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4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合集下载

201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篇

201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篇

201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分析综合C(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14年高考命题蠡测】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判断题的形式出现。

主要题型有:①划分或分析层次和段落,②品味开头、结尾与过渡、照应的作用,③寻找行文线索,④概括作品主题,⑤判断有关作品结构与主题的分析是否正确。

【仙人指路】分析作品结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示例题型一、划分层次和段落解题方法:1.抓4个点。

①句子:过渡句,首尾句,议论、抒情句等。

②词语:关联词,序数词等。

③标点:分号,句号,冒号等。

④位置:标题,首尾段等。

2.梳理段落。

不同类型的作品采取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方法:按时间推移的注意抓住时间词,按空间转换的注意文中空间方位、地点的变换;文中若有不同性质的材料,可根据文中所写人、物、事等内容的不同划分;情节推移清楚的,可按情节的展开过程划分。

3.归纳概括。

例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1)人生路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2)人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我养我的乡土。

(3)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4)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5)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6)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畴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空气,千丝万缕粘着边。

(7)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方向,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做茧,紧紧地包着自己,一辈子附在身。

分析:首句是“起点站是童年”应为总起句,尾句是“童年的烙印一辈子附在身”应为总结句,2至6句是同类句,大结构应为总分总关系,那么找具体的烙印应在分述部分找,即在2至6句找,分别是:父母亲族的逗弄,乡土的山水草木,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的音容笑貌。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精品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精品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含答案)精品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2014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测试1(含答案)

2014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测试1(含答案)

2014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测试1(含答案)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开始了,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散文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对应学生用书P399)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白发上津城梅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对爱情不专一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的执政者们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

我问郧西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

啊,秦楚不再战争!啊,鄂陕息息相依!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有着1 800岁的古城是多么的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

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楚塞秦关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地举足轻重!如果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丕在这里建平阳县算起,1 800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这块弹丸之地了!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

2010-2014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汇总(含答案)

2010-2014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汇总(含答案)

2010北京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海棠花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

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

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

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

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

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

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

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

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

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

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

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

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

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

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

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

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

一切都是这样静。

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50(1)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50(1)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含答案)50(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解读凉州郭保林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

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

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

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

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

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

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

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

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

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

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

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

”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

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201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4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 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

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

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

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

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00优选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00优选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00优选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编.doc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编.doc

2014 年全国高考文真文学文本(十五)文学文本(新卷Ⅰ)11 .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4) 。

(25 分)古渡叶紫太阳地没到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映到茫无涯的淡的湖上,出各种各的色彩来。

微波着似的浪,地吻着沙岸。

破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尖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来,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道:“ 湖,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 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你些不能?”“ ?你有多少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出了白雪般的,“年,开口就是‘ ’,有就命都不要了?”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里拿出一根烟管,地吸足了一口,接着:“看你的子也不是一个老出的。

哪里来的呀?”“从里回来。

” “ 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什么又跑开来呢 ?” “我是假的。

我病了。

”“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茫地侵着我的周,浪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

我的心里地急,不知道老子到底要玩什么花。

于是,我:“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子用鼻子哼着,“年人到底不知事。

回到岸上去不同湖一的危?到去要退回七里路。

唉!年人⋯⋯就在我船中一宵吧。

”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了我一个两尺多的地方。

好在天气和暖,不至于十分受。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候,他的声音已和多了。

我躺着,一面地听着孤雁唳寂静的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人的秘。

“⋯⋯就算你有吧,小伙子,你也不当出来的。

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喜你的孝孩子。

是的,你的一定比我喜你,要是在病中看你跑回去。

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

你知道?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他吧?外人⋯⋯那个候,我儿同着条船。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2014·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独木舟之道[美] 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编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编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
5分) A.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
B.渡夫不愿马
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
C.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
D.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
.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试题答案】答A给3分,答D给2
B给1分;答C、E不给分。 【试题考点】对小说
”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
?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
“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
赵老板长叹一声,说:“都在这
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一个月后,“珍宝斋”
不久,老街的人发现,“云芳斋”
④东坛井是一条
,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
,
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
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
,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
,也没关系,第二天拿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
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而“后记”则是写作者自己,二者不是同一人;
【解析】回答此题,可从小说和“后记”在情节、主题、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对作品
F。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
赵老板不语,站起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附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附答案)典型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附答案)典型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古董阿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是这样。

小时候,家住北京宣武门内,离宣武门外的琉璃厂很近,故放学后没事就去玩儿。

古董字画古旧书就在琉璃厂,举人士子穷家读书的,搜寻故旧。

有个姓松的同学家就在那边,到他家去玩儿。

他家的院子现在想来就是古董,小,什么都缩一号,非常精致的四合院,院门上有复杂的砖雕。

这个同学很喜欢我到他家,我们的家庭都属于同一阶级成分,两个小孩子在一起甚为相得,没有政治的压力。

班上还有个姓杨的同学,对山水画狂热,用毛笔蘸水彩颜料在任何纸上画贺天健式的山水,说实在挺好看的。

我画的很杂,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

我们两个都不屑参加学校里的美术小组,坐在那里画石膏,画静物,有摆样子给窗外经过的人看的意思。

我们是放学后去玻璃厂的小子。

琉璃厂,是我的文化构成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我去琉璃厂的时候,已是公私合营之后的时代,店里的人算是国家干部职工。

安静。

青砖墁地,扫得非常干净。

从窗户看得见后院,日斑散缀,花木清疏。

冬天,店里的炉子上永远用铁壶热着开水,呼出一种不间断的微弱啸音人和气。

熟人进店,店员立起来招呼,请坐沏茶,聊,声音不大不小;一般人,随意检阅,刚有疑问,店员已经到了。

我们小孩子,店员是不管的,可是要看什么,比如书搁得高了,店员也够下来递给你。

觉得好玩儿的东西,店员就自得其乐讲故事。

我的许多见识,就是这样得来的,玉,瓷器,字画儿,印章一个小孩子,其实对名家的东西并不当真,而是对喜欢的东西着迷,之后渐悟。

店里的习惯,是培养将来的买主,可是新中国的下一代,是不会买古董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转,一点不假,现在古董又值钱了。

什么东西一值钱,就有仿冒品,历来如此。

有一本《金石书画笑史》不妨重印,或什么讲古董的杂志连载一下,一定让看的人心情愉快。

清代古砖值钱,因为值钱,所以官场中送礼讲究送砖。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分类题库【考点16】散文阅读(含答案)

考点16 散文阅读一、(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

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

2010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9】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分类题库【考点9】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考点9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烟花三月下扬州熊召政①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

清代之前,扬州因靠着大运河,一向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邦。

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

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

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

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②历史上的扬州,自隋至清一千多年间,虽屡遭兵燹,却不掩其繁华锦绣的气象,大凡一个城市,就像一个人那样,命运各异,有好有坏。

扬州属于那种“贵人多难”一类,但每遭蹂躏之后,它总能顽强地恢复生气。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八字用在扬州身上,也是合适的。

③记载扬州古时的繁华,典籍甚多,但最好的要数清代李斗撰著的《扬州画舫录》了。

杭州、苏州乃人间天堂,值得记述的盛事比扬州还要多。

但无论是张岱的《西湖梦寻》还是顾禄的《桐桥倚棹录》,都不及李斗的这本书。

④古扬州最令人向往的地方,当在小秦淮与瘦西湖两处。

其繁华、其绮丽、其风流、其温婉,《扬州画舫录》皆记述甚详。

西湖之名借于杭州,秦淮之名借于南京,但前头各加一“瘦”与“小”字,便成了扬州的特色。

我一直揣摩扬州人的心理,天底下那么多响亮的词儿,他们为何偏爱“瘦”与“小”呢?这两个字用之于人与事,都不是好意思。

我们说“这个人长得又瘦又小”,便有点损他不堪重用;说“他专门做小事儿”,便暗含了鼠目寸光。

时下有种风气,无论是给公司取名,还是为项目招商,均把名头拔得高高的。

照这个理儿,瘦西湖完全可叫“大西湖”或“金西湖”,小秦淮也可叫“中国秦淮”或“银秦淮”了。

古扬州城中,虽然住了不少点石成金的商人,但铜臭不掩书香,负责给山水楼台命名的,肯定还是李斗这样的秀才。

近年全国语文高考现代文之文学类文本试题集锦(附答案)

近年全国语文高考现代文之文学类文本试题集锦(附答案)

近年全国语文高考现代文之文学类文本试题集锦(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2014年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古渡头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

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

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

”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

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

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

我妈病了。

”“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

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

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

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

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

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

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4年高考真题备选题库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一、(2014·山东,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浣花草堂黄裳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

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

洁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

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

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

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

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

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1.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考查的是对文章开头在全文中的作用的理解。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写读《杜诗辑注》及感受,既是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引出下文,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想对杜甫有更深刻的了解,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从杜诗与游记的关系上看,此次浏览的对象是浣花草堂,浣花草堂的主人是杜甫,杜甫是诗人,从杜诗写起,符合浏览地主人的身份。

从杜诗与下文的关系来看,开头写杜诗,一是引出下面要浏览的草堂;二是杜诗中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新鲜的感受,而这“新鲜的感受”又统领全文。

答案: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

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

③引出浣花草堂。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理解。

(1)首先要明确“一般化的塑像”“没有怎样的仙气”“难得”是指什么。

显然,“一般化”是“塑像水平一般,很平常”,“没有怎样的仙气”是说人们并没有把杜甫“神话、仙化”,“难得”是说人们能以平常的心态塑造杜甫“本来的面目”。

(2)作者“复诵”杜甫的草堂诗,并且像“梦游”般走入风物不同的“境界”,就是说反复研读杜甫的诗,深入了解诗人所描绘的生活景象,会有独特的新鲜的感受。

答案:(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

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

②凸现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3.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要结合文本内容整体把握,全面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筛选有效信息,最后进行整合归纳。

答案: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

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4.要全面地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看作者是如何认识杜甫的,在此基础上再谈给我们的启示。

一般来说,概括出作者的认识方法即可,不必再作深究。

如从第一段的“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可知,作者认识杜甫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

再结合下文游览中得到的新鲜感受,可以总结出作者认识诗人的第二个方法是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诗人的生活环境和诗歌中所描写的对象。

从文章结尾处的“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可知,作者认识杜甫前,不盲从,而是全面地理解诗人的作品,不随个人好恶随意取舍。

答案: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

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

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

二、(2014·安徽,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独木舟之道[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