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 文档
游褒禅山记
空间方位图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 入之甚寒,问其深,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 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 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 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 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 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 後洞。 後洞。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所谓 而记游者甚众, 而记游者甚众, , 所谓 可识曰“花山” 可识曰“花山”。 前洞也。 前洞也。
那些
形作动,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 连词
形作名
愈奇。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入之愈深, 进愈难,
代游 洞者
出者, 与之俱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不出, 且尽。
将, 快要
动作名
懈怠
完
于是
一起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视其左右, 不能十一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第一段重点的句子: 第一段重点的句子: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华实” 盖音谬也 今言 华实 以上三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以上三个句子均为判断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倒装句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有碑仆道, 有碑仆道,…… (省略句 有碑仆“于”道)
褒禅山记(精选17篇)
褒禅山记(精选17篇)褒禅山记篇110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4岁,正在舒州任通判。
与两位伴侣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
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受抒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谈论。
最终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状况。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的误读。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巡游的行踪。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为归依,在内容上环环相扣,为后文的谈论埋下了伏笔。
第2段则全是记游。
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可以说,前洞是宾,后洞是主,原来要探究的就是后洞,自然详写游后洞的经受。
后洞多自然奇妙之境,而这种景色都在险远之处,即“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本应连续寻幽访胜,进一步领会奇景,但是走到半途,却因听了怠倦者的话,怕火把烧尽,而退出洞来。
事懊悔恨万分,由于当时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未能极尽游赏之乐。
一个“悔”字既概括了的心情,也引出了下文的谈论。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化后洞的感想和体会。
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思想意念之所在。
段首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自然地转入谈论。
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看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是由于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化的观看与思考,所以没有探究不到之处。
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需有这种坚毅的探究精神。
由于“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要发现这种奇景异观,“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即必需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顽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气,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帮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
游褒禅山记全面详细
位于山脚下,收藏了大量古代碑刻 和石刻,记录了褒禅山的自然景观 和人文历史。
石刻与碑文
石刻艺术
褒禅山上的岩石上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包括佛像、神仙、诗词等,具有较高 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碑文
在褒禅山的不同景点,立有多块石碑,上面刻有文字,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 事迹和文学作品等。
民间传说与故事
游览路线
推荐游客从后山入园,先游览华 阳洞,再前往天平洞和仙人洞, 最后登上山顶,欣赏整个景区的
壮丽景色。
游玩时长
建议游客预留一整天的时间,以 便充分领略褒禅山的自然风光和
人文景观。
交通指南
公共交通
01
游客可以乘坐火车或长途汽车到达目的地,然后再转乘当地的
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景区。
自驾路线
02
自驾游客可以沿高速公路或国道前往景区,根据导航软件指引
褒禅山传说
关于褒禅山的由来和传说,如“褒禅老母的传说”、“华阳洞的传说”等,充满 了神秘色彩和民间智慧。
民间故事
与褒禅山有关的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华阳洞里的秘密”、“神仙下凡的故 事”等,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景观和神秘事物的想象和解读。
04 游褒禅山的攻略
行程安排
最佳旅游时间
春秋两季是游褒禅山的最佳时间, 此时气候适宜,景色优美。
洞穴
褒禅山的洞穴众多,洞内石笋、石幔等形态奇特,具有很高 的观赏价值。
03 褒禅山的人文景观
古代建筑与遗迹
褒禅寺
位于褒禅山核心区域,历史悠久, 是当地著名的佛教寺庙,供奉着 多位菩萨和佛像。
华阳洞古建筑群
位于山腰处,由多个明清时期的古 建筑组成,包括楼台亭阁、庙宇道 观等,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游褒禅山记
第一段虚词“者”
(一)用作代词 1.用于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 事物,译为“……的(人、事情、东西、地方等 )”。 例:(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蔚然而深秀的地方)——《醉翁亭记》 (2)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年长的人)——(《荆轲刺秦王》)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的地方)——(《赤壁赋》 (4)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的情况)—— (《岳阳楼记》)
——不懈怠,物相之
第三段解析
二层“有得”之条件 (1)有志 (2)不停止,有力 (3)不懈怠,物相
正面
第三段解析
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 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三层:尽志无讥无悔
反面
第三段解析
此余之所得也! 四层(第四段段意): 吾之所得:要有志,尽吾志
第二段虚词“则”
(一)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 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便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二)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表前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 情理上的紧密联系。译为“就”“便”“那么 ”。 例: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第二段虚词“则”
2、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反倒“可是”。 或出乎意料,译为“却”“竟然” 例:如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例: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 3、表示让步关系。译为“倒是”。 例: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 4、表假设,译为“如果”。 例: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 高祖本纪》
写作技巧
(一)一事一议
第一段——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段
华山山名的本末——对古书要深思慎取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xx年xx月xx日•简介•历史背景•旅游资源•文化价值目•保护与发展•结语录01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本文写于作者因主持变法失败,被罢相后退居江宁之时。
背景作者及背景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境内位置地貌景点褒禅山山体主要由震旦纪花岗岩构成,垂直断层和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
褒禅山有华阳洞、褒禅寺等景点。
03褒禅山地理环境简述020102历史背景褒禅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距离南京市约100公里,是一座以奇峰怪石、秀丽山水和悠久历史文化而著名的山峰。
褒禅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胜地,据传唐代僧人慧褒曾在此山筑庐讲经,故得名“褒禅山”。
褒禅山历史沿革褒禅山周边有许多文化遗迹,如宋代古塔、摩崖石刻、古代寺庙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褒禅山华严寺,华严寺始建于梁朝,经过多次修缮,已成为拥有大小殿堂20余座的佛教丛林,香火旺盛,历史底蕴深厚。
当地文化遗迹简介03旅游资源山川秀美褒禅山山势秀美,自然风光独特,有茂密的森林和壮丽的瀑布,给人以清新宜人的感觉。
季节变换不同季节褒禅山的景色也不同,春天满山遍野的杜鹃花盛开,夏天凉爽宜人,秋天则是红叶满山,冬天则是银装素裹,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
褒禅山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底蕴褒禅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华严寺等古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地方特色褒禅山的地方特色鲜明,有传统的农家乐和地方美食,让游客可以体验到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人文景观及历史文化背景褒禅山有多条徒步旅游线路,每条线路都有不同的难度和风景,适合不同程度的徒步爱好者。
徒步旅游线路在游览褒禅山时,建议游客提前了解天气情况,准备好必要的装备和食品,注意安全,保护好自然环境。
游览建议旅游线路及游览建议04文化价值唐代文人骚客的诗作唐代著名文人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等都曾赞美过褒禅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魏晋】赏析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游褒禅山记(详细)
游褒禅山记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3.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1.品读文章,鉴赏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认识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思路】1、涵咏诵读(整体感知作品)2、研习文本(师生质疑解疑,合作整理,把握重点词句)3、品读鉴赏•感悟4、重读积累【教学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一、诗文导入(学生诵读以下两首诗,诗写何人,并比较两首诗的观点有何不同?)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他的思路不同常人,常常对历史上一个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翻案诗文,而且王安石对于翻案诗文的创作乐此不疲,表达他作为一个政治家、改革家的心声。
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古代游记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这位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思路不同常人的政治家在文中阐发了哪些哲理,他的观点又将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我们一起进入文本去品读和探讨。
游褒禅山记(201908)
及杨珧为卫将军 寻还建邺 重申旧典 皇皇显祖 卿 有司又奏 高山 皇后卿也 以庶人终 皇室多难 复为御史大夫 魏郡暴水 此为永福官属 及渡江 今杨氏三公 佽飞督领之 不及迁毁之庙 京兆自马超之乱 则昌父更娶之辰 是时军役烦兴 商旅方舟万计 夫一人不耕 【独禄篇】独独禄禄 须
五府上议 殿中校尉一行 乡无游手 澄 又置武贲 守宫 形如覆杯 故称继母 先正一日 乙酉诏司空齐王攸与尚书 惠帝太安二年 然此事废久 圣心虚远 唯因夔《鹿鸣》 赵姬之举 王 百姓惊扰 休音允臧 遂盗贼公行 协兰芳 而四祖居之 比屋不见火烟 此臣而君行 及晋置吏部 主记 导威仪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州
作者简介
•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生前封荆国公,亦称 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王安石既 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1058年作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力主变法。 1070年拜相,主持变法,维持十余年,司马光拜 相后废止。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 革家”。他工散文,颇具思辨色彩,是“唐宋八 大家”之一。亦工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 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 主张文学“务为有补于事”、“以适用为本”。
军秩中二千石者 紒之坚不能自立 谓之大驾 请如前奏施行 十月殷祭 将一人 为夏为火 合同四海 及晋因之 司马比骁骑 人士亦往往而然 歌永始 以会万国之宾 内训隆壸闱 除度田收租之制 厌私恩于祖宗 《左氏传》说与《公羊》又不同 巍巍之功已著 有经而等 斐又课百姓 僭逾无上
接千载之衰绪 吴孙亮建兴二年 侍中 牲用白 惟十月都试 远者三分之一 得周时玉尺 斯礼遂废 【天地郊明堂夕牲歌】皇矣有晋 顺天行诛 皮轩车 宣开洪业 尚书谢奉等六人云 历代不宾 而以理阂自疑 乃播其声焉 《傅子》曰 所以征叛逆 疑于屈伸厌降 清庙何穆穆 在同名卿上 加之以
游褒禅山记
研读第四自然段
于:对于。 (古书)之(不存):助词,取消句子独 立性。 存:保存。 后世:后代的人。 谬:形容词作动词。 传:动词作名词。 此所以……:表示原因的判断句。 学者:求学的人。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 谬也‛。
‚后世之谬其传……‛
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 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 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 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 记》;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石钟 山记》《小石潭记》;杂物书画记:《核 舟记》
研读第一自然段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 址:山脚。 名:‚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下文 ‚而莫能名者‛的‚名‛为‚说清楚‛‚说明 白‛的意思。 阳:山的南面 (也可指水的北面)。
这一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 比?有什么作用?
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 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 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 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 ‚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 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 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 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 论作铺垫。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 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 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 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 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褒禅山风景区导游词文档6篇
褒禅山风景区导游词文档6篇Guide words of baochan mountain scenic spot编订:JinTai College褒禅山风景区导游词文档6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褒禅山风景区导游词文档2、篇章2:褒禅山风景区导游词文档3、篇章3:褒禅山风景区导游词文档4、篇章4:褒禅山导游词文档5、篇章5:褒禅山导游词文档6、篇章6:褒禅山导游词文档褒禅山华阳洞旅游区,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进而处。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云游至此,爱其风物,结庐山下,故而得名。
以下是小泰为大家准备的褒禅山风景区导游词,仅供参考!篇章1:褒禅山风景区导游词文档褒禅山褒禅山,旧称华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进而处。
因唐贞观年间(627——649)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
山色翠霭,四面如围。
中有起云峰,欲雨则云先起,春夏往往风之。
有龙洞、罗汉洞,洞穴曲折,洞壁怪石错落,钟乳石倒垂其间。
有袭女泉、白龟泉,泉水清洌,终年不竭。
山上多井,有民谚云:黄山三百六十顶,褒山三百六十井。
下有慧空禅院(即华阳寺),为明人郑和所建,气势宏伟,后屡有修建。
院内古柏参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毁坏。
四周山势突兀,景色秀丽,北宋大臣王安石曾游此,作《游褒禅山记》文章中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
因为 是 山南水北 倒 死
命名,名作动 判断句
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大概 错误
“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 而且死后又最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把此山命 名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 的墓和守陵人所 盖的房屋。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 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 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碑文已被 剥蚀、损坏近乎 磨灭,唯独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 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 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梳理脉络
第一部分
山
第二部分
志、力、 物 深思慎取
第三部分
补叙同游 者
院
洞
碑
主题概括
本文叙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 借此阐释了作者自身所领悟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字的用法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距洞百余步,有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 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 的“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 穴, 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究它的深度,即使是那些喜 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 洞”。我与四个人持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 进 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 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将要熄灭了。”于是,只好 都跟他退出来。
游褒禅山记2
写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 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 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 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 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 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游褒禅山记
朗读欣赏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褒bāo禅chán山
我对于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 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传讹 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说得完 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 慎采用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 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 安石记。
作者认为深入山洞须有哪些条件?哪个条件 最重要?
A、志 B、力 C、物
“力”与“物”难以强求,所以“志” 最重要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要有志)(主旨)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 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 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 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 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如何照应?
• 第三段:
• 第二段
仆碑
音谬
要深思慎 取
记游
议论
后洞
仆碑
要有志 (主旨)
《游褒禅山记 》把__游__山___和
___治_学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 来,借___游__山____的体验,说明 了处事、治学都要“_尽__吾_志____” 和“深_思______”的道理。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2.由山以上五六里:连词,表修饰 3.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4.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 5.有志者,不随以止也:表承接 6. 夫夷以近:而且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份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一)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__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游褒禅山记
状语后置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此予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有碑仆道
判断句
省略句
“ 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 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5、盖其又深, 代词,它,指后洞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他们,指游客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
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原因 , 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通“而”,表承接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险以远,则至者少 通“而”,表并列 夷以近,则游者众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用来 火尚足以明也,力足以至焉
古今异义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不一般 到达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求学的人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
特殊句式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之
而卒葬之 来而记之者已少 此予之所得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它 助词,的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而人之所罕至焉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
《游褒禅山记》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险阻僻远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因而人们很 代词, 所有没有志向的 少到达那里。 那里 人是不能达到的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
至:到达;于:介词,引进处所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 幽深昏暗,叫人迷惑的
懈
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没有 识其本名, 尽
人 名词作动词
……的 做学问 缘故 的人
思而慎取之也。
谨慎地 选择
重点字词
• 谬: 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传: 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 名: 说清楚,名词作动词。 • 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
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
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
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文章第一段为 什么从洞的名称和 仆碑及仆碑上的文 字写起?
便于下文写游洞的 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 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游 人 游 览 褒 禅 山
褒 禅 山 洞 口
第二自然段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洞 后洞概况
详记游后 洞的经过
往东,名作状
倒
碑文
因为
表判断,“为,是”的意 思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
模糊不清 唯独,只有 辨
认
“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说
大概 错 因为 误
归 纳 卒买鱼烹食
士兵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死
可卒千年
《游褒禅山记》
1.解说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解说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仆道—— . 课堂检测 音如“奴仆” 义为“ 音如 “奴仆”之“仆”,义为“倒 下”。 B.今言 “ 华 ” 如 “ 华实 ” 之 “ 华 ” 者 , 盖 . 今言“ 华实”
音谬也—— 音谬也
A.“仆” . 音阴平, 音阴平,义 为“向前倒 下” B.前“华 . 读如“ ”读如“花 ” (“华 ”谓“开花 读阳平, ”读阳平, 谓“花”读 阴平) 阴平) C. 前“而 . ”并列后承 接
作者介绍
褒禅山华阳洞 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 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 公 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 里。 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 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 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 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 中为起云峰, 盛产木灵芝得名 中为起云峰, 高耸挺拔, 天欲雨, 高耸挺拔,“天欲雨,山则云 遮雾障” 西有鳌鱼岭 西有鳌鱼岭。 遮雾障”;西有鳌鱼岭。满山 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 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 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 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生 机勃勃。 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旅 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 游区的主景观,洞深 米 大景区、 个景点 个景点。 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 大景区 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 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 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前洞 华阳” 万象皆空” 有“华阳”、“万象皆空”等 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王 安 石
游 褒 禅 山 记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北宋(江西)临川人, 北宋(江西)临川人,中国十一 世纪改革家。进士及第,50岁时 世纪改革家。进士及第,50岁时 拜相,以为“天变不足畏, 拜相,以为“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积极推 行新法, 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 守党反对,罢相后复位再罢。 守党反对,罢相后复位再罢。封 荆国公,卒谥文。世称“ 荆国公,卒谥文。世称“王介 王半山” 甫”、 “王半山” 、“王临 川” 、“王荆公”、“王文公”。 王荆公” 王文公” 王安石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 王安石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 于世”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 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 大家中独树一帜。 一洗五代旧习” 风格豪放。 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 本文王安石34岁时所作。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 本文王安石34岁时所作。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 34岁时所作 主张改革政治。 主张改革政治。
10游褒禅山记 (1)
川先生文集》。
半途而返的游览 流芳千古的美文
文学常识
[记]:属于游记。 兼具记游与议论,是游记的变格。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 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 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 以感为辅。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
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 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 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 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 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 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因为 是 山南水北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倒 碑文
动文 辨 词字 认
“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说
大概 错
因为 误
第一段
为什么说“华(huā)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第一段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名作动 山 死
脚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名作动 个)缘故 命名
……者……也,判断句
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 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
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游褒禅山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王安石的词教辅《菩萨蛮》)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了解作者的这些生平事迹,更能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三、整体感知:1.放视频,学生跟着阅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5.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提问:本文各段落写了什么内容?点拨:①(1~2):记叙——游山经过。
②(3~4):议论——游山心得。
③(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四、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各段,解决各段的文言字词句,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教师点拨。
1.课文第一段重点掌握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2.课文第二段重点掌握词句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问其深形→名,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 更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 责怪,埋怨3.课文第三段掌握下列词句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 并且,连词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非常之观不平常/ 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 帮助于人为可讥:对于/ 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4.课文第四段重点掌握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而莫能名者没有人/ 名→动,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尽,完/ 说,动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五、布置作业1.诵读全文2.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研习课文2.理清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弄清因事说理叙议如何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学习文言文,重要的是诵读,诵读成咏方能加深理解内容现在按学习小组(四人)展开诵读,第一小组读完第一段,第二小组接着第二段,依次轮流下去,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二、集体朗诵全文,注意语感三、研习、讨论课文内容(一)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后,派代表回答1.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2.画出空间方位图3.讨论: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4.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学生思考后回答点拨:1.名寺洞碑2.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3.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二)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1.指名朗读2.学生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三)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1.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点拨: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
2.提问: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
(四)研习第三段1.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1)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
(2)“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4.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5.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学生找出文句后回答。
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