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的义素变化

合集下载

基于CCL语料库的古代汉语原因介词“因”的历时研究

基于CCL语料库的古代汉语原因介词“因”的历时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对古代汉语中原因介词“因”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笔者先利用CCL语料库获取语料。

然后,根据其使用频率的高低,将它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和鼎盛阶段。

之后,分别分析每个阶段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最后总结归纳原因介词“因”的动态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原因介词“因”的萌芽。

本章主要对先秦时期原因介词“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节主要概述萌芽时期它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主要分析萌芽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三个:转化因子的存在;宾语的虚化;句法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主要归纳萌芽时期的特点。

特点主要有三个:出现次数少,使用频率低;一词多用,身兼数职;表原因的部分多出现在“因”的后面。

第二章原因介词“因”的产生。

本章主要对秦、汉至唐、五代时期原因介词“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节主要概述产生时期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主要分析产生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三个:句子结构日益复杂;双动词句大量出现;以及介词“因”内部功能的分化。

第三节主要归纳产生时期的特点。

特点主要有三个:出现次数增多,使用频率较高;介词“因”内部功能逐渐分化;真正表原因的部分多出现在“因”的前面。

第三章原因介词“因”的发展。

本章主要对宋、元、明时期的原因介词“因”的使用 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节主要概述发展时期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主要分析发展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三个:介词范畴内部分工进一步明确;“因”在介词系统内部竞争中强势上位;介词“因”功能的进一步分化。

第三节主要归纳发展时期的特点。

特点主要有三个:功能更分化;双音词“因为”大量出现;原因介词“因”的宾语多不被省略。

第四章原因介词“因”的鼎盛。

本章主要对清朝的原因介词“因”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节主要概述鼎盛时期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主要分析鼎盛的原因。

这一时期,“因”表原因的功能逐渐固定,这必然推动它走上巅峰。

第三节主要归纳鼎盛时期的特点。

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原因介词“因”数量激增;一是复音趋势加强。

分析古汉语单音词的语素之间的汉语意义

分析古汉语单音词的语素之间的汉语意义
分析古汉语单音词的语素之间的汉语意义
/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分析古汉语单音词的语素之间的汉语意义
被其他因素所带动,从而走向语素化。被语素化了的单音词还应当具备泛义性语义特徵。我们注意到,单音词在语素化过程中,语义通常是由具体变抽象,语义逐步概括化,有提升爲更抽象的上位义的倾向。如名词语素化过程中,语义泛化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原本是语义场中心词的,发展爲类名,构词中多做中心语素,如在现代汉语中以“衣”爲中心语素构成的双音词有大衣、单衣、便衣、布衣、法衣、风衣、睡衣等;另一种原本不是语义场中心词的,演变爲较抽象的性质义,有向形容词游移的倾向,常作爲修饰性语素参与构词,如在现代汉语中由“壁”构成的双音词有壁挂、壁柜、壁纸、壁炉、壁虎、壁画等。动词在语素化时,也有两种基本的演化方式:一种是抽取动作的外部行爲特徵作爲核心义素融入到语素中参与构词。如“示”原本是一个复杂的动作,语素化中,将这一行爲义剥离出来,将之注入新构成的双音词语义结构中,在词与构词语素两种不同层级的语言范畴发生嬗变的同时,语义要素的蜕变与传承也宣告完成。“示”在现代汉语中构成的双音词有:示范、示威、示衆、告示、宣示、演示、展示、出示、提示、请示、暗示等,都包含有这一义素。旧单音词与新双音词除了词形上的部分相似外,核心义素的保留,昭示了新旧成分之间的历史联系。另一种方式是将动词的情状、方式等特徵保留在语素中,作爲修饰、限制中心语素的成分参与构词。如“侵”最初表示入侵,是一种进攻的方式,但在“侵”所构复合词的词义结构中,只隐含了“侵”泛化了的抽象意义。具体説来,“侵”在“侵+X”式双音词中,常常并不表示具体的“进犯”义,而是表示“隐蔽(缓慢、不自主)地”这种情状义,双音词的语义核心通常落在“X”上,构词方式有由并列式向偏正式转变的倾向,如侵入、侵占、侵害、侵袭等(陈练军,2010e)。通常情况下,具有泛义性特徵的语素构词能量大,所以在单音词语素化过程中,词义发生泛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构词语素的一个显着特性是复现性,即能以同样的音义形式与多个语素组合成词。具有泛义性特徵的语素构词时所受的语义限制会比较少,所以由之构成的双音词也会比较多。由此可以看出,语素泛义性特徵的强弱和该语素复现率的高低以及构词力的大小成正相关关系。从历时角度看,由单音词转变爲构词语素,语义的泛化是一种强烈的演变倾向。2.单音词语素化的阶段语素化与词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杨晓黎认爲,汉语词汇双音化大量出现的时期也就是语素化普遍发生的时期,这一阶段应该在汉语发展史上的中古时期(杨晓黎,2008)。我们基本赞同这一观点,但语素化的发生并不等於语素化过程的完结,每个词语素化所经历的时间跨度存在个体差异。总体而言,双音化模式的普遍形成是在唐代(朱庆之,1992),但语素化的基本形成通常要晚於双音化形成的阶段,因爲语素化一般来説都是在双音化定型之後才完成的。从时段上讲,大多数单音词语素化完成的阶段是在元明清时期,中间的时间跨度很长。着眼於语素化的进程,我们又可以分爲三个阶段:④语素化早期(自由):自由度黏着度,这一时期大约从战国末期至东汉时期。语素化中期(半自由):自由度≈黏着度,这一时期大约从三国至唐宋时期。语素化晚期(黏着):自由度黏着度,这一时期大约从元代至民国时期。2.1语素化早期⑤双音化在先秦已经启动,战国末期发展速度加快,语素化也是在战国末期开始萌动的。战国至东汉时期,汉语的双音化总体上呈蓄势待发之态,双音组合的凝固度不高,语义的分析性强,词义透明度高,所以大量的双音组合并没有词汇化,而单音词在句法层面也比较自由,句法自由度高。这一时期,单音词还是个自由语素,既可独立成词,偶尔也加入双音组合,是语素化演变的早期阶段。如“侵”,先秦时既可单独入句,又可以双音组合入句。2.2语素化中期从魏晋南北朝起,汉语双音化已经蔚然成风,很多双音组合已经凝固成词,原先独立的单音词已经嵌入双音结构中,降格爲词内成分(构词语素)了。这一时期的单音词既可独立成词,又可参与构词。演变进程不一的单音词,这时都是在自由与黏着的杠杆上摇摆:有的双音化程度已经很高,语素化程度也相应较高,单独成词时要受较多的条件限制,黏着度高於自由度;有的双音化程度还不高,单用时还比较自由,自由度高於黏着度,如“侵”的不同义位语素化程度不一(参附表五)。不管属於哪种情况,它们都只能算是半自由语素了。之所以将这一时期的单音词称之爲半自由语素,是因爲它们单用时已经不是絶对自由了,往往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有的是出现在特定语境中,如诗歌、韵文、四字格等,如“衣”(见前例4—10)。又如“志”,在南北朝至宋期间,形成了“志+V在/存+NP/VP”的句法框架,用法已经习语化,後代这类结构多见。这种四字格或类四字格的使用,显然是受汉语韵律制约的,构成了两个天然的音步(冯胜利,1997)。半黏着的单音词有时与某些特定成分组合也能单用。如通常不能单用的名词,在前面加上代词“其”、“之”等,构成—个双音的韵律词後又可以单用了,如“志”。而半黏着的单音动词往往选择与副词组合构成双音的韵律词,从而取得在特定语境中独用的资格,如“侵”从西汉起,单用的情况在减少,而多以双音组合的形式出现。“侵”与前面的单音副词(不、未、相、交、方、稍、敢)、方位名词(外、内、东、南、北)等组合入句。董秀芳(2004)揭示的现代汉语半自由语素所能出现的多种特定句法格式,实际上在本文所説的语素化中期就已经形成了。2.3语素化晚期在唐代以後,汉语双音化已成定势,单音词的使用已经滑向了黏着状态的一端,黏着度大大高於自由度,所以视之爲“黏着语素阶段”(参附表四)。这一时期,单音词独用所受到的限制比较严格,限制条件的类型舆语素化中期是基本类似的,只不过有两种现象在这一时期比较突出:一是动宾分用现象比较多见,单音名词可以单用做分用结构的宾语,如“志”;单音动词也可以单用做分用结构的宾语,如“示”。这类现象在宋代语录和元明时期口语性强的语料(如元杂剧、民歌、白话小説等)中,非常多见,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些用法明显减少了,大多已被双音词所取代。这两种用法应当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它们起到了突出、强?{的作用。这类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阻碍了单音词语素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看,却又是延长了单音词的使用寿命。其他四字格、熟语、惯用语等格式对单音词语素化的影响,也当作如是观。从理论上説,语素化中期的半自由语素,进一步发展之後就会变成完全的不自由语素,而不会变成自由语素。也就是説其语音的依附性会进一步增强而句法的独立性则会减弱。这种预测

古汉语“气味”语义场考释

古汉语“气味”语义场考释

古汉语“气味”语义场考释作者:耿丽君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8期摘要:古汉语中,“气味”类相关词项可组成一个语义场,本文将它们细分为“香”和“臭”两个子语义场,利用语义场理论对这些词项进行定性和定量考察,并分析它们的语义场特点。

关键词:气味香臭语义场引言德国语言学家特里尔首先提出建立“语义场”理论体系,认为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是由语义场组成的网络体系。

蒋绍愚较早将“语义场”理论引入古汉语词汇研究,认为古汉语“语义场”研究应该取不同历史层面,加以统计、分析和比较,厘清各语义场在汉语演变中的变化。

依据这些基础理论,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古汉语“气味”类相关词项进行系统研究,考察此类语义场词义特征。

一、“香气”类子语义场(一)“谷物”香气类的子语义场。

1.香本指谷物类成熟后的气味,后来引申为气味美的通称。

《春秋传》:“黍稷馨香,凡香之属皆从香”。

“香”最初仅表示黍、稷等谷物的香味,这是其义素基础。

先秦时期,“香”还可表示祭品的香味,如《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

”随着词义的引申,“香气”所指内容逐渐扩大,可表示一切令人舒适的气味,如“麝香、檀香”等。

后“香”用以形容女子事物或作女子代称,如“香闺”、“香消玉殒”;词义不断虚化,表“受赞美”,如苏舜钦《舟中感怀奇馆中诸君》“名迹万世香”。

“香”不仅在义域范围内横向引申,还有深度上纵向引申。

除表示嗅觉上的味道外,还可以表示味觉上的甘美,如《吕氏春秋·仲冬纪》:“水泉必香,陶器必良。

”在义域扩大、词义虚化的过程中,“香”表气味美好的基础义没有改变。

黍稷香→祭品的气味→泛指气味美或味觉甘美→女子的事物或女子的代称→受赞美、受欢迎2.馨《说文·香部》:“馨,香之远播也。

”“馨”在此类子语义场中比较重要,与“香”义近。

它最先也指黍稷等谷物的香气,如晋·潘岳《籍田赋》:“黍稷馨香,旨酒嘉粟。

词义演变的类型

词义演变的类型
从语义场看词义演变的类型
梁鲜、符其武 载《新东方》2006年第2期 (删节)
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对词义演变“扩大、缩小、转移”这 一传统的三分法有了新的理解,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综合起来,除了扩大、缩小、转移以外,至少有转类、深化、 实化、虚化、强化、弱化、反化、扬升、贬降、轻化、重化、丰 化、新生、消退、死亡、义项增加、义项减少等等,还不包括属 于其它非逻辑学模式的提法(如引申、联想、比喻等)。 上述种种提法中,有的界定不严,发生混淆;有的层次不一, 或交叉重叠。本文下面拟从语义场的观点就一些相关问题做一考 察。
从语义场看词义演变的类型
此外,还有曹炜的“五个方面说”:
①新词的不断涌现 ②词的义项的增加 ③部分词义的谈出 ④理性义和色彩义的变化 ⑤基本义和一般义的相互转化。
可见,人们对传统的“扩大—缩小—转移”三分之说并不完 全满意,但修改的方案因人而异,有的还颇为繁复,眼花瞭乱, 让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共同存在的问题: 1) 分类标准不一; 2) 分类未能穷尽。
从语义场看词义演变的类型
A、 月:①缺也,太阴之精(《说文》) →②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的地球的卫星 人:①天地之性最贵之也(《说文》) →②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邦:①(古词义)国家,封地(《论语.颜渊》:“在邦无怨,在家 无怨。”) →②(现语素义)邦国(用于“邦国”、“邦交”、“联邦”等词 “安邦建国”、“礼仪之邦”等成语。) 蕴:①(古词义)收藏,包藏(《庄子.齐物论》:“万物尽然,而 以是相蕴。”) →②(现语素义)包含(用于“蕴含”、“蕴意”等词语中) B类:委缩为语素义)
从语义场看词义演变的类型
参考书目
曹炜,2001,《现代汉语词义学》,学林出版社 符淮青,1985,《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 葛本仪,2001,《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蒋绍愚,1985,“词义的发展和变化”,《语文研究》,1985年第2期 蒋绍愚,2000,“现代语言学与汉语史研究”,《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集》, 蒋绍愚,商务印书馆 苏新春,1997,《汉语词义学》(第2版),广东教育出版社 孙良明,1982,《词义和释义》,湖北人民出版社

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的义素变化

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的义素变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的义素变化*李 永提要 在词义的虚化过程中,构成一个义位的各个义素所起的作用不是等价的,可虚化动词往往存在某种可范畴化的义素,该义素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规定着发展的格局并引导着衍化的方向。

基本结论是:(1)词义虚化往往以某一相关义素的凸显作为起点,相关义素指语法义素,有时也可以是某种理性义素;(2)作为虚化起点的语法义素,其凸显和虚化可通过语义引申机制和句法促动约束机制来进行,但也存在两种机制并存的情况。

关键词 动词;虚化;义素;理性义素;语法义素虚化是词义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和特殊形式(蒋绍愚1994)。

一个实词在发展过程中,实体义被消解,边界逐步淡化,从而生成范畴化的语义。

本文把虚化看成一个实词词义的范畴化过程,该过程可导致直接的语法成果。

从历史上看,一个虚词其范畴化语义即语法意义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该词态的动态衍生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义素的变化。

词义虚化是词汇虚化在语义层面的表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词的整体义或者义位义,本文则把义素分析理论贯彻到动词词义的虚化研究,以义素的发展变化作为分析参数,考察描写一个虚词语义的生成过程,把词义虚化的描写归结到义素发展衍化的细节,并对相关义素的凸显 虚化机制进行描述。

本文的基本观点有二:一,词义虚化往往以某一相关义素的凸显作为起点。

相关义素主要指具有某种概括性和涵盖性的语法义素,有时也可以是理性义素中的核心义素或非核心义素。

二,作为虚化起点的语法义素,其凸显和虚化主要通过语义引申机制和句法促动约束机制来进行,有时两种机制也可能同时发挥作用。

一 理性义素和语法义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以现代语法化理论来研究实词虚化问题,认为实词的虚化受语义、句法、语用和人的认知能力诸因素的影响(沈家煊、吴福祥2005)。

就语义来说,实词虚化往往与自身语义特征或义类有关,这就是语义相宜性(H opper et a.l1993)。

“往”的虚化进程及词类归属

“往”的虚化进程及词类归属

28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 一、引言古代汉语“往”出现于甲骨文当中,后来在强大的“去”义动词系统里长期占据优势,接着逐步虚化,“往”及其所介引的宾语成为其他动词前的状语成分或其他动词后的补语成分。

随着语言发展,“往”及其所介引的宾语作为补语成分的用法开始大量使用。

我们亦可以从“往”的发展历史观照汉语介词虚化的漫长历程。

直到今天有人预言“往”可能会退出汉语动词的历史舞台,“往”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现代汉语“往”的词类归属问题怎样?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古代汉语实词“往”的虚化“往”最初是一个表示趋向意义的“去”义动词,本义为“移动”。

现代汉语中介词“往”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其动词意义虚化而来。

直至今日,“往”的动词用法依然存在。

作为介词的“往”仍处于继续虚化的进程当中。

本文将总结古代汉语中“往”的虚化进程,追溯“往”的历史渊源,从而更加深入、清晰地了解“往”的发展,为介词发展演变的历史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实例。

(一)虚化条件“往”的虚化过程就是伴随着词义和功能这两个变化同时进行的。

解惠全在《谈实词虚化》中认为:“实词的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

”①也就是说,当一个实词因句法功能或词义发生变化,而只具有语法意义,不再具有原来的词汇意义时,它便发展成为虚词。

马贝加(1987)将词义虚化方式归结为义素数目的减少和义素范围的扩大。

他认为具有动词性质的义素消失,是虚化进程开始的基本条件。

古汉语动词“往”是“到某处去”义,可以分析出三个义素:①面向N方位(即外向性);②以N 为目的地(即“往”介引目的地);③行走(即位移)。

伴随这三个义素的变化,“往”逐步实现了它的虚化历程。

汉语动词在经历虚化的过程时会进入三种格式②:F1:S+V 1+N+V 2;F2:S+V 1+V 2(+N);F3:S+V 1+V 2“往”在古代汉语中属于表“去”义的运行动词,上面的F2是与本文所讨论的“V+往”结构变化发展密切相关的格式。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本文以《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为标题,结合相关理论,分析现代汉语动词义素结构及其演变。

现代汉语是一种语言系统,它不仅吸收了上古汉语言体现出来的结构、形式和义,而且还通过演变等方式不断地发展,使得汉语的结构更加合理。

在汉语中,动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词类,而义素结构分析就是通过分解动词义素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动词语义的一种方法。

首先,要理解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就必须了解它的结构形式。

一般来说,动词可以分为谓语形式和非谓语形式。

谓语形式指的是动词具有明确完整的主题结构,而非谓语形式则指只有部分核心义素的简略形式。

此外,现代汉语动词还可以按照语法形式的不同分为联合动词、转换动词和专用动词等类型。

其次,要研究现代汉语动词义素结构,就必须去阐明其义素的组成。

顾宗宪、周康等学者将动词义素分为三类:状态义素、过程义素和结果义素。

状态义素是指动词表示的内容与实体本身的状态有关,过程义素是指动词表示的内容与实体之间发生的事物有关,结果义素是指动词表示的内容与实体发生的结果有关。

再者,现代汉语动词义素结构的演变也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汉语历史上的发展,使得语言的结构得到完善,同时也使得动词义素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比如,许多动词的义素在历史上都有所演变,从有限形式发展到无限形式,甚至有单用变成多用的情况。

最后,作为一项相对比较新的语言研究内容,关于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及其演变的研究还有很多的内容待探讨。

如简单动词的义素结构,结构及语义演变等等,都要有更加深入的详尽的分析。

总之,《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研究它有助于加深对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及其演变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汉语动词的语义结构及其变化。

现代汉语复音动词虚化的语义条件

现代汉语复音动词虚化的语义条件

现代汉语复音动词虚化的语义条件
本文将讨论复音动词虚化的有关语义条件。

复音动词在汉语中是一个重要的词性,也是汉语中语法功能最为复杂的一种词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复音动词虚化的具体类型及其语义条件,以期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复音动词的虚化现象并加以利用。

首先,让我们来讨论复音动词虚化的几种类型。

复音动词虚化一般涵盖以下三种模式:1)虚化交际法,如“去”、“来”等;2)虚化非交际法,如“坐”、“走”等;以及3)虚化概念法,如“唱”、“跳”等。

简单来说,虚化的核心概念是把一些主动的行为表达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感情。

其次,让我们讨论复音动词虚化的语义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三个:1)情景条件,复音动词虚化的语义取决于所处的情景,比如“放”在某情景会表示“给”,而在另一情景又会表示“放松”;2)语境条件,复音动词虚化的语义也取决于语境,比如“当”可以表示“安排”,也可以表示“发生”,这取决于句中的其他成分;3)语用条件,复音动词虚化的语义还取决于发言者的目的和受话者的理解,比如“买”可以表示“要”,也可以表示“购买”。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复音动词虚化是汉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其语义特征主要受情景、语境和语用条件的影响。

这种虚化现象的准确把握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听力理
解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利用汉语。

综上所述,复音动词虚化的语义条件是一个涉及语言现象的非常
广泛的话题,研究这些条件对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前文所述的几种类型和语义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复音动词虚化的重要性及其对汉语学习的意义,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使用复音动词虚化现象,获得更好的汉语学习成果。

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一、本文概述在现代书面汉语中,虚化动词和名动词的存在与运用,构成了语言表达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重要部分。

这两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不仅反映了汉语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于精确表达、深入阐述复杂概念和抽象观念的追求。

虚化动词,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原本具有实际动作含义的动词,在特定的语境和语法结构下,失去了原有的动作性,转而表现出一种抽象、虚化的语义特征。

这些动词不再描述具体的行为或事件,而是更多地用来表达状态、属性、关系等概念。

名动词则是另一类特殊的词汇现象,它们虽然属于动词范畴,但在用法上更接近于名词,通常用来指称某一类行为或事件,具有指代性和描述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书面汉语中虚化动词和名动词的定义、特征、分类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两种词汇现象的细致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它们在现代书面汉语中的使用规律,提高我们对于汉语语法和语义特征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两种词汇现象对于语言学习者的影响,以期为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虚化动词的研究虚化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独特且重要的语言现象。

这类动词在语义上表现出明显的虚化特征,即其词汇意义逐渐减弱,语法意义逐渐增强。

这种虚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

在研究虚化动词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定义和范围。

虚化动词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动词,而是一类具有虚化特性的动词的总称。

这类动词的词汇意义往往比较抽象,难以从字面意义上直接理解,需要通过上下文或语境来推断其具体的含义。

我们需要关注虚化动词的语法功能和用法。

虚化动词在句子中往往担任重要的语法角色,如谓语、宾语、定语等。

其语法功能的多样性使得虚化动词在句子中具有重要的表达作用。

同时,虚化动词的用法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常常与其他词语或结构一起使用,形成固定的搭配或短语。

虚化动词的形成机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虚化动词的形成往往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境的影响以及人们的认知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1.词根:动词的词根是构成动词基本意义的核心部分,如“走”、“飞”等。

词根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义素结合形成新的动词。

2.修饰词:动词的义素中可以包含修饰词,修饰词用来限定或修饰动词的意义,比如表示方式、程度、状态等。

例如,“快跑”、“慢走”、“轻轻敲打”等。

3.方位词:动词的义素中可以包含方位词,方位词用来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位置。

例如,“进入”、“出去”、“上升”等。

4.结果词:动词的义素中可以包含结果词,结果词用来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例如,“开花”、“打破”、“做完”等。

5.动补词:动词的义素中可以包含动补词,动补词用来补充或说明动作的结果或方式。

例如,“看见”、“听到”、“想要”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动词义素结构类型,实际上动词的义素结构还有很多其他变化形式。

不同的动词可以通过组合这些义素形成不同的动词意义。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鉴于现代汉语动词在语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究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介绍现代汉语动词的特征。

现代汉语动词包括非谓语动词和谓语动词。

非谓语动词是指不能独立作句子谓语的动词,如“看”,“想”,“做”等。

谓语动词是指可以独立作句子谓语的动词,如“吃”,“喝”,“走”等。

紧接着,本文将介绍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动词本身所构成的本义结构;另一种是由动词本身和语法成份所构成的后义结构。

动词本身构成的本义结构可以用称谓词的形式表示,如“吃”,“喝”,“走”。

动词本身和
语法成份构成的后义结构可以用助动词+称谓词的形式表示,如“要吃”,“会喝”,“可以走”等。

此外,本文还将讨论现代汉语动词的变化形式,像“跑”,“把”,“被”等动词都带有变化形式。

其中,“跑”的变化形式有“跑起来”,“跑到”,“跑步”等;“把”的变化形式有“把它拿出来”,“把它放
回去”,“把它拿走”等;“被”的变化形式有“被逼”,“被驱逐”,“被迫”等。

最后,本文将论述现代汉语动词的使用习惯。

由于汉语动词多形复杂,使用不当将影响语言的流畅度和连贯性,因此汉语动词的使用需要多加注意,以便使语言更加地道。

综上所述,本文以《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为标题,通
过介绍现代汉语动词的特征,义素结构,变化形式以及使用习惯,探讨了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

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现代汉语语法,并促进汉语教学进步。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大学汉语语法的研究,如果没有涉及到汉语动词,那就会很不完整。

在汉语动词中,义素结构是汉语语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将汉语动词从句子结构上分类,为汉语动词的文法功能提供必须的依据。

本文旨在以《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为标题,从义素结构的角度对现代汉语动词进行分类和分析,以探索汉语动词理解的深入见解。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的义素结构可以大致分为三类:“谓词”、“形容词”和“联合词”。

“谓词”是句子中表示主语的行为、状态或陈述的谓语动词,涉及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的属性,如“走”、“吃”、“累”等。

而形容词则表示状态或特征,如“高”、“红”、“凉”等。

联合词是一种综合词,它既包含动作义,也包含形容义,如“走快”、“笑哈哈”等。

除上述三类义素结构之外,现代汉语中还存在分类不清的模糊词,它们具有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征,如“小”、“老”、“多”等。

这类词称为“边缘动词”,它们位于谓词、形容词与副词之间,比较模糊,既有动词特征,也有形容词或副词特征。

其次,现代汉语中也存在一些结构复杂的动词,它们同时拥有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的特征。

例如,“放心”结构由“放”和“心”组成,其中“放”为动词,“心”由名词和副词组成;“走过”结构则由“走”和“过”组成,其中“过”由形容词和副词组成。

这类动词表示的是一种复合的动作,既包含动作义,也包含形容义。

此外,还有一些“非动词形”的动词,它们是介词、助词、副词和量词的变形词。

由于其在结构上比较复杂,因此不能被定义为动词,但它们具有动词的语义特征,如“向下”、“按时”、“多多”等。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各具特色,它们经历了复杂而丰富的变化,从而丰富了汉语动词的文法功能,也更好地反映了汉语动词的复杂性。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汉语动词义素结构中存在的模糊性,以获得更深入的汉语动词理解见解。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

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围绕“现代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进行讨论,旨在了解汉语动词含义素结构组成及其在汉语中的重要性。

汉语中的动词词干并不仅仅指一个单独的词,而是一种有关各种动词表达的语言形式。

历史上,汉语动词的形式曾经是一些词汇的集合,此外,也有一些高级语法结构,如谓语构造、句子成分和定语等,在汉语中很重要。

有了这些句法形式,汉语动词就可以做到它们想做的一切。

因此,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是研究汉语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进行汉语动词义素结构分析的过程中,记号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汉语动词义素的表示需要一定的记号来指示出汉语中的各种语法形式。

记号的使用是汉语义素结构的基础。

在分析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时,需要根据记号系统来分析其语义结构,以确定各义元之间的关系。

在汉语中,每个动词都有一种特定的义素结构。

为了找出这种结构,人们要研究汉语动词的语义组成及其表达形式。

首先,要分析动词的语义基础,即对动词的意义的分析。

这是分析汉语动词义素结构的必要步骤。

其次,要研究动词的表达形式,即分析动词本身形式以及动词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最后,要研究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并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有意义的表达形式。

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对我们对汉语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语中的每一个动词。

此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义结构,以便能够准确、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综上所述,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分析是研究汉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对汉语各义元之间关系的重要研究内容。

因此,人们应该更加重视这个研究领域,综合运用记号学和语义学的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汉语动词的义素结构,使我们能更好地使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往”的虚化进程及词类归属

“往”的虚化进程及词类归属

“往”的虚化进程及词类归属作者:李小倩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词义和功能的变化两方面入手追溯古代汉语动词“往”的历时演变,分析“往”由最初的“去”义动词逐步虚化为介词的过程。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延伸讨论现代汉语“往”的词类归属问题。

一方面,“往”已成为虚词系统中相对稳固的成员,另一方面,“往”在一定环境下仍然保留动词的用法。

现代汉语“往”虚化的进程并未到达终点,它仍然具有虚词和实词两重属性。

关键词:“往” 虚化词类归属一、引言古代汉语“往”出现于甲骨文当中,后来在强大的“去”义动词系统里长期占据优势,接着逐步虚化,“往”及其所介引的宾语成为其他动词前的状语成分或其他动词后的补语成分。

随着语言发展,“往”及其所介引的宾语作为补语成分的用法开始大量使用。

我们亦可以从“往”的发展历史观照汉语介词虚化的漫长历程。

直到今天有人预言“往”可能会退出汉语动词的历史舞台,“往”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现代汉语“往”的词类归属问题怎样?这些都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古代汉语实词“往”的虚化“往”最初是一个表示趋向意义的“去”义动词,本义为“移动”。

现代汉语中介词“往”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其动词意义虚化而来。

直至今日,“往”的动词用法依然存在。

作为介词的“往”仍处于继续虚化的进程当中。

本文将总结古代汉语中“往”的虚化进程,追溯“往”的历史渊源,从而更加深入、清晰地了解“往”的发展,为介词发展演变的历史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实例。

(一)虚化条件“往”的虚化过程就是伴随着词义和功能这两个变化同时进行的。

解惠全在《谈实词虚化》中认为:“实词的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

”也就是说,当一个实词因句法功能或词义发生变化,而只具有语法意义,不再具有原来的词汇意义时,它便发展成为虚词。

马贝加(1987)将词义虚化方式归结为义素数目的减少和义素范围的扩大。

他认为具有动词性质的义素消失,是虚化进程开始的基本条件。

义素分析法

义素分析法

义素分析法义素分析法义素分析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异同,因此,义素分析往往要分析一组相关的词语,系统地分析词语的意义。

这就使义素分析不仅要遵守定义的一般原则,还要遵循自己独特的原则。

这些原则有系统性原则、对等性原则和简明性原则。

所谓系统性原则,就是说义素分析必须在一定的语义系统中进行,不在一个系统中无法进行义素分析。

例如汉语中的“叔叔”,有两个义项,一个是亲属称谓,一个是社交称谓,这是两个系统,分析义素时作为亲属称谓,“叔叔”要和“舅舅”“伯伯”“姑父”等在一个系统。

而作为社交称谓,“叔叔”则要与“同志”“师傅”“先生”等在一个系统。

否则就难以进行有效地义素分析。

所谓对等性原则,就是说义素分析的结果必须与义项的意义相等,所指范围不能过宽或过窄。

例如汉语中的“男人”,其义项为“男性成年人”。

其义素分析为[人,男性,成年],这样就与义项的意义对等。

假如义素分析为[人,男性],则范围过宽,不能与“男孩”区别开来。

假如分析为[人,男性,成年,胡子长],则范围过窄,难道胡子短的男人就不是男人吗?所谓简明性原则,就是说义素分析在明确的前提下,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来揭示词语的区别性特征。

例如“男人”分析为[人,男性,成年],就符合简明性。

如果分析为[人,男性,成年,有思维能力,动物],“动物”还可分析为[能运动的,生物]等等,则不符合简明性原则。

义素分析的方法就是对比,其程序首先是确定比较的范围。

例如我们要分析“哥哥”的义素,就要将其与“姐姐”“弟弟”“妹妹”等在一起分析,因为它们有共同点“同胞”,属于一个范围。

如果将“哥哥”与“桌子”“司机”“苹果”等放在一起,就无法进行义素分析,因为它们没有可比性,不属于一个范围。

第二个程序就是通过对比,找出一组词的共同语义特征和不同语义特征。

共同语义特征就是它们的共同义素,不同语义特征就是区别义素。

例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四个词,经过比较,从中找出共同义素[同胞],然后再提取出区别义素[年长]和[年幼],[男性]和[女性]。

认识词义演变的原因和过程词义演变的关键原因

认识词义演变的原因和过程词义演变的关键原因
认识词义演变的原因和过程词义演变 的关键原因
(一)、社会原因
• 7. 社会价值观与词义变化
• 社会价值观 对词义的影响,最有趣的例子 就是委婉语的使用。为了语言禁忌或避免 提起令人不快的事情,人们就使用比较顺 耳的词语来替代。委婉语的出现就使那些 被用作委婉语的词语的意义发生了演变:
• Accident:意外的事,偶然的事
认识词义演变的原因和过程词义演变 的关键原因
(一)、社会原因
• 1. 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 Manuscript:1597年,manuscript从中期拉丁语 manuscriptum、拉丁语manu scriptus(=written by hand手写的)演化而来,由manu(=hand 手)+scriptus及其过去分词scribere(=to write 写) 构成。
认识词义演变的原因和过程词义演变 的关键原因
(一)、社会原因
• 3. 社会阶级与词义变化 • 词义朝贬义方向演变的过程叫做词义的降
格(degradation, degeneration, deterioration, catachresis或pejoration of meaning)。 • 词义朝褒义方向发展的过程叫做词义的升 格(the elevation, ascent或amelioration of meaning)。
认识词义演变的原因和过程词义演变 的关键原因
(一)、社会原因
• 2. 社会环境与词义变化 • 英国议会(parliament)
Upper House / House of Lords 上院,上院议长 High Lord Chancerllor
Lower House / House of Commons下院, 下院 议长Speaker

语文知识点动词的词义变化

语文知识点动词的词义变化

语文知识点动词的词义变化动词是语言中的一种词类,它是表示动作、变化或状态的词语。

在语文学习中,了解动词的词义变化对于理解和运用动词至关重要。

动词的词义变化主要包括词义演变、词义引申和词义转化三个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方面对动词的词义变化进行全面解析。

一、词义演变词义演变是指动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改变其词义的现象。

这种变化有时是语言历史的产物,有时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词义演变。

1. 时空变化:一些动词的词义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演变。

比如,“喧嚣”原意为“吵闹”,在现代用法中也可表示“热闹”、“繁荣”。

2. 学术演变:学术领域的发展也对某些动词的词义变化产生了影响。

比如,“试验”原意为“测试”的动作,现代用法中也可以表示“实践探索”。

3. 社会变化: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化也会导致动词词义的演变。

比如,“尊敬”原意为“恭敬”、“敬重”,现代用法中还可表示“关注”、“重视”。

二、词义引申词义引申是指动词在具体描述某种动作或状态时,通过联想或类比等方式,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产生了新的词义。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词义引申。

1. 比喻引申:动词通过将原本特定的行为与其他行为进行比较,产生了新的词义。

比如,“扩展”原意为“增大面积”,在引申义中还可表示“增加范围”、“提升水平”。

2. 借代引申:动词通过以某种方式借代其他事物,产生了新的词义。

比如,“写字”原意为“用笔书写”,在引申义中可表示“留言”,甚至可以借代为“写文章”。

3. 借用引申:动词在特定语境下借用其他词语的词义,产生了新的词义。

比如,“推动”原意为“用力推”,在引申义中可表示“促使发展”。

三、词义转化词义转化是指动词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发生词性转换,从而产生了新的词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词义转化。

1. 名词化:动词转化为名词,表示某个行为或状态。

比如,“观看”原为动词,经过转化后成为“观看”这一名词。

2. 形容词化:动词转化为形容词,用来形容某个特定的状态。

义素分析及步骤

义素分析及步骤

义素分析法:现代语义为了研究意义的微观领域,采用义素分析法来分析意义,把音位学中区别性特征的原理用到语义学中,就产生了义素分析。

1、语义成分的最小单位义素分析使语义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化,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语义学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由于意义本身的复杂性,一种语言中的语义要素比音位的区别特征复杂得多,义素分折法迄今仍处于探索中。

一个意义(即义位)分解为更小的语义成分就是义素,它们是语义的微观层次。

因此,义素不是自然语言的单位,而是理论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

我们可以借用自然语言来描写这些语义特征,但无论在语言体系中还是在言语活动中,它们都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义素的组合才能体现出自然语言的语义,才是现实的语义。

义素分析就是把语义分割成最小的对立成分,从而描述语义的相互关系。

比较提取比如亲属称谓词,大概可以分析出父系还是母系、直系还是旁系、辈分、长幼、特别等语义特征,例如:[+男性+直系亲属+长辈]—“父亲”儿子[+男][-长辈][+直系亲属]侄子[+男][-直系亲属]女儿[-男][-长辈][+直系亲属]“父亲”这个词就是这三个义素的集合,只要改变三个义素中的任何一个,意义就会发生变化。

比如:[+女性+直系亲属+长辈]→“母亲”[+男性+直系亲属+晚辈]→“儿子”[+男性+旁系亲属+长辈]→是英语中的uncle(汉语没有表示这个意义的词)汉语表示这类亲属关系意义的词比英语复杂得多,有“叔叔、伯伯、姑父、舅父、姨父”等。

它们之间的差别只要增加新的义素就能够加以区别。

即:叔叔[+男性+旁系亲戚+长辈+父方—兄长]舅父[+男性+旁系亲属+长辈—父方+母方兄弟]姨妈[—男性+旁系亲属+长辈—父方—母方兄弟] 用“+”、‘—’两个符号可以省用一些相互对立的义素,比如[—父方]=[+母方],[—兄长]=[+递辈],[—母方兄弟]=[+母方姐妹]等。

取相对地位,较高的用“+”列出提取公用式2、义素分株的具体步骤第一步,运用对比的方法,把一组在意义上有某些共同性的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把它们之间共同的语义特征提取出来,以“男人、女人、男孩、女孩”一组词为例:男人[+人+男性+成年]女人[+人+女性+成年]男孩[+人+男性+年幼]女孩[+人+女性+年幼]第一步是运用对立关系将词义分割成最小的对立成分,从而描写语义的相互关系,所谓对立就是非此即彼(+或—),比如“男性”的对立而是“女性”,那么[男性]就是“女性”;“成年”的对立面是“年幼”就用[-成年]表示。

3.二、义素和义素分析

3.二、义素和义素分析

(四)义素分析的运用 1.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 理解词义 2.检验组合的正误; 检验组合的正误; 检验组合的正误 3.揭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揭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揭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和联系 4.将语义形式化。 将语义形式化。 将语义形式化
→生育 亲属 生育+亲属 生育 亲属] →生育 亲属 生育+亲属 生育 亲属] ←被生育 亲属 被生育+亲属 被生育 亲属] ←被生育 亲属 被生育+亲属 被生育 亲属]
(三)义素结构模式 名词的结构模式 {义位 属性 、属性 义位}=[属性 属性n、类属] 义位 属性1、属性2……属性 、类属 属性 {男人 男人}=[+男性 +成年 +人] 男人 男性 成年 人 动词的结构模式 {义位 主体、方式、动作、客体、因果 义位}=[主体 方式、动作、客体、因果] 义位 主体、 {喝}=[+嘴+摄入 液体 喝 摄入+液体 嘴 摄入 液体] {吃}=[+嘴+摄入 液体 吃 摄入+--液体 嘴 摄入 液体] 形容词的结构模式 {义位 方面、属性 、属性 义位}=[方面 属性1、属性2……属性 属性n] 义位 方面、 属性 {晴}=[+天气 无云 晴 天气+无云 天气 无云]
(二)义素分析的程序
1.确定范围(系统性原则) 确定范围(系统性原则) 确定范围 父亲——母亲 母亲——儿子 儿子——女儿 父亲 母亲 儿子 女儿 2.比较异同(对等性原则) 比较异同(对等性原则) 比较异同 词条 性别 辈分 父亲 男 上 母亲 女 上 儿子 男 下 女儿 女 下
关系 生育 生育 被生育 被生男人 男人}=[+男性 +成年 男人 男性 成年 {女人 女人}=[--男性 +成年 女人 男性 成年 {男孩 男孩}=[+男性 --成年 男性 成年 男孩 {女孩 女孩}=[--男性 --成年 女孩 男性 成年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第三节语素义的演变(上)

第三节语素义的演变(上)

第三节语素义的演变(上)第三节语素义的演变(语素的义变)静而观之——从静态结果角度看,语素义和词义,分别属于两个互不关涉的独立义位,但是,联系(动态)地看——从动态内因和外因角度看,语素义便是一种词义或短语义的基本(原生态)的语义成分(义素)。

就是说,不仅原有的若干旧语素义位,因共时组合成新词(包括固定短语)义后而降级为新词义位里的义素,而且,新词义位里的义素——旧语素义位(字面意思),不再能保持基本语素义(原语素义、语素的本义位)的语法功能,而是根据(因为)满足新词的语言意义(新义域、言外之意)的表达功能——新词的固定用法、旧语素的临时用法——之需要,而演变(历时变异或共时分化)成语素的义位变体(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等语义变体),这就是语素的义变。

一从语素义到词义从语素义到词义的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环节(过程)。

因为这一过程中,词义和语素义之间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语义组合关系之类型。

注意,我们所讨论的词之语言单位,是广义的词,详细说,不仅自由语素和双语素的复合词或派生词,是狭义的词,而且,多音节的成语词,也是广义的词。

(一)方法与步骤首先,我们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情况,把词的释义(语言意义和语法意义)内容之成分,分解为四个部分。

0.词的上位语法类别之义素=词类=第一层共性义素。

词的上位语义意义类别兼词的上位语法类别之义素=词性(词的语法性质)=第二层共性义素。

词的上位语义意义类别=第三层共性义素。

注意,{语法性质}=语法类别,语法性质=(语法类别∩语义类别)。

1.语素义(包括语素的本义位——字面义——和语素的义位变体——言外意)=合成词义的内涵=Mn。

M的数量为n,“n”代表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4的自然数。

2.跟M搭配的、必有(必要)的语义指向(语义搭配的对象)的第四、五层个性义素的语义=An。

3.跟M搭配的、可有可无(附加、非必要)的语义指向的第六层个性义素的语义=陪义义素的语义=B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的义素变化*李 永提要 在词义的虚化过程中,构成一个义位的各个义素所起的作用不是等价的,可虚化动词往往存在某种可范畴化的义素,该义素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规定着发展的格局并引导着衍化的方向。

基本结论是:(1)词义虚化往往以某一相关义素的凸显作为起点,相关义素指语法义素,有时也可以是某种理性义素;(2)作为虚化起点的语法义素,其凸显和虚化可通过语义引申机制和句法促动约束机制来进行,但也存在两种机制并存的情况。

关键词 动词;虚化;义素;理性义素;语法义素虚化是词义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和特殊形式(蒋绍愚1994)。

一个实词在发展过程中,实体义被消解,边界逐步淡化,从而生成范畴化的语义。

本文把虚化看成一个实词词义的范畴化过程,该过程可导致直接的语法成果。

从历史上看,一个虚词其范畴化语义即语法意义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该词态的动态衍生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义素的变化。

词义虚化是词汇虚化在语义层面的表现,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词的整体义或者义位义,本文则把义素分析理论贯彻到动词词义的虚化研究,以义素的发展变化作为分析参数,考察描写一个虚词语义的生成过程,把词义虚化的描写归结到义素发展衍化的细节,并对相关义素的凸显 虚化机制进行描述。

本文的基本观点有二:一,词义虚化往往以某一相关义素的凸显作为起点。

相关义素主要指具有某种概括性和涵盖性的语法义素,有时也可以是理性义素中的核心义素或非核心义素。

二,作为虚化起点的语法义素,其凸显和虚化主要通过语义引申机制和句法促动约束机制来进行,有时两种机制也可能同时发挥作用。

一 理性义素和语法义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以现代语法化理论来研究实词虚化问题,认为实词的虚化受语义、句法、语用和人的认知能力诸因素的影响(沈家煊、吴福祥2005)。

就语义来说,实词虚化往往与自身语义特征或义类有关,这就是语义相宜性(H opper et a.l1993)。

在这个问题上,以往的研究只是立足于词的整体意义或者以义位为单位,缺乏对该语义基础最细部变化的分析,而这种微观的语义描写事实上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比如,蒋绍愚(2005)通过义素分析考察词义的发展演变,认为一个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本文是江苏省2005年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汉语动词语法化的实现机制及诱发因素研究!(项目编号0501017C)的阶段性成果。

部分,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张联荣(2000)曾分析了词义引申过程中的遗传义素。

马贝加(2002)运用义素分析确定实词虚化的程度,根据义素的消长、扩缩情况确认某词的介词性质。

徐丹(2005)以义素为纲,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具有[∀给与]类意义的动词虚化的情况,分析说明了该语义特征引起的语法变更。

他们的研究对本文观点的形成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动词在虚化过程中的义素变化情况,发现一个动词虚化为何种语法词或标记,也就是其虚化的方向和结果,往往受该动词某种构成义素的规定和促动。

该构成义素是一种可范畴化的语义特征,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规定着发展的格局,并引导着词义衍化的方向。

这种可范畴化的原生义素有时是理性义素,但更多的情况下并非如此。

从本质上看,词义是不可分解的,它呈现出连续的状态,义素组合只是一种理想的语义模型。

但若从方法论的角度,词义又可进行离散性分析。

因此,我们可把构成一个义位的义素解析出表层义素和潜层义素两个层面,再于每一个层面上进行细分。

所谓表层义素,是对一个义位的理性意义进行分解后的词义构成成分,它位于义位的表层,承担主要、普遍的语义特征,又可称之为理性义素。

潜层义素是对非理性意义分解后的义素,它处于理性义素的背后,可能是一种后台义素和隐含义素,或者是一种当前尚未发生的预期义素。

其中有一种潜层义素对词义虚化具有重要价值,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或涵盖性,它可能生成一个语法性义位,而决定一个新语法成分的产生,这种功能性义素本文称为语法义素。

例如,堪!在上古汉语中是动词,可带宾语,理性义是胜任、经受得住,#荀子∃正论%:老者不堪其劳而休也。

!理性义素组合为:[+有能力][+承受]。

[+承受]是核心义素,[+有能力]是非核心义素。

该义素组合涵盖一种客观允许、可能的语义,因此在理性义素之外蕴涵一种[+可能]的语法义素。

再如,在上古汉语中,骤!是动词,意思是马疾走!,#诗∃小雅∃四牡%:载骤骎骎。

!理性义素组合为:[+马][+快速][+行走]。

核心义素是[+行走],非核心义素是[+马]、[+快速],可推知语法义素是[+频度高]。

可以看出,语法义素可由理性义素推导和提取,是一种功能性的初始义素。

语法义素是对理性义素的概括、抽象或预期,可视为隐含义素的一种,但又与一般的隐含义素有所区别。

一般的隐含义素与理性义素缺乏直接联系,无法直接地由后者推导出来,而与特定语言所折射的某种社会心理、认知结构及文化特征等主观因素相关联(蒋绍愚2005),因此,可把语法义素从隐含因素中独立出来。

语法义素位于理性义素的背后,作为一种深层语义支配着一个动词的虚化进程。

之所以称为语法义素,主要是因为这种义素蕴涵了一个虚词能够衍生的本质语义条件。

在汉语语法史上,如上文堪!、骤!之所以能虚化为副词性义位,于句法、认知等因素之外,根本动因则在于其语法义素[+可能]、[+频度高]深层之存在。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对语法义素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总结:(1)概括性。

语法义素是一种概括性义素,是对理性义素的抽象。

(2)语法性。

语法义素是一种功能性义素,在一定条件下,该义素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语法意义;或者说,该义素决定了一个虚词或标记之存在的内部规定性。

(3)可推导性。

该义素一般可由理性义素组合推导出来,上文所举的堪!、骤!的语法义素就来自于其义素组合。

语法义素在动词词义结构中的确立,使我们能在一个微观空间内对与动词虚化相关的语义问题进行细微分析,进而探究动源虚词在产生过程中初始义素的变化情况及微观语义理据,这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我们对词义虚化问题的一些常规看法,并使对该问题的认识更加具体、全面和深刻。

比如,语义弱化是实词虚化一个重要的伴随特征,但在一个整体词项或一个义位的层面上理解语义弱化是不全面的。

由下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义素层面上被弱化的只是理性义素,而语法义素反而增强;再如,词义虚化指一个实词的用法由实变虚,语义由丰满到空灵,这是一种基于宏观的观察,如果深入到微观层面,则可以发现这种虚化其实就是所蕴涵义素的重新配置,理性义素或逐渐淡化,或直接摈弃,语法义素则被凸显、强化,此消而彼长。

综上,决定一个动源虚词产生的原生义素往往是语法义素,但某些情况下理性义素也能担当词义虚化原生义素的角色,如下文所举的因!,其介词的语法意义就是由理性义素[+凭借]直接虚化来的。

这种情况下,词义的弱化只是表现为其他理性义素的磨损,而与虚化直接相关的理性义素则被凸显。

下文主要就前一种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也涉及后一种情况。

二 语法义素的凸显与虚化在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义素都参与词义的虚化,当语法义素直接决定一个语法意义的形成时,其他义素则被消解而不再参与。

在语言应用中,词义结构中的语法义素被凸显,然后经过连续虚化,形成一个高度抽象概括的意义,最终独立形成一个虚词。

下文通过对几种虚词小类的举例分析,说明语法义素在动词词义虚化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

2.1副词衍生过程中语法义素的变化在汉语史上,很多副词都来自动词,是后者的衍生物,如渐、益、骤、相、堪、已、复!等。

它们以动词形式存在时,于理性义素之外,其词义内部又蕴涵了某种语法性义素,后者决定了一个副词的生成。

在虚化过程中,理性义素被消解,语法义素被凸显,在一定的条件下成长为一个副词性义位。

复 动词义是往而复来!,如#周易∃泰卦%:无往不复。

!高亨注:复,返也。

!理性义素组合可描写为[+往][+来],往而复来即动作行为的重复、迭加,故语法义素为[+重复]。

在语用中,理性义素淡化,语法义素凸显,最后独立生成一个新的意义,从动词义位中分化出来,表示某种情况的再现。

如#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又可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进行和深化,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两种新的语法性义位的衍生,都是语法义素[+重复]引申虚化的结果。

相 原为动词,#说文%:相,省察也。

!#说文%段注:省视,谓察视也。

!理性义素组合为[+仔细][+看]。

相本是一种视觉行为,指以目接物!,引申为佑助、辅助,如#尚书∃盘庚下%: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

!孔传:简,大;相,助也。

!无论目与物相接,还是对人的辅助,都表示动作行为关联两个具有交互关系的主体,故在相!的词义结构中,蕴涵了[+交互]的语法义素。

#说文%段注: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

!在虚化过程中,相!的理性义素被舍弃,语法义素被识别凸显,虚化为一个副词性义位,表示交相对待、互为施受的语义关系。

如#诗经∃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老子%: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也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如#诗经∃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益 原为动词,本义是水漫出来,如#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不知。

!理性义素组合为[+水][+溢出],水溢由增水所致,语法义素为[+增加]。

在此基础上,益!逐步虚化。

因增加而程度加重,益!虚化为表示情况进一步发展,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自是晋人轻鲁币,而益敬其使。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水溢为自下而上渐次而增,从这个角度看,益!又蕴涵了[+渐成]的语法义素,因此,益!又可虚化为表示情况和状态的逐步形成,如#史记∃田单列传%:燕军由此益懈。

!在由动词向副词的衍化过程中,无论语义特征还是所处的句法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就语义来说,衍化前后直接损失的都是理性义素,而存在于动词潜层次的语法义素却保存下来,并且在一个更抽象的层次上继续发展。

2.2连词、介词衍生过程中语法义素的变化在动词向连词、介词衍化的过程中,语法义素也往往发生主导作用,在语用中被凸显强化,虚化为一个连词性或介词性义位,其他义素则逐渐被消解。

却 动词义为退后!,如#商君书∃农战%:敌不敢至,虽至必却。

!理性义素组合为[+向后][+移动],退后有转身之意,隐含了语法义素[+转折]。

该义素被主体认知并凸显抽象后,成长为一个完整的语法意义,置于谓词性成分之前表示逻辑事理的转折,是连词,如#五灯会元%卷第二: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

!把 动词义是以手持物!,如#战国策∃燕策%:臣左手把其袖。

!理性义素组合为[+持把][+物]。

抓持某物有欲处置之意,在潜层存在[+处置]的语法义素。

这种义素实际上是一种可预期义素,当在把+N+V!结构中时,把!的该潜在义素被激活,开始发生词义虚化,最后衍化为一个表处置的介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