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武汉体院考研专业课---中国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武汉大学文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2010级、2011级、2012级用)

武汉大学文学院各专业培养方案(2010级、2011级、2012级用)

武汉大学文学院简介文学院中文学科发端于1893年建校之初的自强学堂。

起初开设“华文”课,后改称“汉文”。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时期,于1917年设立国文史地部。

1922年正式成立国文系,中文学科从此有了独立的行政建制。

1927年改称中国文学系。

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时设置文学院,闻一多先生出任首任院长。

1953年,兄弟学校中文系并入武汉大学组建了新的中国语言文学系。

1997年改建文学院。

1999年与其他学院合并为人文科学学院。

2003年7月恢复文学院建制至今。

文学院暨中文学科创建以来,名流云集,代有传人。

在1928 年以前的初创时期,著名学者王葆心、黄福、黄侃、廖立勋、郁达夫、杨振声等等,筚路蓝缕,开启先路,奠定了文学院的坚实基础。

其中,黄侃先生与章太炎先生所创立的“章黄学派”饮誉海内外,对文学院的学风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8年之后的数十年是文学院的发展壮大时期。

杨树达、闻一多、刘博平、刘永济、刘异、游国恩、苏雪林、叶圣陶、沈从文、朱东润、高亨、冯沅君、袁昌英、陈西滢、徐天闵、朱光潜、陈登恪、席鲁思、黄焯、程千帆、刘绶松、胡国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等先辈,鞠躬尽瘁,不断开拓,使文学院的中文学科迅速发展壮大、走向辉煌,跃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

尤其是五十年代,以“五老八中”为代表的学术中坚声名远播。

改革开放以来,是文学院奋发图强、蓬勃向上的时期。

这一时期,刘禹昌、吴林伯、王启兴、陆耀东、王文生、吴志达、何国瑞、蔡守湘、易竹贤、罗立乾、陈美兰、李希贤、夏渌、郑远汉、宗福邦、杨合鸣、龙泉明等学者,励精图治,奋起直追,为文学院再铸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的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系、汉语言文化系、大学语文部、古籍整理研究所、《长江学术》杂志社、《写作》杂志社等常设机构,还与“国家汉办”合作建立了“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建有海外孔子学院。

共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65人。

教师中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30人,副教授26人。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内容及范围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内容及范围
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初试考试内容及范围 教材名称
120200 工商管理 数学三 管理学原理 管理经济学 财务管理学(财务与金融方向) 营销管理(营销管理方向) 战略管理(战略与治理方向)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社会学 体育管理学 050300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概论(马工程教材)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0403Z3 体育新闻传播学 体育媒体关系营销 媒体体育与体育媒体 新闻学概论(马工程教材) 055200 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新闻学概论(马工程教材)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本书编写组 郭庆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美)威廉·尼克斯等 张德胜 本书编写组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本书编写组 郭庆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卢元镇 高雪峰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全国统考科目 周三多著 吴德庆 荆新等著 菲利普﹒科特勒 项保华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五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六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 华夏出版社 2003
编者
出版社
《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旨在检验考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范 围详见《<新闻与传播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135100 艺术(广播电视领域专业学位) 艺术学基础知识 王次炤等 中央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艺术综合能力》旨在检验考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范围详见 〈艺术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0402 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 运动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方法 045400 应用心理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 体育运动心理学 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 系统解剖学 运动解剖学 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柏树令 全国体院通用教材 姚 泰 全国体院通用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彭聃龄编 黄志剑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彭聃龄编 漆昌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版 湖北辞书出版社 20结构――使用C语言》第三版 朱战立

武汉体育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武汉体育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

武汉体育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艺术综合能力》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艺术综合能力》是报考武汉体育学院艺术硕士(广播电视领域)所属各专业方向的学科综合课。

本考试的特点是综合性强,主要考查考生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一)概述本部分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对艺术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特别是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考试主要以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出现。

(二)考试范围考试范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3个方向通用考试范围,第二部分考试范围分为3个不同方向,考生根据报考方向选择其一。

第一部分 (占比40%,60分)1.艺术的本质、特征、功能(1)艺术的本质:审美的意识形态(2)艺术的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3)艺术的功能:审美娱乐、审美教育、审美认识2.艺术的起源(1)模仿说(2)游戏说(3)表现说(4)巫术说(5)劳动说3.艺术教育(1)艺术教育在当代生活中重要意义(2)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4.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1)文化与艺术(2)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5.艺术发展与传播媒介(1)艺术与传媒的关系(2)艺术传播的现代特征6.艺术创作(1)艺术创作主体(2)艺术创作过程(3)艺术创作心理7.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1)艺术风格(2)艺术流派(3)艺术思潮8.艺术作品(1)艺术作品的层次(2)中国传统艺术精神9.艺术鉴赏(1)艺术鉴赏的意义(2)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10.艺术发展(1)艺术发展继承性的具体表现(2)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性(3)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第二部分 (占比60%,90分)01电视编导方向1.电视编导的基本原则2.电视编导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3.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意与编导4.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与编导5.电视生活服务节目创意与编导6.电视专题片的创意与编导7.中外优秀电视节目个案分析02节目主持与策划方向1.节目主持艺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2.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新闻节目主持4.生活服务节目主持5.综艺娱乐节目主持6.节目主持人参与节目策划的意义和要求7.优秀节目主持人作品个案分析03影视表演与节目创作方向1.表演艺术的特性2.影视表演的特点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4.表演技巧基础5.角色创作基础6.影视人物形象创作7.中外影视表演艺术家的表演个案分析三、基本题型主要题型大致有: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

新版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新版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新版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次。

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搏。

为什么呢?有⼀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

⼤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认为便是充实⾃⼰的内在,才不⾄于被⼀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

⽽考研是⼀条相对⽐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

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费⾃⼰将近⼀年的努⼒,没有让⾃⼰浑浑噩噩的度过⼤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的学习习惯,做了⼀份复习时间规划。

并且要求⾃⼰严格按照计划进⾏复习。

给⼤家⼀个⼩的建议,⼤家复习的时候⼀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定要坚持,调整好⼼态,保证⾃⼰每天都能够有⼀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在此提醒⼤家,本⽂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过的弯路,希望⼤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家耐⼼阅读。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的初试科⽬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611)体育社会学及体育管理学参考书⽬为:体育社会学卢元镇⾼等教育出版社体育管理学⾼雪峰等主编⼈民体育出版社关于英语复习。

我提⼀个建议,考研单词主要是⽤于阅读,所以知道意思即可,建议背单词书的同学不要死啃单词书,以“过单词”的⽅式背单词,每个单词记忆时间不要太长,不然很容易⾛神,效率也会很低,背诵单词应利⽤好零碎的时间,如吃饭之前半个⼩时,饭后半个⼩时,也可以穿插在复习专业课期间学累了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2.关于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

我在这里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实在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3.依其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意识、宗教)。

4.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一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文化概念,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A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种环境。

B这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相互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

C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D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

E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A中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大部分地处中纬度,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

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B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及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但主要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C在中国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

D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地位看,有利于中国文化延续的地理因素就更加明显了。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还有战火的蹂躏,使中国的农耕区域逐渐向长江流域扩展。

2.在中国西北部地区,繁衍生存着剽悍善战的游牧民族,他们世代“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依靠畜牧、狩猎为生。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 ★论述——就世界几个主要文明古国发展史比较来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至少有以下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

B专制主义严密。

C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这种政治结构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

2.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宗法制度的确立?阶级以前的历史发展,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先是原始群居,以后是氏族,继而发展为部落。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

从现存的文献和地下发掘材料看,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

3.中国专制制度的特点A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B经济基础稳固。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D对人身控制严密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百家兴起主要有: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刘音欠又将诸子归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

2.儒和道家学派特征A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B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学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

道家在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

儒和道由对立走向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3.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骑、射、礼、乐、书、数;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1.汉字的历史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龟甲兽骨,刀刻),此后经历了西周金文(青铜器,先是毛笔书写,再翻铸)、春秋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和魏晋以来的楷书。

汉字的历史变化主要表现在书写和构造两个方面。

自甲骨文到秦代小篆,通称古汉字;自秦汉隶书以后,通称今汉字。

古今汉字的重要区别是书写单位笔画的形成。

2.汉字的特点A作为表意文字的代表,汉字的形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

六书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辅主、形声、假借,所有的汉字皆由六书分别建构。

B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

C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3.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一、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A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

B汉字也是重要的中国文化事象。

二、汉语汉字又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项的主要载体,它记录了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码,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媒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文化对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汉字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

中国文化的发展不断对汉字提出新的要求,促进汉字不断向前发展。

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1.天学(1)天象记录;(2)天体测量;(3)历法2.数学(1)十进位制;(2)《九章算术》与魏晋南北朝算学;(3)宋元算学3.医学★(1)中医学A中医学五大核心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形神学说、天人学说。

B中医学四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C东汉名医华佗发明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能成功地实施外科大手术。

(2)中药学A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由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人修成并颁行的《新修本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C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达尔文高度评价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4.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

5.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1)实用性;(2)整体观。

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1. ★简答——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2)温故知新,学思并重;(3)循序渐进,由博返约;(4)长善救失,教学相长;(5)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1.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者可能是周王朝的乐官太师。

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根据音乐的类别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国风》,共160篇,是从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民间歌谣;二是《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宫廷宴饮的乐歌;三是《周颂》、《鲁颂》、《商颂》,分别为西周王室和春秋前期鲁国、宋国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B《楚辞》,主要作者屈原,中国古代另一部著名的诗歌总集。

C《诗经》与《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2.先秦史书,形式多样,主要有:(鲁国,左丘明)编年体《左转》,国别体《国语》、《战国策》,专记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

3.唐诗宋词4.元杂剧与明清小说A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王实甫天下夺魁的《西厢记》。

B小说有(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和(吴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红楼梦》六部著名的长篇小说。

前四部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后两部是清代长篇小说中的双壁。

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1.书法A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

B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是王羲之、颜真卿、张旭。

王羲之行书天下第一,代表作《兰亭集序》;颜真卿楷书天下第一,代表作《颜勤礼碑》;张旭草书之圣,代表作《古诗四帖》。

2.戏曲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二、谦和好礼;三、诚信知报;四、精忠爱国;五、克己奉公;六、修己慎独;七、见利思义;八、勤俭廉正;九、笃实宽厚;十、勇毅力行。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道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1)道教与中国古代化学的关系。

炼丹理论和实践,翻开了中国古代化学的重要一页。

(2)道教与中国古代医学、药物学关系。

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学和药物学;还表现在气功方面,因气功的源头之一就是道教之守一、存思、服气、内丹等修养方法。

(3)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许多作品深受道家的影响。

(4)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

2.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从中国古代文化具体化为哲学、文学、书法绘画角度理解)。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一、原始儒家;二、原始道家;三、中国佛教哲学;四、宋明理学。

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简答或论述)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七、轻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简答或名词解释)一、天人合一。

强调人与自然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

三、贵和尚中。

贵和谐,尚中道。

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容纳不同的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刚健有为。

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中国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

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一、西方文化的冲击。

“冲击——反应”论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被迫做出反应,被迫转向近代。

这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理论只片面的看到了西方文化在中国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的消极阻碍作用,而没有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内部富有活力的因素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