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11讲《动能定理综合提升》教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三动能定理复习教案

高三动能定理复习教案

高三动能定理复习教案高三动能定理复习教案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动能定理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学目标】1、正确理解动能的概念。

2、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与简单应用。

【知识要点】一、动能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表达式:Ek=_____________。

2、动能是______量,且恒为正值,在国际单位制中,能的单位是________。

3、动能是状态量,公式中的v一般是指________速度。

二、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于物体____________,即w=_________________,动能定理反映了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

2、注意:①动能定理可以由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导出。

②可以证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无论是什么性质,即无论是变力还是恒力,无论物体作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动能定理都适用。

3、动能定理最佳应用范围:动能定理主要用于解决变力做功、曲线运动、多过程动力学问题,对于未知加速度a和时间t,或不必求加速度a和时间t的动力学问题,一般用动能定理求解为最佳方案。

【典型剖析】[例1] 在竖直平面内,一根光滑金属杆弯成如图所示形状,相应的曲线方程为y=2.5cos(kx+ π)(单位: m),式中k=1 m-1.将一光滑小环套在该金属杆上,并从x=0处以v0=5 m/s的初速度沿杆向下运动,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则当小环运动到x= m时的速度大小v= m/s;该小环在x轴方向最远能运动到x= m处.[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小球静止在平衡位置.现用一水平恒力F向右拉小球,已知F=0.75mg,问:(1)在恒定拉力F作用下,细线拉过多大角度时小球速度最大?(2)小球的最大速度是多少?[例3]总质量为M的列车,沿平直轨道作匀速直线运动,其末节质量为m的车厢中途脱钩,待司机发觉时,机车已行驶了L的距离,于是立即关闭油门撤去牵引力.设运动过程中阻力始终与质量成正比,机车的牵引力是恒定的.当列车的两部分都停止时,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例4]如图所示,质量为mA的物块A放在水平桌面上,为了测量A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用细线通过滑轮与另一个质量为mB的物体连接,开始时B距地面高度为h,A、B都从静止开始运动,最后停止时测得A沿桌面移动距离为s。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特级教案【第11讲】动能定理综合提升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特级教案【第11讲】动能定理综合提升

第11讲 动能定理综合提升主讲教师:徐建烽 首师大附中物理特级教师题一:马拉着质量为60 kg 的雪撬,从静止开始用80 s 时间沿平直冰面跑完1.0 km 。

设雪撬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保持不变,并且它在开始运动的8.0 s 的时间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第8.0 s 末开始,马拉雪撬做功的功率值保持不变,继续做直线运动,最后一段时间雪撬做的是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为15 m/s 。

求在这80 s 的运动过程中马拉雪撬做功的平均功率,以及雪撬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

题二:用如图所示的水平传送带AB 和斜面BC 将货物运送到斜面的顶端。

传送带AB 的长度L=11 m ,上表面保持匀速向右运行,运行的速度v=12 m/s 。

传送带B 端靠近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斜面底端与传送带的B 端之间有一段长度可以不计的小圆弧。

在A 、C 处各有一个机器人,A 处机器人每隔∆t=1.0s 将一个质量m=10 kg 的货物箱(可视为质点)轻放在传送带A 端,货物箱经传送带和斜面后到达斜面顶端的C 点时速度恰好为零,C 点处机器人立刻将货物箱搬走。

已知斜面BC 的长度s=5.0 m ,传送带与货物箱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0.55,货物箱由传送带的右端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大小损失原来的111,g=10 m/s 2(sin37°=0.6,cos37°=0.8)。

求:(1)斜面与货物箱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从第一个货物箱放上传送带A 端开始计时,在t 0=3.0 s 的时间内,所有货物箱与传送带的摩擦产生的热量Q 。

第11讲 动能定理综合提升 题一: 687W =P f=48.2 N 题二:(1)μ=0.5 (2)1938.75J。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教案讲义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教案讲义

习题课4 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动能定理,领会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2.会利用动能定理分析变力做功、曲线运动以及多过程问题.[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1.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求恒力做功,也适用于求变力做功,同时因为不涉及变力作用的过程分析,应用非常方便.2.利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是最常用的方法,当物体受到一个变力和几个恒力作用时,可以用动能定理间接求变力做的功,即W 变+W 其他=ΔE k .图1如图1所示,某人利用跨过定滑轮的轻绳拉质量为10 kg 的物体.定滑轮的位置比A 点高3 m .若此人缓慢地将绳从A 点拉到同一水平高度的B 点,且A 、B 两点处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分别为37°和30°,则此人拉绳的力做了多少功?(g 取10 m/s 2,sin 37°=0.6,cos 37°=0.8,不计滑轮的摩擦)[解析] 取物体为研究对象,设绳的拉力对物体做的功为W .根据题意有h =3 m物体升高的高度Δh =h sin 30°-h sin 37°① 对全过程应用动能定理W -mg Δh =0②由①②两式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W =100 J则人拉绳的力所做的功W 人=W =100 J.[答案]100 J[针对训练]1.一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l的轻绳悬挂于O点.小球在水平力F作用下,从平衡位置P点很缓慢地移动到Q点,如图2所示,则力F所做的功为()图2A.mgl cos θB.Fl sin θC.mgl(l-cos θ) D.Fl cos θC[小球的运动过程是缓慢的,因而任一时刻都可看成是平衡状态,因此F 的大小不断变大,F做的功是变力功.小球上升过程只有重力mg和F这两个力做功,由动能定理得W F-mgl(1-cos θ)=0.所以W F=mgl(1-cos θ).]利用动能定理分析多过程问题一个物体的运动如果包含多个运动阶段,可以选择分段或全程应用动能定理.(1)分段应用动能定理时,将复杂的过程分割成一个个子过程,对每个子过程的做功情况和初、末动能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每个子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列式,然后联立求解.(2)全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分析整个过程中出现过的各力的做功情况,分析每个力做的功,确定整个过程中合外力做的总功,然后确定整个过程的初、末动能,针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式求解.当题目不涉及中间量时,选择全程应用动能定理更简单,更方便.注意:当物体运动过程中涉及多个力做功时,各力对应的位移可能不相同,计算各力做功时,应注意各力对应的位移.计算总功时,应计算整个过程中出现过的各力做功的代数和.如图3所示,ABCD为一竖直平面内的轨道,其中BC水平,A点比BC高出10 m,BC长1 m,AB和CD轨道光滑.一质量为1 kg的物体,从A点以4 m/s的速度开始运动,经过BC后滑到高出C点10.3 m的D点速度为0.求:(取g=10 m/s2)图3(1)物体与BC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2)物体第5次经过B点时的速度;(3)物体最后停止的位置(距B点多少米).思路点拨:①重力做功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其大小为mgΔh,但应注意做功的正、负.②物体第5次经过B点时在水平面BC上的路径为4s BC.[解析](1)由动能定理得-mg(h-H)-μmgs BC=0-12m v21,解得μ=0.5.(2)物体第5次经过B点时,物体在BC上滑动了4次,由动能定理得mgH-μmg·4s BC=12m v 22-12m v21,解得v2=411 m/s≈13.3 m/s.(3)分析整个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H-μmgs=0-12m v21,解得s=21.6 m.所以物体在轨道上来回运动了10次后,还有1.6 m,故距B点的距离为2 m -1.6 m=0.4 m.[答案](1)0.5(2)13.3 m/s(3)距B点0.4 m(1)当物体运动过程中涉及多个力做功时,各力对应的位移可能不相同,计算各力做功时,应注意各力对应的位移.计算总功时,应计算整个过程中出现过的各力做功的代数和.(2)研究初、末动能时,只需关注初、末状态,不必关心中间运动的细节.[针对训练]2.如图4所示,右端连有一个光滑弧形槽的水平桌面AB 长L =1.5 m ,一个质量为m =0.5 kg 的木块在F =1.5 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从桌面上的A 端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木块到达B 端时撤去拉力F ,木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取g =10 m/s 2.求:图4(1)木块沿弧形槽上升的最大高度(木块未离开弧形槽);(2)木块沿弧形槽滑回B 端后,在水平桌面上滑动的最大距离.[解析] (1)设木块沿弧形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木块在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从木块开始运动到弧形槽最高点,由动能定理得:FL -F f L -mgh =0其中F f =μF N =μmg =0.2×0.5×10 N =1.0 N所以h =FL -F f L mg =(1.5-1.0)×1.50.5×10m =0.15 m. (2)设木块离开B 点后沿桌面滑动的最大距离为x .由动能定理得:mgh -F f x =0所以:x =mgh F f=0.5×10×0.151.0 m =0.75 m. [答案] (1)0.15 m (2)0.75 m动能定理在平抛、圆周运动中的应用动能定理常与平抛运动、圆周运动相结合,解决这类问题要特别注意:(1)与平抛运动相结合时,要注意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如分解位移或分解速度求平抛运动的有关物理量.(2)与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相结合时,应特别注意隐藏的临界条件:①有支撑效果的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物体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为v min=0.②没有支撑效果的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物体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为v min=gR.如图5所示,一可以看成质点的质量m=2 kg的小球以初速度v0沿光滑的水平桌面飞出后,恰好从A点沿切线方向进入圆弧轨道,其中B为轨道的最低点,C为最高点且与水平桌面等高,圆弧AB对应的圆心角θ=53°,轨道半径R=0.5 m,已知sin 53°=0.8,cos 53°=0.6,不计空气阻力,g取10 m/s2.图5(1)求小球的初速度v0的大小;(2)若小球恰好能通过最高点C,求在圆弧轨道上摩擦力对小球做的功.[解析](1)在A点由平抛运动规律得:v A=v0cos 53°=53v0 ①小球由桌面到A点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得mg(R+R cos θ)=12m v2A-12m v2②由①②得:v0=3 m/s.(2)在最高点C处有mg=m v2CR,小球从桌面到C点,由动能定理得W f=12m v2C-12m v2,代入数据解得W f=-4 J.[答案](1)3 m/s(2)-4 J[当堂达标·固双基](教师独具)1.如图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BC为水平直轨道,圆弧的半径为R,BC的长度也是R.一质量为m的物体,与两个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当它由轨道顶端A从静止开始下落时,恰好运动到C处停止,那么物体在AB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A.μmgR2B.mgR2C.mgR D.(1-μ)mgRD[设物体在AB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 AB,BC段摩擦力做功-μmgR.故物体从A运动到C的全过程,由动能定理得:mgR-W AB-μmgR=0解得:W AB=mgR-μmgR=(1-μ)mgR,故D正确.]2.如图所示,在半径为0.2 m的固定半球形容器中,一质量为1 kg的小球(可视为质点)自边缘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最低点B时,它对容器的正压力大小为15 N.取重力加速度为g=10 m/s2,则球自A点滑到B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A.0.5 J B.1.0 JC.1.5 J D.1.8 JC [在B 点有N -mg =m v 2R ,得E k B =12m v 2=12(N -mg )R .A 滑到B 的过程中运用动能定理得mgR +W f =12m v 2-0,得W f =12R (N -3mg )=12×0.2×(15-30)J=-1.5 J ,所以球自A 点滑到B 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1.5 J ,C 正确.]3.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拴在绳的一端,绳另一端受大小为F 1的拉力作用,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半径为R 1的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今将力的大小变为F 2,使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但半径变为R 2(R 2<R 1),则小球运动的半径由R 1变为R 2的过程中拉力对小球做的功为多少?[解析] 小球运动的半径由R 1变为R 2时,半径变小,绳子的拉力虽为变力,但对小球做了正功,使小球的速度增大,动能发生了变化,根据动能定理有W F =12m v 22-12m v 21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 1=m v 21R 1故有12F 1R 1=12m v 21② 同理有12F 2R 2=12m v 22③ 由①②③得W F =12(F 2R 2-F 1R 1).[答案] 12(F 2R 2-F 1R 1)。

教科版物理高考第一轮复习——动能定理的应用问题(学案)

教科版物理高考第一轮复习——动能定理的应用问题(学案)

一、教学内容:高考第一轮复习——动能定理问题二、学习目标:1、理解动能定理,明确外力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2、会用动能定理分析相关物理过程,熟悉动能定理的运用技巧。

3、重点掌握动能定理在解决恒力功、变力功等问题中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加深对动能定理的深层理解。

考点地位:动能定理作为能量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物理最重要的规律之一,也是解决高中物理综合问题的重要手段,它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在高考题目中表现为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运用动能定理在解决多过程问题、变力功、曲线运动问题时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性,出题形式以综合性的计算题为主,也可以通过选择题形式考查。

(一)动能1.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表达式为2k mv 21E =,单位为焦耳,动能是标量。

2. 动能具有相对性,动能的大小与参照物的选取有关,中学物理中,一般取地球为参照物。

3. 物体的动能变化量,指末动能与初动能之差2022k mv 21mv 21E -=∆。

若0E k >∆,表示物体动能增加;若0E k <∆,表示物体动能减小。

4. 物体的动能和动量均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有关,但概念不同。

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为k 2mE 2p =。

(二)动能定理1. 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E E W 1k 2k -=2. 物理意义动能定理指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即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对应着物体动能的变化,变化的大小由做功的多少来度量。

3.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动能定理的计算式为标量式,v 和s 是相对同一参考系的,且式中只涉及动能和功,无其他能。

(2)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物体,或者可以看成单一物体的物体系。

(3)动能定理适用于物体的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只要求出在作用过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和正负即可。

高三一轮复习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三一轮复习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基础很薄弱的普通高中, 初中升高中的入学成绩只有初中考 试科目总分的60%左右,生源的素质相对较差。 虽然学生比较认真学习, 但是为 了做到因材施教, 在高三第一轮的复习中也只能从最基础的讲起, 坚持讲练相结 合,树立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动能定理表达式的正确书写。
【练习2】在20m高处,某人将2kg的铅球以15m/s的速度(水平)抛出, 那么此人对铅球做的功是多少?(双号做)
4、动能定理解题步骤
(1)
(2)
(3)
(4)
【例2】一质量为2Kg物体在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动摩擦因 数为0.2的水平面运动,经10m的位移后速度是多少?请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思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四、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2、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对学生来说始终是个难点,总功的符号书写也是学生 出错率最多的地方,应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能定理进一步复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应用动能定理,掌握应 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这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思想: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顾,来了解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 能变化的关系来引出动能定理。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 “以学生为本 ”的教学理念, 采用学生讨论、思考、信息获取、演算、总结及口头表述的方法,突出老师与学 生教与学的相互性, 力求改变老师一讲到底的传统上课方式, 在课堂教学模式上 有所突破, 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强化双基教学,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基本能 力。
末状态动能
初状态动能
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光滑水 经10m的位移后速度是多少?请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以什么为研究对象?*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

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1)1、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条主要途径带电物体在电场中的运动,是一个综合力和能量的力学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质点动力学相同(仅仅增加了电场力),它同样遵循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独立作用原理、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功能原理等力学规律.研究时,主要可以按以下两条途径分析:(1)力和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根据带电物体受到的电场力和其它力,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结合运动学公式确定带电物体的速度、位移等.这条线索通常适用于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运动的情况.(2)功和能的关系--动能定理根据电场力对带电物体所做的功,引起带电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利用动能定理或从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研究带电物体的速度变化,经历的位移等.这条线索同样也适用于不均匀的电场.2、研究带电物体在电场中运动的两类重要方法(1)类比与等效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与重力作用下的运动类比.例如,垂直射入平行板电场中的带电物体的运动可类比于平抛,带电单摆在竖直方向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可等效于重力场强度g值的变化等.(2)整体法(全过程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成对出现的,把电荷系统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就可以不必考虑其间的相互作用.电场力的功与重力的功一样,都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它们分别引起电荷电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从电荷运动的全过程中功能关系出发(尤其从静止出发末速度为零的问题)往往能迅速找到解题切入点或简化计算高三物理教案动能定理及其应用(精选篇2)1、与技能: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2、过程与: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动能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会展示一辆玩具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的视频,并提出问题:“小车滑下斜面的过程中,它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个现象?能否用一个公式来描述动能的变化?”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动能定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从动能定理的定义、表达式、物理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5.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活动:开展小组讨论、个人展示、书面作业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理解深度、应用广度和创新高度。
6.教学过程中,注重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假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设想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反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2.基本概念:讲解动能定理的定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核心内容。
3.应用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实验,让学生掌握动能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4.受力分析与计算: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能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7.拓展延伸:介绍动能定理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新能源开发、防碰撞技术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最新整理高三物理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动能定理综合提升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物理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动能定理综合提升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三物理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动能定理综合提升教案第11讲动能定理综合提升题一:马拉着质量为60kg的雪撬,从静止开始用80s时间沿平直冰面跑完1.0km。

设雪撬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保持不变,并且它在开始运动的8.0s 的时间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第8.0s末开始,马拉雪撬做功的功率值保持不变,继续做直线运动,最后一段时间雪撬做的是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为15m/s。

求在这80s的运动过程中马拉雪撬做功的平均功率,以及雪撬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

题二:用如图所示的水平传送带AB和斜面BC将货物运送到斜面的顶端。

传送带AB的长度L=11m,上表面保持匀速向右运行,运行的速度v=12m/s。

传送带B端靠近倾角&#61553;=37&#61616;的斜面底端,斜面底端与传送带的B端之间有一段长度可以不计的小圆弧。

在A、C处各有一个机器人,A处机器人每隔&#61508;t=1.0s将一个质量m=10kg的货物箱(可视为质点)轻放在传送带A端,货物箱经传送带和斜面后到达斜面顶端的C点时速度恰好为零,C点处机器人立刻将货物箱搬走。

已知斜面BC的长度s=5.0m,传送带与货物箱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0.55,货物箱由传送带的右端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大小损失原来的,g=10m/s2(sin37°=0.6,cos37°=0.8)。

求:(1)斜面与货物箱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2)从第一个货物箱放上传送带A端开始计时,在t0=3.0s的时间内,所有货物箱与传送带的摩擦产生的热量Q。

第11讲动能定理综合提升题一:f=48.2N题二:(1)&#61549;=0.5(2)1938.75J。

高考物理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1.小明同学根据上海迪士尼乐园游戏项目“创极速光轮”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轨道。

一条带有竖直圆轨道的长轨道固定在水平面上,底端分别与两侧的直轨道相切,其中轨道AQ 段粗糙、长为L 0=6.0m ,QNP 部分视为光滑,圆轨道半径R =0.2m ,P 点右侧轨道呈粗糙段、光滑段交替排列,每段长度都为L =0.5m 。

一玩具电动小车,通电以后以P =4W 的恒定功率工作,小车通电加速运动一段时间后滑入圆轨道,滑过最高点N ,再沿圆轨道滑出。

小车的质量m =0.4kg ,小车在各粗糙段轨道上所受的阻力恒为f =0.5N 。

(重力加速度g =10m/s 2;小车视为质点,不计空气阻力)。

(1)若小车恰能通过N 点完成实验,求进入Q 点时速度大小; (2)若小车通电时间t =1.4s ,求滑过N 点时小车对轨道的压力; (3)若小车通电时间t≤2.0s ,求小车可能停在P 点右侧哪几段轨道上。

【答案】(1)22m/s ;(2)6N ,方向竖直向上;(3)第7段和第20段之间 【解析】 【分析】 【详解】(1)小车恰能过N 点,则0N v =,Q →N 过程根据动能定理2211222N mg R mv mv -⋅=- 代入解得22m/s v =(2)A →N 过程2011202Pt fL mg R mv --⋅=- 代入解得15m/s v =在N 点时21N mv mg F R+= 代入解得N 6N F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小汽车对轨道压力大小6N ,方向竖直向上。

(3)设小汽车恰能过最高点,则0020Pt fL mg R --⋅=代入解得0 1.15s 2s t =<此时小汽车将停在12mg R n fL ⋅=代入解得1 6.4n =因此小车将停在第7段; 当通电时间 2.0s t =时020Pt fL n fL --=代入解得220n =因此小车将停在第20段;综上所述,当t ≤2.0s 时,小汽车将停在第7段和第20段之间。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5.2《动能定理》教学案(含答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5.2《动能定理》教学案(含答案)

第2讲动能定理考纲下载:动能和动能定理(Ⅱ)主干知识·练中回扣——忆教材 夯基提能1.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2)公式:E k =12mv 2。

(3)单位:焦耳,1 J =1 N ·m =1 kg ·m 2/s 2。

(4)标矢性:动能是标量,只有正值,动能与速度方向无关。

(5)动能的变化:物体末动能与初动能之差,即ΔE k =12mv 22-12m 21。

2.动能定理(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表达式:W =ΔE k =E k 2-E k 1=12mv 22-12mv 21。

(3)物理意义:合力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

(4)适用条件①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②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③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阶段作用。

巩固小练1.判断正误(1)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速度变化时,动能也一定变化。

(×)(2)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动能一定保持不变。

(√)(3)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那么合力对物体做功一定为零。

(√)(4)物体在合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时,动能一定变化。

(×)(5)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的合力必定为零。

(×)(6)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动能与下落的高度成正比。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2.[多选]关于动能定理的表达式W =E k 2-E k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式中的W 为不包含重力的其他力做的总功B .公式中的W 为包含重力在内的所有力做的功,也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计算:先求每个力的功,再求功的代数和或先求合力再求合力的功C .公式中的E k 2-E k 1为动能的增量,当W >0时动能增加,当W <0时,动能减少D .动能定理适用于直线运动,但不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但不适用于变力做功解析:选BC 公式W =E k 2-E k 1中的“W ”为所有力所做的总功,A 错误,B 正确;若W >0,则E k 2>E k 1,若W <0,则E k 2<E k 1,C 正确;动能定理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均适用,D 错误。

高考干货-推荐收藏---高三第一轮复习公开课教案动能定理(卷)

高考干货-推荐收藏---高三第一轮复习公开课教案动能定理(卷)

课题:动能和动能定理1.知识与技巧:(1)正确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2)能熟练地运用动能定理解有关力学综合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高三第一轮复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2)提高高三复习的效率动能:物理意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做功的本领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的乘积的一半。

定义式:E K=mυ2/2说明:1.单位:焦耳(J)2. 标量性3.相对性4.瞬间性动能定理:物理意义:描述物体的动能改变和合外力的功的关系。

定理表述: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ΣW= mυ22/2- mυ12/2 或ΣW=ΔE K特点:(1)动能定理的标量性,普适性,相对性。

对于多个过程的力学问题用动能定理求解很方便,对于变力作用下做变加速运动的问题用动能定理求解也很方便。

1. 确定好的研究对象2. 对对象进行受力分析3. 选好一个过程,两个状态4. 依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动能定理的应用例1.如图,一质量为2kg的铅球从离地面2m高处自由下落,陷入沙坑2cm深处,求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

(g= 10m/s2)例2.质量m=1kg的木块静止在高h=1.2m的平台上,木块与平台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用水平拉力F=20N,使木块产生位移S1=3m时撤去,木块又滑行S2=1m时飞出平台,求木块落地时速度的大小。

(g= 10m/s2)例3.M=500t的机车,以恒定的功率从静止出发,经过时间t=5min在水平路面上行驶s=2.25km,速度达到了最大值νm=54km/h,则机车的功率为多少?机车运动中受到的平均阻力为多少?例4.总质量为M的列车,沿平直轨道匀速前进,质量为m的末节车厢中途脱钩,当司机发觉时,机车已行驶L距离,于是他立即关闭油门,撤去牵引力。

设车运动的阻力与重力成正比,机车的牵引力为定值,当列车的两部分都停止运动时,它们的距离是多少?。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共同专题)》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物理下册《动能定理(共同专题)》教案、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数学工具,如微积分、向量等,解决涉及动能定理的复杂物理问题。
5.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他们在物理学科中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动能定理。
2.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斜面实验中,如果斜面的倾斜角度改变,小车的速度和动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动能定理进行分析。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字迹清晰,书写规范。
2.对于实践应用题和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使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解题过程,提高报告的可读性。
3.小组合作题需在组内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并在作业中体现每个成员的分工和贡献。
1.对动能、势能等概念有初步了解,但可能对动能定理的本质含义和适用范围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在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可能难以将动能定理与其他相关知识有效结合,需要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存在恐惧心理,缺乏自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但个别学生仍需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基础题目:计算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动能变化,如斜面滑块、自由落体等。
2.提高题目:结合实际情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碰撞、抛物线运动等。
3.拓展题目:探讨动能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碰撞试验、运动员起跑等。
4.学生互评:学生相互批改练习题,交流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表达式:W = ΔK
3.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
-物体受力作用在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中。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动能定理教案新人教版

高三一轮复习课 动能和动能定理 教案★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表达式,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和电磁学问题,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复杂的多过程问题以及变力做功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复杂应用。

★教学过程:知识点梳理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 运动 而具有的能。

2.表达式:E k =12mv 2. (3)单位:焦耳,1 J =1 N ·m =1 kg ·m 2/s 2.(4)矢标性:动能是标量,没有方向。

(5)状态量:动能是状态量,因为v 是瞬时速度。

二、动能定理1.内容:在一个过程中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W 合=12mv 22-12mv 12=E k2-E k1. . 3.物理意义:合外力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4.适用范围(1) 动能定理适用不同的运动轨迹,既适用于 直线 运动,也适用于 曲线 运动.(2) 动能定理适用不同性质的力,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 变力 做功.(3) 各个力的作用阶段可以不同,既可以是 全过程 作用,也可以是 某个阶段 作用. 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3.明确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状态的动能E k1和E k2;4. 列动能定理的方程W 合=E k2-E k1及其他必要的解题方程,进行求解.例题讲析:【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37°的粗糙斜面AB 底端与半径R=0.4m 的光滑半圆轨道BC 平滑相连,O 为轨道圆心,BC 为圆轨道直径且处于竖直方向,A 、C 两点等高。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讲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公式。

2. 掌握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物理题目。

3. 能够理解动能定理与动能守恒的关系。

教学重点:
1.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2. 动能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 熟练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话题,通过一个例子引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定理的概念及公式推导。

3. 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包括计算动能、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

四、讲解与总结(10分钟)
1. 再次强调动能定理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总结动能定理与动能守恒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生动的例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在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动能定理的掌握程度也有所提高。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学生的动能定理应用能力,并进一步拓展和应用动能定理的知识。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1.一辆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P =200kW ,若其总质量为m =103kg ,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汽车以加速度a 1=5m/s 2从静止开始匀加速运动能够持续的最大时间为t 1=4s ,然后保持恒定的功率继续加速t 2=14s 达到最大速度。

设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恒定,取g =10m/s 2.求:(1)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2)汽车从启动至到达最大速度的过程中运动的位移。

【答案】(1)40m/s ;(2)480m 【解析】 【分析】 【详解】(1)汽车匀加速结束时的速度11120m /s v a t ==由P=Fv 可知,匀加速结束时汽车的牵引力11F Pv ==1×104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11F f ma -=解得f =5000N汽车速度最大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 此时汽车的牵引力F=f =5000N由P Fv =可知,汽车的最大速度:v=P PF f==40m/s (2)汽车匀加速运动的位移x 1=1140m 2v t = 对汽车,由动能定理得2112102F x Pt fs mv =--+解得s =480m2.如图所示,轨道ABC 被竖直地固定在水平桌面上,A 距水平地面高H =0.75m ,C 距水平地面高h =0.45m 。

一个质量m =0.1kg 的小物块自A 点从静止开始下滑,从C 点以水平速度飞出后落在地面上的D 点。

现测得C 、D 两点的水平距离为x =0.6m 。

不计空气阻力,取g =10m/s 2。

求(1)小物块从C 点运动到D 点经历的时间t ; (2)小物块从C 点飞出时速度的大小v C ;(3)小物块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答案】(1) t=0.3s (2) v C =2.0m/s (3)0.1J 【解析】 【详解】(1)小物块从C 水平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由212h gt = 得小物块从C 点运动到D 点经历的时间20.3ht g==s (2)小物块从C 点运动到D ,由C x v t = 得小物块从C 点飞出时速度的大小C xv t==2.0m/s (3)小物块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 得()2102f C mg Hh W mv -+=- ()212f C W mv mg Hh =--= -0.1J 此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f f W W '=-=0.1J3.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的轨道由直轨道AB 和圆弧轨道BC 组成,直轨道AB 和圆弧轨道BC 平滑连接,小球从斜面上A 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斜面底端后又滑上一个半径为=0.4m R 的圆轨道;(1)若接触面均光滑,小球刚好能滑到圆轨道的最高点C ,求斜面高h ;(2)若已知小球质量m =0.1kg ,斜面高h =2m ,小球运动到C 点时对轨道压力为mg ,求全过程中摩擦阻力做的功.【答案】(1)1m ;(2) -0.8J ; 【解析】 【详解】(1)小球刚好到达C 点,重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v mg m R=从A 到C 过程机械能守恒,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2122mg h R mv -=, 解得:2.5 2.50.4m 1m h R ==⨯=;(2)在C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2Cv mg mg m R+=,从A 到C 过程,由动能定理得:()21202f C mgh R W mv -+=-, 解得:0.8J f W =-;4.某滑沙场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某旅游者乘滑沙橇从A 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最后停在水平沙面上的C 点.设滑沙橇和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斜面和水平面连接处可认为是圆滑的,滑沙者保持一定姿势坐在滑沙橇上不动,若测得AC 间水平距离为x ,A 点高为h ,求滑沙橇与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答案】h/x 【解析】 【分析】对A 到C 的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抓住动能的变化量为零,结合动能定理求出滑沙橇与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详解】设斜面的倾角为θ,对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因为,则有,解得.【点睛】本题考查了动能定理的基本运用,运用动能定理解题关键选择好研究的过程,分析过程中有哪些力做功,再结合动能定理进行求解,本题也可以结合动力学知识进行求解.5.如图光滑水平导轨AB 的左端有一压缩的弹簧,弹簧左端固定,右端前放一个质量为m =1kg 的物块(可视为质点),物块与弹簧不粘连,B 点与水平传送带的左端刚好平齐接触,传送带的长度BC 的长为L =6m ,沿逆时针方向以恒定速度v =2m/s 匀速转动.CD 为光滑的水平轨道,C 点与传送带的右端刚好平齐接触,DE 是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 =0.4m 的光滑半圆轨道,DE 与CD 相切于D 点.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取g =10m/s 2.(1)若释放弹簧,物块离开弹簧,滑上传送带刚好能到达C 点,求弹簧储存的弹性势能p E ;(2)若释放弹簧,物块离开弹簧,滑上传送带能够通过C 点,并经过圆弧轨道DE ,从其最高点E 飞出,最终落在CD 上距D 点的距离为x =1.2m 处(CD 长大于1.2m ),求物块通过E 点时受到的压力大小;(3)满足(2)条件时,求物块通过传送带的过程中产生的热能. 【答案】(1)p 12J E =(2)N =12.5N (3)Q =16J 【解析】 【详解】(1)由动量定理知:2102mgL mv μ-=-由能量守恒定律知:2p 12E mv =解得:p 12J E =(2)由平抛运动知:竖直方向:2122y R gt ==水平方向:E x v t =在E 点,由牛顿第二定律知:2E v N mg m R+=解得:N =12.5N(3)从D 到E ,由动能定理知:2211222D E mg R mv mv -⋅=- 解得:5m /s D v =从B 到D ,由动能定理知221122D B mv mg v L m μ--= 解得:7m /s B v =对物块2B Dv v L t +=解得:t =1s ;621m 8m s L vt ∆=+=+⨯=相对由能量守恒定律知:mgL Q s μ=⋅∆相对 解得:Q =16J6.如图所示,在海滨游乐场里有一种滑沙运动.某人坐在滑板上从斜坡的高处A 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斜坡底端B 点后,沿水平的滑道再滑行一段距离到C 点停下来.如果人和滑板的总质量m =60kg ,滑板与斜坡滑道和水平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斜坡的倾角θ=37°(sin 37°=0.6,cos 37°=0.8),斜坡与水平滑道间是平滑连接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 求:(1)人从斜坡上滑下的加速度为多大?(2)若由于场地的限制,水平滑道的最大距离BC 为L =20.0m ,则人在斜坡上滑下的距离AB 应不超过多少?【答案】(1)2.0 m/s 2; (2)50m 【解析】 【分析】(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人从斜坡上下滑的加速度.(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加速度,结合水平轨道的最大距离求出B 点的速度,结合速度位移公式求出AB 的最大长度. 【详解】(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人从斜坡上滑下的加速度为:a 1=3737mgsin mgcos mμ︒-︒=gsin37°-μgcos37°=6-0.5×8m/s 2=2m/s 2.(2)在水平面上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2=μg =5m /s 2,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B 点的速度为:222520/102/B v a L m s m s ⨯⨯===.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212005024B AB v L m m a ===. 【点睛】本题考查了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的基本运用,知道加速度是联系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本题也可以结合动能定理进行求解.7.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 =4kg 的物体,其在随位移均匀减小的水平推力作用下运动,推力F 随位移x 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物体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g =10m/s 2.求:(1)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最大加速度大小为多少; (2)距出发点多远时物体的速度达到最大; (3)物体最终停在何处?【答案】(1)20m/s 2(2)3.2m (3)10m 【解析】 【详解】(1)物体加速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g =ma当推力F =100N 时,物体所受的合力最大,加速度最大,代入数据得:2max 20m/s Fa g mμ=-=, (2)由图象得出,推力F 随位移x 变化的数值关系为:F =100 – 25x ,速度最大时,物体加速度为零,则F=μmg=20N ,即x = 3.2m(3)F 与位移x 的关系图线围成的面积表示F 所做的功,即01200J 2F W Fx ==对全过程运用动能定理,W F −μmgx m =0代入数据得:x m =10m8.如图,与水平面夹角θ=37°的斜面和半径R =1.0m 的光滑圆轨道相切于B 点,且固定于竖直平面内。

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物理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动能定理的综合应用1.一辆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P =200kW ,若其总质量为m =103kg ,在水平路面上行驶时,汽车以加速度a 1=5m/s 2从静止开始匀加速运动能够持续的最大时间为t 1=4s ,然后保持恒定的功率继续加速t 2=14s 达到最大速度。

设汽车行驶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恒定,取g =10m/s 2.求:(1)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2)汽车从启动至到达最大速度的过程中运动的位移。

【答案】(1)40m/s ;(2)480m 【解析】 【分析】 【详解】(1)汽车匀加速结束时的速度11120m /s v a t ==由P=Fv 可知,匀加速结束时汽车的牵引力11F Pv ==1×104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11F f ma -=解得f =5000N汽车速度最大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 此时汽车的牵引力F=f =5000N由P Fv =可知,汽车的最大速度:v=P PF f==40m/s (2)汽车匀加速运动的位移x 1=1140m 2v t = 对汽车,由动能定理得2112102F x Pt fs mv =--+解得s =480m2.如图所示,光滑曲面与光滑水平导轨MN 相切,导轨右端N 处于水平传送带理想连接,传送带长度L =4m ,皮带轮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带动皮带以恒定速率v =4.0m/s 运动.滑块B 、C 之间用细绳相连,其间有一压缩的轻弹簧,B 、C 与细绳、弹簧一起静止在导轨MN 上.一可视为质点的滑块A 从h =0.2m 高处由静止滑下,已知滑块A 、B 、C 质量均为m =2.0kg ,滑块A 与B 碰撞后粘合在一起,碰撞时间极短.因碰撞使连接B 、C 的细绳受扰动而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C 与A 、B 分离.滑块C 脱离弹簧后以速度v C =2.0m/s 滑上传送带,并从右端滑出落至地面上的P 点.已知滑块C 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1)求滑块C 从传送带右端滑出时的速度大小; (2)求滑块B 、C 与细绳相连时弹簧的弹性势能E P ;(3)若每次实验开始时弹簧的压缩情况相同,要使滑块C 总能落至P 点,则滑块A 与滑块B 碰撞前速度的最大值v m 是多少? 【答案】(1) 4.0m/s (2) 2.0J (3) 8.1m/s 【解析】 【分析】 【详解】(1)滑块C 滑上传送带到速度达到传送带的速度v =4m/s 所用的时间为t ,加速度大小为a ,在时间t 内滑块C 的位移为x ,有mg ma μ=C v v at =+212C x v t at =+代入数据可得3m x =3m x L =<滑块C 在传送带上先加速,达到传送带的速度v 后随传送带匀速运动,并从右端滑出,则滑块C 从传送带右端滑出时的速度为v=4.0m/s(2)设A 、B 碰撞前A 的速度为v 0,A 、B 碰撞后的速度为v 1,A 、B 与C 分离时的速度为v 2,有2012A A m gh m v =01()A A B m v m m v =+ 12()()A B A B C C m m v m m v m v +=++A 、B 碰撞后,弹簧伸开的过程系统能量守恒222A 1A 2111()()222P B B C C E m m v m m v m v ++=++代入数据可解得2.0J P E =(3)在题设条件下,若滑块A 在碰撞前速度有最大值,则碰撞后滑块C 的速度有最大值,它减速运动到传送带右端时,速度应当恰好等于传送带的速度v .设A 与B 碰撞后的速度为1v ',分离后A 与B 的速度为2v ',滑块C 的速度为'C v ,C 在传送带上做匀减速运动的末速度为v =4m/s ,加速度大小为2m/s 2,有22()Cv v a L '-=- 解得42m/s Cv '= 以向右为正方向,A 、B 碰撞过程1()A m A B m v m m v '=+弹簧伸开过程12()()A B C C A B m m v m v m m v '''+=++22212111+()()+222p A B A B C C E m m v m m v m v '''+=+代入数据解得74228.14m v =+≈m/s .3.质量为m =0.5kg 、可视为质点的小滑块,从光滑斜面上高h 0=0.6m 的A 点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

物理高中动能定理讲解教案

物理高中动能定理讲解教案

物理高中动能定理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掌握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公式;3. 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通常表示为K,其计算公式为:K = 1/2 * m * v^2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指出,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物体所受外力的功。

即,ΔK = W其中,ΔK表示动能的变化量,W表示外力所做的功。

四、教学方法:1. 讲解动能概念和计算方法;2. 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和公式;3. 练习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讲解:介绍动能定理的内容和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动能的变化和外力的功;4. 练习: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5. 总结:对动能定理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课堂检测:1. 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速度为4m/s,求其动能;2. 如果外力对该物体做功20J,求物体的动能变化量;3. 一辆汽车质量为1000kg,速度由10m/s加速到20m/s,求汽车所受的外力功。

七、拓展延伸:1. 学生可通过实验验证动能定理的正确性;2. 学生可尝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碰撞、弹簧等情况。

八、课后作业:1. 自主进行动能定理相关练习;2. 思考如何通过动能定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以上为动能定理讲解教案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1 动能定理综合提升
题一:马拉着质量为60 kg 的雪撬,从静止开始用80 s 时间沿平直冰面跑完1.0 km 。

设雪撬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保持不变,并且它在开始运动的8.0 s 的时间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从第8.0 s 末开始,马拉雪撬做功的功率值保持不变,继续做直线运动,最后一段时间雪撬做的是匀速运动,速度大小为15 m/s 。

求在这80 s 的运动过程中马拉雪撬做功的平均功率,以及雪撬在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的大小。

题二:用如图所示的水平传送带AB 和斜面BC 将货物运送到斜面的顶端。

传送带AB 的长度L =11 m ,上表面保持匀速向右运行,运行的速度v =12 m/s 。

传送带B 端靠近倾角θ=37︒的斜面底端,斜面底端与传送带的B 端之间有一段长度可以不计的小圆弧。

在A 、C 处各有一个机器人,A 处机器人每隔∆t =1.0s 将一个质量m =10 kg 的货物箱(可视为质点)轻放在传送带A 端,货物箱经传送带和斜面后到达斜面顶端的C 点时速度恰好为零,C 点处机器人立刻将货物箱搬走。

已知斜面BC 的长度s =5.0 m ,传送带与货物箱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0.55,货物箱由传送带的右端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大小损失原来的
11
1,g =10 m/s 2(sin37°=0.6,cos37°=0.8)。

求:(1)斜面与货物箱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从第一个货物箱放上传送带A 端开始计时,在t 0=3.0 s 的时间内,所有货物箱与传送带的摩擦产生的热量Q 。

第11讲 动能定理综合提升
题一: 687W =P f=48.2 N 题二:(1)μ=0.5 (2)1938.75 J。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