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我国各省要素配置效率变化率的测算
我国各省要素配置效率变化率的测算本文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为基础,通过计算各省的诸要素成本份额,进而测算了各省要素配置效率的变化率。
初步结论为:全国的要素配置效率从1994年开始逐年增长,但2007年后开始下降;东部地区的要素配置效率每年都有增长,中部地区的要素配置效率大部分年份都在提高,西部地区的要素配置效率的增长率全部为负。
一、引言全要素生产率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它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变化率、要素配置效率变化率和规模经济效率变化率。
目前,学者们基本是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或随机前沿分析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
在要素价格信息未知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假设要素配置是有效率的,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变化率和规模效率变化率。
具体来说:运用数据包络技术,颜鹏飞、王兵[1],郭庆旺、赵志耘、贾俊雪[2]和金相郁[3]等采用我国各省不同时段的面板数据,测算了其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化率和规模效率变化率。
以随机前沿分析为基础,王志刚、龚六堂、陈玉宇[4],沈汉溪[5],万兴、范金、胡汉辉[6]和王志平[7]等均依托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计算了我国各省的前沿技术进步率、生产效率变化率和规模效率变化率,并把三项加总得到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不管是运用数据包络技术还是随机前沿分析,由于要素的价格信息较难获得,使得已有文献都假设要素配置是有效率的。
然而,这一假设,应适用于要素市场较为成熟的经济体;对于像我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要素市场尚不健全,很难符合。
因此,本文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角度出发,把劳动者的收入看做国家(或地区)支出的劳动力成本;把贷款的利率看做使用资本的成本。
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计算我国各省的要素配置效率。
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下的随机前沿模型假设生产函数为:Yit=f(Xit,t)exp(-Uit),其中Yit表示产出,f(Xit,t)是生产函数前沿面,Xit表示要素投入向量,下标i表示个体,在本文中代表省;t表示时期,在本文中代表年份,i和t均为自然数。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对策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对策引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西部人力资源丰富,但西部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何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谋求高质量快速度的发展,逐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这是每一个西部人的共同心声和迫切愿望。
西部要发展,开发关键在人。
因此,如何用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培养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就成为关键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它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
它通常指在15-64岁的人所具备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以形成并增加劳动者所含的人力资本量,从而使其成为能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动资源,旨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力资源是利用自然资源积累物质资本,建立社会经济制度,并推动一个地区向前发展的主导力量,是所有经济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促进和发展国民经济的主动力量。
我国西部地区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质量不高,有不少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及贫困地区。
由于历史、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少劳动者懒散保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且重男轻女、重利轻法、重眼前小利轻长远发展利益。
要在西部大开发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就在于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二、西部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一)总量分析(1)数量因素人力资源的数量因素是指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化因素,包括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年龄结构、劳动参与率等。
在此我们从全国角度分析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数量变化的特点。
①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西部地区普查登记总人口为35531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为25990.1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37%,占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27.12%,表明我国西部地区潜在劳动力数量巨大。
高中教育与经济增长:对华东地区进行面板数据分析
高中教育与经济增长:对华东地区进行面板数据分析◎于雅晴理科学一、概论关于中国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当中大部分研究都针对于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忽略了中等教育的重要性,且未能区分不同层次的中等教育。
义务教育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而高等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最大加速器,作为两者之前的枢纽,高中教育却往往被忽视。
同时,一些学者也提出了在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后,我国高中教育是否应当成为义务教育的问题。
调查高中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将引起家长、专家学者、相关政策制定者对高中教育在家庭收入、经济增长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关注。
此外,以往的研究大多基于全国各省的数据,忽略了地区之间的巨大地理差异。
事实证明,区域发展不平等将导致区域教育不平等(Fan &Sun,2008)。
并且,区域不平等会导致人力资本结构的差异,从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程度(Wu &Ma,2004)。
因此,在我的研究中,我将只关注中国的一个地区,研究高中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择了包含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六省的华东地区作为研究区域,用以控制区域经济、文化、地理和社会差异。
同时采用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1990-2018年间从中国东部6个省收集的面板数据,并通过纳入控制变量来控制该区域各省的不同情况。
二、文献综述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增加了劳动力规模,而且提高了劳动力质量。
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对通过提高自身个人收入、就业能力、劳动生产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Loening,2004)。
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也会提高企业和国家竞争力。
从长远来看,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将会发展现代制造技术从而外移生产曲线、促进经济发展(Abbas &Peck,2008;Fernandez &Mauro,2000)。
就决策部门而言,提高教育质量常常被用作消除失业和贫困的手段,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Mercan &Sezer,2014),教育使年轻人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各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比较
从表中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那就是中国2030 年的数据和西方发达国家2010 年的数据基本相等,而中国2050 年的数据和西方发达国际2030 年的数据基本相等。
也就是说,在中国老龄化轨迹与西方国家基本重合的前提下,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始终要比西方国家滞后20 年。
再看劳动力人口比例的比较数据,依据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经验,GDP 每增长1%,就可以带动100 到110 万的就业。
4500万人,供求缺口将近1000 万人。
而随着产业升级与劳另一方面,从国际比较的数据来看样存在比例下降速度比西方四国滞后20 年的情况。
总体来说,在未来可预见的数年内,中国还不会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
延退的理由之二就是受教育时间的延长缩短了劳动者的在职年限,减少了劳动力供给,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况且,由于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生活压力大等原因,相对于外国来说,中国人的初始工作年龄仍然较早,而实际退休年龄仍然较晚,尤其是对于广大的农民群众来说,根本没有什么退休可言。
结果,中国人一生的工作年限可能并不比西方发达国际要短,见表,在中国“退而不休”的现象较外国还要普遍。
另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2000 年的调查显示,有42.4%的农村老年人仍在劳动,有10.4%的城市老年人仍在劳动。
四、劳动力素质的国际比较但目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程度还不足以与发达国家相比肩,也不足以构成延退的理由。
劳动力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科学化素质,首先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进行比较,见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与发达国家差距在7岁左右,60 岁老人的预期寿命差距在 5 岁左右,健康寿命差距在6 岁左右。
与此同时,中国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与西方四国的差距也是在5 到7 岁之间。
这样来看,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规定还是比较合理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近20 年来,预期寿命增速缓慢。
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从1990 年到2010 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增长了3.8 岁,达到了73.3 岁。
解读“国培计划”
坚 持 教 育 的 公 益 性 和 普 惠 性 , 保 障 人 民享 有 接 受 良 好 教 育 的 机 会 。 建 成 覆 盖 城 乡 的 基 本 公 共 教 育 服 务体 系 , 实 现 基 本 公 共 教 育 服 务 均 等 化 ,缩 小 区 域 差 距 。 努 力 办 好 每 一 所 学 校 , 教 好 每 一 个 学 生 ,不 让 一 个 学 生 因
最 大 、 最 高 的 公 共 利 益 。 基 本 普 及 学 前 教 育 ;巩 固 提
高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水 平 ;普 及 高 中 阶 段 教 育 , 毛 入 学 率
意 志 是 决 定 达 到 某 种 目的 而 产 生 的 心 理 状 态 , 国 家 意 志 是 集 全 体 国 民最 大 、 最 高 公 共 利 益 即 国 家 利 益 为 一 体 的 心 声 。 国 家 要 维 护 全 体 国 民 在 教 育 方 面 最 达 到 9O%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水 平 进 一 步 提 高 , 毛 入 学
开 到 6点 多 ,大家 没 有 倦 意 ,十 分振 奋 ,深 受 鼓 舞 ,对
“ 培 计 划 ” 的 实 施 以 及 对 我 国 的 中 小 学 教 师 培 训 工 作 国
充满 了期待 和信 心 。
关部 门领 导也 出席 了会议 。 会 议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研 讨 教 育 部 、 财 政 部 关 于 实 施 “ 小学 教 师 国 家 级 培 训 计 划 ” 的 操 作 性 工 作 ,统 一 认 中 识 、明 确要 求 ,为 下 一 步 的实 施 做 充 分 的 准 备 工 作 。会
案 制 定 、项 目 申 报 的 招 标 方 式 、项 目的 遴 选 条 件 、项 目的 评 审 、 项 目经 费 的 管 理 、 项 目培 训 质 量 的 过 程 性 和 终 结 性 评 价 等 等 。 国培 计 划 的 实 施 ,将 会 促 进 中 小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
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课题负责人:国家统计局鲜祖德一、研究背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强化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为引导和转变发展观念,激励发展思路创新,本课题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各地区综合发展指数(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dex,简称CDI)进行测算。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认识上常常将“地区发展”简单地等同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从而造成诸多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与居民福利改善不一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等。
虽然上述问题都有各自背后的深刻原因和具体环境,但对地区发展的认识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不全面、不科学,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有关对发展测评的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的一套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旨在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2000年联合国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标,内容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方面,成为衡量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准。
中国学历的划分
中国学历的划分摘要:一、中国学历体系的划分1.小学学历2.初中学历3.高中学历4.大学本科学历5.研究生学历6.博士学历正文:中国学历体系的划分主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历。
首先,小学学历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阶段,通常为6 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在这个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律等基本课程。
其次,初中学历教育通常为3 年,包括初中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
学生在这个阶段除了继续学习语文、数学和英语等基本课程外,还会接触到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课程。
紧接着,高中学历教育通常为3 年,包括高中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
这个阶段的学生将深入学习各个学科的知识,为进入大学做好准备。
除了学习课程外,高中生还需要参加高考,以决定他们能否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大学本科学历教育通常为4 年,学生在大学学习各种专业课程,如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
大学本科毕业后,学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
研究生学历教育是在大学本科基础上进行的,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通常需要2-3 年的学习时间,博士研究生需要3-5 年。
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将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为学术界和社会作出贡献。
最后,博士学历是中国学历体系中的最高层次。
博士生的研究方向更加专业化,他们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并撰写博士论文。
博士生通常需要3-5 年的时间完成学业,毕业后可以获得博士学位。
总之,中国学历体系从小学到博士,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学术晋升通道。
1997-2012年各省平均受教育年限
38014 37886 37789 40158 42460 39618 39528 42913 38764 41741 32982 34889 29789 27480 12850 40135 31213 25374 33654 36096
单位:人
地区
全国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源自小学20002010
初中
2000
2010
高中和中专
2000
2010
大专及以上 2000
35701 16956 25031 33760 31761 31134 29771 33598 31253 18934 32881 36622
1650 485 564 612 312 549 348
2613 1692 2689 1233
969 3560 2731 1933 1566 1918 1004
221 853 3003 2124 1989 456 1040 1187 391 241 351
281681 1627 1885
13858 6039 4794 7069 5340 7476 2403
11146 23151 20851 10717 11562 13760 13205 15076 13866 23018 13039 10758
14032 21220 20654 12709 15733 15125 14788 16866 14991 20966 16143 13562
3611 16843
639 363 629
16753 63 87
733 326 298 295 168 324 118 879 691 1011 373 381 1373 1228 764 772 561 429
受教育程度对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和结构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受教育程度对我国农民收⼊来源和结构的影响-最新教育⽂档受教育程度对我国农民收⼊来源和结构的影响⼀、引⾔中国作为⼀个农业⼤国,“三农问题”历来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复兴的重⼤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在于“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收⼊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快速增长,1995年农村居民年⼈均纯收⼊为1 577.74元,2012年达到7 916.58元,18年间增长了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4 %。
我国农民收⼊不但在数量上增长较快,在结构上也发⽣了深刻变化。
从收⼊来源看,农民的⼯资性收⼊占纯收⼊的⽐重从1995年的22.42 %上升到了2012年的43.55 %,家庭经营性收⼊则相应的从71.35 %下降到了44.63 %;转移性收⼊和财产性收⼊在农民纯收⼊中占⽐很⼩,但相对于财产性收⼊,农民的转移性收⼊近年来增长更快(见表1)。
总体上看,我农民收⼊在结构上呈现出⾮农收⼊⽐重不断上升⽽农业收⼊⽐重不断下降的趋势。
农民收⼊作为⼀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庸置疑的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农民收⼊的⼀个重要因素。
图1体现了农民“⼈均受教育年限”与“⼈均收⼊”两个绝对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者之间的散点图可以看出,农民受教育年限与收⼊之间同⽅向变动,且两者间⽪尔逊相关系数⾼达0.95。
表2体现了农民收⼊结构与⽂化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在农民收⼊从低收⼊组到⾼收⼊组的变动中,⼩学程度以下的低学历群体所占⽐重逐渐下降,⽽初中及以上的相对⾼学历群体所占⽐重逐渐上升。
结合图1和表2,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受教育程度与农民收⼊之间⽆论是在绝对量上还是在内部分配上都存在着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
表1我国农村居民纯收⼊构成(按收⼊来源分)/%年份纯收⼊⼯资性收⼊家庭经营纯收⼊转移性收⼊财产性收⼊199510022.4271.353.632.60200010031.1763.343.502.00200510036.0856.674.532.72201010041.0747.867.653.42201210043. 5544.638.673.1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谭银清,王钊,陈益芳:受教育程度对我国农民收⼊来源和结构的影响图12001―2011年农民⼈均受教育程度与⼈均收⼊散点图数据来源:农民⼈均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农民⼈均受教育年限根据《中国住户调查年鉴》相关数据加权平均得到。
中国学历的划分
中国学历的划分摘要:1.中国学历的划分概述2.小学及以下学历3.初中及高中/中专学历4.大专学历5.本科学历6.研究生学历7.博士学历正文:中国学历的划分中国学历划分为多个层次,从最基础的小学教育到最高级的博士学位。
以下是对各个学历层次的简要概述:1.小学及以下学历小学教育是中国的基础教育,通常为6 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小学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初中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或工作。
2.初中及高中/中专学历初中教育通常为3 年,从七年级到九年级。
初中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进入高中继续学习,也可以选择进入中专或职业学校学习。
高中教育通常为3 年,从高一到高三。
在中专或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一般会在毕业后获得中专或职高学历。
3.大专学历大专教育通常为2-3 年,学生在大专院校学习专业知识。
毕业后,学生可以获得大专学历。
大专学历主要分为两类:全日制大专和非全日制大专。
4.本科学历本科教育通常为4 年,学生在本科院校学习专业知识。
毕业后,学生可以获得本科学历。
根据专业的不同,本科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或就业。
5.研究生学历研究生教育是指在本科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通常需要2-3 年的学习时间,博士研究生则需要3-5 年。
毕业后,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研究生学历。
6.博士学历博士学历是最高级别的学历,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具备较高的学术研究能力。
博士研究生需要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和学术论文发表,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毕业后,学生可以获得博士学位。
总之,中国学历划分为多个层次,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途径。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8.23•【文号】国发〔2021〕14号•【施行日期】2021.08.2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就业促进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1年8月23日“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
“十四五”时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推动就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指引。
一、发展环境“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6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控制在5.2%,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年提高到10.8年,技能劳动者总量由1.3亿人增至2亿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根本保证;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兴就业创业机会日益增多;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孕育巨大发展潜力,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涌现;劳动力市场协同性增强,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上升,社会性流动更加顺畅,为促进就业夯实了人力资源支撑。
中国地区收入收敛性分析
中国地区收入收敛性分析【摘要】本文在回顾研究中国地区收入收敛性的文献的基础上,采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以及对应的截面数据标准差、截面数据OLS回归、动态面板数据系统GMM回归,将我国30个省份1992到2012年21年的省际数据分全国和四大地区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以讨论我国各区域收入的收敛性。
【关键词】收入差距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全要素生产率一、引言我国学者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多选择了一种收敛检验方法来检验全国范围内的收入差距收敛性,或者是按照东中西的划分方法来研究收敛性,很少有按照四大地区的划分框架来研究地区收入差距收敛性。
如果按照东、中、西及东北的划分方法1,地区收敛性又会有何差异?而推动地区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又是什么?本文认为按全国和四大地区来分别分析各地区的收敛性,更为清晰地揭露不同地区的收入收敛性;从时间和区域的角度去研究地区收入差距的驱动因素以及贡献度的差异,可对制定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为目的的区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好地推动地区协调发展。
二、地区收入收敛性研究评述Slow和Swan在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是经济学界对区域经济收敛进行讨论的开端。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Barro和Sala-i-Matin(1991)将经济收敛分成了σ收敛和β收敛,β收敛又进一步的分为条件β收敛和绝对β收敛2。
如果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体收入水平的标准差逐渐变小的就是σ收敛,表明经济体的收入水平逐步接近,差距逐渐减小。
如果贫困经济体比富裕经济体增长得更快,在统计上则表现为增产率与初始人均收入负相关,这就是β收敛。
在对收敛性的实证研究上,国外学者早期的研究角度主要在收敛性及收敛速度上。
Baumol(1986)采用16个工业化国家从1870年到1979年间的人均收入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方程来检验它们间是否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结果表明它们间存在显著收敛3。
De Long(1998)认为Baumol的研究存在样本选择偏误以及测量误差问题,经过De Long对数据调整后分析发现,并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收敛现象4。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有哪些因素地区增长?我们可以看到,地区间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在各地区分布的差异、各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化程度,以及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差别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因素。
这些因素怎样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它们使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对于地区差距的成因和变动趋势至关重要。
地区间的资本流动改革以前,地区间资本流动完全是一种计划行为,受中央政策分配。
改革以来的这20多年间,资本流动一方面受财政分配资金和国家银行政策性资金分配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市场的引导。
对外资而言,还受到地域性优惠政策的影响。
财政体制、银行政策、市场条件、外资优惠政策等因素使得区域间资本流动呈现出复杂的格局。
1.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间的分布在改革初期的1980年,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只相当于东部的45%,但西部的投资率(固定资产投资与本地区GDP的比例)是22%,高于东、中部的18%.这提示当时投资是向西部倾斜的。
这也基本反映改革以前投资的分布情况。
在改革期间东部地区投资率迅速提高,超过了西部。
只是到20世纪90年代末实行西部大开发之后,西部投资率才又超过了东部,2002年更是达到了42%的高点(但规模只相当于东部的35%),可见投资在改革期间直到西部大开发之前是向东部倾斜的。
这显然是导致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为了搞清导致区域间投资率差距的原因,以下将对区域间不同类型的资本流动进行考察。
这些受到数据准确度的影响,有的还需要借助于假设条件,误差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这里提供的只是非常粗略的估计。
2.对国内跨地区资本流动总量的估计这里我们对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内跨地区资本流动总量进行估计。
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各省的资本净流入(流出)应当等于投资与储蓄之差。
我们以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和非农业人口为权重计算了各省城乡居民储蓄率,并用它近似代表各省总储蓄率,从各省GDP推算出各省储蓄总额。
浅谈中国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
-89-浅谈中国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张蒙焦一宁内容摘要:经济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理解和解释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长除了依靠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生产率的提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相对资源短缺的国家,更需要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来支持长期经济增长,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索罗余值法利用最新的数据资料计算了30个省区1990-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索罗余值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全要素生产率又称综合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反映资本、劳动力等投入要素的综合产出效率。
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测量中,基于"索罗余值"基础的生产函数应用最为广泛,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在当代西方得到广泛认同,因此本文选择索罗余值法对中国个省区的TFP 进行计算。
我们知道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三项: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固定资本存量的增长、以及广义的技术进步。
在除去劳动力数量增长和固定资本存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的技术进步因素就被包含在"索罗余值"中。
因为人力资本水平随时间、地区变化必定会影响全要素的真实水平,因此本文将人力资本存量投入纳入了范围,对索罗余值的模型进行修正来估计中国各省份的TFP,这样更能体现全要素本身的涵义:Y=A (HL )(1)其中Y 表示产出,L 和K 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H 为中国的人力资本水平,HL 即通常被学者称之为经过质量调整后的劳动或有效劳动。
数据说明:1.产出数据本文所采用衡量国民经济整体产出的指标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各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基础数据取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并将名义值折算成以1990年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值。
2.物质资本存量关于各个省份的物质资本存量,目前被普遍采用的测算资本存量的方法是Goldsmith 在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
教育回报率的省际差异
变量
X1 X2 LnX3
参数估计值 1.2760… 1.4962… 0.8521… 0.0840…
t值
20.07 8.86 32.28 4.9S 4.S8 4.72 4.23 3.28 3.77 3.67 3.87 4.42 5.13 S.99 3.98
变量 s-河南 S-湖北
参数估计值 0.0890… 0.0898… 0.0952… 0.1139… 0.0863… 0.0815… 0.0750… 0.0815…
0.∞28
0.0532”
s_安徽
s-福建 s-江西 s.山东
0.0859…
0.1173… 0.0929… 0.1088…
5.48 4.弼
S.26
0.0724… 3.2277…
0.9637
一
注:・、料、・事・分别表示在10%、5%、l%水平上显著。
由表1可以看出,除了西藏和青海的受教育年限与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没有通 过检验以外,其他所有的变量都是显著的,并且方程的拟合情况较好。 (二)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结果,城市化率、非国有职工所占比重、人均财政支出对人均收入均有正向影响。其中,当一个省
s-贵州
S.吉林
s-辽宁
s-云南 S.西藏
S-陕西
0.0714…
0.0250
3.∞
0.92 3.30 2.54 1.48 2.49 3.S4 21.58
s-黑龙江
s-上海 s-江苏 S-浙江
0.0782… 0.0803… 0.1059… 0.1264…
s_甘肃 s-青海
s.宁夏 s-新疆
conS
0.0673… 0.0551…
河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河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叫第一号)——全省常住人口情况⑶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 月1日零时全省常住人口⑵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为99365519人。
二、 人口增长全省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94023567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341952人,增长5.68%,年平均增长率为0.55%。
三、 户别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⑶31782693户,集体 户1442292户,家庭户人口为90744073人,集体户人 口为8621446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7人减少0.61 人。
四、 民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8210038人,占98.8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155481人,占1.16%。
与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5314754人,增长5.72% ;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7198 人,增长2.41%。
注释:⑴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遥[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 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河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叫第二号)——地区常住人口情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省分地区的常住人口[2有关数据公布如下:表2-1各地区常住人口单位:人、%地区人口数比重⑶2020 年2010 年全省99365519100.00100.00郑州市1260057412.689.17#巩义市7852420.790.86开封市4824016 4.85 4.97#兰考县7772780.780.72洛阳市70566997.10 6.97平顶山市4987137 5.02 5.22#汝州市9745410.980.99安阳市5477614 5.51 5.50#滑县11690721.18 1.34鹤壁市1565973 1.581.67新乡市62519296.29 6.07#长垣市9054360.910.86焦作市3521078 3.54 3.76濮阳市3772088 3.803.83许昌市4379998 4.41 4.58漯河市23674902.382.712021年第05期(总第505期)・3・(续表)单位:人、%地区人口数比重⑶2020年2010年三门峡市2034872 2.05 2.38南阳市97131129.7810.92#邓州市1247807 1.26 1.56商丘市78168317.877.83#永城市1256409 1.26 1.32信阳市6234401 6.27 6.50#固始县1041399 1.05 1.09周口市90260159.089.52#鹿邑县9586170.960.97驻马店市70084277.057.69#新蔡县8238290.830.91济源示范区7272650.730.72注:带#的为省直管县(市),各省辖市数据含省直管县(市);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宪法范文.doc
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宪法-论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李璇,余秀宝摘要:公民受教育权是其自我实现的不可或缺的一项权利。
目前,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平等、高等教育阶段的不平等以及性别保障上的不平等诸方面。
公民追求受教育权平等实现是对社会平等权的追求,国际社会对教育平等权的重视使人们更加关注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
我国应加强政府的积极作为,推进教育体制的系统改革,鼓励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从而有效促进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实现。
关键词:教育;受教育权;平等实现接受教育是人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受教育权对人的自我实现来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权利。
受教育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人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要求国家积极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通过学习来发展其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以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的基本权利[1]。
由此,受教育的条件均等和机会均等是受教育权平等实现的核心内容,以此来衡量目前我国公民受教育权的现状则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上。
一、我国公民受教育权不平等的表现(一)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平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占有和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存在严重的城乡差别、地域差别和身份差别。
首先,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在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集中在社会地位较高的阶层,而农村地区和社会底层家庭享有的教育资源往往十分匮乏。
其次,农村地区和社会底层家庭背景的学生失学率较大。
虽然自2003年开始,国务院提出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的保障制度,并为此大幅增加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从而使部分学生尤其是农村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避免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窘境,但农村地区和低收入家庭学生在受教育机会方面难以与城市及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保持平等。
此外,地域之间尤其是东西部之间教育水平失衡。
东部地区因为有发达的经济作支撑,其教育水平及受教育程度是西部地区难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