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如何避免西方的现代性错误
福柯与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争论
福柯与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的争论
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争论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界前沿的一次伟大争论。在西方,对待现代性问题上,福柯和哈贝马斯代表了两种绝然不同的立场。福柯是现代性最著名的批判者,而哈贝马斯却是现代性最著名的辩护者。对于这次论争,前人也做过大量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侧而对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论争进行了分析。总体上说来,主要是从福柯和哈贝马斯的理论来进行的比较研究,最终见出二者在理论上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仅仅是对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理论比较,而没有发现二者论争的实质,更没有解决二者为什么会争论的原因。
福柯和哈贝马斯是在现代性这个问题上进行争论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尽管今人无法给现代性一个确定的界限和定义。对于现代性,安东尼吉登斯说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现代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它的内部包含着丰富的而又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从不同的方而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要真正分析清楚福柯和哈贝马斯之间的论争,还必须回到现代性这个根本性的问题。
一、现代性的根源
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相对于前现代而言的。在前现代时期,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二者在所指上具有一致性。前现代时期,没有统一的计时工具和可见的机械钟,对大部分的人而言,时间和地点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参照地点空间才会分清楚与自身相关的时间。事情总是和某个地点相联系对大部分人而言,社会生活的空间维度都是受在场的支配,即地域性活动支配的。随着现代机械钟的出现,时间逐渐变得精确,人们在辨别事物的时候不再是以地点作为基点,空间逐渐变成一个不确定的对象。空间变成一个不确定对象,时间也逐渐变得虚化。每个人都确信有着自己的空间,但无法从流动、变化、转瞬即逝中的事物中找到依靠。现代性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现代同传统的决裂,传统的稳固性在时间里支离破碎,时间由零碎逐渐变成统一,空间迅速地膨胀,这是现代性出现的重要标志。
2021届高考语文(统考版)二轮备考小题提升精练2 论述类 古诗词 名篇名句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必练2:论述类+古诗词+名篇名句+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我国在文化领城呈现出“百家争鸣”的价值观图景,这一事实正在呼唤公共价值的塑造。要想在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基础上形成具有公共维度的价值观,则离不开文化整合。
居于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文化格局中,马克思主义是会通中西方文明的平台,是融合不同文化的中介,因而在文化整合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为当代中国的文化整合确立了原则高度。没有原则高度的文化整合只是各种异质文化的简单拼凑,而非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具有源于现代性而又高于现代性的鲜明特征,此即文化整合的原则高度。
就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文明的关系而言,虽然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现代性采取严厉的批判态度,但从未否认现代性的价值,更不主张倒退回前现代水平。从高于现代性的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始终致力于扬弃与超越西方现代性。
就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同样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奠定了原则高度和坚实基础。从源于现代性的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赋予古老的中华文明以现代文明的原则高度,完成了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的创造性转化。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使中华文明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现代层面,向以“人的真正独立性”层面转变。但若仅止步于此,那么获得现代形式的中华文明充其量只是西方现代性的东方注脚。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结合还应当在超越现代性的维度上深入展开。
在推动公共价值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构成文化整合的基础性框架,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是形塑当代中国公共价值的唯一来源。这是由公共价值的公共性与同一性所决定的。公共价值的公共性是以价值公共性为前提。如果否认了价值公共性的前提条件,那么公共性就会沦为抽象的同一性,价值的公共性也就无从该起。当代中国的文化整合是在文化的多元性与价值的公共性互动中寻求统一。
后现代主义
4、后现代主义看重被现代性所忽视的一切,看重现 代性之后和之外的一切。例如不确定性、异质性、无序、 平面化等,而对于被现代性所看重的一切如原则、整体 性、确定性、权威、统一性、规律等都加以拒绝。应该 说,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深刻的理论反省,抓住了现代 主义的问题,击中了现代主义哲学的要害,有利于西方 哲学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 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 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 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 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 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 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 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 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 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 的“矫枉”。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
1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语言中心主义。 2、 反基础主义、反本质还原主义。 3 、否认整体性、同一性。 4、 反对中心,寻找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5、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 6、反对真理符合论,强调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和知识的商品化。
1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 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 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福柯和哈贝马斯关于现代性中理性的改造和批判
无可否认,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1984)可以说得上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大师哈贝马斯则毫不吝啬地赞美福柯“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福柯于1984年因艾滋病在法国病逝。
在福柯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三大思潮在欧洲风起云涌。福柯受到了当时活跃在西方各种思潮的影响,但又脱离与它们作出了思考,运用并批判各种思潮的核心观点以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与体系。福柯通过对“身体”、“规训”、“性”、“非理性”等进行探究,从这些范畴出发,思考了人类自身、人类知识以及,提出了知识是被权力所产生的、身体是被规训的,公共领域对私人领域的侵入等,从而以一种力求平衡理性与非理性,打破西方现代性的牢笼。福柯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性经验史》等。
福柯认为生活也是艺术,因此生活是被创造的,如同艺术品一样是创造者所创造的。而创造者就是生活的主体——人,人的本质应该是自由地创造生活。然而福柯认为可悲的是人的本质长期以来是在一种规训被确定的。在近代,现代性的“理性”拥有了一种劳动动物的话语,人在如此规训下必须处于时刻的劳动中,人也成了会劳动的动物。福柯认为要复归人的本质,就必须打破“理性”的牢笼,把人从规训中解放出来。他认为人应该改变自我,创造自我。福柯认为这种艺术的生活是与快乐、死亡、性与非理性相联的。“对我来说,那种纯粹的完全的快乐是通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福柯所认为的快乐的本质。福柯更把性的快乐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服饰的契约的诱惑已由性的安排注入我们的体内。现在的服饰的契约是这样的:用全部生命换取性爱,换取性爱的真理和统治权,为性爱而死,死得其所”。最终这位“疯子”哲人最终浪漫地死于艾滋病,而其艾滋病的得来与其沉淀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卡斯楚街那些形形色色的“性爱现代实验场”不无关系。福柯实质上是在运用生活美学的观点提出了对现代性下“理性”的批判。他认为人的生活应该是酒神狄俄尼索斯与日神阿波罗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是一种非理性与理性间的平衡。基督教会已经让欧洲人憎恶身体抛弃非理性的活力,然而现代国家对个人身体的控制更加之细微,福柯担心人身上所拥有的酒神狄俄尼索斯被彻底地驱逐。因此他对理性提出了质疑,提倡一种非理性的复归。而非理性恰恰来源于已被规训的身体,为此福柯的哲学关注点落在了身体,强调一种身体体验下的哲学。毫无疑问,这是对于一直以来各种理性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与失误
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与失误
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
后现代主义坚持了哲学的批判性,哲学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对现成的反思。批判性是哲学的基本性格。而后现主义恰恰是高举了哲学的批判精神这面大旗,对以往的一切以及不同于自己的一切都进行了无情而残酷的批判、解构。如本体论、二元论、现代化、科技、理性等。
后现代主义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必须面对现实,紧跟时代,唯如此才能从现实中吸取养分;哲学的批判精神也要求哲学直面现实、直面生活。而后现代主义正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流行的现代主义的观念进行关注和反思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反对包罗万象的近现代世界观。形而上学一方面坚持僵死的的“二分”或“二元”,另一方面又因双方的不相容而走向极端——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而正是这一思维方式才使西方社会对现代化、现代性和科学的作用等问题的理解出现偏差。
后现代主义看重被现代性所忽视的一切,看重现代性之后和之外的一切。例如不确定性、异质性、无序、平面化等,而对于被现代性所看重的一切如原则、整体性、确定性、权威、统一性、规律等都加以拒绝。应该说,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深刻的理论反省,抓住了现代主义的问题,击中了现代主义哲学的要害,有利于西方哲学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
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鞭(biān)笞(chī),对科技理性和工业文明进行质疑和解剖,有利于人们看清资本主义的真面目,能够促使资本主义正视自己的弊端。对于正在从前现代化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具有启示和警示作用,避免重犯错误。
现代性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现代性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现代性的概念在文学界由波德莱尔1863年在《恶之花》顶用非概念化方式予以率先阐释,至今已有百余年。但在中国文学研究界成为热点问题却已是20世纪末期。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几乎是同时登岸中国理论界,给文学研究界带来极大的兴奋与冲击。一贯对先锋性与前沿性话语极为灵敏的文学研究,对现代性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一时刻现代性已成为文学研究、文学史写作上空最耀眼的意义星辉,也是其最深处的妄图乃至是终极关切,众多的论著都将现代性看做一个能够将文学研究推向崭新和完美的意义空间的所在,现代性似乎是一个具有绝对理念色彩的范围,也能够说似乎是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现代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已具有“知识时尚化”偏向,现代性这一概念本身似乎正成为可随意挪用对接的流行话语,不管有价值与否,不管有无重要或直接关涉,言必称“现代性”的现象几乎到处可见。研究者争相运用“现代”、“现代性”等作为转型期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话语,有时难以顾及是不是真正能把握现代性内质、在何种层面言说现代性、现代性之于文学之意义的明晰表述等,固然上述情形固然与现代性本身黑箱式特性给理论操作和意义表征造成困难有关,但与研究者一味追新逐异,不明就里便轻率发表观点,有时乃至是仿照与挪用不无关系。关于文学的现代性的研究文章可谓铺天盖地,但真正有深度和有创新的功效却为数很少。从现有的论著看,由于对现代性这一问题本身研究不深不透,对它的内在意蕴和特质缺乏准确的把握,故当用它来研究文学现象时存在很多问题,对现代性的盲目推崇和误
读误置和僵化套用等现象并非少见。同时,由于对现代性的本质特点及其局限性熟悉不够,因此将它用于建构文学史框架时许多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的意义得不到应有的阐释,造成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的窘境。
第六讲 西方现代化理论
第六讲:现代化理论批判
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研究,存在不同的理论分析范式:一种是以帕森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另一种是以多斯·桑托斯、沃勒斯坦等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西方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内因论,使用的主要理论框架是“传统—现代”,从西方与非西方的现代化历史对比中揭示现代化的特征、动力和规律,认为西方国家成功地实现了传统的现代转化,而非西方则由于传统的阻碍和内在因素的缺乏,未能走上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因此,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出路是向西方看齐,引进西方的工业化、市场化、理性化和民主化,走西方的路,其本质是西化模式。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为代表的后发展理论是一种外因论,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传统与现实状况出发来探讨非西方国家现代化的独特道路,所使用的理论框架主要是“中心—边陲”,认为西方国家是世界体系的中心,而非西方国家则处于边陲地位。这种边陲国家的不发达正是由于中心国家的殖民、侵略、控制等不平等的国际关系格局造成的。因此,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出路只能要求边陲与中心的脱钩,摆脱受控制的命运,也就是要“去西方化”,寻求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独特道路。
一、西方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与发展社会学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经验基础是欧美的现代化,教训是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它主要依靠西方现代化经验与拉美现代化教训,提出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其解释框架是“传统—现代”、“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分析范式。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箱根召开了现代化国际会议,探讨了现代化经验,形成了此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流。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主要表现为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后传统时间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后传统时间
在今天的社会科学中,我们面对着一个新的议事日程,在当今社会中也同样如此。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终结时代。首先,目前不仅是一个世纪的终结而且是一个千禧年的终结;它只不过是日历上的一个日期,然而它却具有强大的物化力量,使我们处于其控制之中。人们广泛地把世纪末与迷惑和不安的感觉等同起来,其影响之广以至于人们怀疑,诸如现代性的终结或历史的终结等各种终结的谈论是否就是世纪末情绪的反应。毫无疑问,在某种程度上事实确实如此,我们显然处于一个过渡时期——这里的“我们”不但指西方而且指整个世界。
在本文中,我们所讨论的也是一种终结,这种终结表现在后传统社会的出现。乍看起来这种分析也许显得奇怪。现代性总是站在传统的对立面,这似乎已经成为其定义。难道现代社会不早就是“后传统”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它至少不是我所要说的“后传统社会”。在现代社会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里,现代性在消解传统的同时又在不断重建传统。在西方社会中,传统的存留和再造是权力合法化的核心内容,正因为如此,国家才得以把自己强加于相对顺从的“国民”之上。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核心方面——特别是家庭和性别身份——滞留在传统之中,这些方面几乎未受“激进化启蒙”的影响。(注:U?贝克、E?贝克—格恩舍姆:《爱的常态混沌》,剑桥:保利迪出版社,1995年。)
最为重要的是,如果说“现代”只意味着“西方”,那么,传统在现代性中的持续的影响力仍然未被了解。一百多年前,尼采就已经“使现代性苏醒”了,他指出启蒙运动本身便是神话,对知识和权力提出了令人不安的质疑。然而,尼采的话只不过是离经叛道者的孤独的声音。现今,现代性被迫“苏醒”过来,然而这并非是其内部持异议者努力的结果,而是现代性本身在世界上泛化的结果。人们不再关注西方世界对其它文化的霸权那未经考察的根据,以及现代性的规律和社会形态。
2023最新-中国式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最新9篇)
中国式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最新9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9篇《中国式现代化学习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中国式现代化心得体会篇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在于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西方现代化是依靠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实现的。但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具有难以克服的弊端:由于社会大部分物质生产力以资本的形式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生产目的不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少部分人、少部分国家的发展以大多数人、大多数国家的欠发展为条件,这种现代化不可能成为全体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把西方发达国家顺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串联式”发展过程改造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方式,让科技发展由“跟跑”逐步转向“并跑”和“领跑”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新,在于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既发挥其发展生产、创造财富、提供就业的积极作用,又克服其消极作用;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消除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社会及国家关系造成的消极影响;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互利共赢。
[宝典]文明自觉
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文化自觉
人关系的方法。也就是处理于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和平,这是费先生身后的最大心愿。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费先生还以他在八十岁生日所说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编辑本段历史分析
中国文化自觉的观点
康梁维新的着力点是把同光的洋务运动之“器物层次的现代化”转进到“制度层次的现代化”。中文化自觉
国的现代化对传统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颠覆了中国二千年来构成的一个自成体系的文明秩序。诚如陈寅恪所说,是建基于儒家的三纲六纪的。名教纲常是儒家文化价值的制度化的呈现,可称之为“制度化的儒学”。但从洋务到维新到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它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虽是愈来愈烈的批判,实际上中国文化并没有消亡,儒学也只是被“去中心化”了,但“制度化的儒学”却是寿终正寝了。而整个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工作,基本上是各个领域寻求新制度的建立,也即从事于“制度的现代化”。中国三十年的现代化几乎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就是李约瑟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我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李约瑟在数十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对此,李约瑟有一些很自己的观点,但李约瑟这些观点还不足以说明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因为在这些原因在近现代都被解除了以后,中国人仍然没能在中国土地上某方面获得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度的科学成就。比如说在中国科举制度废除已近百年、西方发现发明自然科学文化知识早已大规模普及并为众人所接受、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可说与西方人已别无二致,但即使如此也没发生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应有的速度发展,那怕是某一方面由此而有突出表现的状况也没有做到。特别是诺贝尔奖截止如今已经有六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却没有一人为中国本土华人,这不能不令人深思。詹克明教授在分析中国未获诺贝尔奖的原因也谈到这一问题。他认为,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差距大的是他所处的科学环境。移居美国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等获诺贝尔奖就是证明。由此可见,之所以“境内为枳,过海为橘”,使得这块大陆迄今与诺贝尔奖无缘,主要原因是国内的科学土壤与科学环境。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
现代性论域中的乌托邦重构
社会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总是需要不断地被批判和超越,“解放”因此成为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在现代性的谋划中,理性在“人的解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既是推动人走向解放的动力,又是衡量人的解放程度的标志。然而,现代性和启蒙理性为人寻找新的价值归宿的企图没有奏效,启蒙创造的工具理性乌托邦破灭了。对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及其内在悖论进行深入的反思,成为当代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作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乌托邦被置于一个新的理论平台上。重建一种合理的乌托邦理论,成为超越启蒙以来的现代性的可能性选择。
关键词:现代性;乌托邦;理性;解放bo---
一、理性的自负:人类历史进步的现代性谋划
在前现代社会,人们相信世界是一个有意义的体系,世界万物可以在某种神圣的秩序里发现和确定自己的位置。在现代社会,借助于科学与启蒙,人类实现了世界的理性化以及世界的祛魅,塑造了人们的理性意识,催生了主体性意识,使人代替上帝成为历史的主体,并产生了在人间建立天国的期望。运用理性设计理想未来,这是启蒙的基本法则。
在启蒙主义者的历史进步观中,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个在普遍理性引导下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统一的合目的过程。在启蒙运动中,被誉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为
法国启蒙哲学提供了重要思想来源,而孔多塞则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最后一位哲学家。法国启蒙学者们把“天赋”观念和“理性”原则直接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认为人类社会受到天赋的理性原则——“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的主宰,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理性原则展现的历史,一切违反这些原则的现象,最终将被历史抛弃。作为历史进步观的奠基者,启蒙学者认为历史的进步是和人类理性在每一个时代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历史并不是英雄人物所创造的英雄业绩,而是人类理性觉醒的产物。他们虔诚地相信“理性的进步将与人的美德和幸福同步”,并对“人的解放”和“人的成熟状态”做了详尽的描述。
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
目录分析
第一章论财富 分配与风险分
配的逻辑
第二章风险社 会的知识政治
第三章超越地位与阶 级?
第四章“我就是我”: 性别空间与家庭内外
的冲突
第五章个体化、制度 化与标准化:生活处 境和人生模式
第六章劳动的去标准 化
第七章超越真 理与启蒙的科
学?
第八章破除政 治的边界
作者介绍
乌尔里希·贝克(1944年~2015年1月1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 授。贝克被认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从1980年代以来先后提出了风险社会、第二次现 代化、全球化社会学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他还与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和斯科特·拉 什共同提出“第二现代”的观念,力图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开辟出“第三条道路”。当然由他首创和提出的诸多 新的概念和论点均不无争议。主要著作有:《风险社会》(1986)、《反毒物》(1991)、《生态启蒙》(1992) 和《风险时代的生态政治》(1994)等。 2015年1月1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概念提出者、德国 慕尼黑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与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乌尔里希·贝克教授因心脏病逝世,享年70岁。
观点就是对技术理性现代性的反思其自反性又回到了韦伯所说的理性官僚组织倒是我国同时面临着现代化和 避免现代化的副作用的节点。
风险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在后疫情时代阅读和领悟更有现实性的收获。
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也就是处理于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和平,这是费先生身后的最大心愿。
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费先生还以他在八十岁生日所说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应该包括了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因为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尽管我们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强调自己文化的纯正性”,但严肃的学术研究表明各种文明几乎无一例外是以”多元一体”这样一个基本形态构建而成的?古代的中国人究竟是怀有怎样的一种人文价值和心态,才能包容四海之内如此众多的族群和观念迥异的不同文化建立起一个”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努力研究的问题。(此段出自费孝通《“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
现代性、後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现代性、後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 摘要: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後现代主义是西方对现代性的又一次启蒙,是现代性的延续和调整,它是对现代性弊端的批评,而不是对现代性的终结。现代性是唯一的,并不存在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中西差距实乃“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差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性取代“传统性”的过程,中国必须选择现代性,不可能“直通式”进入後现代社会。
一、现代性解说蒸
现代性(modernity)的社会学意蕴是甚麽?它是用来说明现代社会的社会与文化特徵的术语,吉登斯(A.Ggiddens)曾指出:“现代性是指大约从十七世纪的欧洲起源的一种社会生活(SocialLife)或组织(organisation)的模式,之後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全球。”宋林飞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的术语,是指接踵中古世纪或封建制度而来的新纪元,涉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台湾学者叶启政认为,“现代性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其所呈现与反映的是欧洲人自某特定历史阶段起的一种认知和期待心理、价值、信仰、态度与行动基调。扼要地说,现代性是西方‘理性’的一种历史性的表现形式,它得以让‘理性’以不同的转形样态表现在社会中不同的面相。”概言之,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现代性与现代化有着不同的内涵。我们通常理解的现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发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它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无疑,现代性具有这方面的“面相”,它可以“大略地等同於‘工业化的世界’”。然而,现代性更多地是在欧洲社会现代化基础上抽象与提炼出来的一种东西,现代性是唯一的,现代化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虽然现代化是现代性“化”的过程,但现代性却不是任何一种现代化的结果。
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出现了一本题名不祥的书,《西方的衰落,或没落》(The Decline, or Setting, of the West)。斯宾格勒理解的西方,不是我们习惯所称的,起源于希腊的西方文明,而是大约于1000年在北欧出现的一种文化;它首先包括现代西方文化。因而,他预言的是现代性的衰落,或者说没落。他的书是(证明)现代性之危机的有力的文献。如今,这样一种危机存在,对能力最为低下的人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了。为理解现代性的危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的危机自显与这样一个事实,或者说(它)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现代的西方人不再知道他想要什么——他不再相信他可以知道什么是
好和坏,什么是对和错。直到几代人之前,人们都还普遍理所当然地认为,人可以知道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正义或好或最好的社会秩序——一言以蔽之即政治哲学是可能且必
要的。在我们的时代,这种信念已经失去了它的力量。根据主流的见解,政治哲学是不可能的;它是一个梦想,也许是一个高贵的梦想,但终究只是一个梦想。尽管在这点上人们达成了广泛的一致,对于为什么政治哲学建立在一个根本的错误的基础上,人们还持有不同的意见。根据一种非常普遍的观点,所有名副其实的(配称为知识的)知识,都是科学
知识;但科学知识不可能验证价值判断;它局限于事实的判断;而政治哲学则预设,价值判断不可能得到理性的验证。根据一种不那么流行却更加诡辩的观点,流行的事实与价值的分离站不住脚:理论理解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评价的原则;但那些评价的原则,和理解的范畴却是历史地可变(会历史地发生变化)的;它们随时代而变化;因此要像政治哲学要求的那样,以一种普世有效的方式,以一种适用于所有历史时代的方式,回答对和错,或最好的社会秩序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现代性的危机首先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这可能看似奇怪:为什么一个文化的危机,竟然首先是众多学术追求中的一种学术追求的危机?但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知速递
如何避免西方的现代性错误
菲利普·克莱顿谈“后现代文明”如何可持续
2013年4月7日03:03-热点新闻·观点稿件来源:解放日报作者:柳森
●西方现代性把理性降低为工具理性,把科技与人文割裂,西方所有的“现代病”因此产生。
●传统智慧不仅可以作为科学和技术明智而有灵性的老师,还可以帮助科学家学会在当代社会中起积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和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它拥有世界上不间断的最古老文明。并且,中国的变化速度非常之快。每个月,中国都会启动一个影响成千上万人的新的重大项目。正是中国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速度给了我今天站在你们面前的勇气。”美国克莱蒙林肯大学常务校长菲利普·克莱顿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如是说。
众所周知,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极其复杂,中国何以有足够的智慧在世界范围内找出应对办法?克莱顿认为,“对于中国来说,我不能说什么是‘最好的’,但我可以描述那些在西方已经被证明是‘做错的’。我很乐意看到中国能够避免西方犯过的这些错误。”
克莱顿认为,西方现代性的最大错误肇始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它强调个体高于社会、分析高于综合、分解研究高于整体研究、价值中立研究高于包含人类价值尺度的研究。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西方现代性把理性降低为工具理性,把科技与人文割裂,西方所有的“现代病”因此产生。而西方的许多大学恰恰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之上的。那里,正是西方领导人的摇篮。由此,克莱顿教授指出,能否培养出一批“适应后现代文明时代要求的领导者”,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避免西方现代性错误的关键。
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工作期间,克莱顿都曾遇到过一些“不能进行团队合作”的科学家。他们常常希望能够独立,彼此之间相互争斗。当一些科学家只为自己着想的时候,很多“不道德事情”就更容易出现了。比如,歪曲数据。又如,一些研究在没有检验结果的情况下就将结论迅速出版。他们为研究而研究,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放到了对人类共同福祉的追求之上。由于这样的事在西方的研究机构经常发生,给很多大的研究机构造成了许多问题。“人类则在这一进程中受到了伤害。”克莱顿说。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克莱顿坚信,伟大的科学家必须在大学接受两种教育,一种是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另一种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科学告诉我们,生物数量的减少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愈发脆弱,但仍旧需要精神与美学的训练,才能使我们领略到大自然内在的美丽,以及更深刻地懂得我们身边的世界;医药科学可以延长我们的生命,但古老中国的文化传统——孔子、老子、墨子——可以帮助人们明白生命的本质;科学给了我们设计城市、建筑物与道路的工具,但要建设一个市民幸福的城市,则需要智慧。克莱顿认为,“人文传统对于人们的基本需求有深层次的了解。我们只有懂得了这些社会性需要,才能建设更加繁荣的城市。”
在分享了自己的高等教育体会之余,克莱顿又坦言,当下中国面临的情况的确比西方更复杂,“对中国人来说,诱惑很多”。在西方,许多国家都已拥有强大的实力和财政保障,人们渴望更加舒适、轻松的享受型生活。因此,能耗和浪费增加,消耗比率激增。但今天的中国拥有超过13亿人口,如果单纯效仿西方的发展道路,如果只是追求现代意义的经济增长,那么,对中国乃至整个地球的生态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今天的世界如此关
注中国如何做抉择的原因,”克莱顿说,“但如果中国能致力于推进建设一个‘生态文明’国家,那么,中国就有可能跳过西方过去200年间在发展进程中所犯的错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的后现代文明国家。”
“在接下来的20年中,中国将是一盏明灯,照亮世界,给所有国家展示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和生态文明。”克莱顿认为,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中国有巨大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使用。而这些不断积累而成的智慧成果,会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不仅适用于未来的大学教育,也适用于未来的企业、服务业和政府决策部门。
在克莱顿看来,社会需要科学和技术来为人类和星球扮演一个仆人的角色,但科学和技术也可以从传统的精神世界中学习伦理和价值观。他认为,儒、释、道都是倡导抵制自私、为整体利益服务的。这些传统智慧,“不仅可以作为科学和技术明智而有灵性的老师,还可以帮助科学家学会在当代社会中起积极的作用,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中式面点师(中
级)模拟考试(一)
一单项选择题(第1~160题,每题0.5分,共80分)
1.婴儿缺乏维生素D可引起( A )。
(A)佝偻病
(B)骨质软化症
(C)骨质疏松症
(D)手足痉挛症
4.抻面的面坯是( D )面坯。
(A)冰水
(B)温水
(C)热水
(D)冷水
5.炼乳是牛乳经( C )而成。
(A)浓缩、均质
(B)浓缩、喷雾干燥
(C)消毒、浓缩、均质
(D)消毒、浓缩、喷雾干燥
6.平衡膳食又称( A )膳食、健康膳食。
(A)合理
(B)合格
(C)合情
(D)合法
9.煮是通过( B )产生的热对流作用使生坯成熟的工艺。
(A)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