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_文明体与国家间关系_尚会鹏
文明与国家的关系
文明与国家的关系
1. 文明塑造国家:文明是国家的基石之一,国家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文明的支撑。
文明包含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等,它们构成了国家的精神文化支柱,形成了国家的特色和认同。
2. 国家维护文明: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承载和继承自身历史和文明遗产。
国家有责任维护和保护本国的文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人民拥有文明的归属感。
3. 文明促进国家发展: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文化动力和社会凝聚力。
国家能够吸收不同文明的精华,实现文明的多元融合,推动国家的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 国家引领文明进步:国家在管理和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引导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国家的领导者在推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5. 文明外交:国家之间的文明交流和文化外交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友好关系,进而有利于国家间的合作与发展。
文明的交流也有助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6. 文明认同:共同的文明认同有助于国家内部的凝聚力和统一感。
国家内部的不同文明群体在共享文明的基础上,更容易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增强国家的整体稳定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关系日益紧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度越来越深,人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这个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
首先,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各国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基础。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和偏见,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发展。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需要各国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
其次,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在面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时,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而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为各国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案,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
通过交流互鉴,各国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经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最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和平与发展是核心目标。
而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有助于消除矛盾和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同时,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各国可以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交流互鉴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增加,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节热闹非凡。
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以各种形式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声音,展现着中国风貌,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传承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开辟了广阔空间。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辟途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机械性继承,而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中华文化中心论,主张平等相待的国际交往原则;打破了“一枝独秀”的狭隘发展观,强调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共同发展;突破了传统贸易提倡的“重义轻利”主张,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倡导各国在国际交往中互利互惠、合作共赢。
概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新思维,成为极具时代价值的产物,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价值指引和路径选择。
首先,古今融合,为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提供内生动力。
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中华文明积淀下了磅礴而复杂的灿烂文化,我们不可能把这样一种价值体系全部推介出去,让世界自行了解中国的生存智慧。
面对这种选择困惑,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古今内容的融合,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具有传统魅力,又兼具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其次,多元借鉴,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中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和速度。
为保障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顺利实现,我们需要求同存异,缩小文化之间的差距,对内提取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理念,比如“和为贵”“天下为公”等,对外关注传播对象的文化需求,结合本国文化进行再次加工和创新,让中国故事充满亲和力,通过电影、电视、艺术等载体和媒介向世界宣传,引导世界逐步认同中国文化所表达的价值和理念,从而潜移默化地消解跨国文化差异,开拓世界文化市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化的联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提出的重要概念,意味着全球各国的利益命运紧密相连,面对共同的挑战和机遇时,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在当今世界的背景下,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各国紧密合作,不断深化全球治理,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中华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中华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在今天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
1.儒家思想与和谐共存在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的思想观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共存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强调的和谐共存,为国际社会带来了更具有建设性的思路。
2.文化自信与多元共存中华文化强调文化自信和多元共存的理念,认为各种文化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各国应该保持对自己文化的信心,同时也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文化的多元共存。
只有在文化自信和多元共存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3.道德伦理与责任担当中华文化注重道德伦理和责任担当,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需要相互承担责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这与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是一致的。
中华文化的道德伦理和责任担当的精神,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我的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个在中华文化中成长的人,我深深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我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的信念,也更加重视与他国文化的交流与学习。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和谐共存、多元共存和责任担当的精神,将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四、总结与回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内涵,对于推动各国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伦人”与“天下”——解读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秩序
作者: 尚会鹏[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00871
出版物刊名: 国际政治研究
页码: 29-43页
主题词: 国际关系理论;古代东亚国际秩序;朝贡体制;伦人天下
摘要:支配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基本原理是“角色原理”。
这是一种与“单位平等原理”不同的国际秩序原理,它源于核心行为体亲属集团内角色的自然差别,对行为体行为的评价基于对角色的预期。
适用于中国人人际关系三个圈子中的三种文化,即“亲人文化”、“熟人文化”和“生人文化”也同样作用于国际行为体之间。
与“单位平等原理”相比,“角色原理”对行为体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并且内化这种原理基本不触及行为体的身份认同问题,这
是“天下”国际秩序及其原理得以高度内化的重要原因。
_个人_个国_与现代国际秩序_心理文化的视角_尚会鹏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年第10期“个人”、“个国”与现代国际秩序———心理文化的视角尚会鹏 【内容提要】 作者尝试将“心理-社会均衡”的理论引入到国际关系研究中,把近代西方国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国际关系与“个人”这种西方社会的“基本人际状态”联系起来考察,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述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及本质。
作者认为,近代西方国家的出现是解决个人社会一体化问题的产物,“个人”与近代民族国家是一种同构映射关系,即两者都是界限清晰的行为主体,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关联性,对个体利益和权利的强调与国家功能的分离具有一致性。
个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利益、竞争、缺乏安全感———也反映在国际关系中并被普遍化和强化。
作者还分析了“个人”心理-社会均衡模式的特点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所谓“安全困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个人;基本人际状态;近代国家【作者简介】 尚会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北京 邮编:100871)【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7)10-0041-08 心理人类学家许烺光(F r a n c i s L.K.H s u)提出的“心理-社会均衡(p s y c h o-s o c i a l h o m e o s t a s i s,简称P S H)”理论以及“基本人际状态(h u m a nc o n s t a n t)”的概念,把人视为一个“社会-文化场”,这个“场”由内而外分为若干层(用不规则的同心圆表示),①“场”中摆放着家庭、父母、神明、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理想、信仰等,我们与它们维持着动态平衡。
这些内容对所有人都是需要的,不过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以及按照何种规则将其编码摆放,不仅因有个体而产生差异,也因文化而异。
我们通常把最重要、最常用的东西摆放在距离我们最近、用起来最方便的地方(相当于P S H 图式的“亲密的社会与文化”层),如果此层少了某些内容,我们会动用其他层的内容以达到新的平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日前,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召开。
会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主题展开研讨,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和部分学术期刊及媒体的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
精彩发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因素鲁品越当代由国际垄断资本支配的霸权主义全球化,不仅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出富国与穷国之间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也在不断生产出发达国家内部日益严重的两极分化。
因为其在全球攫取的剩余价值绝大部分流向了垄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并且剥夺了发达国家产业工人的就业岗位与劳动技能。
为了应对这些危机,霸权国家利用手中掌握的垄断资源,特别是美元霸权与军事霸权,向世界各国挥舞制裁大棒,由此引起重重危机,正在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正确路径,这就是世界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构建新型国际秩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的伟大发展,同时也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元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目的的思想因素。
以血缘关系为本的中华民族,一直把人自身世代繁衍(也即今天所说的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繁衍)作为人生与社稷的最重要目的。
而由资本主导的现代社会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把资本增值和扩张作为最高目标。
《资本论》深刻地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现代霸权主义世界秩序所产生的重重矛盾,归根到底产生于国际垄断资本不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而是以自身资本权力扩张为目的。
因此,要解决当今国际关系深刻矛盾,必须在国际社会确立以各国人民的生存发展权为最高价值准则,以此确立国际行为标准,共同制约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行为。
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
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包含对整篇文章的概括,介绍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的背景和重要性。
以下是一个可供参考的示例:尚会鹏心理文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将心理学和文化学相结合,研究人类心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人们对于心理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越来越感兴趣。
尚会鹏心理文化学正是应运而生,旨在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在过去,心理学和文化学往往是被分开研究的领域,心理学注重个体的心理过程,而文化学则关注社会和文化现象。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单独研究心理学或文化学已经无法全面解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因此,尚会鹏心理文化学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研究空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探索和理解人类心理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方法。
通过尚会鹏心理文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理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心理过程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影响着文化的形成和演变。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认知方式、情感体验、行为表现都会有所差异。
尚会鹏心理文化学帮助我们揭示这些差异的本质和原因,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融合,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介绍尚会鹏心理文化学的要义和意义。
通过对心理文化学的探讨,我们将深入理解心理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心理文化学在实践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将展望尚会鹏心理文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探讨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潜力和挑战。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呈现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的相关内容:2. 正文:2.1 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在本节中,我们将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分支等。
我们将重点探讨心理学在心理文化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心理学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文化现象。
传承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与当今国家发展的关系
传承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与当今国家发展的关系一、概述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承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和当今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传统中华优秀文化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和社会制度等内容,而当今国家发展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国家对未来的期望。
传承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与当今国家发展的关系紧密相连,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可以给国家带来精神动力,更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智慧和支持。
二、传承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影响1. 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传统中华优秀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2. 传统文化是国家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创新的源泉传统中华优秀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它为国家的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
传承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激发国家文化创新的活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提供助力。
4. 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传统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基,它承载了我国人民的情感和记忆,是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国家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凝聚国家凝心聚力。
三、当今国家发展对传统中华优秀文化的需求1. 国家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国家需要传统文化的精神动力和文化自信,以应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文化挑战和文化冲击,保持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2. 国家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觉随着国家的不断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家需要传统文化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觉,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探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国际理念,强调了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倡导国际社会的合作共赢。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道德和价值理念。
本文将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了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主张构建一个和谐共存、合作共赢的世界。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强调和谐、中庸、仁爱等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两者在对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理念上有着内在的契合,都强调了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理念。
在价值观念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了公正、平等、包容和互利共赢的理念,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中庸、孝道等价值观念相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包容和尊重,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的互利共赢、合作共赢的理念相一致。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倡了多元文明共存,尊重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在这一理念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包容、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的差异性理念相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含了东方智慧、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兼容并蓄有着极大的包容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不仅在于理念和价值观念上的内在联系,更在于其对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日益加深,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关系日益加强。
在这一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中庸、仁爱等理念相契合,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种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追求发展的思想路径和理念支撑。
文明交流与世界和平演讲稿
文明交流与世界和平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
文明交流与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明交流
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促进人类社
会的进步和发展。
世界和平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和睦相处,
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文明交流与世界和平是相辅相成、相
互促进的。
首先,文明交流是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径。
不同国家、不同
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减少误解和矛盾,为世界和平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文明交流可以打破文化隔阂,消除文化偏见,促进文明共存、文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世界和平是促进文明交流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和平稳定
的环境中,文明交流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
本前提,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才能开展广泛的文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
我们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明传统,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要坚定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致力于文明交流与世界和平的事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人类的进步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人类的进步和中华文明的关系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和中华文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中华文明在农业方面有着显著的贡献。
例如,考古发现证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的驯化以及稻作农业的耕作方式早在1万年前就已经出现。
此外,北方地区也发现了早期粟栽培的证据。
这些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先民们很早就开始进行农业驯化,为全球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中华文明在酿酒技术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随着农业的发展,酿酒技术也开始出现。
早期酿酒技术的应用多与礼制活动相关,成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酒礼器的使用和酒文化的形成,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华文明在科技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的许多发明和创造,如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对全球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发明和创造不仅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也对全球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中华文明在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例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对人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之一,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慧和力量。
积极发挥中华“和”文化力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积极发挥中华“和”文化力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其中包括中华“和”文化。
中华“和”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平共处,以及合作共赢的精神。
在当今世界面临着各种全球性的挑战和冲突的背景下,积极发挥中华“和”文化力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尤为重要。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指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在这个理念下,中华“和”文化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中华“和”文化强调的是相互理解与尊重。
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中华“和”文化强调的是平等、包容和互学互鉴。
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增进相互的信任和友谊。
只有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基础上的合作才能更加顺利,更具可持续性。
中华“和”文化注重的是协商与合作。
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各国之间需要进行协商和合作,以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中华“和”文化鼓励不同利益方通过对话、协商和互利合作来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武力或者其他不和谐的手段。
这种合作精神可以增强各国之间的互信,打破现有的利益固化观念,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秩序。
中华“和”文化倡导的是共赢和发展。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仅仅是每个国家的利益之和,而是要实现各国共同繁荣和发展的目标。
中华“和”文化注重的是共赢的思维方式,不追求零和游戏,而是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的利益。
只有通过共赢的合作,才能为世界各国带来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和”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通过发挥中华“和”文化的力量,我们可以促进全球各国之间的和谐与协作,推动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在当前全球形势下,我们要积极推动中华“和”文化的国际传播,让更多国家和人民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共同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共同繁荣、和谐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涵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多个场合提出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类共同体意识,人类对世界大事的共同参与,人类对自身发展进步的共同追求。
这一概念强调各国应该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
1.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2017年1月17日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
他在演讲中强调,我们生活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各国利益紧密相连,命运与共,需要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这一理念凸显了对世界发展的深刻思考和责任担当。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仅是我国对世界贡献的思想成果,也是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贡献。
这一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成为了推动全球发展、构建和平世界的重要共识。
二、中华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1 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以其灿烂的文化和博大的胸怀影响着世界。
从商朝商鞅变法到唐朝开放丝绸之路,再到当今我国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一直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贡献。
2.2 中华文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中华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理念,注重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强调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为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智慧。
2.3 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华文明早在古代就与其他文明进行了交流互鉴。
丝绸之路的开启、文化的交流以及礼仪之邦的发展,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融合提供了条件。
在当今世界,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结语3.1 总结中华文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之一,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文化资源。
心理、行为与文化(尚会鹏)章节测验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2)综合素养网络研修课程章节测验答案《心理、行为与文化》(尚会鹏,北京大学)目录课程章节 (2)章节测验及答案 (3)1.绪论 (3)2.1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 (3)2.2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 (4)2.3文化与文明 (4)2.4心理文化研究的原则 (5)2.5心理文化研究方法和心理视角 (5)3.1需要的概念 (6)3.2情感性需要与安全需要 (7)3.3交往需要和地位需要 (7)3.4人的需要与文化的关系 (8)4.1PSH模型的概念 (8)4.2意识与外部世界的连结点 (9)4.3PSH模型与PSH原理 (9)4.4超意识、生命包、个人 (10)4.5间人、亚类型、人的维度、评价 (10)4.6基本人际状态与伦人的概念 (11)4.7伦人的PSH模式 (11)4.8伦人的维度、美国人的PSH模式 (12)4.9美国人的维度、健康生命包 (12)5.1集团、亲属集团与家庭的概念 (13)5.2家庭的功能、基础、形态 (13)5.3对家庭的解读与许氏假设 (13)5.4许氏假设的内容与评价 (14)5.5许氏假设验证之中国家庭模式 (14)5.6中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上) (15)5.7中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下) (15)5.8许氏假设验证之美国家庭模式 (15)5.9美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上) (16)5.10美国家庭的优势地位(下) (16)6.1次级集团的概念与连带原理 (16)6.2次级集团的缔结原理与发展 (17)6.3中国宗族的概念与特点 (17)6.4中国宗族的连带感与变迁 (18)6.5宗族在现代社会状态及影响 (18)6.6中国人际关系模式 (18)6.7中国人际关系的影响和利弊 (19)6.8美国次级集团的缔结 (19)6.9美国社团的特点 (20)6.10美国社团的契约原理 (20)6.11契约原理的影响 (20)7.1交换的概念与五个命题 (21)7.2人类交换行为的发展 (21)7.3等意义交换 (22)7.4价值转换及其与情感的联系 (22)7.5基本人际状态与交换模式的关联 (23)7.6伦人社会的交换模式 (23)7.7个人社会的交换模式 (24)7.8阶续人的交换模式 (24)课程章节1心理、行为与文化绪论2心理文化学:源流、原则与方法2.1心理文化学的发展脉络;2.2心理文化学视角与文化的定义;2.3文化与文明;2.4心理文化研究的原则;2.5心理文化研究方法和心理视角;2.6拓展阅读。
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
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人类文明交流是改善世界各国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及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今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政治、经济、科技交流在各自的发展中越来越紧密联系,乃至密不可分。
因此,有效的人类文明交流对于增进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关系以及提高各国经济、科技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有效的人文交流有助于建立与会员国之间良好的外交合作关系。
这是一个拥有共同文明、共同历史背景以及相同价值观的“人文家族”,而共同发展和团结同盟对于国际和平和稳定,乃至联合国发挥各自作用都至关重要。
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时代,有效的人文交流有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互信,从而形成一个“安全的”和平家园。
其次,有效的文明交流有助于提升各国经济、科技水平。
假设两国之间没有文明交流,必然会导致互相疏离,无法充分发挥彼此优势。
例如,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经济、科技交流,美国先进的科技、运筹学以及投资经验迅速传播到中国,促进中国的经济腾飞,全世界的投资者也站上中国的进口船,分享这股全球经济的福音。
类似的,文明交流能让我们相互交流,开拓新的市场,促进全球化,从而深入推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最后,有效的文明交流有助于拓展新的文化领域,促进文化发展。
随着全球经贸往来的加快,商品文明、技术文明、科技文明以及历史文明等多元文化融合在一起,各国形成融合性新文化。
文明交流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新文化,拓展了视野,进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推动全球文化的进步。
总之,有效的文明交流对于增进各国关系,促进文化交流及发展经济,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们应该特别重视一类文明交流活动:促进民间文明交流,扩大文化参与者的号召力,加强文化教育,更好的普及文化的精神家园,从而推进各国文化的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与和谐。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人类历史上,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挑战,从大规模的战争到各种自然灾害,人类深切地意识到了自身的脆弱和渺小。
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国际问题也更加凸显了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曾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这一概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意味着国家间的利益交融与相互依存,更是表达了全球共同发展与共同安全的愿景。
人类在这样一个具体的概念下,更需要追寻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其中中国的中华文明则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中华文明的特点与贡献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从古代的“礼乐文明”到当代的“文化自信”,中华文明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
其中,中国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提出的“仁爱”、“道德”等概念,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中华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全球贸易不平衡、恐怖主义等。
而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谐共处的观念、以及对天人合一的理念,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展现了中国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
这正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相契合的,同样也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合作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路径和倡议。
四、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在当代社会,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凸显。
而要更好地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深刻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
这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责任,更是全球各国的共同使命。
只有通过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全球各国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对于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也有助于丰富全球文明,融合多元文化,构建更加包容和和谐的世界。
文明礼仪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
文明礼仪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相互关系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文明礼仪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
文明礼仪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密不可分。
首先,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明礼仪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它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成熟。
通过文明礼仪,人们可以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文明礼仪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更加注重他人的感受,更加尊重他人的权益,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文明礼仪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明礼仪的发展需要人们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这就促使了人们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
同时,文明礼仪的存在也要求人们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自律意识。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能够提高个人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这种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人类社会得以不断进步和发展。
此外,文明礼仪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文明礼仪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行为准则,使得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文明礼仪的存在,使得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能够更好地遵循公共道德和社会规范,从而减少冲突和摩擦,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文明礼仪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人们对文明礼仪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改变。
有些人可能对传统的文明礼仪产生怀疑,甚至提出质疑。
这就需要我们对文明礼仪进行审视和反思,不断更新和完善。
同时,文明礼仪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文明礼仪,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文明礼仪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密不可分。
它不仅是社会进步和文明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我们应该珍视文明礼仪,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共同努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人文与文明的关系
人文与文明的关系
人文与文明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概念,它们在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明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综合体现。
而人文则是文明中的一部分,强调的是人类的文化、价值观、道德伦理等方面,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反映。
其次,人文与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人文的进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人性和人类价值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从而推动了人文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另一方面,人文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人文思想的发展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价值,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人文与文明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体现在它们的相互影响上。
一方面,文明的发展可以推动人文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人们对人性和人类价值的认识和思考;另一方面,人文思想的发展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文明的发展,引导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和价值,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人文与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的发展推动了人文的进步,而人文思想的发展也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说起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事儿可真得好好聊聊。
咱们中华儿女,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带着一股子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的敬仰。
中华文明,就像是咱们的老母亲,她慈爱、深沉,用她那博大的胸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呢,就像是咱们这一大家子人,虽然五湖四海,方言各异,但心里头那份对家的依恋,对根的追寻,却是出奇的一致。
你看那长城,蜿蜒起伏,横亘东西,那是咱们中华文明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团结一心的象征。
不管你是北国的汉子,还是南疆的姑娘,站在这长城之上,望着那连绵不绝的山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子自豪感——咱们都是中华儿女,都是这中华文明大家庭里的一员。
再来说说咱们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鞭炮声,端午的粽子香,中秋的圆月亮,这些节日不仅仅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标记,更是咱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纽带。
每当这些日子来临,无论身在何方,咱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
这种情感,就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把咱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当然啦,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而不衰,跟咱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包容性是分不开的。
咱们这个大家庭里,有汉族的豪放,有苗族的神秘,有蒙古族的奔放,有藏族的虔诚……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
这种包容性,让咱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华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咱们的汉字了。
这一个个方块字,就像是中华文明的密码,记录着咱们的历史,承载着咱们的文化。
不管你是北方的汉子,还是南方的姑娘,只要你会写汉字、读汉字,你就能感受到那份来自中华文明深处的力量。
这种力量,让咱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不屈不挠,在追求梦想时能够勇往直前。
最后啊,我想说一句心里话: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就像是咱们的生命线,是咱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的根。
咱们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用咱们的实际行动去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3年第4期人、文明体与国家间关系尚会鹏内容提要国家有文明体和组织体两个侧面。
目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忽视对国家文明体侧面的把握,而亨廷顿等文明学派则脱离组织体侧面笼统地讨论文明。
从文明体与组织体相结合的角度,不仅可以重新审视国家的分类,也为分析人的行为与国家行为、人际关系与国家间关系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视角可以克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局限性,为解释像中国、印度这样的具有悠久文明传统并正在崛起的非西方国家行为体的行为提供话语空间。
关键词国际政治理论文明体组织体国家行为一、作为国家行为体的两个侧面:“文明体”与“组织体”当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鼻祖汉斯·摩根索宣称基于人性之恶国家之间争夺权力和利益不可避免时,他实际上把国家行为体预设为一头毫无文明可言的怪兽。
而当文明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亨廷顿强调文明的重要性,并预言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发生在各大文明之间时,①文明在他那里似成了另一副面孔的怪*尚会鹏: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邮编:100871)**本文得到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印度人对中国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认知研究”(编号:13KDA002)资助。
①萨缪尔·亨廷顿的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巨大争议的“文明冲突”观点集中在他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
参见〔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兽。
亨廷顿强调文化(他常将文化与文明相混淆①)的重要作用是对的,但他没有阐明“文明”与“国家行为体”之间是何种关系,他的“文明”概念庞大而含混,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把他所谓的文明作为一个可操作的分析单位用于国际关系研究。
譬如,他所说的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等,事实上都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包括多个国家行为体,只能说若干国家行为体大体处于一种相似的、模糊的文化背景,而处在相似文明背景下的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不比与其他文明背景下的国家为小。
亨廷顿为了说明文化的重要性,曾举出这样一个著名例子: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加纳和韩国的经济统计数据十分相似,但30年后,韩国成为一工业巨人,经济名列世界第14位,而加纳却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1/14。
他认为是韩国人的“节俭、投资、勤奋、教育和纪律”价值观造成了这种差异。
②这个例子看似很具说服力,实则是把文化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简单化并夸大了文化的作用。
按照亨氏的逻辑,贬低文化论者也可以举出这样一个相反的、说服力可能更强的例证加以驳斥:同属于一种文化的韩国和朝鲜,60年前本是一个国家,应同样有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纪律之价值观,而现在(2011年)朝鲜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1/34!尽管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说引起了广泛的批评,但在他之后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开始对文明和文化的重视③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然,在这一研究领域,讨论的重点并非如前述那样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之类的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视角的问题,而是文明作为国际政治施动者的作用是否成立,以及文明之间关系的本质等问题。
亨廷顿的观点被批评为“本质主义”的,认为他把范围广泛、边界不清的文化共同体作为世界政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批评者认为,文明对于国家中心的国际关系研究用处甚微,文明成员资格并不是影响国家之间关系的最重要属性。
这两种观点可谓各视一面、各执一词,事实上,国家行为体既是“文明体”同时又是4《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4期①②③他认为,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个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他们都包括价值、规则、体制和一个既定社会中历代人赋予了头等重要性的思维模式。
参见〔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第24—25页。
然而,许多学者并不同意他这种把文明与文化混淆的做法。
具有文化人类学背景的日本国际关系学者平野健一郎就批评亨廷顿把“文明”与“文化”概念简单地相提并论,平野把文明看成文化的机械性与制度性要素之集合,认为文化的层次高于文明。
参见〔日〕平野健一郎:《国际文化论》,张启雄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2页。
笔者认为,日本学者公文俊平对文明与文化的区分是妥当的:文化“是社会成员几乎在无意识情况下学习、适应和传承下来的人的行为诸方面的原理,以及文明的设计原理的复合体”;文明是“在文化设计原理作用及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有意识地产生出来的、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社会生活类型的复合体或装置群,是人生活的制度”。
参见〔日〕公文俊平:《信息文明论》,NTT 出版株式会社1994版,第17页。
文明可比作生物体的表现型,有成长、发育、衰老、死亡的变化,而文化可比作生物体的基因,比文明更稳定、更具根本性。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标志可能是2007—2012年间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帕特里克·杰克逊和彼得·卡赞斯坦主编的文明三部曲出版。
“组织体”。
当亨廷顿说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时,他是在“文明体”意义上讨论国家行为的,但文明不是行为体,因为文明本身不会行动,它只是一种“装置群”,“是个人或集团在社会生活中有意识地生产、享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人工造物(arti-facts )”,①文明所体现的价值观必须通过国家行为体(组织体)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
他所称的韩国文化传统中的“节俭、投资、勤奋、教育和纪律”价值观(如果是这样)乃是通过人们缔结成一定集团、通过国家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方能体现出来。
而贬低文化作用的论者则没有看到,虽然今日朝鲜和韩国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巨大,但人们仍共享着某种文化内核,即人们在价值观、行为方式上仍有共同之处,譬如朝鲜人和韩国人仍享用着节俭、勤奋、纪律等价值观,以及对家庭、组织、国家的忠诚心。
②文化内核与不同的集团组织、制度和政策相结合,朝着不同方向发展,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国家行为体由“文明体”和“组织体”两方面构成,“文明体”可视为文化与国际关系的中间环节。
“国家行为体”、“组织体”与“文明体”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国家行为体及其两个侧面国家由人组成,作为文明体和组织体,由同一群人构成,但二者强调的是不同侧面。
文明体可视为一种知识、信仰、规范、观念的共同体,它强调的是人的生存状态、情感模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而组织体是集团、制度的集合体,强调的是社会结构、制度等。
作为组织体的国家可分类为民主国家、专制国家等。
而作为文明体的国家,则可以从人的生存状态(“基本人际状态”,详后)划分为建立在“个人”5人、文明体与国家间关系①②〔日〕公文俊平:『情報文明論』,NTT 出版株式会社1994年版,第3页。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人表现出的对国家的忠诚与朝鲜人对国家和领袖的态度有相似之处。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2013年新年讲话中称“以征服了宇宙的精神开创经济强国”,几乎同时,韩国总统李明博在卸任演说中称韩国已是“世界的中心国家”。
从这样的表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某种相似的精神。
社会之上的国家和建立在“间人”①社会基础上的国家。
需要指出,这里的“文明体”概念既包括作为“社会生活类型的复合体或装置群”的文明,也包括作为“文明原理”的文化。
这里的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不是亨廷顿所说的是大与小的关系,而是类似生物表现型与基因的关系。
文明体与组织体是相互影响的。
一方面,文明体影响组织体,并通过后者影响国家行为体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及与他国的关系;另一方面,组织体也会影响文明体。
从性质上看,组织体变化较快,也很容易观察到,而文明体则变化较慢,具有较大的延续性。
一个社会制度层面的急剧变化(对这方面研究构成所谓“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会影响文明体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作为“社会生活类型的复合体或装置群”的文明上,而作为“文明的原理”的文化则不易变化。
只有把国家既理解为组织体又理解为文明体,才能正确把握国家行为体的行为。
伊曼纽尔·阿德勒把文明体视为一种“实践共同体”,他对文明体与组织体意义上的国家之关系的表述是对的:“一方面,实践共同体赋予政治实体以行动的属性,政治实体可以代表实践共同体的知识、身份、话语和规范采取独特的行动。
另一方面,政治实体通过实践手段,强化实践共同体的知识和话语,并将其合法化和制度化。
”②从此意义上看,美国攻打伊拉克是一种组织体行为,但美国宣称要在伊拉克乃至中东推行自由、民主制度和价值观时,可以说是要做文明体意义上的事。
处于同一种文明背景下的国家可能是完全独立的国家(如儒家文明圈中的中国、越南、朝鲜、韩国,印度文明圈中的印度、尼泊尔等),这些国家都有文明体和组织体两侧面,只是它们有共同的文明背景,或者说是一个更大文明共同体的分支。
但有时,作为文明体是统一的,而作为组织体可能是分裂的,如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其后与英国、今日中国大陆与台湾等。
文明体通常与组织体结合而构成国家行为体,但也不尽然,也有这种情况:作为组织体的国家灭亡了,或者长期缺乏作为组织体意义上的国家形式,但作为一种文明体却一直延续。
例如,印度文明在相当长时间内和相当广的区域内兴旺发达,却少有完整的作为组织体的国家形式,亦缺乏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有效的政治形态,不断内乱和被外来民族征服。
组织体是制度、组织的集合,而文明体是生存方式的集合。
组织体可以被摧垮而文明体无法用武力摧垮。
苏联的垮台说明了作为组织体的国家无论建立在怎样高科技武器和强大经济基础之上,都可被轻易摧毁,但苏联解体了,俄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并没有被摧毁。
基于此,文明体与组织体的关系或可比作营养液与菌株的关系:营养液通过菌6《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4期①②心理文化学认为,在“人的系统”意义上,与“个人”相对应的不是“集体”或“群体”,而是“间人”。
参见尚会鹏:《心理文化学要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第60—63页。
〔美〕彼得·卡赞斯坦主编:《世界政治中的文明:多元多维的视角》,秦亚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
人、文明体与国家间关系株获得存在形态,菌株无法脱离营养液而成活,一种营养液可培育多株独立菌株。
只有将文明体与组织体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把握文化对国家行为体的影响,所谓“世界政治中的文明”才能定位,“多元、多维的文明视角”①才能成立。
必须承认,虽然自亨廷顿之后,对文明和文化的讨论开始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受重视,但这方面尚存诸多争议并远没有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主流,构成现代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应当说仍是以国家为中心、把国家行为体预设为某种“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