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近代史汤寿潜
辛亥革命光复杭州(下)
辛亥革命光复杭州(下)杭州光复的经过(续上期)1911年11月4日(农历九月十八日)傍晚,按计划发动,“一标由笕桥出发,二标从南星桥出发”,童保喧指挥革命军,攻打杭州的巡抚衙门(清朝杭州的巡抚署,现在通江桥)。
王金发与嵊县同乡张伯岐、蒋介石亲率带手枪的20名敢死队员,从西辕门攻入抚署头门分攻军装局和巡抚衙门。
并与驻在城隍山的清廷新军取得联系,约定一见抚署焚烧,即悬挂白旗起义。
其它各部起义的新军有马队、炮队、工程营、辎重营、宪兵营、讲武堂,以及警界、学界、路界、法政界及巡信队等。
各按分工投入战斗,出现了浙江新军起义,社会各界热烈响应的局面。
艮山门打开了!守城满洲军队60余人,悉皆缴枪投降,高举双手。
驻笕桥的朱瑞率八十一标、驻南星桥的周承菼率八十二标,从铁道城门进城,联合王金发、张伯歧、董梦姣、蒋介石、尹维峻的敢死队,放起火来,烧毁了通江桥的浙江抚署,占领军械局;葛敬恩、周亚军率陆军小学学员,占领城站,控制交通;炮兵占领城隍山,攻打山下一直通到西湖滨的满人旗营。
敢死队从西辕门攻入抚署头门时,一面抛掷炸弹,一面倾注煤油。
顿时火光冲天,火烧巡抚藩署。
众人鼓噪而入,浙抚增韫从梦中惊醒,当于惊惶图逃之时,把增韫抓起来了,逼迫巡抚下台。
陶成章生怕杀了他得罪满人太多,会引起满人强烈反对,就放了他,叫他赶紧逃走。
增韫就这样更换服装,匆匆逃往上海。
11月5日凌晨,各起义部队陆续进入杭城,占领机关。
城隍山上的驻军,高悬白旗宣告起义。
杭城大街小巷、机关商店,白旗飘扬,纷纷表示拥护革命。
全城街头巷尾通贴浙江临时都督童保喧的安民告示:“为出示晓喻事。
照得本都督顷起义师,共驱满虏,原为拯救同胞,革除暴政起见,惟兵戎之事,势难万全,如有毁及民房,俱当派员调查,酌予赔偿,以示体恤……”杭州就这样遂告起义成功,宣布浙江光复。
但旗营尚营门紧闭,负隅未下。
旗人尚带领旗兵隐伏在车驾桥一带,向八十二标起义军开枪射击。
革命军炮队管带张国威率领炮队在城隍山脚之环翠楼架炮,向旗营将军署轰击,八十一标一、二两营,亦尚包围旗营,与敌人互相攻击,枪炮声隆隆不断。
汤寿潜与清末预备立宪
张謇 、 孝 胥 等绅 商 名流 参 与其 间 , 极 策动 清 廷预 备 立 宪 , 注 官 制 改 革 , 与 发 动 、 织 国 会 请 愿运 动 , 清 未 郑 积 关 参 组 对
立 宪运 动 的兴 起 和 发 展 起 了重 要 作 用 。但 是 由 于 清政 府 在 立 宪 问题 的 延 误 , 寿 潜 对 清廷 渐 生 离意 。武 昌 起 义 汤
S e s a g i h ae Qig Dy a t n h a l p bi o ia I h r p r t n fr h n h n n t e lt n n sy a d t e e ry Re u l fCh n . n t e p e aa i o c o
S a d n ie st fS in ea dTeh oo y,Qig a 6 5 0,Chn ) h n o g Unv riyo ce c n c n lg n d o2 6 1 ia
Ab t a t sr c :Ta ou i n,a welkn wn t i e nd e ns iu i n ls ,wa ne o e po e s o ng Sh q a l— o h nk r a o tt to a i t s o f x n nt f
1 V o1 N0. .9
F b 2O O e. 1
【 史研 究】 历
汤寿潜与清末预备立宪
邵勇
( .北 京 师范大 学 历 史学 院 , 京 1 0 7 ;.山东科技 大 学 文 法学 院 ,山东 青 岛 2 6 1 ) 1 北 0 8 52 6 5 0
[ 摘 要]汤 寿 潜 是 晚 清 民初 著 名 的 思 想 家和 立 宪 派 , 绅 商 的代 表 人 物 之 一 。在 清 末 预 c n tt t n l m n t elt n n sy,Ta g S o qa e l wi t e h n h n rh e o siu i ai i h a eQig Dy a t o s n h u in d at t o h rS e s a g wo t is h s c sZ a g Ja n h n a x . He e gn e e h rp rto o o siu in l m ,p i u h a h n in a d Z e g Xio u n i e r dt ep e a ain f rc n tt to ai s ad
刘练军 汤寿潜在1911
汤寿潜在1911刘练军“此役所以底成功者,实赖浙军誓死血战……诸君为倾覆专制政体而战,为造一般人民之幸福而战,此为二十世纪我中国最可尊可敬之军人。
”1911年12月1日,浙江军政府都督汤寿潜对以铁血主义攻克南京的浙军如是嘉奖。
汤寿潜其人汤寿潜(1856—1917),原名汤震,字蜇仙(一作蜇先),浙江山阴县天乐乡(今浙江杭州萧山区进化镇)人。
1886年,汤寿潜投奔山东巡抚张曜做幕僚。
此种历练使得汤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于是四年后即1890年汤写成《危言》一书,其近代维新思想家地位由此奠定。
1892年汤赴京参加会试中榜,被选入翰林院作庶吉士。
1905年7月,“浙江全省铁路公司”在上海成立,汤被推举为公司总理。
汤寿潜人生由此迈入了“晚以铁路见贤”(张謇语)的实业时期。
1911年11月浙江光复,汤应邀出任浙江军政府都督。
中华民国成立后,汤寿潜被任命为交通总长。
借此任命而辞去浙江都督职位的汤并未到南京赴任,而是为新生的民国劝募公债而远下南洋去了。
自南洋返国直至病逝,汤寿潜除专心经营浙江铁路外,极少与闻政事。
汤寿潜尽管几度身居要职,官至都督,但他一生淡泊名利、清廉简朴,获“布衣都督”之美誉。
作为清末立宪派重要领袖人物之一的汤寿潜与当年同为东南人望的张謇齐名,时人以“张汤”并称。
1901年,汤寿潜著成《宪法古义》,宣扬君主立宪思想。
1906年,江浙立宪派在上海组织“预备立宪公会”,汤当选为副会长。
此后,汤寿潜一方面呼吁清政府“以两年为限”速开国会,一方面连续组织三次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使“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
但在革命战火真正点燃之际,汤顺势而为自觉完成了从主张君主立宪向赞成民主共和的华丽转身。
出任浙督1911年即辛亥武昌首义之年,“立名于当时”的汤寿潜在是年的事迹和风范可圈可点,“可式于后人”之处可歌可泣。
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为避免杭州满汉之间血战一场而放弃自己的政治立场决然出任光复后的浙江军政府都督。
清末浙江杭州的三所名校与三种精神
学政 、 京教御史 等 职 。 陕西 , 在 他整 饬学风 , 严禁 学 名 “ 求是 ” 是 “ , 实事求 是 ” 之意 , 又有 “ 务求 实学 , 存
言馆 、 化学堂 、 女学蒙塾及温州蚕学 馆等 。 几乎 在 同 与杭 高精 神 。 这种觉 醒 思想 和实 际行 动 , 对浙省 新 时, 杭州 知府林 启也 开始 了兴学 活 动 , 他一 上任 即 式学堂 的兴起和发展奠 定了有 力的基础 。
在省城筹备新式学堂 。 他们一南一北 , 互相呼应 , 拉 开了清末浙江兴学 的序幕 , 使浙江省 的教育近代 化
J教学 管理 ■一
. 。—
浙
派
分鄙视 。求是书院诞生后 , 推动 了近代 中国教 育体 程 及显微 镜检查 等 , 向全 国招 生 。 是 中国人 自 面 这
制的改革 ,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走 出了一条独 特的 成功之路 。
己创 办的中国近代第 一所官办纺织学校 , 全国 也是
子染 烟癖和包 揽词 讼 。 任京 都御 史时 , 在 曾建 言 四 是 去非 ” 的双关 含 义 。 书院 的创 办 , 在于 激发 志气 ,
端 : 文 法 以核 实 政 ; 冗 员 以清 仕 途 ; 风 尚 以 挽 简 汰 崇
养成 民族 意识 , 一步灌输 欧 西新思 想 , 进 以谋 自力
形成高潮 。 民国时的浙江 , 提倡新 学 , 间办 学 的情 堂 : 民 求是 书 院 、 蚕学 馆 与养正 书塾 ( 即浙 江大学 、 浙 况较 为普遍 , 官办 的为数 较少 。 中 民办 的 当推浙 江理工 大学与浙 江省杭州 高级 中学 的前身 ) 其 ,并培
汤寿潜_宪法古义_宪政思想论析
之 意也是 中 国 近 代 宪 政 史 的
一
大特 点
。
所 以 此 书在 中 国 宪 政史 和思
,
想史 上 应 当 有 着 重 要 的 历 史 地 位 和 价 值 惜 学 界 尚 未 对 其 研 究
,
。
现就
文 中 汤 寿 潜所 表达 的 宪 政思 想 作
一
具体 论述
。
二、
对 宪 法 的认 识
。
符
,
而 亦君权之 后 盾
,
或 疑立 宪 之 有 损 于 君 权 非 真 知 宪 法 者 也
,
:
Hale Waihona Puke 商君为 秦 立 法 大 抵 不 离 于 专 制 者 近 是 其 《 修 权篇 》 之 言 曰 法 者 君 臣 之 所
,
共操 也 权 者 君 之 所 独 操 也
;
,
。
以 人 君操 国 家 之 主权
汤 寿潜 致 瞿 鸿 機 》
5 6
,
,
《
近代史 资 料》
,
总第
1
0 9
号 中 国 社会科 学文 献 出 版 社
,
2 0 0 4
年
版 第
[
页
。
5
]
《
汤 蛰仙 学 使 游 历 粤 省 演 说 词 》
,
《
时 报》
1
9
1
0
年
4
月
2 5
日
。
4 6
/
近 代法 评 论
(
20 0 9
年卷
、
,
政运 动 的 中 坚 分子
、
5000字读后感《南方有嘉木》
三代茶人史,一脉民族魂——读《南方有嘉木》有感摘要:杭州三代茶人的恩怨情仇。
清末江南的一位茶商杭九斋,风流儒雅但不关心家里的生意,最终因吸食鸦片死在了烟花女子小莲的榻上。
第二代茶人杭天醉经历了封建王朝彻底崩溃,生活在民国初建的时代。
他继承了父亲的风流儒雅、才气逼人,也曾在激进的年代有着激情和抱负。
但是他天生优柔寡断,一生都在内心的自我矛盾中度过,最后不得不遁入空门。
但是天醉的儿子,也就是杭家的第三代茶人,经历了比父辈们更广阔激进的年代。
五四运动爆发,改革的浪潮愈演愈烈。
随着民族命运的更变,茶人家族的命运也随之起伏不定。
茶人史,民族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相互交织着,演绎着一个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故事。
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近现代中国茶人命运的历史长卷。
关键字:茶文化;兴衰;杭州正文:公元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64年把从中国进口的一筒两磅两盎司的茶叶作为贵重礼品献给英国国王——英国直接进口中国茶叶的文化自此开始。
“天朝中国向西方投之以桃时,并未想要他们报之以李。
但是一种植物的芬芳还是引来了另一种植物的迷香。
两种植物各从东方和西方出发,开始了他们近代史上的独特的远征。
1813年至1833年,中国的茶叶和英国的鸦片贸易交量是一比四。
清帝国在毒品中动摇了。
”故事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
沉醉在烟气中的杭老板发现自己的儿子杭九斋也在吸食鸦片,便痛苦万分地以禁止吸烟为成亲条件让儿子戒烟。
当然,儿子成亲后茶庄便由儿子掌管了。
也许这个家族仍是幸运地,新娘林藕初是个沉着冷静、能干又有着野心的女人。
在“长毛”吴茶清“从天而降”时,她的冷静和智慧征服了所有人。
文中刻画那一幕时,写道杭九斋面孔煞白,抬头第一次瞪着新娘,便问“怎么办?”,从此以后,他一生都问妻子“怎么办”,这实实在在地为后文杭家从此便是“阴盛阳衰”埋下伏笔。
诚然也揭示出那时慈禧太后过于强势的社会背景。
那日救下吴茶清之后,由于满腔的革命情怀尚未退去,吴茶清在道恩后便请辞了。
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的东南精英——以汤寿潜、赵凤昌私人函电为中心
清末民初社会转型中的东南精英——以汤寿潜、赵凤昌私人函电为中心李志茗摘要:20世纪初年,由江浙绅商组成的东南精英群体在中国东南地区崛起,左右着清末民初政局。
其中,汤寿潜、赵凤昌是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两人又系好友,后者有心收藏前者的33封私人函电,其中29封未经整理刊布,基本没有被利用过,史料价值较高。
以往的汤寿潜研究大多根据公开出版的史料,侧重其思想、事功和人品等方面进行探讨,树立的是其高大上形象,赋予的是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等身份。
然而通过上述函电,不仅可以了解其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一面,弥补既有研究之不足,而且能够部分还原清末民初汤寿潜与其他东南精英的人际往来及其生活世界,从中梳理他们的社会活动,考察其政治关怀和诉求,揭示他们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何以凝聚成团乘势崛起的某些面相,深化对过渡时期历史的认识与思辨。
关键词:汤寿潜;赵凤昌;东南精英;社会转型;清末民初作者简介:李志茗,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1)08-0103-1120世纪初年,一股新兴的民间政治势力在中国东南地区崛起,这就是由江浙绅商组成的东南精英群体。
他们不仅具有社会声望,而且掌控诸多资源,又有媒体、学会、商会等制度性媒介加持,形成与清政府、革命派鼎足而立的政治力量,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展开激烈博弈。
学界通常认为他们仅左右清末民初政局,但新近的研究表明,他们的力量在五四前后仍然如日中天,极具号召力。
①这股政治势力奉张謇为领袖,凡事“非张氏点头不可”,②但张謇自称与汤寿潜齐名,“方是时,朝野讻讻,争欲致力革新之业,予与君亦各树议立事,国人并称之曰‘张①陈以爱:《五四时期东南集团“商战”舆论和抵制运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②曹聚仁:《悼念黄任之(炎培)先生》,《天一阁人物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103汤’”。
文化话语视域下的人才研究——以浙江晚清进士汤寿潜为例
文化话语视域下的人才研究#—以浙江晚清进士汤寿潜为例◎张迎春提要:本文以文化话语研究为视角,从三个维度来研究浙江晚清儒家人才汤 寿潜的所学、所行和所在(其成长、生活的村落),旨在挖掘中国传统儒家人才养 成的知识体系和机制,以期为树立切当的人才观,形成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 考,并对当下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汤寿潜儒家人才文化话语作者张迎春,浙江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讲师、博士(邮政编码310012)。
浙江省晚清进士汤寿潜(1853 ~1917)为浙江省山阴县天乐乡(大部分属今杭 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村人。
他从小接受传统儒家教育,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 士,由此进人士绅阶层,辛亥革命后成为浙江省第一任都督。
作为一个深深浸淫在 儒家文化中,同时生活在一个文化、制度、思想转型历史时代的儒家学子,他著书 立说,勇于实践,积极参与富国强民的社会改革,在地方乃至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留下了许多有益后世的思想财富。
“不恤一身,为拯民,不为取位”,是 汤寿潜在他那个时代发出的由衷的心声。
人才培养问题是当下国家教育改革的主题。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文化话语视域下‘儒家学才’汤寿潜研究”(Z17JC068) 的研究成果。
176杭州学刊2018年第1期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指出的,“坚持以人为 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 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 对现代教育体系下“工具性”的人才观进行反思,认为当下机构化教育体系下培养 的人才趋于专业化和功利性,缺乏对人生存的本质意义的思考。
本文以汤寿潜为例,探索传统儒家人才养成的知识体系和机制,为当下树立恰当的人才观,思考不同的 人才培养模式和策略,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期望对当下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有 所启示。
一话语和文化话语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语言学转向”以来,话语研究受到 极为广泛的关注。
汤寿潜:读书人的国运担当
汤寿潜:读书人的国运担当作者:周树山来源:《同舟共进》2018年第04期【《危言》:大清国的一剂“药方”】1887年(光绪十三年),汤寿潜32岁,开始撰写《危言》一书。
晚清经历了太平天国的战乱,疮痍未平,而外侮叠加,大清国内外交困,应对无术,已然病体支离。
此时的汤寿潜正当盛年,有医国之志。
他在《危言》开篇第一句即宣称:“吾欲为策士……乃以医国。
”这是他给自己的人生定位。
“策士”者,决非以诗文装点太平,以文牍效力上司的御用文人,而是运筹帷幄,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应对之策,且能身体力行的实干家。
他对自己的人生提出了两点期许:一是做一个地方官,守土安民,“小试吾道”“掊击豪强”,以求风清气正,造福一方,而“不愿饱食仓粟,旋进旋退,以作大官”;二是代表国家“出使绝域”,宣扬朝廷的“宽大之政”,弘扬“孔孟之教”,“万耳万目,骙骙观听,四海文轨,从此大同”。
当时的汤寿潜还没有进入朝廷官场,顶多只能算“野有遺贤”之“贤”,《危言》就是他给大清国开出的一剂“药方”。
朝廷乃传统读书人命脉所系,彼时,知识人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身份,他们的前程多与仕途紧密相连,故大声疾呼的大有人在,汤寿潜只是其中的一个。
《危言》一书共计四卷,列了四十条大清国的病征,举凡迁鼎(都)、尊相、考试、书院、部臣、停捐、冗员、兵制、乃至农业水利等,皆为治国理政之要务。
如在“亲藩”一条中,汤寿潜提出皇位继承人的培养问题。
帝王的德行和能力决定帝国的兴衰,清王朝不应立太子,“故金枝玉叶与近支王公之裔,同在上书房读书”,他们中必有一人将成为未来帝国的实际统治者。
但教他们的老师都是八股取士的翰林,这样不懂中外大势,不接触实际的老师,又怎能教出合格的统治者呢?汤寿潜给出的建议是:以后上书房所课经史,但明大义,不必寻章摘句,浸淫于故纸堆中,而要多讲时务和科学,因为天下已变,必须开眼看世界。
到了一定年龄,要让他们入同文馆、方言馆学习外语。
既长,就要派他们出国或到各省,接触民间,了解社会,将来方能“领袖各衙门”。
长中国人志气的江墅铁路
58CULTURAL DIALOGUE长中国人志气的江墅铁路水清浅江墅铁路遗址公园内景A view of the exhibition room inside the Jiang-Shu Railway Parkin Hangzhou上世纪初,火车尚属稀奇事物,杭州建造了浙江第一条 铁路一江墅铁路。
据书刊回忆,当年沿线的老杭州人,每 有蒸汽火车途经时,总在铁轨两旁惊奇地看着那庞然大物隆 隆而行,嘴里发出啧啧之声。
江墅铁路早已不复存在,如今我们只能在遗址公园内怀 想当年的盛况。
初秋一个下雨的午后,笔者在遗址公园管理 员兼讲解员刘美玲志愿者的陪同下,开启了一段寻踪之旅。
江墅铁路遗址公园在杭州拱墅区的登云路和金华路口,这是浙江近代工^进程、百年铁路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遗 址公园内新建有高高的钟楼,新铺有长长的铁轨,铁轨上停 放着老式的火车头。
其中,最具本色的,应当是按照历史原貌复建的半东方半西方式的拱宸桥候车室,充满缅想怀旧的浓郁风情。
铁路初期的候车室没什么畅达宏伟,不具备时代特征,现在复建,是作为陈列馆。
这里面的内容不仅有关于江墅铁路的文字和图片的详细介绍,而且有铁路发展各时期的铁轨、枕木、道叉、铜钟、信号灯、车头喇叭、修理工具和地图、火车票、员工制服等珍贵实物,以及火车模型,展陈布置得合理且有艺术性。
看着这些满满当当、富有年代感的展品,又听着刘美玲的串讲,江墅铁路几十年的历程仿佛就展现在笔者眼前。
风雨飘摇的19、20世纪之交,西 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各种资源的大肆掠夺。
1898年9月(光绪 二十四年),晚清政府以向英商怡和洋行借款为由,再次接受 英国提议的在中国修建包括苏杭甬铁路在内的5条铁路的要求并签约。
消息传出,社会震动,人们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一批爱 国人士和进步青年多次提出抗议:“我们的铁路,为什么要 西方列强修建? ”并于1905年7月成立浙江首个商办铁路有限 公司,聘请挂职两淮盐运使的立宪派人物、浙江萧山人汤寿 潜为公司总经理,发动了一场影响遍及全国的保路运动。
浙江近代史汤寿潜
汤寿潜一直信奉实业兴国的主张。
1905年2月,汤寿潜与张謇、许鼎霖等在上海创办大达轮步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2月至3月,汤氏又与张元济、夏曾佑等发动旅沪浙江同乡,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
以后为抵制英国侵夺苏(沪)、杭、甬铁路修筑权,汤氏又与张謇联手,发动“集民股、保路权”的爱国运动。
8月,经浙江股东推荐,汤氏被清庭授予四品京卿,总理全浙铁路。
在此期间,汤寿潜布衣芒鞋,备尝艰苦。
汤蛰先先生纪念碑短短3年时间,杭州至枫泾的160多公里铁路及沿线114座路桥、14处涵洞、113处水管,全部建成,确保了沪杭铁路于1909年8月13日如期接轨通车。
1917年6月6日,汤寿潜病逝于临浦本宅。
其遗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为其一生写照,深受乡人称道。
1936年5月,天乐乡民为追念汤寿潜功德,建“汤蛰先先生纪念碑”一座,立于茅山之巅。
文革时被毁。
1994年,萧山市人民政府根据市政协九届三次常委会建议,重建了纪念碑。
①1950年10月,由绍兴县划归萧山县。
②③张謇《汤蛰先先生家传》。
其余未加注者,均引自萧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汤寿潜史料专辑》与《汤寿潜研究》。
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蛰先,又作蛰仙,清萧山城山大汤坞村人。
少年时在家乡读书,“早岁颖异,以文学见称”。
青年时曾出任浙江金华书院山长,主张教学以实用为务。
光绪十二年(1886),入山东巡抚张曜幕。
十六年作《危言》一书,共4卷,提出精简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务等,并阐述其改良主张。
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逾两年,授安徽青阳知县,数月即辞;后受聘当幕僚,游历各省。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曾游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实行“东南互保”。
二十九年任两淮盐运使,但仍以养亲之故居上海。
三十一年,发动旅沪浙江同乡抵制英美侵夺苏杭甬铁路修筑权,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
七月,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任总理。
论汤寿潜现象——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之一
On the Phenomena of Tang Shouqian--One of the Reflection to 1911 Revolution 作者: 章开沅
作者机构: 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武昌430079
出版物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页码: 124-129页
主题词: 汤寿潜;辛亥革命;君主立宪;革命派;资产阶级革命
摘要:汤寿潜是近代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伟大的先驱之一.他在清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即在体制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不是一个革命家,但辛亥杭州新军起义后,却偏偏推举他担任军政府首任都督,这是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本文期望通过分析汤寿潜现象获致对辛亥革命某些新的解读.。
第一任浙江都督汤寿潜
作者: 刘坚;丁贤勇
出版物刊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50页
主题词: 汤寿潜;都督府;辛亥革命;浙江;革命党人;军政府;回忆录;史料;杭州;南京光复
摘要: <正>汤寿潜(1857—1917),原名震,字蛰仙,清代山阴县天乐乡(今萧山临浦)人。
他是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20世纪初收回利权运动的浙江领袖、立宪运动中“张汤”并称的领袖人物、杭州光复后任第一任浙江都督、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总长。
汤寿潜是近代史、民国史中引人瞩目的人物。
但由于有关汤的史料比较缺乏,加上左的影响,除了几顶不光彩的帽子外,对他的专门研究很少。
本文想就他在浙江都督任内(1911.11.5—1912.1.15)的几个问题,如他出任的原因、任内的作为、为何很快辞职等,作一些探讨,以求教大家。
汤寿潜:布衣都督的传奇
汤寿潜:布衣都督的传奇原名震,字蛰先(亦作蛰仙),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人。
1890年以《危言》一书刊行知名于世。
1892年赴壬辰科会试,取中赐进士出身。
甲午战后曾参与强学会与维新运动。
庚子事变以后倡议并推动东南互保。
1906年,与张謇、郑孝胥等在上海创立预备立宪公会,成为国内立宪派的著名领袖之一。
1911年杭州光复后出任浙江首任都督。
1915年春末,青年学子曹聚仁初到杭州,出乎意料地遇见先父极为敬仰的前贤:汤寿潜。
然而更令曹想不到的是汤的打扮,“他穿了一套土布短褂,戴了一顶箬帽,脚上一双蒲鞋,手上拿了一把纸伞,十足的庄稼人。
”当然,被汤的这身造型“雷倒”的又岂止曹聚仁?据著名报人包天笑回忆:“我虽然常坐二等车,有时也到三等车去看看。
那天却见一位汤蛰仙先生(寿潜)厕身于许多贩夫走卒之中,缩在壁角看报……何以蜷伏在此?”不过,作风朴素的汤先生却是清末民初响当当的大人物,堪称传奇。
“东南人望”《左传》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是传统士人们毕生追求的完人标杆,但并非遥不可及,至少汤寿潜与之很是接近。
1890年,在内阁上班的汤寿潜写成《危言》一书,提出迁都长安,官制改革,严肃吏治,科举革新等一系列的变法主张。
此书比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还早四年出版。
一时间国人争相传阅,好评如潮,汤因之声名鹊起。
十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北方一片生灵涂炭。
为了保住东南半壁江山免于战乱,汤寿潜主动联手张謇、陈三立等至友奔走于宁沪之间,游说几大督抚保境安民,勿轻易宣战。
此即著名的“东南互保”。
张謇事后慨叹“国之不亡者,仅君往说两江总督刘坤一、两湖总督张之洞,定东南互保之约,所全者大,其谋实发于君”。
时光荏苒,又过十年。
时任浙路公司总理的汤寿潜力拒清廷出卖路权的做法,并致电奕劻,直斥盛宣怀乃罪魁祸首,“损中益外,假公肥私”。
他又奏明朝廷,“若以罪魁祸首为非”,就把盛宣怀撤职,“或调离铁路,以谢天下”;若“以遵旨商办为非”,就“悬寿潜之首于稿街,以谢盛宣怀!”孰料清廷竟不辨是非,以“妄劾邮传部右侍郎盛宣怀误国”的罪名,将汤寿潜革职,“不准干预路事”。
汤寿潜和汤寿潜档案述略
汤寿潜和汤寿潜档案述略
韩李敏
【期刊名称】《浙江档案》
【年(卷),期】1991(0)1
【摘要】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蛰先,浙江省会稽山阴天乐乡(今属浙江省萧山市)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和实业家,辛亥革命后浙江首任都督。
由于资料的匮乏与分散等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思想及活动少有研究,不仅缺乏专著,而且文章也仅是屈指可数的二、三篇,既不系统,也不深入。
近来,浙江省档案馆从其后裔汤梅君、汤彦森同志手中征集到汤寿潜及浙路公司的部分档案,并在浙江
省嵊县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萧山文史办、萧山市政协等单位及个人的协助下,复制收集了部分档案、资料,使得有关汤寿潜的档案、资料得到相对集中,为人们研究汤寿潜思想和中国、浙江近代史提供了第一手的史料。
【总页数】3页(P36-38)
【关键词】寿潜;浙江省档案馆;政治活动家;县档案馆;宣统元年;预备立宪;英帝国主义;奏稿;邮传部;陈其美
【作者】韩李敏
【作者单位】浙江省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
【相关文献】
1.汤寿潜生平与事迹新论——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汤寿潜档案为中心 [J], 戴东阳
2.《嵊州市档案馆藏浙军都督汤寿潜函卷》正式出版 [J], 袁和济
3.汤寿潜档案史料选 [J], 韩李敏;赵真
4.档案征集工作又获丰收——省档案馆举行汤寿潜档案捐赠仪式 [J], 由
5.“布衣都督”汤寿潜函稿档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一浮先生事迹摭遗--访民国浙江首任都督汤寿潜先生之孙汤彦森
马一浮先生事迹摭遗--访民国浙江首任都督汤寿潜先生之孙汤彦森杨际开【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2(000)005【摘要】@@ 经浙江大学郑云山先生介绍,2001年10月10日、24日和2001年11月12日,笔者三次对民国浙江首任都督汤寿潜先生(马一浮先生的岳父)之孙--汤彦森先生进行了登门采访.在三次采访、录写中,笔者基本上弄清楚了所关心的马一浮与汤家的关系.汤彦森先生所回忆的关于汤家长期接济马一浮先生的生活的事,在马一浮给汤彦森父亲汤孝佶的信以及马的作品<玄亭记>中可得到证实.而采访中所得关于浙江兴业银行与光华火柴厂的创设的关系的材料,则与已出版了的史实记载有些出入,录此供学界参考.另外,关于鲁迅与马老以及鲁迅与汤家的关系的史料,也弥足珍贵.【总页数】6页(P106-111)【作者】杨际开【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学院,马一浮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0.5【相关文献】1.与中国市场共发展——访大昭和精机株式会社代表取缔役社长仲谷穰治先生、大昭和精机株式会社专务取缔役金田信博先生、北京金万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小明先生 [J], 邢桂芬2.全力推进中国业务成长——访麦格纳国际亚太区执行副总裁弗兰克·欧博恩先生和麦格纳中国区市场营销及政府关系副总裁孙星原先生 [J], 陈永光3.更多的激情感受和愉悦享受访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野崎松寿先生(右)&GS总工程师金森善彦先生(左) [J], 陈杰4.马一浮与汤寿潜的翁婿之情——记马一浮书“绍兴汤先生墓志铭” [J], 张晰5.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110周年,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校友张瑜 [J], 张瑜(口述);王安轶;林思纯;范煜(整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寿潜一直信奉实业兴国的主张。
1905年2月,汤寿潜与张謇、许鼎霖等在上海创办大达轮步股份有限公司。
同年2月至3月,汤氏又与张元济、夏曾佑等发动旅沪浙江同乡,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
以后为抵制英国侵夺苏(沪)、杭、甬铁路修筑权,汤氏又与张謇联手,发动“集民股、保路权”的爱国运动。
8月,经浙江股东推荐,汤氏被清庭授予四品京卿,总理全浙铁路。
在此期间,汤寿潜布衣芒鞋,备尝艰苦。
汤蛰先先生纪念碑短短3年时间,杭州至枫泾的160多公里铁路及沿线114座路桥、14处涵洞、113处水管,全部建成,确保了沪杭铁路于1909年8月13日如期接轨通车。
1917年6月6日,汤寿潜病逝于临浦本宅。
其遗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为其一生写照,深受乡人称道。
1936年5月,天乐乡民为追念汤寿潜功德,建“汤蛰先先生纪念碑”一座,立于茅山之巅。
文革时被毁。
1994年,萧山市人民政府根据市政协九届三次常委会建议,重建了纪念碑。
①1950年10月,由绍兴县划归萧山县。
②③张謇《汤蛰先先生家传》。
其余未加注者,均引自萧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汤寿潜史料专辑》与《汤寿潜研究》。
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蛰先,又作蛰仙,清萧山城山大汤坞村人。
少年时在家乡读书,“早岁颖异,以文学见称”。
青年时曾出任浙江金华书院山长,主张教学以实用为务。
光绪十二年(1886),入山东巡抚张曜幕。
十六年作《危言》一书,共4卷,提出精简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务等,并阐述其改良主张。
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逾两年,授安徽青阳知县,数月即辞;后受聘当幕僚,游历各省。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曾游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实行“东南互保”。
二十九年任两淮盐运使,但仍以养亲之故居上海。
三十一年,发动旅沪浙江同乡抵制英美侵夺苏杭甬铁路修筑权,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
七月,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任总理。
此时清政府被迫允诺沪杭铁路由商民自筑,授汤寿潜为四品京卿,总理全浙铁路事宜。
三十二年,汤与张謇、郑孝胥等人联合江、浙、闽绅商200余人,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以“发愤为学、合群进化”为宗旨,敦促清廷早日立宪。
宣统元年(1909),任浙江咨议局议长,曾与张謇、汤化龙、谭延闿等发起和组织联合会请愿,要求清政府实行宪政。
二年八月,清廷革除汤寿潜全浙铁路公司总理职,不准干预路政。
次年十一月辛亥革命爆发,杭州新军起义,汤被推举为浙江军政府都督。
在任期间,他又联合陈其美、程德全等通电起义各省,商议成立联合政府。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命汤寿潜为交通部长,未到任。
改任赴南洋劝募公债总理,向在南洋各地华侨募款。
袁世凯篡权后,汤曾与章太炎等组织“统一党”以挽残局,未果。
8月,改任浙江铁路公司理事长。
1915年曾致电反对袁世凯称帝。
晚年,汤寿潜回归故里,为家乡水利枢纽麻溪坝改桥闸竭尽所能,解开了天乐乡自明宣德年间以来400多年的水利纠纷。
汤寿潜多年身居要职,但生活简朴,有“布衣都督”之称。
他不富、不贪,在全浙铁路被袁世凯收归国有两年后,袁通过全浙铁路公司拨发20万银元,作为汤总理全浙铁路4年多不支一分薪金的补偿,但汤分文不受,将全数款捐给建造浙江图书馆。
一生有著作多种,除《危言》4卷外,尚有《尔雅小辨》20卷、《说文贯》2卷、《理财百事》2卷、《三通考辑要》30卷及《文集》数卷。
1917年6月病故于萧山临浦。
在近代中国,汤寿潜著《危言》,倡变法,洞烛机先,是饮誉朝野的思想家;辑《通考》,究典章,卓然成家,是成果繁富的大学者;办铁路,兴实业,成效赫然,是声名卓著的实业家。
他爱乡,爱国,耿介清廉,品洁德高。
古人所说的立德、立言、立行三方面,他都有所建树。
张謇说他“立名于当时,可式于后人”,可谓知人之论,并不过誉。
汤寿潜是浙江山水哺育出来的杰出人才。
他的立身、治学、行事,他的思想,与浙江的人文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强烈的经世意识,是汤寿潜的第一个特点。
汤寿潜的成名作是《危言》。
此书初版于1890年,再版于1892年,是甲午战争以前宣传变法维新的代表作之一,与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邵作舟的《邵氏危言》并称三《危言》。
从全书述及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视野极为宏阔,从国家大法,如迁都、尊相、议院、停捐、保举、汰冗、限仕,到国防外交,如兵制、海军、保朝、防俄,再到具体经济、教育门类,如包厘、盐捐、小轮、开矿、国债、商局、邮政、铁路、水利,中学、书院、考试,等等,他都一一加以论述。
从讨论、研究的方法和写作的风格上看,作者指陈时弊,切中要害,援引典章,如数家珍,指中土症结,每多发聩之语;述外洋情事,全无隔靴之言。
透过《危言》,我们可以看出,汤寿潜对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许多方面的现状相当熟悉,对许多问题思考已久。
《危言》初版之时,汤寿潜三十多岁,尚未考中进士,既无显赫的仕宦经历,也无特别的治事经验。
冯桂芬写《校●庐抗议》是在中进士、当翰林以后,与曾国藩、李鸿章等封疆大臣过从甚密,先得名,后立言;郑观应写《盛世危言》,王韬发一系列变法议论,都是在上海等地有了丰富的经商和其他阅历以后,是先立行后立言,与这些以谈时务名世的思想家相比,汤寿潜在出版《危言》以前,只有在山东巡抚张曜处当一年幕僚的短暂经历,其余绝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在书斋中度过的。
我们看他的年谱,所见到的只是“家居”、“博览”、“游学”,如此而已。
以江湖之身言庙堂之事,能够那么深中肯綮,头头是道,实属不易。
那么,是什么力量驱使他如此关心国事、而又有如此过人见识呢?我以为,除了他本人的因素以外,浙江文化的经世传统是一重要的因素。
我们知道,自宋室南迁以后,浙江在中国文化讲席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文化重镇之一。
自明代以后,浙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经世致用与言而有征,这两点归结为一点,就是一个“实”字,实证,实在,实用,不尚空言。
黄宗羲之编《明儒学案》,万斯同之修《明史》,全祖望之对南明史料的搜集,对佚书的研究,朱彝尊《日下旧闻》对京城掌故的搜罗,章学诚之倡六经皆史说,对方志学的研究,都是这一特色的体现。
章学诚论明清之际浙江学术特点时说,浙东之学,源于朱熹,但明代以后,自成特色: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之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
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
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
[1]章学诚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章氏所说是乾隆以前的情况,乾隆以后,浙江的学术也是走的这条路数。
龚自珍对边疆地理研究的提倡,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俞樾对诸子学的研究,孙诒让对《周礼》、《墨子》的研究,陈虬写《治平通议》,宋恕作《六斋卑议》,都是实学的一种表现。
汤寿潜的《危言》,正是浙江实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赞∙2007-1-2 13:19∙回复∙∙門對錢塘∙2楼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明清以来的实学思潮,重要的方面,表现为对天文、数学等科学的研究,浙江在这方面相当突出。
晚明引入西方科学的“三巨头”中,徐光启是上海人(当时属于江苏),其余二人即李之藻、杨廷筠都是浙江人。
李、杨之后,浙江科学家成批涌现,例如,乌程人陈杰精通西洋天文、数学,尤精比例为清代钦天监博士,有《缉古算经细草》等,乌程人徐有壬、张福僖,杭州人项名达,钱塘人戴煦,海宁人李善兰,都是名闻遐迩的、全国数一数二的数学家(详见附表)。
笔者做了一个统计,《畴人(阮传》元所编,成于1799年)、《续畴人传》(罗士琳编,成于1 840《畴人传三(诸编》可宝编,成于1886年)三书收录明末万历年间,即利玛窦等人东来以后,到光绪十二年中国科技人物中,籍贯确切可考者201名,其中浙江籍的达44名,占总数的2 2%,这个比例仅低于江苏,而高于任何其他省份。
这些人物的分布,又以汤寿乡及其附近地区如钱塘、仁和、余姚等地尤为密集(详见附表)。
这种学术传统,对汤寿潜的治学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此,我们在《危言》中可以看得相当清楚。
《危言》中没有论述数学、天文等科学的专篇,但是从《中学》、《考试》、《书院》等以看出汤对许多科学知识相当熟悉。
在述及数学、三角、天文、物理、化学、气学、光学、电学、重学、水学、声学、医学等知识时,他引西证中,中西比较,信手拈来,了如指掌,从征引的广泛性和表达的准确性可以看出,汤寿潜不但对中国传统的科学知识相当熟悉,而了解当时传入的西方科学知识。
重视科学在晚清必然表现为重视西学。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源源而来,上海逐渐成为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中心。
浙江毗邻上海,是受西学影响很深的省份。
宁波、杭州都设有西学书刊代售点,宁波一度还是与上海齐名的传播西学地。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杭州的西学气氛已经相当浓厚,18 88年、1889年,科举考试在这里举行,传教士已能公开地到这里将《格物探原》、《自西徂东》、《万国公报》等西学书刊分送给应试士子。
在晚清,不了解西学,便无从谈经世之《危学。
言》之所以能野,为时所重,熟悉西学,熟悉科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二浓郁的乡土情结,是汤寿潜的第二个特色。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浙江土地,汤有深深的热爱之情。
汤寿潜一生最大的业绩,即对于浙江路权的抗争,对浙江铁路的经营,从大处来说,是他反帝爱国思想的体现,从具体来说,则是他爱乡思想的流露,因为围绕着浙江路权的斗争,既是反对外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对中国主权的维护,更是对方利益的维护。
西人评论汤寿潜一再置朝廷意见于不顾,决意维护浙江地方利益:汤总理为纯粹之文学家,而有高尚道德者也。
其对于本省事,尤肯趋前不顾利害,故以顾省与顾国并谈,汤必先顾省。
[2]汤寿潜出任浙江都首先是从浙江地方利益出发的。
杭州光复后,以在光复斗争中的贡献而论,浙江都督的位置轮不上汤寿潜。
以汤寿潜对待革命与立宪的态度而论,以其对官禄淡泊态度而论,浙江都督的位置也不应该是他的。
但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将他推到了浙江都督的位置上,这就是杭的态度。
杭州光复以后,旗营放出空气:要乘乱屠杀杭州居民,以泄旗人在武昌、南京等地被杀的仇恨,除非汤寿潜出来做都督。
有人来找汤寿潜,要他出任都督,汤开头表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革命党异趣,不肯出山:“卿等欲革命,径行之耳,奈何以强人?吾虽弗善然与卿等异趣,以若所为亦不与也。
”来人告诉他杭州旗营的态度,说是假如不出山,旗营作乱,杭州六十万人“阖门而战,一朝可烬,公独能不救之邪?”[3]在这种情况下,汤寿潜才应邀出山。
∙2007-1-2 13:20∙回复∙∙門對錢塘∙汤寿潜对浙江地方事宜多很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