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精编版《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三、教学准备课件、材料包、手电筒、科学记录单、大小圆纸片、篮球、小地球仪四、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1.讲古代战争与日食的故事在2500多年前,有两个小国家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连续五年未见胜负,将士们尸横遍野,老百姓哀声载道。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泰理士预先知道有天文现象要发生,便扬言上天反对战争,某一日会使太阳消逝。
到了那一天,两军正在酣战不停,突然,光芒四射的太阳被一个黑影遮住了,黑影从太阳的西缘渐渐向中心靠近,黑影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太阳不见了,天色一片昏暗,仅有一团淡黄色的薄雾笼罩着远方的地平线。
双方士兵将领大为恐惧,于是停战和好,后来两国还互通婚姻。
据考证,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一次天文现象。
2.肯定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吧?(揭题并解释“食”的意思)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二)探索新知1.一起来看一下日食发生的过程,从左下方向右上方的顺序看,观察思考: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光?2.个人汇报,教师整理记录。
师:为什么可能是月球呢?据我所知,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小小的月球凭什么挡住太阳光呢?(近大远小,天空中只有月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1日食,月食,学生也许听说过,但很少有学生亲眼观察过这些天象,顶多从电视中看到过片断,更谈不上了解有关日食、月食的知识了。
本课教学主要通过模拟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借助逻辑思维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时间等相关知识。
作为教学手段,模拟实验再现日食、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成因,这是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回忆曾亲眼所见或从电视中看到的日食现象,讲述日食发生时的现象,包括从哪边开始被遮掩,这些现象细节的正确描述,对于后续分析日食现象很有帮助。
通过交流,学生统一认识到日食发生时是太阳被某一圆形或球形物体自西向东遮掩了,这个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小,可能是月球。
在推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相应器材做模拟实验再现日食情景。
这个实验中,应强调月球绕地球的方向,应关注太阳(手电筒)圆面被遮掩时的变化,关注“地球”上阴影区域的变化。
在分析日食现象时,可联系月相一课,认识到发生日食时,从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中知道是农历初一。
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就会有一次日食?这里就要强调发生日食时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日地月三个天体要处于一条直线上。
教师可通过模拟演示或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理解到由于月球绕地轨道和地球绕日轨道存在一个夹角,因此不可能每个月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就会成一直线。
关于日食的种类,可通过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
总的来说,通过学生的分析、模拟、推理思考,学生对于日食形成原因及发生过程还是掌握不错的。
因为有了模拟日食活动的基础,月食形成的原因、发生时间等内容就不需要教师再详细介绍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通过推理验证,通过分析,从而掌握相应知识。
事实也证明学生,懂得举一反三,活动开展较好,了解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发生月食的时间、月食从哪个方向开始缺、月食的种类等知识。
最后,向学生补充了一些多媒体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再次重温日食、月食发生时的状观景像,以增加印象,激发兴趣。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三、教学准备课件、大中球各1、小球20、科学记录单40、大中小圆纸片2、球形灯1、四、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播放给大家看,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等会请你们回答两个问题,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这个现象是怎么发生的?播放日食录像。
(介绍:这是2008.8.2下午2点新疆地区拍摄的,人们用特殊的眼镜观看太阳)(一)导入1.投影出示两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是怎么发生的?)回答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遮挡物、球形、会运动、(画箭头)、并用3幅图画出日食刚开始时、全遮住时、快结束时的图片。
3.猜一猜,这个遮挡物是什么?有什么理由?4.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图片,这是太阳系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说说还有哪些星球可能会遮挡住太阳,为什么你只猜这几个星球?(二)探究1.那么发生日食的时候,到底是谁遮挡住了太阳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设计一个模拟实验。
你觉得这个模拟实验需要哪些材料?2.材料准备齐了,那么如何做这个实验呢?,在设计模拟实验前,我们先要了解他们在宇宙中到底是怎么运转的。
播放幻灯片动画。
现在请你们来说一说这个实验怎么做。
(1)、水星怎么转?拿着一个球围绕太阳转,在哪个位置呢?为什么不放在外面去?我们作为地球上的观察者又应该怎么做呢?(2)、金星公转实验怎么做?(3)、那么月球呢?是不是也和刚才的一样?应该怎么做呢?老师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人做地球,另一人拿着月球围绕他公转。
六年级科学《日食与月食》教案和教后反思
六年级科学《日食与月食》教案和教后反思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09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
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相对来说,因有09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
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科学问题的科学分析。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引言日食和月食是天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现象,也是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教师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现象的原理和发生机制。
本文将对日食和月食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提高学生对这两个现象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内容设计日食日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1.日全食的形成: 在教学中,我使用了动画、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了月球完全遮挡住太阳的情况。
同时,我还详细介绍了地球、太阳和月球的位置关系和运动轨迹,以帮助学生理解日全食的形成过程。
2.日偏食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实验展示了月球只部分遮挡太阳的情况。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更加直观地理解日偏食的形成原理。
3.日环食的形成: 我使用三维模型和动画展示了日环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会出现日环食而不是日全食。
月食月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月全食和月偏食。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食现象:1.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我使用模型和图像展示了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相互位置关系。
通过观察这些模型和图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月球在地球阴影投射区域的情况。
2.月全食的形成: 通过实验和模拟,我向学生展示了月球完全进入地球阴影区的情况,形成月全食的原理。
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月全食的成因。
3.月偏食的形成: 我通过图片和动画向学生展示了月球只部分进入地球阴影区的情况,形成月偏食的原理。
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月偏食与月全食的区别。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我也意识到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改进。
首先,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
他们只是记住了一些表面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入更多的实验和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日食和月食反思
《日食和月食》教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了日食成因的探索上,月食的成因则是让学生在日食成因的基础上进行推想。
日食成因的教学又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用故事引入激趣,电脑演示日食的过程,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及日食的过程,为学生认识日食成因提供必需的事实材料;第二步是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日食成因的实验,证明上面的推想,同时明确日食时,地、日、月的位置关系;第三步,启发学生根据以上研究推想日食成因,并用电脑动画演示讲解日食的成因,取得了良好效果。
最后,向学生补充了一些多媒体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再次重温日食、月食发生时的壮观景像,以增加印象,激发兴趣。
不足之处,本节课推理较多,学生实验不能获得满意效果,以及三球仪的演示受环境和仪器故障的影响也没能达到预计效果,以此还要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课前收集,研究等素养方面的训练。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4篇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4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1“日食和月食”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食物的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难点是日食和月食现象的成因。
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关键是上一节课是否真正了解了月相的形成过程,了解了月球的公转轨道。
由于在上课时通过“三球仪”的演示与月相变化演示仪的演示,学生对月相的圆缺变化了解比较清晰,而且能将月球公转轨道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想像,所以当学生提到月食和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时,学生的反映很快,有人愿意上讲台利用三球仪说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操作正确,学生也能理解,这样,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发生月食日食时的位置也就比较清楚,最后,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日食、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的摆放”。
学生学得很开心,又掌握了知识,使难点化为乌有。
但如何理解“月相与月食的不同,月食日食为什么只有在农历的十五和初一前后才有可能发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糊涂弄不清。
月相变化是月球自身在公转过程中被太阳照亮的部分让我们看见了多少的变化过程,而月食是月球在公转的过程中,钻进了地球的影子里失去了太阳的发射光造成的`;月相变化是指农历一个月里的圆缺变化,月食只在农历十五左右发生。
这些问题的关键也就是理解为什么月食只有在农历十五左右才可能发生。
为了让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理解这个原因,建议:在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十五左右,日食发生在农历初一前后”这个知识时,请学生拿着月相变化演示仪,进行月球的公转演示,教师在一边做解说员,并根据情况提出问题,定格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2《日食和月食》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
在前面的三课中,主要了解了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月球的基本知识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运动而出现月相的周期性变化等。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读后感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读后感读完这篇日食和月食的教学设计,就像是跟着一位超棒的导游来了一场宇宙奇观之旅,而且这位导游还特别会照顾游客(学生)的感受呢!这个教学设计特别有层次感。
就像搭积木一样,从最基础的日食和月食的概念引入,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直接丢给学生一个定义,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慢慢引导。
比如说,用一些古代关于日食和月食的传说,这就像在大餐之前先上了一道开胃小菜,一下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勾起来了。
我仿佛看到学生们眼睛里都闪着小星星,心里在想:“哇,原来日食和月食还有这么神秘的故事呀!”然后呢,在解释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理时,设计里用到了好多直观的教具和方法。
我特别喜欢那个用小球和大灯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环节。
这就好比把宇宙这个超级大的舞台缩小到了教室里的一张桌子上,学生们可以亲手摆弄那些小球,去观察光线是怎么被挡住的,这可比光在课本上看那些平面图生动多啦。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上学的时候,如果当时也有这么有趣的学习方式,估计我对天文知识的热爱得像火箭一样一飞冲天了。
而且呀,这个教学设计还考虑到了学生可能会有的疑问。
比如说,日食和月食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呢?这就像是老师提前猜到了学生心里的小九九,然后在课堂上巧妙地给出解答。
这就好比在爬山的路上,老师提前知道哪里有坑,然后提前给学生们搭好了桥,让他们能顺顺利利地在知识的山峰上攀登。
再说说关于月食部分的设计,和日食部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地进行讲解。
就像介绍双胞胎一样,先告诉大家他们长得像(都是天体光被遮挡的现象),然后又详细地指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形成的具体条件等)。
这样对比着学,学生们就更容易记住啦。
不过呢,我觉得这个教学设计要是再加点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日食或者月食模型的活动就更完美了。
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通过手工制作再巩固一遍,就像把知识从脑袋里拿出来,变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记忆肯定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这篇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真的很棒,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大门,虽然有点小瑕疵,但也不影响它成为一个超有趣又有效的教学蓝图。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和⽉⾷》教学反思
《⽇⾷和⽉⾷》教学反思
在教学《⽇⾷和⽉⾷》的时候,我⾸先让学⽣观看⽇⾷和⽉⾷的视频。
然后学⽣对于⽇⾷和⽉⾷分别进⾏猜想它们形成的原因。
在学⽣进⾏猜想的过程中,学⽣们都进⾏了⼤胆的想象。
但是回答问题学⽣的范围⽐较的⼩。
总是那⼏个同学在进⾏回答问题。
虽然我在之前⿎励学⽣进⾏积极的回答,⽆论你的想象是什么样的,⽆论你说的的是对还是错,都不要进⾏考虑。
可是敢于举⼿回答或者进⾏猜想的同学还是不多。
我⼀直在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是学⽣的学习习惯问题,还是学⽣性格问题,或是⽼师的⿎励和激发学⽣的氛围不够呢。
应该怎样进⾏改变这样的状况呢?
我想⾸先还是想⽅设法的创造好的认知冲突,使学⽣兴趣被激发出来。
在创造学⽣的认知冲突这个问题,⽼师在这个⽅⾯,进⾏认真仔细的探究和反思,实践。
在课堂上,通过⼀两个同学的不同的认知,进⾏讨论和探究。
这个时候就要⽼师积极的和适时的抓住课堂的时机,进⾏组织学⽣进⾏探究。
关于学⽣的学习习惯问题,我想这个需要⼀个⽐较长的过程进⾏督促学⽣进⾏改进调整。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的学习热情,我想这个不习惯于回答问题的习惯应该能够得到纠正。
关于如何激发学⽣的在课堂上学习热情,这个课题我们应该研究。
2023年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
2023年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篇1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局部。
日食和月食,是同学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同学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同学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和了同学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同学们从现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同学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和"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定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局部内容是同学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资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局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同学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方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月食局部的光学传达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置,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身总结月食发生的原因。
这种说课稿,既体现了同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反思】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2)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 教学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的:1、从旧知入手,因势利导。
学生已经在前面的一课中学习到了月相的知识,并联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
从这里开始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使学生学得自然。
在教学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为一个探索作业的形式,既倡导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
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
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
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
重现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
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画图练习,巩固知识。
学生学完了这一刻,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还是示意图;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还是要借助示意图。
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练习,就是让学生画示意图。
即使有少数的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掌握,那么通过画示意图,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
当然本课教学中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升,孩子们在课堂上比较紧张,发言不够积极不够活跃,这时候教师应如何引导和鼓励,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与课前视频的对比,能得出是月球遮挡住太阳引起了日食,但是教师这时可以追问:为什么你这样认为?以此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维发展。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读后感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读后感读完这个日食和月食的教学设计,就像是跟着一位超酷的导游来了一场宇宙间奇妙现象的探秘之旅。
先说这教学设计的开头,那真像一个神秘故事的开场白。
它没有一上来就干巴巴地讲科学原理,而是用一些古老的传说或者大家熟悉的科幻电影场景引入,一下就把我的好奇心勾起来了。
就好比是在我面前晃了晃一把神秘的钥匙,告诉我:“门后面有超级有趣的东西哦!”这一点特别棒,因为对于日食和月食这种比较抽象的天文现象,如果一上来就长篇大论讲那些专业知识,我肯定会觉得像在听天书,但是这么一引入,我就像个急切想要知道真相的小侦探。
然后呢,在讲解日食和月食形成原理的时候,这个教学设计就像在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地把知识垒起来。
它从太阳、地球和月亮这三个主角的位置关系说起,还用了特别形象的图片和动画。
我感觉就像在看一场超级有趣的木偶戏,太阳、地球和月亮这三个小木偶在宇宙这个大舞台上,按照特定的规则表演日食和月食这场大戏。
那些简单的箭头指示光线传播路径,就像是给小木偶们画上的行动轨迹,一目了然。
这可比我以前在课本上看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描述强太多了,那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个迷失在文字迷宫里的小蚂蚁,怎么都找不到出口理解这个原理,但是看这个教学设计,就像是有人给我开了个直达出口的直升机。
而且这个教学设计里还有互动环节。
让学生自己模拟日食或者月食的过程,这就像一场有趣的角色扮演游戏。
学生们肯定会玩得很开心,同时又把知识深深地印在脑子里了。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如果学习能这么有趣,我肯定天天盼着上科学课,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提到科学课就头疼。
再说到结尾部分,它没有戛然而止,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更多的天文现象。
这就像是看完一场精彩的电影,结尾给你留了个小悬念,让你迫不及待地想去看这个系列的下一部。
这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知道宇宙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日食和月食只是其中两颗闪闪发光的小宝石,还有更多的宝贝等着他们去挖掘呢。
这个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通往理解日食和月食这一奇妙天文现象的大门,而且还把大门后面通往整个宇宙知识宝库的道路给照亮了。
青岛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日食和月食》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展示自我
刚才在小组讨论中,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通常科学家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那么让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吧!
同学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片。我们实验时,大球——太阳,小球——月球,人的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
灌输尊重模拟实验的意识,认识到模拟与客观有差距,但不能让差距拉大,做到合理、符合客观的操作,使实验体现得更有价值。
展示新课
构建新知
师:看看这些图片中的太阳、月亮和平时看到的太阳、月亮一样吗?你们见过这一天文现象吗?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和讨论新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
看看这些图片中的太阳、月亮和平时看到的太阳、月亮一样吗?你们见过这一天文现象吗?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学生带着情境时的浓厚兴趣进入了回忆和思考阶段,有效的情境带来了有价值的参与度。
你们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还有什么信息吗?请同学们说说
这样很好的将日食和月食进行整合联系,也是这堂课的一个对比思考,使对日食和月食理解地更深刻,获得的知识也更多。
自我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A(3分)
B(2分)
C(1分)
积极预习
积极搜集资料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在小组中主动Βιβλιοθήκη 言对小组贡献大与同学对话时进行了连贯交谈
能听懂别人的发言
教
案
样
本
/
年度:
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时
授课教师:
课题
《日食和月食》
授课时间
第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日食和月食》的教学反思
《日食和月食》的教学反思《日食和月食》的教学反思《日食和月食》的教学反思日食,月食,学生也许听说过,但很少有学生亲眼观察过这些天象,顶多从电视中看到过片断,更谈不上了解有关日食、月食的知识了。
本课教学主要通过模拟实验,通过引导学生借助逻辑思维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日食、月食形成的原因、时间等相关知识。
作为教学手段,模拟实验再现日食、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成因,这是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回忆曾亲眼所见或从电视中看到的日食现象,讲述日食发生时的.现象,包括从哪边开始被遮掩,这些现象细节的正确描述,对于后续分析日食现象很有帮助。
通过交流,学生统一认识到日食发生时是太阳被某一圆形或球形物体自西向东遮掩了,这个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小,可能是月球。
在推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相应器材做模拟实验再现日食情景。
这个实验中,应强调月球绕地球的方向,应关注太阳(手电筒)圆面被遮掩时的变化,关注“地球”上阴影区域的变化。
在分析日食现象时,可联系月相一课,认识到发生日食时,从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中知道是农历初一。
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就会有一次日食?这里就要强调发生日食时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日地月三个天体要处于一条直线上。
教师可通过模拟演示或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理解到由于月球绕地轨道和地球绕日轨道存在一个夹角,因此不可能每个月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就会成一直线。
关于日食的种类,可通过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
总的来说,通过学生的分析、模拟、推理思考,学生对于日食形成原因及发生过程还是掌握不错的。
因为有了模拟日食活动的基础,月食形成的原因、发生时间等内容就不需要教师再详细介绍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通过推理验证,通过分析,从而掌握相应知识。
事实也证明学生,懂得举一反三,活动开展较好,了解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发生月食的时间、月食从哪个方向开始缺、月食的种类等知识。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通用6篇)日食和月食都是天文学中一种有趣的现象,但它们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接下来店铺为大家整理了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科学六年级《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制教育小学自然第11册第15课教学目的和要求1.科学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现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活动,能对问题结果进行猜测,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根据有关信息作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事实,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乐于合作交流,保持并发展乐于探究的欲望。
教学设计理念从自主观察中发现自然现象,以独立思考、小组集中讨论来找出日食与月食的成因,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具准备“日食与月食”的教学挂图、“三球仪”、CAI课件等教学程序一、课件引入:1987年9月23日上午,在天空中发生了一个特殊有趣的现象——明亮的天空突然变得昏暗了,透过墨色玻璃看,发现太阳右上角的光被一星体遮住了,太阳出现了一个弧形的小缺口,渐渐地,缺口越来越大,太阳像一轮弦月挂在天空中…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现象就是日食。
你觉得有趣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成因,好吗?(板书:日食和月食)二、自主探究:1.关于“日食和月食”,你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此时可能会问:(1)什么叫日食,什么是月食?(2)日食有几种?(3)日食与月食各是怎么产生的?… … …2.出示日食图,结合书上的图,同桌研究、讨论:(1)在日食发生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现象?(2)太阳肖可能被哪个星球遮住了?为什么?(3)太阳光为什么会被遮住?为什么一会儿又重新复原?3.演示“三球仪”,学生小结:(1)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2)介绍日食的种类。
4.学生自主探究月食的形成:(1)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这时地球、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是怎样的?(2)月食时,月亮的哪一边先出现阴影?为什么?(3)月食是怎样形成的?三、总结拓展: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疑问?2.运用“日食”、“月食”知识破除类似“天狗吃月”的迷信说法。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读后感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读后感读完这日食和月食的教学设计,就像是跟着一位超级导游来了一场宇宙奇观之旅,而且还是那种超级贴心、细致入微的导游呢!一、趣味导入像魔法棒。
这个教学设计的开头就像一把魔法棒,一下子就把我的兴趣给勾起来了。
用古代关于日食和月食的传说引入,什么天狗吃月亮之类的,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故事宝盒。
这可比那种干巴巴地直接说概念要有趣多啦。
就好像是在说:“小伙伴们,咱们先不去管那些复杂的科学知识,先来听个超酷的故事。
”这一下子就把学生(或者像我这样的读者)拉进了这个奇妙的日食和月食的世界里。
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小朋友眼睛亮晶晶的,都在等着老师继续讲下去呢。
二、循序渐进的知识讲解如同搭积木。
然后呢,知识的讲解就像搭积木一样,一块一块稳稳当当的。
从日食和月食的概念开始,不是直接把定义甩出来,而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
比如说把太阳、地球和月亮比作三个小伙伴在玩躲猫猫,日食就是月亮这个调皮鬼跑到了地球和太阳中间,挡住了太阳的光。
这比喻简直绝了,一下子就把复杂的天文现象变得像小朋友之间的游戏一样好理解。
而且每一步都衔接得特别自然,就像搭积木时一块积木刚好严丝合缝地放在另一块上面。
先讲日食的形成过程,再讲月食,让我这个对天文知识有点迷糊的人都能清楚地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互动环节像是热闹的派对。
教学设计里的互动环节就像是一场热闹的派对。
有小组讨论、问答环节,还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这就像是把学习从一个人的苦差事变成了大家一起玩的游戏。
小组讨论的时候,学生们肯定会像一群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思维的碰撞肯定特别有趣。
而模拟实验就更酷了,感觉像是自己动手创造了一个小宇宙一样。
我都能想象到学生们拿着小球代表太阳、地球和月亮,在教室里摆弄来摆弄去,一边摆弄还一边兴奋地喊着:“看,日食出现啦!”这比光听老师讲或者看图片要印象深刻得多呢。
四、总结回顾像收拾宝藏。
最后的总结回顾就像是在一场冒险之后收拾宝藏。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图。
2、学生准备:电灯泡、小皮球。
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吗?2、学生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多数知道这种现象是日食现象。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日食的视频(播放微视频)(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如:日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1、认识日食的成因(1)谈话:根据刚才的录像,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说一说。
(2)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日食的形成,并汇报讨论结果。
(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此,我及时给予肯定)(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发生日食现象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还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最有可能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4)接着提出: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显示讨论的问题)①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圆的)②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与太阳一般大小)哪个天体可能是这样的?(月球)③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月球)(5)那么,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月球)(6)为了证实你们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日食、月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
三、教学准备
课件、材料包、手电筒、科学记录单、大小圆纸片、篮球、小地球仪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古代战争与日食的故事
在2500多年前,有两个小国家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连续五年未见胜负,将士们尸横遍野,老百姓哀声载道。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泰理士预先知道有天文现象要发生,便扬言上天反对战争,某一日会使太阳消逝。
到了那一天,两军正在酣战不停,突然,光芒四射的太阳被一个黑影遮住了,黑影从太阳的西缘渐渐向中心靠近,黑影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太阳不见了,天色一片昏暗,仅有一团淡黄色的薄雾笼罩着远方的地平线。
双方士兵将领大为恐惧,于是停战和好,后来两国还互通婚姻。
据考证,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一次天文现象。
2.同学们肯定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吧?(揭题并解释“食”的意思)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
(二)探索新知
1.电脑演示日食现象(修改说明:虽然学生知道日食现象,但很多同学没有见过或者即使以前见过因现象不很明显或时间过长而印象不深了,所以此处再用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有利于下面的学习。
)2.电脑演示日食过程并让学生小组内猜测什么挡住了太阳并讨论分析原因。
(修改说明:要想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必须有一个“点”来支撑,学生才能有理有据的完成任务。
在此视频演示日食过程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支撑点。
)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挡住太阳光的天体是月球。
3、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猜测。
(多种实验计划)
汇报实验方案:
(1)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选择不同的材料代表太阳、地球和月球?
——大小不同的圆片:大圆片代表太阳,小圆片代表月球,人代表地球。
——皮球和投影机:投影机代表太阳,皮球代表月球,人代表地球。
——手电筒、大小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大球代表地球,小球代表月球。
(2)如果以手电筒、大小球作为实验材料,怎么来做好这个模拟实验?(方法指导: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接近真实,这是尊重模拟实验。
(修改说明:在初次设计时,我给学生固定了实验材料,这样将实验局限于单一的一种,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用多个实验方法来证明日食的成因,并让学生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
)
4、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1)(课件出示记录单)将发生日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准确地画下来。
(2)发材料,学生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选取小组汇报交流:
——你们刚才是怎么操作的?(生示范模拟实验)
——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
——日食在发生的过程中有怎样的特点?
——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5、日食的成因
(1)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2)课件分部展示示意图,帮助理解力稍差的同学进一步理解。
(3)观看日食成因视频(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
(三)推想月食的成因
1.出示月食图片,这就是古代人们认为的“天狗吃月亮”,真的吗?其实月食也是三个天体运动的结果,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小组讨论、实验、交流。
(修改说明:学生刚刚研究证明了日食的成因,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研究,可以放手给学生一个“独立”的机会,在学
生出现困难时在适当的加以引导点播,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但是如果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学生不能完成或是完成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形成错误的“科学知识”)
3.出示示意图:
根据示意图你能解释一下月食的成因。
视频演示月食的成因(修改说明:此次模拟实验基本上是学生独立完成的,那么结果如何呢?观看科学家的视频让学生得以验证,他们的实验是正确的、成功的。
有利于培养自信心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
(四)课堂拓展
课件介绍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种类
(五)课外拓展
课后上网搜集近年来世界各地所发生的日食和月食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有兴趣的可以做成剪贴报。
日食和月食反思
经过我的执教以及学校各位科学老师对我的指导点拨,我对本节课进行了仔细地分析和反思。
1.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服务课堂教学内容。
关于宇宙的知识,要在课堂中进行动手操作是有限的,也是有难度的,可能间接经验更多于直接经验,所以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补充课堂教学。
网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资源库。
为了能使本节课更形象化、更直观化,我制作了课件,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既有课件的指导,又有视频的观看。
我发觉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影像资料很感兴趣,并且帮助他们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对抽象的宇宙世界的学习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途径。
2.充分认识模拟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课件的演示、资料的展示只是补充,让学生动手模拟、动脑思考还是科学教学的主要途径。
我对本节课中模拟实验的设计有了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适时适当的进行指导,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模拟实验就是尽可能的利用实验材料模拟出科学现象,那么既然是模拟的实验,肯定会与客观的、真实的现象有些差距,因此我更多的去培养学生在模拟实验过程中思维的发散性和科学质疑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追求实验的准确性。
3.增加自身的科学素养,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们在科学课上传播的是科学知识,培养的是科学素养。
如何正确传播科学知识呢?我想首先教师要正确掌握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
中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现象。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质疑,教师应该予以尊重,并能做到巧妙地追问和处理,包括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质疑是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哪些猜测是重复的等等。
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很多,教学机智也有很多,我们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逐渐地实践、积累、沉淀和思考,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