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阿汉翻译课程建设
从思政课程角度看日语翻译课程改革
从思政课程角度看日语翻译课程改革1. 引言1.1 翻译课程改革的背景和重要性翻译课程改革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学习翻译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进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翻译课程改革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翻译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翻译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翻译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学习翻译,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翻译课程改革是必要且重要的。
通过这样的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字数:308】2. 正文2.1 思政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思政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思政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通过思政课程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思政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身体素养,使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
思政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思政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具有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2.2 日语翻译课程的意义与挑战日语翻译课程的意义与挑战既体现在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上,也反映了教育培训机构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
一、前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和国家人才培养。
[1]课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再囿于思政课堂,各门各类课程应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正向、积极的思想价值贯穿教育教学中,形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普遍化、协同化、多样化,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化,始终秉承育人育才的教育宗旨,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于全课程教学中。
高校教师应以创新性、融合性、灵活性的树德育人教学理念探索各门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
[2]课程体系构建与课堂教学实践应立足于学科发展前沿、拥揽学科人文底蕴、融汇学科历史文化,驻足学科根植的本土文化,围绕学科具有的中国特色印记,引导学生领略专业知识的人文性,收获正向的道德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素养。
二、翻译教学的本质翻译教学,旨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家输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各类专业人才。
当翻译教学与全国高校全课程育人改革碰面时,它本身具有的德育本质立即彰显。
翻译以语言为载体,横跨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转换,是跨文化的意义传递活动。
不论何种文体翻译,都不应拘泥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应从语言的文化内涵出发探讨翻译的文化构建性质以寻求两种文化功能的等值。
译者的文化身份以及文化自觉变得尤为重要。
译者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
[3][4]德国功能翻译学派Christiane Nord也曾说过在翻译中要成功理解他国文化,首先需要理解本国文化。
[5]深刻理解并弘扬中国文化,以充分的文化自信讲述本土故事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实践与反思陆梅邓琳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摘要:高校全课程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落实于专业教学中。
本文基于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模式的探讨,以点带面归纳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传授的具体融合方式。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精选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精选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精选案例
案例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我们不仅仅研究语言技巧,还应该注重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翻译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容,我们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案例二:翻译中的伦理问题
在进行英语翻译时,我们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原则。
例如,在翻译文件或口译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
同时,我们还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版权,不泄露敏感信息或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案例三:翻译的误导和误解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很容易出现误导和误解。
举个例子,某篇英文文章中的一个词可能有多种中文翻译,而选择不同的翻译可能会导致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产生差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避免产生误导和误解。
案例四:翻译中的文化障碍
在进行英语翻译时,文化障碍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惯,这可能导致在翻译过程中产生困难。
例如,某个英文短语在中文中可能没有直接的对应,或者某个中文惯在英文中可能不易理解。
因此,我们需要在翻译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以确保翻译结果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以上是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精选案例的内容,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翻译的重要性和挑战,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守伦理原则,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本科汉英笔译课程设计
2021年32期总第576期ENGLISH ON CAMPUS一、背景中国经济虽日趋强盛,但经济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并不匹配,因而对国家的外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外宣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翻译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翻译技能的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笔者认为,要想完成翻译技能和思政教育的双任务,先要明确何为课程思政。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提到,“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并“不是用纯粹的德育来取代专业知识的教育,而是要求高校教师应该立足于德育的学科思维,发挥自身课程的德育功能,力图提炼出专业课程中所隐含的文化基因以及价值范式”。
由此看出,思政教育并非一味照本宣科,思政、技能教育两张皮,而是要找到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契合点,将思政与专业技能巧妙融合,让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
二、汉英笔译课程现状及设计要点1. 现状。
目前的笔译教学呈现如下情况。
第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生能够开放式接收各种信息;而部分笔译课程教师却仍多年使用同类同质材料,多与时事脱节。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材料,教师并未尝试寻找其思政价值,没有在课程讲授中渗透思政内容,忽视引导学生接受与分析外部信息。
材料与时政脱节,导致学生对文本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
第二,部分教师试图在课堂上融合思政课程,但因方式不当,常会导致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缺乏深度,于学生也无任何影响。
第三,传统课堂教学上更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或者翻译技巧的讲授,对《纲要》中提出的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素养”、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重视度不够,缺乏“文化性”教学,没有“职业素养”教育。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理论探索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O韩立俊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关键词】英汉翻译;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004—0463(2020)22—0036—0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直以来,一些高校教师普遍存在一个理解误区,认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在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辅导员和政工干部,主要的阵'是思政理论课程。
随着课程思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意识到每一门课都有责任和义务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
一、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课程思政”是指依托课堂教学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融入各类学科专业课程或通识教育课程的教育实践活动,是“隐性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呈现。
课程思政这个概念是2017年上海教育系统首先提出的,其源于2005年该市将“学科德育”的理念贯彻到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继而拓展到高等教育领域,200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始在高校领域率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试点工作,推出必修课《中外时文选读》课程,首先由思政课教师梳理提供国家领导人就国内外重大问题发表的文章和讲话,由外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在教书的同时发挥了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这是专业教育课程领域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实施方案进行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英汉翻译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讲授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在语言层面的操作技巧,而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中西文化思想碰撞激D的场域,如何在提高学生的语用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中国语境批判性'学习西方文化,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是高校英汉翻译课程必须肩负的责任。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案例背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我在英语翻译课程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设计了一系列卓越案例。
本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的同时,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内容案例一:文化传承与翻译该案例要求学生选择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品,并进行英文翻译。
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原作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准确传达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能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又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案例二:社会热点事件的翻译与解读该案例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并将相关报道或评论翻译成英文。
学生需要在保持原文信息准确性的基础上,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和流畅。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还能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案例三:科技领域的翻译挑战该案例要求学生选择一篇科技领域的论文或科普文章,并进行英文翻译。
由于科技领域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能准确理解和传达文章中的科学内容。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既能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又能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案例效果通过以上的案例设计,学生在研究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翻译技能,还能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卓越案例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关注。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我相信学生们在英语翻译课程中不仅能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
---以上为《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的文档内容。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独特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独特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独特案例1. 背景介绍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翻译课程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英语翻译的研究,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更可以加深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尊重。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案例主要围绕英语翻译课程中的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进行。
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起源、种类、泡茶技巧以及茶道等。
在翻译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英语翻译能力,还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2. 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
3. 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将文章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预并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同时,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研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2 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并解释其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
3.3 小组讨论接下来,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如何将文章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翻译成英语。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3.4 翻译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翻译实践,将文章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翻译成英语。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3.5 分享和评价最后,学生将自己的翻译成果进行分享,并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翻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对其进行指导和纠正。
4.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我们发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翻译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
52019年35期总第475期ENGLISH ON CAMPUS3.ESP教学法应该尝试不同的方法策略。
ESP教学法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又有所不同。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ESP教学方法有语篇分析教学法、体裁分析教学法等几个大类。
语篇分析教学法跳出了研究单词、短句或者简单语法结构的局限,而是直接从一定的篇幅着手去进行研究。
比如我们提到文学方面的英语ESP教学,国内有英语教学老师直接从著名英文小说《Gone With The Wind》(飘)中节选了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进行研究。
在这一章节中,大家共同阅读了“His tall brothers were a grim, quiet lot, in whom the family tradition of past glories, lost forever, rankled in unspoken hate and crackled outin bitter humor”等原版著作内容,并就此展开讨论,研究为什么杰拉尔德的哥哥们会“默默地仇恨”。
这就涉及对整部作品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等的体会、领悟,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会对提高学生的文史专业英语学习、沟通、交流能力有积极的作用。
体裁分析教学法相比语篇分析法的研究范围更深入、宽广一些。
体裁分析法不是单独对某个篇章、某个章节进行研究讨论,而是对某一类篇章、稿件、资料等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探讨。
比如在关于医学类的ESP英语教学中,英语老师虽然不需要进行具体到某个专业领域的教学指导,但在选择资料的时候还是要将英文医学领域中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有的老师直接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中,筛选出几篇医学著作、论文给大家进行研究。
其中包括《Pancreatic cancer:a negleted Killer?》《Comment Screening for breast cancer among women in their 40S》《10years or ATAC: one question answered, many others unersolved》等多篇文章。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引言英语翻译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技能,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传递。
因此,在英语翻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要求愈加迫切。
本文将介绍一份优秀的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思维水平。
案例描述该案例是由某大学的英语翻译课程设计团队开发的。
通过分析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他们针对每个问题设计了相应的思政教育内容和练。
具体而言,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思政教育:1. 世界观与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翻译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培养翻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指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翻译方法和理论,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2. 文化自觉与跨文化交流: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背后的价值观,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能够准确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并在跨文化交流中塑造积极和谐的形象。
3. 伦理道德与诚信意识:告诫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坚守职业道德,遵循翻译规范,维护诚信和专业形象。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翻译与社会发展、国家利益密切相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
4. 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更加准确和适宜的译文。
同时,通过项目式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效果评价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这一案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学生们在思政教育的引导下,不仅仅在语言水平方面获得了提高,更在翻译能力和思维水平上得到了全面提升。
具体表现在:1. 翻译质量的显著提高: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并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感。
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注重准确性和语言的表达效果。
2. 文化适应能力的增强:学生们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原文的文化特色,并有效传递给目标读者。
3. 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在解决翻译难题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优质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优质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优质案例案例背景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我们需要精心设计并引入一些优质案例,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
案例一:优秀翻译家的思政品质通过介绍一些优秀的翻译家的思政品质和行为,激发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兴趣。
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翻译家,如鲁迅、林语堂等,讲述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坚守原则、秉持正确的价值观等。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从优秀翻译家身上汲取思政教育的力量,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案例二: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伦理问题,如保密、诚信等。
通过引入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面对这些伦理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例如,一篇涉及商业机密的文章需要翻译,但又要求保密,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翻译的准确性和保密要求。
通过这样的案例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伦理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自己的伦理意识。
案例三:翻译与文化传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
通过引入一些涉及文化差异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思考如何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
例如,一篇西方国家的作品在翻译成中文时,如何保持原文中的文化元素,让中国读者也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原作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案例的研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开放包容的思想品质。
案例四:翻译中的价值观引导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的价值观往往会对译文产生影响。
通过引入一些涉及价值观引导的案例,让学生思考翻译中的价值观选择问题。
例如,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在翻译时,如何在译文中体现出环保的价值观。
通过这些案例的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还涉及到价值观的选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案例五:翻译中的道德选择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道德选择的问题。
通过引入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面对这些道德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例如,一篇涉及敏感政治话题的文章需要翻译,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在翻译中遵循道德准则,保持客观公正。
英汉翻译课程思政探究
228教育智库英汉翻译课程思政探究课程思政是当今课程改革必然趋势,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提出的时代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7日至8日)。
任何课程都具备其思想性,都可以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切入到思想政治的主题,因而都具备可操作性。
“任何学科专业,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在教育领域的映照。
任何学科专业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学习继承此前形成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既有成果,推动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进而更好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在教育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发掘高校其它课程的育人资源,要重视发挥其它专业课的育人功能,立足学科优势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构建全程育人格局。
专业课中很多的概念和理论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人生哲理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人生多一些思考。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课,其思想性由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由双语国家特有的文化内含所决定,挖掘并体现其思想政治内涵,是教师课程育人的首要任务。
授课材料选取偏重思政倾向“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社会热点、学科前沿,把最新鲜的知识和案例带进课堂,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才能保证课程常讲常新、常抓常新……必须跟上时代,贴近学生,用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提升教育的成效,展现思政的魅力。
”翻译材料汉语方面选取时政热点与党政文献以反映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最新趋势,选取经典优秀作品以反映丰富灿烂中华文化,通过材料阅读增强“四个自信”。
翻译教学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思考
翻译教学课程思想政治建设的思考赵建民戴铁军(保山学院,云南保山678000)[摘要]课堂教学是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重要落脚点,而翻译教学有其特殊的跨文化属性,深入挖掘其课程思想政治内涵,提升育人功能,是新时期高校英语专业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术语翻译、翻译中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发掘爱国主义教育翻译教学资源三个方面就如何在翻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了思考,目的是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政治责任感,树立文化自信和自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翻译教学;育人[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9340.2019.06.003[文章编号]1674-9340(2019)06-010-04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也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翻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元素,主动发挥好翻译教学的育人作用。
一、翻译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翻译类课程是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互译》《英语口译》《翻译工作坊》等课程。
翻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英汉双语能力,增强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家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专业人才。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引言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个英语翻译课程中的思政卓越案例,以展示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高校的英语翻译课程中。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关注的翻译材料,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案例实施在课程中,教师选择了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英语文章作为翻译材料。
该文章讲述了一位环保志愿者的经历和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教师要求学生在翻译文章的同时,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环保行动中能够做出的贡献。
教师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1. 提供相关背景知识: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紧迫性,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 引导思考和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和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 分组讨论和展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环境保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和解决方案。
4. 提供反思机会:教师在课后要求学生撰写心得和体会,鼓励他们对自己在环保行动中的作用和责任进行反思。
案例效果通过将思政教育与英语翻译课程结合,这个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环境保护问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 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通过参与讨论和撰写心得,加深了他们对环保行动的重要性的认识。
3.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小组讨论和展示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协商和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4. 提高英语翻译能力:通过翻译环保文章,学生提高了英语翻译能力,并通过思考环境问题,加深了对英语文章内涵的理解。
从思政课程角度看日语翻译课程改革
从思政课程角度看日语翻译课程改革我们应该明确思政课程的核心内容。
思政课程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一门课程。
而在日语翻译课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对目标语和源语的准确理解和利用。
这就需要我们从思政课程的角度来看待日语翻译课程改革。
在日语翻译课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
在日语翻译课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语言的翻译能力,更要注重学生对目标语和源语的文化理解能力。
只有了解了日语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和联系,学生们才能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而在思政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
通过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应该逐渐形成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
这样,学生们在进行日语翻译工作的时候,就能更好地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同时保持目标语的应有风貌。
我们应该加强语言思维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日语翻译课程中,除了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翻译技能外,更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思政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只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和道德情操,学生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目标语和源语的含义,做到言行一致,译文忠实。
这样,在日语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其翻译者的角色,做到准确理解、忠实表达。
我们应该通过改革创新,深化思政和日语翻译课程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将思政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日语翻译课程中,通过设计更加丰富多彩、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日语翻译课程的更深入理解和认识。
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开设特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加强思政和日语翻译课程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优秀示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优秀示例**英语翻译** 课程思政优秀示例概述《英语翻译》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不仅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上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关于《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教育的优秀示例,旨在引导学生在翻译的同时,注重思政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内容- 培养正确认识文化差异:英语翻译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学生应当通过翻译理论和实践,培养正确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摒弃文化偏见和歧视。
- 提倡诚信和严谨的翻译态度:翻译工作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诚信和严谨的态度。
学生应当明确知识产权和版权保护意识,拒绝抄袭和侵权行为,同时也要对翻译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保持严谨的态度。
- 注重社会责任感: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社会责任感。
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当积极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促进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交流。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翻译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翻译工作中的思想政治问题。
例如,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问题进行案例分析,促使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文化差异。
- 讨论与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讨论翻译工作中的诚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 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翻译工作的挑战和责任。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项目,进行翻译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评价方式- 综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在翻译实践中的表现和思政教育上的成果。
通过学生的翻译作品、课堂表现、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 个人反思:要求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总结,思考自己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收获和成长。
鼓励学生表达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结论《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教育的优秀示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认识、诚信和严谨的翻译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独特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独特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独特案例背景英语翻译作为一门专业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翻译能力外,还应注重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介绍一种独特的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案例,以展示其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的特点。
案例描述在这个案例中,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师设计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社区提供翻译服务。
这项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翻译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心。
任务的具体内容是,学生需要在社区活动中担任翻译志愿者,协助非英语母语的居民与其他人进行沟通。
这些活动包括社区会议、文化交流活动、义工服务等。
学生需要在活动中提供口译或书面翻译,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任务收益这个独特的思政案例在英语翻译课程中具有以下收益:1.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行动对他人的影响,培养出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2. 实践翻译技能: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应用所学的翻译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实践不仅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在社区志愿者活动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志愿者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4. 增强跨文化交流能力:在翻译过程中,学生需要处理不同文化背景和惯的人群。
这锻炼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理解能力。
总结通过这个独特的英语翻译课程思政案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翻译技能,还能培养出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种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做法,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独特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独特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独特案例
案例背景
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我们需要并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同时也
需要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价值观,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
介绍一种在英语翻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独特案例。
案例描述
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有关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的文章或文本进行翻译训练。
这些文章可以涉及到社会公平、环境
保护、人权等议题,通过翻译这些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
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理解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
同时,他们也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对个人、社会和
全球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通过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翻译技巧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
案例效果
通过融入思政教育的独特案例,学生在英语翻译课程中获得了更全面的培养。
他们不仅仅了翻译技巧和方法,还进一步认识到社会问题的重要性和他们作为公民应承担的责任。
这有助于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翻译人才,并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总结
在英语翻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独特案例,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培养。
通过将社会问题和价值观融入到翻译训练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翻译技巧,还能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有助于他们成为有社会影响力的翻译专业人才,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出色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出色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出色案例案例一: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我们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翻译工作,我意识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要求翻译者具备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在一次翻译项目中,我需要将一篇英文演讲翻译成中文,以便中国观众能够理解并感受到演讲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要准确地翻译语言,还要确保表达方式、文化内涵和情感传达都能够与中文听众产生共鸣。
通过深入了解演讲者的文化背景和目标受众,我成功地完成了这个翻译任务,并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
案例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我们也到了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者,我们应该遵守版权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擅自使用或传播他人的作品。
在一次翻译项目中,我需要将一篇关于科技创新的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
文章内容涉及到一项新的发明专利,为了确保知识产权的保护,我特别注意了原文中的专利号和相关信息,确保在翻译过程中不会产生侵权行为。
通过我的努力,我成功地将文章翻译成中文,并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为读者传递了重要的科技信息。
案例三:促进友好交流和合作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我们也到了促进友好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翻译者,我们不仅是语言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桥梁。
在一次中英文商务会议的翻译中,我发现两个团队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和意见分歧。
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文化解读,我成功地化解了矛盾,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思,最终达成了双赢的合作协议。
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翻译者,我们应该努力促进各方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合作,为跨国合作搭建沟通的桥梁。
通过以上案例,我深刻认识到了英语翻译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性。
在翻译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语言技能,更要注重跨文化交流、保护知识产权和促进友好合作等方面的素养。
这些思政能力在我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阿汉翻译课程建设作者:谭野
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23期
“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
阿汉翻译作为外语类课程之一,在完成课程培养目标的同时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旨在培养有跨文化交际素养的优秀外语人才。
“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旨在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和《黑龙江大学建立健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试行)要求,黑龙江大学于2018年开设“黑龙江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试点课程项目”。
“阿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这门课有幸入选次课程项目名单。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本门课程面向阿拉伯语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总学时34学时,2学分,选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阿拉伯语汉语互译教程》。
阿拉伯语系教师均为项目组成员,负责课程材料筛选等工作。
课程目标是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具有扎实的阿拉伯语基础、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解中阿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能够胜任外事、商务、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思政育人目标是旨在使学生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的信心,从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项目建设过程中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选取了适合符合课程思政精神的、学生感兴趣的翻译材料作为教学补充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笔译或口译。
选取的思政材料包括:“一带一路”系列文件阿文译本;习近平讲话系列阿文译本;十九大工作报告阿文译本等。
这些材料均为中央编译局翻译并公开发表,译文准确真实。
经过学习,学生政经方面的翻译水平有所提高,对国家政策有所了解。
课程建设目标基本达成。
本门课程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在实现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寻求“课程思政”与外语翻译课堂的有机结合。
因此在编写教学大纲时教师将翻译材料选取标准设定为易懂、易记、易掌握,有语境、有文化、有内容。
其中易懂、易记、易掌
握的意思是,围绕着翻译技巧选取教材中容易被学生掌握的内容作为示例,让同学在较短时间内学会翻译技巧并运用;有语境、有文化、有内容则是在补充的翻译素材中,选取既靠近翻译理论内容有蕴含中华文化精神、反应国家方针政策的语句,让学生练习。
阿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所选取的教材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编写的阿拉伯语汉语互译教程。
教材分为十五章,前三章从宏观的角度,分别阐述翻译的定义与本质,中阿翻译史概况,翻译的标准、过程、方法等内容。
第四至第八章,主要从词语的角度探讨翻译理论。
第九至第十四章,则涉及句子及篇章的层面。
第十五章介绍了习语以及形象表达的译法。
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选取教材中具有中国文化元素、与国家政策相关的材料进行讲解,并从其他的语言素材筛选出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文化修炼和思想道德素质双重提升的教学素材,结合素材中的语料讲授阿汉翻译技巧。
授课中所选取的补充素材有:“一带一路”系列文件阿文译本;习近平讲话系列阿文译本;十九大工作报告阿文译本以及中国文化读本等。
课堂之余,会将材料发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学。
本门课程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学生在掌握阿拉伯语汉语翻译技巧的同时,了解国家方针政策、重温中华文明之精华,时刻谨记自己学习外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一门语言、了解一种文化,更重要的是将外语当做沟通交流的工具,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喜爱中国,更要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本门课程授课过程重视学生学期情况和学习效果,通过不定期小测验和每周作业进行验收和评估。
通过17个教学周的授课,学生翻译的完整度、准确性、翻译技巧运用的熟练程度、专业词汇的掌握均有明显提升。
而且学生对近期国家政策和相关新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比如在讲解一带一路倡议材料时,学生们只对“一带一路”有模糊印象,并不知道“带”指什么,“路”指什么。
讲解之后,同学们明白了“带”指的是亚太经济带,“路”指的是新海上丝绸之路,学会了“一带一路”的阿拉伯语全称和简称,还简要地了解了“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及其重要性。
又如在讲解主语的变换和语态的转换这一翻译技巧时,我引用了中国的婚俗作为补充材料,于是同学们学会了“满月”、“百天”、“拜天地”、“拜父母”等极具中国特色词语的阿拉伯语译法。
学习之初,同学们普遍反应翻译难度大,但经过几周的努力,同学们逐渐摸索出其中规律,对翻译学习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5.1 把核心价值放在课堂讨论中引领
我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就在于,不再把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局限在政治课堂,用重复、单调、说教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而是将其扩展到其他课程中,让教师在授课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通过这种方式,让思政脱离刻板无趣的桎梏,变身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它可以是一段美丽的传说,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受中华文明的美丽;它可以是一艘潜
艇,让学生在了解中体会中国科技的力量;它还可以是一串复杂难懂的数字,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感叹中华算数的强大。
5.2 把国家战略放在专业教学中宣讲
在多数学生心里,国家战略政策只是新闻联播里主持人滔滔不绝的话语,或是政治课考试不得不背的习题。
学生对于国家战略、法律法规的认识并不深刻,甚至可以说没有认识。
“一带一路”、“五通”这种字眼对于学生很陌生,甚至许多老师对其也不甚了了。
但若在每次课堂上提及几次,日积月累,学生对于这些战略的了解必会越来越深。
5.3 把文化自信放在语言教学中渗透
文化自信需要培养,这一点是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深有体会的。
十年前许多人还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骄傲,如今这种想法却不再适应主流思想。
外语只是沟通的工具,说好外语不能让你自带“洋气”,说好外语的目的是带着中国文明走出去。
因此我认为外语课堂应当将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融入外语语言教学中,站在大国的高度来了解外国的文化,帮助学生在跨文化学习中思正身正、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这才是“课程思政”的价值所在。
(1)教材部分章节未能全部讲授。
主要原因是,教材中的练习题量较大,并且有一定难度。
为了完成“课程思政”建设,引入了许多补充材料。
阿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每周只有两课时,讲授完全部内容,时间并不充足。
(2)补充材料题材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学生的需求。
出于对译文准确度、可信度和完整性的考虑,补充材料只选取了中央编译局公开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系列讲话,以及已经发行的中国传统文化译本。
在题材上未免有所局限。
拟在以下方面需继续进一步建设:
(1)精简补充材料。
在眾多素材中选取根据代表性的语句,避免整篇、整段的阅读,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难度。
(2)重视学生反馈。
照顾大部分学生学习进度,避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接受能力,预防教不会,学不懂的情况。
(3)借鉴其他教师优秀经验。
经常去听其他思政课程,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取长补短,完善思政课堂教学。
本文系黑龙江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试点课程项目。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