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8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8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五大题22小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解析】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牡一中2015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道。
每题1.5分,共60分。
)1.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 宗法制遭到破坏D. 分封制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周平王属于天下共主,诸侯应该服从周王,但“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郑庄王不履行分封制的义务,故选D。
A中“开始”无法体现,排除A;“彻底”绝对化了,排除B;材料和宗法制无直接关系,排除C。
2. “(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事”“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文中的“它”是指A. 秦朝的郡县B. 西汉的郡国C. 宋代的路州D. 元朝的行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即可以看出是中央临时派出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即行中书省,D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信息“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
3.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线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A.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B. 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C.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D. 政府注重完善地方监察体系【答案】A【解析】材料“转运使主管路线行政区的财赋……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监督”,说明北宋设立转运使的作用是控制地方财政,故排除BC,选A;政府设立转运使并非是监督地方官规范行政,排除D。
4.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1.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2.“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
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墨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法家和儒家D.墨家和儒家3.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D.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4.文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 B.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C.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 D.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5.《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
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
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
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这种现象(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D.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6.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7.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C.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2018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7年高三学年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五大题22小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2018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共40道。
每题1.5分,共60分。
)1.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A.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宗法制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周平王属于天下共主,诸侯应该服从周王,但“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郑庄王不履行分封制的义务,故选D。
A中“开始”无法体现,排除A;“彻底”绝对化了,排除B;材料和宗法制无直接关系,排除C。
2. “(它)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地来管事”“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文中的“它”是指A. 秦朝的郡县B. 西汉的郡国C. 宋代的路州D. 元朝的行省【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即可以看出是中央临时派出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即行中书省,D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信息“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
3.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线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A.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B. 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C.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D. 政府注重完善地方监察体系【答案】A【解析】材料“转运使主管路线行政区的财赋……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监督”,说明北宋设立转运使的作用是控制地方财政,故排除BC,选A;政府设立转运使并非是监督地方官规范行政,排除D。
2018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共40道。
每题1.5分,共60分。
)1. “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A. 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B. 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C.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 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答案】B【解析】A项不选,西周时没有确立皇权专制;由“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可以看出西周的分封制是强调国家的一统的,也就是国家的整体观念,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中的贵族世袭材料中没有涉及;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很大的独立性,天子并没有有效地控制诸侯国。
点睛:关于西周分封制的作用,要分周朝统治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来认识。
(1)初期:稳定了政治秩序,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版图。
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后期: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被削弱。
即“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 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 儒学利于规范君臣关系B. 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D. 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先秦时人才选拔以才能为主,不看重出身门第,但到了魏晋,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
结合所学知识,先秦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而魏晋时期政局稳定,这表明阶层的逐渐固化影响到官僚政治,故C项正确。
材料主要涉及官吏的出身问题,并未涉及儒学,无法体现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官吏的出身问题,不能说明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D项,天下大同是古代儒家宣扬的“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
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学年秋季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试卷历史考试时间:2018.1.30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2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每小题1.5分,合计60分)1.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中西文化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2.有人认为,“篆”书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属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
其意在说明( )A.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B.社会发展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C.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D.楷书演绎了古代的理性思维的科学精神3.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主张( )A.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融合B.反映了平民的政治诉求C.否定宗法世袭制度D.导致涌现了大量人才5.据统计,唐代每年铸钱大致是八十万贯,而到宋朝神宗年间每年铸钱额是五百多万贯,同时市场上还流通着大量的有价证券和票据。
这说明()A.唐代市场上货币数量不足B.宋代的货币制度日趋混乱C.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6.《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
最新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一套
最新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一套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对应题目的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题区域均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多称自己为“夏”或“中国”;同时还追溯它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
这反映了A. 华夏正统的意识B. 家国同构的理念C. 王权独尊的观念D. 国家统一的趋势【答案】A【解析】材料“各诸侯国在撰写本国史籍时……与夏商周各代王朝的过往关系”,这反映华夏正统的意识,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家国同构的理念,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王权独尊的观念,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诸侯数目减少归于统一的信息,排除D。
2. 刘邦入咸阳时,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之后,相国萧何整理秦六律,新增了户律、兴律、厩律三章,制定了“律九章”。
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A. 严刑重罚的治国方针B. 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C. 法不阿贵的法制观念D. 无为而治的宽松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中“约法三章”是要争取民心,而“律九章”是要巩固统治,这反映了因时而变的统治策略,故选B;汉初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并非法家治国,排除AC;由“律九章”来看,并非无为而治,排除D。
3. 唐代财赋之事,开元之前,事归尚书省;开元之后,权移他官。
有转运使、租庸使、盐铁使、度支盐铁转运使、常平铸钱盐铁使、租庸青苗使、水陆运盐铁租庸使、两税使等,随事立名,沿革不一。
黑龙江省牡一中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牡一中2018级高三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5×32=48分)1.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
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
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井田制瓦解的产物2.《诗经》是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
《诗经》的流传A.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B.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C.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D.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3.如表反映的是汉代货币发行的情况(1两=24铢)。
由此可知A.秦朝半两钱在汉代一直通行B.汉代经济管控能力逐渐增强C.汉代货币、币值始终一致D.汉代不存在通货膨胀的现象4.据统计,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署名,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数署郡望。
这说明了A.民族交融淡化了族群之间的差异B.科举制度导致旧的门阀士族衰落C.大一统局面改变人们的家国意识D.藩镇割据摧垮了世代荫袭的家族5.北宋时期徽州地区开始出现比较著名的大商人。
如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城的一半, 号称“祝半城”;祁门程氏兄弟经商致富,号称“程十万”。
这反映出当时A.形成了区域性商人群体B.商品经济更进一步发展C.出现了士商合一的趋势D.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6.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混天说、混天仪的结构。
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
朱熹开展这些研究的目的是A.揭示自然界的普遍规律B.实现经世致用的儒家理想C.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D.建立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7.——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201710200285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1.《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
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
”此材料中的规定( )A. 催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B. 形成对“王权至上”的认同C. 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D. 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2.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
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
”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
材料反映清朝( )A. 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 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C. 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D. 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3.下表是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请通过选择完善表格( )中央集权的四个基础性制度郡县制度国有专营制度A. 盐铁官营制、九品中正制B. 尊儒制度、科举制度C. 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D. 科举制度、行省制度4.下表为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刊的材料,据此可知( )罪名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表决程序审判结果方式形式陪审审判员产生有罪票无罪死刑反对死刑票员方式数票数票数数不敬神明和6000 501人抽签举手一审制281票220票361票140票蛊惑青年人A. 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B. 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C. 罪名的虚无性很难保证结果的公正性D. 表决的单一性注定了直接民主的局限性5.近代确立的民主政体中,英国规定国王无权停止法律执行;美国规定最高法院有权宣布总统违宪,总统任命的法官需要国会确认;法国规定议会可对宪法进行补充。
这些规定的共同点是()A. 体现共和精神B. 说明司法权独立C. 防止专制独裁D. 凸显行政权至上6.1914年,袁世凯宣布废除国务院,在总统府设立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统帅部,取消国务总理,改设国务卿并向总统负责。
袁世凯这一调整事实上违背了《临时约法》中的( )A. 责任内阁制B. 君主立宪制C. 两党制D. 议会制7.列宁曾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立即与同盟国停战;第二,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第三,没收资本家的工厂、矿工和其他工业企业,交给各厂的工人委员会管理;第四,确认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为最高权力机关。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7、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 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 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D. 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B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C;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D错误。
精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牡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虽然处处“碰壁”仍有如下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B.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2、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
出现这种现象根源是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宗法观念丧失殆尽C.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3、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
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
”这反映了元朝A.皇权被削弱B.相权得到加强C.中书省独揽大权D.中书省职能专一4、雍正皇帝在山西巡抚刘与义上奏的折子上批道:“山西人,第一类是经商的,第二类是务农的,第三类是谋入营伍,至中材以下方便之读书入仕,其俗殊属可笑。
”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当时山西人非常重视商业②当时山西人已经厌倦读书入仕③雍正皇帝信奉“重农抑商”政策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5、“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6、考古学家在对我国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以下两件农具(注:翻车和曲辕犁),经技术测定,这两件农具均为同一时期遗存下来的物品。
据此确定该遗址最早是A.西周 B.三国C.唐朝 D.北宋7、《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共40道。
每题1.5分,共60分。
)1.“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A.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 B.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2.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则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和门第。
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儒学利于规范君臣关系 B.军功爵制度退出历史舞台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3.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
”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A.秦朝的丞相 B.西汉的尚书令 C.北宋的枢密使 D.明朝的内阁首辅4.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表1A.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5.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自耕小农发展壮大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6.在唐代长安的“市”中设有“平准署”,职能是卖出官府不用之物,买进所需物品,根据市场的变化买贱卖贵。
对该机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A.官府放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限制 B.具有平抑物价和与民争利双重影响C.朝廷的财政依赖商税和专卖收入 D.保证官营手工业在市场的垄断地位7.“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而事异。
’”这一观点可以印证()A.儒家对仁政的提倡 B.法家进步的历史观C.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D.佛家慈悲为怀的主张8.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诗》《书》《论语》等七部经典。
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开始进人自觉阶段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9.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通过对理气、道器、能所、知行等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维……最终完成了在理论上终结宋明理学的思想使命。
”该思想应该是()A.董仲舒B.李贽C. 王夫之D. 顾炎武10.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
这反映出()A. 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B. 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C. 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D. 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11.恩格斯评价:梭伦改革“在制度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因素”,通过改革,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逐渐遭到排斥。
这说明梭伦改革的财产等级制()A.剥夺了贵族的政治权力 B.实现全体公民之间的平等C.便于工商业主参政议政 D.成为平民控制政府的工具12.早期罗马法规定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妻子不能拥有任何独立财产,公元6世纪的法律规定,妻子可以保持其人身和财产的独立,甚至从“某些方面看,当时的妇女甚至要比当下大多数文明国家法律下的妇女获得了更大的解放”这一变化()A.蕴含着自然法精神理念 B.适应了帝国建立的需要C.体现了公民法的灵活性D.使妻子和丈夫分庭抗礼13.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
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B.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14.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
”该学者旨在强调( )A.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D.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15.从都铎王朝初期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485~1603年),国王允许大量资产阶级、新贵族进入下院,下院议席从296个增加到460个,其中城市议席从222个增加到370个,下院势力逐渐扩大,取代上院在议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由此可知当时( )A.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B.形成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C.国王联合资产阶级抗衡旧贵族D.国王与下院议员的政治取向相同16.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于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
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
”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会议发展的基本趋势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C. 法国两院制议会的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D. 间接民主、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特征17.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主张自由贸易,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而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1789~1846年)则认为一个国家要从农业社会成功地向工业社会过渡,必须采用贸易保护。
二者的不同表明()A. 经济理论随时代发展而更新B. 经济理论服务于现实需要C. 德国经济的竞争力不及英国D. 实现工业化存在不同模式18.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这表明()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D.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19.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在两广总督府发现了《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批准文本,这些本应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 条约涉及广州便于执行B. 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C. 交通不便条约就近存放D. 条约丧权辱国不敢上奏20.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
“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信中的“新约”()A. 结束了清延的闭关锁国政策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21.晚清时期有人主张:“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
”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
这表明女校创办()A.适应民族救亡的需要 B.未突破传统的儒家思想C.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D.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22. 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
这一事态()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 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23.我国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启蒙”,再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反帝——救亡”……。
据此判断,“五四”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词最有可能是()A.迷信落后 B. 爱国进步 C. 救亡图存 D. 正义理性24.据张国焘《我的回忆》一书中记载:西安事变的第二天,斯大林便亲自草拟给中共的电报,肯定西安亊变是日本阴谋所制造的,并说在张学良左右和他的军队里暗藏着日本间谍,利用了张的野心,制造了中国的混乱……。
对苏联的立场现解正确的是( )A.认为西安事变是日本间谍所为 B.苏联准备给张学良军事援助C.主张中共担负起领导抗日重任D.敦促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25、以下所示摘选自《危机应对: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策》一书的目录。
它反映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是()A.七七事变后政府开始调整与中共政策 B.国民政府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继续妥协C.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全面应对危机 D.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倡导全面抗战26.下表为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统计的上海进口货物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能反映()A. 中国传统纺织业走向衰败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根本变化C. 清政府强化抵制鸦片进口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取得较快发展27.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
这种安排( )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D.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28.1907年10月13日,天津张小田与北京贾玉莲在天津一处教堂举行婚礼。
报载:“中西往贺者甚众。
鲍太太按琴,男女学生唱诗,一时颇形热闹。
礼毕,新夫妇乘双马车往北门外蓝家胡同张君本宅,并有成美学馆袁牧师夫妇及路矿等局诸友,均乘马车送新夫妇回家。
”这一社会现象说明()A.京津近代化水平较领先B.婚姻习俗逐渐受西方影响C.辛亥革命推动婚俗变革 D.婚姻自由成为时代新风尚29.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 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
”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A.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B. 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C.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D.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30.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31、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入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