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五四版语文七年级第25课 桃花源记(陶渊明) 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鲁教版-鲁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核心教学目标:熟读并弄懂课文内容,走进文本;把握课文主题思想及写作特色确定支撑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朗读并背诵课文;文言知识积累;品读分析文章内容,理清结构、线索;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现实意义;探究课文独特的构思及艺术匠心。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以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成语“世外桃源”导入,用课件投影课文标题及作者。
二、【作者名片】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印象”。
(要求:主要介绍他的名、字、号、作品及风格,为人等,100字以内。
生介绍后师投影)东晋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
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
有“田园诗人”之称。
为人耿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有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田园。
三、【一读课文】放录音,听配乐朗诵。
(听读课文)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标出段落序号,勾画出生字难词。
可同时点八名学生上台写课件投影的预习基础题。
以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疏通字词。
(一个组一个代表)四、【文言积累】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同学们演板的答案。
(全对的加10分鼓励)(练一练)1、辨明字音;2、形似字辨析;3、多音多义字;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6、重点字词;7、总结通假字;8、总结本课带“然”的字词,翻译含义并找出它们的相似点;9、重点句子的翻译。
五、【二读课文】朗读训练指导1、给课文标朗读的节奏,师示X打出第一段的节奏,后边2—3段点学生打节奏,4---5段师投影答案。
整篇课文的节奏可投影出来。
2、生按照电子白板上的朗读节奏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读出节奏感,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普通话准确,不读破句,语音流利,感情充沛,读出抑扬顿挫。
3、师X读第一段,全班推举四名朗诵好的同学读第二或三段(读得好的加10分鼓励),女生齐读第四段,男生齐读第五段。
(读得好的加10分鼓励)(朗读擂台赛)六、【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的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难点: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阡陌交通(qiān mò)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⑦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古义:询问消息;今义:询问。
)⑧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
)⑨各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桃花源记》教案2 鲁教版五四制
桃花源记附:一、课前检测题:1、找出文中交代渔人行踪的句子说出文章的线索.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明确: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停数日既出及郡下遂迷,不复得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二、课堂检测题: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
(2分)发现桃花源——()——()2、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三、作业设置:1、背诵全文。
(必做)2、阅读陶渊明其他作品做进一步探讨。
(选做)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最新【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25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初二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陶渊明“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没有剥削压迫、人人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经过初一一年的训练,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初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文言知识,已经能够熟练地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对浅显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这样,学生对本文文本大意的理解不会有问题。
但对于文言文中的“而”、“之”等文言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教学重点与难点】由于初二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准确地背诵、默写全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特别是出自本文的几个成语如: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以及本文出现的几个古今异义词如:交通、妻子、绝境、鲜美、无论等。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2、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并正确评价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和本文出现的成语。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写法,并用现代文改写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4.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难点:1.理解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扑朔迷离的桃源胜景的目的,正确评价“桃源式”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既创设了情景,同时又通过复习、联系已有的知识,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花时不多,收益却很大。
】初一下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
(显示《饮酒》诗)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提示:全诗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乐于田居、陶醉于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既反映了远离尘俗、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很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
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课堂实录一、作者简介【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既创设了情景,又复习了旧知识,引出新的教学内容。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5课《桃花源记》学案2
《桃花源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自学指导】
1了解作者,介绍
2给加点字正音。
豁.然()俨.然()阡陌
..()垂髫.()便要.还家()刘子骥.()诣.()
3、解词
为业:缘:夹岸:杂:
异:穷:舍:豁然:
平旷:属:怡然自乐:悉:
所从来:咸:问询:先世:
妻子:邑人:不复出焉:焉:
间隔:皆:叹惋:延:
语告:不足:既:志:
如此:遣:欣然:
小组合作,解答问题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幸福在何处?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拓展延伸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当堂检测】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
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
鲁教五四版语文七年级第25课 桃花源记(陶渊明) 教案(6)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设计指导思想: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目的。
3、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平台:多媒体。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课文诵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
《桃花源记》导语设计:同学们:从古至今,人生在世,谁能事事如意?就包括同学们这样小小的年纪,像学习啦、与父母同学的相处呀,是不是处处都如自己所愿呀?当自己遇到这样苦恼的时候,你希望找到一个怎样的地方来生活呀?对,那就是世外桃源。
今天,我们就随着陶渊明的神笔来探索一下神秘的桃花源吧!板书课题。
二、陶渊明简介。
(学生介绍后媒体展示)三、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学习字词,教师指导、点拔)四、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读录音。
(媒体展示听读要求)五、复述文章故事内容。
(教师适时点评)六、分小组按段进行诵读比赛。
(部分同学能当堂背诵)七、字词训练(媒体展示)。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3、通假字:“要”同“邀”4、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5、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讨论陶渊明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画面(教师提示)。
三、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
四、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鲁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5课《桃花源记》学案1
《桃花源记》学案教师寄语: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学习过程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
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黄发垂髫.()豁.然()俨.然()阡陌..()便要.还家()间.隔()诣.太守()刘子骥.()2、读顺:自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
3、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
B、你能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吗?①落花从树上纷纷飘下。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老人和小孩。
()④妻子儿女及同乡人()⑤田间小路互相通达()⑥(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C、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概述故事:题目中的“记”是一种文体,本文是桃花源诗中的序,或说引子,是记叙性的文字,试用尽量简练的语言概述所叙故事。
2、整体感知: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用几个简洁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一下。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三、细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1、想像描述:从桃源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中任选一词,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向人们绘声绘色地生动描述桃源之美。
七年级语文上册 25《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学:(一)、自读课文1、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2、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二)、听读课文:(听录音,看视频)要求:1、边听边注意正音。
2、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练习: 1、组长组织朗读 2、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 1、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2、全班齐读。
二、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
(二)、知识点归纳要求:小组内合作,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点(1).古今异义词:1、缘溪行2、芳草鲜美3、说如此4、阡陌交通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8、遂与外人间隔9、各人复延至其家 10、不足为外人道也(2).一词多义①便舍船,从口入②屋舍俨然①处处志之②寻向所志①寻向所志②未果,寻病终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既出,得其船①武陵人捕鱼为业②不足为外人道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①忘路之远近②闻之,欣然规往(3)通假字便邀还家通,。
(三)、教师解疑、点拨(四)、问题探究(1)、梳理文章结构(2)研读课文(可用原文回答)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3)体会思想主旨: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三、当堂检测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2、“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导学案展示提升(10分钟)群学结束后,整理好答案预设(2)分钟然后由组长确定展示人员进行展示(预设8分钟)学生展示巩固拓展(10分钟)㈠解释词语:1、区分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2、解释通假字:便要还家㈡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余人各复延至起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㈢思考回答:1、第二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人们进行了描写?2.第四段中“渔人甚或异之”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3.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04长春)㈣、用文中的原句填空:1、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____;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2、课文从桃源的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3、①有些成语出自选文所在的课文,请写出其中的两个:________.②文段节选自《》,作者是_______,名____,字_____,_____(朝代)人。
课上完成组内订正4、依据文中的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桃源的山洞口位于________㈤造句:文中“豁然开朗”一语在现代汉语中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请你按这一语意造句:一、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2)、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技能目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
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教学难点熟读并背诵课文。
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掌握。
教学准备磁带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个人备课一、导入:1分钟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
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课前检测。
5分钟三、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3分钟1、关于作者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关于作品《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
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
“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
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鲁教五四版语文七年级第25课 桃花源记(陶渊明) 学案(5)
桃花源记课前演练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我要发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提示1.自读、互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划生字词,疑难之处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整体感知后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己疏通第3节文意。
3.将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以求解决。
完成“夯实基础1、2题”。
4.汇报自学成果:每组派代表翻译本段:读一句翻译一句,剩下的组的同学仔细倾听并纠错,同样加分。
(提示:尤其要翻译出重点文言词语,例如:乃、具、咸、讯、妻子等)。
5、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 __6、根据译文,练习背诵第三段并能准确默写。
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一一地回答。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25 桃花源记教案 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最新整理)
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 桃花源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 桃花源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黑龙江省鸡西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5 桃花源记教案鲁教版五四制的全部内容。
《桃花源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导学练习
班级:姓名:日期:
【导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文言实词。
3.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填空:
(1)我们常用“”这一成语来指代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这一成语出自于陶渊明的《》。
(2)陶渊明,名,字,(朝代)诗人,虽做过几任小官,但因不满黑暗政治和官场丑恶,后来弃官回乡,隐居田园,留下了“”的传世美谈。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作《》。
(3)《爱莲说》中认为“陶渊明独爱菊”,有诗为证:“,”2.给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俨.然( )垂髫.( )诣.太守( ) 阡.陌交通( ) 便要.( ) 还.家( ) 刘子骥.( ) 【课堂师生互动】
1、齐读课文第1节,完成下列各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缘.溪行②忽逢.桃花林
③芳草鲜美
..④落英缤纷
..
⑤渔人甚异.之⑥欲穷.其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②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3)课文第1节写渔人的经过和沿途所见到的,这是故事情节的。
2、齐读课文第2节,完成下列各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林尽水源
..若有光
....②仿佛
③初极狭,才.通人④豁然开朗
....
⑤屋舍俨然
..交通
..⑥阡陌
⑦悉.如外人⑧黄发垂髫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课文第2节主要写桃花源中人的和。
3、齐读课文第3节,完成下列各小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见渔人,乃.大惊②具.答之
③便要.还家④咸.来问讯
⑤乃.不知有汉⑥无论
..魏晋
⑦此中人语.云⑧不足.为外人道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3)在括号里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6)课文第3节主要写渔人桃花源,在那里和的经过,这是故事情节的。
4、齐读课文第4-5节,完成下列各小题: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便扶.向路②处处志.之
③诣.太守,说如此④寻向.所志
⑤欣然规.往⑥寻.病终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②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4)课文第4节主要写渔人桃花源以及太守等人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这是故事情节的。
【重点词语归纳】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
..(古义:今义:)
②率妻子
..邑人(古义:今义:)
③来此绝境
..(古义:今义:)
④无论
..魏晋(古义:今义:)
(3)一词多义:
①舍:A便舍.船()B屋舍.俨然( )
②寻:A寻.向所志( ) B寻.病终( )
③志:A处处志.之( ) B寻向所志.( )
④为:A不足为.外人道也( ) B捕鱼为.业( )
⑤乃:A见渔人,乃.大惊( ) B乃.不知有汉( )
⑥遂:A遂.迷( ) B后遂.无问津者( )
(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 )
②欲穷.其林( )
【问题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
2、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3、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自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