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传说故事

壮族的传说故事
壮族的传说故事

壮族的传说故事

壮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一员,壮族的热情好客和丰富多彩的独特文化令人向往,让人想亲身去感受一下壮族的美。那你知道壮族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壮族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蛙婆节”,也称“青蛙节”或“蚂虫另节”。它是东兰壮族人民以村寨为单位,在每年正月期间自发举办的、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人寿粮丰、六畜兴旺为目的的最隆重的传统文化活动。传统的“蛙婆节”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至月末结束,历经四个环节,为时近一个月。

传说青蛙是天帝派下凡间专事桑稼的农神,但一农夫不知其尊卑,错将夜间满野欢叫扰眠的青蛙全部毒死,造成当年天地大旱,颗粒无收,无以聊生。然而,酿成大祸后村民却始终不知个中原因为何。后来,天帝道明原由,令下民将死去的青蛙一一找回,日夜祭拜,并以最隆重的仪式逐个埋葬,以赎过罪,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年年岁岁沿袭,因此成节事,即今“蛙婆节”。

每年正月初一起,村民们便敲锣打鼓遍野寻蛙。一旦找见,人们立即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田间歌声四起,村寨锣鼓喧天,户户鞭炮齐鸣。这就是“蛙婆节”的第一阶段“寻蛙婆”。

蛙婆找见后,便拿到寨中专门的祭蛙亭,经颂蛙师一番祷颂后,

将青蛙装入金黄色的竹筒灵棺内,再由两个人抬着“蛙婆棺”在寨内挨家挨户临门祝贺赐福,当几位诵师代蛙婆念完祝语后,主人家立即热情虔诚地将糯米、钱币、糍粑、红蛋等奉给蛙婆,以示感谢。晚上,将蛙婆重置于祭蛙亭,全寨男女老少尽聚于此“守灵”,烧拜尽孝许愿祷告。

这是第二阶段“祭蛙婆”。月末未至,祭蛙时间较长,寨中老幼日夜聚集于此掌灯结彩,敲打铜鼓,对唱山歌。这是活动的第三阶段“唱蛙婆”。及至月末,人们选好宝地,择准良辰,由蛙师按常规举行仪式后,在蛙师、长老的引领下,全寨老少高举画有五谷六畜、虫鱼鸟兽的幡旗,敲锣打鼓,劲吹唢呐,高号牛角,浩浩荡荡地为蛙婆送葬。

这是“蛙婆节”最后阶段“葬蛙婆”。葬蛙之日,方圆域地十里八乡男女老少知讯尽来,田间地头,满山遍野,人山人海,极其热闹。至夜,葬蛙之处篝火熊熊,铜鼓声声,山歌对对,亦歌亦舞,通宵达旦,好一个壮家人的“狂欢夜”。

壮族的传说故事:莫一大王相传莫一大王是河池南丹人,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勇敢。他生得相貌堂堂,力气非凡。十五岁时,就能舞得起四百斤重的大刀,拉得开三百斤力的弓弦,射得出四十斤重的响箭。莫一大王不但力气大,武艺也十分高强。他种有一棵大葡萄,那葡萄藤长的又粗又大,藤蔓直搭到丹州后面的莲花山顶上。每天他都跳到葡萄架上面练武。说也奇怪,每当莫一大王使劲挥动刀枪练武的时候,葡萄叶子就纷纷飞飘起来,一片接着一片,一直飞向皇宫。

一天,皇帝看见一片片的葡萄叶从南方飞来,觉得很奇怪,就派了人来察看,知道是莫一大王练武使叶子飘飞起来的。皇帝知道莫一大王本领大,是个出奇的人,想利用他给自己镇压百姓,保护皇位,便传圣旨招莫一大王到京城里做大官。莫一大王是个好人,他拒绝了圣旨,无论如何也不做压迫人民的官。依然在家中种田,练武,为众人办事。那时候,河池五圩与九圩隔着一排高高的山,五圩常年有水涝,九圩常年是干旱。两地百姓的生活都非常贫苦。一天,莫一大王经过这里,见两地人民叫苦连天,便用伞柄轻轻往大山脚一凿,就把高高的一排山脚凿穿了一个洞洞,常年泛滥在五圩的水,哗啦啦地流到九圩来了。从此,九圩再也没有干旱了。莫一大王又看见河池地方很多山寨缺盐少水,大家吃盐喝水都很困难。心想:要是有个大海,就可以解决大家的困难了,于是他立志兴修一个大海。河池山多地少,怎么办呢?莫一大王用伞柄挑起大山,扛在肩上,把一座座大山挑到别的地方去--现在河池南丹一带许多山有穿孔,据说就是莫一大王用伞柄穿通的。后来他觉得用伞柄挑山工夫太慢了,就改用伞把山赶走。一群群的大山,象一群群的水牛一样,乖乖地被莫一大王赶着走了。不料大海还没有造成,皇帝忽然派兵来了。原来皇帝见莫一大王不愿意为他服务,却替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情,又见莫一大王日夜练武。皇帝害怕莫一大王起来造反,就派了九员大将来捉拿莫一大王。这九员大将来到莫一大王的家乡,一看,见莫一大王在葡萄架上练武,抛着三块千斤重的大石头,象抛花生米一样,九员大将吓丧胆啦,自知活捉不了莫一大王,决计暗中把莫一大王害死。他们一齐弯弓搭箭,飕

飕地射出了九支暗箭,想把莫一大王一下子射死。可是莫一大王也发觉得快,他立即用两手接住两支,两个胳肢窝夹住两支,口上咬着一支,歪头压在肩上一支,两只脚趾夹住两支,还有一支落在地上了。莫一大王把八支利箭丢掷回来,戳死了八员大将。剩下一员大将丧魂失魄地逃回京城,给皇帝报讯去了。皇帝惶恐起来,害怕得面青脸白,连忙派了大批兵将前来攻打丹州捉拿莫一大王。莫一大王和丹州人民在莲花山筑起了城池,跟皇兵对打,把皇兵打得大败而逃。可是皇帝的兵马众多,他又从各地凋来了几十万人马,把莲花山团团围住了。围得水泄不通,想把莫一大王和丹州人民困死在莲花山上。一天黑夜,莫一大王乘皇兵没有注意,偷偷从葡萄藤上爬出来了,拿起伞赶山,想把贵州那边的山赶过来,反转围住皇帝的兵马,以便一阵子把皇帝的兵马杀光。许多大山被莫一大王象赶牛羊一样悄悄地赶了过来,皇的兵将一点也不发觉。不料有一天,莫一大王正在赶着山走时候,忽然遇上两个女人。莫一大子问她们:"你们看见前面有我的一群牛走动吗?"那两个女人说:"我们没有看见你的牛群,只看见一排排大山。"两个女人这么一说,莫一大王赶来的山就不能走动了。原来这两个女人是坏人,她们赶忙把莫一大王赶山的事诉了皇帝的兵将,并说要把葡萄藤砍断了,才能打败莫一大王。皇帝的兵将高兴得跳起来,他们砍了三天三夜,把葡萄砍断了,葡萄藤流出了许多红红的鲜血来。

莫一大王没有藤爬回莲花山上了,他的力气也减弱了。他还指挥着众弟兄,坚持和皇兵作战。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了,皇兵满山遍野

来追赶他。他爬上山头,用脚一踢,山头过去了,他踩着歪山头,从这座山跳到另一座山。后来,他到一座尽头山,就无路可走了。恰巧这时候天上的长虹垂下来,莫一大王踩着长虹上天去了。

五谷庙节,别称:莫一大王节。时间:农历六月初一,壮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龙胜一带。相传六月初二是莫一大王的诞辰日。传说莫一力大无比,被奉为壮族头领。有一年,皇帝到壮乡征用人皮去盖宫殿,他用计谋使壮人避免了这场灾难。其后,皇帝任命莫一在京城做官,但也留恋故乡,每晚骑着神马回壮乡家里睡觉。后被朝廷发觉,他逃回壮乡,皇帝派大军讨伐,莫一抵抗,因寡不敌众而被杀。可他被砍下的头不仅不落地,会说话,能痛骂皇帝和宦官,而且在官兵走后,又从天上落到自己的颈上,复活了。壮人认为莫一是一位刑天式的英雄,对他非常崇敬。每年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以家庭为单位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莫一大天保佑壮家人安宁。大祭以村寨为单位,届时杀牛、猪各一头,用肉、骨头、肝、肠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这些菜不能同时摆上神台,而是隔一会儿送一道,十二道齐全,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

壮族的传说故事:壮族的由来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鸟浒,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当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在祖国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主

要居住着属于百越系统的西瓯和骆越两族群,这两个族群就是壮族的先民。

根据出土文物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铜器,这些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壮族社会无阶级的原始公社进入到奴隶社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5路,进军岭南。秦军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之下。又派监禄在广西修筑灵渠,把湘江与漓江连接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接着,从中原迁来大批汉人“与越杂处”。这些汉人在与瓯、骆越的交往、通婚过程中,部分成为壮族,同时加速了越人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汉至唐初,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给壮族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壮族人民不堪奴役,多次反抗。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起事于岭南的壮族地区。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反动统治者的血腥镇压而告失败。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白族本主神话故事

段本主恨鸡 ——银桥区双鸳村本主 双鸳村的本主姓段,名字已失传了。据说他是南京人,在南诏当大官,同段宗榜的官职一样大。封号是清平景帝,又称护国武帝。因为他做人忠厚诚实,办事光明磊落,而且和蔼谦恭,所以北朝的朝都就没有设在双鸳村,而是设在庆洞村。要不然,那北朝朝都的本主座位,该是由他来坐了。 古时大理城的南面一带叫南乡,城北一带叫北乡。南乡设有南朝都,都主是将军洞的李宓多,北乡也设有北朝都,都主是庆洞村的段宗榜。朝都,好比是首府,为各村本主庙的中心地。朝都的本主,就是首领,各村的大小本主统归他管辖。这位都主不仅威镇苍洱,受本村人的供奉,同时还享受各村人的朝拜和祭祀。 当时,按照段本主的官职和功劳,把北乡的朝都设在双鸳村,让段本主当都主,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可是,他却偏偏要去找段宗榜商量,结果反把事情办差了。 段宗榜和段本宅在朝中时,和衷共事,相处很好。这天两人一见面,更是亲热得不得了,彼此寒暄过后,双方倚棋桌对面坐下,一边走着棋子。一边滔滔不绝地叙谈,古往今来,天上人间,无所不及。直到黄昏时分,话头才转向正题。 段本主说:“今日我来找你,有件要紧事同你商量,不知该说不该说?”

段宗榜捻捻胡须,皱皱眉头说:“你是怎么啦?你我情同手足,无话不说。现在突然跟我讲起客气来,可是有什么冒犯之处呀?” “不,不,不。请你莫要见怪。”段本主照实说,“我想问你,北朝都设在哪村好。” 段宗榜爽快地应道:“这北朝都嘛,设在你村我村,不都是一样,你坐我坐,也没有哪样关系呀!” “不过,俗话说,砍断的木头才好抬嘛。” “那就设在你们双鸳村好了。” 段本主一听,脸涨红了:“这万万使不得!你德高望重,我岂敢高踞于你之上。这北朝都,理当设在庆洞村才合,你坐中央本主之位,是符合天意,顺应民心的啊!” 他们互相谦让,久久难以定夺。最后议定以鸡叫先后来决定,明早哪村的公鸡先叫,北朝都就设在哪村。 第二天清早,庆洞村的公鸡先叫,双鸳村的公鸡后叫,北朝都就决定设在庆洞村,段宗榜就成了中央本主。可是,段宗榜却没有去庆洞村坐朝,而是到上阳溪当了本主。他的位子,被他的弟弟抢先去上任,占掉了。 这消息一传开,各村本主都愤愤不平,段本主心里更不好受,怨来怨去,只怨双鸳村的鸡不争气,叫迟了。他决心同鸡绝缘,也绝不吃鸡。从此,无论是公鸡还是母鸡,他都十分痛恨,一见着就生气,谁要是忘记了他的这一忌讳,把鸡拿进本主庙来供他,

壮族三月三歌节故事传说

民俗故事之——壮族三月三歌节 提到三月三,绝大数人首先想到“壮族三月三申遗”,其实不然,三月三后面的民俗小故事更让人温暖。 据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约在古代,有一位老婆婆,无夫无子,心地善良的她救了一条小蛇,当然不是农夫与蛇的故事。老婆婆一直照顾着小蛇直到它的伤完全愈合,康复后小蛇却不想离开老婆婆了,作为报恩,想一直一直呆在老婆婆身边,像她的孩子一样尽孝心。但是,人和动物是有别的,小蛇为了和老婆婆在一起斩断了自己的尾巴,尾巴变短的小蛇从此就成了“特掘”,从此,“特掘”是它的种类也是它的名字。在壮族文化里,“特”是男的意思,“掘”就是短尾巴的意思,这一切也特别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老婆婆也当真把特掘当做她的儿子来养,相处还特别的和睦,用当今的话来说即使人和动物和睦相处,老婆婆就是这个号召的先祖。后来在壮族里,壮族人也习惯和流行把打猎而来的活物拔掉尾巴上的动物毛,使之成为家里的一员。说明了啥,最开始的驯养动物,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肯定也有人会疑问,为什么非要把动物的尾巴给去掉了,其实这也是人们原一个原始人进化到堂堂正正文明人的美好寄托和转变。 故事当然还没有end,突然有一天,老婆婆去世了,左邻右舍帮忙下葬了老婆婆后,对特掘说:“特掘,老婆婆平时对你挺好的,视为己出,现在你该怎么报答她呢?”特掘仿佛听懂和明白了左邻右舍的话,灵力大作,自己带走了老婆婆的灵柩到大明山峰上,供老婆婆死后能够清修。刚好,这天就是三月三,从此以后,每年的三月三,大明山地区都会阴雨绵绵,当地人就知道是特掘回来看望老婆婆了。 人们被老婆婆的善良和特掘的感恩之心所感动,特此给老婆婆建了一座庙来供奉,壮族人也开始将蛇视为神圣之物。在中华文化里,有很多的图腾都可以看见蛇的影子。大明山也被视为人死后灵魂的最后归属,名副其实的圣山——大明山。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 本文是关于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感谢您的阅读! 什么是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类别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按内容可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5类。它有以下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一、幻想故事(或叫民间童话)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 1.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的情节、事物和部分人物有超自然的性质。常把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 2.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 3.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有《毛衣女》、《叶限》、《吴堪》等。 二、动物故事。

1.以动物为主人公。 2.动物常被拟人化。 3.有的借动物间的纠葛表现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有的解释动物的习性;有的寄寓着明显的教训意义。 三、生活故事。 1.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 2.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扬善抑恶。 3.篇幅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 4.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四、民间寓言。 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例如不少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五、民间笑话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象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少数民族故事 中国共56个民族其中除了汉族其他55个都是少数民族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分别是: 1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2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 3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5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6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7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 8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 9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

10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11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 12 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 13 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 14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 15 鄂温克族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 16 高山族生活在中国的台湾、福建、湖北等地 17 仡佬族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 18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 19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 20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一般全国都有 21 赫哲族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 22 回族是中国信仰回教的民族之

一,人口较多,分布在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县23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的基诺山一带 24 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从事渔业为主 25 景颇族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亚热带山区 26 柯尔克孜族聚居于新疆西部,是个传统的畜牧民族 27 拉祜族聚居于云南 28 黎族生活在中国的海南岛 29 僳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山区,多居于半山以上 30 珞巴族居住在甘肃东南部 31 满族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 32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山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 33 门巴族居住在CZ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由于山河阻隔,外人难涉,历史上曾将门巴族的居住地称为“隐藏地”,至今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

壮族的传说故事

壮族的传说故事 壮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一员,壮族的热情好客和丰富多彩的独特文化令人向往,让人想亲身去感受一下壮族的美。那你知道壮族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壮族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蛙婆节”,也称“青蛙节”或“蚂虫另节”。它是东兰壮族人民以村寨为单位,在每年正月期间自发举办的、以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人寿粮丰、六畜兴旺为目的的最隆重的传统文化活动。传统的“蛙婆节”活动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至月末结束,历经四个环节,为时近一个月。 传说青蛙是天帝派下凡间专事桑稼的农神,但一农夫不知其尊卑,错将夜间满野欢叫扰眠的青蛙全部毒死,造成当年天地大旱,颗粒无收,无以聊生。然而,酿成大祸后村民却始终不知个中原因为何。后来,天帝道明原由,令下民将死去的青蛙一一找回,日夜祭拜,并以最隆重的仪式逐个埋葬,以赎过罪,求得来年风调雨顺。年年岁岁沿袭,因此成节事,即今“蛙婆节”。 每年正月初一起,村民们便敲锣打鼓遍野寻蛙。一旦找见,人们立即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田间歌声四起,村寨锣鼓喧天,户户鞭炮齐鸣。这就是“蛙婆节”的第一阶段“寻蛙婆”。 蛙婆找见后,便拿到寨中专门的祭蛙亭,经颂蛙师一番祷颂后,

将青蛙装入金黄色的竹筒灵棺内,再由两个人抬着“蛙婆棺”在寨内挨家挨户临门祝贺赐福,当几位诵师代蛙婆念完祝语后,主人家立即热情虔诚地将糯米、钱币、糍粑、红蛋等奉给蛙婆,以示感谢。晚上,将蛙婆重置于祭蛙亭,全寨男女老少尽聚于此“守灵”,烧拜尽孝许愿祷告。 这是第二阶段“祭蛙婆”。月末未至,祭蛙时间较长,寨中老幼日夜聚集于此掌灯结彩,敲打铜鼓,对唱山歌。这是活动的第三阶段“唱蛙婆”。及至月末,人们选好宝地,择准良辰,由蛙师按常规举行仪式后,在蛙师、长老的引领下,全寨老少高举画有五谷六畜、虫鱼鸟兽的幡旗,敲锣打鼓,劲吹唢呐,高号牛角,浩浩荡荡地为蛙婆送葬。 这是“蛙婆节”最后阶段“葬蛙婆”。葬蛙之日,方圆域地十里八乡男女老少知讯尽来,田间地头,满山遍野,人山人海,极其热闹。至夜,葬蛙之处篝火熊熊,铜鼓声声,山歌对对,亦歌亦舞,通宵达旦,好一个壮家人的“狂欢夜”。 壮族的传说故事:莫一大王相传莫一大王是河池南丹人,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勇敢。他生得相貌堂堂,力气非凡。十五岁时,就能舞得起四百斤重的大刀,拉得开三百斤力的弓弦,射得出四十斤重的响箭。莫一大王不但力气大,武艺也十分高强。他种有一棵大葡萄,那葡萄藤长的又粗又大,藤蔓直搭到丹州后面的莲花山顶上。每天他都跳到葡萄架上面练武。说也奇怪,每当莫一大王使劲挥动刀枪练武的时候,葡萄叶子就纷纷飞飘起来,一片接着一片,一直飞向皇宫。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10个)

民间传说故事 民间传说故事(一):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一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样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必须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之后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齐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此刻,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必须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能够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但是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先,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民间传说故事(二):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仅美丽大方,而且十分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五年级《中国民间故事》比较阅读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3147778.html, 五年级《中国民间故事》比较阅读初探 作者:李钰 来源:《小学生作文辅导·中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要】?笔者主要通过“三比”来初步探索五年级《中国民间故事》的比较阅读方法:通过比较故事情节,提升学生复述能力;通过比较人物形象,提高学生赏析能力;通过中外对比阅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关键词】?五年级;《中国民间故事》;比较阅读 阅读学理论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而比较是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找出事物间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与区别,掌握其相同点和相异点,从而把握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认识多类事物的目的。所谓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之前已经学过《普罗米修斯盗火》《开天辟地》等中外神话故事,五上又接触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于是在课外阅读时,我推荐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民间故事口耳相传,耳熟能详,其中的人物、故事,学生都不陌生,如何为学生和文本搭建阅读对话的桥梁,激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学生在这本书中能够得到不同的阅读滋养,我主要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达成阅读内容与学习主体的时空对接。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三比”: 一、比较故事情节——提升复述能力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的叙事体故事。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传递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既然这是一种口头叙述的文学,学生也应该具备讲述的能力,而部编版五上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在执教《开天辟地》一文时,我补充了另外两个故事《精卫填海》和《后羿射日》,学生在交流故事主要内容之后,我追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发现这三个故事在故事情节上有什么相同点吗?学生思考之后交流: 生1:我发现了三个故事开头都是遇到了困难。比如《后羿射日》,一开始是天上有十个太阳,百姓苦不堪言。

大理白族宗教信仰

大理白族本主文化的调查研究摘要: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研究白族本主文化,探讨本主的起源、传说、功能,了解本主文化的祭祀仪式,对正确理解本主崇拜的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字:白族;本主;本主传说;功能;祭祀 内容: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稳定的白族群体。本主崇拜与白族社会的政治、历史、哲学、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交织在一起,深深扎根于白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本主文化。 由于白族祖先的来源较为复杂,白族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会。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也游离不定,人们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主信仰。但随着社会相对稳定,民族共同心理的确立,才渐渐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崇拜对象——“本主”。一般认为,本主崇拜源于农耕祭祀。本主信仰在南诏时期即已形成,以后又历经数百年的发展,本主数量不断增加,文化内容越发丰富,才形成如今的本主崇拜格局。在19世纪以后,基督教和天主教虽传入白族地区,但只有极少数人信仰。

本主宗教是白族信奉的宗教,本主崇拜是白族独有的一种宗教信仰。本主一词的含义“本境最高贵的保护神”。本主,白族话称为“武增(音译)”。武,意为地方;增,意为主。因此,按字面翻译应为“地方之主”,或称为本境之主,简称为“本主”。这些称呼有祖先和主人的含义。本主宗教是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为完整体系的宗教,且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是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 本主有“景帝”、“皇帝”、“灵帝”、“圣母”等多种封号。白族本主崇拜的特点是开放性。白族的本主崇拜除了保留着本民族原生的原始崇拜外,还吸纳了佛教和道教的神祗、教义。 为数众多的本主大体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本主,如石头、水牛、猴子、白骆驼等; 二、神灵本主,如山神、谷神、猎神、龙王、太阳神等; 三、英雄本主,杜朝选、段赤诚、柏洁夫人等; 四、帝王将相及祖先本主,南诏、大理国王及高级将领细奴逻、阁 罗凤等; 五、外族人本主,如郑回、杜光庭; 六、佛教与道教神灵本主,如观音老、关羽、李靖等。 每个本主神,都有典雅的封号,都有口传或成文的传说故事。 周城本主——杜朝选 传说不知什么时候,周城村中的两个女子,上云弄峰砍柴,经过蝴蝶泉,被一个少年邀去喝茶,她们被缠不过,回头向村中逃跑。不料走错了路,向霞移溪山峡中跑去,却被巨蟒所变的少年掳入洞中,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传说故事 【中国古代四大神兽】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青龙为东方之神;白虎为西方之神;朱雀 为南方之神;玄武为北方之神,龟蛇合体。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在上古时代,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宫,分别以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亢、氏、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 西方七星奎、娄、胃、昂、毕、角、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鬼、柳、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牛、女、虚、危、室、壁,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官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四神之中,青龙与白虎因为体相勇武,主要地被人们当作镇 邪的神灵,其形象多出现在宫阙、殿门、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在最后一种场合里,龙已不是助墓主升天,而是镇慑邪魔,保卫墓主 的灵魂安静。 青龙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顺阴阳,四灵圣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虽然在欧美奇幻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和日本的神 话传奇中,它们却以尊贵无比的四圣兽身份出现。 青龙,亦作“苍龙”,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龙是中华民族的 图腾,自黄帝授命于天,威泽四方,龙就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

的象征,而比较明确的定形是在汉代,从大汉朝开始,龙就被确定为 皇帝的象征与代表。在东方传奇中,青龙身似长蛇、麒麟首、鲤鱼尾、面有长须、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而在西方神话里,龙更像 是长翅膀的蜥蜴。 白虎,古代神话中的西方之神。形体似虎,白色,凶猛无比,因 此成为尊贵的象征。同时白虎也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许多以 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相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 上的白虎像。 朱雀,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古代神话中的南方之神。因 其形似鸟状,位在南方,火属性,所以在游戏中经常以凤凰的形状出现。但其实朱雀和凤凰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凤凰是百鸟,而朱雀却是 天之灵兽,比凤凰更稀有尊贵,破坏力也更强。在日本的漫画和游戏里,朱雀都是作为强力呼唤兽或者妖兽出现的,比如漫画《幽游白书》和依据漫画改编的同名游戏。 玄武,也叫“真武”,俗称“真武大帝”,是道教所奉的神。相 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以宝剑,入 湖北武当山修炼,经四十二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但宋朝忌讳玄字,因而改称真武。玄武又相传本身是北海一只大龟,此龟以前被当作柱子支撑整个蓬莱仙山,因其灵性深觉,历经多 年的听道闻道,终于修得正果。所以帝王陵寝多有驮碑之龟,正是以 此暗寓玄武。另外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称北冥,听到这个名字估计许 多读者又联想起北冥归海,还有金庸老先生笔下人物逍遥子的《北冥 归海》。 【神女峰的神话故事】 人人都知道,世界上的山峰是喜玛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可是 你知道吗?很久很久以前,那里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终年四季如春, 是一片富足漂亮的乐土。

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区别

民间故事及民间故事区别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按内容可分为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5类。它有以下特征: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 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一、幻想故事(或叫民间童话)包含丰富的想象成分,充满浪漫色彩。 1.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的情节、事物和部分人物有超自然的性质。常把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当作可能实现的事情表现出来。 2.情节常采用“三段结构法”;人物、情节、语言基本定型,在不同地区也时有变异。 3.古代流传的幻想故事有《毛衣女》、《叶限》、《吴堪》等。 二、动物故事。 1.以动物为主人公。 2.动物常被拟人化。 3.有的借动物间的纠葛表现社会现象、人际关系;有的解释动物的习性;有的寄寓着明显的教训意义。 三、生活故事。 1.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加以虚构。

2.现实性较强,故事往往扬善抑恶。 3.篇幅比较短小,人物性格单纯,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 4.有时也采用三段结构法。风格较为朴实、明快。 四、民间寓言。 是广大人民创作的包含有明显教训意义的口头散文故事,风格含蓄、幽默、发人深省。 例如不少先秦的著作中记录或引用了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 五、民间笑话是幽默、滑稽性的短小故事,大量是讽刺人民内部生活和性格中的某些缺点的作品。 许多优美的民间故事,象广为流传的《孟姜女的传说》,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他三大著名故事是:《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完整版)年的传说故事

年的传说故事 年”起初是一种怪兽的名字,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制造了火药,把“年”给赶跑了,所以现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放鞭炮来驱邪避凶。 人们为了几年把年赶跑,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把那一天定为节日,后来就成了中国的“年” 过年的习俗及由来 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 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几种说法,1、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

浅谈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区别和联系

浅谈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区别和联系 从广义角度来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带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叙事作品的总称,包括神话、传说、童话、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联系和区别从钟敬文与乌丙安的话中可窥探大概: 传说大都跟神话和民间故事一样,是一种虚构性的作品。(钟敬文) 民间故事中的假想内容时有一些原始观念的痕迹,但整个内容并不像神话那样全部概括着原始人类的认识和观念。民间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几乎很少有附会到具体事物上的,有的故事即使关联到某些事物上,但在内容的基本特色上与传说内容的生活特色也有区别。(乌丙安) 神话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讲述真理的谎言。”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述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习俗的传奇故事。就二者的体裁特征和传播方式而言,神话与传说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相对于神话,传说的创作者是没有特定作者的民众或群体,其内容与历史上的实有之人、实有之事或特定地方的风物或习俗两个方面的事实相联系。 一部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交融在一起,神话是传说产生的源头之一。如三皇五帝时代的禹帝,他在神话中的形象本是一条虫,而上古也有人性化了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两种故事产生的时代有先后之别,但后来同时在人们的口头传播。神话的思想内容主要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反映先民征服自然的愿望与追求,充满奇丽荒诞的幻想。传说的人物和情节也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因素,传说的故事富于传奇性,许多传说的传奇性效果是靠超现实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如杨柳青年画传说中关于画会“鼓”的故事——画中的动物、植物会变成真的,画中的毛驴会下来给穷苦人拉磨;白蛇传中蛇能变人、会施法术等,都是神异性的情节,与原始文化中的神话思维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这些情节在传说中不像在神话中那样占主导位置。 这些讲的都是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二者也有区别: 第一,二者的故事主人公有不同的属性。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其故事以神格为中心。传说的主人公是人,而且很多是历史上有真名实姓的人,其故事比神话更接近现实生活,其超现实因素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占主导地位。如神话中上古皇帝与蚩尤的战争,作战过程不是常人之间的厮杀,而是主人公做法,“纵大风雨”、“作大雾”,或请神助战,或命猛兽攻战,整个战争都是神灵之间的较量,现实性成分很少。而关于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传说故事,双方的作战过程是常人的武力和智谋的较量,其中也有孔明做法、借东风的情节,但这种情节只是局部内容,是整个故事的点缀,传说的情节整体上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第二,神话与传说都有超现实的幻想,但神话的幻想符合原始思维的逻辑,在神话存活的原始部族的生活和信仰里,具有神圣性和真实性。即神话的超现实情节传播者信以为真,传说的幻想只是为增强故事的传奇性而存在,并不为传播者所相信。 狭义的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指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述作品,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品。 传说与民间故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二者有时可以相互转化,即故事的传说化和传说的故事化。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传说总是和纪念物联系,围绕客观实在物进行叙事。如《卧龙岗来历》《冬至吃饺子》等;而民间故事却无须围绕客观实在物构建故事。如《八百老虎闹东京》等。第二,传说中的主人公一般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叙述的事件有时间、地点,如刘、关、张的传说,王蟒撵刘秀的传说等,都是历史上实有其人,再经过民众的艺术加工,流传民间;而民间故事不受具体时间、空间的局限,民众可以自由幻想和虚构。如王二、张三等,历史上没有其人,是人们的幻想和虚构的。

白族有什么民间故事

白族有什么民间故事 大理的山川,翠绿雄伟,实在迷人。苍山上十八条溪水落石出,像一条条闪光的银链,悬挂在山峰之间,真是好看。苍山有十九峰,其中有一个叫玉局峰。每到十冬腊月,玉局 峰上便出现一缕洁白的云彩,袅袅婷婷,宛如一个姣洁美丽的女子,伫立有玉局峰顶,向 洱海眺望,那景色更是动人。不过,这朵云彩一出现,大理一带就狂风大作,刮得平静的 洱海顿时白浪滔天,波涛滚滚。直到把海底的一块石坪吹得露出水平,狂风才停息下来。 这朵神奇的云彩有个动人的名字,就叫做望夫云。关于它,流传着一个传说。 相传一千多年前,南诏王有个公主长得很美丽,又很善良,她的眼睛像洱海水一样明亮,她的心地像清碧溪水那样纯洁。公主已经十九岁了,可是南诏王还没有招上驸马。王 孙公子争相向公主求婚,但公主觉得都不称心,一个也没有答应。 就在这一年的春天,公主在绕三灵盛会上认识了一个年轻的猎人。这个猎人从小失去 父母,独自居住在玉局峰的岩洞里。公主很同情他的遭遇,又见他长得英俊、魁伟,就看 中了他。猎人见公主长得俊俏,对人又和气,也很喜欢她。 公主看中猎人以后,时刻都思念他,想得白天吃不下饭,晚上睡不好觉。有一天,南 诏王突然告诉公主,已把她许给大军将了,择定吉日就要成亲。听到这意外的消息,公主 焦急得整整哭了一夜,两只眼睛都哭肿了。第二天清晨,晨雾刚刚散去,公主在窗前呆望 着青翠的苍山,心如乱麻。这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喜鹊,落在窗前的树枝上,喳喳地叫 个不停,叫得公主心更烦了,说:“小喜鹊,小喜鹊,你知道心中的忧愁吗?”不料,小 喜鹊轻轻地点了两下头。 公主连忙说:“小喜鹊,那就请你带个口信给玉局峰的猎人,叫他快来救。”小喜鹊 又点了点头,飞走了。 小喜鹊一直飞到了玉局峰。这时猎人刚从云弄峰打猎回来,正要进洞。小喜鹊停在洞 口的桂花树上,朝着猎人喳喳地叫。 猎人奇怪地问:“小喜鹊,你有什么话要对说吗?” 小喜鹊说:“南诏王要把公主嫁给大军将了,公主要你赶快去救她。” 猎人认识公主后,也天天思念着她,现在听说公主就要嫁人了,心里急得像烧着一盆火,他背起弓箭就往山下奔去。走到半路,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背着一只背箩,一 瘸一拐地在前面走着。 猎人问他:“老爷爷,你要去什么地方,你的腿怎么啦?” 老人回答说:“去山上采药,不小心摔坏了腿。唉,怕到天黑都回不到家啦!” “老爷爷,背你走吧!”

《民间故事》

1.公鸡叫三遍,太阳跟着出来。 2.古时候人们为了驱赶凶恶的“年”而仿照竹子做成鞭炮,称之为(爆竹)。 3.神农尝百草,神农尝了“断肠草”而死去了。人们称神农为“药王菩萨”。 4.狼来了中小孩撒了三次谎,第三次羊全被狼咬死了。 5.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6.白头翁是一只懒惰的鸟,怕干活就把头发染白了。 7.猎人海力布把小白蛇送的宝石含在嘴里能听懂各种动物的话,因为他为了救大家,把听到的话告诉了别人,最后变成了一块僵硬的石头。 8.鲁班后人尊称他为木工的祖师。 9. 掌管华山的神仙是(三圣母),她有一盏王母娘娘赠送的(宝莲灯)。她的哥哥是(二郎神),儿子叫(沉香)。沉香到华山打败二郎神,救出了三圣母,得到了宝莲灯。 10.一幅壮锦是妲布花了三年的时间织成的。 11.白娘子为了救许仙水漫金山法海将白娘子压在雷锋塔下,最后法海躲进了一只螃蟹的硬壳里,白娘子是白蛇,小青是青蛇。 12.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成了两只五彩的蝴蝶。 13.孟姜女去长城找丈夫范喜良,得知丈夫已死,哭倒了长城,秦始皇让她做妃子,她不从,跳下大海,最后与丈夫在海里团聚。 14.弄玉和箫史吹箫引凤 15.一个叫苏和的牧童用白马的骨头制作了第一把(马头琴)。 16.赵州桥的桥下面还留有鲁班托桥的一只大手印。 17.六郎杨延昭冰冻遂城打败敌军。 18.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19.歌仙刘三姐是壮族的。八月十五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20.巧儿教会大家养蚕,人们都称她为“蚕花娘娘”。 21.“何首乌”原名叫“何守虎”能使头发变黑。 22.刘备、张飞和关羽桃园三结义。 23.诸葛亮让张飞数芝麻。 24.顾恺之点睛。 25.王维醉画葡萄架。 26. 彩虹的两端是两只美丽的金蟾扯着。 27.乡亲们为了纪念大阿福舍己救人,用家乡的惠山黄泥捏了“大阿福”泥像供在堂前和房中。 28.汪嘉克服困难将幸福鸟带回家乡西藏。 29.吴晓顺让爪哇国的国王废除活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这条规定。 30.老铁匠留给儿子的传家宝是全套的铁匠工具。

十二生肖经典故事及传说

十二生肖的故事 胆小鼠异想天开 我们只要看到老鼠,第一个反应就是“打”,的确,“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由此可见,我们对老鼠的印象是多么的恶劣,甚至认为它们是偷懒、卑贱、狡猾、懦弱的象征。 虽然老鼠如此可恶,但是在历史上,有几则关于老鼠的有趣故事,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老鼠在这几则故事,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悔,老鼠在这几则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 谁去替猫儿挂铃铛 很久以前,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户有钱人家。由于这户人家家老鼠太多了,于是主人就买了一只猫来捕捉老鼠。 果然不久,老鼠减少了许多,主人非常高兴,猫儿也很得意地继续担任守卫的工作。 有一天,在这栋房子的一个偏僻角落,正有一场热烈的讨论会在举行着! “各位女士、先生,我今天召开这次讨论会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一个办法来对付那只可恶的死猫。它已经杀害了我们许多同胞,如果再不想办法对付它,迟早我们的性命都不保。请各位踊跃发言。”老鼠酋长说。 老鼠们听了,纷纷举手想要发言。老鼠酋长只好让他们一个一个来。首先是勇士甲站起来发言: “我建议,趁那只死猫在追我们时,故意把他引到老鼠夹旁边,让他被老鼠夹夹到。这样,他以后就再也不能追我们了。” 勇士乙听了,很不以为然,就站起来说: “这个办法对我们很危险,万一还没跑到老鼠夹边,就先被他吃了怎么办?所以我认为,趁他睡着时,拿火去烧他是最好的办法。” “不,这种办法对我们也有危性。我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趁他睡着时,在他脖子上挂上一个铃铛。 这样,以后只要听到铃铛的声音,我们就可以赶快逃跑,再也不怕被他抓到,你们认为如何?”勇士丙得意地看着大家。 老鼠们都非常同意这样办法,纷纷鼓掌起来。 “既然大家都赞成了,那有谁自愿去替那只死猫挂上铃铛呢?”老鼠酋长问。 “既然没人愿意去,这个建议是你提的,我看就由你去好了。” “我…….我不敢去,你还是找别人吧!”说完,勇士丙就不再说话了。 结果,都没有老鼠敢去,所以到现在,那群老鼠仍然被那只猫追得死去活来呢! 谁喜欢吃臭老鼠 战国时代,庄子和惠施是好朋友。两人常一起辩论对任何事的看法。 有一次,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知道了,就想到魏国去拜访这位老朋友。 魏国一些爱进谗言的小人就对惠施说: “庄子这次来我们魏国,可能别有企图。或许是要来谋取您的相位,您可千万要小心啊!”“嗯!他们说得蛮有道理的。”惠施心想。于是他就派了许多士兵,到魏国各地搜查庄子的住处。 士兵们找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找到庄子,然而庄子却在第四天早上亲自登门拜访惠施。“老朋友,你知道南方有一只鸟叫吗?这是一种很珍贵奇异的鸟,它由南海出发飞向北海。在途中,若不是梧桐树,它绝不停在上面休息;除了竹结的果实外,它绝不吃到别的东西;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也不喝。当它正悠然自在地飞翔时,地上正好有一只猫头鹰,刚抓了一只臭老鼠,猫头鹰以为要来抢夺自己的臭老鼠,就抢先地向怒叫一声!我说惠施啊!你该不会拿魏相来对我怒叫吧?”庄子说完,就笑着看惠施。

中国民间故事主要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主要内容 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 闽南方言在平常时的应用中,在生活中,有时无意中会应用得非常奇妙和十分趣味。显示出误打误撞出其不意的结局,却也显得相当神妙和富有深刻意义。这些,也许正是闽南方言所发挥的艺术效果。 流行于闽南漳州地区的一则《虎怕漏》的民间故事,就说明了这种事例,故事结局真是另人拍案叫绝。 故事是这样说到的,有一天傍晚,有一个贪图走路错过宿店的牛贩仔,拉了两条小牛犊(音牛桃仔),望着南山而来,被出来觅食的小虎看见了。小虎偷偷地跟在他们后边,准备等个机会食掉小牛犊。刚好在这个时候,天下起了大雨来了,牛贩仔只能拉着小牛犊,进入一间土地庙中避雨。谁想雨越下越大下个不停。牛贩仔只得把破庙门关上。他把小牛犊拴在靠边的柱子上,自己找个地方休息。谁知这庙年久失修,破漏不堪,到处漏雨。只有找到靠门边的那柱子底下比较干燥的地方坐下来休息。守在门外的小虎,等得不耐烦了,正想进去咬小牛犊时忽听到那牛贩仔唉声叹气地说:今晚啊,我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小虎一听,心想,这个人真怪,我老虎,他不怕,却怕一个什么漏?到底这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还是回去问妈妈再说。于是就跑回洞中,把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然后问道:到底”漏”是什么东西?厉害不厉害呢?母虎也开

不清楚这个从来没听过的”漏”是什么东西,就叫小虎在洞中等侍,自己出去看看。 母虎来到破庙前,里面静悄悄的只听见打呼噜的声音,它就蹲了下来,把虎尾巴从破门洞里伸了进去,左搔右打,想把牛犊搔打出来,好吃掉它。这时候,牛贩仔靠在柱子上刚要入睡,忽然脸上被虎尾巴搔打了一下,惊醒过来,“哎哟,不好了,老虎来了!”当他镇静下来后,取出腰间那把锋利的小刀,猛力地切了下去。那老虎没想到这一招,突然尾巴被咬去一段,痛得大吼大叫,拼命向远方逃去。 母虎气喘吁吁地跑回洞中,对小虎道:那”漏”果真是非同小可,幸亏我跑得快,尾巴只被它咬去一段,要是跑不快,恐怕连生命都没了。 故事的内容从开头、发展、结尾、经过,确实让人惊奇不已。整篇故事的转折之处从牛贩仔无意中讲出口的一句苦叹:“我今晚啊,鬼也不怕,虎也不怕,只有怕漏!” 就因为这个漏,竟然把一只凶猛而又吃人不眨眼的百兽之王老虎吓得如此的凄惨。着实令人感叹有些语言应用方面的误打误撞还能够幸免一场大灾,这是闽南语言的魅力所在,就因为一个漏字,便使整篇文章奇处环生,它在整篇故事的表述当中只占了极小的部分,整个故事却因它而奇趣生辉,实在不简单!由这则故事,我们可以见出闽南方言运用交流的巧妙,处处可有精华,可做文章!

大理神话传说

大理神话传说 大理历史悠久,是云南最早文化发祥地之一。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大理的传说,你又听过多少?下面是为你整理的大理神话传说,希望对你有用! 大理神话传说篇1:观音的神话 大理神话中有关观音的最多,其中以制服罗刹一事为人民喜闻乐道,至今不衰,因为它反映了正必胜邪的信念。这个神话讲的是:远古的大理坝子,是一片汪洋,罗刹统治着这块土地。观音为了使山头上的人民有耕种之地,向罗刹借一块只有白狗跳三跳、袈裟披一被的丁点之地,罗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立了契约,刻在赤文岛上。 谁知袈裟被一技,从苍山脚坡退诲水十多里;白狗跳三跳,从上关跳到下关,把罗刹的地盘全占了。 罗刹懊悔不及,想要逃跑,观音用手一指,上阳溪旁边忽然出现了一座琼楼玉宇,罗刹刚一进去,从山上滚下两块巨石,就把罗刹永远关在里面了。从此,大理人民便有了耕犁之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另外,一些观音的传说如《负石阻兵》,《于黄鳝变真龙》,《平定海东》等,都寄托着白族人民善良而又美好的愿望,激发人民去思考、去斗争、去追求。

大理神话传说篇2:九隆神话 出于古哀牢国,即今哀牢山一带,这篇神话说:有一妇人名沙壶,因到江边捕鱼,触沉水而怀孕,生下十个儿子。后沉木化为龙作人言问“我的儿子何在”? 九子惊走,独幼子不去,背龙而坐,因而取名九隆。 九隆长大后,雄桀出众被推为王。当时有一妇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个女儿,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子孙繁衍,散居溪谷。 九隆死后,世世相继,分置小王。 到了唐代初期细奴逻的父亲自哀牢避难到蒙舍川,耕于巍山之麓,当地白国王将女儿嫁给细奴逻并让位于他,这便是流传民间的开国神话。 大理神话传说篇3:三月街的传说 三月街有一些奇妙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每天吃一对人的眼球,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消灭了他。 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便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年复一年,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人们更喜欢的是另一个传说:洱海边有一个打鱼的小伙子,妻子是龙王的三公主。 有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晚,月亮特别皎洁。三公主抬头望月,想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