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下册《2.4、空气的热胀冷缩》word教案(3)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及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瓶、热水、冷水、针筒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现象,如夏天自行车轮胎容易爆裂,冬天轮胎容易漏气,引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思考。
2. 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温度对空气体积有影响。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4)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温度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其他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如水、铁器等,并记录下来。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正确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应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观察现象的敏锐性。
2. 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程度、实验报告的质量。
3. 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在家观察其他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情况。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活动,如制作一个简易的热胀冷缩装置,观察不同温度下空气体积的变化。
2. 邀请科学家或专业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0分钟)完成。
十、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瓶、热水、冷水、针筒等。
2. 教学课件: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动画演示、实验步骤等。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在受热和受冷时的变化,从而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设备,以及详细的实验步骤,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问题分析。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设备:气球、玻璃管、水槽、热水、冷水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如冬天水管爆裂,引发学生对空气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空气会热胀冷缩?空气的热胀冷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7.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1)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第4课的内容,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
关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的插图给了学生们提示:在锥形瓶上套小气球,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里面,观察现象。
在教材设计中还联系了水的热胀冷缩,对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是对学生知识链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环节,即“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而“微粒”假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课本中安排了一个模拟游戏,让学生亲历游戏的过程,用生动形象的游戏来解释深奥的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找到事物的本质特征、训练知识的迁移以及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重要,他们虽然在科学知识的探究中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他们的科学知识还是比较浅显的,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很高的热情。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展开讨论“怎样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随着探究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活动的展开,会提出问题,接着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科学探究中,运用所学习的研究方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空气受热后,体积会膨胀,遇冷后,体积会缩小。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敢于大胆质疑,并能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验证“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特性?”的猜想。
2.通过模拟空气“微粒”运动,体验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并能利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合作探究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空间大小从游戏中明白物体热胀冷缩的假说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提示】从游戏中明白:空气微粒运动加快,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空气就膨胀2、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1)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2)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①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②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三、课堂练习:判断题1、微粒运动的速度和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剧烈和扩大。
2、空气的热胀冷缩变化没有水明显。
3、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4、热水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就会把木塞顶起。
5、热气球升空是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原理。
6、自行车保胎多发生在冬季。
四、拓展提高:用空气热胀冷缩原理解释生活现象①暖壶倒满开水后,塞子为什么会蹦出来?【提示】因为热水瓶里面有空气,空气受热膨胀就会把木塞顶起!②冬天,闲置的篮球、排球和足球会变瘪,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提示】因为冬天温度低,球里的空气体积变小收缩。
五、作业布置小调查:液体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填写游戏手册提出物体热胀冷缩的假说认真听独立完成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交流课后完成检测知识掌握情况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总结课堂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了解热胀冷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在科学探究中,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图面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游戏”解释现象,体会到热无处不在,培养了浓厚的科学兴趣。
板书板书设计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五下2.4《空气的热胀冷缩》word说课稿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
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一、引入:由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实例,学生说出现象产生的种种可能性,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猜测,引入课堂探究。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②、通过“微粒”运动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③、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④、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②、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③、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②、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实验验证——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并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三、【教学难点】①、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③、能够按照实验要求,规范地操作实验,做好探究活动。
四、【教学准备】熟鸡蛋、玻璃管、热水、冷水;小玻璃瓶、气球、橡皮筋、注射管、橡皮塞;PPT课件资料;五、【教学过程】(一)、故事情境,引出主题教师出示一个被瓶口卡住的熟鸡蛋,你能帮老师想个办法帮我把鸡蛋完好无损的拿出来吗?(学生想办法)教师演示瓶口吐鸡蛋现象,提出问题:刚刚你们看到了什么?(二)、猜想引出新知1、思考探讨,进行猜想:鸡蛋为什么会被瓶子吐出来?(鼓励学生猜想)板书——微粒运动加速且微粒间距离增大减慢且变小师:填写实验记录单二“画想象中的空气微粒的变化”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不能像小小科学家一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吗?【设计意图: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让难点知识“微粒”假说通过多媒体演示能够迎刃而解。
】(四)、比较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也和水一样,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案:五年级科学《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1. 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理。
2.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气球、玻璃瓶、水、温度计。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气球,提问:你们发现气球有什么特点?3. 揭示课题:空气的热胀冷缩。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分组实验:每组发一个气球、一个玻璃瓶、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
2. 实验步骤:a. 将气球放入玻璃瓶中,记录气球的大小。
b. 将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膨胀情况。
c. 将气球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收缩情况。
d. 记录实验结果。
3. 讨论实验现象:空气为什么会在温度变化时膨胀或收缩?三、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空气在受热时,分子运动加快,间隔变大,体积膨胀;在受冷时,分子运动减慢,间隔变小,体积收缩。
2. 讲解实验原理:热水使空气受热膨胀,冷水使空气受冷收缩。
四、巩固练习(5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举例说明,教师点评。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点评,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家庭实验: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气球或塑料瓶在温度变化时的现象。
2. 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操作和现象分析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小学科学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引言:本次教案旨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实验观察与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热能会使空气分子活动加快;2.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3.能够观察、记录并解释热胀冷缩现象;4.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空气球、水杯、生活用火柴或蜡烛、透明塑料瓶、水和冰块。
2.教材:小学科学4课本《空气的热胀冷缩》。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能举例说明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进行简要的讨论。
2.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课本的介绍,讲解空气是由很多个微小分子组成的,并且这些分子不停地在运动。
随着温度的升高,空气分子的运动速度也会加快,分子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增大,空气体积就会扩大,形成“热胀”。
而当温度下降时,空气分子的运动减慢,分子之间的距离减小,空气体积就会缩小,形成“冷缩”。
3.实验操作(15分钟):首先,老师展示一个实验:将一个空气球放在生活用火柴或蜡烛的火焰上加热一会儿,然后迅速取下火焰,观察空气球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接着,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每个学生都拿一个透明塑料瓶,将瓶子口塞住,然后用手轻轻摩擦塑料瓶的身体几秒钟,再将手拿开。
观察塑料瓶的变化,并让学生解释其原因。
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摩擦产生了热量,导致了空气的热胀现象。
4.实验讨论与总结(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
鼓励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验原理,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论。
同时,老师也可以给出相关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加热空气会使分子运动加快?”、“为什么冷却空气会使分子运动减慢?”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观察到哪些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等等。
5.拓展活动(10分钟):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运用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特性?例如,热气球、温度计等。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①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②通过自学“微粒”运动的明白:热膨胀、冷收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②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③尝试自学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三、【教学难点】设计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自学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组瓢2个、热水、常温水;锥形瓶1个、气球1个;针筒1个;装好水用气球皮封紧的锥形瓶。
教师准备:瘪的乒乓球、锥形瓶、鹌鹑蛋、烧杯2个(装热水和冷水);玻璃、蜡烛、玻璃杯;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初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1、和学生探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教师谈谈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帮解决。
2、出示瘪的乒乓球,让学生帮老师解决问题。
3、生提出解决办法,汇报现象,分析原因4、根据情况,进行部分板书。
【此环节的目的:根据生活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初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二)、逐步深入,导入新课1、师介绍实验器材,强调锥形瓶里面有空气,刚开始鹌鹑蛋并不能通过锥形瓶口,师演示把锥形瓶瓶口的装有鹌鹑蛋放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里。
2、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汇报。
3、师根据生回答,导入新课。
【此环节的目的:瓶吞蛋的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师提出问题:“这里有两杯水,一杯是热水,一杯是冷水,谁能用每组指定的材料证明一杯是热水,另一杯是冷水。
”2、师给学生提供两种材料,一种是锥形瓶和气球,另一种是注射器。
小组根据实验材料进行讨论,进行汇报方法。
3、师进行引导,强调注意的事项。
生根据方法进行实验,生汇报现象。
4、师提问:“你认为哪一杯是热水,哪一杯是冷水?你的理由是什么?”(这里强调现象)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根据生汇报进行板书。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3)
《空气的热胀冷缩(五年级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并通过实验证明空气和液体、固体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体会热胀冷缩作用于生活中的优劣。
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探究过程,初步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科学就在身边;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与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明确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通过实验客观、科学地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课件、烧杯、冷水、热水、烧瓶、塑料杯、气球、瘪乒乓球、破损瘪乒乓球等·教学过程:一、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导入探究主题通过瘪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的小实验引出探究主题。
二、作出假设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瘪乒乓球放热水中为什么会鼓起来呢?”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出假设,要求表述清楚,并作好记录。
3.教师小结: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把乒乓球瘪的部分顶出来了,那如果球内气体受冷呢,会怎样?(受冷会收缩)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1.出示、介绍实验器材。
2.小组讨论,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可以验证假设的实验,并作好记录。
3.说明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后谈谈实验中的现象并得出结论。
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空气有受热膨胀受冷收缩的性质,即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抽象概括,总结提升1.根据刚刚得出的结论,了解生活中热胀冷缩的其他例子。
2.空气热胀冷缩的原因:常见的物体是由微粒构成,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受热升温,微粒加快运动然后物体膨胀,反之,物体就收缩。
六、课堂小结热胀冷缩是物体的一种基本性质,而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五年级科学精品教案)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完成探究起跑线24页活动设计)。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对好的方案给予积极评价。
教师出示为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依次设计本节课实验方案)(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完成探究起跑线24页观察记录表)。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的变化是怎么引起物体体积的变化的呢?让我们做个小游戏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5位同学扮演空气微粒,12位同学扮演气球)3、交流:现在我们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三、练习。
完成25页探究接力棒。
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体积胀大空气热胀冷缩受冷体积缩小。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2.4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探究问题。
但他们对于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热胀冷缩的原因。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课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设计: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实验操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胀冷缩现象,如夏天汽车爆胎、冬天水管破裂等,引导学生关注热胀冷缩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也会发生热胀冷缩。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总结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解释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3)
空气的热脏冷缩教学设计背景目标:研究了液体的热脏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脏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的物体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不过,有了前面液体变化观察的经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并进行迁移。
因而教科书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观察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体积缩小。
2、热膨胀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脏冷缩现象。
2、用文字和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气体受热受冷过程中所发现现象的描述并尝试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空气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课前准备:演示器材:课件、烧杯、试管、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平底烧瓶,玻璃管、橡胶塞。
学生器材:试管、气球、冷水杯一个,热水杯一个,记录表一张。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前面我们研究了液体的热脏冷缩之后,这节课我们来研究空气的热脏冷缩,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的体积变化呢?(师出示装置。
)(瓶内的空气体积膨胀瓶内的空气就会往外挤)2 可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才能清楚地看到这种现象呢?3、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两幅图片你欣赏后会不会得到启发?出示课件(热气球、孔明灯、压瘪的乒乓球)并回答问题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脏冷缩1、怎样解释热脏冷缩现象?让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气体受热或者受冷后的体积变化。
2、生思考,师出示器材引导:(烧杯试管、气球、冰水、热水、常温水)出示实验安全提示3、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验1)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2)解释发生的现象。
(注意皮球要选择较小而且较薄的)3)总结并板书空气有热脏冷缩的性质。
空气有热脏冷缩的性质,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脏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交流、讨论做出解释。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明显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热胀冷缩并分析实验。
【教学难点】1.设计并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并作合理解释。
2.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微观过程。
【教学准备】每组两个烧杯、一个锥形瓶、一只气球。
【教学过程】
【教学板书】(PPT上演示)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气球实验):①锥形瓶放入热水中,气球胀大。
②锥形瓶放入冷水中,气球缩小。
二、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烧瓶实验):①水面冒泡(空气体积变大)。
②红色水进入玻璃管(空气体积变小)(备注;用红色水更易观察到实验现象)。
三、微观模拟空气的热胀冷缩:模型构建--过程模拟--含义解释。
四、什么是热胀冷缩及运用。
【教学反思】
1.优点:①教学思路清晰,内容详实。
②各环节衔接得当。
2.缺点:①PPT字数太多,内容虽丰富但略显冗长。
②讲课语气过于成人化,不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
③实验设计过于专业化,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另外语言要通俗易懂。
④章节总结太多导致拖堂了几分钟,以后要注意。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教学设计大家好!今天我的科学实验课是《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内容、教学过程、实验改进创新、实验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演示。
一、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次实验教学是让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目标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以及动手的欲望会让他们对本次实验的学习内容很有探究的热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次实验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一)科学知识: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观察、质疑、交流、验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通过本次实验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实验原理通过密封的容器让学生观察到,空气受热时体积会胀大,受冷时体积会缩小。
四、实验器材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本次实验教学材料做了创新性的准备:每组准备:材料盒、烧杯、烧瓶、带瓶塞的玻璃管、透明塑料管、热水、凉水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设施一套、滴管、红墨水、热水、课件等。
五、实验内容教科书中这两节实验课内容为,观察空气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
六、当前实验的不足在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中,学生在前一课“液体热胀冷缩”学习的基础上,教科书直接出示空烧瓶,教师讲解空气的热胀冷缩,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和阅读课本提示,学生会想到教材给出的原实验方法。
(我们来看一下原实验设计)先将气球套在锥形瓶口上,再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让瓶内空气受热,即可看到气球慢慢地鼓起来。
然后,把锥形瓶移至冷水,又可见气球变小,瘪下去了。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下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材简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四课。
本课是学生在研究了液体热胀冷缩之后,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本节课内容包含两个活动。
活动一: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
教材从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出发,引出“空气是否热胀冷缩”的探究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想出办法来观察。
学生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合理选择搭配,然后分别放进热水、常温水、冰水,静置观察现象。
同时联系到水的热胀冷缩,两者进行比较找到不同之处。
活动二: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
【学情分析】在经过本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后,学生们已经对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因此对于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因此,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空气为例,感知空气的热胀冷缩。
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进行比较,发现不同之处。
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解释热胀冷缩现象还存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初步了解热膨胀现象和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对热胀冷缩现象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在生活中的具有广泛的用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每组3个烧瓶、1个锥形瓶、1只气球、热水、常温水、冰水、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袋空气。
【教学过程】一、问题聚焦1.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
(1)一些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实验室里的温度计是利用酒精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引出新问题教师出示一袋空气。
提问:现在袋子里面装满了空气,它是否也和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3.师生交流讨论。
二、探究新知(一)探究一: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1.追问。
教科小学科学下《2.4、空气的热胀冷缩》word教案(1)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空气的热胀冷缩受热体积胀大空气热胀冷缩受冷体积缩小。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3)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和交流。
3、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用“游戏”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
【教学准备】烧杯、锥形瓶、滴管、水槽、烧瓶、矿泉水瓶、玻璃管、橡胶塞、镊子、酒精灯、玻璃弯管、鸡蛋、气球、墨水、肥皂、冷水、热水等。
【教学过程】一、实验引入师:(课件出示喷泉)同学们都见过美丽的喷泉,现在老师给大家做一个小喷泉实验,相信老师的能力吗?介绍实验仪器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又能说明什么?师演示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出示课件)板书课题二、探究过程(一)分组实验师:刚才的实验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那么同学们想亲自实验来验证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6组实验仪器,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时考虑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用什么办法让同学们看见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课件出示:抓空气、密封空气、加热和冷却空气、看到空气变化)1.设计实验方案:思考:怎么设计实验方案?为什么这样设计?(1)锥形瓶气球2个烧杯冷水热水(2)锥形瓶弯管2个烧杯冷水热水滴管墨水(3)注射器2个烧杯冷水热水(4)锥形瓶气球橡胶塞手套2个烧杯冷水热水(5)矿泉水瓶烧杯水槽冷水热水(6)烧瓶玻璃管橡胶塞肥皂液冷水热水2.(课件)出示注意事项(1)玻璃仪器轻拿轻放,防止打碎。
(2)小心热水,防止烫手。
3.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
4.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比较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师:这是我们上一课做的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装置,老师演示一个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大家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3)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分析】本教学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4课。
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
编者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观察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器材及用文字做了提示。
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还希望学生尝试着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做出解释。
编者通过模拟空气“微粒”的运动这个游戏,帮助学生构建“热能”“热运动”“热膨胀”等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书本的提示,设计和完成并解释实验现象应该问题不会很大。
但后面的对热胀冷缩的解释确实是一个难点,微粒是不可见的,“热能”“热运动”“热膨胀”这一切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太抽象太难理解了。
动图可能可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想法】计划整节课分五步走。
第一步:回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继续沿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那套实验用具能否帮助我们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答案是可以的,不过需要改进一下,因为空气是不可见的。
第二步:今天我只给你们提供带气球的三角锥瓶,三个分别装有热水、自来水和冷水的烧杯,你看我们该怎么设计探究“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
学生自行设计、自行操作和分析实验。
第三步:比较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发现空气和水都有热胀冷缩现象,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更明显。
第四步:在了解了“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以后,猜想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原因。
看模拟动图,了解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原因。
第五步:看一个有趣的视频《如果把气球放进液氮里会发生什么》,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分析视频中的实验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了解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知道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有很多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热
4.空气的热胀冷缩
一、教材简析:
教材主要用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各种实验方法来研究空气是否有热胀冷缩。
在进行实验时与水的热胀冷缩现象进行比较,感受空气的热胀冷缩要比液体的热胀冷缩来的明显。
第二层主要通过建模活动来解释热胀冷缩的原因。
二、教学背景:
本课是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节课后进行的,为下一节课《金属热胀冷缩吗》作为过渡与铺垫。
本课在逻辑上存在着“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这一关系。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通过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和平常的生活经验,有能力设计出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但对于微观世界中微粒的运动情况,似乎一定要借助于模拟实验进行理解。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
1.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词汇:热胀冷缩、空气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尝试用模型来解释现象。
3.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科学方法:实验证明、建模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难点:如何通过建模让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现象
教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学准备带吸管的口服液瓶、
罩有气球的锥形烧瓶。
冰水热水常温水、橡
皮泥
空的铝塑包装饮料罐口服液瓶等装置不能漏气,
橡皮泥用于堵住铝塑包装的开
口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拓展延伸建模释疑活动过程
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承前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
质,那空气是否会热胀冷缩呢?(板书:空气的热胀冷缩)
二、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如果会热胀冷缩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请学生四人小组讨
论,教师幻灯出示提示。
A明确我们要装的是什么东西。
B怎样使装置受热和受冷。
C空气是看不见的,我们怎么知道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可能根据《给冷水加热》一课会想到,在一个试管上罩一个气
球,还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中用过的小药瓶,中间插一根细管子。
也会由此联系到平常喝牛奶时的软管盒子和吸管。
尽可能多的方法
来证明。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准备的两种装置:带吸管的口服液瓶
和罩有气球的锥形烧瓶。
常温水、热水和冰水。
并请学生在实验过
程中思考“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汇报交流得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且比液体要明显。
教师
说明其它单一的气体也具体这一性质。
(板书: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
性质,且比液体要明显)
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请解释:
1.在炎热的夏天,为什么打足了气的三轮车的车胎会爆裂呢?
2.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过会儿又鼓起来了,这是为什么?
3.有时倒完热水后,暖壶塞会弹出来,为什么?
4.液化气钢瓶、打火机的充气罐和氧气袋等等在放置和储存的时候,
应该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四、怎样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温度变化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我们解释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2.教师请10位同学上台,4个同学站在中间模拟空气微粒,6位同学手拉手紧紧围着这四个同学。
模拟空气的体积。
先请模拟空气微粒的四位同学玩石手剪子布的游戏,观察紧紧围着的这个圈的大小也就是空气体积的大小。
然后请模拟空气微粒的四位同学,按广播操队型散开,做一下广播操,观察紧紧围着的这个圈的大小。
最后请模拟空气微粒的四位同学,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观察紧紧围着的这个圈的大小。
3.下面的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用简图画一画,想一想,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4.读读课文35页最后一段话。
说说自己的假说。
(板书:与物体内部微粒运动快慢有关)
五、总结
1.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且比液体来的明显。
2.空气与液体的热胀冷缩与它们内部的微粒运动快慢有关。
板书设计4.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且比液体来的明显。
与物体内部微粒运动快慢有关。
课外
活动
留意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成预见1.空气热胀冷缩性质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实验设计也并不难,但对于热胀冷缩现象的解释,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理解,教师要将模拟实验结合起来,并要说清楚什么模拟什么。
2.全班性的做这一实验,可能学生会玩的成份多一点,思考的成份少一些,所以个人认为还是学生演示来的比较好。
教师要事先准备至少2个不同的实验方法,同时要有效组织好,用于建模的游戏,把感性的游戏提升到理性的认识上来。
课堂
评估
学生能否根据实验现象,解释空气会热胀冷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