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旋风分离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结构特点分类
(1) CLT/A型
具有倾斜螺旋面进口的旋风分离器, 气流进口管与水平面呈15°,并带有螺 旋型导向顶盖,以防止向上气流碰到顶 盖时形成上部涡流,从而使部分灰尘被 此气流夹带沿排气管外壁下降时,由排 气管排出,其阻力系数ζ=5.0~5.5。多用 于机械加工、冶金建材、矿山采掘的粉 尘粗、中级净化。
6.4.4 分区理论
(1)三区模型 Dietz于1980年首先提出了此模型理论。他将旋风分离器内
流场分为三个区域:1)入口区,即排气管入口以上环形区;2) 下行流区,即排气管入口以下环形区;3)上行流区
s-a/2
b
I

Rc Rt
Rt z=0
ur(z )
z
a h H
l
Rv
v
Γw (z )

Rv
Qv(z)
准自由涡区 Vt r n C
50
实验值
40
计算值
Vt (m/s)
30
20
10
0 0
Alexander
30
60
90
120 150 180
r (mm)
n
1
(z1=3703.m68m8切D向o0.1速4 )度 2T83
n=0.5~0.9
涡核区
(3) 气相流场的典型分布特点-轴向速度
Vz (m/s)
6.4.3 边界层理论
粒级效率i只与参数Ca,有关,而Ca包括了旋风分离器所 有的结构参数。是与气固相物理性质,操作条件相关的参数。 由于Leith与Licht几乎考虑了旋风器中所有各个重要结构尺寸 对除尘性能的影响,因而其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吻合。
i 1 exp(2Ca )1/(2n2)
dr
(2) CLP型
采用蜗壳式进气口,进气口位 置低且带有旁路分离室。含尘气体 进入筒体后随之分为两路,较大的 颗粒随向下旋转的主流气体运动, 沉到筒壁落下;细微粒则随一小部 分气体在顶部旋转聚集形成灰环, 再随气流经旁路分离室旋转向下并 沿壁面落下,提高了分离效率。
根据旁路分离室的形状不同,分 为A、B两种型式,其阻力系数 ζ=4.8~5.8。
次流:-不利于分离,影响分离性能的各种流动状态
纵向环流-上灰环 短路流
纵向环流-上灰环 短路流
偏流-底部返混夹带
6.3.2 旋风分离器内固相流动分布规律
(1) 测量方法-等动采样法
6.3.2 旋风分离器内固相流动分布规律
(1) 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沿壁面条带形螺旋线状分布
6.3.2 旋风分离器内固相流动分布规律
蜗壳式 直切式
旋风分离器内主要结构型式
•按入口结构的型式分类(造旋的方式不同) 2 轴流式(导叶式)
旋风分离器内主要结构型式
•按气流出口的方向分类 1 反转式:进气方向与排气方向成90°或180°
旋风分离器内主要结构型式
•按气流出口的方向分类 2 直流式:进气方向与排气方向成0°
旋风分离器内主要结构型式
(5) 龙卷风型
把排出气体中含尘浓度较大部分(或干净气体)以二次风的形 式再导回旋风分离器以提高除尘效率。
切流二次风 轴流二次风
(6) 多管型
单管直径小,分离效率高;多管并联处理量大 ,压降低,结构紧凑。
立式多管
(6) 多管型
卧式多管节省空间,受力结构好
烟气出口
隔热耐磨双层衬里
卧式多管
集气室 气体分配室
6.4.1 转圈理论
转圈理论认为:当含尘气流从入口进入旋风分离器后,粒
径为dp的颗粒一面随气流向下作螺旋运动,一面在离心力作用 下向外漂移。当达到器壁时可以认为被捕集。到达器壁所需时
间越短越容易被分离。设气在器内共转N圈,所需时间tN,定 义凡位于排气管外壁r=rc处颗粒若在时间tN内刚好运动到器壁, 则此颗粒直径为临界粒径dc100,凡大于或等于dc100的颗粒均能 100%地被分离。
荷兰Delft大学的 J.J. Derksen 于2003年采用了非定常的欧拉- 拉格朗日湍流模型计算得到了旋 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规律
不同粒径大小的颗粒在旋 风分离器内的分布
6.3.2 旋风分离器内固相流动分布规律
荷兰Delft大学的 J.J. Derksen 于2003年采用了非定常的欧拉- 拉格朗日湍流模型计算得到了旋 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规律
Qv(z) Rc
Γv (z )
Fra Baidu bibliotek
z=l
6.4.4 分区理论
Dietz认为气流产生的离心力场使固相颗粒在各 区浓度各不相同,但由于流体微团脉动、迁移、固 相碰撞,弹跳等影响因素,可以认为各区横截面上 固相呈均匀分布;各区之间质量传递通过区域边界 进行,忽略交界面上浓度扩散效应,固相质量传递 的速率及方向由涡旋场及汇流场强弱共同决定。
涡旋场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而向外运动,另一方面受汇流场产生
的曳力作用而向内运动。这样对某一粒径dc的粒子必定存在这 样的临界状态:粒径dc的粒子受到的这两种作用力刚好达到平 衡,那么凡粒径dp>dc的粒子,所受离心力大于曳力,可以运动 到器壁而被分离;而dp<dc的粒子,所受曳力大于离心力,随气 流而带出,不能被分离。因此可以假想在整个分离空间存在一
R
θ
C(dp)/Ci(dp)
1.20 1.00 0.80 0.60 0.40
dp=3μm dp=5μm dp=8μm dp=12μm dp=16μm
0.20
0.00 0.00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r/R
图5-5 主要分离空间内颗粒粒级浓度沿径向分布(z=225)
(3) CLK型(扩散型)
筒体下部为一倒锥形,并在底部装有倒置 的顶部开孔的漏斗形挡灰盘,其下沿与四壁底 圈留有齿缝。这种结构的作用是防止返回气流 将落下的粉尘重新卷起,因而提高了除尘效率, 尤其对直径10μm以下颗粒,效果更为明显,它 适用于净化颗粒浓度高的气体。
(4) CZT型(长锥型)
具有较长的锥体,一般采用锥体 长度为2.8D。体积小、用料省、除尘 效率高,适用于捕集非黏性的金属、 矿物、纤维性粉尘、刨花和木屑,特 别对纤维性的棉尘除尘效率几乎为 100%。
vtc 1 /(re Fi f Hn )
Fi
4ab
/(
d
2 e
)
H n H n / re
1 0.52( 2b )0.71
6.4.2 筛分理论(平衡轨道理论)
相对于转圈理论,筛分理论考虑 了径向气流影响。但在计算过程中, 却将vr视为平均值,这与实际流场不 符。经流场测定与分析可知:旋风器 内流场中vr是沿轴向变化的,这样颗 粒所受曳力也是随之变化的,所以根 据受力分析而假想的这样一张筛网也 就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与实际 情况有一定差距。
Chapter6 旋风分离器
6.1 旋风分离器的原理
在一定的压差动力作用下将含尘气流引入分离器,通过特 殊的入口结构将含尘气流的直线运动转变为强旋转运动,利用 气固两相的密度差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气固两相分离。
旋风分离器的分离过程
6.2 旋风分离器内主要结构型式
•按入口结构的型式分类(造旋的方式不同) 1 切流式(切向入口型式)
6.3.1 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动规律
(2) 气流速度的测量方法 (i)五孔球探针-圆球绕流的原理
测量前在风洞内进行标定,得到五个小孔的压力 与已知来流速度大小、方向的关系;
测量时,通过测量五个小孔的压力反算出来流的 速度大小、方向。
6.3.1 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动规律
(2) 气流速度的测量方法 (ii) 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激光的多普勒效应
6.3.1 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动规律
(3) 气相流场的典型分布特点-整体全貌图
径向速度
压力分布
中科院柳绮年,贾复等(1978)
王建军 (2000)
王建军 (2003)
Fluent数值计算结果
许伟伟 (装控03级毕业论文)
(3) 气相流场的典型分布特点-切向速度
Vtr n C 准强制涡区
60
不同时刻下颗粒在旋风分离器 内的分布
6.4 旋风分离器的分离理论
如何在给定的工艺条件和结构参数下计算(或预测)旋风 分离器的性能,是旋风分离器分离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 旋风分离器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基于旋风分离器内的气流及颗 粒运动十分复杂,因此不同的研究者对颗粒的分离捕集机理作 出一些假设,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分离机理模型。
dc100 1.5
ro p Nvi
1
re / ro
4
N=2H/ro
从转圈理论的基本假设可以看出,由于忽略了对分离效 率有较大影响的径向速度,这种分离机理模型严重的缺点就是 对流场只见涡,不见汇,认识不全面。
6.4.2 筛分理论(平衡轨道理论)
6.4.2 筛分理论(平衡轨道理论)
筛分理论认为在旋风器内部流场中,颗粒一方面在颗粒受
R
θ
C(dp)/Ci(dp)
1.20 1.00 0.80 0.60 0.40
dp=3μm dp=5μm dp=8μm dp=12μm dp=16μm
0.20
0.00 0.00 0.10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1.00 r/R
图5-5 主要分离空间内颗粒粒级浓度沿径向分布(z=225)
向心流动
-4 -6 -8 -10 -12 -14
r (mm)
Vr(m/s )
Pss(mmH 2O)
(3) 气相流场的典型分布特点-静压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r (mm)
主流:-提供完成分离的主要动力
个半径为rc的圆柱面筛网,筛孔大小为dc,粒径dp=dc的粒子能 被分离的机率是50%,称dc为切割粒径dc50。
6.4.2 筛分理论(平衡轨道理论)
1956年Bath等人经过严格的流体动 力学分析,把vtc与进口速度vi 和结构参数及壁面摩擦系数等联系起
来,并假设re=rc得:
d c50
9 re ( p g )vi Fi H n vt2c
激光的多普勒频差与速度的关系
6.3.1 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动规律
(3) 气相流场的典型分布特点-整体全貌图
切向速度(实线)和径向速度(虚线)
轴向速度
Ter Linder (1949)
静压(实线)和全压(虚线)
6.3.1 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动规律
(3) 气相流场的典型分布特点
切向速度
轴向速度
中科院柳绮年,贾复等(1978)
-30
实验值 -25
计算值
-20
-15
-10
-5 0
0
5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r (mm)
10
上行流区
下行流区
下行流区
下行流区
上行流区
(3) 气相流场的典型分布特点-径向速度
2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2
隔热耐磨双层衬里
集气筒
烟气出口
烟气入口
分离单管 隔热耐磨单层衬里 吊筒
集尘室
6.3 旋风分离器内气固两相流动规律
颗粒的分离是在含尘气流在分离器中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 因此,分离器内气固两相的流动分布规律是决定分离性能的主 要因素 。
6.3.1 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动规律
(1) 三维气流速度方向的定义
6.4.1 转圈理论
1932年Rosin等人假设vt就是入口气速,不随位置变化;且 分离器是一个半径为ro的圆筒, 对服从Stokes定律的颗粒有:
dc100 3
ro2 re2 2rop Nvi
N=4
6.4.1 转圈理论
Davies假设气流是自由涡运动,vt =vi(ro /ri),得 :
6.4.4 分区理论
(2) 四区模型-Mothes(1984) ra* r1
Γ0
0r
I
z
Γ1 (z)
Γ1(ra* )
C1(z)
Vz 0
Γ1(z+dz)


Γ4 (s)
Vr(r1 )
s-a/2
l H
Γ2(ra* )
6.4.3 边界层理论
Leith与Licht认为气体对粉尘的阻力,紊流横混及尘粒的 反弹,二次扬尘等都足以保证旋风分离器任一横截面上气流中 未被捕集的粉尘得到均匀分布,即所谓径向返混是完全的。 但 在近壁处的边界层内,是层流流动,只要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 运动进入此边界层内,就可以被捕集分离下来。
dr
(1) 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沿壁面条带形螺旋线状分布
6.3.2 旋风分离器内固相流动分布规律
(2) 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沿径向外高内低
6.3.2 旋风分离器内固相流动分布规律
(2) 分离器内颗粒浓度分布-沿径向外高内低
密相区
密相区
密相区
稀相区
稀相区
6.3.2 旋风分离器内固相流动分布规律
6.3.2 旋风分离器内固相流动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