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统一

合集下载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十六届六中全会也一再强调,原因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本知识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知识点又相互联系。

【相关资料精粹】相关材料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

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基于人类发展需求和价值观的思想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体现公正、人道主义和民主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清晰明了,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不可分割,它们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并且要在保障人权、尊重人尊人和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还应做出积极推进和改善的努力。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贯穿整个创新、开放和文明的发展的主旨,强调人民作为发展的旺盛力量的主体地位。

此外,这个理念还强调了实施改革的目的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求为基础。

因此,必须以人为中心来评估和指导发展模式。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关注经济发展的数字数据,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因此不论是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要以人为本。

例如,当发展快速的时候,不能只着眼于经济增长,而要更加注重社会的平稳、公正和人民的健康,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社会成果,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这也是我们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加文明,更加开放和文明的发展方向发展的基础。

这种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和科学精神,是我们实现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科技、文化、生态、政治等不同领域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措施。

例如,在商品经济体制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注重节约和环保,注重社会安定和公正,注重依法治国。

在教育领域下,我们应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在文化领域下,我们要发现、弘扬中国文化精髓,同时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建设更加自信、开放、多元的文化体系。

在科技领域,我们应该加强创新,深入推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发展,在绿色、低碳的方式下推动经济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我们实现全面发展、创造美好社会的基石和动力源泉。

让我们共同推动这个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全面、深入、持久的展开。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什么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什么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什么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如何落实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当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度低下,促使人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与惧怕,对祖先的崇敬与惧怕,以及对鬼神的崇敬与惧怕,那是个“以神为本”的漫长时期,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今天。

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随着工业革命,技术革命得到史无前例的增长,人们开始推崇物资,推崇金钱,追求财物,社会本质迈上“以物为本”的新阶段,人们向往平等、自由、博爱。

随着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弊病的逐渐认识,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要求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环境污染的模式。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存问题,新层次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日益突出。

当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而人的发展问题凸显出来之后,如果“只见物不见人”,不去解决人的发展问题,将会付出沉重代价。

这时需要从以物为本的发展逐步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转变,为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的充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以物为本的代价在人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日益突出。

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人类对资源环境无限度的掠夺使环境受到污染,资源面临枯竭,使后代人的生存面临危机。

以人为本,“人”既指当代人,也指后代人;既要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的需求,也要保证后代人对于资源、环境、能源的需求。

其次是社会上一些人不能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人被物化。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的文件,把科学发展观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十分正确的,有重大现实意义与长远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无论从理论的或实践的层面上都富有创新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创新。

肯定“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不仅突破了我国的某种“理论禁区”,并且大大补充了在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大缺陷。

在“左”倾路线占上峰、“教条主义”盛行时,理论界大有谈“人”色变之势,似乎一提到“人”,不用“民”,就混淆了阶级界线。

这些人自己把“人”与“民”截然对立起来。

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与“民”是一致的。

只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涵义有些不同。

例如马克思谈到历史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时,这里的“人”,着重指人们、人类,而每个个人是它们的构成因素。

当马克思谈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时,这里突出了人的群体性以及其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当马克思谈到“人性”,谈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突出的是个体的“人”,“每个个人”。

只有马克思才科学地解决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人类,个人与社会等等的区别与联系及其辨证统一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后,新一届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特别是胡锦涛同志的多次重要讲话,十七大的文件,把“人”与“民”辨证统一起来的。

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的“民”与“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互相包容的,是一致的。

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突出“人”是富有新颖性的。

例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阶级基本上消灭以后(尽管在政治上要区分人民与敌人),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事业,应强调“逐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覆盖社会上的一切人。

从而,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 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最高目的,也是他们所制定的《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理念)又如,在2008年我国这场史无前例的抗震救灾中,“以人为本”的口号,凸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关注一切人,关爱每个个体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简要回答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简要回答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保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

发展是硬道理:遵循客观规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实际行动检验发展成果。

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国家发展全局和地区、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分类指导各类发展,实现全局优化。

推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创造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各方面发展的协调与统筹,实现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维度:真、善、美及其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三个维度:真、善、美及其统一
人 的全 面 发 展 两 个 方 面 。



向导 。 2 小 平也 认为 “ 们要 按价 值规 律办 事 , ”[邓 1 我
科 学 发 展 观 是 “ 学 ” 的 发 展 观 。 什 么是 科 学 ? 科 按 经 济 规 律 办 事 。搞 得 好 ,有 可 能 为 今后 五 十年 以至 七 十 年 的持 续 、稳 定 、协 调 发 展 打 下 基 础 。 江 泽 ” 民强 调 :“ 入 新 世 纪 ,面 临 新 阶 段 ,发 展 要 有 新 思 进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发 展 、统筹 国 内发 展 和 对 外 开 放 推 进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经 济 基础 和上 层 建 筑 相 协 调 ;就 是
要 促 进 人 与 自然 的 和谐 ,走 生 产 发 展 、生 活 富 裕 、生 态 良好 的文 明 发 展 道 路 。 一 科 学 发 展 观 以社 会 ”u 这 发 展 的 客 观规 律 为基 础 ,进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步 深 化 了我 们 党 对 社 会 主 义建 设 规 律 的认 识 ,又 将 以人 为 本 作 为 科 学发 展 观 的 本质 与 核 心 ,将 人 的全 面 发 展 视 为 发 展 的 最终 价 值
科 学 就 是 真 、本 真 、 求 真 。 科 学 发 展 观 内 蕴 着 “ ” 真 ,它 是 我 们 党 执 政 规 律 、社 会 主 义建 设 规 律 和人
类 社 会 发 展 规 律 认 识 的新 突 破 。规 律是 事 物 所 固有 的
路 , 核 心 就 是 进 行 经 济 结 构 的 战 略 性 调 整 。 [第 ”4 1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三 个 维度 : \ 及 其 统 一 真 善 美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发展理念。

它的基本内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民利益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人民的福祉和美好生活而努力。

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整体来考虑,强调经济发展要协调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坚持科学决策、科学发展、科学管理、科学创新,提高发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4.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的全局和发展的局部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5. 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基本方向,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和社会主义本质,旨在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世界和平的伟大目标。

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对于“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把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发展观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个理念的核心意义在于,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它的本质是要在发展中关注人的需求,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平等与权利的实现。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关注人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使人民更加幸福、健康、自由地生活。

同时,这种理念也是在发展过程中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使人能够参与到发展中来,对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这是一种立场,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应该放在首位。

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要考虑到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使人民生活得更好,切实履行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政策。

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落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原则。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种目标,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教育、培养和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保障,使每个人都能够具备发展的能力和机会。

只有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要求维护人的尊严和主体地位。

这是一种原则,强调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参与到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建立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尊严,不把人当作产品和工具,而要将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目标,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总之,“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以人为本

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_以人为本

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摘要: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在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一个重要方法论,它的核心“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在两方面分析以人为本,一是解释以人为本的涵义,二是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实践方法及意义,全方位的认识以人为本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描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所包含的。

既然是核心,那么就能体现出以人为本在我国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自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以来,之后的各次会议都着重提到的一个我党对于发展问题的一个认识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随着我党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经验积累所逐步丰富与发展的过程: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里面就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了科学发展观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到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本质和根本要求作了阐述。

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程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在我党带领全人民建设社会发展社会的道路上是有多么的被重视。

那么作为科学发展观内容之一的以人为本也在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说过,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五、坚持“五个统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木)、统筹区域发展(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火)、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金),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我国社会矛盾关系由不突出抓好主要矛盾就无法解决非主要矛盾的阶段进入到了不兼顾解决好某些非主要矛盾就难以继续抓好主要矛盾的阶段。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下重要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四、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
展观,并把它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所说的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以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个体的联合,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共同群体利益,还有个体的要求。

我们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反映和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同时要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要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

以人为本所体现的是整体、
们要同党的宗旨和党的执政理念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这是我们党执政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也体现了我们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实质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主要内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主要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一是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以君主为本位的。

二是资产阶级的人本思想是以资本为核心的。

三是我们的“以人为本”则是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依归,这就解决了我们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的成果归谁所有的问题。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它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与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是任何一种发展观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首先,在为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其次,在靠谁发展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再次,在发展成果如何分配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第一,制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要以“以人为本”为基本出发点。

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第二,千方百计让普通百姓过上好日子。

发展必须保证人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人的利益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一是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以及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的需要;二是要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有利于人们平等竞争、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建设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人的尊严、权利和利益的平衡。

2.科学发展:科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应该以科学为指导,不断创新、改革。

3.统筹兼顾: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坚持整体观念,避免片面性、单一性。

4.保持稳定:追求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思路,保持经济发展的平稳和社会稳定的有序。

5.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要以可持续性为原则,争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6.公开透明:发展应当以公开和透明的方式进行,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7.民主参与:要坚持民主参与的原则,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确保决策科学、公正、民主。

8.发展有限:发展必须有限度,不能无止境地追求发展,忽略人民的福祉和生态环境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一、科学发展观是基于唯物论所建立起来的科学的理论。

第一,它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的绝大部分是现成的,实践活动的产品几乎是自然界的直接产品,人和自然界是自然的统一和原始的协调关系,是一种同质的和谐。

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因此,人类为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自然规律。

第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同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相一致的。

在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到了紧张状态。

从积极方面看,人与自然矛盾的深化,有时也是促进人类科学地认识自然,努力揭示自然规律,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动力之一。

因而,正确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起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的观念是时代的要求,在实践中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的当务之急,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三,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

”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

”人的受动性是由于人的生命、意识、活动起因于自然界,因此必然受制于自然界所决定的。

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人并不能从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

能动性和受动性是集中在人这个自然存在物身上,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辩证统一。

科学发展观内涵

科学发展观内涵

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什么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那时候就提出了一个概念,没有条件做详尽的阐述。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人的全面发展赋予了新的含义,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取得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成果。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新中国建设50多年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

50多年来,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学习总结(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深刻地解释了发展的丰富内涵,指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既合规律,又合目的。

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文化、政治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

这表明,科学发展观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作出了统一的安排。

科学发展观深刻解释了发展的价值取向,发展的核心是与人为本。

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就对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阐明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三个统一”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三个统一”

马克思人道主义的“三个统一”基本原理杨嘉龙 201082203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一切发展是为了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就是一种人道主义,但如果据此就将“以人为本”仅仅理解为人道主义的话,这种理解并不全面。

“以人为本”不是一般的人道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在中国当代的体现和发展。

要真正理解“以人为本”,就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其他人道主义的不同。

由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范围的广泛和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人道主义不同于一般的人道主义的地方,就在于马克思做到了哲学和经济学双重语境中研究人道主义的统一;做到了对无产阶级关注和对人类关注的统一;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从“三个统一”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不仅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具有意义,而且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现实意义。

一、哲学和经济学双重语境中研究人道主义的统一一般的人道主义者更多的在哲学语境中研究人道主义,强调人、人的本质对人道主义所具有的意义:人道主义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人就是人,就应该把人当作目的等。

这种人道主义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辨性,但一遇到现实的利益问题,其缺陷便暴露出来。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研究当然也离不开哲学语境,否则就不成其为人道主义。

但同其他人道主义不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研究,除了哲学语境中的研究外,更有经济学语境中的研究,做到了哲学和经济学双重语境中研究人道主义的统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双重语境中研究人道主义的开始《1844年经济和哲学手稿》前,马克思更多是在哲学语境中研究人道主义,从人的本质等角度谈论人的自由、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人道等。

“莱茵报”时遇到的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促使马克思初涉经济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第一个成果。

但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初衷,并不是致力于对如何有效配置资源、怎样增加社会财富等传统经济学问题的研究,而是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不人道根源的探讨。

科学发展观的六点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六点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和指导原则,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的六点主要内容包括: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发展作为硬道理。

它提倡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它强调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人民的利益、需求和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综合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它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兼顾社会、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它要求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推动科技创新:科学发展观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它要求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它要求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这六点主要内容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框架。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指导原则,旨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目标,坚持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 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 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4. 绿色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5. 综合协调:推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发展是硬道理是基本前提,而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是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综合协调是保证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这些内容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整体框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一要义”和“核心”之间的关系,是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围绕这一关系谈几点认识。

一、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规定了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世界各国都在谋求发展。

人们共同追求的“发展”,当然有其共同的规定性,或普遍性。

但是,事实上又存在着不同的发展,这种不同,就其表现而言,有质量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近期的和长远的不同后果、对不同社会阶级和阶层的不同利害关系、对环境的不同影响等,而从实质上说,就是存在着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发展和发展观。

不同的发展和发展观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从社会客体方面说,决定于不同的社会根本制度;从历史主体方面说,决定于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

谋求发展,始终有一个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归谁所有的问题,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从而也决定了发展的不同后果。

党的十七大在阐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就明确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归于谁的问题,从而规定了我们所谋求的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正确地规定我国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由它本身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决定的。

以人为本的完整的内涵,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它确认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并为我们坚持作为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供了根本依据,但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人民为本。

从精神实质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其中包括: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一切相信人民;尊重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尊重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一切依靠人民。

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集中表达。

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近代以来西方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之间,既有批判继承、借鉴吸收的关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这种区别,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也是阶级性质的区别。

以人为本内在地包含了对个人的利益、地位和作用的肯定,但不是以个人为本,因为以个人为本正是对以人民为本的否定。

以人为本包含了在自然面前要以整个人类为本这层含义,但它要求在自然面前首先也应该以人民为本,所以它同“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欺人之谈有本质区别。

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因为它规定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归谁所有,从而也就确认了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中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是我们所说的“发展”的题中之意。

因为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

只有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并且处处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遵循客观规律,实现科学发展。

总之,为了人民,发展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依靠人民,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才能造福于社会。

离开以人为本,发展就会走偏方向,就会失去动力,就不是科学发展。

所以,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二、作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发展,规定了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途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探寻并确定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途径。

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人们都在追求自觉的目的,但是人们行动的后果并不是取决于主观的动机,而是取决于实践活动是否符合客观的规律。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是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不仅是因为它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是因为它用科学发展规定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途径。

人类解放和人的幸福是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的理想。

但是,在唯物史观诞生之前,由于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追求终究只能陷入种种关于人性、人类之爱、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空谈,而找不到实现人类解放和幸福的现实途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正义”、“人道”、“自由”、“平等”、“博爱”等“这些字眼固然很好,但在历史和政治问题上却什么也证明不了”,“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325页)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实现的变革,就在于它不再是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出发去说明社会,而是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来说明历史,把物质生产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把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在阶级社会中作为这一矛盾的表现的阶级斗争,看作历史发展的动力,从而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趋势,找到了一条推动历史前进、实现从阶级解放到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

我们党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历尽艰难曲折、流血牺牲,认清了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规律,才领导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又经历了曲折的探索,才开辟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人民生活达到了总体小康,使十三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人类社会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只有遵循客观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规律前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又符合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

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会提出不同的历史任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集中体现在这些历史任务的实现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审时度势,在科学分析国际国内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认清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集中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提出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带领人民群众为之奋斗,才能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我国现阶段,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根本任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

而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符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实践活动规律的发展。

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地发展。

总之,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保护和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科学发展是人民根本利益所系,也是人民伟大力量所在。

离开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去讲以人为本,就会陷入毫无意义的空谈。

坚持科学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

三、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统一,是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的必然结论社会历史既是人们自己活动的产物,又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人和社会是在历史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从对社会客体和对历史主体的看法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表现于对社会客体的看法,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表现于对历史主体的看法,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分别回答了关于社会客体和历史主体这两个根本问题,因而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反对了历史唯心主义。

坚持科学发展,就是确认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并积极地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推动历史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

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统一,体现了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0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这二者的统一,也就是坚持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坚持人的实践中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客观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统一。

这就表明,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落实以人为本呢?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我们看到,发展应该是全面的、整体性的,而不能是片面的;应该是协调的、平衡性的,而不能是畸形的;应该是持久的、连续性的,而不能是只顾一时的。

因此,“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实现科学发展、落实以人为本还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论原则,“统筹兼顾”就是这样的方法论原则,我们称它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它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兼顾既对立又统一的每一矛盾的双方,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运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方法论。

由此看来,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四句话”为其总概括的科学发展观构成了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一要义是发展”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讲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核心理念,“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是这些根本原则、核心理念的具体化和展开,“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规定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原则。

因此,“四句话”既集中表达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同时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

把握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内在关联、有机统一,才能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