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朱自清欣赏
《匆匆》散文赏析
《匆匆》散文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匆匆》散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匆匆》散文赏析篇1《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而在教学设计时,加强有效的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需要收集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以及朱自清写《匆匆》的时代背景。
通过搜集信息、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当时的作者刚刚二十出头,大学毕业,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但社会的动荡,令作者感到前途渺茫,作者不甘心就此碌碌无为,但又找不到奋斗的目标,心情特别压抑,因此写下了这篇散文。
我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了解这一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
拉近了作者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学生能站在作者所处的环境中去想作者所想,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当时孤独无助,寂寞彷徨的思想感情,不再游离于作品之外。
其次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而帮助学生领略朱自清朴实而又细腻的文笔,在头脑中留下优美的语言,留下美好的情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匆匆》散文赏析篇2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作者以失望。
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足”。
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情绪。
《匆匆》原文及鉴赏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曾先后收录《绿》、《春》、《背影》、《荷塘月色》于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并要求学生背诵部分段落。
人物作品影响: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
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
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
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
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
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匆匆》-----朱自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朱自清《匆匆》句子赏析
朱自清《匆匆》句子赏析推荐文章语文课文春朱自清句子赏析热度:朱自清绿句子赏析热度:匆匆重点句子赏析热度:朱自清荷塘月色句子赏析热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匆匆句子赏析热度:《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朱自清《匆匆》的句子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自清《匆匆》句子赏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的画面。
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以逝去的日子的深深留恋。
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把自己八千多日子比成“一滴水”新奇的比喻,极度的夸张,和喻成大海的时间之流的浩瀚相比,而突出自己日子的“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特点。
实际上,这里有自己日子的踪迹,一滴水是它的具象,滴水在大海里,有它微微的声音。
诗人竭力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搜寻过去的日子。
可是八千多日子却悄无声息的“溜去”了。
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诗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时间是怎样的“匆匆”呢?诗人并没有作抽象的议论,他把自己的感觉,潜在的意识通过形象表现出来,“把触角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那里”,寻那“新鲜的东西”。
(朱自清《诗与感觉》)因此,空灵的时间被形象化了,习已为常的生活画面里透出诗人“独得的秘密” 。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太阳被人格化了,他像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迈动脚步来了,悄悄地从诗人的身边走过,诗人随着太阳的“挪移”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了”。
朱自清《匆匆》原文阅读
朱自清《匆匆》原文阅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说课稿我要说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6课《匆匆》。
《匆匆》是现代着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第四组课文中的第二篇,是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要求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匆匆—朱自清 【美文欣赏】
匆匆—朱自清【美文欣赏】匆匆—朱自清【美文欣赏】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它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间就像手中的沙,当我们想要握紧的时候,却发现它已经随风远去了。
不仅如此,它还带走了你的父母,把你的孩子送到远方。
细细算来,一生的时间似乎真的不够用,不够去努力爱人、不够去感知美好、品味苦痛;不够陪父母老去、不够陪孩子长大、不够陪爱人白首。
一切似乎都匆匆逝去。
惟愿各位珍惜当下,不负韶光!。
朱自清《匆匆》全文鉴赏
朱自清《匆匆》全文鉴赏导语:先生是五四以来灿若群星的作家中成就杰出的一位。
他的别开生面、诚挚感人的散文作品显示了“革命”的实绩,具有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匆匆》就是其中之一。
《匆匆》所借以抒情的具体物象是极难把握,极难表现的虚无缥渺的时光。
然而作者却能赋予这一“无形物”以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且藉此淋漓酣畅地抒发了作者的满腔情怀。
朱自清以他特有的朴实清淡之笔,细致地刻画了时光转瞬即逝,飘忽而去的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作者用一气呵成的三个分句组成排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淡淡的冬去春来、春去春又回的季节更替画面。
诗人先运用传统的起兴手法―― 借物起兴,从燕子的来去、杨柳的荣枯、桃花的开谢,来渲染时间的来去匆匆,造成一种紧迫的氛围。
紧接着是一连串四个设问,问而不答,由此追寻自己日子的行踪。
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读者稍加思索,自可得出答案。
这种表现方法新颖别致,同时也耐人寻味。
作者用自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第二段,作者紧扣“匆匆”落笔,默默算着从自己于中溜走的日子,已达八千多个,“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相对于万古长存的宇宙,人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但唯其短暂,更应珍惜。
因为稍一疏忽,便会消失在“没有声音,没有影子”的时间长流里。
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使作者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如此的想象,形象中蕴涵着哲理,构成了一种诗意美。
第三段作者围绕“我”的一天日常生活,从人们都必须亲身经历的琐事人手,浓墨重彩地描绘时光的匆匆流逝。
“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太阳被人格化了,像一位青春年少的姑娘,飘飘然“挪移”而来,在你稍一转动之时,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
朱自清散文《匆匆》赏析(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这是本篇的中心句吧。
青、少年,是不识愁滋味的,读来强说愁;到中年,才头涔涔而泪潸潸此篇纯真、烂漫、肤浅、稚嫩,没有端起来的傲慢、严肃和正经,是我喜欢的根本理由。
而第一理由,是它的表面的句式。
凡是喜欢这篇文章的人,都不是作家的料。
试金石哦匆匆作者:朱自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九二二、三、二八。
朱自清的匆匆原文赏析
朱自清的匆匆原文赏析《匆匆》是朱自清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
此篇小说捕捉了人们生活中在变化之中暗藏的时光,向读者提出了深刻的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文将从文本特征分析、人物描写、情节构成以及主题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朱自清的《匆匆》进行原文赏析。
一、文本特征分析。
《匆匆》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的语言简练,描写犹如一幅画卷,展现了一段短暂而又深刻的人生旅程。
文本中人物的描写和情绪的运用多为叙事性,文字表达流畅淋漓,能够给读者以感染力。
文本节奏活泼而动人,主题深刻,语言抒情而细腻,令人愉悦。
二、人物描写。
本小说主人公王青,一位童年的乡村少年,有着坚韧的性格,顽强的精神和不懈的抱负。
文章表现出他对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他憧憬着自由的天空,追求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文中还描写了王青的母亲和祖母,从而反映了家庭情感的深厚。
三、情节构成。
这篇小说由三个情节组成,第一个情节叙述了王青从乡村来到城市,遭受了种种苦难;第二个情节描述了他在城市中的努力奋斗,毅然投身到大海中;第三个情节描述了他被大海的声音所吸引,决定回乡,立志从老家开始造福乡里人民的故事。
四、主题分析。
《匆匆》反映了作者朱自清对于如何完善人生、探索人生意义以及如何把握时间的思考。
文中表现出时间的紧迫感,以及对于生活中虚无痛苦的把握以及人生的深刻思考。
文中王青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面对种种困难和苦难,仍然坚定地向前走,最终坚持到达了彼岸,终于实现他的梦想。
然而文章最终也表现出了王青的深刻思考,他感受到了“人生真的只有瞬息的时光”,总结出了“人生苦短,匆匆”的感悟,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朱自清的《匆匆》以其优美的文笔与深刻的主题,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应接不暇。
小说中朱自清所运用的叙事方式以及朴实无华的语言,使得文章充满诗意并具有深刻的意蕴。
本文从文本特征分析、人物描写、情节构成以及主题分析等方面,对朱自清的《匆匆》进行了原文赏析,希望能为读者揭示《匆匆》的精髓。
朱自清散文《匆匆》名译赏析
朱自清散文《匆匆》名译赏析朱自清(1881-1936),原名朱容,字曾照、号自清,杭州籍,安徽宣城人。
中国近现代文学家,与著名作家鲁迅、胡适合称为“三大至尊”,一生创作精彩纷呈,影响深远。
其中《匆匆》是一篇充满禅意与哲理的短文,也是中国文坛上最贴切、最有力地表现短暂,珍惜瞬间、匆匆流逝思想的佳作。
《匆匆》全文首先描述了江南夏夜的气息,静静落日余晖照染大地,无尽的黄河流淌不尽,群山如诗如画,鸟儿欢快地欢叫,人们安居乐业。
不知不觉夏夜渐渐过去,犹如昨夜般端庄,风轻云淡,细雨如带,渐渐凝滞,空气中染上了一丝凉爽。
忽然间,一灯斗转和谐,月光渐次流淌,月影犹似白色的云游在浩瀚苍穹之中。
作者将这场景比作凝固的时间,形容着时光的匆匆流逝,令人唏嘘不已。
接着,文章转为贴切而朴实的生活记叙,叙述了生活中匆匆流逝,渐渐远去,离别后又再次重逢的过程,无论是伤感、美好、温情还是友谊,一切都被节制地概括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短暂的甜蜜与悲伤。
朱自清以此向我们勉励,提醒我们要记住,每件事情都会匆匆流逝,每份情感都要珍惜,才能不让它们渐渐消失在记忆中。
《匆匆》又以一抹禅意引出结尾,作者把那抹落日余晖与流过的青春等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形象体现了一种淡然的自然之美,更把生活本身比作一种自然而无常的存在,让人们反省这一切都充满自然的匆匆流逝。
从文章的整体内容来看,作者用一种简练而深沉的风格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在快速流逝的时光里,只是提醒我们要懂得珍惜所有的美好,把握瞬息万变的时光。
清新灵动的文笔,婉转动人的情感,以细腻自然的韵律,表达了作者对匆匆流逝的自然与热望,让我们在读了这篇文章后,也有同样的情怀。
回顾朱自清文学创作生涯,对社会现状的敏锐洞察、对个人命运的悲叹,以及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都让他铭记在文学史册上,而其中精彩绝伦的《匆匆》更是为他的历史地位增添了一抹色彩。
这篇文章以清新的文笔,令人动容的情绪,优美的韵律,教会我们懂得珍惜美好时光,将生活过成自然的流动,使我们认识到山水之间的自然情怀,感受朱自清的精神追求。
朱自清的《匆匆》赏析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 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 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 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 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 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 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 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 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 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 闪过了。
• 朱自清《匆匆》赏析
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写于一九二二年三 月二十八日。时是“五四”落潮期,现实不断给 作者以失望。但是诗人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 他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 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 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 (朱自清《给俞平伯的信》二二年十一月七日) 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 脚印”(朱自清《毁灭》)以求得“段落的满 足”。全诗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诗人心灵不平的 低诉,这也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 遍情绪。
• 《匆匆》是诗人的感兴之作。由眼前的春景,引动自己情 绪的俄然激发,诗人借助想象把它表现出来。想象“使未 知的事物成形而现,诗人的笔使它们形象完整,使空灵的 乌有,得着它的居处,并有名儿可唤。”(莎士比亚《仲 夏夜之梦》)诗人把空灵的时间,抽象的观念,通过现象 来表示,而随着诗人情绪的线索,去选择、捕捉那鲜明的 形象。诗人的情绪随着时间从无形到有形,从隐现到明晰 的一组不断变化的画面而呈现出起伏的浪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了的时 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几笔勾勒一个淡淡 的画面。作者不在于描绘春景的实感,而在于把读者带入 画面,接受种情绪的感染,同时又作形象的暗示:这画面 里现出的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由此诗人追 寻自己日子的行踪。可是“我”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 看不见,摸不着,是被人“偷了”还是“逃走”了呢?自 然的新陈代谢的迹象和自己无形的日子相对照,在一连串 疑问句中透出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绪。
朱自清散文匆匆
朱自清散文匆匆朱自清是中国近代著名散文家、语言学家,他的散文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匆匆》这篇散文。
《匆匆》是朱自清1934年发表的一篇散文,它以深切的思考描绘了人们匆忙生活的现象,表达了对于流年匆忙的深深忧伤和追悔。
散文里朱自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描写,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和生活的瞬息万变。
文章开篇,朱自清写道:“有谁能说出,这匆匆二字有多么令人悲哀呢?”他以问句的方式引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的忧虑之情。
接着,朱自清以自己小时候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经历,讲述了他们父子俩相依为命,照看患病的母亲的故事。
这段回忆引起了读者对亲情、家庭的思考,让人们更加明白匆匆岁月中,家人的陪伴是如此珍贵而短暂的。
随后,朱自清转述了自己曾在教师鸣放放学铃的时候,看着学生们匆匆离去的情景。
他描写了学生们匆忙奔向自己心中的乐园,仿佛时间就像流水一般无法停留。
这一段描述,传达了年轻人为了梦想而奋斗,但又因为匆忙而错过许多珍贵的时刻的感触,充满了深深的不舍和追悔。
朱自清通过一次次自己的经历,深入人心地描述了人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他通过散文描写了其中发生的许多情感和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价值、时间价值的思考。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他以细腻入微的叙述风格,将自己的思想与读者紧密相连。
他用独特的描写方式,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匆忙相结合,表达了对于时光的匆匆流逝和生活的悲哀之情。
朱自清通过细腻描写,让读者重新审视生活的细枝末节,思考对待时间的态度,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通过《匆匆》这篇散文,朱自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唤起了人们对于时间的珍惜和思索。
他以细腻入微的描写风格,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娓娓道来,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从不张扬,而是通过平凡事物的描写,展示了深邃的思考和感悟,让人们在喧闹的世界中停下脚步,体会生活的真正意义。
翻译 节选朱自清 匆匆 赏析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 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 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 too, edging away softly and stealthily. And, without knowing it, I am already caught in its revolution. Thus the day flows away through the sink when I wash my hands; vanishes in the rice bowl when I have my meal; passes away quietly before the fixed gaze of my eyes when I am lost in reverie.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 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 脚边飞去了。
Aware of its fleeting presence, I reach out for it only to find it brushing past my outstretched hands. In the evening, when I lie on my bed, it nimbly strides over my body and flits past my feet.
What should be gone will be gone for ever, and what should come will keep coming for good. Between going and coming, there is a flight of time! When I get up in the morning, the slanting sun sheds beams into my room.
朱自清《匆匆》赏析
朱自清《匆匆》赏析这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朱自清先生仅用27个字就把我们带进了他所营造的境界之中。
从中我们不难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意味。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洁。
可以说,简洁是本文最大的亮点。
它用最精练的笔墨勾勒出那些生动形象、富有个性的景物,又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这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没有任何藻饰,只是朴素的白描,却显得很优美,让人觉得很亲切。
再加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使文章增添了光彩。
如“但是,太阳在它们背后放射出的热力,是无可抗拒的”“宇宙的无穷无尽的广大的日月星辰”等句子,充满诗意的句子,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使整篇文章显得格外优美、富有灵气,使读者产生了共鸣。
匆匆,太阳落下去了;太阳,太阳又升起来了。
天边,亮起一轮新的月亮,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这篇课文选自《朱自清散文集》,主要写作者抓住一天之中的几个生活片段,有感情地写出时间流逝的踪迹。
同学们都明白,时间一去就不复返,是呀,早晨是如此的美好,我们正值豆蔻年华,应该倍加珍惜时间,莫让时间从指缝中溜走,所以,我们更应该像朱自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浪费,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平时,老师布置我们预习一篇课文,我们总是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错漏百出,这一次,我认真的读完了全文,并提出了疑问,于是我们全班齐读。
全文读完后,我惊叹不已:“太阳离我们是那么近,转眼间就从东方升起来了,可是它又是如此的匆匆,转眼间又从西方落下去了,太阳不停地更替,而我们的青春却在不断流失……”是啊,我们的青春岁月就如同这太阳般,瞬息即逝,稍纵即逝。
我们不能抱怨时光易逝,而是应该把握青春,努力拼搏。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是否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呢?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端,也是我们精神焕发的最佳时刻,为什么我们偏要浪费这么好的时机呢?这次考试,成绩很糟糕,唉,这些错误都怪我粗心,第三题,我没有写过,老师念给我听,我竟然还不知道,妈妈很着急,又给我讲了一遍,我依旧一无所知。
朱自清《匆匆》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匆匆》原文及赏析《匆匆》是我国近代文学名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全文通过对时间、生命、人生的思考来唤起读者对匆匆之间的珍惜和感悟。
本文将对《匆匆》的原文进行分析,并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文化背景进行赏析。
朱自清,20世纪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教育改革的杰出代表。
他的文学作品风格清新简洁,语言流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化时期的重要代表。
《匆匆》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全文共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入了文章的背景,从年龄的角度切入,表达了时间的无常、人生的短暂,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珍贵和时间的宝贵;第二部分通过对马路、天空、人物等具象化的物象的描写,表现出人生是如此的匆匆而过,强调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第三部分通过认真籍费一个小童的生命历程,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最后一部分则通过表达对生命的珍视,引导读者将揹着时间向前走的脚步,去珍惜每一个当下和拥有的每一个时刻。
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匆匆》具有三个主要的主题:时间、生命和人生。
全文以时间为主线,融入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在朱自清看来,时间无常如迅雷般匆匆而过,我们无法掌控它,但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和人生价值。
我们应该牢牢抓住每一个光阴,珍惜时间、尊重生命、探索人生的意义。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匆匆》风格简练,语言优美,寓意深刻而又真实。
词句间隔仅一两个字,却贯穿着时空和生命的哲思。
朱自清运用了非常恰到好处的比喻、夸张和象征手法,使文章的形象性和艺术性更加突出,让读者看到了此间瞬息间时间逝去的无声无息,着重强调时间的无情和珍贵性。
与此同时,朱自清对生命的看重和尊重也被完美地融入到文章中。
他认为生命是弥足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不是浪费它。
他同时认为,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人生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对朱自清而言,生命既确实而短暂,而人生也因此变得格外有价值。
在文化背景上,《匆匆》是处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后的诞生的,随着当时的社会变革,人们逐渐形成了种种思想。
朱自清《匆匆》赏析
朱自清?匆匆?赏析谈起朱自清的?匆匆?,不由使人想起高尔基咏物言志的名篇?时钟?。
尽管风格各异,但两位作家不谋而合,抓住人们日常习见而又易于忽略的物象,或寄情述怀,或生发议论,感慨韶华易逝,人生短促,亟需珍惜时间,爱惜生命,有所作为。
?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五四运动落潮之际。
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念旧、低徊、惋惜和惆怅之情不能自己。
但朱自清毕竟是一个狷介自守、认真处世、勤奋踏实的人,虽感伤而并不颓唐,虽彷徨而并不消沉。
他在1922年11月7日致俞平伯的信中曾披露了自己矛盾的思绪:“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底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深感时日匆匆到底可惜〞,决心“丢去玄言,专崇实际〞,实行“刹那主义〞。
俞平伯曾评论朱自清的“这种意想,是把颓废主义与实际主义合拢来,形成一种有积极意味的刹那主义〞,这种刹那观“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着的,挣扎着的〞〔?读〈消灭〉?〕。
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
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
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
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
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影无踪,“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作者再进一步,具体而微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就此“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
作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
朱自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这一写法就使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仿佛成为人们朝夕与共的伴侣,鲜活灵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朱自清《匆匆》原文赏析
朱自清《匆匆》原文赏析朱自清《匆匆》原文赏析《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名作,因为入选了语文教材,因此被大众所熟知。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朱自清《匆匆》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朱自清《匆匆》原文:1、主题。
《匆匆》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对未来的求索。
作者身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受着时代跳动的脉搏。
朱自清的内心充溢着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迷茫。
作者所流露的不仅是个人的无奈,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青年热爱生活、追求进步,然而又不无惶惑、苦闷的时代情绪。
但是朱自清在彷徨中并不甘心沉沦,作者站在他的“中和主义”立场上执着地追求着。
尽管当时的社会是千孔百疮,他经过思想的挣扎后仍坚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也许前方不一定有光明,但是坚决不停留于现实的黑暗中。
在当时的社会,有多少知识青年就如作者一样坚持追求光明和希望,在人生的路上勇敢地赶路,留下匆匆的身影。
2、手法。
(1)多样化形态体现节奏美。
在缓急中体现节奏这里的缓急主要是从作者叙述的语调和语速而言的,急则如火山喷发,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缓则如春风细雨,如山涧小溪。
《匆匆》以一串排比开头,接之以四个问句。
形成一种急切之势,表达出作者迷茫、困惑和苦恼的心理状态。
而第二段说“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以平静甚至可以说是颓然的语调将第一段的快节奏降了下来,转入一种自我心理的陈述。
第三段则延续第二段的抒写,继续细致的刻画笔者所感受到的时光易逝。
第四段则又回到第一段的节奏上,以六个问句反映出作者心中的焦虑,向人生发出一种追问。
而文章结尾一句“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同样是问句,却显得忧伤、淡漠,像一片轻盈的叶子落在读者的心头,久久回味。
正是这“急——缓——急——缓”的变化,使全文有了灵动的生命,使作者的情绪和感受更能引起共鸣。
《匆匆》中的起伏节奏,还鲜明地体现在其一连串递进的问句之中。
第一段和第六段都是如此。
以第六段为例:“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
《匆匆》鉴赏
• 朱译:Swallows loses have gone, but may gone its leaves but remains alive
there is a time of return; willow trees may have died back but there is a back, time of regreening; peach blossoms may have fallen, but they will blossom again. 感悟一:翻译的时候,要尊重原文的写作风格, 枯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 两人均用排比句,句子结构均与原文形似,让人读 此处朱自清用的排比句型,两位译者都用排比 起来朗朗上口,且节奏感鲜明。 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句式,译出了原文风格。 • 张译: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away,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wither, they will turn dries up and dies green again. If peach blossoms fade, they will flower again.
作品简介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 精品散文之一。写于 1922年3月28日,正处于 “五四”落潮期,现实 不断给作者以失望,朱 先生却不甘心沉沦。所 作《匆匆》表达了作者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焦 急、惋惜,告诫人们珍 惜光阴,奋进进取。全 篇语言清新别致,自然 优美,百读不厌,含义 隽永,可谓字字珠玑, 句句经典。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 溜去…. • 朱译:Taking stock • 两者都可以用来形容 silently, I find more 时间悄然流逝, than eight thousand 但张译的slip比朱译的 days has already slide能更好地表现出 slid away from me. 金山词霸 原作者对于日子在自 slide:己手中溜走的意外之 To pass smoothly • 张译:Counting up and quietly 意。 silently, I find that slip: To pass gradually, • 同时,张译中阿拉伯 more than 8,000 easily, or imperceptibly 数字8,000比朱译更直 days have already 观,给人强烈的视觉 slipped away 冲击力,让人印象更 through my fingers. 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匆匆>--朱自清欣赏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
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
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
1948年朱自清患严重的胃病,6月18日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因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
朱自清以散文闻名,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之二的《绿》等抒情散文。
赏析-- 朱自清运用多种修辞方式,委曲尽致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清晰地把握住他的意念流动的脉络。
文章开头,作者以三个排比句来描写春景,把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跟与之相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相映衬,使人想起时光的流逝,引动思绪,点出题眼,以抒情性的设问句式,提出时间是被人“偷了”,还是“自己逃走了”的问题,深感时不我待。
然后,在第二、三段,紧接着前面的设问,引出另外的问
题,作者把自己过去生命时间的流喻作一滴水,把大自然“时间的流”比作大海,以渺小和浩瀚两相对比,抒发了伤时而又惜时的感叹。
在时光来去匆匆中间,以拟人化手法,赋予时光的象征太阳以生命,说太阳在自己身旁悄声地挪移,伶俐地跨过,轻盈地飞去,作用为此而感到茫然和惶恐。
他借饶有情味的太阳之匆匆出没,寄托奔涌的情思,深化题旨。
最后在第四段内,作者全用设问句来追寻自己过去生命”游丝样的痕迹”,显示了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和对生活执著的追求,并以“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作结,与开头反复和呼应,表现了难以平静的心情。
作者一方面发挥奇妙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特别是用贯穿全篇的十一个设问或反问句,作为情绪发展的线索,借有限的物象,展示无限的思绪,并借助于精巧的构思,把“磅礴郁积,在心里盘旋回荡”已久的感情加以极尽“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短诗与长诗》)的表达,叩人心扉,耐人吟味。
文章起首,作者描绘了燕子去了来,杨柳枯了青,桃花谢了开的画面,以自然物的荣枯现象、时序的变迁作渲染,暗示时光流逝的痕迹。
作者由此想起自己二十四年共八千多个日子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无影无踪,“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
作者再进一步,具体而微地刻绘了在日常生活中吃饭、洗手,上床乃至叹息的瞬间,时间就此“逃去如飞”,自己过去的日子犹如“被微风吹散了”的“轻烟”,“被初阳蒸融了”的“薄雾”那样消逝。
作者深感既然“来到这世界”,就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层次井然地揭示了题旨。
朱自清珍惜寸阴的思想无疑与古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诗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箴言的精义暗合,但因朱自清“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这一写法就使空灵而抽象的时间概念化为具体的物象,给人以真切的质感和强烈的流动感,仿佛成为人们朝夕与共的伴侣,鲜活灵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