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有企业转企改制的思考
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尚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李小鹏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在国资国企改革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一大热点。
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混合所有制改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群策群力、大干实干,掀起一阵阵重视“混改”、推进“混改”、支持“混改”的改革热潮。
作为其中的一分子,笔者曾在地方国资监管部门负责国资国企改革事务,现在国有企业从事国企改革具体工作,有一些亲身经历和实践、切身体会和感受,也有一些粗浅想法和建议。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和意义《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国发〔2015〕54号)明确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显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以改变股权架构为引领,转变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打造“1+1>2”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一)有便于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增添国有经济市场活力很多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政府,核心业务来源于政府,以致于长期躺在政府搭建的“温室”“吃穿不愁”,慢慢成长为规模虽大但不经市场风浪考验的“巨婴”。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投身市场的汪洋大海,面对市场的竞争浪潮,倒逼自身适应市场变化,加强资本配置,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市场活力。
(二)有利于加强市场化资源整合和战略协同,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受国有体制机制的影响,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带有较强的行政化特色,导致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引入产业链互补、价值观相近的战略投资者,吸收非公有制企业的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取长补短、整合融合,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有助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扩大国有资本影响力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也存在行业分散、结构老化、存量资产多、沉淀资金多等问题。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篇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篇篇一: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
一、国企改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有企业改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分立、合并,如公司兼并、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等;二是,改变所有制的形式,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公司制企业(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国有企业转为私营企业,国有企业与外商合资等;三是,改变企业组织形式的,如原国有企业转为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四是,转变经营机制,如国有企业的承包或租赁、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经营等。
本文中所指的改制既是指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下同)转让存量国有资产或吸收非国有投资者增量投资的行为,以及辅业与主业进行分离、改制。
也是指国有企业破产、关闭、解散,以及国有企业之间有偿并购或无偿划转产权的行为。
1、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主要是指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不在量多,而在其经济控制力。
对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抓大放小,使国有资本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集中。
为此,国有经济应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
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资本布局,改变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涉足领域过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
对广大中小企业,要以地方为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更加灵活的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
使国有资本要在那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控制力。
因此,国企改制是国有经济在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2、国企改制是深化企业改革的现实要求我国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全”、“小而全”,“企业办社会”,富余人员过多,劳动率低下。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启示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及其启示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概述国有企业改革是指对国家所有的企业实施改制、转制和深化改革的过程。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的是要解决国有企业运营不良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方式和程度都在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可以说,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总结1.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和管理,成立对企业进行事后审查的机构,对企业的各项业务、决策和管理进行跟踪、监督和审计,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的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形成更加稳定和健康的企业壮大态势。
2. 实行混合所有权制度混合所有权制度是指在保持国有股份的基础上,引进外部资本,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引进战略投资者、股份制改造、员工持股等。
这些方式的实施不仅实现了对企业的全方位监管,而且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有效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3. 建立市场导向机制建立市场导向机制,通过劳动力、物资、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推进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管理,使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在市场导向机制的框架下,要注重实施市场价格和信号传导机制,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决策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向市场化经济,开创了一条符合国情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道路。
三、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启示1. 内涵扩展与为企服务的协同发展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应该夯实国有企业的产业优势,还应该通过协调相关方面的政策,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各类企业,应综合运用市场机制、政策支持、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持,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促进企业自身的增长和外部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2. 在改革中把握好效益与持续发展的平衡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需要注意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国有 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及思考
孔 庆 燕 兖 州煤 业 股 份 有 限公 司 济 宁 三 号煤 矿 2 7 2 1 6 9
摘要 : 国有 企业 改制是 当前社会 主 义市场经 济 发展 的重要环 节 , 国 企改制的 目的是促 使 企业成 为独 立 的经济 实体 , 成 为 自负盈亏 、 自主 经营 的商品 经营者 , 是 现代 企业制度 改革 重 大举措 。本 文主要 探讨 了国企改制过 程 中存 在 的
问题 , 并提 出相 关 解 决 对 策 。 关键 词 : 市场经 济 ; 企业改制 ; 国有资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支柱 , 在 社会主义市 场建设 中起着骨干和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改制是一项 复杂的系统工程 , 应充分认识到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 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同时应看到这项工作的艰 巨性和长期性 , 必须有步骤、有计划的 分 阶段实施。传统的 国有企业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 代企业制度 , 尽管国企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就 , 改制中部分问题得到基 本解决 ; 但一些实质 问题依然存在 , 给国有企业自身素质及国民经济 的整体提高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 , 国企改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 需要我们进一步摸索和学习 , 如何在保持公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实现 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 如何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 系, 防止 国有资产流失, 充分实现其应用价值 , 实现保值增值等等 。 只有充分认识国企改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才能深层次挖掘国企改
题上 。而改制后 , 很多企业出现 问题 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过程 中 出现了失误。我们也看到 , 许多国企即使改制比较完全 , 但管理没有 跟上, 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 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不佳。
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国有企业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文拟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方案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1.产权分离问题在国营企业改制过程中,本质上是把国营企业向法人制转变。
这也就意味着,所有权由国家所有,管理权却被移交给了董事会。
这种模式的安排导致了产权分离的问题。
产权分离的后果是,企业经营决策与所有权分离,产权会变得虚无缥缈,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势必会打折,公司治理也同样受到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树立“股权束缚”观念,通过股权的设置,下达股权的投票表决再回归到所有权,尽可能的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维系股东的所有合法权益。
2.资产负债矛盾突出问题资产负债矛盾突出是国有企业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
年初,在多项数据公开申报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利润全面下降,负债同比增长,固定资产利用率也呈显著下降趋势。
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老毛病”仍然很难得到彻底的解决。
在资源过度集中的情况下,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推动企业进行扩张,这一方法的致命弱点就在于,若是产能无法得到快速的扩张,企业会因此面临着沉重负债的压力。
对于这个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对企业的重组和再造,在整体解决资产负债风险的基础上,同时推进产能的加速扩张,一方面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用市场化的方式加速削减企业负债,同时保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盈利。
3.主营业务经营效益不高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企业的经营效益,毕竟现代市场是基于效益和比较竞争的。
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安心经营的问题在于拥有从安全稳定转向开放竞争的思维方式,行业开放来了,那么如何把握机会、追求利润就是首要任务。
涉及到成本的问题,国有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方式进行调整。
国企转企改制工作总结范文
国企转企改制工作总结范文国企转企改制工作总结。
国有企业转企改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国有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由之路。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国有企业转企改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面就国有企业转企改制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国有企业转企改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得到了优化,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一大批国有企业实现了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效益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
此外,国有企业转企改制也为吸引外部资本和技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使得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其次,国有企业转企改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国有企业在转企改制过程中面临着资产重组、债务处理等方面的困难,导致改制进程缓慢。
此外,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后仍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管理不够科学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同时,一些国有企业在转企改制过程中也面临着员工安置、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转企改制工作。
首先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为国有企业转企改制提供更加清晰的政策指导和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
其次要加强企业内部改革,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也要加强员工安置和社会责任,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承担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总之,国有企业转企改制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加强政策支持,不断加强企业内部改革,才能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转企改制工作,实现国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
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形势的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方面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机遇:一、政策支持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国有企业改制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政策导向。
政策支持既体现在财税和金融方面,也包括了市场准入和优惠政策等方面。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市场需求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随着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对质量、服务的要求增加,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改革转型来满足市场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国际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市场机遇也给国有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国有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可以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将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拓展到国际市场,实现更大范围的发展。
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挑战:一、利润压力由于诸多历史和制度原因,国有企业在过去往往存在着效益低下、成本高昂的问题。
在改制转型过程中,如何调整企业经营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成为国有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人员调整国有企业改制往往伴随着人员调整和裁员。
这不仅涉及到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如何合理安置和培训下岗职工,成为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市场竞争改制转型意味着国有企业将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竞争。
这将面临来自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市场竞争对手的压力。
如何在竞争中找准定位,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成为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应对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办法:一、加强领导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领导力量,做好决策和战略规划。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资产划转要“足”。
充分的改制本钱是国企改革胜利的关键。
将参加改制企业的资产全部划入政府控股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再由国资公司进展融资筹集改制本钱,是全面推动企业改制工作的关键和前提。
离开了资产划转,就无法筹集改制本钱,企业改制就永久是一句空话。
因此,我们务必要将应划入国资公司的资产足额划到位,坚决防止国有资产在划转环节流失。
在资产划转的实际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及其主管部门以大局为重,照实将企业的地产、房产等资产划转到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觉,普遍存在政府先期摸底把握的状况与实际划入的状况有肯定的出入。
其主要缘由是摸底时,时间比拟仓促,状况把握得不是很精确,但也不排解个别企业可能有意瞒报、漏报。
为坚决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杜绝国有资产流失,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纪律。
建议由纪检监察、国资监管部门牵头,以文件的形式,再一次明确资产划转的纪律,强调对有意瞒报、漏报的要进展严厉查处,坚决做到不交资产就交帽子。
二是搞好核查。
对资产划转过程中消失较大误差的重点企业,由国资监管部门组织业务部门上门进展现场核查。
三是重新申报。
要求企业再一次申报国有经营性资产。
四是严厉处理。
对经过上述三个程序后,仍旧有意瞒报、漏报的,要进展严厉处理。
负有直接责任的企业负责人,改制后,暂缓或不予以组织安排;对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分管领导,赐予相应的处理。
改制气氛要“浓”。
兰州的无震荡改革提示我们:国企改革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必需广泛宣传,争取广阔职工群众支持和理解。
我们肯定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气氛,把企业改革变成企业职工的自觉行为,让他们理解改革、承受改革、支持改革。
一要营造改革大势。
要在各项前期预备工作根本到位的前提下,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
同时,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要集中时段,进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做到播送有改革声音,电视有改革图像,报纸有改革文章,使改革成为人们谈论的主题。
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控股或国有资产控股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的限制,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实现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目标,关键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治理良好的企业治理是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基础。
国有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决策透明度和效率。
必须确保企业领导层的稳定性和专业化,选拔具备相关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来担任关键职位。
此外,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监督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促进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是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首先,要推进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引入外部投资者,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逐步深化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注重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对于行政化干预,应逐步减少,为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此外,要推动国有企业实行市场化的薪酬制度,激励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推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
国有企业应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打破技术壁垒,提高核心竞争力。
要建立创新机制和企业内部的研发体系,鼓励员工的创新和实践。
此外,国有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全球领先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升级的核心资源。
国有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
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同时,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吸引有才华的人才加入国有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intext:gradient "font-size:20;font-family:sans-serif;background:-webkit-linear-gradient(left,#ffffff 50%,#f5f5f5);"人外援。
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与前景
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与前景国有企业改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开放,国有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和前景成为了广泛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和前景,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国有企业改制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限制,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着资产负债不平衡、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
通过改制,可以引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国有企业改制可以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国有企业如果仍然保持传统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结构,将很难在市场中立足。
改制可以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和优化内部结构,推动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再次,国有企业改制可以提高治理水平和透明度。
一些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决策缺乏透明度等问题,导致了贪污腐败和权力滥用的现象。
通过改制,可以建立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
最后,国有企业改制可以吸引外部投资和优化资源配置。
由于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改制可以激发市场活力,吸引国内外资本的参与,提升国有企业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改制可以促使国有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二、国有企业改制的前景国有企业改制的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有企业改制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国有企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结构过于庞大的问题。
通过改制,可以推动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能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升级。
其次,国有企业改制可以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改制可以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国有企业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提高竞争力。
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国有企业改制涉及政府、企业、管理层、职工、金融机构等多个相关主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国有企业改制是个新鲜事物,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从国有资产的流失来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评估组织设置不合理和评估程序不规范,即使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或聘任的注册会计师等评估人员,也很容易同原企业管理者共同利益而相互勾结损耗国家利益。
二是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资产评估结果出来之后,对原企业职工和社会公示的广度不够,缺乏透明性。
三是底数不实,经营者通过各种手段转移隐匿大量资产,如虚增企业负债,隐匿企业对外债权等。
四是无形资产和土地价值没有得到合理评价。
当前国有企业改制中,无形资产和土地被严重低估的情况相当普遍,由此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流失金额可能并不低于有形资产。
2、从职工的权益受到侵犯来看。
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改制程序操作不到位,缺少必要环节。
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特殊工种认定和工伤残评级等重大事项公开不及时或未经职代会审议通过。
二是改制政策得不到很好执行,在就业和报酬等方面采取高压政策,个别企业甚至不执行《劳动法》等法律法规,随意处理职工,加班加点不按有关规定给加班费;个别企业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由,拖延缴纳职工“三险”、住房公积金等与职工长远利益密切相关的费用,甚至拖延支付经济补偿金等费用。
三是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不健全,造成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涣散,缺乏应有的战斗力;工会组织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职工的政治权力被削弱。
规范国有企业改制的对策:1、做精做细思想工作,努力创造和谐改制环境。
一方面,为了赢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在进入改制程序前,企业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在改制进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相信职工,发动群众,层层动员,广泛宣传。
要在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支部书记以及技术骨干等不同层次中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宣传、改制政策法规的宣传和企业光明前途等方面的宣传。
关于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责任。
国有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效率低下、资产流失、员工福利不均等,这些问题亟待采取改革措施来加以解决。
近年来,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逐步展开,但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建议来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本文将结合现实情况,对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国有企业要实行股权激励制度。
传统上,国有企业的员工薪酬往往是固定的,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创造力和责任心不强。
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潜力,国有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制度。
通过给予员工股权或股权期权的方式,让员工分享企业的成长和利润,让员工把企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经营,从而真正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国有企业要实行市场化激励机制。
国有企业在过去长期以来受制于计划经济的体制,往往是按照政府指令来进行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缺少市场竞争机制。
这样一来,很难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新性,导致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为了让国有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建立起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让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来灵活调整生产经营,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
国有企业要加强规范化管理。
国有企业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腐败问题,业务不规范、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企业效益不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有企业必须强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权责,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和约束,以确保企业运行的规范有序和效益最大化。
国有企业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而目前国有企业的人才队伍在结构组成和素质水平上存在很大的问题。
国有企业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效率的团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来促进改革的顺利推进。
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与意义
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与意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改制成为一种重要的改革举措。
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将原来完全由国家所有和控制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产权转让、股份制改造、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实现企业管理体制和所有权的改变。
这一改革举措旨在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与意义,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有企业改制能够解决国有企业存在的体制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受到政府的直接管理和控制,往往存在决策滞后、机制僵化、权责不清等问题。
通过改制,可以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率。
其次,国有企业改制能够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国有企业存在着资产流失、财务隐患等问题,改制可以通过引入多元股东和规范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保值增值能力。
再次,国有企业改制能够推动市场竞争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引入私营资本、外资等,可以增加市场竞争,推动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其次,国有企业改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有企业改制能够推动资源配置优化。
由于国有企业改制后可以引入更多的市场主体,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其次,国有企业改制能够提高市场竞争力。
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和外资,可以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再次,国有企业改制能够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企业在管理、技术等方面需要更多的人才,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后,国有企业改制能够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改制后的企业将更多地面向市场和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改制的必要性与意义体现在解决企业存在的体制问题、防止资产流失、推动创新和竞争力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国企转企改制工作总结汇报
国企转企改制工作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制转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
景下,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作为国有企业改制转企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有幸参与了这一重要工作,并在此将我所参与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国有企业改制转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制转企,实现国有企业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国有企业改制转企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任务。
在改制转企的过程中,需要
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利益,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确保改制转企的顺利进行。
接着,国有企业改制转企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
在改制转企的过程中,
需要全员的积极参与,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合作,需要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只有全员齐心协力,才能顺利完成改制转企的任务。
最后,国有企业改制转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改制转企的过程中,我们克
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企业的经营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员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员工的收入得到了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提升。
总的来说,国有企业改制转企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是
一项全员参与的工作,但是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继续为国有企业改制转企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及解决方案
国有企业改制问题及解决方案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国有企业的改制,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一环,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面对当前国有企业改制的问题,我们需要探讨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一、国有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1.内部管理结构不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着过度重视领导层,而忽视员工的问题。
决策层往往存在不合理的选人机制,导致任人唯亲、权力过大等问题。
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积极的员工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国家资助和支持,而缺乏支持的企业部门,资金不足,人员匮乏、人力资源处于浪费状态。
2.企业运营效益不佳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没有政府补贴的状况下,市场化竞争成为必然的趋势。
但是,国有企业由于运营成本高,盈利能力不强。
由于行政机关的干预和较高的政策成本,国有企业不太容易进行市场营销和生产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使得国有企业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3.国有资产流失速度过快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带有一定的政治因素,使得国有资产缺乏有效的保护与使用,因此投资回报率低、流失速度较快。
二、解决方案:1.优化内部运营结构在内部管理方面,应当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改善人事制度,完善业绩评估机制,实施招聘定向战略,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推行企业治理体系改革,打造以权责一致的内部机制,提高企业运营效益。
2.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国有企业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引入融资机构,创新产品和管理方法。
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市场机制,打造国有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和推广企业的市场营销、渠道拓展、产品创新、资产运营等市场化手段,打通政府、企业和商业机构之间的榜样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实现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市场化经济的结合。
3.健全国有资产保护机制现代企业要树立长远眼光,尤其是注重企业的责任意识。
要更好地保护国有资产,在各个环节制定完善的制度和程序,加强与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大股东等相关主体的沟通和协调,积极推进管理层绩效考核的现代化,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有效的操作规程,从政策、机构、技术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保障机制,从企业转型到产业转型再到社会转型,实现优质企业的长足发展。
国有企业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改制后企业合同管理存在问题
合同管理混乱
一些国有企业改制后,合同管理存在混乱, 合同档案不完整、不规范,导致合同纠纷和 争议难以解决。
合同履行不严格
一些国有企业改制后,由于种种原因,存在 对合同的履行不严格,甚至违反合同约定的
情况,导致企业信誉受损和法律纠纷。
劳动法律法规的遵守问题
要点一
劳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
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意识淡薄,存 在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导致劳动争议和纠纷不断 。
要点二
劳动法律法规与企业文化不匹配
一些国有企业的劳动法律法规与企业文化不匹配,无法 满足员工的实际需求,导致员工的有企业改制问题的对 策
加强财务监管,规范改制过程
详细描述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改制的核心问题之一。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 关系,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水 平和效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
总结词
加强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详细描述
加强市场竞争力是国有企业改制的关键目标之一。通过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动企业不断创新和发展,提高企 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政府可以给予适 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转型升 级和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面 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改制来提高效率。
国有企业改制的意义
国有企业改制对于提高企业效率、增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和目标
国有企业改制的目的
通过改制,使国有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企业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国企改制,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改革工程,是从战略上、整体上盘活国有企业的重大举措,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
但是,一些地方在国企改制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引发了一系列争论和思考。
在国企改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制中职工安置问题,债转股中产权不清等。
一、国有企业资产流失(这也是国企改制中出现较大争议的主要原因)(一)国有资产流失的式主要形式1.低估贱卖。
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在进行改制的过程中,存在着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即国有资产评估失真问题,问题较为普遍,甚至有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无偿转让和使用国有资产的情况。
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主要表现为:(1)对国有资产低价交易、折股或任意将国有股转为法人股甚至个人股;将国有资产高值低估,低价转让,流入个人腰包。
(2)在改制过程中缺乏对国有无形资产的折股保护意识。
从目前评估的要素上看,显然国家的有关文件已将“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列入评估,但一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对国有无形资产只是简单地估算一个极小数额或干脆不评估,有意无意吞噬国有资产。
缺乏无形资产保护意识,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由于改革制度尚不健全,对那些与财产权益密切相关的权利如许可证、专营证以及与以后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如销售渠道、采购网络等等没有相关规定,其流失额更是惊人.(3)在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过程中,一些地方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国有资产不进行评估或低估,从而使国有资产在合资或合作企业中所占比例下降,国家权益受损。
2.转移藏匿。
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利用权力化公为私,大肆鲸吞国有资产。
(1)财会凭证不严,审计工作徒有虚名。
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数额是必经程序。
在这一过程中藏匿、鲸吞国有资产最常见的有一下几种:一是将原本有效债权作为呆帐、坏帐核销;二是通过涂改帐册、发票改变成本和指出搞虚亏实盈;三是加快固定资产的“报废”以达到隐匿资产的目的,而审计工作的走过场,使国有资产的保障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2)将国有资产按比例送给个人.在国企改制中,一些地方和企业的某些人为保护一己之私,将公有资产无偿量化给个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性国有企业改制是指在国家的主导下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运营和产权重组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改制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国有企业改制的重要性。
经济角度:首先,国有企业改制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益。
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因素的限制,部分国有企业在管理体制、生产经营方式、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通过改制,可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效益。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国有企业改制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扭曲。
国有企业改制可以通过整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势产业发展,促进新兴产业壮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
再次,国有企业改制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国有企业改制实质上是一种产权重组的过程,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可以提高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社会资本的参与不仅可以带来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还可以促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决策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社会角度:国有企业改制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也对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国有企业改制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注重人才管理和培养,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其次,国有企业改制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改制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环境角度:最后,国有企业改制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更好地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国有企业改制的员工参与与意识转变
国有企业改制的员工参与与意识转变国有企业改制是指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私人资本等手段,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
在改制过程中,员工的参与和意识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制的员工参与和意识转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国有企业改制的员工参与1. 员工参与的意义国有企业改制涉及到员工的权益和利益,因此他们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员工参与可以增加员工对改制过程的理解和认同感,减少误解和抵制行为的发生。
同时,员工参与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改制过程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 员工参与的方式(1)设立员工代表大会: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可以设立员工代表大会,让员工选举代表,代表员工的利益和诉求。
员工代表可以参与决策和监督改制过程,并向员工进行信息沟通。
(2)开展员工培训和教育:为了增强员工对改制的理解和认同,国有企业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市场意识。
(3)建立员工参与机制:国有企业可以建立一些员工参与机制,如咨询委员会、员工意见征集箱等,让员工有机会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国有企业员工意识转变的重要性1. 意识转变的定义国有企业改制意味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要求员工的意识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
意识转变包括观念、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改变。
2. 意识转变的必要性(1)适应市场需求:国有企业改制后,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员工需要转变观念,从过去的稳定就业到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2)强化企业效益意识:国有企业改制后,企业效益成为员工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员工需要转变观念,从过去的按部就班到注重效益和创新。
(3)培养市场意识:国有企业改制后,员工需要培养市场意识,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
三、促进员工意识转变的措施1. 加强沟通与宣传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宣传是促进员工意识转变的重要措施。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通知、讲座和培训等形式,向员工传达改制的目的、重要性和好处,增强员工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国有企业公司改制的观念转变
继续深化观念转变的重要性
1 2
适应市场变化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国有企业必须继续深 化观念转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 。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只有不断深化观念转变,才能推动企业管理、技 术、产品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
实现可持续发展
观念转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 持续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国有企业的长治久安。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改制有助于国有企业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 高市场运行效率。
增强企业竞争力
通过改制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等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的 资金实力、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改制有助于国有资产实现合理流动,优化资产配置,进而实现国有 资产的保值增值。
02
观念转变的重要性
行改制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全球化竞争压力
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国有企业需要改制以更好地参与国 际竞争,提高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企业发展内在需求
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管理体制僵化、 效率低下等问题,改制有助于解决 这些问题,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改制的意义和目标
意义 • 促进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
04
推动观念转变的措施和策略
推动观念转变的措施和策略
• 国有企业公司改制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其中观念转变 对于改制的成功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需要采取一 系列措施和策略来推动观念的变革。
05
观念转变后的影响与效果
观念转变后的影响与效果
• 国有企业公司改制不仅仅是企业制度的变革,更是企业经 营管理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企业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出版企业转企改制的思考摘要: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也是我国各级政府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一。
改制前,我国的出版单位长期以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从事出版、印刷和发行业务,履行舆论导向、文化传播、科技普及等职能。
事业单位的性质为出版单位履行既定职能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出版单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其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讨转企改制管理体系的构建。
旨在为出版企业构建管理体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关键字:企业转企改制、出版企业、社会责任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特定的职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虽然事业单位在我国长期存在,但对事业单位的性质,人们却没能达成共识。
转企改制的历史背景由于我国出版业单位曾经长期以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存在和发展,因此,在探讨出版业转企改制的背景之前,有必要首先分析事业单位的性质。
“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提供非物质生产和劳动服务的社会组织。
1998年国务院发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从法律上将事业单位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对于事业单位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方面起着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加以肯定和承认,但同时也必须客观地审视在事业单位发展历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弊端。
首先,我国事业单位总体数量过多,规模过大。
据相关资料统计,迄今为止,我国大致存在130多万个事业单位,其中独立核算事业单位95.2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的人员近3000万,各项事业经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30%以上。
在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事业单位的规模和人员编制仍然给我国政府带来了相当大的财政压力。
其次,就事业单位资源配置效率而言,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成本高、质量低。
由于某些事业单位在履行其法定职能的过程中事实上拥有着相当于政府行政机关的公权力,因而在事业单位内部不可避免地滋生出官僚作风,没有充分有效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极公正地履行应尽的职责,甚至利用事业单位的模糊性质最大限度的为本部门、本利益集团谋取利益。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逐步展开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工作。
曾经长期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的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也属于事业单位改制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出版业单位数量多,整体规模大,掌握和控制着大量的国有资源,长期以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从事着科技、文艺、教育等各类图书的出版、印刷和发行业务,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改革的必要和可行性在充分肯定出版业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从我国政府对事业单位开展的分类改革的大局出发,正确认识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必要性。
在我国原有的社会组织框架中,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的出版单位性质比较模糊。
一方面,出版单位凭借事业单位编制掌握着一定的类似于行政机关的公权力;另一方面,出版单位同时又以类似于一般企业的身份从事着报刊、图书的出版、印刷和发行业务。
从出版单位所从事的具体业务活动性质来看,其业务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经营性出版业务,在此类业务中,出版单位主要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职能,具有一定的非排他吐和非竞争性;另一类则是经营性出版业务,在此类业务中,出版单位主要为社会提供非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以类似于一般企业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
这种既类似于行政机关又类似于企业的双重身份,导致出版单位职能繁杂、角色混乱,同时对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构建和维护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可行的。
事业单位存在的空间主要是与公共事业、公益服务、社会救济、慈善救助以及政府和企业间服务相关的一系列领域,其主要组织形态包括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从事社会服务和公用事业服务的机构;第二类主要是从事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济、慈善施助事业发展的服务机构;第三类主要是从事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协调服务的机构。
按照是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可以分为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和营利性的事业单位。
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主要为社会提供各种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不收取任何费用或仅收取少量的工本费,其履行职能的经费全部或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支持。
而所谓的营利性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投资兴办、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营利、登记为事业法人、采取事业编制管理的单位。
也就是说,营利性事业单位通过开展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半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并向产品或服务的接受对象收取相应的费用,在履行其既定职能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并且这类营利性事业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政策性进入壁垒,通常不允许其他社会经济组织或个人进入。
由于出版单位掌握着一定规模的国有资源,从事着图书、报刊的出版发行业务,直接面向各类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以事业单位的身份从事着类似于一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资格和其所开展的业务活动性质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错位或冲突。
这种错位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出版单位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同时也为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出版单位利用其依据事业单位性质而拥有的资源和近乎垄断的市场主体地位独霸出版领域,致使该领域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出版单位以类似于企业的微观主体身份,通过出版发行等具体的经营行为取得相当规模的营业收入,完全有能力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这也增加了改制的可行性。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转企改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出版单位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对提高出版单位的市场竞争力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虽然国内出版单位已经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整体规模和实力,出版单位之间的重组、整合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大型出版集团不断涌现,为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极大的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出版单位与国外的出版企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对提升我国出版业整体水平也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企业转型后的社会责任在前面的阐述中已经初步明确了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由于出版单位在为社会提供各类文化产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还要承担舆论导向、文化传播、科技普及等职能,因此,在推进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进程中,不仅要遵循构建一般企业的规律,还应该兼顾出版单位履行特定职能的要求,、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创建一种既能满足企业从事相关经营活动要求又能有效的实现出版单位既定职能的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最初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内涵,然后发展到探讨企业是否有必要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更深入的研究企业如何有效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其间,在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的探讨中,不同学者之间的观点有很大的分歧。
一部分学者如博文、戴维斯、罗宾斯、孔茨、卡罗尔等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持赞同的态度;而另一些学者如弗里德曼和哈耶克则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持反对态度。
在这场争论中,最终更多的学者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达成了一致,研究的方向也转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具体内容、模型框架等问题。
其中,卡罗尔提出了比较有代表意义的研究成果。
在卡罗尔的研究中,卡罗尔将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给企业社会责任下了个综合性的定义,并于1991年进一步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说。
卡罗尔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呈层级性的金字塔式的责任体系,由塔底到塔顶排列着四类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并强调上述四种责任之间的关系既非相互排斥,也不是相互叠加的。
中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成果对现实生活中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相当重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己成为企业的立身之本。
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下,企业社会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化程度也不断增强,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企业与其他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企业发展所依据的资源早已超越了企业内部掌握和控制的资源而更加依赖于各种外部资源。
在资源获取和利用过程中,企业如何协调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如何使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进步保持一致,已成为了事关企业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极为重要的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一般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对于转企改制后出版企业的发展也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出版单位资源配置效率,理顺市场经济中各微观主体的相互关系,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更好地满足日益增长且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转企改制后,出版单位的单位性质变了,但其作为图书生产者原有的目标追求不能变,依然是要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
转企改制改革只是对出版单位经营机制和市场主体资格的改革,将出版单位按照企业模式来管理,并不意味着出版活动的意识形态属性将被削弱,也就是说,无论将出版单位当作事业单位还是企业来经营,都不会影响出版活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本质作用。
因此,在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其社会责任的履行,积极主动地将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具体实践中,创建一种既有利于出版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能保障其既定职能发挥的新型机制。
参考文献:[1]肖光坤.对营利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法律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8,(11)[2]巩玉丽,夏青云.国有文化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制改造[J].怀化学院学报,2008,27(2)[3]乔治.A.斯蒂纳和约翰.E斯蒂纳著.企业、政府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阿奇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利益相关者管理[M].黄煌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董军,江立成.自议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演化[JJ.商业时代,2009,(30)[6]赵建梅,戴锐.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若干问题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11)。