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知识

中国古代⽂学史复习知识⼀、名词解释:1.韩孟诗派:(贾岛、姚合)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个影响较⼤的诗派。

其代表⼈物是韩愈、孟郊。

此外还有贾岛、卢、刘叉。

他们遵循“不平则鸣”、务去陈⾔的诗学原则,追求探险怪僻、刻意推敲,以独特的炼字之⼯,怪异的想象艺术,营造幽奇冷艳的艺术风格。

他们努⼒变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刻意求新,在⼀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2.江湖派:南宋时期的⼀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诗歌集——《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得名。

《江湖集》中所录诗⼈⼤部分是布⾐,或为下层官吏,以江湖习⽓标榜,因⽽被称为江湖诗派。

他们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排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3.豪放诗派:宋词风格流派。

内容侧重于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题材⼊词,使词能象诗⽂⼀样地反映⽣活,所谓“⽆⾔不可⼊,⽆事不可⼊”。

它境界宏⼤,⽓势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崇尚直率,⽽不以主含蓄婉曲为能事。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苏派、⾟派、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

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各词⼈风格亦有微差:苏词轻放,⾟词雄放,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代表⼈物及其作品:⾟弃疾《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苏轼《念奴娇》(⾚壁:怀古)岳飞(《满江红》)4.婉约诗派:词的风格流派。

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软词风。

宋代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承其余绪,宛转柔美,但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成⼀家。

南宋姜、吴⽂英、张炎等⼤批词家,皆受影响。

婉约词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风情,结构深细缜密,⾳律婉转和谐,语⾔圆润清丽,有⼀种柔婉之美。

词本为合美⽽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这与婉约(婉转含蓄)的风格最适合,所以⼈们形成了词以婉约为正的观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二十八章宋词一、名词解释1、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

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

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

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2.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二、论述题1、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

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

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

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2、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参考答案: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

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

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

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3、柳永词在内容上主要有哪几类?其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00538(全国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版

00538(全国本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精讲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带你一起背考点
【名词解释】
赋、比、兴 宋代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语言 准确而简明。叙事特点:微言大义。 《吕氏春秋》 1.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向来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 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2.文章比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最大的文学成就,是创作了近 300 则丰富多彩的寓言 故事。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 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 “建安风骨”是指汉末魏初诗歌创作的时代风格,形成了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左思风力 西晋左思的诗歌创作继承了建安风骨,被钟嵘《诗品》誉为“左思风力”。左思的诗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 刚健有力。 玄言诗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发端自魏正始时代,盛行于东晋。内容特点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 理的表述。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代表作家是孙绰、许询。 宫体诗 宫体诗是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遣性质,注重对写实技巧的追求,构形常常惟妙惟肖。 《水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约成书于北魏,是为《水经》所作的注释,共 40 卷。它不仅是地理著作,也是系统而完整 的学术著作,书中根据水道流程记述了河流两岸的名胜古迹、风物景象以及神话历史传说故事等,是一部描绘山 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
3
(2)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 (3)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 嵇康诗歌的特色 钟嵘的《诗品》评价其诗风“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1)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理想境界。 (2)有一种峻切之语。 (3)清远之意境、隽秀之语言,别具一格。 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的特点 “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1)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 (2)追求新的技巧,注意俳偶。 (3)描写更加细腻。 左思《咏史》诗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咏史》八首是左思的代表作,这八首诗主要反映了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最能表现左思气 概的是《咏史》其五。 2.借古人之事,抒个人怀抱,名为咏史,实是咏怀。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 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诗品》又说他“文典以怨”。 简述庾信诗歌的艺术特色 (1)庾信诗风体现了南方清绮诗风与北方贞刚诗风的融合。(2)庾信的诗歌创作可以依 42 岁留魏为界,分 为前后两期:①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徘偶均自然工巧。②后期诗歌格调苍劲,技巧精工,集南北诗 歌之大成。 李商隐无题诗朦胧美的主要体现 (1)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2)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國古付文學名詞解釋、論述題題庫第一章上古文學一、名詞解釋1、上古歌謠:上古時期的民歌、民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

我國古付,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

上古歌謠是先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促進生產的重要工具,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付產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學樣式。

按題材內容,可分為勞動歌謠、祭祀歌謠、圖騰歌謠、婚戀歌謠、戰爭歌謠等。

它們具更集體性、綜合性和再現生活的直接性,詞句簡樸,節奏流暢,以賦為其主要表現手法。

2、《周易》:先秦時的一部蔔筮書。

其文字分經、傳兩部分。

其中的卦、爻辭為《易經》,約成于西周初年。

它們記載了上古社會的一些情況,保存了一些具更樸素色彩的上古歌謠。

《易傳》是對經的說明和解釋,大部分作于戰國時期,反映了當時的哲學思想。

3、神詻:神詻是上古先民通過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釋,用虛幻的想像表現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樂觀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積極浪漫主義藝術創作。

它是原始文學的一種重要樣式,是後世文學藝術的重要土壤和武庫。

4、《山海經》:一部與巫術更關的古付地理著作,作者不詳,約成書于戰國時,秦漢時又更增補。

共18卷,以記載傳說中的地理知識為主,兼及民俗、物產、醫藥、巫術、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詻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追日、黃帝殺蚩尤、鯀禹治水等,是我國先秦保存神詻最多的古籍,具更重要的文學價值。

二、論述題1、談談我國上古歌謠的分類及內容。

參考答案:我國現存上古歌謠,從題材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一為勞動歌謠,是最早出現的上古詵歌,它們對勞動行為的再演和生產經驗的總結,是先民更意識創做出來的,帶更明顯的功利目的,以《彈歌》最典型。

二為祭祀歌謠,表現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帶更較濃的原始宗教意識,《卜辭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蠟辭》是其付表。

三為圖騰歌謠,是先民在圖騰崇拜基礎上創作的詵歌,《燕燕往飛》尚可窺見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整理一、先秦时期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来自不同国家的305篇诗歌,以叙述周朝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为主题。

2.楚辞:楚辞是先秦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表达了爱国之情和个人感情。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离骚》和《九章》。

3.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史书和编年体的文章。

二、汉代文学1.《汉乐府》:乐府是指汉代时期的各院的乐章,包括了歌谣、民歌、舞曲等多种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2.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汉初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作品《长门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辞章之一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曹操集》: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观沧海》等被收录在《曹操集》中。

四、唐代文学1.《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收录了唐代各个时期的优秀诗歌。

2.杜甫: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为特点,被誉为“诗史”。

五、宋代文学1.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诗歌形式,其风华绝代,以唯美、细腻、婉约的风格著称。

2.苏轼: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被誉为“文学宗师”。

六、元明清文学1.《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描写唐三藏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

2.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四部长篇小说。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一部分知识点整理,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历程非常复杂和庞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文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忌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注:打X的地方,我不会打。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自考(最新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自考(最新整理)

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有立意
11 六诗、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因此杜牧的绝句被称为二十八字史诗。
《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
姚合的贡献在于将这过渡阶段作了放大 ,他的名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丰富
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36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 了吏隐主题的蕴涵 ,发展了它的表现手法 ,从而使士大夫诗歌的这一基本主题得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烈个性色彩;第三,不少大臣开始自觉地用诗歌来干预政治。这些变化对后世诗
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59 讽刺小品文、晚唐小品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有如匕首
读者常读常新。
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投枪,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讽刺小品文的成就,皮日休《读司
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就是他的名句。创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的时候更是“二句三年得,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考点(3)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重点考点(3)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3)一、名词解释1、吴歌:指《乐府诗集o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

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2、西曲:指《乐府诗集o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

今存142首。

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3、《敇勒歌》:乐府杂歌篇名。

北朝民歌。

敕勒歌辞系从鲜卑语译出。

北齐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唱此歌以激励士气。

这首歌辞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

风格异常雄浑朴质,不愧为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

二、论述题1、试分别概述南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南朝民歌多数表现男女恋情。

吴歌和西曲因产生的地域不同,情调和风格略有不同(见基本知识部分)。

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题材却比较广泛。

主要有四方面内容:一是描写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二是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三是反映了北方频繁的战争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痛苦;四是反映了爱情婚姻生活。

2、试比较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参考答案:南朝民歌篇幅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语言清新自然,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不仅使语言活泼流畅,而且使情思的表达也更加委婉含蓄。

北朝民歌语言质朴刚健,风格粗犷豪放,自然清新,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

3、说说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的分类保存情况?参考答案:南朝民歌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o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还有数量极少的神弦歌。

此外《杂曲歌辞》、《杂歌谣词》里也保存了少量的南朝民歌。

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o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里。

多数为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传入南朝,初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注:个人观点,非标准答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地见解加以润色.其实名词解释要求没那么严苛,只要答出要点就可以了.)1、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地,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地,质朴地歌谣.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地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地结合是其重要特征.b5E2R。

2、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地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地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地现实生活.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地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地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地愿望.p1Ean。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全书篇,另有篇笙诗.可能由周王朝地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地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世纪.DXDiT。

4、赋比兴赋比兴地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地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地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三者之中,赋是基础.RTCrp。

5、赋诗言志《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地现象.5PCzV。

6、《尚书》《尚书》是商周史料地汇编,以记言为主.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地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地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地成熟有直接影响.jLBHr。

7、《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到哀公十四年(前)之间地历史.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地叙事散文.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xHAQX。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学科。

它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以及文学流派的分析和归纳,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以及其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文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有人开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评价。

然而,真正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汉学,之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所产生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文体的作品,以及与这些作品相关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演进,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文本之一,以其深刻的民间情感和朴素的语言风格而闻名,成为后世文人的经典之作。

而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盛产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如杜牧、李白等。

宋元时期则以散文的繁荣为特点,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创作,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吴伟业的《岳阳楼记》等。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文学思想是指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观点。

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想,如“文以载道”、“兴白被黑”等,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变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种⾳乐的分类,由⾳乐⽽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五个地⽅⾳乐演奏乐歌。

有诗⼀百六⼗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雅”“⼩雅”。

⼤雅多颂美,⼩雅多怨刺。

有诗⼀百零五⾸;“颂”是⽤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篇。

2.《左传》——原名《左⽒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于鲁哀公⼆⼗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化、外交等诸⽅⾯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夫专权的重⼤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夫等各类⼈物的活动。

3.《战国策》——⼀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三⼗三篇,按国别分为⼗⼆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战国初年⾄秦灭六国前⼆百四⼗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策⼠的⾔⾏,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学上有较⾼成就:善于运⽤寓⾔和⽐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物形象,叙事说理⽓势奔放、语⾔流畅,对后世散⽂、辞赋的发展产⽣过重⼤影响。

前⼈称其为“辨丽横肆,亦⽂辞之最。

” 4.诸⼦散⽂——战国诸⼦百家的散⽂。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说,⼤胆发表各⾃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着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中国古代文学一、“中国文学”之美我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接受人类文明洗礼的人类之一,作为四大闻名古国(中、印、埃、希)的唯一幸存者,从最初杂乱的民族形态到今天统一的民族实体,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和一种族体心理在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弥漫演进、长期积淀,文学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既是我们历史生活的见证,又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鲁迅先生把中国的语言字概括为三美——①意美以感心(意境之美可使人在心灵上获得感恬审美愉悦,物境、情境、理境、由景起情,由景生情);②音美以感耳:元音占优势→乐音→节奏美,外国人听上去像唱歌,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贺敬之《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榆林,一想到延消水、宝塔山、小米粥,心情还真的蛮激动,可到跟前一看,水也快干了,灰头垢面)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东方红的故乡佳县→白云山;③形美以感目(汉字是东方魔块,方块字,有中心有外围)a对称合谐美;b.肢体语言美,象形文字c.绘画语言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只要你一看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眼前肯定会浮现出一个阔大、壮美的画面,一句话“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二、文学发展不平衡1、文体的不平衡首先,文体的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诗歌、散文商周就形成了,小说到魏晋才初具规模,戏剧宋金时期形成。

其次,各种文体从萌生→形成→成熟,发展过程的长短也不同,如小说:从远古神话→唐传奇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赋以形成则很短。

2、朝代的不平衡总体上,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即使在一个朝代之内也不平衡,唐三百年,初唐一百年相对缓慢,经过二三代人的努力才繁荣,而一些小朝廷倒容易异军突起,如梁陈宫体诗,南唐和西蜀词。

3、地域的不平衡建安文学在邺都;梁陈文学在金陵;河南、山西两地在唐朝涌现的诗人较多;江西在宋;江浙在明清作家最多;岭南文学在近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宋初“三体”诗。

2.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

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

因他们曾相互唱和,由杨亿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

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西昆体”写作作风,也表现于骈文及其它文的写作上。

3.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字,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条达疏畅、切近自然。

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标志着他的散文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上的外显。

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要素。

4.江西诗派是北宋末的一个文学流派。

根据吕本中的《江南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

因黄庭坚及二十五人中有不少人都是江西人,诗歌创作作风基本一致,故称江西诗派。

江西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5.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即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6.元人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7.《西昆酬唱集》为北宋杨亿编,为杨亿、刘筠、钱惟演和李宗谔等十七人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的唱和诗集,以五七言律诗为主。

8.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其特点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路,开辟了新的诗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

其中以《庄子》的文学性最高。

而《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上则达到了成熟。

诸子散文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语录体,如《论语》逐渐演变为像《韩非子》一类的论说文。

由集体记录发展为个人记录,体式与手法都日益完善。

5.百家争鸣——春秋末期,由于士的阶层的兴起,这些人致力于各种理论学说的创造,产生了具有不同思想、学术倾向的诸子百家,由于战国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

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6.浩然之气——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

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

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转贴于:自考_考试大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5.逍遥游——《庄子》里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缚的遨游。

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社会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俗的价值标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和一的境界。

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

后世也把它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6.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为《楚辞》。

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诗歌多用“兮”字咏叹。

7.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山海经》记载,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

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

包括《东太皇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

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

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

8.散体大赋——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

这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而来,其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

大多数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

不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而且都是假设三、两人,让他们互相攻驳辨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一方获胜。

其代表作品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

9.互见法——《史记》中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为了不伤害人物的统一性,而同时又能忠实于史实,司马迁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使得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

这就是所谓的“互见法”。

(05年已考)10.《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南朝萧统编这部书时,将东汉末年一些无名氏作家的作品十九首选编在一起,称为《古诗十九首》。

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下层文人彷徨失意、感时伤世的苦闷,充斥着一股忧郁感伤的情调。

《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很高,叙事、写景、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阶段。

(01年已考)1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

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去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钟嵘《诗品》“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故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

”(04年已考)12.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

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即“四声”。

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

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

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诗体就是“永明体”。

其代表作家有谢眺、沈约、王融等。

(05年已考)转贴于:自考_考试大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3.宫体诗(徐庾体)——“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萧纲。

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

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宫体诗成为梁陈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梁代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以及“狎客”江总、孔范等人。

因为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把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称为“徐庾体”。

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14.上官体——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绮错婉媚,时谓“上官体”。

1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05年已考论述。

04已考)16.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

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

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

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

(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16.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

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仅有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

当“气”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

17.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

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

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

”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

18.变文——寺院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一种说唱体长篇叙事通俗文学。

主要指唐代敦煌变文。

内容包括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

讲唱佛经故事主要宣传禅门佛理和封建迷信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降魔变文》等;讲唱世俗故事变文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如《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19.花间词派——得名于词集《花间集》。

五代时期,赵崇祚把晚唐五代词风相近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

因为这些文人都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创作,词风大体相近,“花间词派”由此而得。

花间词是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是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倡风相结合的产物。

内容大多是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也都难逃辞艳情柔得窠臼。

(03年已考)20.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

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

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

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

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

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

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