
合集下载
中药PPT精选课件
44
五 中药的性能
性——性质、特征:四气、五味、归
性 能
经、升降浮沉、毒性。
(药性) 能——作用:功效,主治。
气味——苦寒。
性 归经——心、胃、大肠经。
升降浮沉——沉降。
吸收,外用少刺激。
32
火制:
清炒——便于粉碎、缓和药性,便于
有效成份的煎出。或增强收
炒
敛止血作用。
减少药物刺激性,增效。
固体辅料炒
使药物酥脆易煎便服。
33
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
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炙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中药理论
俗语云:“识医不识药,
十医九不着”
⑶ 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⑷ 在现代医药学中的地位
6
三.学习《中药学》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和中药学基本
理论知识(性能、炮制目的、配伍关
系、 用药禁忌等)。
2.掌握130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 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 意义者)及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 (指一味药品因品种不同而效用有别者) 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 用注意。
人功,卒无裨益。” 《千金翼方》
21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贮藏中药,由于药材受外界因素和 自身因素的影响,质量不断发生变化, 其变化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质变后 的中药,质量低劣,有效成分损失,可 致疗效降低,失去药用价值,甚至产生 不良反应,危害人体健康。
中医总论新世纪ppt课件
华佗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
《脉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晋.王叔和) 《逐月养胎法》优生优育及妊娠各期保健要
点(北齐.徐之才) 《小品方》南北朝时期的一部代表性医学方
书(陈延之)
五、隋唐五代时期——向专科发展
《诸病源候论》对妇产科病机和证候的认识 (隋)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专设妇人方三卷, 对妇科疾病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
中医妇科学的特点
理论具有特色; 病种妇女特有; 内治突出“调”字; 外治重视局部; 强调节欲以防病。
怎样学好中医妇科学?
掌握中医妇科学的优势与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妇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了解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妇科学的源头。 熟悉中医妇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
娠生理、病理的认识。奠定妇科理论基础, 记载首张妇科药方;
三、秦汉时期——中医妇科学雏 形
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
左肾右命门学说《难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仲景对妇产科的贡献:奠定治疗学基础
《金匮要略》(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 的医著):经、带、胎、产、杂病的分类与辨证 论治,首载外治法。
四、体质因素
体质的形成:先天禀赋,后天环境、气候、 生活、饮食等综合因素。
妇产科专著:唐.昝殷《经效产宝》。
六、两宋时期——独立分科
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宋 “太医局”设有产科,产科教授;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是妇产科史上的 划时代著作,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 的学术观点;
产科专著众多,杨子建的《十产论》记载对 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发展
《脉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晋.王叔和) 《逐月养胎法》优生优育及妊娠各期保健要
点(北齐.徐之才) 《小品方》南北朝时期的一部代表性医学方
书(陈延之)
五、隋唐五代时期——向专科发展
《诸病源候论》对妇产科病机和证候的认识 (隋)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专设妇人方三卷, 对妇科疾病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
中医妇科学的特点
理论具有特色; 病种妇女特有; 内治突出“调”字; 外治重视局部; 强调节欲以防病。
怎样学好中医妇科学?
掌握中医妇科学的优势与特点;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
第二节 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了解中医妇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了解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妇科学的源头。 熟悉中医妇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
娠生理、病理的认识。奠定妇科理论基础, 记载首张妇科药方;
三、秦汉时期——中医妇科学雏 形
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
左肾右命门学说《难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仲景对妇产科的贡献:奠定治疗学基础
《金匮要略》(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 的医著):经、带、胎、产、杂病的分类与辨证 论治,首载外治法。
四、体质因素
体质的形成:先天禀赋,后天环境、气候、 生活、饮食等综合因素。
妇产科专著:唐.昝殷《经效产宝》。
六、两宋时期——独立分科
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宋 “太医局”设有产科,产科教授;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是妇产科史上的 划时代著作,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 的学术观点;
产科专著众多,杨子建的《十产论》记载对 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紫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 咳。
清热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祛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 结。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药理与毒理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等。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散剂
将中药饮片研成细粉后制成的干燥粉末状 制剂。便于携带和服用,可直接吞服或外 用。
膏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浓缩制成的半固 体外用制剂。具有保护创面、滋润皮肤和 局部治疗作用。
丸剂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 研究,评价其安全性。
中药临床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中药质量控制问题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中药 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 性和可控性。
中药临床研究的不足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 质量,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 依据。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其成分、 性味、功效发生变化。
蒸制
将药物隔水加热至熟透,改变 其性味和功效。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吸收快、作用迅速。
02
散剂
一种或多种中药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 的粉末状制剂,便于服用和携带。
01
酒剂
将中药用酒浸泡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 制剂,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
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挥各 自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 系。
中药国际化问题
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医 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在国际 市场的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在复方中的配伍 规律及用药禁忌。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与毒理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
作用。
中药资源与鉴定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收、加工及品种鉴定
等。
中药制剂与炮制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 艺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
的炮制方法和原理。
中药临床应用
探讨中药在临床各科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包括利尿、排石、降尿酸等作 用。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包括壮阳、滋阴、调经等作用 。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 研究,评价其安全性。
中药临床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中药质量控制问题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中药 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 性和可控性。
中药临床研究的不足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 质量,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 依据。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其成分、 性味、功效发生变化。
蒸制
将药物隔水加热至熟透,改变 其性味和功效。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吸收快、作用迅速。
02
散剂
一种或多种中药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 的粉末状制剂,便于服用和携带。
01
酒剂
将中药用酒浸泡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 制剂,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
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挥各 自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 系。
中药国际化问题
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医 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在国际 市场的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在复方中的配伍 规律及用药禁忌。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与毒理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
作用。
中药资源与鉴定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收、加工及品种鉴定
等。
中药制剂与炮制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 艺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
的炮制方法和原理。
中药临床应用
探讨中药在临床各科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包括利尿、排石、降尿酸等作 用。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包括壮阳、滋阴、调经等作用 。
中药基础知识演示文稿
剂量过大; 误服伪品; 炮制不当; 制剂服法不当; 配伍不当; 药不对证、自行服药、 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 等。
第三十六页,总共七十一页。
五 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又称中药功能,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
下对于药物治疗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是中医学关于 药物对于人体医疗作用的特殊表达形式。
第三十七页,总共七十一页。
简称《本经》,约成书于东汉 末年(一说西汉末年至东汉初 年),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
品。它是对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 的第一次大总结,为现存最早的本 草学专著,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第五页,总共七十一页。
一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
作者,梁·陶弘景(公元456~
536年),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 共七卷,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第四十六页,总共七十一页。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3.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合用,以 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相使 者,我之佐使也”。
第四十七页,总共七十一页。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副作用,能被另 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畏者,受彼之制 也”。
目的
五 中药的配伍
1.照顾全面,适应疾病的复杂性。
2.加强药物作用,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 3. 相互制约减少毒性和副作用。
第四十一页,总共七十一页。
五 中药的配伍
配伍关系
最早提出“七情”的当推《神农本草经》。 药物七情指单味药物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 规律的七种情况。
第四十二页,总共七十一页。
能行
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消郁散结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中药的用药原则:中药用药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同时,中药的配伍和剂量需严格控制,以确保安全有效。
内服法:将中药煎煮成汤剂或制成丸剂、散剂等口服,是中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用法:将中药煎煮成外洗液、熏蒸、涂擦等,适用于皮肤疾病、外伤等。
注射法: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常用于急重症的治 疗。
贴敷法:将中药制成贴敷剂,直接贴敷在患处或特定穴位上,具有局部治疗或调节全身的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成分、用药方法、个体差异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合理用药、控制剂量、注意配伍禁忌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处理:停药观察、对症治疗、及时就医等
中药与西药联 合应用的优势: 协同作用,增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功 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
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 到神农氏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方法。
01 归经:中药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腑具有选择性作用,主要针对病变
部位或脏腑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中药对人体的作用趋势,升是指上升提举,降是指下降平
02 抑,浮是指发散走表,沉是指泻利下行。针对不同的病症和病因,中
药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趋势。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毒性的大小,中药可以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强疗效
中药与西药相 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间化学成 分的相互影响, 可能产生不良
内服法:将中药煎煮成汤剂或制成丸剂、散剂等口服,是中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用法:将中药煎煮成外洗液、熏蒸、涂擦等,适用于皮肤疾病、外伤等。
注射法: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常用于急重症的治 疗。
贴敷法:将中药制成贴敷剂,直接贴敷在患处或特定穴位上,具有局部治疗或调节全身的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成分、用药方法、个体差异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合理用药、控制剂量、注意配伍禁忌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处理:停药观察、对症治疗、及时就医等
中药与西药联 合应用的优势: 协同作用,增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功 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
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 到神农氏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方法。
01 归经:中药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腑具有选择性作用,主要针对病变
部位或脏腑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中药对人体的作用趋势,升是指上升提举,降是指下降平
02 抑,浮是指发散走表,沉是指泻利下行。针对不同的病症和病因,中
药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趋势。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毒性的大小,中药可以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强疗效
中药与西药相 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间化学成 分的相互影响, 可能产生不良
中药学完整课件
【预防措施】
1. 遵守炮制: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 用的特殊要求。
2. 控制剂量: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严 格控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
3. 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毒副反应, 早诊断、早处理。
中药的应用
配伍
【配伍】 配伍,即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七情】 七情: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 之间配伍规律的七种情况。
动物药(全虫、内脏、皮、骨、器官 甲片、粪便等)
矿物药(硫化物、氧化物、卤化物、碳 酸盐、硼酸盐、硫酸盐等)
中国是中药的发源地,这是其他 国家所不具备的,在中药资源上我们 占据垄断优势。
牛黄
朱砂
代赭石
中药的炮制
炮制
【炮制的概念】
炮制,是药材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加 工过程,包括对原药材经过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 材的特殊处理。也称“炮炙”。
等作用,适用于阴寒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五味
【概念】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又包括
淡、涩两种药味。 【确立依据】
1. 经健康人的味觉器官感受而得---感觉之味 2. 经临证实践而得(治疗病证)---功能之味
【作用※及适应证】
1. 辛:能散能行 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适用于表证
相杀指二药合用,一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药 的毒害效应的配伍关系。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相恶】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指两药合用后,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效 降低(甚至丧失)的配伍关系。
【相反】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相反指合用后,原有毒害效应增强,或产 生新的毒害效应的两味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中药学PPT-第六、七章
(2)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 原有药物的疗效。 即“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作用; 金银花与连翘配合,可以显著增强清热解毒功效 等等。 由此可见,相须药在以功效分类的中药学专著中, 多属于同一章节。
(3)相使: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有某些共性的药物 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 主药的疗效。 即“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如麻黄与杏仁配伍,麻黄宣肺平喘,杏仁止咳平 喘,两药相合可以提高麻黄宣肺平喘功效; 由此可见,相使配伍的药物在中药学中多分属于 不同章节,但功效上存在着某种联系。
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甘草 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沙参、 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
相畏与十九畏
相畏为中药七情之一,内容亦如前述。是毒性中 药应用的配伍方法。是需利用的配伍。 作为配伍禁忌,与十八反的意义相同,合用以后 会发生毒性反应,是应避免的配伍。
3.配伍原则及临床意义
(1)相须、相使配伍,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临床应该充分利用。 (2)相畏、相杀配伍,可相互制约,能减轻毒副 作用,这是临床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应尽量 考虑选用的配伍方法。 (3)相恶可能互相拮抗、抵消、削弱原有功效, 用药加以注意; (4)相反产生毒性或副作用,属配伍禁忌,避免 应用。
(3)目前决定其取舍还为时过早,有待进一 步深入研究。 (4)凡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 据和应用经验,一般不应使用。
二、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有 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 忌,称为“证候禁忌”。一般药物都有证候 禁忌,其内容详见每味药物之下的“使用注 意”。 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作用在临床上辩证用药时 对某些病证不宜用药的用药原则。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6
5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庶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断续
03
特殊疗效
特殊疗效
1.
01
诸骨鲠喉——威灵仙
02
吐泻转筋——木瓜
03
黄疸——茵陈蒿
04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ANNUAL
REPORT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04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03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6
5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庶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断续
03
特殊疗效
特殊疗效
1.
01
诸骨鲠喉——威灵仙
02
吐泻转筋——木瓜
03
黄疸——茵陈蒿
04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ANNUAL
REPORT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04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03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57页PPT
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5)根、根茎和根皮类:阴历二、八月为佳。 (6)树皮类:清明到夏至间(即春、夏相交时节)
剥取树皮。
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 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
❖ 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 ❖ 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
枳实等; ❖ 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
《神农本草经集注》
❖ 作者:梁,陶弘景 载药730种(多属南方用药)
❖ 特点: 1.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2. 首创诸病通用药。
《新修本草》
❖ 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 ❖ 特点: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
分 为
上品(120种):应天养命(君药) 中品(120种):应人养生(臣药) 下品(125种):应地治病(佐使药)
❖ 主要贡献: 1. 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劳动人民用药经验; 2. 为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阐述了中药基本理论; 4. 指导了临床用药。
❖ 缺点: 1. 分类不科学; 2. 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水火共制
常用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淬等。
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 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第三章 中药的药性
一、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1. 祛邪除因 2. 扶正固本 3. 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
二、中药的药性
3. 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共识,明确许多药物的 真正疗效;
4. 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伟大奉献。
剥取树皮。
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 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
❖ 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 ❖ 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
枳实等; ❖ 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
《神农本草经集注》
❖ 作者:梁,陶弘景 载药730种(多属南方用药)
❖ 特点: 1.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2. 首创诸病通用药。
《新修本草》
❖ 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 ❖ 特点: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
分 为
上品(120种):应天养命(君药) 中品(120种):应人养生(臣药) 下品(125种):应地治病(佐使药)
❖ 主要贡献: 1. 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劳动人民用药经验; 2. 为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阐述了中药基本理论; 4. 指导了临床用药。
❖ 缺点: 1. 分类不科学; 2. 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水火共制
常用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淬等。
淬: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 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第三章 中药的药性
一、中药防治疾病的原理
1. 祛邪除因 2. 扶正固本 3. 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
二、中药的药性
3. 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共识,明确许多药物的 真正疗效;
4. 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伟大奉献。
新世纪(第二版)《中药学》总论
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 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本草蒙荃》“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为炮制专著。 炮制的目的:(8 个方面)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 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附:道地药材歌诀: 东北人参细五味 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 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 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 晋参鲁胶兼浙贝 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修治 修治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 ①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 ②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 ③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 2.水制法 水制法的主要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 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 3.火制法 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 炒——炒黄、炒焦、炒炭 ①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 ②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 ③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 炒黄、炒焦的目的——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炒炭的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 炙法——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 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 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 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百部、枇杷叶 酒炙——可增强活血之功;当归、川芎、大黄 醋炙——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芫花 姜炙——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 盐炙——可引药人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 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 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 以充分发挥疗效。如: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 煨法——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 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 用,增强疗效。
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 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附:道地药材歌诀: 东北人参细五味 河南菊地药牛膝
广东陈砂苏薄荷 四川黄连乌芎贝 宁夏枸杞甘当归 青海大黄蒙黄芪 云南三七与茯苓 晋参鲁胶兼浙贝 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1.修治 修治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 ①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 ②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 ③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 2.水制法 水制法的主要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 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 3.火制法 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 炒——炒黄、炒焦、炒炭 ①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 ②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 ③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 炒黄、炒焦的目的——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炒炭的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 炙法——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 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 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 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百部、枇杷叶 酒炙——可增强活血之功;当归、川芎、大黄 醋炙——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芫花 姜炙——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 盐炙——可引药人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 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 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 以充分发挥疗效。如: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 煨法——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 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 用,增强疗效。
中药总论PPT精品医学课件
xx
第四节 配伍禁忌
二、禁忌
1.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 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 丹参、玄参、细辛、芍药。(详见P144)
2.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
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 角;牙硝畏荆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 脂。
二、炮 制 的 目 的
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加符合临床用药的需 要。
生地
(性苦寒可凉血,主治血热证)
熟地
(性甘温可补血,主治血虚证)
生姜
(可散寒,治表寒证)
炮姜
(可温里,主治里寒证)
二、炮 制 的 目 的
4.增强药物疗效:
元胡(即延胡索,可活血止痛) 醋元胡,止痛作用 增强。
5. 便于制剂和贮藏: 6.可引药归经:
饮片
二、炮 制 的 目 的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以确保准确的药量和 药效。如,去泥,刮皮等。杏仁去皮,蝉蜕去 头翅等。
2.清除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①乌头生用有剧毒,用甘草,黑豆与之共煮后可去毒 ②续随子是一种剧烈的泻药,必须去油取霜用 ③常山是一种很好的驱虫药,但有吐的副作用,洒沙后
可去其副作用。
xx
补、中药煎煮法
①先煎: 贝壳、矿石类要打碎先煎煮15-30分; 毒性强的附子、乌头应先煎1-2h。 ②后下: 含有挥发油成分的药物在别的药煎好后 再放。如大黄后放煎2分左右,钩藤(含 钩藤碱可降血压)后放煎15分左右。
xxΒιβλιοθήκη 补、中药煎煮法③另煎: 贵重的药如人参、三七要另煎。 ④包煎: 有茸毛的(eg旋覆花、辛夷)要包煎,否则 茸毛进入汤中喝时会引起咳嗽。另一些种 子植物(eg车前子、苏子)其煮破后易使药 液发粘,不易喝。
第四节 配伍禁忌
二、禁忌
1.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 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 丹参、玄参、细辛、芍药。(详见P144)
2.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
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 角;牙硝畏荆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 脂。
二、炮 制 的 目 的
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加符合临床用药的需 要。
生地
(性苦寒可凉血,主治血热证)
熟地
(性甘温可补血,主治血虚证)
生姜
(可散寒,治表寒证)
炮姜
(可温里,主治里寒证)
二、炮 制 的 目 的
4.增强药物疗效:
元胡(即延胡索,可活血止痛) 醋元胡,止痛作用 增强。
5. 便于制剂和贮藏: 6.可引药归经:
饮片
二、炮 制 的 目 的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以确保准确的药量和 药效。如,去泥,刮皮等。杏仁去皮,蝉蜕去 头翅等。
2.清除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
①乌头生用有剧毒,用甘草,黑豆与之共煮后可去毒 ②续随子是一种剧烈的泻药,必须去油取霜用 ③常山是一种很好的驱虫药,但有吐的副作用,洒沙后
可去其副作用。
xx
补、中药煎煮法
①先煎: 贝壳、矿石类要打碎先煎煮15-30分; 毒性强的附子、乌头应先煎1-2h。 ②后下: 含有挥发油成分的药物在别的药煎好后 再放。如大黄后放煎2分左右,钩藤(含 钩藤碱可降血压)后放煎15分左右。
xxΒιβλιοθήκη 补、中药煎煮法③另煎: 贵重的药如人参、三七要另煎。 ④包煎: 有茸毛的(eg旋覆花、辛夷)要包煎,否则 茸毛进入汤中喝时会引起咳嗽。另一些种 子植物(eg车前子、苏子)其煮破后易使药 液发粘,不易喝。
中药学课件全套ppt完整版x
注意中药的饮食禁忌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
注意中药的妊娠禁忌
孕妇应慎用或禁用某些中药,以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
注意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时间
不同的中药煎服方法和时间不同,应遵医嘱 正确煎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 饮。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 脉。
吴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 泻。
理气药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消食药
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神曲
消食和胃。
鸡内金
君臣佐使
中药处方中药物分为君、臣、佐、使 四种角色,君药为主药,臣药为辅药 ,佐药协助君臣药发挥作用,使药为 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用药禁忌
注意中药的用药禁忌,如孕妇禁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等。
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与处方举例
胃痛
胃寒痛可用良附丸治疗,胃热痛 可用清中汤治疗,气滞胃痛可用
柴胡疏肝散治疗。
中药的服用方法与剂量
服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性确定服药时间,如补药空腹服, 驱虫药睡前服等。
服用方法
汤剂一般温服,丸剂、散剂等固体剂型可温开水 送服。
服用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确定剂量, 避免过量或不足。
中药使用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避免“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的配伍 使用。
中药学的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 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
注意中药的妊娠禁忌
孕妇应慎用或禁用某些中药,以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
注意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时间
不同的中药煎服方法和时间不同,应遵医嘱 正确煎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 饮。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 脉。
吴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 泻。
理气药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消食药
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神曲
消食和胃。
鸡内金
君臣佐使
中药处方中药物分为君、臣、佐、使 四种角色,君药为主药,臣药为辅药 ,佐药协助君臣药发挥作用,使药为 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用药禁忌
注意中药的用药禁忌,如孕妇禁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等。
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与处方举例
胃痛
胃寒痛可用良附丸治疗,胃热痛 可用清中汤治疗,气滞胃痛可用
柴胡疏肝散治疗。
中药的服用方法与剂量
服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性确定服药时间,如补药空腹服, 驱虫药睡前服等。
服用方法
汤剂一般温服,丸剂、散剂等固体剂型可温开水 送服。
服用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确定剂量, 避免过量或不足。
中药使用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避免“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的配伍 使用。
中药学的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 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
中药基本知识 ppt课件
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 收。如大青叶、薄荷、藿香等,通常在花蕾尚未开放之 前采收为好。这时叶片肥大、光合作用旺盛、叶内有效 成分含量高。一旦植物开花结实叶片中的营养物质转移 到花及果实中,会严重影响药材的质量。
特殊:茵陈蒿等必须在幼苗期(早春季节)采收,显 蕾前已成为次品。桑叶要在降霜季节采收。
潮干土 又叫灰墒,呈半干半湿状态,手捏不成团, 容易散开。
ppt课件
34
2.土壤耕作
1. 翻耕 — 有壁犁/铧犁 2. 深松耕— 深松犁/铲 3. 旋耕— 旋耕机
ppt课件
35
ppt课件
36
ppt课件
37
(3)评价土壤耕作质量
1.耕深及有无重耕或漏耕 2.地面平整情况 3.碎土程度:绵而不细。(伏耕晒垡、秋耕冻
ppt课件
14
款冬花
产地 静乐、宁武、 苛岚、临县等。
功效 润肺下气,化痰 止嗽。
主治 咳嗽气喘、肺 虚久咳、痰嗽带血、喉 痹等症。
ppt课件
15
黄芩 产地 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等。 功效 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 主治 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 咳嗽、湿
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等。
ppt课件
28
(2)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大小矿物质颗粒(简称土粒)
的不同百分率组成。直接影响土壤肥力、耕作及 植物生长。
ppt课件
29
湿试法区分沙土、壤土、粘土
•
取少量土样于掌中,加水充分湿润,调匀,放在手掌
心用手指来回搓揉,使土壤吸水均匀,加水至土壤刚刚不
粘手为止(最初时加水应稍过,使土壤稍粘附于手掌,经
能满足植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 适合大多数药用植物生长。
特殊:茵陈蒿等必须在幼苗期(早春季节)采收,显 蕾前已成为次品。桑叶要在降霜季节采收。
潮干土 又叫灰墒,呈半干半湿状态,手捏不成团, 容易散开。
ppt课件
34
2.土壤耕作
1. 翻耕 — 有壁犁/铧犁 2. 深松耕— 深松犁/铲 3. 旋耕— 旋耕机
ppt课件
35
ppt课件
36
ppt课件
37
(3)评价土壤耕作质量
1.耕深及有无重耕或漏耕 2.地面平整情况 3.碎土程度:绵而不细。(伏耕晒垡、秋耕冻
ppt课件
14
款冬花
产地 静乐、宁武、 苛岚、临县等。
功效 润肺下气,化痰 止嗽。
主治 咳嗽气喘、肺 虚久咳、痰嗽带血、喉 痹等症。
ppt课件
15
黄芩 产地 运城市、临汾市、晋城市等。 功效 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 主治 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 咳嗽、湿
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等。
ppt课件
28
(2)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大小矿物质颗粒(简称土粒)
的不同百分率组成。直接影响土壤肥力、耕作及 植物生长。
ppt课件
29
湿试法区分沙土、壤土、粘土
•
取少量土样于掌中,加水充分湿润,调匀,放在手掌
心用手指来回搓揉,使土壤吸水均匀,加水至土壤刚刚不
粘手为止(最初时加水应稍过,使土壤稍粘附于手掌,经
能满足植物生长对养分的需要。 适合大多数药用植物生长。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势轻重的不同。病情急重者, 用量宜重;病情轻缓者,用量宜 轻。若病重药轻,药不能控制病 势,病情会发展加重;若病轻药 重,药物也会损伤正气。
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 动者致密,使用发汗解表药时, 对体力劳动者的用量可较脑力劳 动者稍重一些。平素嗜食辛辣热 烫食物者,需用辛热药物时,用 量可稍大,反之则宜小。
(三)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 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 临床运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 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 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 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 制宜”、“因地制宜”。
(3)药物性味: 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 用量可稍重; 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 用量则宜轻。 (4)有毒无毒: 无毒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 有毒者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
马钱子:内服剂量,0.3-0.9g。 樟脑:内服剂量,0.1-0.2g。 蜂房:内服剂量,1.5-3g。(散剂) 蟾酥:内服剂量,0.015-0.03g。 轻粉:内服剂量,0.1-0.2g。 砒石:内服剂量,0.002-0.004g。
6.榨渣取汁:榨渣取汁 汤剂煎成滤药汁后,药渣中还含 有部分药汁,如不经压榨取汁就将其抛 弃,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有实验证明, 从压榨药渣中得到的有效成分约相当于 原方的1/3。尤其是一些遇高热后有效成 分容易损失或破坏而不宜久煎的药及只 煎一次的药,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比例 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4、煎前浸泡: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 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 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 成分耗损、破坏过多。 一般以冷水浸泡,普通药物一般浸 泡20~30分钟;种子、果实类药浸泡一 小时左右;夏季不宜浸泡时间过长, 以免腐败变质。
5、煎煮火候:煎煮火候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煎煮时间长短。煎 药一般宜先用武火使药液尽快煮沸,以 节约时间,后用文火继续煎煮,使药液 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 干。解表药及其他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 药,宜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 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 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 药物及补虚药,一般宜文火久熬,使有 效成分能充分溶出。
此外,确定药物的具体用量时, 还应当注意季节、气候、居处环 境等自然条件,做到“因时制 宜”、“因地制宜”。
二、中药的用法
用法,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内 容十分广泛。这里主要介绍中药 的给药途经、应用形式、煎煮方 法和服药方法。
(一)给药途径: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 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粘 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 本世纪30年代后,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 了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 射等。临床用药时应怎样选择给药途径? 首先应考虑各种剂型的特点,以充分发挥 其优势。 其次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 的选择性。
第七章 用量与用法
【目的要求】 1、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 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2、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 (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 烊化等不同要求)。
一、剂量
(一)剂量的含义: 用药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 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是指 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即相对剂量。
除消食药应于饭后及时服用外,一般药 物,无论饭前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 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 食物的消化。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 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安 神安眠,宜在睡前0.5~1小时服药一次;缓 下药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 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 疾发作前4小时、2小时与1小时各服药一次。 急性病则不拘时服。
(四)服药方法: 口服,是临床使用中药的主要给药 途径。口服给药的效果,除受到剂型 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的时间、 服药的多少及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 有关。
1、 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 古代医家对此十分重视。《汤液本草》 云:“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 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 有义在其中也。”具体服药时间,应根 据胃肠的状况、病情的需要及药物的特 性来确定。
3、患者方面: (1)年龄大小: 小儿、老人与成年人的用药剂量有 所不同。一般来说,由于小儿身体发育 尚未健全,老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 受力均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 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对青壮年的 用药量。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 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 使用。
(2)性别: 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 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 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 不宜过大。
2、服药多少: (1) 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 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 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 于顿挫病势。 (2)应用发汗药、泻下药:如药力较强,服药 应如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不必拘泥 于定时服药。一般以得汗或得下为度,不必 尽剂,以免因汗、下太过,损伤正气。 (3)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小量,药物 对胃的刺激小,不致于药入即吐;频服,才 能保证一定的服药量。
2、应用方面: (1)方药配伍: 一般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 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略小。 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 药时为重。 (2)剂型: 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 能完全溶解,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 时的服用量为重。
(3)用药目的: 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 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槟榔,用于消积、 行气、利水,其用量为6~15g。再如洋金花, 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 0.6g,每日量不超过1.5g,但若用作麻醉药 时,可用到20g。 即使是利用药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 为用药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剂量。如牵牛 子,有泻下之功,若用量轻,则通便导滞; 用量重,则峻下逐水。
7.煎煮次数: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也 应煎两次。因为煎煮时,药物的有效成 分会首先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内的水液 中,然后再通过分子运动扩散到药材外 部的水液中。当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 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不 再扩散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 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会继续溶出。 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 最好煎三次。
(三)煎煮方法: 中药的疗效除与剂型的类别有关 外,还与制剂工艺有着密切关系。 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采 用的剂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 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 效,医生应将汤剂的正确煎煮法向 病家交待清楚。
1、煎药器具: (1)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 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 化学反应,且导热均匀,保暖性好。 (2)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 锅。 (3)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因金属元素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 应,使药效降低,甚则产生毒副作用。
(3)其他: 体质强弱的不同。体质强壮者, 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强,用量可稍 大;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力 较弱,用量宜轻(尤其是攻邪 药),即使是用补虚药,也应从 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病程长短的不同。新病对患者正 气的损伤尚小 ,患者对药物的 耐受力还较强,用量可稍大;久 病患者多体虚,对药物的耐受力 已较弱,用量宜轻。
(1)清晨空腹: 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 服药物能迅速入肠发挥药效。 驱虫药等治疗肠道疾病,需在肠内 保持高浓度的药宜在清晨空腹时服 药。 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 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 可避免夜间因频频入厕影响睡眠。
(2)饭前: 胃中亦空虚。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肠道疾 病的药饭前服用,亦可不受食物所阻,能较 快进入肠道发挥药效。 (3)饭后: 胃中存有较多食物,所服药物与食物混合 后,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 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用(但某些恶心性祛痰 药因其祛痰作用与其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地 增加支气管分泌有关,须饭前服用疗效才 好)。消食药亦宜饭后服用,使药物与食物 充分接触,以利充分发挥药效。
(4)另煎: 如人参、西洋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 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5)烊化: 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胶类药,容易粘 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 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 材,或三七、川贝母等需研末服用的药物, 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雄黄:内服剂量,0.3-0.9g。 硫黄:内服剂量,1-3g。 胆矾:内服剂量,0.3-0.6g。 瓜蒂:内服剂量,0.3-1g。 甘遂:内服剂量,0.5-1g。 大戟:内服剂量,0.5-1g。(散剂) 芫花:内服剂量,0.3-0.6g。
巴豆:内服剂量,0.1-0.3g。 牵牛子:内服剂量,1.5-3g(散剂) 乌头:内服剂量,1-2g。 麝香:内服剂量,0.06-0.1g。 牛黄:内服剂量,0.2-0.5g。 珍珠:内服剂量,0.3-1g。
2、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 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 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3、加水多少: 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 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 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 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 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
(二)应用形式: 无论从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 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 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 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皮肤用 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 浸洗剂、熏剂;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 条、酊剂等等。 本世纪30年代研制出了中药注射剂,以 后又发展了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 新剂型。其具体内容可参见《中药药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