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润滑

合集下载

纳米润滑剂工作原理是什么

纳米润滑剂工作原理是什么

纳米润滑剂工作原理是什么
纳米润滑剂是一种由纳米颗粒所构成的润滑材料,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以及其对摩擦和磨损的影响。

具体来说,纳米润滑剂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减少摩擦力:纳米颗粒在两个被润滑界面之间形成一层润滑薄膜,能够填充和平滑表面凹陷,并且具有较低的表面能,从而减少摩擦力,使得两个界面之间的相对运动更加顺畅。

2. 抑制磨损:纳米颗粒能够在润滑界面形成一种保护膜,该膜能够抵抗外界的压力和磨损力,从而减少表面的磨损和疲劳。

此外,纳米颗粒还可以填充微观裂纹和磨损表面的凹坑,进一步降低磨损程度。

3. 提高润滑性能:纳米颗粒具有极小的尺寸和高比表面积,能够在界面形成较大的有效面积,并且在润滑过程中释放出包括润滑剂、抗氧剂、抗腐蚀剂等有机物质,从而提高润滑剂的润滑性能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纳米润滑剂通过利用纳米颗粒的特殊性质,形成一种能够填补、平滑和保护润滑界面的润滑薄膜,从而减少摩擦力、抑制磨损和提高润滑性能。

这使得纳米润滑剂在各种应用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按照用途可分为纳米润滑剂

按照用途可分为纳米润滑剂

按照用途可分为纳米润滑剂
纳米润滑剂是一种具有纳米尺度颗粒的润滑剂,通过在摩擦表面产生一层润滑膜,减少摩擦和磨损。

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纳米润滑剂。

1. 机械设备润滑剂:纳米润滑剂可以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的摩擦部位,如轴承、齿轮、滚珠等。

纳米颗粒可以填充摩擦表面微小的凹陷,形成一层润滑膜,减少摩擦损耗和磨损。

纳米润滑剂还可以降低噪声和振动,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

2. 汽车润滑剂:纳米润滑剂在汽车润滑油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纳米润滑颗粒可以填充引擎内部摩擦表面的微小凹陷,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摩擦损耗和磨损。

纳米润滑剂还可以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降低尾气排放。

3. 电气设备润滑剂:电气设备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摩擦和磨损也越来越严重。

纳米润滑剂可以在电气设备的接触表面形成一层纳米润滑膜,减少摩擦和磨损,降低能量消耗,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4. 润滑脂:纳米润滑剂也可以应用于润滑脂中,形成具有纳米结构的润滑膜,提高润滑脂的润滑性能。

纳米润滑剂可以填充润滑脂中的微孔和微孔洞,减少摩擦损耗和磨损,并提高润滑脂的使用寿命。

5. 金属加工液:纳米润滑剂可以添加到金属加工液中,形成纳米颗粒在金属表
面形成一层润滑膜,减少金属加工过程中的摩擦和磨损。

纳米润滑剂还可以提高金属表面的加工质量和加工速度。

总之,纳米润滑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纳米润滑膜,它可以减少摩擦损耗和磨损,提高机械设备、汽车、电气设备、润滑脂和金属加工液的使用性能和寿命。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推广,纳米润滑剂将在各个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常用润滑脂分类

常用润滑脂分类

常用润滑脂分类常用润滑脂是一种用于减少摩擦和磨损的润滑剂,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根据其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常用润滑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钙基润滑脂:钙基润滑脂是一种多用途的润滑脂,具有良好的抗水性和耐高温性能。

它通常用于重负荷和高温条件下的摩擦部位,如轴承和齿轮。

2. 铝基润滑脂:铝基润滑脂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和极压性能,适用于高速旋转设备的润滑和密封。

3. 锂基润滑脂:锂基润滑脂是一种常用的通用润滑脂,适用于各种机械设备和车辆的摩擦部位。

它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耐水性能。

4. 纳米润滑脂:纳米润滑脂是一种新型的润滑脂,其中添加了纳米材料,如纳米二氧化硅。

它具有良好的润滑性能和耐磨性能,可用于高速旋转设备和精密机械的摩擦部位。

5. 高温润滑脂:高温润滑脂是一种专门用于高温环境下的润滑脂,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它适用于高温热处理设备和高温摩擦部位。

6. 导热润滑脂:导热润滑脂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润滑脂,适用于需要散热的电子元器件和高功率设备的润滑。

7. 食品级润滑脂:食品级润滑脂是一种专门用于食品加工设备的润滑脂,具有无毒、无味和耐高温的特点,符合食品卫生要求。

8. 低温润滑脂:低温润滑脂是一种专门用于低温环境下的润滑脂,具有良好的低温流动性和耐寒性能。

它适用于低温冷冻设备和极寒地区的机械设备。

除了以上几类常用润滑脂外,还有一些特殊润滑脂,如氟润滑脂、硅油润滑脂等,它们在特定的应用领域具有独特的性能和优势。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润滑脂,选择合适的润滑脂对于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选择润滑脂时,需要考虑设备的工作条件、温度范围、负荷要求等因素,并遵循制造商的建议和要求。

纳米润滑的研究与应用

纳米润滑的研究与应用
应 , 现 出奇 异 的热学 、 学 、 表 力 电学 、 学 、 学 和 化 磁 光
小 于相 同条 件下L P的 摩擦 系数 , 载荷 为5N、2N、 0 15
20 0 N时的摩擦系数同L P相 比分别降低了2 . , 38
4 . 和1 . ,P与纳 米铜 添加 剂润 滑下铝 试 块 45 1O L
维普资讯
20 年第 1 期 07 2
内 蒙古石 油4 r L_ - -

纳 米 润 滑 的研 究 与 应 用
林 森 杨 眉 , 照峰 李 春 福 刘 永 刚 , 腾 , ,
(. 1西南石油大学研 究生院, 成都 新都 6 0 0  ̄. 1 5 0 2大港 油田中成 机械公司)
磨 损率均 随载 荷增 加 而增大 。 在 同一载 荷下 , 米 但 纳
学活性等特性 , 因而备受 国内外学者 的关注。近年
来 , 其 应用 于 摩 擦 学 领 域 , 现 某 些 纳 米 颗粒 分 将 发
散 于 润滑 油 后 , 以 明显 的提 高 润 滑 油 的抗 磨 减 摩 可 性 能 , 具有 传 统润 滑 油 添 加剂 不 可 比拟 的优 良性 并
等 人在钢—— 铝摩擦副在液体石腊 ( P 和含纳米 L)
C u颗 粒 液体 石 腊 润 滑 研 究 中发 现 在纳 米 铜 含量 在
0 2 有 最 好 的摩 擦 特性 。在 不 同载 荷 中 , 荷 为 ,5 载
2N 时, 0 纳米铜 添加剂的摩擦系数略大于相 同条件
下 的 L 说 明 纳 米铜 添 加 剂没 有 起 到 减 摩 作用 ; P, 随
2 纳米润滑添加剂研究
2 1 无机 单 质纳 米微 粒的摩 擦 学性 能 .

纳米级固体润滑剂的研制和摩擦学性能研究

纳米级固体润滑剂的研制和摩擦学性能研究

纳米级固体润滑剂的研制和摩擦学性能研究纳米级固体润滑剂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并且发展迅速。

目前人们兴趣主要集中在聚集法制备纳米微粒,但因其工艺较复杂、操作精细、成本高而工业化生产较困难。

而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机械粉碎法虽具有工艺简单、制备效率高、可大批量生产的优点,但难以达到纳米级,最细也只能达到微米级,目前尚未见有关采用此法制备出纳米级微粒的报道。

在采用机械粉碎法粉碎物料时,可能在物料被粉碎的同时,由于物料表面能的增加,颗粒之间会重新聚集,随着粉碎的进行,颗粒之间的聚集速度增大,当颗粒的被粉碎速度与颗粒之间的聚集速度相等时,粉碎与聚集就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物料就不能被粉碎得更细,因此本研究认为如果能在加强粉碎以提高物料的被粉碎速度的同时采用“外壳”结构加强颗粒之间的分散以大大降低颗粒之间的聚集速度,物料就可以被粉碎得更细,以致于达到纳米级。

为此,本研究结合粉碎理论和胶体化学理论,在普通机械粉碎法的基础上,设计和制造了强化粉碎以提高粉碎速度和强化分散以降低聚集速度一体化的纳米球磨机,作为生产模拟设备,以此制出三种纳米级固体润滑剂,并对它们和辉煌公司的纳米级氟化石墨进行摩擦学特性的考察及综合对比、分析其摩擦作用机理。

本论文选用工业上常用的固体润滑剂MoS<sub>2</sub>、PTFE和滑石粉作为主要原料,通过本文所设计和制造的纳米球磨机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备试验,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原料和所制备的样品的形貌和粒径进行分析,研究纳米球磨机的制备工艺参数,得出1999年上海人学博士学位论文较佳工艺参数为:转速为2 800r/l币n、粉磨时间为12h、钢球直径为Zmm、油体积比为40%、钢球填充率为35%.在纳米球磨机较佳工艺的基础上考察了油相粘度、原料添加量和各种表面活性剂对制备纳米级固体润滑剂的影响.发现较低的油相粘度、较低的原料添加量和对应各种材料而较佳的分散剂相配合可制备出纳米级微粒.其中分散剂T154和石油磺酸钡复配时,可制备出平均粒径为40nm,最小粒径为10nm 的纳米级MoSZ;分散剂T154和氯化石蜡复配后,可制备出平均粒径为20nm,最小粒径为10nm的PTFE;分散剂T154和T306复配后所制备的纳米级滑石粉的平均粒径约为1 ZOnm,最小粒径为40nm.且它们的粒径均匀、分散度好.此外由于柔韧性的PTFE粉碎困难,本研究特别对PTFE进行了粉磨前Co60辐射的预处理,发现未经辐射或辐射剂量不够的PTFE都不能被制备成纳米级微粒,其辐射剂量为ZooK的PTFE可被制备成粒径为20nm左右的纳米级微粒.辐射前后其粒径虽无变化,但其分子骨架已被“松化”.而r射线与目前较先进的超低温冷冻法相比,具有工艺简单、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故更适于工业化生产.采用IR验证了所制备的纳米级微粒具有物理吸附了分散剂的“核壳”结构.三种纳米级固体润滑剂的结果证实了通过强化粉磨以提高粉碎速度的同时也必须采用分散剂强化分散以大大降低细颗粒聚集速度,这样才可以制备出纳米级微粒.这可能是机械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必要途径. 在四球试验机上对本研究所制备的三种纳米级固体润滑剂及氟化石墨进行了钢一钢点摩擦条件下的减摩抗磨性能、承载能力及采用介人法对铜一钢点摩擦的减摩、抗磨性能和钢一钢、铜-钢面摩擦减摩性能的详细考察并与其他常用添加剂作了对比和复配试验,结果表明:除在铜一钢摩擦条件下的纳米级Mos:抗磨性反而变差外,四种纳米级固体润滑剂均有优越的减摩性能、纳米级固体润滑剂的研制和磨擦学性能研究良好的抗磨性能.纳米级氟化石墨的承载能力较好,其他三种纳米级固体润滑剂的承载能力均较差.但其他常用的添加剂与纳米级氟化石墨复配后在油相表层产生胶状凝块,影响应用.而纳米级PTFE、Mos:和滑石粉同上述其他添加剂的配伍性能良好,其中T301与它们复配后均有增效性本文采用了俄歇电子能谱(AES)等分析仪对摩擦后的表面膜进行了分析,发现纳米级MosZ在摩擦面形成了沉积膜和化学反应膜(FeS或CuZS等,其中FeS对润滑有利,而CuZS对润滑不利),而纳米级PTFE、滑石粉和氟化石墨仅在摩擦表面形成物理沉积膜,主要靠层状结构起减摩抗磨作用. 本文根据上述结果从中优选了最佳配方进行蜗轮蜗杆台架试验,发现纳米级PTFE稍优于纳米级滑石粉,传动效率较高、磨损均较小,同时也发现纳米级MoS:有异常磨损,传动效率不高.通过能谱分析认为MoS:在铜摩擦面上形成的硬脆的CuZS是造成摩擦磨损增大的原因,因此认为纳米级MoS:不适宜作如蜗轮蜗杆之类的铜一钢摩擦副的润滑添加剂,这与某些报道结论相反.而滑石粉虽较PTFE稍差,但尚是一种价廉的、性能良好的减摩抗磨节能剂,特别适合用于低价的蜗轮蜗杆油脂. 本文所研制的纳米级PTFE、滑石粉等化学稳定性优良,在目前铜一钢摩擦润滑添加剂品种较少的情况下,为将来进一步研制各种稳定的减摩抗磨节能的润滑油脂产品提供了应用可行性的基础理论数据,同时又为摩擦学中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润滑增添了一些新的基础性数据、方法和观点.。

纳米材料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1. 纳米溶胶在增油中的应用•纳米溶胶是一种稳定的纳米颗粒悬浮液,可用于增加油井的驱替效率。

•纳米溶胶能够渗透进油层孔隙中,提高油井后续驱替的效果,降低油层渗透率等问题。

•纳米溶胶还能够降低油井表皮效应,改善油井生产规律。

2. 纳米催化剂在炼油中的应用•纳米催化剂具有大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多的特点,可以提高炼油过程中的反应效率。

•纳米催化剂能够降低炼油过程中的温度、压力等条件要求,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

•纳米催化剂还能够提高炼油产品的选择性和收率,并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3. 纳米润滑剂在井下作业中的应用•纳米润滑剂能够减少井下设备的摩擦和磨损,提高井下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

•纳米润滑剂具有尺度效应,能够适应井下复杂环境和高温高压条件。

•纳米润滑剂还能够降低井下作业中的能耗和维护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4. 纳米封堵剂在油井防漏中的应用•纳米封堵剂能够渗透进漏失通道或裂缝中,形成封堵屏障,防止油井漏失。

•纳米封堵剂具有高强度和抗高温、抗压性能,能够适应油井复杂的地质条件。

•纳米封堵剂还能够快速固化形成封堵体系,提高油井安全性和环境保护。

5. 纳米阻垢剂在防垢中的应用•纳米阻垢剂能够与水中的垢结合并抑制结垢的生成,保持油井设备的正常运行。

•纳米阻垢剂具有高效阻垢、良好分散性和低毒性的特点,对环境无污染。

•纳米阻垢剂还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防垢维护成本。

以上是纳米材料在油田化学中的一些主要应用。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为油田开发和炼油工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纳米颗粒及其在润滑油脂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及其在润滑油脂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及其在润滑油脂中的应用
纳米颗粒是一类尺寸很小的颗粒,其尺寸介于1-100纳米之间,通常比原有材料更加有效、强度更大、表面更复杂。

纳米技术可以解决很多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应用可以在润滑油脂上体现出来。

纳米技术应用在润滑油脂中的最大好处在于它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机械零件的性能。

纳米颗粒可以帮助制造出更为流畅的润滑油脂,减少机械零件的磨损,使润滑油脂的持久性有质的提升。

另外,当润滑油脂接触机械零件时,纳米颗粒将能够被机械零件吸积,形成一层保护膜,有助于提高零件的耐磨性。

这一特性使得润滑油脂更加耐用,延长机械零件的使用寿命以及减少其维修次数。

此外,纳米技术在润滑油脂中的作用不仅仅限于提高机械零件性能,它还可以有效防止油氧老化。

纳米技术可以增强润滑油脂在慢性受力下的阻燃性,有助于降低油氧衍生物污染的形成。

综上所述,纳米技术在润滑油脂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它能够有效地衔接机械零件,提高其性能,并能够防止油氧老化等问题,为机械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不仅如此,纳米技术还能够提高润滑油脂的可重复使用性,降低维护成本和维修次数。

纳米润滑技术

纳米润滑技术

纳米润滑技术
纳米润滑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粒子来改善润滑效果的技术。

纳米润滑技术可以用于多种工业领域,例如汽车制造、机床加工、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

通过加入纳米粒子到润滑剂中,可以提高润滑剂的黏度、减少摩擦系数和热损失,从而提高机械设备的效率和寿命。

此外,纳米润滑技术还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虽然纳米润滑技术具有许多潜在的优势,但是目前在应用方面还存在许多挑战,例如纳米粒子的固定和分散、纳米粒子的毒性和环境安全等问题。

在未来,纳米润滑技术将继续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为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 1 -。

纳米润滑油的制备方法

纳米润滑油的制备方法

纳米润滑油的制备方法纳米润滑油是一种基于纳米技术制备的润滑油,其具有出色的润滑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保持良好的润滑效果。

本文将介绍纳米润滑油的制备方法。

纳米润滑油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微乳化法:该方法是通过在润滑油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纳米颗粒,形成稳定的微乳液。

首先,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和纳米颗粒,将其加入到润滑油中,并进行搅拌和超声处理,使其均匀分散。

然后,通过调节温度和pH值等条件,使微乳液形成稳定的纳米润滑油。

2. 溶胶-凝胶法:该方法是通过溶胶-凝胶过程来制备纳米润滑油。

首先,选择合适的溶胶和凝胶剂,将其溶解在润滑油中,形成溶胶。

然后,通过调节温度和pH值等条件,使溶胶逐渐凝胶,并形成纳米颗粒分散在润滑油中。

最后,通过热处理或其他方法,将凝胶固化为纳米润滑油。

3. 真空浸渍法:该方法是通过将纳米颗粒浸渍到润滑油中来制备纳米润滑油。

首先,选择合适的纳米颗粒,将其分散在溶剂中。

然后,将润滑油置于真空条件下,使其与纳米颗粒接触,通过表面张力和扩散作用,使纳米颗粒浸渍到润滑油中。

最后,通过蒸发溶剂或其他方法,将纳米颗粒固定在润滑油中。

4. 离子交换法:该方法是通过离子交换过程来制备纳米润滑油。

首先,选择具有离子交换性能的离子交换树脂或其他材料,将其与润滑油接触,使纳米颗粒附着在离子交换材料上。

然后,通过调节温度、pH值和离子浓度等条件,使纳米颗粒从离子交换材料释放到润滑油中。

最后,通过过滤和洗涤等步骤,得到纳米润滑油。

纳米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通过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具有良好性能的纳米润滑油。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纳米润滑油的制备方法将会更加多样化和高效化,为工业生产和机械设备的运行提供更好的润滑保护。

埃尼纳米润滑油知识

埃尼纳米润滑油知识

埃尼纳米润滑油知识润滑油一般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两部分组成。

其中,基础油一般是从石油产品中得到的,约占基础油的90%,而添加剂则是强化基础油的各种性能,约占10%。

基础油分为矿物油和合成油两种。

矿物是原油提炼过程中,在分馏出有用的轻物质(如航空用油、汽油……等)之后,剩下来残留的塔底油再经提炼而成。

炼制较简单,能满足大多数发动机的性能需求合成油:来自于原油中的瓦斯气或天然气所散发出来的乙烯,丙烯,再经聚合,催化等复杂的化学反应才炼制成大分子组成的基础液,其分子排列整齐,抵抗外来变数的能力自然很强,对热稳定性,抗氧化反应,抗粘度变化的能力好。

合成油是通过化学合成或精炼加工的方法获得的,其工艺复杂,炼制成本高昂,拥有矿物油不可比拟的优势。

添加剂添加剂是高级润滑油的精髓,正确选用合理加入,可改善其物理化学性质,对润滑油赋予新的特殊性能,或加强其原来具有的某种性能,满足更高的要求。

根据润滑油要求的质量和性能,对添加剂精心选择,仔细平衡,进行合理调配,是保证润滑油质量的关键。

一般常用的添加剂有:粘度指数改进剂,倾点下降剂,抗氧化剂,清净分散剂,摩擦缓和剂,油性剂,极压剂,抗泡沫剂,金属钝化剂,乳化剂,防腐蚀剂,防锈剂,破乳化剂。

润滑油作用润滑油是用在各种类型机械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润滑剂,主要起润滑、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

对润滑油总的要求是:(1)减摩抗磨,降低摩擦阻力以节约能源,减少磨损以延长机械寿命,提高经济效益;(2)冷却,要求随时将摩擦热排出机外;(3)密封,要求防泄漏、防尘、防串气;(4)抗腐蚀防锈,要求保护摩擦表面不受油变质或外来侵蚀;(5)清净冲洗,要求把摩擦面积垢清洗排除;(6)应力分散缓冲,分散负荷和缓和冲击及减震;(7)动能传递,液压系统和遥控马达及摩擦无级变速等。

润滑油的基本性能(1)粘度粘度是润滑油的粘稠度,反映油品的内摩擦力,是表示油品油性和流动性的一项指标。

纳米润滑剂工作原理

纳米润滑剂工作原理

纳米润滑剂工作原理
纳米润滑剂是一种新型的润滑剂,其粒径通常在1-100纳米之间。

与传统的润滑剂相比,纳米润滑剂具有更好的润滑性能和更小的粘附能力。

其主要工作原理如下:
1. 减少摩擦力:纳米润滑剂中的纳米颗粒可以填满材料表面的微缺陷,降低表面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少机械系统的能耗和磨损。

2. 提高材料耐磨性:纳米润滑剂中的纳米颗粒可以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材料表面的磨损。

同时纳米颗粒还能填充材料的缺陷和裂纹,增强材料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

3. 改善材料表面状态:纳米润滑剂中的纳米颗粒可以填平材料表面的微观凹凸,提高材料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减少表面的摩擦和磨损。

总之,纳米润滑剂通过填充材料表面的微缺陷、形成保护膜和改善表面状态等方式,提高机械系统的润滑性能和材料的耐磨性能,为工业生产和机械制造提供了新的选择。

- 1 -。

纳米润滑技术在中国推广的革命性意义

纳米润滑技术在中国推广的革命性意义

纳米润滑技术在中国推广的革命性意义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庞大中国市场的“诱惑”下,国际上的资本、技术、能源、矿产等各类经济要素正自觉地“流入”中国,在中国进行超大规模的整合和消化。

然而我们中国似乎准备不足,非常的被动。

面对日益恶化的国内外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我们似乎要对目前急速增长的粗放式经济进行“开刀”了。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是我们目前摆脱困境走向光明的唯一出路。

然而我们的现状并不乐观,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及日本的5.5倍,而国内装备制造水平的整体低下和进口高档设备的普遍“低效使用”及“病态使用”,是这一“现状”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而利用纳米润滑技术不仅能全面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有水平,更能带动产业向高尖端化方向发展。

在实际的使用环节,运用适宜的纳米润滑产品,能使各类动设备在“理想润滑”状态下运行,使设备长期、安全、稳定地高效运行。

从试验数据和实际使用数据上不难得出:纳米润滑的润滑效果可以达到国际知名常规润滑产品的6倍以上,在工业设备的制造和使用环节运用纳米润滑产品,可以根本性改变现在高能耗的粗放式经济运行模式,然而这一“转变”将直接触及到许多人目前的既得利益,相对于这些数目巨大的“既得利益”,纳米润滑产品的消耗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纳米润滑技术革命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润滑理念,而想要把这项高科技融入目前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粗放式运行模式的“利益链”也必须全部被替代,说直接一点就是目前的中国经济必需要进行一次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纳米润滑技术的推广与中国经济走势的相关度又是多少?谨请大家细看下文。

众所周知,节能一向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而社会耗能的主体是工业耗能,把住了工业节能就把住了节能的关键点。

国内工业企业基于实际的处理要求,对设备的可靠性、长效性、稳定性等方面有许多很高的要求,使用先进的进口设备变成了目前中国企业的习惯性选择。

请大家留心一下我国工业的现实水平:石化行业、钢铁行业、热电行业、运输行业等等,不知有人统计过没有,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行各业,实际使用的设备可以说绝大部分是进口设备,有些行业甚至使用的全部是进口设备!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听到当时在机械电子工业部第六设计研究院上班的姑妈说过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该院的同志在西德考察后发现,当时在西德生产实际使用的设备不仅不是最先进的,有的反而是比当时国内实际使用的设备还要落后!然而在目前普遍使用世界先进设备的中国工业,怎么会使中国单位产值的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倍!纳米润滑技术在中国工业上的实际推广运用可以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这是为什么!在实际的设备使用中,企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投入:1、原设备主体的投入;2、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能源消耗;3、设备的易损配件和易耗品的消耗;4、设备的非正常维修和正常维修的消耗。

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性能研究进展

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性能研究进展

第52卷第12期表面技术2023年12月SURFACE TECHNOLOGY·1·专题——多场赋能清洁切削/磨削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性能研究进展宋宇翔1,许芝令2,李长河1*,周宗明3,刘波4,张彦彬5,Yusuf Suleiman Dambatta1,6,王大中7(1.青岛理工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2.青岛海空压力容器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266520;3.汉能(青岛)润滑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100;4.四川新航钛科技有限公司,四川 什邡 618400;5.香港理工大学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 999077;6.艾哈迈杜·贝洛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扎里亚 810106;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航空运输学院,上海 200240)摘要:微量润滑是针对浇注式和干磨削技术缺陷的理想替代方案,为了满足高温高压边界条件下磨削区抗磨减摩与强化换热需求,进行了纳米生物润滑剂作为微量润滑的雾化介质探索性研究。

然而,由于纳米生物润滑剂的理化特性与磨削性能之间映射关系尚不清晰,纳米生物润滑剂作为冷却润滑介质在磨削中的应用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上述需求,本文基于摩擦学、传热学和工件表面完整性对纳米生物润滑剂的磨削性能进行综合性评估。

首先,从基液和纳米添加相的角度阐述了纳米生物润滑剂的理化特性。

其次,结合纳米生物润滑剂独特的成膜和传热能力,分析了纳米生物润滑剂优异的磨削性能。

结果表明,纳米生物润滑剂优异的传热和极压成膜性能显著改善了磨削区的极端摩擦条件,相比于传统微量润滑,表面粗糙度值(Ra)可降低约10%~22.4%。

进一步地,阐明了多场赋能调控策略下,磨削区纳米生物润滑剂浸润与热传递增效机制。

最后,针对纳米生物润滑剂的工程和科学瓶颈提出了展望,为纳米生物润滑剂的工业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磨削;微量润滑;纳米生物润滑剂;多场赋能;表面完整性;理化特性中图分类号:TG5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60(2023)12-0001-19DOI:10.16490/ki.issn.1001-3660.2023.12.001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SONG Yu-xiang1, XU Zhi-ling2, LI Chang-he1*, ZHOU Zong-ming3, LIU Bo4,ZHANG Yan-bin5, DAMBATTA Y S1, WANG Da-zhong7收稿日期:2022-11-03;修订日期:2023-05-19Received:2022-11-03;Revised:2023-05-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105457,51975305);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2021TSGC1368);青岛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园区培育计划(23-1-5-yqpy-17-qy);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tsqn202211179);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SDAST2021qt1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3QE057,ZR2022QE028,ZR2021QE116,ZR2020KE027)Fund: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2105457, 51975305);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MEs Innovation Capacity Improvement Project of Shandong Province (2021TSGC1368); Qingd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pecial Park Cultivation Programme (23-1-5-yqpy-17-qy); The Special Fund of Taishan Scholars Project (tsqn202211179); The Youth Talent Promotion Project in Shandong (SDAST2021qt12);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ZR2023QE057, ZR2022QE028, ZR2021QE116, ZR2020KE027)引文格式:宋宇翔, 许芝令, 李长河, 等. 纳米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磨削性能研究进展[J]. 表面技术, 2023, 52(12): 1-19.SONG Yu-xiang, XU Zhi-ling, LI Chang-he,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J]. Surface Technology, 2023, 52(12): 1-19.*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2·表面技术 2023年12月(1.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Qingdao, 266520, China;2. Qingdao Haikong Pressure Vessel Sales Co., Ltd., Shandong Qingdao, 266520, China;3. Hanergy (Qingdao) LubricationTechnology Co. Ltd., Shandong Qingdao, 266100, China; 4. Sichuan New Aviation Ta Technology Co., Ltd., Sichuan Shifang 618400, China; 5.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Ultra-precision Machi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999077, China; 6.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Ahmadu Bello University, Zaria, 810211, China;7. School of Air Transport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ABSTRAC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raditional mineral oil based grinding fluid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uman health and manufacturing costs can hardly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green manufacturing.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MQL) atomizes a small amount of biodegradable biolubricants with compressed air to form micro droplets to providing lubrication and anti-wear effects, which is an ideal alternative to flooding and dry grinding technology defect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nti-wear and friction reduction and enhanced heat transfer in the grinding zone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boundary conditions, nanobiolubricants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as atomised media for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However, the application of nanobiolubricants as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media in grinding still faces serious challenges due to the unclear map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and grinding performance.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nanoparticles on lubricants is a result of multiple coupling factors.Nanoparticles will not only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biological lubricants, but also increase their viscosity. However, the coupling mechanisms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are often be overlooked. In addition, as a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medium,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nanobiolubricants with differ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workpiece materials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 To address these needs,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s based on tribology, heat transfer and workpiece surface integrity.Firstly,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were describ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base fluids and nano additive phase. And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rmophysical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were analysed. Secondly, the excellent grinding performance of the nanobiolubricants was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their unique film-forming and heat transfer capabilities. Coolingand lubrication mechanism of nanobiolubricants in grinding process was reveal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nobiolubricants can be used as a high-performance cooling lubricant under the trend of reducing the supply of grinding fluids.The excellent heat transfer and extreme pressure film-forming properties of nanobiolubricant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extreme friction conditions in the grinding zone,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values (Ra) could be reduced by about 10%-22.4%, grinding temperatures could be reduced by about 13%-36%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Furtherly, the multi-field endowment modulation strategy was investigated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nanobiolubricant infiltration and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the multi-field endowed grinding zone. Multiple fields such as magnetic and ultrasonic fields have improved the wetting performance of nanobiolubricant droplets, effectively avoiding the thermal damage and enabling the replacement of flood lubrication. In the grinding of hard and brittle materials, ultrasonic energy not only enhances the penetration of the grinding fluid through the pumping effect, but also reduces the brittle fracture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value (Ra) can be reduced by about 10%-15.7%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Finally, an outlook for engineering and scientific bottleneck of nanobiolubricants was presen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of nanobiolubricants.KEY WORDS: grinding;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nanobiolubricants; multi-field empowerment; surface integrit;physicochemical property磨削作为机械加工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保证表面完整性所必需的精密加工方法[1]。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1. 引言1.1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定义纳米润滑脂添加剂是一种通过添加纳米级颗粒的方式来改善润滑效果的新型润滑剂。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通常由纳米级的固体颗粒和基础油组成,这些纳米颗粒可以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微观的保护膜,降低摩擦与磨损,提高润滑效果和耐磨性能。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微观结构和表面活性使得它具有优异的润滑性能,能够在高温、高压以及重负荷情况下发挥出色的效果。

与传统润滑剂相比,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颗粒尺寸更小,表面活性更高,可以更加有效地填充摩擦表面的微观缺陷,降低摩擦系数,增加工件的使用寿命。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还具有独特的稠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油膜破裂和泄漏,提高润滑效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1.2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应用领域纳米润滑脂添加剂是一种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新型材料,具有优异的润滑性能和耐磨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目前,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已经在诸多行业中找到了应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1. 机械制造业: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可以用于制造机械设备的润滑部件,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和寿命。

2. 航空航天领域: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可以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飞机结构等部件的润滑,提高航空器的性能和可靠性。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未来有望在更多的领域发挥其独特优势,推动各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 正文2.1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研究现状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研究现状可以说是非常活跃和多元化的。

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外许多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希望通过纳米润滑脂添加剂来提高润滑效果、减少摩擦损耗、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当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制备方法、性能优化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应用效果等方面。

研究者们通过改变纳米颗粒的形貌、大小和结构等参数,探索最适合工业应用的纳米润滑脂添加剂配方。

他们也在探索纳米润滑脂添加剂与不同基础油的相容性,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挥润滑效果。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摘要】纳米润滑脂添加剂是一种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的先进材料。

本文从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应用领域扩大、优势和特点、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研究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前景、重要性及其对工业领域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发展潜力巨大,对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改善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必将在工业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与机遇。

【关键词】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现状、发展、应用领域、优势、特点、应用案例、研究、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前景、重要性、影响、工业生产1. 引言1.1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粒径通常在1-100纳米之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可以有效地填充和修复微观表面缺陷,降低摩擦系数和磨损率。

与传统润滑剂相比,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具有更好的耐高温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能和持久性能,可以在极端条件下长时间稳定地发挥作用。

在工业生产中,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比如在汽车制造中,可以添加到发动机、变速箱等部件中,有效改善摩擦性能和提高燃油效率。

在航空航天领域,可以用于润滑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提高飞行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研究与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润滑脂添加剂技术的不断创新,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2. 正文2.1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应用领域扩大纳米润滑脂添加剂是一种新型的润滑剂,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纳米润滑脂添加剂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在汽车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摘要】纳米润滑脂添加剂是近年来润滑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定义、特点以及市场现状。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具有粒径小、润滑性能好和抗磨损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等领域。

在研发方面,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技术不断创新,性能优势逐渐显现。

未来,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发展趋势将更趋多元化,市场前景也将不断拓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长,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必将在未来取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推动整个润滑技术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市场现状,应用领域,研发进展,性能优势,未来发展趋势,市场前景1. 引言1.1 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纳米润滑脂添加剂是近年来润滑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提高机械设备运行效率和延长使用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在当今工业领域,纳米润滑脂添加剂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首先介绍纳米润滑脂的定义与特点,深入探讨其微观结构和性质。

接着,我们将分析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在市场上的现状,总结其应用领域和市场需求。

随后,我们将着重介绍纳米润滑脂添加剂在不同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探讨其在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我们将关注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性能优势,比较其与传统润滑脂的差异和优势所在。

本文将展望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其潜在的市场前景和商业机会。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将能够更好地了解纳米润滑脂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与指导。

2. 正文2.1 纳米润滑脂的定义与特点纳米润滑脂是一种采用纳米技术制备的润滑剂,具有微观尺度下的特殊性质和优势。

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纳米尺度效应:纳米润滑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边界面积,因此在摩擦表面形成的纳米尺度薄膜能更有效地减少摩擦和磨损,提高润滑效果。

纳米铜机油参数

纳米铜机油参数

纳米铜机油参数
纳米铜机油是一种高性能润滑油,具有以下参数:
1. 粒径:纳米级别,通常在1至100纳米之间,这种粒径范围有助于提供更好的润滑效果。

2. 密度:通常在8至9克/立方厘米之间,具有适当的密度,以确保机油可以有效润滑各个部件。

3. 粘度:纳米铜机油通常具有适当的粘度,以确保在不同温度下都能提供良好的润滑效果。

4. 抗磨性:纳米铜机油具有出色的抗磨性能,可以有效减少金属部件之间的摩擦和磨损。

5. 耐高温性:纳米铜机油通常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能,可以在高温下仍然保持稳定的润滑性能。

6. 抗氧化性:纳米铜机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可以有效延长机油的使用寿命,减少需频繁更换的次数。

总体来说,纳米铜机油具有出色的润滑性能和耐用性,可以提供更好的发动机保护和性能提升。

具体的参数可能会因不同品牌和产品而有所差异,请在购买时仔细查看产品说明和技术参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润滑
一基本知识介绍
纳米润滑是在原子、分子尺度研究相对转动界面上的摩擦磨损与润滑行为,而揭示微观摩擦磨损机理,设计与制备出纳米尺度上的润滑剂及摩耐磨材料的学科。

它是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派出来的,是90年代以来摩擦学研究领域最活跃的,也是材料科学与摩擦学交叉领域最前沿的内容。

它产生的推动力来源于高技术发展的需求,同时近代测试技术的不断出现也推动了纳米摩擦学的发展。

高技术中的诸多摩擦学问题都对其抗磨、防擦及润滑提出更高的要求【1】。

但是无机纳米粒子油溶性差, 一般是靠分散剂的作用或借助强力搅拌、超声分散将纳米粒子分散在基础油中。

但是由于纳米粒子粒度小, 表面能高, 粒子之间容易发生团聚, 纳米材料在润滑油中的分散和稳定成为限制其在润滑油添加剂中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2】。

选择表面修饰剂不仅要考虑其油溶分散性、稳定性, 还要考虑表面活性剂解吸后在油中要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

目前采用的表面修饰剂主要有: 二烷基二硫代磷酸(DDP)、烷基磷酸醋、硬脂酸、油酸、EHA、含N 有机化合物等【3】。

二纳米润滑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同常规材料相比,纳米材料是一种低维材料。

由于材料的超细化,其表面层原子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纳米材料实际上是晶粒中原子的长程有序排列与无序界面成分的组合。

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润滑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目前,被用作润滑油添加剂加以研究的纳米微粒主要有纳米单质、纳米氧化物、纳米氢氧化物、纳米硫化物、纳米稀土化合物以及聚合物纳米微粒等。

其中低熔点金属,例如锡、铟、铋及其合金等,是常用的膜润滑材料和防护材料。

这类金属的纳米微粒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有望显著改善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

铋纳米微粒添加剂的研究表明,铋是“环境友好”的、与S、P、Cl 等元素有良好协同性的、唯一可以取代铅的重金属元素。

但是,目前这类金属的纳米微粒通常是由化学法来制备的。

例如锡和铟纳米微粒常常通过相应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热分解来制备,铋纳米微粒是还原法来合成的,这些方法仅适宜于实验室研究。

对于这类金属及其合金纳米微粒,可以采用直接分散的方法进行制备。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使用单一的试剂(金属单质或合金),并且金属单质的成本远远低于其相应的金属盐、金属有机化合物, 因此这种方法有获得工业化的可能【4】。

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锡、铟、铋及其合金的熔点都低于300℃,许多有机溶剂的沸点都高于这一温度,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因此便于找到合适的反应介质。

直接分散法制备锡、铟和铋纳米微粒及其摩擦学性能纳米微粒由于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和较小的粒子尺寸在摩擦领域中倍受关注, 而将纳米微粒用作润滑油添加剂是近年来润滑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5】。

研究表明纳米微粒由于自身组成和结构上的特点,具有不同于传统有机润滑添加剂的润滑特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纳米微粒多为球形,它们在摩擦对偶面间可能起一种类似“球轴承”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2)在重载荷和高温下,摩擦对偶面间的纳米微粒可能被压平,形成一滑动系,从而降低摩擦和磨损;(3) 纳米微粒可以填充在工件表面的微坑和损伤部位,有可能实现摩擦表面的原位修复。

金属纳米微粒润滑剂兼有纳米微粒上述三种机制的联合作用,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润滑添加剂【6】。

四举例---锡纳米微粒润滑剂的制备和表征及其摩擦学性能
锡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分析: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锡纳米微粒形成过程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锡液滴在剪切力作用下的分散和再分散、锡液滴表面的氧化钝化以及液滴表面吸附溶剂分子等。

锡纳米微粒可能是通过以下的机制形成的:首先较大的金属液滴在剪切力的作用下被分散成较小的滴,这是一个动力学不稳定过程。

在这个分散过程中体系总的界面能是增加的,这些小液滴倾向于团聚成大的液滴以降低体系总的表面能,所以单一的剪切作用并不能完成金属液滴的超细化。

另一方面,金属液滴的新生表面具有很高的活性,易与介质中的氧发生反应形成氧化物壳层。

一旦液滴表面形成了氧化物壳层,氧化物壳层将有效地阻止液滴间的熔合;同时,氧化物层能够有效地吸附溶剂分子,在液滴表面形成有机分子包覆层,这个有机包覆层将大大提高金属液滴在溶剂中的稳定性。

其次,在氧化物层的存在下,金属液滴被进一步分散成更小的液滴,最终形成纳米量级的金属液滴。

最后,通过降低体系的温度,这些小液滴就转变成金属纳米微粒。

锡纳米微粒的摩擦学性能
以上给出了摩擦系数与添加浓度的关系曲线, 固定载荷300 N。

一般认为纳米微粒的添加对系统减摩性能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 一方面, 纳米微粒在摩擦表面能够有效的滚动从而降低摩擦系数; 另一方面纳米微粒的加入破坏了摩擦表面润滑油膜的完整性, 引起油膜局部扰动, 使摩擦系数增大。

纳米微粒的减摩效果主要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加和, 当滚动效果占优势时, 表现为摩擦系数减小, 否则, 摩擦系数增大。

从图上可以看出, 摩擦系数对添加浓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在锡纳米微粒添加量为0.25%-1%时, 纳米微粒呈现出良好的减摩性能。

减摩抗磨机理分析【7-8】:
其作用机理可归纳如下: ①纳米微粒大多为球状, 能起到类似“球轴承”的作用, 从而提高润滑性能; ②在重载或高温条件下, 两摩擦表面间的球形颗粒压扁, 形成金属- 金属滑动系, 从而具有优异的极压和抗磨性能; ③纳米微粒可以填充摩擦表面的微坑和损伤部位, 起到自修复作用; ④渗透和摩擦化学反应膜机制, 纳米颗粒吸附摩擦表面形成物理吸附膜, 在摩擦过程中通过扩散、渗透作用在金属表面形成具有良好摩擦学性能的渗透层和扩散层, 纳米微粒中元素渗透到金属表面或亚表面与基体组分形成固溶体, 同时纳米微粒也可以在摩擦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耐磨的化学反应膜; ⑤超光滑表面作用机制, 硬制纳米微粒添加到润滑油中的作磨光材料的精密抛光; ⑥复合纳米添加剂协同作用。

前瞻:这不仅是一种简单使用的方法,而且进一步研究发现这还是一种普适的方法对于锡、铟、铋及其合金都可用这种方法,如有兴趣有兴趣参看文献【9-11】.
参考文献
【1】J. X. Dong, Z. S. Hu, Tribol. Int., 1998, 31(5), 219.
【2】Z. S. Hu, J. X. Dong, Wear, 1998, 216, 87.
【3】Z. S. Hu, J. X. Dong, G. X. Chen, Tribol. Int., 1998, 31(7), 355.
【4】Qunji Xue, Weimin Liu, Zhijun Zhang, Wear, 1997, 213(1-2), 29.
【5】Zefu Zhang, Weimin Liu, Qunji Xue, Wear, 2001, 248, 48.
【6】Weimin Liu, Shuang Chen, Wear, 2000, 238(2), 120.
【7】Z. J. Zhang, J. Zhang, Q. J. Xue, J. Phys. Chem., 1994, 98, 12973
【8】S. Q. Qiu, Z. R. Zhou, J. X. Dong, et al., J. Tribol., 2001, 123, 441.
【9】Zhao, Y., Zhang, Z., Liu, W., Dang, H., and Xue, Q .J. Am. Chem. Soc., 2004,126, 6854
【10】Yanbao Zhao, Zhijun Zhang and Hongxin Dang. J. Mater. Chem., 2004, 14, 299
【11】Zhao, Y. B., Zhang, Z. J. and Dang, H. X., J Phys Chem B, 2003, 107, 7574. 推荐书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