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军转干考试备考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四)

合集下载

2014军转干部考试备考资料-公基马哲1

2014军转干部考试备考资料-公基马哲1

2014军转干部考试备考资料公共基础知识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汇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种方法、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开展3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认之否认规律、对立统一规律4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开展律、真理开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1大规律、1个根本问题〕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开展规律1个根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大概念〔一〕物质物质是指由物质具体形态中抽象概括出的一种共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首先要确立的是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说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意识存在可以独立存在。

同时它又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二〕意识〔1〕意识产生的充分条件:人脑。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2〕决定条件:社会实践〔语言促进〕。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开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开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开展。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开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并反作用于物质。

2大原理〔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根本原理。

包含三点内容: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根源只有一个。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重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3.1949年中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4.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

5.经济建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首要任务。

6.《论十大关系》是在总结国内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7.《论人民民主主义专政》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完全形成。

8.新民主主义社会合作社经济的基础是集体所有制。

9.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精髓是实事求是。

10.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1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3.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

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别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17.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

18.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唯物主义思想。

19.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2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

2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其它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2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4.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25.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26.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要知识点概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要知识点概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要知识点概括马哲考点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28、291.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二)(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p30中间引号+p31四点理论意义(三)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四)如何理解“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老师给总结的)1.从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看感性形式理性形式,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2.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来源看,对待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

其原因有:生理原因,世界观不同,经验和思维不同。

3.从主观特征与客观基础来看:意识可以在客观事物中找到原形。

(五)唯物主义经历的三个阶段?(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七)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具体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一些零碎的知识点**1.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提到休谟,就是不可知论。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时间客观性,一维性,不可逆性。

第二节物质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即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联系的定义及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发展的含义: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三)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或实质和核心)?(四)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对立性)1.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p43第四段2.二者关系p43最后一段3.同一性的作用表现p44三条斗争性的作用表现p44两条4.方法论意义p44最后一段(有关“和谐”的问题也结合此处)(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p45方法论意义p4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哲学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归纳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它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本因素,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客观能动性和无限性等特征。

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包括自然界的物质和人类社会的物质。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主张人的认识是能动的,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

认识的形式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形象直观到抽象概括的过程。

认识要符合实际,即要以实践作基础,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方法论。

辩证法包括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历史辩证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相互联系的,历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

四、阶级斗争的法则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历史的推动力量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过渡,是社会制度更替的历史规律。

五、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改造世界的动力。

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和科学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六、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历史发展有其总体规律。

这些规律包括不可违抗的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具有改造社会的能力。

七、阶级斗争的前进性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具有前进性和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追求建立无阶级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进一步指导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

2014年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重点

2014年事业单位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结合这三个方面,体现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哲学1.哲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基本方面:(1)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唯物主义: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1)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①中国古代的五行说;②欧洲出现的原子唯物论;③荀子还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贵命题;④春秋的老子对于世界也提出了关于道的思想;⑤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在说明神形关系时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⑦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

(2)机械唯物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

代表人物有培根和费尔巴哈。

(3)辩证唯物主义: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

5.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或意识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2014年军转干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干货04

2014年军转干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干货04

2014年军转干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干货04军转干:军转干考试重点测查对国情社情的了解程度、综合管理基本素质等,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在2014军转干考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知识会涉及,中公教育军转干考试网为广大军转干考试考生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干货第四部分,供参考。

第三部分可点击查看:2014年军转干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干货03130、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在于:①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清除了出去,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变革;②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提供了(哲学)根据;③使研究社会问题的各门学科有了(科学)的指导,从而才能成为(科学)。

13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它①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②制约和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③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④一定条件下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但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2、人口是指构成社会的(人的因素)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①(适度)人口有利于社会发展,(不适度)人口会延缓社会发展;②人口(质量和构成)对社会发展也起重要作用;③人口作用具有二重性(劳动力、消费者)。

但人口(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3、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的制约。

134、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5、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③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重点内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内容总结(一)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014军队转业公共基础知识重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4军队转业公共基础知识重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4军队转业干部考试备考资料公共基础知识重点(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点梳理马克思主义哲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点梳理马克思主义哲
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起主导作用。
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客观唯心主义(有神论)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永恒发展。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
两个核心: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发展(永恒性、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互→过);否定之否定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否→道);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对→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五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现象和本质
真象(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区别于错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唯物辨证法的内容:三大规律和一系列范畴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辨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二、唯物辨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1 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反对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吸引的性质两层含义:1)互相依存2)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区别:1)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不同2)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3)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联系:1)矛盾的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和前提2)矛盾的同一性是斗争性的条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分析和处理任何矛盾的时候,必须在斗争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反对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片面性,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2矛盾双方互相利用,各吸取自身的有利因素而得到发展◊3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变化,为质变准备了条件◊2斗争性推动着事物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不同的特点(个性)矛盾在不同过程及阶段上的特殊性:根本矛盾——贯穿始终非根本矛盾——不贯穿始终—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矛盾及其各方面地位、作用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分矛盾主要方面、矛盾非主要方面非主要矛盾:分矛盾主要方面、矛盾非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矛盾的性质:对抗性矛盾——采取外部冲突方式来解决矛盾非对抗性矛盾(4)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1)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2)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取代3)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即融合成一个新事物2 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质:指一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2014军队转业公共基础知识重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4军队转业公共基础知识重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4军队转业干部考试备考资料公共基础知识重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19.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24.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军转干(2014)公共基础知识复习“三三制”

军转干(2014)公共基础知识复习“三三制”

2014军转公共基础知识复习“三三制”公共基础知识向来以考点散、知识杂、题目难著称。

其复习难度之大,令不少军转干安置考生谈之色变。

军转干教育与辅导专家为考生复习《公共基础知识》推出“三三制”,供考生参考:一、教材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公共基础知识的考题如何变化,都不会离开考试大纲,那么按照考试大纲所编撰的教材就成了考试复习的最重要的资料。

教材的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知识记忆为主。

就是熟记教材中所列出的重要知识,熟悉其它非重点知识。

虽然公共基础考试中,对基础记忆题的考查越来越少,但是记忆知识是理解运用的前提,所以适当的记忆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第二阶段,深入理解以期灵活运用。

对重点知识,不能仅停留于记忆的阶段,现在的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趋势就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所谓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其实就是用公共知识理解当前社会各种现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这方面的复习,中公教育军转干教育与辅导专家建议考生尽可能的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第三阶段,适时温习,防止遗忘。

再好的记忆力也有遗忘的时候,这时候就需要进行适时的温习。

但是温习的过程可以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回忆框架体系,发现有记不清楚的,再看书对照。

二、试卷看十遍不如记一遍,记十遍不如做一遍。

不管知识记忆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做题都是必要的。

做题既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又可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做题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真题一定要做。

做真题是找考试感觉,明确考试方向的最好方法。

近几年,特别是近两三年的真题对复习的指导意义非常大,需要考生仔细研习,认真把握。

第二,其它模拟题做练手之用。

除了真题以外,在复习的过程中也要用其它模拟题或者题库的题进行不定期的练习,保持做题的感觉。

第三,定期进行实战演练。

定期按时间做一套完整的题,把握做题速度,达到速度和效率相结合的目的。

并且多进行模拟考场,可以减少正式考试的紧张感,有利于考试的正常发挥。

三、时事在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时事经常作为知识运用的背景来考查。

军转干部考核知识点整理

军转干部考核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即人们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人类(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为第一性,也即何者为本原。

区分为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存在或精神能否反映物质。

区分为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正确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是我们识别和批判(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强大思想武器。

从实践上说,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动符合客观实际。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初期,欧洲工业革命带动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相继爆发了以(英国工人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代表的三大工人运动。

2、自然科学的前提:19世纪30年代,由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三大学说的创立,产生了一场自然科学的革命。

3、理论来源:19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成果,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4、主观努力:特别是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吸收改造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合理内核”,批判抛弃了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吸收了唯物主主义的“基本内核”。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2014年军转干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汇总

2014年军转干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汇总

军转干考试2014年军转干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汇总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普遍规律。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辨证的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军转干考试上层建筑一经建筑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巨大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斗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辨证循环的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改革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它们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2)它们规定了社会运动的本质。

军转干:2014军转干考试马克思主义常识之物质的基本常识

军转干:2014军转干考试马克思主义常识之物质的基本常识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北京人事考试网 / 军转干:2014军转干考试马克思主义常识之物质的基本常识时事政治: 军转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历年来军转干考试的必考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物质和意识”是基础中的基础。

中公教育军转干考试网为广大军转干考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部分。

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是物质的:(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物质世界先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二、物质与运动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3.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2)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3)时间、空间与物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空的客观性;(4)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时空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三、运动与静止1.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原或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方法论意义: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更多2015年北京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欢迎访问北京公务员考试网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西站分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军转干考试备考公共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四)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
(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
更多备考资料请关注:军转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