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与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

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

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

津者。

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中的序。作者是_;晋朝的陶渊明。是著名的文学家本文是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的。

其内容可归纳为渔人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复寻桃花源,

2.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写这一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能准确说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语句是: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

3.“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

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甚异之”(想看到桃花源的尽头)

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

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环境优美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社会生活宁静安详的句

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活

动、穿戴、心情

7.“豁然开朗”在文中的意思是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为开阔光亮。;现在使用这个成语,除了原来的意思外,还可以形容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

不解,而后突然明白(或“心情由沉闷一匣子变得愉快”等)

8.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10.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11.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

“厌而远之”的态度。

1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为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

生活而叹惋。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4.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

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2)百姓能安居乐业。(3)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15.第3段中可以用来证实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语句是哪些?文

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外,还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和怎样的待人之道?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安居乐业;热情

16.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或问: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

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

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

桃源是虚构的。

17.写高尚人士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有什么作用?含蓄

手法,说明桃花源是“世外桃源”,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18.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1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为

何写它?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

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

它只是一种空想。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

绪和追求劳动生活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