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道士下山》的改编研究

合集下载

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陈凯歌作为“第五代”的洄游与谢幕一、洄游:再现人性欲望的体查与反思2015年10月4日,戴锦华携自己最新电影专著《昨日之岛》做客思南读书会,她在和与会人员交流中尖锐的批评道:“《道士下山》对我而言就是新一轮如何更烂的比拼,在我看来,陈凯歌不是求爱一样地来讨好大家,而是趴在地上,舔大家的鞋底,说拿钱来吧,我在娱乐你们。

”涉及为迎合商业消费语境而将复杂的中国古典文化以一种简单形而上的方式混杂在大众消费性质的商业化叙事中的电影《道士下山》,似乎又复现了“第五代”导演难逃商业片失败魔咒的一贯历史情形。

影片中,情节的断裂、亵渎“性”与“情”的奇观场景、文化表达的含混与倒置都成了为人诟病之处。

诚然,虽说以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成为中国商业电影的拓荒先驱,但回溯电影史,“第五代”在诞生之初其思维根基和社会语境便和当下消费商业奇观相去甚远,为了迎合商业电影的历史语境,他们将深入骨髓之中的对于人生探究的焦虑和现代主义的表达和商业性氛围和趣味混杂,高蹈的追求和难以压抑的欲望和追逐的混杂。

这些混杂让他们的电影无法把自己的故事的含义厘清,当然这一切似乎也无法厘清。

回到本片,影片其实是借道士何安下的他者视角窥察和反思“情”(崔道宇家庭内部乱伦的情欲关系),“义”(太极门内部的争斗)事件中人性赤裸裸欲望,这样的主题并不新鲜,在“第五代”早期的作品中,他们往往在东方化的民俗空间里展现原始而又复杂的人性情感和欲望。

而不同的是,当年无论是《黄土地》还是《红高粱》都是这样的肯定欲望的正面性的电影,到了陈的《霸王别姬》和张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欲望仍然是积极的力量。

对于张艺谋、陈凯歌这样的从文革时代走出,经历了一个禁欲的青春时代之后,很难不把最初的作品作为欲望的宣泄载体。

《黄土地》翠巧的出走到《红高粱》中的那片高粱地里的野合都是欲望的正面的力量。

但在《道士下山》中,欲望这种“一体两面”的事物的负面得以体现。

“情”和“义”事件中所展现的人性欲望是对人灵魂的扭曲,崔家灭门,太极门内部的自相残杀传递了导演那种对于欲望不可控的困惑和焦虑,可以说在理论形态上,这种人性探索极为严肃与超尘拔俗,回归了“第五代”发端时的影片思想深度。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道士下山》改编自中国武侠小说作家徐浩峰的同名小说,于2015年7月3日上映全国各大影院,上映30 天累计票房共40057万元。

《道士下山》秉承陈凯歌一贯认真心细的艺术风格,画面细腻精致,展现出了浓郁的中国风和时代气息。

然而,《道士下山》虽投资2 亿,带着能过电影“工业”这一关的期望,却在7 月暑期档电影排片中显得稍有惨淡,各方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无论是拍摄历时、场景道具,还是电影特效,《道士下山》的制作态度都可以称之精良,然其口碑或票房却远不如同期上映的其他几部热门影片。

那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下文一探究竟。

一、电影的文本分析电影《道士下山》讲述了民国时期,道士何安下因闹粮荒而被迫离开道观下山入世,于光怪陆离的陌生乱世,见证各江湖武林门派、各方势力的俗事与阴谋,从而进行成长、悟道的故事。

《道士下山》以传统的散文化、西游记的取经式结构,企图通过几个分段式的故事来诠释何为“道”的主题。

电影不乏各色各样的人物形象,既有持载哲理教化的阳春白雪式人物,也有世俗生活化的人物。

然而,正是由于《道士下山》松散的故事结构,致使这些行云流水般出现或消失的一个个人物,在刻画深度方面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加上电影对讳莫高深的“何为道”与“如何修道”这些古典式主题的探索和诠释过程中,生硬地加入了大量世俗化的人物和故事,使得古典式的修道主题与具有现代性意味的从世俗生活所悟出的“道”产生了水火不容的矛盾,殊不知却是断裂了整个电影叙事的连贯性。

所以说,《道士下山》作为一部在主题、结构、制作初心上均有艺术追求的电影,却出现了诸如叔嫂偷情的狗血式情节,各种脸谱化、类型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大量的奇观镜头,最终使得电影徘徊在对艺术的探索与商业化的表现之间,造成了二者的断裂。

二、媚俗的商业追求电影《道士下山》后期宣传时,陈凯歌曾多次在提及他本人对票房的期待值,他称:“票房的问题是肯定要考虑的,但并不是奔着钱去考虑,而是如果不能帮出资人将成本收回,我认为自己是失职的。

道士下山影评

道士下山影评

《道士下山》。

电影只拍了原著八分之一的内容,改动颇多。

动作戏偏柔,想展现太极的柔劲,做得过了些,不太好。

有真功夫的人打拳的身段是很好看的,王宝强也不例外。

重点提两处。

一处是赵心川让何安下摸自己的脊背,电影里何安下只碰了一下就换镜头了,真遗憾,总觉得这一段是该重点表现一下的,原著中这段脊背肌肉的运动和线条力道的改变是隔空打物的精髓所在,结果电影中蜻蜓点水地过去了,导致观众莫名奇妙,这脱衣服是为啥咧?
第二处是何安下帮姑娘求子,这本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片段,但电影中剪辑混乱,语焉不详,只借方丈之口说一句,是淫邪,还是慈悲。

这样一笔带过,没看过原著的话极有可能看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张震一如既往地帅炸天,只是动作刻意耍帅的痕迹太重。

彭七子完全脱离原著,可以理解为电影戏剧冲突的需要。

王宝强很好,丝毫不违和。

张震和郭富城真是基情四射。

记下老道长开头说的那段话:一门之隔,就是两个天地;不择手段是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

这段话即是电影的全部。

电影总体一般,既想要娱乐性又想要严肃性,两者未能平衡好,不过原著拍成电影的难度的确挺大的,陈导还是把控不了啊,可惜了。

道士下山影评

道士下山影评

《让子弹飞》的故事年代是民国,《道士下山》的故事年代也是民国。

讲当下,太过敏感,广电审核肯定不通过,但只要是前朝的事情,那就一定是黑暗的,是腐败的,那就一定是正确的了。

这和古人借古讽今,借鬼喻人的手法是一样的。

《让子弹飞》中的老百姓闹起革命,《道士下山》中的小道士学习'民国;社会腹黑学。

贫穷落后的时代,人们看的电影一定是和平的、小康的;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腹黑的电影一定是人们所喜爱的。

正所谓苦尽甘来,居安思危。

这些年腹黑电影受到追捧,成了一种市场趋势。

《道士下山》讲的是道士何安下下山体验社会险恶的过程中悟道的故事。

这很像一个未经社会洗礼的孩子,经过几十年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吃尽苦头的经历后,成为一只老狐狸精的寓意。

最初我们很美好很纯真,最终我们认识了这个社会负能量的东西,成了一根老油条。

这样的主题有点类似当年韩寒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一举成名的文章《杯中窥人》的寓意:纸接触了水,被水浸透,沉到水中。

自小习武、崇尚武学的何安下(王宝强)最后居然拿起了手枪指着彭七子(房祖名),这种来自于主角荒唐的认知逆转,看到最后观众竟然没有丝毫察觉,因为我们都认为这个现象太正常了:杀人,枪要比武功厉害太多。

“要击倒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手枪。

"--船越文夫《精武英雄》。

小道士最后不知不觉学会了社会腹黑这一套。

1:何安下下山,他师父嘱咐他的话是:”嘴要甜,手脚要勤快,功夫还要练。

“何安下正是凭借这三样本事混入了社会,融入了崔道宁(范伟)的家中安顿下来。

嘴要甜—管崔道宁叫爸,被崔道宁带回家中;手脚要勤快--天不亮就擦地板,干家务活,老板太太都喜欢;功夫还要练--凭借一身俊秀的功夫让崔道宁的医馆生意更加红火。

2:道士下山接触的是…民国‟(和谐)社会,在…民国‟社会中他看到的是什么?勾引二嫂、徒弟偷功、师父害徒、少妇求子、师门死斗。

从头到尾,电影压根就没展现社会的美好,一直揭露社会的丑恶。

(这样的剧情,广电总局居然给过了。

《道士下山》观后感:男主是最大的槽点

《道士下山》观后感:男主是最大的槽点

《道士下山》观后感:男主是最大的槽点昨天翻了半天道士下山电影的影评,褒贬不一。

当然大部分其实就是贬,然后看到有人提了原著小说,我就去翻了一下。

花了一些时间把小说看完。

以原著的角度来说,确实,陈导这片子改的很差劲,这也就罢了,选角也真的没选好,说的就是男主。

编剧的话,周西宇和查老板原著压根没有关系,电影给改了个基友关系……还有彭七子,原著哪有这么废渣……男主是最大的槽点,算了。

其实我看完原著也真是一言难尽心情复杂,我以为它是个武侠小说,确实,一开始吹的玄乎其神,结果大痴差点被枪给打死的时候,我:???再往后就不算武侠了吧,什么鬼神精怪都出来了?
哦对了还有一点真毁了我三观了,周西宇完全不像电影里拍的那样,他居然……他居然是玩了两百个姑娘之后得了性病死的……我特么看到这的时候心里简直了狗了……结局不用提了,没有结尾。

我看着看着居然就停了……停了……停了?算了算了……可能是我看不懂,我一介俗人既没看懂电影更没看懂小说。

喧嚣与浮华

喧嚣与浮华

喧嚣与浮华作者:吴艳东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4期【摘要】《道士下山》并不能算是徐浩峰的成熟作品,但是陈凯歌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风,开创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武侠电影风格。

本文从笔者的个人视角对影片的新型叙事元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评论,探讨影片所要反映的众多主题。

【关键词】《道士下山》;新型;叙事元素;剧本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116-01一、本土电影剧本改编的里程碑——《道士下山》徐浩峰的《道士下山》原著其实是很难改编电影的,因为它严格说来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也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世界观。

《道士下山》并不能算是徐浩峰的成熟作品,但是书中所描述的许多功夫场面,是很难完整地视觉化的。

故事、人物、冲突、视觉概念、世界观等等元素综合起来,《道士下山》并不算是很好的一个电影改编文本。

如果一定要动,就得从根本上动。

二、叙事的综合元素的化身——《道士下山》(一)故事新颖,叙事独特。

一个下山看世界的故事,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看点,陈导将独特的视角构成一个新颖的故事。

“恶念来自不得志的生活”,则可以处理为何安下在整个故事中至始至终面临的挑战。

核心人物、核心冲突已经建置,核心事件相对来说就明朗许多了。

(二)宗教元素的独特视角。

何安下本来是一名道士,信奉的是道教,但是他在湖底却看见了佛像,并随后跑进了一家佛教寺庙。

正是这个特别的设置,使《道士下山》的宗教元素完美展现。

道教讲究的是“形”,是人与这个外在世界的相处形式,因此道教的修炼者往往踏遍天下名山,甚至造炉炼丹,追求长生不死。

而佛教讲究的是“心”,是人与自己内心的相处之道,因此佛教的修炼者往往习惯独自打坐冥想,他们信奉轮回,追求的是来世的安宁。

何安下下山伊始,虽然在崔道宁家得到了身安,但心却经历了考验。

道宁因欲下山,道融因欲自毁,何安下也在欲的影响下心乱了,所以他开始有了愤怒与仇恨。

何安下杀人后,他的外在世界没有改变,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却极度失控了。

《道士下山》影评

《道士下山》影评

《道士下山》影评《道士下山》是由陈凯歌执导,由王宝强、张震、倪妮等一众演员出演的一部历史题材电影。

该片改编自作家杨洪基的同名小说,通过描述一位道士从山上下来,与尘世间的矛盾与困扰交织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离经叛道的人物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挣扎与成长。

影片以1920年代为背景,以巴黎为起点,逐渐展现了田文山(王宝强饰)在各种磨难中完成自我超越的过程。

首先通过描绘田文山在巴黎的青年时期,为了报答父亲的恩德,田文山毅然返回祖国。

然而回国不久,他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

影片首先通过展示山上的宁静祥和与山下的纷繁世事形成鲜明的对比。

田文山在山上修炼成道多年,生活与外界隔绝,与尘世无关,因此对于尘世间的各种问题和复杂关系极其陌生。

当他踏上山下之后,无论是权谋斗争、商业利益,还是感情情感等等,都接踵而至,使得他感到茫然和困惑。

影片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了田文山在面临困境时逐渐成熟和成长的过程。

他在与恶势力的对抗中,坚守正义和道德,最终成功摆脱了困境。

整个过程中,他的身份和信仰受到了考验,但他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田文山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角色,他代表着一种反传统、反封建的精神,同时又带有一份理想主义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导演巧妙地融入了道家哲学的思考和道家文化中的智慧。

例如,田文山在面临种种矛盾和危机时,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寻找到了一条与现实世界和谐共处的道路。

与此同时,影片也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呼吁人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

影片的艺术特色也值得一提。

陈凯歌导演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打造了一个富有史诗感和内涵丰富的故事世界。

影片的场景和服装设计精美细致,再现了那个独特的历史时期。

同时,影片的音乐和配乐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很大的情感力量,使得观众更能融入故事情节,感受其中的情感。

总的来说,《道士下山》作为一部历史电影,成功地在叙事、艺术性、故事情节等方面给观众带来了很多的惊喜与感动。

红尘中的江湖——从《道士下山》看影视作品中“散文叙事”的创新

红尘中的江湖——从《道士下山》看影视作品中“散文叙事”的创新

中看 到感 人 至深 的 爱情 ,温 润如 雨 的亲情 或 不 离不弃 的 友情 等补 全 摆脱 了常见 的商业 电影 的人物 设 置 。在 电影工 业 如此 发达 的 当 充元 素 ,但这 些 也都 只 是固 定模 式 的辅助 。好莱 坞 电影 文本 的 艺 卜, 电影人 物 的配 置结 构往 往 是千 篇 律 的,这 样做 的 好处 是 能 术 表 达一 定 是借 由事 件 的完 整表 述达 成 的 ,电影 艺术 性 的呈现 即 够 非常 顺利 的完 成惯 常 的 电影叙 事 ,进 而做 到可 以迎 合 大部 分观
这 部 电影 在真正 意义上体现 了具有 中国传统 观念特 征的叙事 结构 。
雄 ,帮助 他 克服 恐惧 和 忧虑 ;教 会他 认 识什 么是对 错 。 引领者 代
整 部 电影 的剧情 点并不依据 银幕 时间的流动 而严谨展 开 ,如果 观众 表 的足 ”超 我 ”。3 . 在叙 述 的关 键 时刻暂 时 阻碍 英雄 前进 的关 卡 不 能加入 自己的生活经历而 获得共情 众 的话 ,这部 电影也摹本 上算 守 门人 . 他 的出 现是 为 了 考验 英 雄是 否 做好 了准 备去 接 受 故事 中
大 众 文 艺
・ 影视 传媒 ・
红尘中的江湖
从 《 道士下 山》看影视作品中 “ 散文叙事 ”的创新
鄂 小楠 ( 华 中师 范大 学 4 3 0 0 7 9)
摘要 :电影 艺术在漫 长的发展历程 中已经形成 了一 些 固有 的叙 判 断的描述 。 事模式 ,商业上的考量也让 电影叙事的模式趋于单一。笔者通过对陈
辑 ,已经 深深 根植 于观众 的脑 海 。
英雄 ,是整 个 征途 的发起 者 ,是 获得 观众 认 同 的角色 。他 在 整个 而 《 道士 下 山 》这部 电影 彻彻 底底 的中 国属 性注 定 了它 与好 电影的 过程 中不 断 长大 ,代 表 的是 “ 自我 ”这一 心理 中 负责个 人 莱 坞式 的商业 电影是全然 不 同的。从 电影 的文化属性 来看 ,我 认为 认 同的 部分 。2 . 睿 智 ,经验 丰 富的 引领 者角 色 ,引领 者会 激励 英

道士下山观后感500字

道士下山观后感500字

道士下山观后感500字《道士下山》是由陈凯歌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片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讲述了道士玄明下山闯入江湖的经历。

他经历了一系列的磨砺和困境,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观看完《道士下山》后,我深受触动,对其中的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道士下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其对人性的思考。

在电影中,主角玄明虽然是个道士,但他内心深处也有自己的追求和挣扎。

他经历了种种诱惑和抉择,最终选择回到山上修炼,追求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

这使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们也时常面临各种选择和诱惑,往往也徘徊在追求梦想和世俗利益间的矛盾中。

电影中的玄明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找到内心真正想法并坚持追求的道路。

其次,《道士下山》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犀利的批判。

电影中,玄明下山后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背叛,他曾是一个无私的修道人,但在江湖中他遭受到了各种的欺骗和压迫。

这使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充满了欺骗和压迫,道德底线时常受到挑战。

电影通过玄明的遭遇,让观众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反思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此外,《道士下山》还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呈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电影中,玄明经历了许多的折磨和挫折,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追寻自己的理想。

最后,他不畏艰难,重新回到山上修炼。

这种坚韧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让我明白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会获得成功。

电影倡导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道士下山》还揭示了追寻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玄明在江湖中经历了许多激烈的斗争和矛盾,但最终他意识到修行的真谛是要追寻内心的平和。

电影通过玄明找寻自己的真正归宿,强调了内心的平和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这启示我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坚守自己的信念,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平和与宁静。

总的来说,《道士下山》是一部很有思想深度的电影。

它提出了许多深刻的问题,引发观众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摘要】电影《道士下山》通过故事叙事和影像呈现展现了双重断裂的现象。

故事叙事描绘了主人公从修炼到面对现实的挑战,而影像呈现则通过画面和布景展现了古代中国的生活场景。

在叙事和影像之间存在一定的断裂,导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时空交错的不适感。

这种双重断裂不仅让观众难以投入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中,也降低了影片的整体观赏度。

正是这种断裂和矛盾的存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和探讨。

未来,电影《道士下山》的叙事和影像风格可能会朝着更加统一和连贯的方向发展,以提升影片整体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体验。

【关键词】电影《道士下山》,叙事,影像,双重断裂,故事,呈现,断裂之处,意义,观众感受,影响,发展。

1. 引言1.1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电影《道士下山》是一部备受瞩目的华语电影作品,该片在叙事与影像上呈现出了双重断裂的特点。

在影片中,故事的叙事方式与影像的呈现方式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而矛盾的关系,这种断裂不仅体现在情节展开的节奏和影像风格的转变上,更深层次地表现了导演对于影像叙事的探索和挑战。

电影《道士下山》通过讲述一位大师兄踏上修行之路的故事,展现了道家哲学中的人生观和修身修行的精神。

故事情节的叙事手法以线性叙事为主,但在叙事的过程中不乏flashback和montage等非线性元素的运用,使得故事有了更加丰富和折叠的层次,而这种叙事方式也为影片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影像呈现方面,电影《道士下山》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画面构图来烘托氛围和表达情感,同时导演还通过精心布置的场景和服化设计来传递故事中的情感和主题。

影片中的画面风格多变,有时极富诗意,有时又呈现出现实主义的调性,这种影像风格的转换和碰撞也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体验。

叙事与影像之间的断裂之处主要体现在故事内容和影像表达的不一致上,这种不一致既是一种审美上的挑战,也是一种思想上的碰撞。

道出世界_浅评电影_道士下山_智慧

道出世界_浅评电影_道士下山_智慧

总第229期《戏剧之家》2016年第07(上)期一、食色之宴,道术之争民国初年,龙颈山上闹了粮荒。

师父无奈,让小道士何安在下山混一口饱饭吃。

山门一推开,便要别去仙风道骨,跌入萦云浮生。

何安下要面临的,是斑驳陆离的民国社会和风云暗涌的武林江湖,怎解七情六欲,又于何处安生?道观门前的弃婴何安下,师父将其领进门抚养成人,传之以道、授之以武。

天灾为患,生灵涂炭,迫于生计,决意送何安下出道观自求温饱。

“一门之隔,就是两个天地。

”少年何安下,痴傻一笑,忙不迭地一脚踏入万丈红尘。

“我生来这个世界,前面十年尚称安稳,其后就遇到激变,从崇尚简朴的年代,一直到奢靡的今日,我其实一直跟不上,也不以跟不上可耻。

”[1]民国,这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欲望和迷惘辗转纠葛的历史背景里,电影镜头铺陈了凡俗人间的饕餮盛宴,且给杭州城孕育千年的饮食文化添了浓墨重彩之笔。

何安下刚踏入红尘,就为美食所痴,追崔道宁的荷叶鸡,贸然闯到崔道宁的食色生活。

民国时期的男女都习得了自被情欲魔障的功力,纵情云雨,早已不问慈悲淫邪。

西洋的坚船利炮夹杂着科学、民主、理性之说。

涌入中国,翻云覆雨,引发中国传统和西洋之术的争鸣。

陈凯歌作为一个有知识分子意识的导演,其关于民国题材的电影,前有《霸王别姬》,后有《梅兰芳》,都写尽波谲云诡年华中的戏梦人生。

陈凯歌上下求索,亦把这种文人般的执着投射到自己的作品之中。

他将道士何安下深入民国历史,拜师百家,博采众长,于惶惶之世潜心修为,在“道”“术”之间寻求调适。

二、隐于尘世,浮生取义。

道士何安下虽然下山,看似脱离了隐,回到了红尘,其实红尘是一种更大的归隐,需要更高的境界。

由古到今,中国文化一直强调“隐”之道,文艺上以内敛含蓄为美,讲究耐人寻味,生活上保守传统,安分守己,不事张扬。

因此,口口相传的“隐士高人”常被赋予神化色彩,一个扫地僧的武术和修行,胜过所有江湖“大佬”。

隐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在自身达到一种至高境界的同时,又能不为俗世所累。

电影《道士下山》的改编研究

电影《道士下山》的改编研究

64电影文学Film Literature陈凯歌的新片《道士下山》改编自徐皓峰同名小说,连映14天票房收益3.9亿元人民币,首映当天票房4332万元人民币。

①这部3D电影作品投资2亿,拍摄耗时9个月,各路大家纷纷云集,从影片制作上开看,向来喜欢精雕细琢的陈导显然花费不少,但其作品内容在各大媒体引来热议,众说纷纭。

一、 武侠喜剧的类型突破在《道士下山》的海报上,该作品被定义为:喜剧/冒险/动作/古装/武侠,其中,喜剧类型定位首当其冲。

作品的喜剧性元素设置主要体现在男主角何安下(王宝强饰)上:其一,借助了演员的类型属性;其二,对于“何以安身”这一焦虑感的不断扩大和强调;其三,无厘头的人物关系,这点有点像周星驰电影的风格。

武侠电影是华语类型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语类型片所独有的类型。

武侠作品可以轻松打造出奇观的视觉冲击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性,在作品的内容质地上,武侠类型电影带有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价值观念,这种独具一格的内核质地是欧美大片无法复制的[1],因而,在全媒体时代下,武侠类型电影借助电影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武侠类型冲击大片市场的作品层出不穷。

电影《道士下山》将小说原著中充满想象力的奇观场景集中呈现,甚至偏离武侠电影的传统观念,着眼于对民国这个武术发展黄金时期的追忆和对武侠精神的现实性思考。

二、 板块戏剧性结构的文本把控《道士下山》改编的难点在于对原著内容的戏剧性再创作,原著作品虽具有较强的电影《道士下山》的改编研究万山红 朱荣清【作者简介】万山红,女,陕西人,四川传媒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艺术学方向研究;朱荣清,男,河南人,四川传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学,影视传播与教育,纪录片理论与传播研究。

①来自艺恩咨询网(/)2015年7月16号公布数据。

电影《道士下山》海报65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14期画面感,但小说的叙事结构不适于直接搬上荧幕。

原著中运用修辞及潇洒飘逸的文字传递出在庙堂与江湖间的哲学韵味,但这种带有“仙气”韵味的文字常常又显得有些散漫而冗长,不仅让阅读体验缺乏带感的高潮,也让除他之外的人平添了不少改编难度。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摘要】《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揭示了影片叙事风格与影像塑造之间的矛盾与碰撞。

通过主观视角与客观视角的交织,展现了道士心灵冲突与现实困境的复杂内在。

影片叙事与影像在多重层面相互交织,为观众带来深思与共鸣。

这种双重断裂不仅使影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引发了观众对道士的成长与困境的深刻思考。

电影故事的推演,形象和场景的刻画,以及人物的演绎与表现都呈现出一种紧密关联的整体效果,使电影《道士下山》成为观众引人入胜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电影《道士下山》,叙事风格,影像塑造,叙事与影像矛盾,主观视角,客观视角,心灵冲突,现实困境,观众思考,共鸣,艺术魅力。

1. 引言1.1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电影《道士下山》是一部集叙事与影像于一体的电影作品,其叙事风格与影像塑造相互交织,呈现出双重断裂的独特艺术魅力。

这种双重断裂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影片中的叙事方式和影像表现,观众被引入一个既具有现实感又有梦幻色彩的世界中。

影片的叙事风格独特而令人印象深刻,既有着传统的叙事手法,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表现方式。

故事情节的发展既有着扣人心弦的悬疑,又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关怀。

通过主角的经历和内心矛盾,观众不仅被带入了一个神秘的道观,还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无常。

与叙事相呼应的是影片的影像塑造,每一个画面都充满着艺术感和隐喻意味。

导演通过动态镜头的运用和精心设计的场景搭配,构建出了一个富有现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的影像世界。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中,感受到叙事与影像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种双重断裂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共鸣,让人在矛盾与冲突中窥探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困境。

影片呈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也令人深深着迷,让观众不仅在情节中沉浸,还在影像之美中陶醉。

电影《道士下山》的叙事与影像交织的多重层面,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更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内心的彷徨。

【最新推荐】道士下山丑化道教-范文模板 (4页)

【最新推荐】道士下山丑化道教-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道士下山丑化道教篇一:《道士下山》丑化道教?业界人士:道士向和尚下跪没什么追剧、追星尽在影视头条官网《道士下山》丑化道教?业界人士:道士向和尚下跪没什么中新网北京7月20日电(记者张曦) 19日,中道协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孟崇然道长在微博发文,怒斥陈凯歌执导的《道士下山》肆意丑化道教,违反多项政策法规,要求该片立即停映,并向道教界及社会公开道歉,消除影响。

随后中国道教协会否认官方谴责,称道协对《道士下山》持有包容心态。

对此,记者致电影出品方和陈凯歌夫妇,但对方未给予回复。

道长怒斥《道士下山》肆意丑化道教中国道协:对影片持包容心态追剧、追星尽在影视头条官网19日,中道协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孟崇然道长在微信公众号“道扬天下”上,发布一篇名为《道教界向导演陈凯歌提出严正谴责声明》的文章,斥责陈凯歌执导的《道士下山》肆意丑化道教,违反多项政策法规,要求陈凯歌立即停映《道士下山》,并向道教界及社会公开道歉,消除影响。

就在这条消息在网上迅速发酵之际,中国道教协会新闻发言人孟至岭道长在接受“中国日报网”采访时澄清称,《道士下山》的制片方之前与中国道协有沟通,并按照要求对剧情做了修改,因此道协对影片持有包容心态。

孟至岭道长还强调,这条谴责声明并非由道协发出,至于是否孟崇然以个人名义发出尚待核实。

冯小刚调侃引发网友造句潮道教界人士:道士给和尚下跪没什么大不了和陈凯歌私教甚好的导演冯小刚,今天也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就此事写道:“妖协要求《捉妖记》道歉。

”不少网友都认为《道士下山》只是艺术作品,情节都是虚构,所以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非常正常,还有大批网友在网上掀起“造句大赛”,“国家烹饪协会要求《煎饼侠》道歉”、“佛教协会要求吴承恩道歉”、“青城派要求《笑傲江湖》道歉”、“动物协会要求《喜羊羊与灰太狼》道歉”等等。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

电影《道士下山》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摘要】电影《道士下山》通过叙事和影像的双重断裂,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

叙事断裂在影片中通过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和主线剧情交织展现,让观众感受到时间错乱的奇妙之处;影像断裂则通过对比强烈的画面语言和视角变换来营造一种超现实的空间感。

导演通过这种双重断裂的形式,旨在挑战观众的视觉和心智,引导他们思考电影所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观众在体验这种独特的叙事和影像风格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挑战,为当代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道士下山》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崭新的视觉体验和思维冒险,具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关键词】电影《道士下山》、叙事断裂、影像断裂、叙事与影像之间的关系、导演的意图、观众的感受、叙事与影像的双重断裂的意义、电影《道士下山》的独特魅力、当代电影的启示1. 引言1.1 介绍电影《道士下山》电影《道士下山》是由陈凯歌执导,王宝强、谭卓、章子怡等主演的一部电影。

该片于2015年上映,讲述了一个年轻的道士在修行途中经历的挑战与成长故事。

电影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惊艳的影像效果著称,深受观众喜爱。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年轻的道士云海(王宝强饰)接受了一项任务,前往一个名为天君山的地方学习并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云海经历了种种挑战和磨难,同时也发现了自己对于修行的独特见解。

他在与其他修行者和当地居民的交流中,逐渐成长为一位更加成熟和坚强的道士。

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令人惊叹的影像效果,成功展现了云海的成长历程以及他与周围环境的交互关系。

在《道士下山》中,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叙事断裂和影像断裂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这种断裂的叙事和影像方式,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观影体验,也突显了影片的独特魅力。

1.2 叙事断裂的概念叙事断裂是一种常见的叙事策略,指的是在叙事过程中突然中断或跳跃,使观众感到困惑或不连贯。

当谈论《道士下山》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当谈论《道士下山》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当谈论《道士下山》时,我们在谈些什么作者:来源:《记者观察》2015年第08期当我们在谈论《道士下山》电影的时候,或许应该知道一点关于原著的事情。

《道士下山》原著向《江湖奇侠传》致敬《道士下山》原著所讲述的民国江湖传奇,其中主要人物皆有原型,作者将史实融入小说中,展现了一幅民国江湖画卷。

据说,《道士下山》作者徐皓峰当初写作本书时,意为向一本书致敬——这本书就是“中国武侠小说开山之作”《江湖奇侠传》。

或者说,没有《江湖奇侠传》就没有《道士下山》,更极端一点的话,可以说没有《江湖奇侠传》就没有中国现代武侠小说。

事实上,正是《江湖奇侠传》的诞生,引领诸多写作者走上了武侠小说的创作之路,这其中也包括金庸。

如今,有很多人将考证金庸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已然当成了一门学问。

殊不知,这种以史实为基础,融入野史和传闻,再进行文学演绎的方式,在现代武侠小说创始之初就已经存在。

《江湖奇侠传》被看作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该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作者“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1889-1957),湖南平江人。

向恺然自小喜好文学和武术,不仅武术理论功底深厚,也习武练功,曾赴日本留学,并与日本柔术、剑术家交往、切磋。

在留学日本期间,向恺然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凭着对清末留学生的了解和对日本社会的熟悉,写成小说《留东外史》,对留学生中的丑恶现象进行抨击和谴责。

1922年,向恺然应世界书局之邀,开始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的创作。

这部小说问世之后受到了读者的空前欢迎,改变了旧派侠义小说的格局,也奠定了他在现代武侠文学中的江湖地位。

《江湖奇侠传》以近代史上的真人真事为基础,以湖南平江、浏阳两县县民争夺赵家坪一事为引子,通过昆仑、崆峒两派弟子参与“水陆码头”冲突进行小说的铺垫,并引入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张汶祥刺马”等野史传闻,从而引出两大武林门派的恩怨情仇。

小说主人公南侠“柳迟”的原型,便是向恺然之友、长沙县武术奇才柳惕怡。

相关资料显示,柳惕怡少年时拜长沙道士李农田为师,学习少林拳和气功;后又至上海,师从著名拳术家王润生(长沙人)和著名太极拳专家吴鉴泉(吴氏太极拳创始人),拳技大进。

有料《道士下山》的原著小说是如何讲述道士下山的?

有料《道士下山》的原著小说是如何讲述道士下山的?

有料《道士下山》的原著小说是如何讲述道士下山的?《道士下山》的原作者徐浩峰至今未对这部电影做出任何评价,但在电影放映过程中,我仿佛能够想象着他站在北影的讲台上,一边对着影片画面一边皱着眉头痛心地教育他那些学生:“这些个冗长得像是儿童频道妈妈在絮絮叨叨的旁白到底是什么鬼,故事本身就是观念,要讲故事,不要讲观念!观众不聋更不瞎!”“直指人心的高潮台词要用大全景冷处理,近景拉不出深邃和深刻啊!”“不要为了让情感纠葛,却失去了情感的品质,我写的床戏才不是潘金莲与武大的故事,也不是逗比诗人式的:啊,我想跟师娘困觉,啊,我喜欢王香凝!”“幽默可以使暴力合理,比如007,但没让你拉低品段幽默成逗比啊!那些流露出猥琐神情的逗比是猴子派来的救兵吗!”“简约是高级的叙事手段,可是不是简约到讲不清楚故事啊!我小说里可没写娘泡弟弟啊,不过既然来都来了,有时间DBD旁白怎么就没时间交代下背景呢!”“最严重的事发生在画面的远处,等等,远处两个男人滚草地这是肿么回事?!”“观众看故事,不是看情节如何推进,而是看人物的意念如何实现,从头到尾打打打,英雄一直英雄,逗比一直逗比,实现了什么鬼?”(此处省略若干……)当然,徐浩峰是个很有修为的学院加江湖派学者,他是不可能如此急吼吼有失教养地怒吼批判电影的。

但对于极具思想穿透力的原著来说,这部粗浅的电影确实是失败的。

或者说,在原著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准的情况下,电影反而严重拉低了小说的档次。

我们不妨来看看原著小说以及构成电影与小说的几个核心问题:1、原著小说是如何讲述道士下山的?电影里做了怎样的改编?2、下山的道士最后究竟安“道”在何?3、在不同的叙事框架和背景下,陈凯歌与徐皓峰各自的叙事逻辑是怎样的?一、道士如何下山?《道士下山》写于2007年,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以道家为思想背景的武侠小说。

徐浩峰以一个小道士串联起了逃亡中的人物命运与人情世故,写出了各种逃亡方式与追捕者不同的收手方式。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山上修行与山下尘缘,其间夹杂着厚重的民国抗战历史,支脉繁多,喜欢研读《红楼梦》与博尔赫斯的徐浩峰是带有一种交错纵横的历史建构笔法的,在他的笔下各式人物不断闪现又褪去,小说到了中后部分,节奏加快几乎不回溯任何之前的人物,行云流水、任性而至,且大多人物偏于内倾安静,凭借意念、心理活动不断造成故事结点推动寻道修心的故事脉络,即使是武力交锋也都是靠着更高的道在背后支撑,这种小说的好看不在故事情节的戏剧冲突,而是在于其间丰富闪现的灵光与细节,因此十分不利于影视改编,无论陈凯歌怎么改,他都需要加入情节再造出新的故事才能完整。

电影《道士下山》中道僧形象研究

电影《道士下山》中道僧形象研究

作者: 张小胜
作者机构: 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119-123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道士下山》 道士 僧人 形象研究
摘要:影片《道士下山》改编自徐皓峰的同名小说,导演陈凯歌用其独特的手法为观众打造了一部3D大片,剧中考究的中国风场景和惊心动魄的武打对决通过IMAX 3D技术带给了观众炫丽的观影体验。

本文重在研究电影《道士下山》中道士和僧人的形象,电影塑造了四位鲜明的道士形象和一位得道高僧形象,帮助观众认识了生活的本质,了解了生命的真谛,挖掘了丰富的人性内涵,增加了电影意蕴和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道士下山》的改编研究
作者:万山红朱荣清
来源:《电影评介》2015年第14期
陈凯歌的新片《道士下山》改编自徐皓峰同名小说,连映14天票房收益3.9亿元人民币,首映当天票房4332万元人民币。

①这部3D电影作品投资2亿,拍摄耗时9个月,各路大家纷纷云集,从影片制作上开看,向来喜欢精雕细琢的陈导显然花费不少,但其作品内容在各大媒体引来热议,众说纷纭。

一、武侠喜剧的类型突破
在《道士下山》的海报上,该作品被定义为:喜剧/冒险/动作/古装/武侠,其中,喜剧类型定位首当其冲。

作品的喜剧性元素设置主要体现在男主角何安下(王宝强饰)上:其一,借助了演员的类型属性;其二,对于“何以安身”这一焦虑感的不断扩大和强调;其三,无厘头的人物关系,这点有点像周星驰电影的风格。

武侠电影是华语类型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语类型片所独有的类型。

武侠作品可以轻松打造出奇观的视觉冲击和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性,在作品的内容质地上,武侠类型电影带有独特的东方美学和价值观念,这种独具一格的内核质地是欧美大片无法复制的[1],因而,在全媒体时代下,武侠类型电影借助电影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武侠类型冲击大片市场的作品层出不穷。

电影《道士下山》将小说原著中充满想象力的奇观场景集中呈现,甚至偏离武侠电影的传统观念,着眼于对民国这个武术发展黄金时期的追忆和对武侠精神的现实性思考。

二、板块戏剧性结构的文本把控
《道士下山》改编的难点在于对原著内容的戏剧性再创作,原著作品虽具有较强的画面感,但小说的叙事结构不适于直接搬上荧幕。

原著中运用修辞及潇洒飘逸的文字传递出在庙堂与江湖间的哲学韵味,但这种带有“仙气”韵味的文字常常又显得有些散漫而冗长,不仅让阅读体验缺乏带感的高潮,也让除他之外的人平添了不少改编难度。

小说《道士下山》讲述了何安下16岁下山求导学武的生涯。

他下山后被杭州一家药铺老板收留。

没过多久,店主喝壮阳药而死,夫人改嫁壮阳药的主人——崔道融。

何安下怀疑夫人与崔道融通奸谋杀亲夫,夜里凿穿游船令夫妇损命,逃到岳王庙昏迷10天后醒来,却以入定十日而名声大噪。

太极拳大师彭乾吾的关门弟子赵心川由于武功超过师傅而被逐出师门,彭乾吾追至杭州战败,何安下巧遇争斗,成为唯一的见证者。

彭家为了名誉派彭家七子前来追杀。

彭七子造诣超过赵心川,因是外族所生不能继承正统。

何安下将彭七子引入岳王庙,借扫地老者周西宇之力逼退彭七子。

周西宇是彭家开山祖师彭孝文的徒弟,因彭氏子孙要拿回武功秘籍
躲避追杀藏于岳王庙。

周西宇37岁时已经达到太极拳“目击”打发,能令近身的人瞬间恍惚失去意识,他用这项绝技在庙中玩了200个女人,滥交染病,死前托何安下找个琵琶姑娘来。

杭州城最好的琵琶姑娘正在彭七子身边,当晚彭长子、次子也来到杭州城追杀何安下和彭七子,何安下不肯逃命执意带琵琶姑娘回到岳王庙,彭七子为他仗义所感,传授其太极功夫。

周西宇的老友陈将军听闻来解救周西宇,却与彭乾吾同归于尽,周西宇听完琵琶曲后也命丧黄泉,彭七子为远离家族争斗带琵琶女远走越南。

陈将军曾从周西宇学习太极拳又入武当修炼道家剑法,武当剑法分日练、月练两种,传于贴身勤务兵,勤务兵又收了徒弟,徒弟继承了武功和姓名,叫做柳白猿。

中国的古老功夫叫做猿击术,元以后不断有剑客远遁日本。

柳生旦马守建立了日本特务体系,后家族分流,从政、开武馆的叫做明柳生,遵循传统不与人交往的叫做暗柳生。

一位暗柳生渡海而来想考察中国猿击术,勤务兵及其徒弟找到何安下追问前情,中统协助暗柳生将何安下带至一所凶宅。

柳白猿闯入凶宅救出何安下。

暗柳生和柳白猿交手求死,为的是把日练的方法留在尸体上供族人研究。

之后,在赵笠人的帮助下何安下找到了被其囚禁的名角神枪查老板对抗日本柳生。

查老板为报夺妻之恨用长枪挑起赵笠人的汽车撞倒一颗杉树后掉下悬崖。

何安下为躲避特务处的追捕,再次进山。

山中故事更是光怪离奇。

徐皓峰原著中故事结构较为散乱,不成章节。

对于改编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陈导电影将故事演绎成了三段式的板块结构,即板块之间相互不连接。

传统讲故事的方法都是先交代因,再交代果,因果环环相扣。

但《道士下山》以何安下为核心,更像是杂文札记,观众跟着他的视角见识了武林高手和奇功绝学。

原著中提供的武林风貌和江湖奇趣为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陈凯歌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糅杂,衍生出三个叙事板块、三段人物关系。

板块式结构在叙事的连贯性上要求较高,为什么将一个故事拆分成几个板块以及板块之间的内核如何贯穿是板块式结构在创作时最先探讨的。

《道士下山》中,连接板块的是主要人物何安下,但是在人物需求和人物关系上几个板块又各成一体,导致观众对作品的情感接受难以连贯。

三、人物心理和诉求破碎
徐皓峰写《道士下山》,也继承了施耐庵与不肖生的写法,以一个天真无邪的小道士为视角,串联起了各色奇人异事,勾勒出了民国期间不为人知武林与江湖现状。

由于我们对于民国时代现实武林中奇人奇事了解颇少,所以《道士下山》等同于报告文学般弥足珍贵。

徐皓峰的小说体量浩大,陈凯歌执导的《道士下山》将原著中1/3的故事呈现于银幕之上,人物及人物关系交错合并,用小道士何安下的视角讲述出来。

主人公何安下在第一段故事中呈现了自己的困境,使得人物的戏剧性目标清晰的呈现出来。

赢得比武反而被师傅赶下山的何安下,第一个任务便是解决饥肠辘辘和露宿街头的境况。

在第一段故事当中,医馆老板(范伟饰)因为落水被搭救与何安下产生纠葛,何安下进入到药铺做学徒。

当同为道士下山的医馆老板向何安下述说了与道家相违背的情感观念过后,何安下开始在尘世寻找安身之所。

但情节至此,人物的目标开始模糊,主要人物开始作为一个旁观者出现,颇为被动。

导致后两段故事人物纠葛建置模糊,多为巧遇或者非主人公的推动。

进而,主人公身上所承载的主题颇为模糊,人物的内心需求也不够明确。

在主题的传达上,主人公的
作用没有呈现出来,反而通过次要人物的教条式的语言传递给观众,导致作者表达与观众接受之间的破碎。

四、对侠义的新视角
何安下,何以安下?这一人物的命名承载着作品要讨论的核心精神。

原著《道士下山》的编者按说:“武术专业人士所写的武侠小说,因其技术专业、文笔简洁,而被看惯了金庸、古龙作品的读者称为‘硬派武侠’。

”[2]徐皓峰笔下的人物少了传统武侠中的类型人物,更多的是对身处现实环境中的武林人物的浪漫主义塑造。

文学作品中彭十三(电影作品中的彭七子)是故事中一个重要人物,彭十三是太极门中的练武奇才,但由于生于旁支便无法继承家业。

这个极具个性又怀才不遇的青年串联出太极门遍布全国的格局,勾勒出现实武林宗室实景。

由一个人物为点暗含出太极门势力庞大,以彭氏宗亲为轴,以太极门徒为面,展现了武林人的生存空间。

在武侠小说中,“侠”占有绝对优势,“武”提现为技巧和形式。

二者对于影视作品的改编来说缺一不可。

侠义精神集中体现为原著中潇洒飘逸的侠客风骨,对世态生活和人生成长的认知。

从此可见,对题材的选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作品中的人物虽处于民国时期,但所经历只是颇具现代主义气息,而人物的本质却是受到浪漫主义的熏陶。

从电影《道士下山》不难看出,他在营造禅道意境上用了不少心思,许多虚实结合的场景让观众不仅领略到了艺术的美感,也体会到了道禅意境所传递出来的宁静与淡泊。

五、影片表达与遗憾
在表达方式上,陈凯歌导演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像是有太多的关于禅、道、人生等东方哲学的思想急于与观众分享。

与其说他选择《道士下山》这个题材是出于对“奇”的痴迷,不如说他是想通过“道士”所蕴含的道禅意味来表达他的人生哲学。

当然,对于主题的表达是多方面呈现的,对于这部大制作的武侠类型电影,从场景的设置、视觉奇观的呈现和动作场面设计的方面共同营造了一个较为和谐流畅的作品。

其中几个打斗场景都显示了极富美感的一面:无论是郭富城武功与舞功交织而出的“似魔鬼的步伐”所带动的繁花飞舞,还是张震一袭白袍一杆长枪从容不迫内功强劲所表现出的英气逼人,亦或是王学圻论道说法时进入的化境之地,都带来了不错的视觉体验。

但是笔者认为,在主题呈现方面的败笔主要表现为对主题的阐述过于直接,大多出自主要人物平铺直叙式的对白中。

教条式的语言非常容易造成现代观众的反感。

主题更应从人物的成长中流露出来,本想借助“下山又上山”来表达涉世之后的成长,但由于成长标准是一个虚指且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主题思想模糊。

影片中的何安下貌似找到了答案,实则没有,他只不过一次次被别人洗脑,扔掉一碗碗鸡汤,还是找不到自己是谁,自己该去哪。

影片中很多技术手段的运用都十分“聪明”,郭富城与元华比武的戏,虽只有两人,却有千军万马之气势,技术的成熟让“形式美感”升华,观众已不能自拔。

再比如张震用棍棒将汽车挑起时,伴随水花四溅,慢镜头、景物特写,玩视觉、炫画面。

这些艺术手段并没有抢戏,也没
让整部影片基调失去平衡,因为它的一切都是为人性服务,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当然本片摄影、特效、配乐团队都是好莱坞得奖大户,自然有一份功劳。

如观众所见,《道士下山》的演员阵容不可谓不豪华,改编自徐皓峰同名武侠小说的剧本也不算差,然而,陈凯歌还是没能讲好这个故事。

他的问题在于,急于通过故事以及剧中人物之口完成自我的表达,主题的表达是一个过程,而非单单一个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