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教育研究》
论新疆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活动下的心理健康引导开展
论新疆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活动下的心理健康引导开展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
在新疆少数民族的思政教育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在新疆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活动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开展。
一、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开展心理健康引导,必须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
由于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成分广泛、人口数量众多,其心理特点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最主要的几个特点如下:1. 草原民族的心理特点新疆地区主要的草原民族包括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
这些民族在草原上生活,大多数人口依赖畜牧业为生。
由于生活环境差异大,使得他们的性格特点、价值观等与汉族有所不同。
他们普遍善良、豁达、内敛,但也较为情感化、感性,情绪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维吾尔族人口众多,是新疆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以耕种、手工业、商贸业为主要职业,在生活方式、习俗等方面都与汉族存在差异。
他们的性格特点多为热情、乐观、豁达,但也面临着职业选择、就业压力等问题,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哈萨克族在新疆地区也有着不少人口,并且也生活在草原上。
他们性格特点多为豁达、开朗、勇敢,但同时也存在着传统文化疏离、文化交流困难等问题。
二、开展心理健康引导活动在进行心理健康引导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 善于倾听心理健康引导的首要原则是善于倾听。
在与学生交流时,应积极倾听其表达的观点、问题、困惑以及所需要了解的信息,并适时给予积极的回应。
2. 积极引导在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时,应注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同时也应引导学生树立信心,从努力中获取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情绪的稳定性和抗挫能力。
3. 多和家长沟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与其家庭背景、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引导活动时,必须与学生的家长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浅析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概述少数民族是我国的宝贵的文化资源,他们的存在丰富了我们国家的多元文化。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困扰这些学生的一个难题。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个人成长、学业发展,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分析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影响学习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会对其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一些学生因家庭环境、种族特性等原因,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等问题,严重影响学业成绩。
心理健康问题还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从而耽误学习生涯。
2.影响社会适应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会出现适应能力差,融入社会困难等问题,这势必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带来阻碍。
尤其是一些青少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和困难,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社会的变化。
3.影响社会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是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乃至民族矛盾。
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单一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侧重于心理学知识的介绍和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方面,而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
这种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2.师资力量不足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教育条件、相对匮乏的教育资源,导致该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解决。
3.学校和家庭配合不足学校和家庭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有效的配合。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教育对策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教育对策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普通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来自祖国偏远地方,语言差异大,生活习惯各样,文化课基础较差,在预科阶段要面临补习高中知识,适应大学生活,重选专业的压力,出现了自卑、失落等心理问题,就此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为民族预科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
标签: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适应、教育举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使之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一个创新。
教育部、国家民委在《关于加强领导和进一步办好高等院校少数民族班的意见》中提出预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预科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一年,一年预科学习结束后升入本科学习,预科生的发展状况影响着民族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得到高度重视。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性格特点1.性格各异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的一个重要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1]。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在此做了很多研究,他认为“北方寒冷的地区各民族的性格是精力充沛、富于热忱,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少理解,亚洲气候炎热,各民族“多擅长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热忱不足,故常屈从于臣民;他还认为希腊各族人兼有两种禀赋和品德,既具有热忱也有理智,精神健旺所以能永葆自由。
他认为希腊人具有着两种品德,主要是因为希腊处于寒冷与炎热的南北气候之间的自然环境所致”[2]。
笔者认为人的作用会更大于自然环境,人为因素对性格的形成起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组成,区域跨越祖国的天南海北,最北的到俄罗斯的边界,南有海南,云南,地域跨度非常大。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干预措施研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干预措施研究1. 引言1.1 概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
正确认识和有效干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干预措施,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文章结构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干预措施研究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并概述全文结构。
接下来,在心理健康问题部分,我们将定义并说明背景知识,列举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影响因素。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结果和发现,同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接着,在干预措施研究部分,我们将提出基于个体、学校层面以及社会支持与社区参与的不同干预策略。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观点和论证结果,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举措建议。
1.3 目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近年来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可能涉及的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现有研究结果的综述和评估,我们将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问题所在,并提出具体建议以改善现状。
最终目标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工作,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推动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2. 心理健康问题2.1 定义与背景心理健康问题是指中小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各种困扰或障碍,这些问题对他们的正常学习、成长和社交产生了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压力的增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2.2 常见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孤独、适应困难等。
焦虑是一种对未来或未知事物过度担忧和恐惧的情绪状态,常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效果下降。
浅析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摘要】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少数民族文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然后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可采取的教育策略。
最后强调了跨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呼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建设和谐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影响、策略、跨文化、重要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少数民族学生身处跨文化环境中,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其心理健康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调适情绪、树立自信、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这里没有展示,所以我只输出了背景介绍部分。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少数民族学生作为我国特殊的教育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和状况,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议题。
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心理特点,有助于设计更符合他们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心理健康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
跨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需要我们重视。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跨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
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如何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干预研究,探索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旨在促进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少数民族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一些特殊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种族和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可能面临着身份认同困难、文化冲突以及社会歧视等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和教育水平低下也给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了解少数民族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
其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措施,促进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水平。
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
其次,建立心理咨询与支持的机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情感支持。
此外,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社区活动和互助组织也可以为少数民族提供一个相互支持和交流的平台。
在进行调查研究和干预措施之前,我们还需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我们需要在研究和干预中注重尊重和保护他们的文化权益。
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除了对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干预研究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提升。
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往往存在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服务的不足,甚至无法满足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培训和支持,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为少数民族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最后,少数民族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也需要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山区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健康教育探索
山区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健康教育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山区农村小学生是我国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地理环境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山区。
相较于城市的小学生,山区农村小学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其中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山区农村小学生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与此他们也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的挑战。
长期以来,山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忽视和缺乏有效解决措施,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深入研究山区农村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健康教育探索的意义重大。
只有了解问题的根源及其影响因素,才能有效地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保障山区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研究背景】中的内容是引导我进一步探究山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基础,也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山区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健康教育在心理问题预防中的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和发展规律,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学校提供科学的健康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本研究还旨在总结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为提高山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对山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加强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2. 正文2.1 山区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山区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包括孤独、焦虑、自卑、抑郁等。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他们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和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他们缺乏交流机会和心理支持。
家庭矛盾、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问题也是这些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孩子们在山区农村成长,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孩子不同的挑战和困扰。
他们可能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一切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孤独感和自我否定感常常伴随着这些孩子成长的过程,这也成为了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表现。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艾滋遗孤心理问题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艾滋遗孤心理问题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云南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也是艾滋遗孤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
特殊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教育对策
特殊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教育对策摘要: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特殊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分析研究特殊教育,并对特殊教育工作实施中的科学、有效策略进行强调,这对于发展特殊教育,提升特殊教育效果有积极作用。
就目前的实践来看,特殊教育面对的学生是“特殊”的,而且这些“特殊”的学生其存在的心理障碍是不同的。
面对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要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对策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文章分析特殊学生的心理障碍,并对特殊教育对策进行研究和讨论,目的是要指导实践工作。
关键词:特殊学生;心理障碍;教育对策特殊学生教育是现阶段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特殊教育面对的学生群体存在着“独特性”。
结合目前的特殊教育实践做分析可知要想保障教育的实际效果,需要对特殊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即要在明确学生心理障碍的基础上针对性的制定并落实教育策略,这样,特殊教育的实际效果会更加的突出。
简单来讲,虽然特殊教育中所有的学生都称之为“特殊”学生,但是他们的心理障碍表现却是完全不同的,且不同的心理障碍所产生的危害也是不同的。
基于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强调教育对策的利用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特殊学生心理障碍表现与危害就心理障碍这个概念来看,其指的是受特殊的外界条件影响,在头脑中形成的认识上的偏异,这种偏异会对道德要求的正确理解产生阻碍,从而导致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不健康心理状态的影响下,孩子的性格、兴趣、信念等均会发生显著的变化[1]。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心理障碍的表现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自卑冷漠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显著特点是自卑心理非常严重,其会觉得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如别的孩子,所以在社交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敏感、自卑的情绪出现,久而久之会不愿意社交。
这种心理障碍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对生活没有信心,所以这些孩子大都缺乏理想、目标迷茫。
第二类是自私孤僻型。
这个类型的孩子自私心特别严重,凡是只会考虑自己,很少会顾及他人。
浅析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广泛关注。
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
首先,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和生活环境上的独特性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相比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语言和宗教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为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带来不同的压力。
针对这些独特性,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心理适应与健康。
其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的社会和谐。
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生活难题往往受到种族歧视、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很多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现实,缓解心理压力,减少误解和矛盾,最终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交流中可能会感到自卑和不安,对于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色也不能很好地自我认同。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特点和价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和生活中。
最后,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少数民族在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
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发展,为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
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多元化的增加,各国都面临着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问题。
少数民族群体通常指的是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中人数相对较少、相对于主要民族有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的群体。
他们通常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都面临着各种挑战,这些挑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和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适应是少数民族群体与主流文化之间互动的过程,旨在维持自我认同和同时适应主流文化。
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改变。
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压力,包括语言障碍、社会排斥、就业歧视等。
这些因素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文化适应困难可能会导致少数民族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文化冲突和适应困难是导致抑郁、焦虑和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少数民族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面临的学习、工作等方面的压力,以及与主流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社会认同和自尊心的问题,都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和社会应该重视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也需要加强研究,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支持。
总之,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文化适应困难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适应主流文化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为了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适应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因素与对策思考
城市立交桥是城市交通的标志性建筑物袁其附属空间作为整体的 一部分同样非常重要遥 在仔细研究分析以往空间利用措施利弊的基础 之上袁从实际及环保的角度袁提出了一些高架桥附属空间切实可行的 利用措施建议袁希望能够为高架桥附属空间优化提供一些参考遥
揖参考文献铱 咱员暂李威宜.失落空间:城市高架桥景观设计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6. 咱圆暂吕斌,等.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61-63. 咱猿暂戴显荣,饶传坤,肖卫星.城市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研究: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J]. 浙江大学学报,2009,36(6):723-730. 咱源暂秦肖,朱益军,王晓阳.浅议城市高架桥桥下空间的利用与开发[J].浙江建筑, 2013,30(10):8-12. 咱缘暂 钱 稼 茹 , 吕 文 , 方 鄂 华 . 基 于 位 移 延 性 的 剪 力 墙 抗 震 设 计 [J]. 建 筑 结 构 学 报 , 1999,20(3):42-48. 咱远暂许瑞,陈丰,蔡泞铃,丁芳芳.武汉市高架桥下的野灰空间冶利用研究[J].科技向 导,2014,12:156-159. 咱苑暂安潇竹.城市桥梁的人性化设计与可持续性发展[D].长安大学,2006,4. 咱愿暂张思颖.城市立交桥下空间的利用与设计策略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2013,6. 咱怨暂郭英龙援高架桥底层色彩的选择:以上海中山北路高架桥曹杨路-武宁路段底 层为例[J].艺术探索,2009,23(1):134-135. 咱员园暂钱缨.逆向景观设计程序:导向空间使用者的设计程序[J].建筑设计管理, 2011(6):47-51.
圆 解决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
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袁他们除了拥有汉族中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心理及其社会适应性问题
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心理及其社会适应性问题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心理及其社会适应性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和支持,但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依然存在。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以及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少数民族心理健康问题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少数民族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由于其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和社会身份,少数民族面临着自尊心、归属感、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少数民族个体来说,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应对种种挑战和压力,如面对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社会身份和身份认同等。
这些压力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焦虑、抑郁、自杀、心理障碍等。
在少数民族心理健康问题中,语言和教育问题也很重要。
许多少数民族语言是口头传承的,缺乏书面形式。
因此,少数民族面临的一项主要挑战是如何获得教育机会,了解各种语言、文化和社会知识,提高其思维和生活技能,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二、少数民族社会适应性问题除少数民族心理健康问题外,少数民族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也是需要关注和解决的。
尽管适应当代社会和城市生活方式的难度已经有所降低,但许多少数民族依然面临社会融合、工作和生活稳定、福利保障等问题。
而且,少数民族面临的一些差异往往会造成就业歧视、薪酬不平等、社会身份降低、社会福利不足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的社会适应性。
此外,随着文化多样性的不断发展和进化,多数民族面临的挑战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他们必须学会面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学会尊重、理解和认可他人的文化和观点,以建立友好、和睦的跨文化关系。
三、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法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已经出台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以保护和支持少数民族的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和利益。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怎样化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研究目录课题研究方案研究工作报告课题实验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名称《怎样化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一)课题研究的出发点1、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去化解在一年多的调查摸底中,我们发现我校学生有心理障碍的达到20%,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他们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能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定;人格偏执扭曲,耐挫力差;人际交往有障碍,青春期间困惑等。
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说谎、吸烟、赌博、考试作弊、厌学、逃学、与老师对立、不接受教育,是非观念淡漠,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2、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1、目的:从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入手,有效化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困扰问题,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2、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心理学教育理论和国家纲领性文件为指导思想,以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为行动指南,以务实、真诚的精神为工作作风,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研究》是一项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课题。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
然而,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城乡差异和契合性问题。
受地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研究氛围、信息研究资料来源和心理沟通渠道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表现为自卑、怯懦、神经质倾向、品德不良和孤僻等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许多学生存在紧张、担忧、孤独等问题,其中有32.6%的学生研究目的不明确。
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这些问题将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无法估量的威胁,严重影响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
因此,农村中小学生心理行为现状的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和寻求合理的教育干预成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
为了深入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课题采用了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查,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心理干预”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则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调查、观察、测查、收集个案资料等形式,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可以及时总结运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包括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经验。
定期进行论文交流、案例分析与讨论系列研讨活动,申请鉴定,实践推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
中小学生群体正处于心理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健康的定义在国内外存在差异,但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而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XXX和XXX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
浅析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中国,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于汉族学生的问题。
因此,对于保障少数民
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干预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和冲突,这也常常带来了心理压力。
比如,
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感觉自己的文化处于被边缘化或排斥的状态,可能会对自己的
认同感产生怀疑和不安。
这时,应该通过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增强学生对自己文化的认知和自信。
其次,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
在许多少数民族家庭中,家长更加强调规矩和遵守传统,而不是强调个人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造成学生在成
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存在不足,缺乏自我实现意识。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应该重视
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动力,帮助他们建立个人发展的目标和信心。
最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等原因,少数民族学生也面临着许多
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困难。
这些困难容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学校
应该积极发挥作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帮助。
同时,学校还应该加强与社会中
各种资源的沟通,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通过针对不同族群的心理
健康教育,学校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自我实现能力和归属感。
同时,这也是实现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面临着独特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高校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级标题心理问题一:自卑感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会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利,而产生自卑感。
这种自卑感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导致自我放弃的情绪。
对策一:关爱和理解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和理解。
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提供适当的激励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策二:培养成就感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机会,鼓励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并提供适当的奖励和认可。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成就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心理问题二:适应困难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可能在适应高校生活方面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面临着语言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习疲劳等。
对策一:提供辅导和帮助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语言辅导和文化适应培训。
同时,学校和社会应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对策二:组织相关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融入主流文化。
同时,学校也应提供社团和俱乐部等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与其他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三:压力过大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民族责任感,少数民族学生可能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家庭期望。
这种压力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对策一:倾听和支持学校和社会应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的渠道,让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表达他们的烦恼和困惑。
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对策二:引导认知学校应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学业压力和家庭期望,并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目标和时间管理技能。
同时,学校还应鼓励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减轻压力。
结论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中面临着特殊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论新疆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活动下的心理健康引导开展
论新疆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活动下的心理健康引导开展新疆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
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经常开展各种思政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在新疆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活动中,心理健康引导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引导的必要性和开展情况两方面来探讨新疆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活动下的心理健康引导。
一、心理健康引导的必要性1. 增强少数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少数民族长期受到外部文化的冲击和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
通过心理健康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认清自己的文化优势和特色,从而更好地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民族认同。
2. 减少少数民族的心理压力少数民族面临社会发展不平衡、文化融合、传统观念冲突等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压力。
通过心理健康引导,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这些压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保持心理平衡。
3.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少数民族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加强心理健康引导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融合,增强民族团结,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1. 加强宣传和教育新疆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活动下的心理健康引导首先是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来进行的。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经常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向少数民族群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2. 组织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针对少数民族群众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新疆各级政府和心理健康机构积极组织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活动。
他们向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 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在新疆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活动下,还开展了针对心理健康的培训活动。
这些培训旨在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能力,使其具备应对各种心理压力和挑战的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工作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建设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涌向城市,造成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长。
据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我国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数量约在4390万以上,由于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特殊,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内向并且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社会和政府多方面的努力。
本文分析了留守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心理疏导方案,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
【关键词】少数民族;留守儿童;高中生;心理问题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0)07-173-01引言留守儿童大多出生于贫困家庭,迫于生计,他们的父母双方会常年外出到城市打工,留下孩子在农村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爱、母爱,与父母见面,可以交流沟通的时间太少,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许多身心问题。
他们自卑、消极,甚至出现了厌学等一系列消极兴趣。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亲情缺失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只有在逢年过节才有几天的时间可以与父母团聚,因而他们往往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极度缺乏安全感。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不好,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学校中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喜欢与其他人分享情绪,情绪消极,性格内向。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高中生大多表现出成绩较差,不思进取,同时,由于处在高中阶段的孩子具有极强的自尊心且缺乏安全感,他们处于自我保护的形态,不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心理问题令人担忧。
(二)监管教育缺失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他们大多数与他们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也有一部分儿童借宿在其他亲戚家。
留守高中生大多处于青春期的年纪,他们对人、对事的情绪态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自我意识向成熟的方面发展,逐渐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教育研究》一、课题的提出我校民族初中生95%以上都来自偏僻穷困的边远山乡。
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导致他们见少识陋,胆小,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稍差些,但他们淳朴,肯吃苦,有勤奋精神。
民族初中生在生理、心理特征方面所显露出来的情感不稳定性(易产生情绪冲动),认识上的局限性,自控力差,可塑性强等特点,易于造成行为上的过错,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心理问题。
二OO一年五月,我校参加了凉山州教科所承担的省级课题《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并将《民族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异常与教育研究》确定为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OO 一年六月,我校对全体初中生1186人,其中民族初中生793人,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针对我校学生实际专门编写了一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考试对自己的影响时,54%的学生回答感到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而有4%的学生对考试有恐惧感,考试焦虑已达较严重的程度。
同时有63%的学生处理与父母、同学的关系问题方面感到困难,15%的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不知原因的情绪低落、抑郁现象;而能正确疏导调节自己心理的学生则不足10%。
为此,学校认真研究这一调查结果,并形成共识:要下大力气,在全校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民族中学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题实验的目标本课题研究我校民族初中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策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使我校民族初中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通过实验,维护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
根据民族初中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最终探索出一条提高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路子,达到增进民族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内容(一)民族初中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内容、表现我校把民族初中生所发生的各类心理障碍的表现概括成七个方面内容:1、学校适应不良;2、情感、情绪障碍;3、学习障碍;4、行为障碍;5、个性障碍;6、人际交往障碍;7、身心疾病。
我校民族初中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和嫉妒心理。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通过了解当前我校民族初中生心理特征的一般状况,把握困扰学生心理的内外因素,从补救性教育为主转为发展性教育为主,探索出我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逐步完善我校民族初中生健康心理品质。
(二)理论依据1999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为了规范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意见》对以下三方面内容做了具体的说明:(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论述;(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方法及基本原则做了规定;(3)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师资队伍、条件保障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要求。
以上文件不仅成为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南,而且成为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基础。
五、课题实验研究任务一是对全体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中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是结合我校心理教育实际,探索出一条提高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路子。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步骤(一)研究的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下列原则:1、因材施教原则。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3、主体性原则。
在教育中要遵循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教育,都必须要以中学生为出发点,使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4、民主、平等的原则。
民主、平等原则旨在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使中学生能够在温暖的集体中,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健康成长。
5、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在具体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的讲座、团体活动等形式为主,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应有针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和辅导。
6、参与性原则。
指心理健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方参与为条件。
7、协同性、多样性原则。
要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教师要主动地以多样性的教育活动来适应不同中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允许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的步骤本项研究周期为三年,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1年4月——2001年8月)1、成立实验的组织机构,研究制定和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
3、确定实验班级及参研人员,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
4、开展我校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1年8月——2004年2月)1、进一步论证、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2、建立规范的课题研究运行机制。
3、全面进行研究具体目标的实践研究。
4、实验范围扩大到我校所有班级。
5、进行阶段测查,评价和总结,完成阶段成果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04年2月——2004年10月)1、整理资料,全面总结评估三年研究成果。
2、撰写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3、进行结题鉴定。
七、课题实施措施、办法要更好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提供自我心理保障的机会,增强自我的心理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加强了师资培训,除送培外,就如何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内容进行了校本培训。
学校把能否较好地实施或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大重点。
因此,全校很快形成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齐抓共管心理健康教育的气氛。
他们注重授课过程中和课后的心理引导和渗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于使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向学生生活世界回归,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新课改结合起来,突出其“生活化”、“活动化”,让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活动中主动参与,大胆表现自我,从而达到内化为心理素质的目的。
学校近三年来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精心推出一系列方案:1、建立心理辅导室,形成家长——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合作模式。
2、建立学科渗透模式,在学科教学评价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切实把心理辅导渗透到教育全过程之中。
3、上好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以心理辅导课为载体的心育模式。
4、切入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主题,七年级以“体验教育”为切入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八年级以“青春期教育”为切入口,建立优良的人际关系;九年级开展立志成才教育。
其实际操作如下:1、重视贫困对民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多渠道“扶贫帮困”,减少因经济压力过大造成的心理问题。
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进一步证明了经济因素对精神卫生的影响。
要降低民族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必须重视对贫困民族初中生的扶贫帮困,减轻民族初中生的经济压力。
我校在减轻民族初中生的经济压力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
如组织学校教职工捐款救助贫困民族学生,建立扶贫基金等。
2、针对我校初中生个性特点,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积极的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开展主动积极的、塑造型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教育氛围是构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根据我校学生个性特点,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我校就初中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欣然地接受自己并恰当地展示自我、塑造自我、积极超越自我等几个方面开展了一些旨在帮助青少年发展自我意识的集体活动。
例如:“请你来说我”活动;“自我肯定”训练;“赞美别人”训练;“肯定的拒绝”训练;“正向的内在对话”训练等。
实践证明坚持在集体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能积极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充分调动他们潜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针对一部分民族初中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我校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3)针对一部分民族初中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点,我校让每个学生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和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4)笔谈——开启民族初中生心理的一把钥匙。
我校班主任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班主任老师交流一次。
实践证明,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3、寻求有效策略,提高民族初中生的汉语水平。
民族初中生的语言障碍不但影响到民族初中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影响了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以及汉族教师的交流,增加了人际焦虑。
因此,我校借鉴一些学习英语的方法,例如扩大民族初中生与汉族学生的接触和运用汉语的机会,发动汉族学生与民族初中生“结对子”,一帮一,一对一,或搞“汉语角”,这样既有利于民族初中生汉语的提高,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对消除民族初中生的学习焦虑以及人际敏感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促进自尊自信,构建心灵真谛。
我校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研究学生主体”的理念,认真组织学生就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人际关系成败归因等现实问题开展调查,学生通过参与调研的过程,对自己或周围同学存在的问题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从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又如针对我校民族初中后进学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坚持有益的教育应该以人格平等为基础,要尊重和爱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构建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去感染后进生,用幽默而富有哲理的道理去启迪后进生,用真实生动的事例去热情诱导后进生帮助后进生消除自卑心,增强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唤起其“心灵的响应”,使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只有心灵之间的相撞,构建教育的真谛,才会有教育的丰硕成果——一个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