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合集下载

发展历程农村

发展历程农村

发展历程农村
农村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给自足农业时代
在自给自足农业时代,农村居民主要以农业为生,以种植粮食、养殖牲畜为主要生产方式。

农民一般都生活在传统的农村社区中,过着与外部世界隔离的生活。

第二阶段:农村工业化时代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开始涌现出一些小规模的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以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为主,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并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第三阶段:农村改革开放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渐兴起,乡镇企业逐渐壮大,城乡之间的流动与交流也增多。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推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并鼓励农村居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第四阶段:农村现代化时代
当前,中国农村正处于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政府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旨在通过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措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阶段的发展历程表明,农村经济不断进步,从单一的自给自足农业发展到农村工业化、农村改革开放、农村现代化等多
元化的发展模式,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减小。

211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新趋势

2114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新趋势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新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和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经历了艰辛的探索过程,并在这40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同时也面临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本文中,将从历程和趋势两个层面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历程1.初期阶段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农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

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充实农村经济实力,是当时的主要任务。

为此,国家出台了《农村初始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纲要》,并实施了承包土地经营权、涉农经济组织改革以及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等重大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2.中期阶段进入到改革开放的中期阶段,国家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经济体制,逐步增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推动了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同时,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规模经营等现代化经济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经济实力。

此外,货币化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得到了保障。

3.现阶段当前,中国农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

国家提出了“绿色发展”的理念,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农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

同时,新农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建设等新型经济模式的兴起,为农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带来了机遇,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二、新趋势1.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绿色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成为了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点。

未来,随着技术的推陈出新,绿色农业必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主流。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支持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前,国家正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的优化,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总结

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总结

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总结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有限,农业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农业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

本文将对农业发展的历程与经验进行总结,以期对未来的农业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1. 农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原始时代。

在这个阶段,人们还是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的生存方式。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掌握农业生产的技术,逐渐进行了农业的定居和耕种。

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如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

人们通过种植作物和饲养家畜,改变了过去的生产方式,使社会进入了农耕社会。

2. 农业发展的农耕社会阶段农耕社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农民逐渐掌握了耕种、灌溉、养殖等农业技术,并开始进行定居农耕生产。

这一阶段,人们开始实施农田开垦、田畴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在农耕社会阶段,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业产出也有了显著的增长。

而农民智慧与劳动的付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 农业发展的现代化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动,农业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品的广泛应用,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农业用地的合理规划、温室农业的推广和农业大数据的应用等,也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这一阶段的农业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民的福利。

4. 农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农业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科学的种植技术、高效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智能化的农业管理系统,都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突破。

其次,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广有机农业等,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外,加强农民素质培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是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

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程

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程

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改革(1949年-1957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农业问题。

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土地分配不均,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此时的中国大面积进行了土地改革,并进行了农业合作化改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此外,国家还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第二阶段:大跃进与农村人民公社运动(1958年-1978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政策的错误引导,中国进入了大跃进时期,实行了过分激进的农业发展政策。

农村人民公社运动的实施导致农民失去了自主决策权,大规模的集体化劳动和集体生活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水平明显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下降。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一段灾难性时期。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现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深入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消了对农村的过分干预,逐步恢复了农民的自主权,使农民有更多的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

同时,国家也推出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科技进步等一系列政策,通过改革创新,推动了农业发展进程。

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农村水利、农村公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加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四阶段:农村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现在-未来)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新时期。

农村扶贫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解决了大量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中国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一系列政策,旨在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艰苦奋斗和不断探索的历程,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的推进,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我国农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农工业发展历程

我国农工业发展历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工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工业并进阶段。

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工业基础也不稳定,经济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在这一阶段,农工业被视为国民经济的两个重要支柱,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和工业发展政策,力求实现农业和工业的同步发展。

第二阶段是农业和工业分离的阶段。

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我国农工业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分离趋势。

农业实行了集体化经营和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而工业则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重点发展了重工业和轻工业。

这一阶段农工业分离的特点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逐渐改变和调整。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农工业协调发展阶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实施农业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综合经济发展迅猛。

同时,工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重工业转向了以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调整。

农工业的协调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阶段是现代化农工业发展的阶段。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动农工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阶段,农业将追求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工业将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环保产业。

同时,农工业的协调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总之,我国农工业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动农工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现代化农业和工业的全面发展。

浅谈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浅谈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定居形成农耕文明开始,经历了长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演变。

以下是对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浅谈:
1. 早期农业发展: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出现了以水稻和小麦为主要作物的农耕文化。

人们开始利用种植和养殖来满足日常的食物需求。

2. 古代农业发展:在古代,农业生产逐渐从自给自足转向专业化和商业化。

封建社会中的农民开始将农产品交换出售,并形成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3. 历代农业革新:在中国历史上,不断有农业技术的革新出现。

例如,在汉代出现了水利灌溉和耕种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唐代时,发明水力磨粉机、种植蔬菜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

4. 农业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推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引导农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5. 农业现代化: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累和较短时间的快速发展。

从最初的自给自足到现代化的大规模商业农业,中国农业稳步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和人民需求。

然而,仍然面临着诸如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农村劳动力匮乏等问题,并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发展历程

农业发展历程

农业发展历程
农业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从最早的采集和打猎过渡到农耕生活,逐渐建立起农业生产的基础。

以下是农业发展历程的几个阶段:
1. 早期农业:约1.1万年前,人类开始种植和驯化作物,如小麦、玉米和大米。

这一时期的农业仍然非常原始,依靠天然降水灌溉,使用简单的工具和人力驱动的农具。

2. 农业革命:约8000年前,在中东和中国黄河流域等地区出
现了农业革命。

人们开始培育选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使用犁耕,开垦耕地,引水灌溉。

这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 农田水利工程:在农业革命后的几千年里,人们不断改进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改善农田土壤,并发展了水稻和小麦等耐旱作物。

这使得农业生产能够持续发展,并支持了人口的增长。

4. 农业机械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开始引入农业机械,如蒸汽机和内燃机。

这些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轻了人力劳动负担。

5. 现代农业:20世纪以来,农业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如
农药、化肥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多样化。

现代农业还涉及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农业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变过程。

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类食物需求,也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仍将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和环境挑战。

农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农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农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农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下面将就农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进行较详细的阐述。

一、农业的发展历史:1.原始农业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方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开始注意到手工繁殖和种植植物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农业生产的雏形。

2.农业革命阶段: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行农业的革命性发展。

此阶段人们最重要的成就是发展了农耕和畜牧业,实现了对食物的控制和生产,由此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这一阶段的农业革命包括了农业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改进、农业种植和畜牧品种的培育、土地和水利的开发利用等。

3.现代农业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工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对农业的生产、加工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农业阶段的主要特点包括:大规模生产、高效率种植方式的普及、科技的应用、农产品质量的提升等。

此外,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如水产、畜牧、林业的发展也成为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业发展的趋势:1.可持续发展:在保持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充分保护资源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倡导绿色、有机、低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科技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将继续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机械化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的问题。

3.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民走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道路。

以农村农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4.农产品质量提升: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标准制定,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营养价值和品质。

5.农业国际化:全球化的潮流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和机遇,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国际化的发展。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整理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整理

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整理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农业社会主义化、计划经济时期的农业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改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之一。

新中国政府致力于通过农业社会主义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一阶段,政府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卖给农民并实现家庭承包经营。

此外,还实施了农业和农村的社会化体制改革,解放农民和土地革命成果的实现,建立了农业合作社。

接着进入了1950年代至197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一阶段,政府通过五年计划的规划,加强了对农业的引导和调整。

实施大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

同时,国家实行农业品种改良和新农村建设,通过大力引进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作物,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并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村改革成为社会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

在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中,政府取消了农业税,开放了农村市场,鼓励土地流转。

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接着又实施了家庭承包到“三权”分置政策、实行土地经营权流转,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土地流转难的问题。

此外,还实施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为农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之,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贯穿了整个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中国政府不断地通过制定政策和计划,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收入获得极大的提高。

今天,中国的农业正在走向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地向着现代化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全国平均来看,2025 年实现农业 2.0;黑龙江地区农业规模化走在前列,初步达到农业 2.0:关注农林牧渔的读者,如果想加入“农林牧渔专业讨论群”,请即回复后台“农业”,我们审核通过后将尽快将您安排加入到相应的微群讨论组中。

谢谢您的光临,大公馆欢迎您!农业 1.0 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农业 2.0 是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农业 3.0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

我国农业 1.0 到 2.0的后半场加速:从 1.0 到 2.0 的跃升本应该是自然缓慢演进的,但这些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很多流动人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

然而,正所谓“厚积薄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农村人口加速转移将还上过去欠下的“账单”,农村人口减少会“后半场加速”,我国未来从农业 1.0 到2.0 的进程大概率会很快完成。

从农业 1.0到 2.0的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农资板块: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成本效益观念增强,农民会对正在使用的现有品种生产资料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些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将更加受青睐,这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提升行业的集中度。

重点关注大北农、登海种业等优质农资公司。

农业 2.0 到 3.0的跃升将是加速的:小农经济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而当规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一个通俗的理解就是,地大了,农民照顾不过来了,这个时候把科技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产生额外的效益。

而当更多的物质和服务进入到农业生产时,规模效益就会不断发酵,从而加速规模化,不断把劳动力排除出去。

概述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概述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概述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引言本文将概述新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概述。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1978年-1990年)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我国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技术的引进上。

通过扩大农村经济的自主权和市场化改革,农业生产逐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同时,引进了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第二阶段:深化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1990年-2000年)在这个阶段,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重点推进农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大科技引导和农业机械化力度,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

第三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2000年-现在)此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衔接。

在此期间,我国提出了“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

同时,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结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目标。

中国农业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改革,中国农业从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

下面将从不同阶段和方面来介绍中国农业化的发展历程。

一、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化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落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推行农业合作化、农业改良、农田水利建设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978-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加剧,农业生产面临着人力资源的短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

三、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农村发展政策,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了农业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四、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农业资源的短缺、环境污染等。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原始农业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为世界农业发展最初阶段,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原始农业主要使用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生产工具,简单而又落后。

3、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4、原始农业主要通过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来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从而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其生产发展速度缓慢,生产力水平极低。

二、古代农业1、古代农业是指从铁制农具出现至农业机械出现的这段时间。

2、古代农业主要使用手工制造的铁制工具、木制工具,比如铁犁、铁锄、铁耙、耧车、风车、水车等。

3、古代农业的主要劳动力为人力和畜力。

4、古代农业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精耕细作。

5、古代农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生产发展速度较慢。

三、近代农业1、近代农业是指经济发达国家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农业。

2、近代农业时,半机械化以及机械化农机具逐渐推广使用。

3、近代农业将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生产技术体系开始形成。

4、近代农业时,农业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

四、现代农业1、现代农业萌发于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农业。

2、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特征为智能化、机械化。

3、现代农业从凭借传统经验进行生产转变为依靠科学知识进行生产。

4、现代农业将工业部门生产的大量物质和能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换取大量农产品。

5、现代农业从自然经济转变成了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这一阶段性的改革给中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机遇,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产业化的转变,以及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

一、前期准备阶段:改革初期,中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困难。

过早阶段的农村面临着耕地有限、生产力低下、农民收入较低等问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这包括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等。

这些措施为农业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小规模农业向现代化大规模农业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机的广泛应用、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中国农业实现了由以人力为主向以机械化为主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这不仅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农业产业化的推进。

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求。

为了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中国农业开始大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

这包括农业企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等。

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场资源,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技术创新与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科学发展。

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重要支持。

通过引进和培育一批优秀的农业科学家和专家,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合理地安排农作物的品种和轮作,都可以有效提高产量和减少农药的使用。

中国农业发展史几个重要阶段,首要任务是什么

中国农业发展史几个重要阶段,首要任务是什么

中国农业发展史几个重要阶段,首要任务是什么1、原始农业阶段: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促使农业初步出现,也就是原始农业阶段。

2、传统农业阶段: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导致农业生产也发生了变化。

3、近现代农业阶段:战争的出现与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将农业发展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几个重要阶段1、原始农业阶段食物是万物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约一万年前,农业初步出现,也就是原始农业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人类都生活在一起,生产力比较低下,大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2)新石器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采集和狩猎已经逐渐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人类开始研制出一些工具来发展农业,如石斧、石刀、石铲等工具。

(3)青铜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朝代的不断更替,夏朝后期便出现了青铜器,为后续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传统农业阶段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奴隶社会变为封建社会。

农业生产与发展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

(1)铁器时代: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铁制的农具,如铁犁与牛的搭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力与生产效率。

(2)冶炼和加工业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增强和生产力的提高,铁具的性能也大大增加。

在《齐民要术》中光记载的农具都有20余种,且从色泽上来看,这些农具皆由白口铁制成。

3、近现代农业阶段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与战争的发生,农业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

(1)近代农业: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农业发展进入了近代农业发展时期。

在战争的爆发下,中国的农业发展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但同时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2)现代农业:新中国成立之时至今,便是现代农业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的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人民公社化和农民合作化的帮助下,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经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发展国家的现代农业、确保粮食的正常供给,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提升中国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其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

1、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1亿左右无地少地的贫雇农从地主富农手中没收、分配了3亿亩土地。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得7亿多亩上地,免去了每年约3.5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土地革命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发展时期(1953~1957年)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制度。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合作制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

农业生产合作运动采取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逐步过渡的方式。

1955年以前,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互助组。

到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11.4万个,入社农户数的比重仅2%。

到1955年,在生产上已统一经营并参加秋收分配的农业生产合作社63.4万个,入社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比重仅14.2%。

但是,1955年8月以后在批判合作化运动中的所谓“右”倾思想的政治氛围下,从中央到地方滋长了“左”的情绪,合作化运动形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

到1956年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比重87.8%。

尽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升级过快、方法过粗、形式过于简单,但在合作化运动中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克服了一家一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弱点。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3、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年)1958年,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不断地批判反冒进、批判右倾保守主义。

中国农业三阶段简述

中国农业三阶段简述

中国农业三阶段简述•中国农业三阶段简述中国拥有96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领土大国。

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口大国。

但这样大国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可耕地面积并不多。

中国也因此有了粮食安全这样的战略问题。

这和世界上其他人少地多的大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说白了就是用有限的可耕地养活数量庞大的中国人的问题。

这就决定了中国政府必须围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农业政策,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的30年。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面临任务主要是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基本温饱)。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由于刚刚建国,中国人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中国的农业技术也相对落后。

这就造成了当时中国的农业作物产量也偏低的现象。

针对当时农业作物产量偏低的现象,中国政府结合人民公社制度对有限土地进行集中管理,对产量有限的粮食实行计划分配的供给制(票证时代),基本保证养活了全体中国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中国政府在农业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利用制度优势有效整合土地和高效管理粮食分配制度的成功。

然而这一制度虽然解决了中国人基本的吃饭问题,但并不能解决中国人吃得好和富起来的问题。

同时国家高效管理土地的制度(人民公社)也造成了中国农村等靠要和人浮于事的负面现象产生。

从客观上又造成了土地产量人为减产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

这一阶段针对农业方面出现的等靠要和人浮于事的弊端进行了针对性改革。

实施了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原来的国家高效管理土地的制度也随之结束。

这样的改革极大的激发了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农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农业科技技术、小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得到普及和推广。

中国粮食产量不断得到提高,中国农业实现了全国性的连续多年的大丰收。

中国因为有了粮食的充足保证,原来实施的计划供给(分配)制,也在土地承包制实施的几年后被正式取消。

从此无论是中国城市还是农村都进入了过去普通中国人不敢想的白面大米,大鱼大肉的美好时代。

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国正处于农业2.0向农业3.0的过渡阶段

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国正处于农业2.0向农业3.0的过渡阶段

农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国正处于农业2.0向农业3.0的过渡阶段农业的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以人力和畜力为代表的传统农业、以机械化为主的小型规模化农业、以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装备为主的自动化农业以及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主的智慧化农业,这农业四个阶段分别定义为农业1.0、农业2.0、农业3.0、和农业4.0。

智慧化农业是以数字农业和精准农业为基础,通过农业数据的智能化运营,实现农业的科学、高效发展,最终达到增产增收,保障农产品安全的目的。

农业1.0——以户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农业1.0阶段是以户为单位,小规模的方式进行生产,依靠的是农民个体劳动和畜力劳动,此时需要靠天而作,通过勤劳的劳动来满足基本的农产品需要。

我国农业1.0阶段基本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个十年里,由于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生产模式,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替代方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农产品的短缺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个阶段主要以产量高为主要目标。

农业2.0——以机械化为主的小规模农业农业2.0阶段是以机械化为主,同时伴随着一些农场的出现,农业开始出现种养殖等大户。

通过使用机械机器而取代了传统农民的部分工作,也改善了部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况,此时仍然以产量高为主要目标,但也慢慢向高质量方向上发展。

一些农业生产企业向产业下游加工行业延伸,或加工企业向上游延伸,此时出现了中粮集团、新希望等农业类企业。

而此时土地规模化程度不足,生产与销售环节严重脱离,企业缺少足够的品牌经验,使得一些农业电商公司及农产品品牌商出现,如“淘乡村”、“褚橙”等。

农业3.0——以信息化为主的自动化农业农业3.0代表的是农业信息化、专业化阶段,伴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农业信息化技术加速发展,使得农业智能化装备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实现普及应用。

此阶段,由于农业1.0和农业2.0阶段的农业耕种不规范、农民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出现了专业化的农民、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人员及农业科技类企业,企业使用无人机进行遥感监测、无人机喷洒农药、使用智能化农机进行精准作业等,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化和精准化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谈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作者】虞家兴(2011210746)【单位】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大类0201102班【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一直处于飞速发展期,几乎一年一变,国家对农业的政策也是在不断地改善着。

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到现如今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这都是中国农业发展如此迅速的最根本原因。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也愈显农业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能解决好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也就说明我国在逐渐走向繁荣,农业的飞速发展,更加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一种象征。

【Abstract】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Chinese agriculture has been in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almost a year for a change, the country of agricultural policy is also in constant improvement. From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fter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to develop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to manage, and now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odern agriculture, it is Chinese agriculture develops so rapidly that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Government support to agriculture markedly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China i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 population is numerous, can solve so many people have a meal problem, also explain our country is in move toward prosperity graduall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untry more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is a symbol of.【关键词】改革开放农业包产到户责任制【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up Agriculture The guarantee-production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业领域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邓小平理论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国内社会动荡,生产力始终没有得到恢复。

由于文革时期的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虽然小岗村的“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有着巨大的成效,但是直至1980年,国家才对这种生产责任制形式给予政策上的真正肯定。

中央对农村改革的态度由观望、适应向调整政策、经济指导转变,始于1980年9月形成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该文件指出:“凡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最大限度地关心集体生产,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成,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

”到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做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的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才初步稳定和确立下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

所有权归集体,农民享有经营权。

这种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但却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它既不同于“大锅饭”的模式,又区别于小私有的个体经济,使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促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以蓬勃发展,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发展道路,由此引发了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一场历史性的大变革、大跨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赋予了农民经营自主权,但是,由于政府长期以来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搞单一经济,造成农业内部比例结构严重失调,导致农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低下,为了更合理地引导农业生产发展,在这一阶段,国家在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在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生产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中央就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逐步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业结构和人们的食物构成,把只重视粮食种植业、忽视经济作物种植业和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状况改变过来。

”198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也强调,“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应当作为我国繁荣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这些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政策, 纠正了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错误, 明确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基本方针, 但农业产业结构实质性的调整还并没有开始。

一个基本表现就是在20世纪80 年代初期到中期, 中国农产品“ 卖难”问题依旧十分突出。

在这一阶段,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农村多种经营的开展,农民对农业生产产前、产后社会化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 左”倾错误的影响, 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的合作遭到排斥, 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十分滞后。

为了进一步促进生产的专业分工和多样化的经济联合,政府提倡开展社会化服务, 以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

在19 8 3 年的中央“ 一号文件” 中, 政府就提出“ 各项生产的产前产后的社会化服务, 诸如供销、加工、储藏、运输、技术、信息、信贷等各方面的服务, 已逐渐成为广大农业生产者的迫切需要” 。

1984年“ 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 又明确指出“ 必须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 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商品生产服务体系, 满足农民对技术、资会、供销、储藏、加工、运输和市场信息、经营辅导等方面的要求” 。

虽然在这一阶段政府已经认识到农业社会服务的重要性, 但距离系统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很远。

二、“三个代表”时期的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农村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农村商品交换日益活跃起来,但农产品买难卖难和“ 多了砍,少了赶”的局面仍不时出现, 农户分散小规模生产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日益凸显。

针对这种局面, 一些地方探索性地发展了一批“ 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实体,农业产业化发展初现端倪。

虽然最初的提法不是产业化, 但这种改革试验在指导思想上已体现出了产业化的基本构想。

进人20世纪90年代后,以山东为首的一些地区开始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农业深层次矛盾的现实突破口,加快了农业产业探索的步伐。

1993年初,山东省潍坊市首次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并对农业产业化作了24个字的解释,即“ 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 依靠龙头带动, 发展规模经营”。

1994年,山东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 使农业产业经营在山东进人全面实施阶段。

山东的实践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重视,1993年11月,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指出,要“改变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状况, 发展各种形式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把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紧密结合起来”。

这是中央第一次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倡和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随后, 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直都是中央政策的关键词, 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完成了从地方探索性试验到中央决策全面推广的过渡。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 国家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993年是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多发年。

进人1993年后, 国家先后多次出台相关政策, 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原则和方向进一步作了明确的规定。

如在1993年8月由国务院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中, 就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要在全国逐步建立起以乡村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 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 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多经济成分、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在这一阶段, 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工作力度上都较之前有了更大的加强。

在此期间,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也取得了突破。

由于对承包起始年限的理解存在争议, 而且对第一轮承包期后是否还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缺乏明确规定, 为了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提出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 并针对先前土地承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从而引发了第二轮土地承包。

199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要求各地在第二轮土地延包时一定要按中央规定执行, 并且明确指出,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 指的是家庭土地承包经营的期限。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 是在第一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进行的。

上述政策的出台, 增强了农民对土地投资的信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与之相适应, 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在这一阶段也大大加快。

1993年2月, 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改革的通知》, 提出要加快全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 国家在坚持市场化取向下不断进行农产品流通政策调整, 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开始全面转人市场经济轨道。

在此期间, 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曾一度出现反复。

1993年第4季度, 南方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 并迅速波及北方地区, 全国粮食市场价与订购价的差距急剧拉大, 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其他重大改革措施的顺利出台, 国家加大了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